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方 No.1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方 No.1的读后感10篇

2017-12-12 21:2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方 No.1的读后感10篇

  《大方 No.1》是一本由安妮宝贝 主编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方 No.1》读后感(一):游走在村上春树的边缘

  《大方》主打村上春树,这显然已经告知了读者这一份期刊的基调:不可避免的小资情调。小资并没有什么值得批判的,它只是一种选择,往往读书多了,便会堕入其中,越陷越深,享受着无法自拔的快感。我们外显常排斥这一种感觉,但其实我们内心深处是不太拒绝的。

  《大方》的笔调绝不同与《独唱团》,是一次对文艺的阐释,无论从装帧还是内刊的摄影,都给人以愉悦的感觉,而不是近乎癫狂的追捧。封面上村上站在楼梯底下,与摄影师之间的便是不长却略显陡峭的楼梯。我们可以看出《大方》在选择封面上的考究:村上自是本期的主打,此外我认为它主要呈现出一种欲要攀登的姿态。这第一步,封面上的村上并没有迈出,是一种“近未来”时的预判,需要读者为期导航。

  村上的书,看的很少,只记得他最出名的莫过于《挪威的森林》。可惜几月前才刚刚读过,读后我有种对记忆理解,我觉得这个故事是在记忆的碎片中建构而成的,作者构造的唯美的无灵之身却一步步走向了崩塌。读后,没有过多的思考,觉得并没有那种心灵的触碰,所以充分证明我不是村上的书迷,他的书一直留存着,等着未来去读。

  那么,这就造成了本期杂志的另一种现象,试想一个非村上的读者,在看到这期杂志时,会产生怎样的阅读感呢?面对100页的采访是否会有种弃之而去的愿念呢?

  我觉得,村上是不能单纯拒绝的,他的书和影响力已经到达了一种你可以不喜爱但却不能避免的程度,所以,村上的主题是可以接受的。《1Q84》显然又是这一期采访的重点,而我所关注的只能是村上其人了。在采访穿插《1Q84》情节之外,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种文人的生活方式,他固定,他单一,他简单,他隔阂,他是有格调的,他又是平易近人的,他没有艺术家应有的疯狂,他没有文人独有的做作,他拥有的是一段平凡人生经历,他有的是一颗再平常不过的心灵,谁说艺术家就是贫困中激情宣泄的代名词呢?谁说小说者就是那一夜挥就的才思迸发呢?他可以是梵高式的癫狂,同样,他也可以是康德式的守时。这里,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村上。也许,这一期的采访,可以让我去阅读他的作品,我想这大概是最大的收获了吧。

  关于他的《1Q84》,本期里也有着较为详细的阐释,尽管采访的初衷是浅藏辄止,但它却不可避免的进行了深入,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无论从采访者还是被采访者,他们在论及这一话题时,都会说的多一些。显然,采访者心理准备是非常充足的,他做到了即深入,有做到了及时的进行外延的拓展,所以,作为读者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全景,一个用《1Q84》托起的作家生活的点滴。

  我游走在村上春树的边缘,细细地看了他生活中的行为,他对于欧美文学的评论,在谈论近著时并没有做到过多的思索,我想,无论什么时候,作品都应放在第一位,评论是欣赏作品的必要辅助而已。两者要进行结合,可以通过评论去了解一部作品,然后一定要去阅读,可以通过一些评论再深化自身对作品的领悟。

  关于题目,我认为它有种包罗的意味,但100页的村上还是超出了一定的接受范围,尤其那些并没有读过村上的人。

  《大方》是一部值得期待的期刊,起码读者能从中感到一种真诚态度。它也许不会顺应时代的潮流,但它一定会打出自己的旗帜,期待下一期。

  《大方 No.1》读后感(二):关于大方以及安妮宝贝

  是近期才开始读安妮宝贝的书,一开始是告别薇安,后面的书便开始凭感觉买没按顺序,最后一本记得是《二三事》买到的时候很兴奋因为买了前7本的一家书店唯独缺了这一本,把8本书一直放在床头,有时读读,更多时候只是觉得看看便很安心,能让自己很平静,看《莲花》的时候会觉得很痛,经常看了一半将书放在一旁,做做别的事然后再继续看,可能自己还太幼稚无法承受太多,看到《大方》也是在那家经常去的书店,某天去时发现摆放安妮宝贝的书中多了几本蓝色的封皮,看着安妮宝贝主编这几个字,突然觉得很意外,意外于一直以为她是一个神秘的女子,为何用神秘是因为除此不知道该用什么言语去形容,一直踌躇很久,去了3趟书店也不知道该不该买,总觉得自己似乎读不懂,害怕亵渎了她的用心,才开始去网络搜索关于安妮宝贝,在她的博客,那一刻才发觉自己似乎离她那么近,看见她的文章写如果开始看不懂就放弃,却反而让自己下决心去买,买后就放在那里不敢去阅读还是害怕亵渎了她那份认真,只觉得看着那蓝便能使心平静下来,很莫名其妙,最多看看那图画,却始终无法去阅读,终于在某个午后让心彻底的平静下后开始反复的对每字进行揣摩,相信自己能读懂。很少会有文字让自己产生这种感觉,但《大方》却始终给自己一敬畏之心,不知是否于安妮宝贝的原意有所不同,但仍执著坚持相信这便是我想要的…

  《大方 No.1》读后感(三):专注的文艺志

  说真的,当我听到这本以安妮宝贝为编委之一的《大方》出版的消息时,心中喜忧参半。喜的是在安妮沉寂多时之后,又能得到一些关于她的消息。忧的却是当安妮也开始将精力投入一份文艺志而非专注于个人作品的创作后,是否会影响她今后的作品质量及风格?作者出名后开始主编杂志或书籍的,先前已有郭敬明的《岛》系列和张悦然的《鲤》系列,然而对我来说,这种打着成名作家旗号的系列读物,因其作品来源的不统一以及作者本身水平的参差不齐,其结果往往令人失望。安妮,她是那样一个遗世独立的女子,以她的清冷和孤高,似乎并不适合与他人联手,这在上一本打着安妮旗号实际上只有一个小短篇的《选择之道》中已经得到证明,而安妮的《月》也因投入精力不够而略有敷衍之感。那么,对于《大方》这样一本非主流的文艺杂志,它将会具有怎样的内容,又将以怎样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

  有评论说,不要为了安妮而读《大方》,这话说的极是,但是一本书总要有一些吸引人的噱头,对于《大方》No.1来说,吸引人的除了主编安妮,当然还有长达三天两夜的村上春树访谈。尽管我对于个人访谈类的文字关注不多,但必须承认,这篇访谈做得非常专业,采访由日本杂志《思考者》前总编松家仁之进行,在进行采访之前,松家先生必定是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的。他的提问不多,但是非常地提纲契领,这对于一位采访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与被采访者交谈时,既要提出自己的见解,令对方感觉愉快且有收获,又要最大程度地激发被采访者的谈话热情,发掘他们内心潜在的思想和作品背后的故事。毫无疑问,松家仁之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的采访者。透过这篇村上春树长访谈录(也是占了《大方》No.1号二分之一以上篇幅的重磅炸弹),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村上先生在二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思想的发展过程、作品的风格转变,以及关于家庭暴力、男女平等、性、温暖等等丰富的主题,对于喜爱村上春树的书迷而言,实在是一场饕餮盛宴,而对于尚不了解村上的人来说,也会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其它几篇文章中,黄碧云的《末日酒店》读来非常晦涩,似乎不是我的菜,而周作人的《龙是什么》是一篇与龙有关的知识类文章,从龙的来历说到龙的传说,从印度之龙、西洋之龙谈到已经灭绝的恐龙,并追溯到鳄鱼和壁虎身上。文字是随兴而做,文风朴素自然,对于喜欢龙的朋友而言值得一读。贾樟柯的《侯导,孝贤》则是在放空自己全部的成就和身份后,完整地记录了一位侯导粉丝对侯导的尊敬和喜爱,读来轻松亲切。

  最后再来说说安妮吧!看过《春宴》后再倒回来读大方,反倒有种不适之感,或许是《春宴》太过丰盛繁华地呈现出一场爱情和伤痛的盛宴,让人读过之后久久不忘,而《一道屏风。一只碗。一本书。》则相对简朴得多。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安妮现在越发喜欢用冗长的并列词语来描述内心的感觉,有时候这种并列令人感觉震撼,但有时却略显繁杂,不管是一道屏风,一只碗还是一本书,安妮的文字里始终透着那股清高静谥之气,有种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淡漠和疏远,这可能便是安妮文字的独特之处,我们喜欢她,但也明白,安妮最爱的,其实还是她自己,她不会为了任何人改变,也不屑于做出任何解释,她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但愿《大方》是她喜欢的事情。

  《大方 No.1》读后感(四):你想看见什么就自然能看见什么

  其实杂志的内容本身非常值得一读,尤其是那篇《药店》非常惊喜,黄碧云是朋友喜欢的香港作家,她一直向我大力推荐,但是这次的《末日酒店》实在不是我能接受的风格,因此对其好坏也不好妄加评论。

  村上春树的三天两夜的访谈是我觉得读后很有收获,其实他的书我一直没有耐心读完,也是属于我可能还暂时没有办法接受的类型。但是作为一个外语专业对翻译感兴趣的人,看到访谈中村上对自己翻译生涯的一些回顾和看法,我真的觉得非常的佩服。虽然三天两夜的访谈已经是极私人化极深入细致的一个交流的方式,但是还是感觉有很多内容,没有时间和余地让村上一一表达清楚。尽管如此,日本媒体人对待文学的专业性还是令我深感受益。

  读完这篇访谈,我非常想找来村上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也许对他的作品可能现在还没有办法深入的了解,可这丝毫不妨碍我对他的个人视野产生兴趣。读到访谈中关于村上喜欢的长跑运动的时候,忍不住想,也许一直以来,每次都没有办法读完他的书的原因,是因为我是一个完全没有长跑精神的人吧。

  以上,是我读这本争议颇多的杂志的时候看到的。

  另外,这本杂志如果能在装帧设计上更用心一些,对于喜爱村上的人来说,就会成为很好的收藏资料,可惜不知道是否是因为太想快速圈钱,我拿到杂志的时候差点以为买到了盗版。尤其看到几页我喜欢的照片印在这种劣质的铜版纸上,令我感到非常痛惜。

  最后,贾樟柯的《侯导,孝贤》也带来不小的意外,印象中贾樟柯为人低调,基本上所有的话都放在自己的电影里,对不了解他电影的观众来说,很多时候难以找到进入他的影像世界的切入口,这次的这篇《侯导,孝贤》给我提供了一个机会。我认为绝对值得一读。

  说实话,一本只有6篇文章的杂志,有3篇都让人觉得满意,已经十分难得,所以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注意到这些文章所表达的观点本身。也期待以后有更多的国内杂志有志于介绍更多的国外作者访谈给读者,我想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最后,我不得不表达一下对安妮宝贝的敬佩,我不知道她在杂志付梓之前有没有通读整本,如果读过之后还有勇气把自己的那篇我实在记不得名字的东西放在里面,那还真的是要好大的勇气

  看了很多人说对这本杂志的内容的失望,可我真心觉得,除非你想看的是安妮宝贝,否则这本杂志除了装帧设计纸张质量之外,实在是没有什么好令人失望的。当然,你想看什么就自然能看到什么。你想看安妮宝贝,那这本杂志里面自然只有安妮宝贝能入了你的眼。

  《大方 No.1》读后感(五):寂寞永远的主题

  我不是安妮的粉丝。

  买《大方》,不是冲着谁。

  只是不知小安妮是否真懂了所有文字的所有寂寞。

  村上的访谈很长,谈了很多很多:创作、小说、作家、挪威的森林、1Q84……很多都是热门话题。但核心是:寂寞。

  一直听说村上和日本媒体的关系一般,不愿意多说,只跑步,写小说和散文,看书起书落。

  他当真一无所言?

  文字之后的他,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其实很平常,他有喜欢的文字,有喜欢的作家,有对1Q84的伤感,也有对写毕了的文字无可奈何

  我相信,论名,论版税,目前日本、亚洲、全世界,已经没有多少作家能和村上比。

  他不缺什么了。

  但他无法出去自己的寂寞。

  文字是他永远的枷锁。

  戴着这套伤人入骨的枷锁,他才是那个除了跑步、写字之外还叫村上春树的家伙。

  锁在里面的灵魂,锁在里面的意味,只有他自己明白。

  伤痛。

  感喟。

  哭泣。

  所有味道,只有他自己才能明白。

  尽管有三天两夜的时间帮忙,尽管有几十万文字的帮忙,尽管有摄象机的帮忙,尽管有松家仁之以及韩国、中国众众的帮忙,都是隔着人心,也隔着肚皮,更隔着灵魂。

  没有人能懂得他的寂寞。

  (读罢文字,夜已很深,窗外有疯狂的摩托车飞驰而去,有喝高了大吐的人,有踯躅而行的女人,还有一个——孤独的身影:他若是男人,若是村上,就好了。)

  另外几人,黄碧云、安妮宝贝、贾樟柯,都是写文章的好手。

  去年就从Olive Kitteridge听说了Elizabeth Strout,觉得她和村上像,但最像的寂寞人,却是冰冷的两极,近在咫尺却遥如天涯,村上英文虽佳,但谁能懂得了谁?

  若周作人还在世间,他还深谙日语,他应是能懂村上。

  但村上能懂得了他?

  《大方 No.1》读后感(六):权当做纪念。

  看着面封上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千头万绪间想起很多却又不知从何说起。老实交代村上的书我只看过一本《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完全是冲着牛逼的书名去的;安妮的书也只看过《蔷薇岛屿》,是为了和喜欢的女孩子有个共同的话题;黄老师的大作也只拜读过《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贾导的片子只看过短短的《河上的爱情》,还是动机不纯的冲着郝蕾去的。从哪一面看我都不是个好的拥趸,多少有些底虚了。

  每个中学校园里如青瓜蛋子青春洋溢过的男孩或许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没道理的喜欢或者仅仅是因为不曾有勇气表白而暗恋着一个姑娘,自然而然爱屋及乌般喜欢着她喜欢的东西。看到角落里主编写着安妮宝贝四字时恍恍惚惚想到了以前的自己,老实到闷的自己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女生:可以跟着坏男孩一起抽烟,看北野武的电影,纹身,听我从来没听说过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音乐,在Beyond演唱会上和一帮子中年男子pogo,当然还有一本不落的看安妮的小说。

  追随她而去认真看了安妮的《蔷薇岛屿》,淡雅的封面、淡雅的配图、淡雅的文字。迷恋她的语言、迷恋她笔下的生活,凭记忆想起诸如麻质衣服、明信片、西贡便宜的水果、湄公河上的行船或是一个人在越南走走停停的旅行,在当时于我一个刚上高中的学生是何等的难以想象,却又伴随着文字陷入她的世界后无比的纠结,不知不觉中陷入郁闷压抑的气场。居然会花痴般的想知道小说中的“我”所经历着的到底是不是安妮她本人的情感故事?游走于她自己真实的生活方式或是仅仅是以她自己情感经历而创造的世界。

  关于黄碧云

  我想如果论文字的美,在林林总总看了一大堆外国人的小说后还是会回到我们自己的故事,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讲自己的故事才最贴近的展现中文的美——细腻且真切。曾经就看书习惯和友人聊过,发现黄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正是她那本我唯一读过的小说让我认知这种中文的美,不再是偏执的只看国外小说,是她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她的文字里总有那么几句话能击中你。就如有的东西你明知会是个不好的结果尝试着不去碰触,却在看过黄碧云后,发现她用她的笔将这些都一丝丝的揭开,甚至是血淋淋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现实的残酷,人与人间情感的微妙和复杂,一一呈现。毫无道理的真实。

  可能很多年后,当被问起你喜欢一位作者具体喜欢他或她哪一点时,你会发现原来装在脑中的千言万语却又挤不出几个字,所有的东西似乎都已模糊成了一个臆像,无形却又有形。一个隐隐约约的女子的形象。你忘记了书中的故事,或许还会偶尔念起叶细细或是许之行,不用太在意记忆力的不济,因为在漫长的阅读过程中,你也早已经历如他们那样的感情、如书中情节一般的故事、如小说一般的生活了。在迫近2012时,就算和整个浩瀚宇宙比起我们像蝼蚁般渺小,至少我们每一个个体如同坐在前排看一场世界上最精彩的演出般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活就够了。

  《大方 No.1》读后感(七):写作爱好者指南

  五颗星里面有四颗半是给那n多页的村上访谈的。除了这是一次超级解渴的访谈以外,它还满足了作为“写作爱好者”的粉丝们的巨大好奇心。

  村上的粉丝都知道,村长大叔可是个对写作工作十分专业和严谨的家伙。甚至为此而严格的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要成为一名专业的作家,“坐得住”可是一种需要长期训练的素质。我们从小到大的作文课,除了被教如何写满八百字的稿纸并突显中心思想外,没从专业角度获得过任何指导以及训练。不仅如此,它还导致写作爱好者们产生了逆反心理,以为好文章是不需要练习的。然而谁都知道,神来一笔可并不会天天都出现。。。于是,写作变成了十分神秘莫测的事情。

  村长大叔这次可谓是不厌其烦的叙述了自己成为专业作家的过程。从开始的尝试,到后来的有意识的训练,作品形成的过程,以及在写作方向上曾经有过的新尝试和大转折。能读到这样的文章,而且还是出自自己喜爱的作家之口,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还被翻译成中文砸在了自己头上了。

  听了村长的讲解,更加坚信写作是可以练习的了。然而,无奈用百度google一下便知,在国内实在是很难找到像样的中文写作培训课程。这样的无“钱途”课程,大概只能在gossip girl里面被Dan学一学,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吧。。。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次村长大叔的访谈,就变得更加珍贵了。别提写作爱好者了,就算是已经成名的专职作家,又有几个能如村长这样一直练笔从不停歇呢?比如,呃,本书主编。。。

  写作是件困难的事情。难于开始,因为这件事本身十分费力不讨好;难于完成,因为写完之后很有可能发现自己言不由衷;更难于坚持,有了上面两点,谁还会想要坚持嘛。但喜欢写东西的文艺青年们也会同时发现,写作是件很神奇的事情,因为你写下了,它就会变成一个世界。我相信村长大叔是非常热衷于这个过程的,不然也不会有我们读过的那一个又一个虚幻的世界了。

  总之,那三天两夜的长访谈带来的热情让我又想拿出稿纸,在小方格的世界里浪费时间了。

  《大方 No.1》读后感(八):一点无奈。一点清明。

  看了前辈的书评,颇有认同,也让自己对书和自己有了一层认知。

  大方刚出来时,冲着安妮和马家辉准备买,却得知已经有同学买了,就决定先看了再买。于是我看了,村上的采访真的很长。当年就是为安妮去看的村上的书,没看出味道来,也许日本的作品真的和我没磁场。红极一时的且听风吟,一个人的好天气,温柔的叹息,说实话真谈不上喜欢。所以我直接跳到安妮的随笔,幸好幸好,我看到了我想看的。

  她说:一个人若碰到心中喜爱的物品,不妨随缘,尽可能与它互相归属,这样彼此才是完整。

  一直都喜欢安妮,不是因为她破碎的语句,凌乱的情感,绝处也不肯罢休的激烈,仅仅是因为她那么刚好,那么刚好的几个句子触到我的柔软。很多人觉得喜欢她是矫情,是故作文艺,所以唾弃,远离,我也曾经怀疑过自己,唾弃着远离着郭敬明的自己,为什么不连安妮一并抛弃。却偶然翻开笔记,看到以前记录下来的她的语句,一样令我清明。她说:知道路过的人是路过的风。于是我不再强求那些人留下,我知道她们只是路过。

  她说:每一个深夜来到海边的人,灵魂是脱去衣服的孩子。于是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需要别人去心疼。

  大方最终还是没买,翻了个遍也没翻到马家辉的作品,没见到他可爱的小女孩,失望而归。也许等到哪天不再一大半都是对某位日本名人的专访,而是有安妮的生活随笔诉说她此刻的心情,有马家辉的旅行日志带着他的小女孩,有朱天文直入人心的抨击时,我就回毫不犹豫地原价买下这本杂志罢。

  唯愿这些作家们不让自己失望,也不让读者失望。

  《大方 No.1》读后感(九):大方:“大”已显,“方”未定

  安妮宝贝主编的这一本文艺杂志,好像满早之前就听到了一些风声,那时杂志还没上市,作为诸多作者办杂志的消息中的一个,说说就过去了。然而现在,可能是朋友圈子的原因,关于这本杂志的消息开始源源不断地涌来,各种读感也不时出现在微博上,于是终于耐不住好奇,请朋友投递一本来。

  《大方》这个名字我是挺喜欢的,持重、质朴但并不暗淡,如今作者办杂志这么风行,取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可谓是打响品牌的第一步。然而鲜明与艳炸、时尚与流俗之间,终究很难拿捏的准确,所以反倒是《大方》这般,大方地退一步,取一个宽厚平稳的名字,显现出策划者的聪明。

  名字可以以退为进“低调地张扬”,但《大方》总归是一本文艺杂志,内容的选取上自然不能过于保守。从刊登在创刊号上的这几篇文章来看,制作者是颇下了些功夫,或者说,颇走了些门路的,其中包含了比较流行且拥有众多粉丝的村上春树的巨幅访谈,黄碧云的新作首发,还有海外译文、周作人的未刊稿和作为影人的贾樟柯颇具亲和力随笔,应该说这几篇稿子都是重量级的,尤其是村上这篇长达百余页的访谈,即便没有“按要求”先看《1Q84》如我的人,也能从中读出一些东西,作为作家和译者的村上春树,他的写作历程和对于欧美作家的点评,都有诸多可供咂摸之处。不过我个人的感觉是,这本看上去已经尽可能全面的杂志,其实还是缺乏一点内在的联系,就像是把几种上好的食材简单的放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相互调配,进而成为“一”道菜,而这个一,正是《大方》之为《大方》的唯一标识。不知道在接下来的一期,能不能让人一下子看出,《大方》是不是我想要的那一本。《大方》之大,已经尽显无疑,只是关于内容风格的这个“方”,目前来看,还框得不是很结实。

  除了颇具资料价值的《村上春树三天两夜长访谈》黄碧云的《末日酒店》和伊丽莎白.斯特鲁特的短篇《药》也都不错,但是这些文章的普遍特点是太厚重了,就连“行走”栏目的一篇文章也显得过长和过于贴合(广告),读起来不够轻松,一本杂志,用于放松的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相对而言,这本书里,也就安妮宝贝自己的这一篇和贾樟柯谈侯孝贤可以闲读。就在刚才,我从微博上看到,据说安妮宝贝文章里“一道屏风”的部分,说的是作家阿城的家,结合文章的描述不禁笑了,在安妮宝贝的文字里,阿城是那“只见过一面的男子”扑面是她文字所独有的幽幽之气,我窃想,若是毛尖来写,必定是“某日在阿城家”那样的繁华热闹了,一笑,但这也是杂志给人的一部分。

  《大方 No.1》读后感(十):她在哪里

  其实评价是没有星星。不是好,也不是不好。不是还行。

  一个人,在你17岁的时候惊艳过你,陪伴过你,给过你深刻的记忆。你也在那个时候爱上过那个人。后来你成长了,她也成长了。 也许你俩成长的速度不一样,方向不一样,反正你不爱了。她曾为你打开一扇门,你却没有一路追随。 一晃十年过去。期间你你看过了很多景致,你经历了很多故事。那个人,你并不去刻意关注,也不特意遗忘。 你在此地,她在彼处。 只是偶尔遇到旧人的时候,你远远观望。心中没有感伤,但有淡淡的悸动,那种曾经熟悉过、曾经亲密过的暧昧,爬上你的嘴角眉梢。天空无限高远,斯人不再,你于是朝前走。

  这样一本书,像不像是你爱过的一个人?他在哪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