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哭泣的骆驼》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哭泣的骆驼》读后感10篇

2017-12-14 20: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哭泣的骆驼》读后感10篇

  《哭泣的骆驼》是一本由三毛著作,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元,页数:22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哭泣的骆驼》读后感(一):眼泪为谁而流

  我读的第一本三毛,是《撒哈拉的故事》。只读几行,就被书中透出的浓浓韵味所吸引了,那大漠中不为人知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第二本《哭泣的骆驼》更是如此。

  有了这两本好作品开头,我像找了迷一样又连着看了好几本三毛的书。我喜欢三毛的作品,因为它里面每个故事都是真实的,同时又那么的不真实。看三毛的书,你的心脏都会跟着颤抖,因为你知道书中的人物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撒哈拉大沙漠,世界的尽头,也是知识贫瘠的地方。八岁的新娘,插入人身体里的水管,世代为奴的人们,聪慧美丽却被人唾弃羞辱的沙伊达。在这个无知的世界里,理性的光芒显得那么渺茫,一切都显得那么可悲。骆驼哭了,为了沙伊达,为了巴西里,也为了这个民族。骆驼的悲鸣衬着三毛内心的声音,越传越远,直入我的灵魂

  我喜欢三毛的作品,更喜欢三毛的人。我觉得,三毛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她勇敢脆弱任性又负责,博爱又孤独;大方又敏感,所有的这些加起来,就成了个完整的三毛。沙漠的生活、异地的流浪旅行、曲折的感情生活给了这个东方女子传奇的一生。虽然三毛只在世上48年,但她的一生却抵得过普通人几辈子。

  我想,许多女生的心中都有一个三毛梦吧。背上行囊,穿上一双风尘仆仆的皮靴,拿上相机,就这样出发。去漂泊,去感受世界,去体验人生。若有心爱之人陪伴,便更好;若没有,孤独也是一种浪漫

  平庸生命我是不想要的,最起码,要去提炼自己灵魂。旅行也好,看书也好,绝不就这样碌碌一生,连记忆都是空虚的。

  与人讨论三毛时,总有人说三毛精神有问题。否则,怎会一次又一次的想着自杀,怎会在少年时如此叛逆。我想这只是人的天性。有人天生懦弱,有人天生霸道,这是娘胎里带来的东西。难得的是,三毛在几十年的时间中,并没有因为社会环境的种种因素改变自己。许多人,成长后总会被或多或少的磨去自己的棱角,以便自己与这个世界更融洽。而三毛却不,她生来就是向往自由追求浪漫的。世上一切对她不过是一场梦,她为追梦而生,为追梦而死。她的一切做法都是在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离家出走是、自杀也是。

  读三毛的作品,总会让我想到一个单词——desperate。她的每一个脚印都那么的坚定、仿佛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走。

  三毛的人生观,就是做自己。我只有一辈子,为何要苦了自己去过别人期待的生活呢?我想旅行,就去;我想去沙漠里,就去;我不爱你,就是不爱,爱你,就可以为你去死。三毛是活在自由的漂泊中的,是活在爱情里的,是活在梦境中的,就连最后那根送她走的丝袜也没能将她扯出自己的世界。

  三毛,你的高挑身姿、异族风采、飘扬长裙还有你那双悲伤的大眼睛会永远留在世人心中。愿你在上面找回荷西,找回自己的笑容和自由。

  《哭泣的骆驼》读后感(二):前世与今生

  最近每当看到关于利比亚的新闻,总想到三毛写的《哭泣的骆驼》。那个故事写的如此之美,以至于常幻觉现在的反对派就是故事里撒哈拉沙漠中那只神出鬼没的游击队,也就对他们多了几分同情。坚定且谈吐不凡气场超强的游击队长,他美丽又勇敢的妻子,那些在大沙漠里争取民族独立的战士,好像他们的抱负要在当下实现一般。

  然而现实往往是不幸的。历史告诉我们,起来造反推翻政府的,能成功的只能是流氓无赖。有文化理想有主义的统统死无葬身之地。你愿意被流氓无赖领导吗?流氓也不领导你,他们只统治你。唯一的例外也许就是乔治华盛顿了。要不有人说,要是上帝存在,他一定是美国人。推翻了一个暴政,新建立起来的也不一定就更好。就像项羽骂秦始皇不是个玩意,火烧了阿房宫,自己又要建一个更大更好的。

  其实《哭泣的骆驼》也是一个悲剧的故事,游击队长被自己人出卖暴尸街头,他美丽的妻子也被打死(要不是一个一直暗恋她的傻小子提前帮她了断可能还要被轮奸致死),那些镇里的老百姓在游击队失势的时候全体倒戈,而人们的冷漠与无知才是最可悲的。不管是三毛笔下的西属撒哈拉,还是今天的利比亚,也许都像《红楼梦》里的句子说的: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哭泣的骆驼》读后感(三):撒哈拉的故事还是会继续

  三毛,在我看来,真的是个浪漫的女子,甚至浪漫得过份,但是似乎每次快要走到浪漫的悬崖边上时,她总停下脚步,回过头来,思考现实。

  我控制不住自己去思考那些浪漫得过份的文字背后的真实性。我希望美好的都是真的,好让我对生活抱有些许幻想,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也会遇到这样浪漫的事,这样有趣的人。我希望悲伤的都是徦的,那些凄美的情节,壮烈的人物都不是真的,这么浪漫的三毛,上天怎么可能让她经历这么多刺骨的事。我知道我这样无比矛盾,没有悲伤又怎么衬托出快乐弥足珍贵,不经历过悲伤又怎么能写出真正的悲伤,快乐也一样,更何况是这样有血有肉的文字。

  可能是年代的原因,《哭泣的骆驼》这本书读起来并不那么顺口,不过这似乎对阅读没多大影响,就算是一样的文字,不同的人读出来的感受自然不一样,其实就算是一样的人,在不同的时间里,读一样的文字,也不可能读出一样的感受。

  我喜欢《搭车客》里面的一段话“这条荒野里唯一的柏油路,照样被我日复一日的来回驶着,它乍看上去,好似死寂一片,没有生命,没有哀乐。其实它跟这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一条街,一条窄弄,一弯溪流一样,载着它的过客和故事,来来往往的度着缓慢流动的年年月月。”

  我是喜欢三毛关于生命的思考,正如这段话所说,并不只有三毛的西属撒哈拉有精彩的故事,世界上的其它角落也在静默地进行着一个个或精彩或平淡的故事。

  《哭泣的骆驼》读后感(四):每次都很感动

  我给这本书的标签 人文 哲学

  人文好理解。对于哲学,其实对认真去读她作品的人也不难理解。三毛的文章纵横交错的是她的人生观 价值观。她有她的哲学体型,而这一体系也穿插在她的文章中。

  她是个善良孩子,同样也是个执着的孩子。她一直执着的去散布她的善良。如果她不是生活在撒哈拉,而是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满斗争的环境里。我想她或许可以成为圣女贞德一样的人物。她有着成为一个英雄人物该有的品格。。也有着坠入爱河之爱人逝去之后歇斯底里的痛苦。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折磨,终究让她承受了太多。。

  我喜欢这个孩子。。。发自肺腑的喜欢。

  《哭泣的骆驼》读后感(五):三毛与平凡

  记得在初中某个寒假,跟同学借了一本三毛的选集,很流畅地把它看完了。总体感觉三毛写的东西要说文学性很强不会,要说很通俗也说不上,但就是有那一种感染力,一种读完很温馨的感觉。我觉得读书就是图一个很自然开心的感觉,所以在图书馆看到《哭泣的骆驼》的时候,我想起还有这本书没有看过,就借了下来。

  书主要讲的还是在沙漠里的故事。三毛作为一个“奇异”的女子,用她敏感的心感受周围一切。她以这种生活为乐,感受着生活,也许这就是感染力的来源。具体来说,我认为她把目光投射到平凡人的身上是她作品吸引人的地方。

  在《收魂记》中,她用自己的相机和镜子告诉沙漠未开化的人那并不是用来收魂的;在《沙巴军曹》中,她写出了一个被仇恨占据心灵,但内心又十分温情有情义的军人形象;在《搭车客》中,她让许多沙漠居民搭了便车;在《哭泣的骆驼》中,她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战争、政治故事,那种悲凉,混合着大漠的广袤,让人心里产生一种悲情;在《一个陌生人的死》中,她牵挂着一个没人照顾的老人,并帮他办完后事;在《哑奴》中,她时时刻刻为一个奴隶痛心……

  她用自己细腻的心,去体会生活中的那些人和事,那些平凡的人和属于平凡人自己的不平凡的事。我们往往这么想:自己的事情是特殊的,自己经历是独一无二的,而他人的故事,他人的人生都是那个样子,即使再接近,再炫耀,毕竟是他人的,我们用一种更漠然的眼光看待。但是。每个人都是特殊的,每个人又都渴望让别人看到自己特殊的一面,让人理解那个独特的自己,让世界知道有这么一个独立存在的人。所以,用心体会他人的经历,这样才能让生活产生更多的感动。而三毛就是这样,她永远那么敏感,那么有热心,去关注那些所谓的平凡人,用自己的笔为他们写出东西,就这样,写出了生活的问题,写出生活那些悲欢离合的场景,喜怒哀乐的现实。

  我觉得我不会是三毛那样的一个人,把那些身外的东西看得很敏感、很细心。但我觉得,至少在生活中要会倾听,去听那些别人渴望告诉你的东西,去分享别人内心的想法,去交流自己的感受,去体会那些故事,毕竟,能有这么一个人想告诉你也是很难得的。让别人被了解,让自己被了解。

  看这本书的时候,总让我想起何韵诗的《嘘》,主要是里面的几句歌词,同样感染人:

  听谁来听谁走

  听谁的喜乐和哀怨

  听到我学会喜乐哀怨

  听谁来听谁走

  听谁的阴晴和圆缺

  听得我不怕阴晴圆缺

  《哭泣的骆驼》读后感(六):哭泣的骆驼,懵懂的少年

  还记得这本书是高二的时候看的,一口气看完了,看这本书之前还看过《撒哈拉的故事》,两本书加在一起使我爱上了撒哈拉,爱上了那个地方的喜怒哀乐,同时爱上了三毛和荷西,因此当书中提到荷西过去的时候,那种失落心痛的感觉,使人记忆深刻~还有游击队员和他的恋人,比得上史书上记载的感天动地恋情

  对这本书记忆深刻同时还因为怀念那时候的时光,那时我还不算是个理科生,还喜爱幻想,还有少年时的懵懂和童真,一本书就能让自己感动和迷恋好久,但是现在,都过去了,一声叹息~

  《哭泣的骆驼》读后感(七):梦想的生活

  沙巴军曹,因为醉酒,自己成为沙哈拉威人屠营时唯一的幸存者,这也让他从此视沙哈拉威人为仇人,可是最后他却因为保护几个沙哈拉威小孩儿,而永远的留在了那个对他来说充满仇恨和悲伤的地方。

  搭车客,邻居家淘气的小孩儿,出卖肉体的妓女,沙哈拉威人老人和他的羊,以及那个准备徒步5个小时去城里看场电影的士兵。“一个全副打扮得好似要去参加誓旗典礼那么整齐的西班牙小兵,孤伶伶的站在路旁 ”,这是三毛对那个士兵的描述。

  哭泣的骆驼,游击战争背景下,一对沙漠情鸳的生死盟。记得之前上大学的时候,写作课老师在课堂上说“爱情是永恒的主题”。

  《哭泣的骆驼》内容还是描写她与荷西先生在西属撒哈拉生活的周遭见闻,但是每个场景、每段对话都显得那么真实,阅读的时候代入感很强,仿佛发生那些故事的时候,自己就在现场。

  读这本书的时候,被打断过两次,两次都是有人来消息问我在干嘛,我说在读三毛的《哭泣的骆驼》。第一个人问,你喜欢三毛,我说是的,她笔下描绘的撒哈拉沙漠的风光见闻以及与荷西先生的爱情,让人充满向往。然后,他说网上有人说三毛描写的与荷西先生的爱情,很大部分是自己臆想的,真实的荷西先生没有那么好,他们的爱情也没有书中描写的那么美好。我说这不影响我对他们的喜欢,因为美好的东西总是让人向往。第二个人问书好看吗,我说好看。接着他说感觉三毛一直是很乐观的,我回到如果自己像她那么有才气,也会随心追逐自己的梦想和爱情,勇敢上路。然后,他说你为什么还没去就知道自己做不到呢?

  《哭泣的骆驼》读后感(八):三毛作品两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

  初次接触三毛的作品。听《一个人的书房》时,听到她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满满的悲哀实在是触人心弦。问老妈有没有读过三毛的作品,老妈说她的作品都挺好的,很多人喜欢。于是我找来《撒哈拉的故事》。比起《梦里花落知多少》,《撒哈拉的故事》愉快轻松很多,以三毛和丈夫荷西的在撒哈拉生活为主。三毛这个人很有意思,是个有趣的人。做出的事情,说出的话语,都不时让我捧腹。

  一直听别人说三毛和丈夫荷西的美好爱情。这点点滴滴的生活在我看来确实,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不在爱情中迷失自己。三毛的一段话我很欣赏:

  偶尔的孤独,在我个人来说,那是最最重视的。我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荷西可以进我心房看看、坐坐,甚至占据一席;但是,我有我自己的角落,那是:“我的,我一个人的”。

  这是我欣赏的,也是我想要达到的,不在爱中迷失自己。

  《撒哈拉的故事》更多是生活琐事的叙述,很耐读,而《哭泣的骆驼》很大一部分是游记,游历是要亲身经历才能感同身受的。

  而三毛文中的阿拉伯人和生活确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当初决定学阿拉伯语也是因为对阿拉伯浓郁文化产生兴趣。但是三毛文中的阿拉伯人和事是让我在余秋雨对埃及的描写后又一失望。住在那儿的阿拉伯人落后、贫穷,贫穷不是错,但是没教养没修养就不对了。固然有军曹、哑奴、沙伊达和巴西里这样让人喜爱并且可歌可泣的人物,但是他们的悲剧都可以说是来自周围落后的人们。奴隶制度和殖民地统治和反抗。即使当地人民通过反抗拿回了自己的土地,领袖们又怎么统治这些暴民?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奴隶制度就可以不改变吗?强奸天主教徒就不是强奸、不是罪恶吗?安拉真的允许吗?一个父亲真的可以把女儿当作财产去卖让自己致富吗?领袖终究是一群人中的一两个,当大多数人都被蒙蔽了双眼,那些英雄们又找谁去诉说?他们会不会叹生不逢时呢?

  宗教是文明的源泉,也是封闭教条的开始。一个个故事让人心寒,也让人反思,什么才是教化的最好方法。

  《哭泣的骆驼》读后感(九):人性的刻画

  在看过的三毛的几本书中,最喜欢的就是这本。这里主要记叙了三毛与大胡子在撒哈拉以及加那利群岛的生活。

  沙巴军曹给人一种传奇的感觉。由三毛对那个沙巴军曹的不解,到听到传言的急转态度,再到高潮部分军曹舍命救撒哈拉威小孩,人物形象入木三分。“一个被仇恨啃齿了十六年的人,却在最危急的时候,用自己的生命扑向死亡,去换取了这几个他一向视作仇人的撒哈拉威孩子的性命。”——军曹戴着仇恨的面具,其实本性仍是如一般人那样,甚至比一般人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贵。

  搭车客里面的趣味横生,大胡子与三毛那乐于助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接人搭车同时,碰到各色人等,让人感到惊险刺激。

  哭泣的骆驼作为压轴,史诗般的描述,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层层铺垫,衬托出游击队老大的英勇以及大时代里对爱情的无奈。“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年少轻狂,还未看破这世界,游击队老大注定了悲剧的命运。对沙伊达的脱俗的描述,让人惊讶于野蛮人中出的金凤凰。最后一幕的触目惊心,让人扼腕痛惜以及愤怒。再一次证明,得势的人,可以胡作非为,不管是那个地头蛇还是那个摩纳哥国王,老天是会惩罚他们,只是个时间问题。

  哑奴描述的是个嘴哑心不哑的奴隶。他有一般父亲的为家人着想的品性,也有对精神上超乎寻常奴隶的诉求。个人感觉,以哑奴的思想,他肯定不满于作为奴隶的现状,只是迫于生计不得已而为之。

  以下这段堪称精彩:

  几个年轻人上去捉住哑奴,远远吉普车也开来了,他茫然地上了车,手紧紧地握在车窗上,脸上的表情似悲似喜,白发在风里翻飞着。他看得老远的,眼眶里干干的没有半滴泪水,只有嘴唇,仍然不能控制地抖着。

  车开了,人群让开来。哑奴的身影渐渐地消失在夕阳里。他的家人,没有哭叫,拥抱成一团,缩在大红的毯子下像三个风沙凝成的石块。

  这部书,主要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在于刻画人物的成功,给力推荐。

  《哭泣的骆驼》读后感(十):读《流泪的骆驼》有感

  收魂记,无知可爱的沙哈拉威人。

  沙漠军曹,在这片他又爱又恨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生命,显现出他高尚的品质。

  搭车客,发生在路上的故事。

  哭泣的骆驼,游击队,西班牙政府,沙哈拉威人的矛盾纠葛以及巴西里在乱世中的爱情悲剧。

  逍遥岛七日游,让我看到一个世外桃源。一个陌生人的死,邻居子女的无情,在自己行将就木之时,却被一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搭救,让我感叹世态炎凉。

  大胡子与我,介绍了我和荷西的爱情故事,也是我所向往羡慕的爱情。

  最后一篇哑奴,看的我很难受。一个被剥夺人身自由的奴隶,始终不忘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灵魂是自由的。而且还是一个非常顾家的男人,知道自己要被卖到其他地方,他拼命的跑回家,只想见妻子和子女最后一面,最后在滚滚的大漠尘烟中,了无踪迹。

三毛和荷西在每个故事中的所作所为都值得我敬佩,他们两个都是常怀善心之人,看到别人有困难,不管认识或者不认识总要搭把手。看完这本书,有一种去往荒凉寂寥的大沙漠的冲动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