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夏日走过山间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夏日走过山间的读后感10篇

2017-12-15 20: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夏日走过山间的读后感10篇

  《夏日走过山间》是一本由[美] 约翰·缪尔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元,页数:24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夏日走过山间》读后感(一):缪尔的盛夏日记,我的盛夏回忆,外加对自然的肉麻话

  对于自然的热爱是这一年来不间断的加深的。我自己揣测来,似乎是由于我对于人类社会越来越没有兴趣,或者说越来越失望,于是自然便成了我首选的避难所。但是在这个避难所里呆的久了,便又发现我对于它抱有的已经是更深的感情了。一言蔽之,我发现自然才是人真正的身心家园。这句话可能被无数的公益广告说过,可是但愿你相信我是以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思和爱来表述它的。

  缪尔在1869年的内华达山区游荡了两个多月。虽然他带着工厂生产的笔和本,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的不忠诚。我在今年夏天也进行了一次四十多天的游荡,虽然我用尽了现代工业的物质和文化工具,但是我并不觉得这是人们所熟悉的那种旅游。我想用来说明这一点的论据可能有些肉麻,但还是要说出口。我想因为我是抱着一种真正的意图融入自然且已经成功了不少的心态去的。从西安一路到拉萨,从拉萨一路到加德满都,每当离开城市到了自然里头,我就顿生一种彻底的归属感。这并不同于那些关于国家、家庭以及一切人类社会团体的归属感,而被我认定为一种动物性的感情。但愿你能相信并想象我的情形。这样的出游亦并不是为逃避繁忙而进行的消遣,因为我本就不繁忙,且每天都在消遣。纵使很多人也会去自然中躲避城市,但是在自然里所抱有的心情,我是不同的。我认为我真正的属于它,只是后天被带走了。

  缪尔的日记里最重大的笔墨大概都用在记述见到的各种植物和动物上面了。我曾经也捧着一本一本的植物志来背诵植物的名字和科属,但并不成功。不过阅读植物志时候那种感情上的收获也很美妙。两年前写诗遇到了瓶颈,认为我不该再在诗里用那些我不熟悉的植物名字,于是开始萌发到自然里去的决心。植物志固然能唬住我,但是真正到自然里去看个几回才能确凿的熟悉一个植物,把它和它的名字对上号。我由衷的羡慕缪尔那种跑过一片草地就能随口报出野花野草名字的本事。

  缪尔在观望植物动物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流露出一两句关于上帝的话。他深切的觉得这一切是上帝的杰作和恩赐,在自然中他可以无限接近那个上帝了。这一观念其实还是与爱默生和梭罗的超验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后两者同样强调这种接近上帝的情怀最大的意义是冲刷灵魂,体悟道德,而缪尔则全然没有提及这种需要智性来提炼的道德。对他来说,接触上帝的感觉与智性没有半点儿关系,而全然是类似神秘的体验。这种观念大致源于基督教对于荒野的看法,认为荒野既是接近上帝的,又是邪恶的。对我来说,我并不认为自然与道德有任何的关联,我在其中只需要经历那种最接近生命的动物性的亲切感,而这种感觉是人最本真该具有的。

  相较于自然,缪尔对于两个月旅行中所打交道的人们谈起来似乎不大友善。对于同行的几个牧羊人他都不太满意。对于在山间里遇见的印第安人他也全是抱怨的话,埋怨他们虽离自然最近却把自己搞的脏兮兮的。想来,我对人们也并不友善,全是抱怨。这或许正是基于对人类社会的冷淡吧。确实,相较于自然来说,我越来越难以在人类的身上发现什么伟岸之处了。缪尔并不是一个智性的思想家,他并没有提出梭罗那样的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但我却做了不少思考。

  我以为,我们真正的幸福是得以不凭借外物的生活。正如斯多亚派哲学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宣称的那样。然而,在城市里,没有人能独立的生活,不论是公共交通还是去超市买醋。所以我可以设想到的独立的生活便只能是在自然之中生活了。当然,一个人可以轻易的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批驳我的这种设想。但是我并不会轻易的放在心上,并且要再一次表明我所宣称的在自然中生活是真正不需要凭借外物的。

  我似乎几近可以把自己的追求表述成“与自然融合”了。读过缪尔的生平,他确是一个与自然十分相融的人了。他很多时候就住在野地里。有这么一个段子,有回缪尔尊崇的超验主义先驱爱默生要来缪尔所在的镇子宣讲。缪尔兴奋的邀请这位已经七十多岁的老爷子跟他一起住在野地的小棚子里,被其断然拒绝了。这并不奇怪。纵使爱默生所倡导的超验主义是美国最早强调爱自然的学理思想,但是他所谓的自然更多的是农场、田野这样有人类活动痕迹的半自然。而且他还因为学生梭罗活生生的住在荒野森林里,而认为他已经成了蛮人,流露出十足的恨铁不成钢的言论。

  用我个人的一种偏执的标准来衡量,在我看来,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自然观是一种不彻底的欣赏自然的理念。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表述的才是一种几近彻底的融入自然的感觉。他在湖边上的森林里自己搭建屋子,种植粮食蔬菜,根据天黑后雪地里树叶的阴影来追寻回到房屋的路。纵使梭罗还要在周末把自己的衣服送到镇上的洗衣铺去洗,但是他所激烈批判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带来的人心的腐朽和对自然的冷淡却确实在理。缪尔同样要靠打零工来参与一些资本主义的商业行为,甚至去内华达山牧羊的这一遭也可以说是这样的一环。

  但是,我并不执意要以远离社会的程度来评价他们对于自然的忠诚度。因为相对于那些在城市里执迷不悟的人们而言,他们已经是自然最亲近的儿子了。每一次日出都会给青海湖带来重生,但是却不能使同样经历一次次日出的城市带来任何改观。抱着这样偏执看法的我不得不离开城市去山间了。

  《夏日走过山间》读后感(二):造物主的布道

  公元2015年6月底7月初的北京城,天气好得如遇神助,总是一阵小雨一场晴,蓝天白云、明月清风轮番驾临。每天中午工休时分,我花五分钟穿过当空高照的艳阳,走到一座小丘之上无人的栾树林中,静默地阅读约翰•缪尔,于是这样的情境便填满了我的心灵

  “我”用羊齿植物的叶子、雪松羽状排列的叶子和各种花朵搭建成床铺,在群山的怀抱中,在苍树和繁星之下,在庄严肃穆的瀑布声里,甜美入睡。突然,一轮明月升起在峡谷的峭壁,用关切的表情俯视着“我”,原来的它高挂半空,俯视半个地球,现在却停步峡谷,专注地看着“我”一个人。

  虽然文字中的这个“我”是作者本人,但当我阅读的时候,感受到在月亮注视下入眠之甜美的却是身为读者的我,这种阅读的身临其境相信凡是毫无杂念地读书的人都曾经体验过。

  在我阅读缪尔的同时几周里,中国股市正历经一场据说是空前的大跌,大量股民血本无归,不论是真实的聊天,还是网上的闲谈,无一不论及股票。有时我从《夏日走过山间》中抬起头,无意瞥见闪闪烁烁的树叶缝隙里,远方西山顶上几队白云阵,忽地走神想到未知的某块大屏幕下,一片圆睁的眼睛正紧盯着滚动的红色数字,血肉构成的心脏和脑子为之跌宕起伏,不由感到七分荒诞八分疑问:为什么因着极小的概率生成个人身,有的为着电子屏幕上一种有颜色的数字悲喜癫狂,有的却在明月之下、鲜花之上安然入眠?

  缪尔的书,或者说,所有归入“自然文学”的书,都是为解答这一问题,解答“生命为什么而来”这一问题而生的。

  比起梭罗和李奥帕德,缪尔的书文学性似乎略逊一筹,尤其是《我们的国家公园》,常常使我觉得在读植物录或地质原理;即使书中盛情赞誉的天堂般的盛景,在我们这个影像技术高度成熟便利的时代,文字的表现力确实要输给视频影像。但是,只要读到《激流、岩爆以及天崩地裂》这一章,读到“被地震惊醒之后,人们惊恐万状地立刻飞逃到平原上,唯有缪尔‘又惊又喜’,‘确信自己将有所发现’,然后在月光中飞奔向峡谷深处,惊叹地目睹了造物主从容不迫地创造一片新天地的现场”,只要读到这章文字,所谓的文学性就不值一提了,因为我们可以从这一章的描述中领悟出:一个人,当他把自己放到与百合、巨杉、响尾蛇同等的生命地位,再进一步把生命放到与山火、雪崩、地震同等的造物主的工作之一的地位,他将具有何等无惧的心灵。在这样的心灵面前,天崩地裂、雷劈火焚只仿佛大地母亲向她的姊妹星球发出的壮观的呼唤,是大自然创造新世界的高歌中的美妙音符。而同样的场景,却使执著于赚取金子(实质还是为赚取食物)的杰克和玛丽们吓得屁滚尿流、落荒而逃

  这种心灵的无畏来自哪里?来自缪尔盛赞的大自然——“上帝的殿堂”。缪尔称赞大自然无处不在美好完全是“源自强大力量中的美好”。在这座没有语言的殿堂里,上帝不断安排雄伟的峭壁、腾飞的瀑布、千年巨杉、大簇百合、弹跳小蚂蚱、低飞黑松鸡以及甜美的空气、芬芳的清泉、清凉的明月,甚至雪崩、雷劈、火焚,向前来见到这些美景的心灵里孜孜不倦地倾注神圣的祝福、神奇的大美、生命的快乐、无分别的爱、无来由的喜悦、凭空而生的安宁一时间永恒,以及,强大的力量。就这样,仅仅是通过造物主那令人惊叹的美丽,人的心灵就得以瞬间改变:“只不过是在头顶上撑起了一片叶子而已,所有的世间烦恼就在瞬间一扫而空自由、美丽、安宁之感油然而生并洋溢满怀。”在大自然这所上帝的殿堂里,我们的心灵得到的启示、教化和滋养比任何一所人造的木教堂、石庙廊、金圣殿要纯粹、深刻和接近真理,毕竟人类的宗教尽管初衷是好的,却充满了世俗的权利争夺和利益获取,甚至比世俗的争权夺利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与其说自然之美是“源自强大力量中的美好”,不如说心灵之安是诞生于“强大美好中的力量”。

  置身大自然之中,“身体似乎已被渐渐融化、吸收,生命的脉搏在完全不为人知的地方跳动。生命似乎长短适中,我们可以像树丛和星辰一样,无需刻意节省时间,也不必行色匆匆。这才是真正的自由,才是一种良好的实践永恒的方式。”——这便是缪尔在1869年夏天赶着羊群走过内华达群山时看到的美、感到的力、得到的永恒。这也是所有这一类“自然文学”所共同期望的目的:让人的心灵在没被贪欲与攀比扭曲的壮丽大自然中得到美和力,得到布道一般的教化。

  《夏日走过山间》读后感(三):约翰.缪尔 -《夏日走过山间》

  有四位牧羊人,他们要将雇主的羊,赶到海拔高一些的山间,以便在那里熬过炎热的夏季。他们之中有一位并非出于谋生的需要,仅想借机(由雇主提供食物)到山间旅行一趟,再次欣赏优胜美地迷人的风光。《夏日走过山间》就是那位奇怪的牧羊人,美国国家公园之父,约翰.缪尔的山间日记。

  约翰.缪尔是一位地理和植物学家,他的文字不同于靠想象力为生的文人,他对自然怀着一种健康情感,热爱,但并不矫情。“云占了整个天空的百分之八十”,他常常用这样的方式讲话,让人觉着,这是一篇科学报告,而当看到一丛被羊群遗落的百合花,他的语气又象个十足的诗人,细腻而悲悯。如果有足够的面包,他也许会自己上山,但,即使同别的牧羊人一起,他仍然充满对自然所必需的一种静谧的心境,观察,冥思,记录,这需要惊人的耐心,尤其当你并不是为一种情绪驱赶的时候。作为普通人,我们在自然中旅行,多数时候,希望眼前的景色验证自己的彼时的情感,什么时候,人是怀着对造物主的赞叹,出于难以抑制的惊喜,用健康心欣赏自然的美丽?其实,连作者自己都说,当面包告罄的时候,他甚至也无心维持正常的观察和思考。

  约翰.缪尔讲,在同自然独处时,人是唯一无法保持整洁与体面的动物。这句话让我想起故乡的那个渔港码头,那片蓝色的北方的大海,有洁白的海鸥,水清澈见底五颜六色的鱼群四处游动,大海如此洁净,但刚刚从海上归来的渔民却一脸污垢,当时我不知该怎样描述那种感受,当从约翰的笔下读到这句话时,觉得这正是我一直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意思。

  《夏日走过山间》读后感(四):世间不缺少美,但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小时候的我,觉得只有人和动物是活的,而树木植物是死物,所以一直非常不喜欢他们。但是书中,作者行走于山间高地,在他的眼中,一草一叶是流动的,山间烁石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常常对那些所有“没有价值”的东西视而不见,不愿驻足。

  我们亲近大自然的方式,便是衣着光鲜的潇洒一日游,留下些许赞叹然后返回钢筋水泥的城市,偶尔回忆。而作者则是带上简单的行装跟随放羊人一起在山中,真正的游玩。

  看了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于人与动物,植物都是同根生养的兄弟姐妹。在大自然的饲养下,生命起源然后凋零。书里有太多有意思的话,值得细细品味并与之共勉,也值得第二次阅读。(最好看看原版)。这让我日益麻痹的精神世界中注入了一湾清泉。最后,想说的是这本书的可读性很强,语句自然感情真挚。一天左右就读完了,但是如果将来有时间还愿意多读几次。

  ”许多对人类没有明显用途的实物一样, 它们没有什么朋友,反而常有人盲目地问:造物者为什么要创造它们?“它们没有想过,也许造物者床照他们并不是为了某种目的,只是单纯地想创造它们。”

  【羊】“它们虽然逃离了桎梏,但就像我们所知的一些人一样,反而对获得的自由感到恐惧,不知道怎么办,而且似乎很高兴能回到原来熟悉的束缚中。”

  “悲哀的是,虽然她和其他动物一样,也依靠着大自然慷慨的赠礼为生。但却不如它们干净美丽。很奇怪,居然只有人类是肮脏的。”

  “人类似乎是唯一会被实物弄脏的动物,需要大量洗涤的工作以及盾牌似的围裙和餐巾。”

  “我猜,这样的灵魂大概已经睡着,或是因笼罩在平庸的快乐和担忧之下而窒息,反而看不清真正清贵之物。”

  “又是灿烂的一天,在肺中吞吐的气息,就如在舌上品尝的琼浆玉液般芬芳甜美;事实上整个身躯似乎变成一个味蕾,全都因品尝了这种美而震颤不已。

  【八月二日】-神一般的预感到杰迪巴特勒教授的到来

  ”我们沉思者便不再整片山峦上的带状溪流时,禁不住会想到每一样东西都是流动的 -- 无论是动物或是所谓没有生命的样式,都和水一样流动不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