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中东》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的中东》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15 21: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中东》经典读后感10篇

  《我的中东》是一本由吴苏媚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中东》读后感(一):在无助与无解之间

  “只身入乱局,一心住安宁。乱局无助,迷局无解,在无助与无解中发现最大、最坚固的爱,以及自由。”这是出版方在吴苏媚游记《我的中东》的推荐词里面的一小节,十分喜欢便把它抄录下来。

  游记我读过很多,无外乎我们寻常认知中的罗列了旅游策略、旅行经历所见所闻等几种,可是吴苏媚的游记是建立在寻常意义之上,还意外地加入了早已被现代国人陌生化的关于世界历史、世界地理和世界政治都有所涉及的“乱局中固守一隅安宁”的弥足珍贵,这是她的文字之所以给人以吸引的主要原因。

  中东是新闻媒体的热词,经常会与国际形势、军事企图、国家利益这样的词语联系在一起,但是应该说它对于我来说根本就是陌生的,我甚至仅知道它在世界地图上一个大概的地理方位,而根本搞不清它究竟包括了多少个国家,譬如我们熟悉的埃及、伊朗、伊拉克、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沙特、叙利亚、巴勒斯坦以及苏丹、索马里……它们哪一个应该划分为中东。

  《我的中东》中,吴苏媚并没有为我们解析这样的疑惑。因为我发现她对于自己的行程是随意式安排的,即根本是没有强烈的目的性,也没有那么刻意的时间性,“不知道下一站会去向哪里”,就那么一个人随心随性随现实的想去哪就去哪,能去哪就去哪,“始终行走在无助与无解之间”,所以我怀疑她对中东的概念和认识也应该是模糊的,就连已然走行在中东动荡与自由之间的吴苏媚,甚至也有旁生出各种不相信和不确定的感觉

  不过她的这种模糊显然是利大于弊的,虽然有使她的中东之行状况百出的悲催,但也有带给彼时身处与无助与无解之中的她颇多收获的喜悦。她一个人独享了长途旅行带给自己的所有新奇,当然也经历了一个人面对各种境遇时刻强烈的不确定性的挑战……最终她传奇地走过心中的圣地,并将这一径长旅的所有经历以及财富都小心地收入自己的囊中。

  吴苏媚让我对中东充满向往。不经意间,我甚至有种自己也行走其间的幻象,纵使是在“某个庭院里看到个小小的古老的清真寺,发现一座类似于教堂的古老建筑里藏着家书店……一个扎着辫子的小姑娘领着三个穿黑色西装的盲人中年男子过马洛…….这些都是不起眼的事物”,但是作为陌生的旅人,我依然愿意如吴苏媚一样去关注那些平常样态下普通人的生活,依然愿意虔诚地感知自己一颗漂泊的心在某一刻被真情抚慰的痕迹,依然愿意在无助与无解之间,发现最大最坚固的爱与自由。

  《我的中东》读后感(二):睡在蓝色的大床上

  睡在蓝色的大床上

  偷爱警/文

  本人对中东不太了解,了解渠道也仅仅通过媒体、文字的介绍,来熟悉这个国度。吴苏媚出版过几部旅行随笔,这部中东旅行,即印度学倒立之后,旅行落脚的新地段。一部个人游记,记录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很多不为人知的旅行秘密

  在中东混迹,需要两样必备的东西,一个是money,一个是人品。有money的人,不差钱,到那块都能落脚,安顿下来。如果是苦逼的驴友,那没辙,只能四处找旅馆,找便宜实惠的住处。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想想价格,忍了。毕竟,旅馆不过是驴友的借宿地,并不是目的地。人品好的吴苏媚,到那块,都有人帮助,无论是微博上的朋友,还是刚刚结识的伙伴,亦或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阿拉伯世界,还是挺友善的,凭借对宗教信仰的崇拜,善良的本质,通过简单沟通,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凡事业有例外,以色列就是一个很排外的国家,吴苏媚和她的朋友,体验了一把,孤傲民族的悲哀

  整体看,这趟中东旅行还是挺顺利的,一路下来,不但可以蹭吃蹭喝蹭车,还能用学生票混进各个博物馆、纪念馆。安插到你我的身上,不一定好使。吴苏媚是个女子,面对男性的时候,多少可以放放电啥的,就算是打动不了对方,最起码中东男子的心,还是小小的澎湃一下,有个中国妞对我示好,也算是福分,再说上几句拍马屁的客套话,说上一段宗教祷告,中东男人,也不是金刚石做的,顺水推舟的事儿,都会做的,何况吴苏媚又不是刻意逃票。

  幸运相伴,困难也相伴。签证拒签、丢包事件、搭车囧途,为吴苏媚的旅行日记,增加了不少的篇幅和内容。作为资深驴友,学会收缩开支,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就算是再有钱的人,想要周游列国,资金链的短缺和临时中断,都是硬伤。坚定的走完中东之路,不仅要有坚定的脚步,还要用节衣缩食的技巧走完中东。以此看,收缩开支是旅行利器,省下大笔银两,还能够结交到很多朋友

  游记从实用角度,为驴友提供不少建议。比如对路线的选择,对旅馆优劣的选择上,如何去接触陌生人,如何摆脱异地的暧昧善举。驴友之所以选择远行,因为向往异国他乡的自由风景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是中东著名的游览胜地,很多驴友,慕名人士都想去看看转转,而越是著名的地方,越要小心上当,土耳其浴就是一个例证,但毕竟是异地的旅行,很多人都会摊摊手,表示一点小小的遗憾,仅此而已。除此之外,土耳其无论是风土人情,还是地域文化,都会深深吸引游客的目光,迷醉于土耳其的美感当中,

  吴苏媚的照片,充满个人情怀,私人色彩。找不到那些熟悉的名胜古迹,随拍的方式,记录下中东的人文。那些陈旧破败的瓦砾,诉说着久远的故事,用屹立不倒的恢弘气势,告诉每一位踏访者,历史也曾如此美丽。驴友会从吴苏媚的旅行日记中,总结出旅行的落脚点和路线,总结一点经验之谈,而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中东的神秘感,被文字一点点揭穿,心中多了很多敬畏与惊喜。

  印象里,中东是蓝色的,柔软舒适,如同一张温暖的大床,等候每个旅行者去亲近它,靠近它,安逸中,放空自己,沉沉的睡去。

  《我的中东》读后感(三):我爱那如风如雾的女子

  ——小言《我的中东》

  为什么我们要行走在路上?不是为了梦想,也不是为了追寻,而是因为我们年轻。有一天,当我们不再年轻,我们可以用那些岁月慰藉剩下的时光。吴苏媚的文字清冷,幽淡,像是一阵清风,一重雾,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感。她的新作《我的中东》是一本关于中东的旅行记,多少勾起了多年前少年的回忆——三毛。三毛写的是撒哈拉,吴苏媚写的是中东,都带有沙漠的痕迹。

  人会因文字而喜欢一个人,更会因人而喜欢她的文字。少年时代读三毛的旅行文字,我深深痴迷于其中。尽管盗版书上的照片模糊不清,但我却好像认识她很多年,这就是对文字的眷恋。吴苏媚写亚喀巴,写佩特拉,写嫁给一个贝都因人,写沙漠里的无照驾驶,都有一股三毛的影子。

  沙漠上的文明大都带有一种苍凉和神秘,那里的男人粗犷豪爽,女人柔媚性感,如果要打一个比方,则男人是弯刀,女人是蜂蜜。刀的锋利和蜜的甜软都可以要人的命,作为一个英雄(男人),要么战死于战场上的风之刃,要么死在美人的怀抱中,这是最好的归宿。

  架构在弯刀和蜂蜜之上的文明,且不说其深沉的历史感,单是那一份魅惑与浪漫,就会要人的命。阅读《我的中东》,使我想到了很多我喜欢的电影,比如《波斯王子——时之刃》,比如《黑金》、比如《沙漠骑兵》……以旅行的方式,深入到电影背后的风景去。某种意义上,作者踏破了想象构建的世界,比如拜火教的总坛,亚历山大港、大马士革、伍麦叶清真寺……拜火教就是《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想象圣火之后遮着面纱的波斯美人眼神里的绚丽笑容,足够令人魂飞魄散的,至于天纵雄豪亚历山大带领马其顿方阵行进在沙漠上的壮丽之姿,那就更加令人心向往之了,还有大马士革弯刀,中东英雄萨拉丁……走在这样的土地上,想想都会笑出来。

  中东的土地,仿佛是上天准备的电影背景,美的炫目。那玫瑰一样的沙漠,沉睡着无数月亮的山谷,绝对写满了诗意。作者的笔法有白描,也有重彩。如写小镇碧布露斯,就像是用蘸满了颜料的画笔在画布上尽情涂抹,浓艳处像是叠叠玫瑰花瓣,浅淡处却又像一缕一丝的风和雾。她描绘自己在小镇上时说:

  忽然之间,我来到了一条无人的深巷,处处弥漫着淡色石块垒就的历史感,一排绿荫倾倒如盖,使天空与路面呈现一样的斑驳多姿。犹如这条路准备了数千年,等待着我一个人的到来。没任何他人的干扰,连只鸟都没有,万籁俱静,连风都忘记了流转。

  这样的文字充满了灵性,是会让人爱的。

  从约旦出发,在中东绕了一个圈,看到沙海,也看到大海。谁能想到,在沙漠边缘会有大海,但中东就有,埃及的西奈半岛有大海,土耳其的沙漠边缘同样有大海。无论是在沙漠中行走的人,还是在大海中迷航的人,当他们看到那洁白的灯塔,他们就知道自己有救了。有人在海中寻找岸,有人在沙中寻找水,所有行走在路上的人们啊,尽管你们不是朝圣,但我却仿佛看到了那些匍匐在朝圣之路上的身影。

  吴苏媚以我见我想,用浅浅的笔触勾勒出一个风格化的中东,将一个女性的足迹形之于笔下,这是可令人慕羡的。多年前看尚昌平的《荒原有爱》,我就喜欢上了那些爱行走的女子,因为她们干净利落。文字是最好的标本,示以青春,我会说,我爱那如风如雾的女子。

  《我的中东》读后感(四):她的生活在路上

  如果可以选择,你希望过怎样的生活?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有一份固定的工作,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上班、下班,在拥挤的交通中回家,偶尔还要看看上司的脸色受点气?还是,背着背包,从这里,潇洒地走去远方?

  我想,很多人,梦寐的是后者吧。不过现实却是前者。

  有一个人,却是过着后者的生活,她的生活,在路上,她,就是姑苏女子吴苏媚。

  苏媚的文字,念中学时开始接触,欲罢不能。但,用苏媚自己的话来说,她曾经的文字传播了太多的负能量,尤其是那些小说——欲罢不能的女主,被生活折磨得伤痕累累。

  印象中,苏媚的文字开始与旅行有关是《丽江无恋事》,然,讲述的亦不过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但是,我想,应该是旅行游走改变了苏媚,起码从《像嬉皮那样晃荡》开始,都是很积极向上

  无论是《像嬉皮那样晃荡》里苏媚和金发徒步环越安娜普尔纳还是《去印度学倒立》里的禅修感悟,都是一种只加杂正能量的叙述。

  这一次,在中东,也是如此。她的随遇而安,坦然处之,让我看到了旅行给她带来的豁达

  我以前一直坚信生活是小说的温床。写出那么多悲伤故事的苏媚定然经历过很多不为人知的感情创伤,不然,怎么可能宣泄出那么多的悲伤情绪?可是,自从阅读她的游记,我发现自己错的离谱。那么明快的笔调,那么坦然的叙述,怎么会是一个经历太多感情创伤的女子所言?要么,就是在路上的生活确实让她看淡了,看穿了。

  苏媚的生活在未知的路上,我的生活在一个固定的点上。我羡慕她的生活,于是只能阅读之,开阔自己的眼界,安抚自己躁动的内心

  《我的中东》读后感(五):冥冥之中,自有神助

  吴苏媚把中东活灵活现的摆在了我的眼前:陌生的阿拉伯人、进退两难间的红海之行、夕阳西下时与骆驼的神交……

  她那种随遇而安的心理让人艳羡,也许冥冥之中自有神助,她的直觉很准,把罐头给了小猫,随后就会有一顿奇妙的伴随着箫声的午餐;她赶上大使馆搬家,也还是在一个等了一个月的女人之前拿到了签证,只不过是因为第一天的几句奉承话……

  一个人出去旅行,真的不是一件很安全的事儿。看书的过程里让我唏嘘不止。

  吴苏媚想要从杰拉什搭顺风车回安曼的时候,车主在最开始表示对免费无异议,但是最后却狮子大开口的时候,吴苏媚淡定的下车了。这个人的确不是坏人,但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会掏钱的。所以说,想要一个出去,不光是要做一点准备功课,还需要一大把勇气的。

  有一种状态让人感觉特好:爱上一个地方的风景,随之而来的惊喜让人眉开眼笑,晚上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与美酒相伴,喜欢当时所遇见的人,并且有源源不断话题。而此时,身边若再有一个喜欢的人,那便是最让人满意的事情了。

  我曾经在微博上说:恋爱才不是一场接一场的吃吃喝喝

  一个朋友问我:“那恋爱是什么?”

  我当时回答:“我也不知道恋爱是什么,只是吃吃喝喝太消极了,两个人在一起,应该有更为丰富而有意义的生活。”

  其实这个答案在我的心里也一直是模糊的,时而清晰,时而消失,更多的时候,它是若隐若现的。

  但也许恋爱就是一起经历很多,一起承受很多,有同样的感受,有同样的认知,然后爱上对方理解自己的那一刻。

  很多人都是一个人踏上旅程,看沿途风景,遇见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事。在这个过程里让自己发生蜕变,使自己领悟某些东西。但是如果能和喜欢的人一起踏上旅程,一路上说说笑笑,共同面对一切状况,最后走下来一圈之后,从开始到结束,两个人的感情还有默契度都不再和从前一样了。

  我暂时没有她的勇气,一个人拎起包就走,可能也不会有她的幸运,有那么多难能可贵的经历。尽管此时我的心里没有谱儿,对陌生的地方充满怀疑,但是我还是想拽个人,陪我走一趟。

  《我的中东》读后感(六):我读你的中东

  拿到书已经好久了,每天晚上睡前读一点,真心不想快点读完。

  之前读《去印度学倒立》的时候,我并不知道,May的西游记还会有第二部。可我也不得不觉得,《去印度学倒立》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因为有它,所以我才会在见到《我的中东》这样一个平淡无奇的名字之后还想继续去读。

  或许它的名字就是这样的平淡无奇。

  但是我读过之后,还是很爱这本书。

  因为两本一个系列,所以读起来的时候,难免会跟那一本做个比较。或许是因为中东的国家太多,一样厚的书却多写了好多个国家的行程,于是每一个国家的内容都不算太多。一本读下来,最喜欢的两个地方就是大马士革和伊斯坦布尔的行程。在中东那样一个严峻的局势下,大概这两个地方相对来说比较安逸,所以着墨也比较多,而又正合我的胃口。记得说大马士革那里,有着真正的民族手工制品,而不像其他国家那样充斥着made in China。还有便宜又好吃的甜点,作为一个爱手工的吃货,是多么想去大马士革住一段日子。还有伊斯坦布尔,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又好想也在旅馆看日出看那座清真寺。

  有时候游记就是这样的作用不是吗,让人读过之后会有也想去的想法。

  但May的游记却给人不光光是这样的感觉,她并不是走到一个地方就在叙述这里有多么好,景色多么美,她只是像在给一个老朋友长谈一样,低声的叙述着她这一路的旅途,遇到好的人好的事物便宜的住处她会突然提高声音那样,又或者遇到感动的事情伤心的事情,给你讲着讲着就有泪水流下来。她一点都不避讳在自己的书里记录自己是怎么样的节省,怎样去找便宜又好的旅馆,吃到好吃或不好吃的食物。有时候读着读着就会笑出来,就好像这是一个认识好多年的很熟悉的人一样,她的小脾气,她的小习惯,都暴露无遗。

  这或许就是May独有的方式。

  她拿着一本LP,但不是她写出另一本LP。

  你可以看过她的书以后想去东南亚,想去中东。但你若真走一遭,你就有了你自己的旅程。她只是以一种她的方式走了一下她的路程,碰到了她碰到的人。旅途中存在着太多的变数,不得不临时修改的行程,不得不遇见的人。

  或许每个人走完中东,都能写一本《我的中东》。但,国家还是那些个国家,故事却不是一样的故事。

  这就是每个人的独特之处和每个人的语言文字的独特之处吧。

  这本书不是指南,也不是倾吐。

  你读完,想去走一下,或许达到了May的初衷。

  你走完,明白了自己想明白的事,或许May更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

  中东永远在那里。

  但是你走的每一步都是你自己的。

  《我的中东》读后感(七):读到孩子气真是满心欢喜

  连读吴苏媚两本游记,大概是同处东方又学习瑜伽的关系,对中东的印象不如印度来的熟悉。历史人文宗教风俗,脑子里能反应上来的多是美剧《圣经故事》,外带新闻里看来的战地记者工作状态。

  书里读到作者旅行功课里的一本游记就来自于一名外国记者时,心想,虽然不喜欢新闻,但记者从政治社会的视角解读过一方土地之后,再配以专业训练过的文字素养,写出的游记又会是另一番滋味吧。

  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总是想起陈绮贞念的那些os旁白,脑子自动把字码换成声音,就是这样的语气呢。跟着文字也想象作者旅途中的各种画面,比如一个人屁颠屁颠的瞎晃的呆样子或者发现一个莫名其妙的笑点就自顾自的笑起来。还有好几次划下来那些想收入#为什么读到这里你会笑#的片段,只是实在太多,只好作罢。

  “为什么人们想要安全感?答案很残酷,因为人们心里知道,安全感并不存在。”读到后记这一句,心想真实的文字就总是会戳中靶心,又被掐出眼泪啦。

  我不觉得吴苏媚的文字是那种推荐里标签的清冷感,我到底是在哪里读到了清冷两个字呢,豆瓣?微博?书里?记得是好几个词标成一排,又怎么都找不到了。不重要啦,总之,我读到且满心欢喜的是,那股孩子气、充满趣味的调调。

  以下书摘:

  ————————————————————————————

  晨昏交替,阴阳融合,一些不可逆转地逝去,另一些则无法抗拒的涌来。在自然能量浩瀚地展示神迹时,自我就成了一个绝对不重要的旁观者。P11

  我能够千里迢迢来到中东的土地上,并不是个人的意志,个人的意志不足以支撑起这么浩瀚壮丽的旅行。一切都是印沙安拉。P45

  我太感激埃及博物馆不让拍照的规定了,否则真会拍到手软。因为免去了摄影的负担,就可以更为专注的用眼睛去领受艺术品的伟大了。P47

  自然之美与人类的美是不一样的。人类的美是渐趋衰退的,而自然之美,它总是排山倒海般袭来。你只能一次次在天堂中沉醉,每一次沉醉,都回到故乡。P62

  真正的没经就应该这么宁静的,看见了就是看见了,听见了就是听见了,没有旁白,没有评价,也不需要参考意见。P72

  排在我前面买票的是个六七十岁的白人老头,当他双手颤抖的掏出学生证来时,我都笑了。埃及人真是和善,虽然质疑了几句,还是卖了学生票给他。P73

  人的生活不是由强烈的感情构成的,构成生活主体的,反而大多是这样淡淡的情怀。它并不是很重要,没有它,你也不至于去死,但它作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温暖的存在着。P152

  只要你不把自己低到尘埃,就可以超逸云上,也可以微笑的忆起过往。P167

  你要一个人去面对整个世界,不要害怕,但也不能太蠢。你要吃得起苦,但也不能失去生活的乐趣。旅行不是苦行,旅行是一种浪漫的生活,去享受它,享受生命的自由,也享受自然本身。P201

  为什么人们想要安全感?答案很残酷,因为人们心里知道,安全感并不存在。它永远不存在。P202

  《我的中东》读后感(八):一个诗人的独白

  一拿到书,我就发现这本书很特别。

  特别在哪儿呢?

  这本书的封面封底上都没有像目前大多数图书一样有编辑推荐语或什么名人推荐语。这倒还没什么,更特别的是它连序言都没有,整本书上除了作者简介,每个字每句话都是这个叫吴苏媚的女人自己写的。而她甚至连个自序都懒得写,直接就把读者拉到流着蜜与奶的约旦安曼。这么有性格的作者,直觉告诉我她写的书也不会差。

  我觉得作者是一个很有诗人气质的人,从上面提到的一例就可见一斑,这种气质在书页间也时常流淌出来。

  她不要旅伴,不要向导,甚至不要地图,她要用自己的脚丈量中东的土地,用自己的眼看遍中东的风景和风情,用自己的心感受中东的美。有点自我封闭,可也是自我保护,没有谁的评价可以干扰我的判断,没有谁的议论可以左右我的想法,有点顽固,可是是一种让人羡慕的顽固。

  她称自己是高级宅,即使是旅行在外,也是整日宅在旅店上网,没有网络简直活不下去。在她,旅行不是为了完成参观或与人交流的任务,而是换个地方继续生活。她理直气壮地说:“我不会为了旅行而削减自己的慵懒,也不想因为旅行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而之所以要跑到国外去宅,是因为“拉开门,随时能和梦想中的地方融为一体,很蒙太奇”。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论调,居然轻易被她说服。既然生活在哪里可以自己选,怎么生活当然也要听自己的。可惜太多人没有想透这一点,囿于形式主义的窠臼,到最后自己都忘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她在书中多次提到“神的安排”,搭到顺风车是神的安排,背包失而复得是神的安排,得到路人的馈赠是神的安排,找到廉价旅馆是神的安排,甚至下一站去哪里都是神的安排,她信命,所以可以安然享受旅途中的喜乐,也可以坦然面对一切出现的意外,“只要好好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就行了”。当然我们都知道她没有遇到什么大的意外,在中东转了一圈然后安全回国了。看来神很眷顾她。

  也许是因为在印度待过很久的原因,她说的话做的事都有一股禅意,这禅意配上中东轮廓分明浓墨重彩的被景后就化成了诗,而这本游记就是一个诗人的独白。

  若是从故事的角度,这本游记算不上太精彩,想想看,一个不愿被人打扰的独行者,一个整日趴在旅馆上网的宅女,写下的游记不枯燥就谢天谢地了,你怎么能要求它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呢?这就跟想从狄金森笔下看到普希金那热烈奔放的诗句一样,不可能。

  可是这本书本来就不打算用精彩的故事取悦读者,看书的过程总让我想到王菲,只管在舞台上唱自己的歌,你爱听,很好,我会继续唱下去;你不喜欢,也很好,我原就不是为你唱的。不会刻意取悦任何人,也不会为了谁而改变自己。

  吴苏媚也有这样的骄傲,整本书都像是她的自言自语。她像一个诗人,吟诵着关于中东的古老诗句,听懂了的,会心一笑,隔空叫声好;不喜欢的,不看就好。

  《我的中东》读后感(九):承受得了苦难,享受的了美好

  这本书,是我唯一喜欢的游记,至今,我都忘不了书中的很多情节,作者是一个可爱的孩子,却有对生活有着敏锐。她没有夸大中东的奢华让人心驰,也没有抱怨旅途环境的不堪,她用一个最普通的人的视角描绘了中东本该就有的样子,这不是旅游,这是旅行,让自己就生活在中东,和他们一样的作息一样的生活,感受真正的人文风情,而不是去那些被各种旅游杂志推荐必书的旅游景点,我很喜欢她的态度对待新的世界,总是报以最大的善意,你会相信,这个世界终会以最大的善意回报你。

  中东在很多人的眼里,是日日夜夜战争的地狱,是神秘宗教的庙宇,是资源肥沃的石油基地,是富可敌国的商人和贫苦无助的流浪者的家园……但,通过作者的描绘,我没有看到这些,我看到的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商人,小贩,宗教者,妇女,孩子他们在这样一个国度生活劳作,像无数个正常的人一样,有快乐悲伤希望失望挣扎,她没有悲观的陈述这片土地的战乱不堪,也没有刻意宣扬宗教文化,就是简简单单的记述她眼中的中东,一个你以最大的善意去拥抱的土地。很多人说她逃票,穷游过度,住过的旅馆根本没有那么好,但我想说,旅行不是为了炫耀,他只是一个习惯,你生活的态度,能承受最苦的,就会对这个世界更加包容,也能享受最好的。

  2017.3.5 zq

  《我的中东》读后感(十):用脚丈量的中东

  提到中东,眼前简直可以掠过一段快闪:军火的轰鸣、不绝的兵燹、神秘的面纱、意识形态的强大与孤绝、狂沙漫卷、山脊密布、原教旨主义的卫道者那些凌厉的眼神。

  甚至能想到小时玩红白机,就有一款叫《中东战争》的游戏,两位玩家分别操纵飞机与坦克,一路闪转腾挪,奋勇杀敌。

  可这些,背景都是无言的山丘,流露的都是人性的荒凉。中东真的是这样吗?吴苏媚用《我的中东》作答:前述种种,不过是媒体框架导致的刻板印象。

  《我的中东》是一幅别样的中东画卷,吴苏媚以手写心,素材的源头则是用脚丈量的每一寸土地。

  譬如叙利亚,战局迷离,政府军与反对派的对峙仍在继续。但作者去那里的缘由,简单到一句话:“人间若有天堂,大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有天空,大马士革必与它齐名。”因为大马士革可能是唯一一座6000年来都有人居住的城市,对旅行者而言,步入这座城市,既是领略现实,又是揭开史册。相形之下,战争固非小事,但在巨大的吸引力面前却无暇顾及。

  叙利亚确实也了却了作者的夙愿。迎接这位异乡人的,并不是战争和冷漠,而是沧桑与多情。在这个古称苏里斯顿(即玫瑰的土地之意)的国家,玫瑰与枪炮编织了一个荒漠甘泉之梦。

  伊朗也是作者的一大发现。按所谓常识,伊朗在电视、报端的形象多是激烈、好斗,但作者在伊朗,却遭遇了不绝如缕的温情。热情的伊朗人为他乡的旅人刷交通磁卡、请喝饮料。面对素昧平生的背包客,乌尔米耶豪华的四星级酒店竟也经不得软磨硬泡,将65美元一晚的房费购销,免费接纳这东亚面孔。虽然个人对为求省钱蹭吃蹭住始终不太接受,但伊朗人的善意,无疑出人意表,又叫人心生倾慕。

  行游中东的另一种意外,是闯入丰富的历史。这些国家历经古代、近世,既有亚述这样的文明之源,又不乏罗马进据时引入的西方文化。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也为中东披上了嗜血狂野的面纱。

  时间与时间更迭,空间与空间交会,在这片名为中东的土地,人类展开了无数灵与肉的撞击,因此也存留了大量物质与精神奇观。不消说那些列入世界奇迹的景致,即令是清真寺、宫殿,也有别处难见的风情。古埃及预言家说:底比斯,底比斯,你将消失,只有石头上的字会为你说话。抛开神秘色彩,这种对时空的幽远冀望令人着迷。

  因为纷争不止,中东国家彼此对立,又相互影响,呈现在文明之中,是错综复杂的故事。反观现世,又足见家国梦、文明观,落在每个个体身上的投影。到中东去领略人性的大开大阖,亦是幸福一种。

  一个女孩子,一个背包,徒步走完中东多国的土地,并非易事。除了健康的体魄、丰富的经验,也需要武装过的头脑。作者常迸出那种切中肯綮的箴言,譬如在一个较低的层次,钱确实能带给人自由;譬如多数人在婚姻后都会归于平淡,他们只是不敢独自面对生活。

  因为这些独立的想法,吴苏媚上路,去享受生命的自由和自然本身。自然和生命回馈给她的,就是旅途中的憧憬与惊喜。作者说,最美的旅行,事先没有地图。也唯有抛开成见,用脚去丈量每一寸土地,才能猎获非比寻常的美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