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子答问录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老子答问录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16 20: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子答问录读后感精选10篇

  《老子答问录》是一本由刘修明著作,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子答问录》读后感(一):一问一答,用不一样的方式解读老子

  一、《老子》是一部兵书

  1.问:和先生一起讨论您的策略思想,使我获益良多。今天,我想在这个讨论的基础上,同您讨论有关军事思想的问题。军事思想、军事策略,是同策略思想吻合的。谈到这个问题,又涉及另一个问题,就是《老子》这部书,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

  这个问题并非空穴来风。历史上各家对《老子》有不同的看法。1974年,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在中国考古学界发现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的古代帛书《老子》甲、乙本以后,曾说:“《老子》是一部兵书。”这位打了几十年仗的军事家、政治家,好像提出了关于《老子》书性质的一种崭新的看法。其实,这种看法早已有之,并不是毛泽东的发明。唐朝有个叫王真的,就说过:“五千之言”的《老子》,“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道德经论兵要义述》)。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在谈到《老子》一书时,也强调这部书尤为“言兵者师之”(《宋论》)。近代的大学者章太炎,也认为《老子》书“约《金版》、《六韬》(按:均为兵书)之旨”(《书·儒道》)。强调《老子》这部书实际上概括了古代兵书的要旨。从王真、王夫之、章太炎到毛泽东,在《老子》是兵书这一点上有共识,看来先生的大作兼有兵书的性质这一点不会错。策略家、兵家也是把它当作兵书来钻研的。我大致统计了一下,《老子》书共八十一章,直接谈兵的有十几章,哲理喻兵的有近二十章,其他各章也涉及军事思想、战略战术思想。因此,说《老子》是一部兵书,应该是很中肯的精辟见解。我们上面有关策略思想的讨论,如果把它用在军事问题的战略战术上,也就是军事思想。所以,我们接下来讨论军事思想,是顺理成章的事。不知先生在这方面能否赐教?

  答:看来你不把我的脑子掏空是不会停止你的提问的。反正我也没学孔子办学开门授徒,就权且把你当作弟子,把我的思想、学术都传给你吧。自然,你也可以持不同意见。

  《老子答问录》读后感(二):精彩内容

  但是,我对战争问题的思考,不同于军事家孙武、孙膑那样局限于战争本身和战争指挥艺术(兵法),而是作为一个思想家、哲学家论兵的军事哲学问题的思考。如果说,《老子》是一部兵书,那它就不是一本一般军事学意义上的军事著作,而是一个哲学家出于对军事问题的关心而撰写的军事哲学著作。汉代史家班固评论我的著作,说《老子》是一本“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汉书·艺文志》)的历史哲学、军事哲学的著作。此言甚是。人对战争的看法,也如同对其他事物的看法一样,要有一个观察、体验、思考、总结的过程。正是因为春秋以来各种战争实践的不断出现,各种形式战争的反复进行,各种矛盾引发了战争,战争过程中又暴露了各种矛盾,我对战争的认识才逐步提高了水准,提出了我对战争的一系列观点。作为兵书的《老子》,正是这一战火不息时代哲学思维的产物。

  《老子答问录》读后感(三):作者简介

  刘修明 著名秦汉史研究专家。1940年7月出生于上海。1963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史林》副主编,《社会科学报》常务副主编,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副会长等职。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秦汉史、史学理论研究,对中国通史也有很深的造诣。擅长从宏观角度观察、研究历史,以非凡的洞察力揭示某些真相与规律,并结合现实提出自己真知灼见。独自承担“七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儒生与国运——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道路”,历经十年而完成。发表论文近百篇,多次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出版著作多部,如《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汉光武帝刘秀》、《从崩溃到中兴》、《老子答客问》、《儒生与国运》等;策划、主编大型通俗历史丛书《话说中国》(16卷)、《毛泽东晚年过眼诗文录》等。

  《老子答问录》读后感(四):精彩内容试读

  一、《老子》是一部兵书

  1.问:和先生一起讨论您的策略思想,使我获益良多。今天,我想在这个讨论的基础上,同您讨论有关军事思想的问题。军事思想、军事策略,是同策略思想吻合的。谈到这个问题,又涉及另一个问题,就是《老子》这部书,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

  这个问题并非空穴来风。历史上各家对《老子》有不同的看法。1974年,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在中国考古学界发现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的古代帛书《老子》甲、乙本以后,曾说:“《老子》是一部兵书。”这位打了几十年仗的军事家、政治家,好像提出了关于《老子》书性质的一种崭新的看法。其实,这种看法早已有之,并不是毛泽东的发明。唐朝有个叫王真的,就说过:“五千之言”的《老子》,“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道德经论兵要义述》)。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在谈到《老子》一书时,也强调这部书尤为“言兵者师之”(《宋论》)。近代的大学者章太炎,也认为《老子》书“约《金版》、《六韬》(按:均为兵书)之旨”(《书·儒道》)。强调《老子》这部书实际上概括了古代兵书的要旨。从王真、王夫之、章太炎到毛泽东,在《老子》是兵书这一点上有共识,看来先生的大作兼有兵书的性质这一点不会错。策略家、兵家也是把它当作兵书来钻研的。我大致统计了一下,《老子》书共八十一章,直接谈兵的有十几章,哲理喻兵的有近二十章,其他各章也涉及军事思想、战略战术思想。因此,说《老子》是一部兵书,应该是很中肯的精辟见解。我们上面有关策略思想的讨论,如果把它用在军事问题的战略战术上,也就是军事思想。所以,我们接下来讨论军事思想,是顺理成章的事。不知先生在这方面能否赐教?

  答:看来你不把我的脑子掏空是不会停止你的提问的。反正我也没学孔子办学开门授徒,就权且把你当作弟子,把我的思想、学术都传给你吧。自然,你也可以持不同意见。

  讲到兵法,中国人、外国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一部《孙子兵法》。这是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等人总结、撰写的一部兵书,是春秋末期战争经验的理论总结。它专门讲军事战略战术,对战争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指挥作战,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但比较偏重于战术的阐发。我的书讲兵法(严格地说应该是“军事思想”),主要集中在《道德经》的“德经”部分。“德经”讲兵,不像《孙子兵法》那样用很多篇幅去研讨战术,而是偏重讲战略,把用兵之道上升到政治战略的高度。因此,我敢说,我的军事思想比起《孙子兵法》来,更有思想高度,更有普遍意义。此其一。

  第二,我讲兵法,讲政治和政治斗争的规律,从广义上说,是从属于我的“道”之哲学的,是为了通过政略、战略的表达和实现的途径,最后达到实现我的“道”的最高境界。在终极目标上,我的兵法思想,要比春秋以后一切兵家为赢得战争胜利的军事思想,在层次上要高。

  第三,如果要问我,你不是一个军事家,只是一个史官,何以能进行军事思想的研究和总结,从而使《老子》书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部“兵书”?这要从我的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上找答案。你知道,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中国共有一百四十多个国家(顾栋高:《春秋大事表》)。重要的有齐、晋、楚、秦、鲁、郑、宋、卫、陈、蔡、吴、越等国。这些国家不断进行战争。小的战争不说,大的就有晋楚城濮之战(前632年)、齐晋鞌(今山东济南)之战(前589年),晋楚鄢陵之战(前575年),吴越槜李之战(前496年)、夫椒之战(前494年)。以后的战国时代,兼并战争的规模比春秋时更激烈、更频繁,规模也更大。春秋时期的战争有时数日即可结束,而战国时的战争短的打几个月,长的旷日持久打几年。战争的指挥已成为一门独立的残酷的艺术。对于这战火不息的时代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对人民造成的灾难,对种种“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第三十章)的残破局面,我不能无动于衷。不断思考由于战争的胜负而引起的国家盛衰兴亡和社会各阶层升降沉浮的规律性问题,也成为我思考的重要内容。

  《老子答问录》读后感(五):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为国学正名,与老子面对面“交流”

  刘修明著名秦汉史研究专家。1940年7月出生于上海。1963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史林》副主编,《社会科学报》常务副主编,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副会长等职。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秦汉史、史学理论研究,对中国通史也有很深的造诣。擅长从宏观角度观察、研究历史,以非凡的洞察力揭示某些真相与规律,并结合现实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独自承担“七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儒生与国运——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道路”,历经十年而完成。发表论文近百篇,多次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出版著作多部,如《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汉光武帝刘秀》、《从崩溃到中兴》、《老子答客问》、《儒生与国运》等;策划、主编大型通俗历史丛书《话说中国》(16卷)、《毛泽东晚年过眼诗文录》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