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曾在天涯》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曾在天涯》读后感10篇

2017-12-16 21: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曾在天涯》读后感10篇

  《曾在天涯》是一本由阎真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5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在天涯》读后感(一):曾在天涯

  曾在天涯

  《曾在天涯》是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阎真写的一部长篇小说。阎真以他特有的朴素细腻的文笔,逼真的描写了一代留学生的内心痛苦窘迫处境,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细致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北美大陆的心灵历程和灵魂冲撞,集中展示了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在异域环境中灵魂的蜕变与扭曲、价值的轰毁与重铸以及对终极意义追求。《曾在天涯》为北美留学生活题材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气息,也为历史留下了真相。

  理性主义者的最后胜利始料不及地将自己置于形而上价值虚无的精神绝地,永远失去了寻找精神家园和终极意义的可能性。这是高力伟式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最大的心灵悲哀”。 在遥远的北美异国,高力伟走过了一段难忘人生旅程,灵魂的漂泊比躯体的漂泊更令他刻骨铭心

  与文革时的“臭老九”不同,新时期的知识分子是在金钱面前昂不起高贵的头颅!“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知识分子也不例外!在现实面前,知识分子败得一塌糊涂。高力伟就是个典型。在出国镀金的高潮中,他无意中靠了他妻子的关系出了国,后来还拿了别人梦寐以求的绿卡。然而,他总觉得自己活得没意思,活得很荒诞,活得不象个人。在《曾在天涯》中,高力伟最后是胜利了:他如愿地赚到了一笔不菲的钱回国了。然而,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可以说,他经受了肉体和心灵双重痛苦。到了加拿大后,他找不到工作,自觉矮人一等,等到找到工作了,却又要忍受种族歧视和怕被人嘲笑等心理压力。此外,以前温柔可人的妻子一有不顺心的事就毒打他。高力伟最不济在国内也是一个大学教师。可在加拿大, 他一文不值。为了生存,他偷垃圾桶,发豆芽,斩鸡,炒菜。他可是一个知识分子啊,好歹也是一个大学教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谁不知道加拿大好地方?可我活着痛苦!在国内好歹也是个人,现在呢,除了我自己把自己当个人就没人把我当个人,人整个地被阉了似的。”“要是我对痛苦的体验不那么敏感,那就好了,那样我会活得轻松得多。”“人世间一定有许多这样的故事,两个最亲近的人却相距最遥远最难沟通最难理解。”高力伟就这么清醒。他追求的是一种意义,一种生命的意义。

  这本写实主义的小说,究竟告诉了人们什么样的生活内容?我以为主要有三:一是揭示了中国人在海外艰难而顽强的真实生活,可以说,它反映了一个事实——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出国初期都生活在居留国社会的最底层,劳动时间极长,工资待遇极低,但他们大都以勤劳、智慧坚强的品质,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努力改变着其生活的晦涩与暧昧。二是展示了在艰难困境下,在陌生环境中,作为生命个体的每一个中国留学生,他们有什么样的生活诉求和精神追求,作家阎真以最接近生活原貌、生命本质的笔触,准确概括出了他们的原始思想状况,真实、细腻地描绘出了或平庸、或精明、或脆弱、或坚强的中国留学生们,在与所在国思想文明、物质利益的激烈冲突中,他们持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与方式,反映出他们最为现实的人生哲学与准则。三是深刻刻画出人生的基本要素之一——爱情理想的尖锐冲突。让人们在阅读当中,不时掩卷回味:一切都不可思议,然而又在情理之中。让人们思考:爱情倒底是什么?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红尘男女所求索不已、矢志不渝的?

  看这本小说的最初,我曾以为主人公在艰辛执着的追求奋斗后,即是平坦的通途,阴霾过后便是灿烂的阳光,然而现实生活似乎很残酷,很无情,生活永远存在着不确定性,永远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与默契。悲剧才能打动人心,才能带给读者一种残缺的美感。

  其实,高力伟虽曾经历,却始终未曾明白:爱,就是为所爱之人,毫无保留、毫无顾忌的付出与奉献!哪怕生活再枯寂、再窘迫、再艰难,只要心中有爱,你都能够充满无穷无尽的力量与信心

  《曾在天涯》读后感(二):单纯不喜欢高立伟这样的人

  我始终认为,一个男人,在事业上,不管是很成功,还是平平淡淡,甚至是窘迫,但至少要在生活中他的妻子带来快乐和希望。成功多金的至少可以给人安全感享受生活的荣幸;平淡的至少可以有生活的安稳;窘迫但不自卑的也有着强烈的生命力,给人以希望。

  如果书中的高力伟代表的是在北美留学的知识分子的形象,那这形象也太令人失望了。他身上并没有求学的热情,在生活上也只是想着怎么样赚多点钱不至于连自己的妻子也不如,一个男人要时刻盯着自己的妻子然后自卑这也太让人瞧不起了。或者说,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怎样的生活,那么回国的结局也许是最好的。她的妻子也好,后来的谁也罢,他都是不配的。这样的人最好找一个笨笨的又对生活没什么要求的女人是最好的。

  书中的女性反而在事业上都很强势,但这种强势却又不是出于自己本身的意愿,来自家庭的压力,来自害怕混不好的虚荣。但抛开奋斗的动力而言,这种闯劲都令人敬佩。而一个真正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为之努力的女人才是真正可敬和可爱的,是需要比高力伟强的多的男性与之相配的。

  看过《沧浪之水》又看了这本,两本书都多少的看到了社会中的一些无奈。对于这些,我还没有切身的体会过。但我希望,向着自己理想的生活努力并不断靠近就是最好的状态了。

  《曾在天涯》读后感(三):结构错配造成的人生闹剧——职业规划角度看《曾在天涯》

  我并不觉得这个故事“能够代表一代留学生的生活状况”——书中的人物只能代表在异国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一类人;

  我并不觉得书中人物各种悲欢离合咀嚼起来多有味道——贫贱百事哀,种种悲剧闹剧,皆因书中这拨留学生们执意要走一条通过理性分析可以判断出来出路不是很乐观的一条路。

  这本书对我价值最大的一点,是让我看到了在人生选择问题上盲目行事、冲动行事,加上一些不走运,结局可以多心塞。

  1 剧情梳理

  主线一:工作生活

  quot;我"因为妻子在加拿大而有机会出国---

  初到加拿大狂找工作受挫---

  装模作样申请奖学金读历史学研究生---

  实在听不懂课味同嚼蜡而退学找工作---

  辗转于各种华人餐馆拿最低时薪赚血汗钱---

  攒够5万加元回国,怅然若失

  主线二:情感生活

  初到加国和妻短暂蜜月---

  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丧失自信---

  对照精明强干的妻子,直男自尊心也没了---

  感情裂痕,离婚---

  空窗期---

  遇到下一个软妹,逐渐勾搭上---

  因两人方向不同痛苦分开

  支线:其它混的不好的人坚持留在加国的花式原因

  -出国机会难得,并且当时(可能是80年代的中后期)中国没什么诱惑力

  -国内家人的期望

  -孩子在加国(only周毅龙)

  —————————————————————————————————————

  2 结构错配决定了融入是难事,更不用说还得加上一层种族歧视的障碍了

  从三个角色来说明:

  2-1 "我"

  i)在国内:大学老师差不多中产阶层,有一定社会地位。

  ii)在国内的价值:在国内教书育人,时不时聊一聊很大很空很深远的问题给小年轻听一听也有人爱听,还能钓到小妹子(书中的舒明明)。

  iii)在加国的价值:并没有人愿意为国内的价值买单,"白人不希望以后会是各种人种的人来教育他们的子孙"。

  加上语言不好,基本的社会功能都没有,所学东西也不是什么实用技能,只好去华人餐馆里让渡自己的时间来换取最低时薪的工作。

  同样规律适用于在国内是历史学博士的周毅龙,所以毫不奇怪,这两人都去餐馆打工了。

  可以算得上一个社会结构中最底层的位置了。

  融入指数:半颗星

  2-2 各种餐馆老板

  i)在国内、在国内的价值:各有各的过往。

  ii)在加国的价值:提供各种中餐。从书中"我"忙碌的工作来看,这个需求比较靠谱稳定,能带来创业就业机会。

  积累好原始资本,建立起小型的赚钱机器,并能够稳定运营,站稳脚跟是没问题了;然而不足的是自己也是赚钱机器的一个环节不能抽身事外、工作时间长、社会关系仅限于自己餐馆可以说是基本没有,只能算在加拿大能活,谈不上融入。

  融入指数:两颗星

  2-3 "我"的同乡徐先生

  i)在国内:上海→台湾,在台湾工作

  ii)在国内的价值:因为台湾从60年代起接收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迅速工业化,结合徐先生在加国电力工程师的工作可以推测,徐先生在国内发挥着类似的价值,在工业化的台湾提供技术支持。

  iii)在加国的价值:安大略电力公司的工程师。从他的"十几间的大房子、健身房里各种健身器械"可以推断收入颇丰,社会地位不错。

  徐先生的处境和书中提到的其他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华人相比简直好太多,和当小老板的华人比起来,他的工作性价比也相当高。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对白人社会还是有深深的吐槽,觉得"待得越久对歧视的感受越深刻",每次晋升都没有他的份,心里很是积攒了些草泥马。

  融入指数:四颗星

  2-4 小结

  i)"我"是明显的结构错配,被动放弃自己前半生在国内积攒起来的比较优势跑到加国,不做最底层的工作又做什么?有点活该的意味。总体差评。

  ii)各种小老板结构上还算ok,然而行业所限制难以做大,停留在一个小作坊的规模稳定运营。总体中评。

  iii)徐先生结构ok,在加国也可以发挥自己在国内积累的价值,物质生活丰裕。只是卡在了种族歧视的瓶颈上。相对来说总体好评。

  这下问题来了,能不能把融入加国社会为目标,以终为始设计出一条比较稳妥的路呢?

  ————————————————————————————————————————

  3 找到结构刚需,看哪里可以见缝插针,并倒推出实施方案

  3-1 什么对加国社会有价值

  看加国社会有什么需求,等同于看什么东西能为加国社会创造价值。

  这一步可以排除一些明显不靠谱的选项,比如"我"能用中文教历史就没有价值,比如林思文能用英文研究中国民俗就没有价值或价值很小。

  然而,光排除这些明显不靠谱选项是不够的,因为最终的目的是"融入"加国社会,也就意味着要混得比较好。所以还需要排除一些"餐馆洗碗炒菜"之类的低端价值的方向。

  3-2 找到价值中的战斗机

  粗略想了一下三个筛选条件:

  i)要对稳固的组织、有规模的组织,有关键的价值。

  举个反栗:

  如果你发挥价值的这一类组织不稳固,很可能自身价值是否还能在市场上卖钱会成问题。书中并没有提到,这个思考来自于看《浪潮之巅》中讲的迅速变化的it行业的启发。

  如果你发挥价值的组织没有规模,联系上80年代的加拿大并非处于创新颠覆狂飙中,那么这个组织很可能已经停留在小作坊了,自己在一个小作坊中混很容易碰上天花板。

  如果找到了一个稳固并且有规模的组织,然而自己在当中的作用并非关键,那么可替代性很高,在当时失业率高的加国可能哪里没做好就被分分钟替代。

  ii)这种价值全凭后天修成,或者是对后天修成的依赖度比较高

  举个反栗:

  比如说肤色种族这种完全先天修成的东西,就不要拿去跟天然排外的人类社会里的主流种族比了。。。

  iii)修成价值的难度大、路径长

  这一点主要是为了压缩参与竞争的人数,尽量排除竞争和你差不多努力却有先天价值的竞争对手,以及和你一样没有先天价值却比你更拼的对手。

  举个反栗:

  书中徐先生的电力工程师虽然有到手的技术了,但可能修成这个价值的难度和成长路径不足以让他以勤奋努力甩开竞争对手。所以当他处于一种有价值,但价值不是非不能替代的尴尬位置时,有先天优势的白人同事们就能凭借先天优势在竞争中甩他几条街。

  总结一下,凭借鲜有人能敌的长期勤奋努力,修成对于靠谱组织有关键性作用的价值,是融入一个逼格更高的社会的一条低风险道路。

  以这样的思路来看待主人公,觉得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一个不规划不调查有点游戏人生最终葬送自己职业生涯的loser。。。

  其实这本书是讲职业规划的吧。。

  《曾在天涯》读后感(四):天涯之旅

  看完这本书,我深受震撼,一是关于海外生活的描写,很真实,也很悲凉,再一点便是作者对时间和人生的描写,我觉得相当深刻。人生在世对于某个人是一生,在时间的洪流中却是短短的一瞬,这样想来又有什么看不开的呢?但是正如作者所说生活中的纠结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可笑,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不得不去正视它。年轻时热血澎湃,以为自己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就必然担负着某种使命,渐渐地才发现自己除非成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不然也终会与大家一样淹没在历史洪流中,不留一点痕迹。读完之后,从头再读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曾在天涯的三年淹没在时间背后不知是回忆还是梦境。。。。。。

  《曾在天涯》读后感(五):曾在天涯。。。

  《曾在天涯》 因为刚看过同作者写的沧浪之水,没读之前对此书还是深怀希望的。因为读这本书的人比较少,找不到资源,特地花钱在咪咕上买了这本书,一开始觉得40万字挺值的。可能是没经历过出国这些事情,加上价值观的偏差,看了之后挺失望的! 四十多万字,花了我一周的时间,在时间和精力上可以看三本小说了。看到一半实在想放弃了,总感觉最后会有点波澜,哎,还是失望了,没觉得有什么意思。 可能这就是出国留学生的现实吧,有过经历的人或许才会感同身受吧。感觉书中的思想太过于消极,主人公好像把自己悲戚的生活全部归于环境,根本不知道去检讨自己,好像自己的碌碌无为,泯然众人都是加拿大的错,而自己就不用很努力奋斗就可以获得一笔钱财!!!——这才是作为一个留学生应该得到的好处!完全不懂~ 主人公一个年不过三十之人,感觉就种老态龙钟了,优柔寡断,瞻前顾后又容易冲动。有写作天赋又不敢放飞自己追逐梦想,羡慕发家之人又不舍得自己的那点钱财,自尊心太强却不知去努力奋斗维护自己的尊严,想回国又怕一事无成被国人耻笑!!!甚至很多时候根本不如大多数女子有追求,有想法,有勇气!哎,悲哀啊! 对于她的感情,更是不想说啥了!对,他是很无奈,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妻子高于自己却不去努力工作,靠着妻子的博士奖学金生存,还高傲地和妻子谈论男女生而不平等,作为一个女人不需要那么强势!呵呵!那你倒是拿出你的本事养家糊口啊,就知道用嘴来维护自己那点薄弱的不堪一击的自尊!!!也是醉了!不过高力伟这辈子做的最对的一件事就是回国了,这是对于他来说难得的勇气!!!相比之下,比较喜欢高力伟的妻子林思文,感觉上她是一个因生活所迫而变得强势,有想法,有目标的人,只可惜没有遇到一个能驾驭她的人!想想遇到高力伟也真是可怜,被自己所珍视的孩子,丈夫却希望没有这个孩子,避免牵绊,也避免成了彼此分手的阻碍!她也是个积极向上的活力女子吧,分手之后依旧能迎风独立,傲然挺立于异国加拿大,相比之下,高力伟才是他的阻碍与包袱吧!!! 对于张小禾和高力伟,一笔带过吧,disgusting。。。。。。。呵呵哒! 看完这本书,挺郁闷的,我明白了什么叫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个深刻的道理!还有就是有时候读了一半读不下去的书就考虑放弃吧,或许结局真的没你想的那么满意!!!还是比较向往那种现实却正能量满满的书!再见,再也不见!!![em]e139[/em][em]e139[/em][em]e139[/em]

  《曾在天涯》读后感(六):读完隐隐作痛的心情

  看很多人对阎真的《曾在天涯》评分很高,读完觉得很平静,钱和欲望都是魔鬼,留学生看似风光的表面其实冷暖自知,在国内读到博士后又怎样,国外和你一样的人一大把还不得给人洗碗拖地摆小摊,为了生存再苦也要忍耐,始终觉得那几个女人中,最适合高力伟的还是原配林思文,她再强势蛮不讲理也终究是为了让他更爱她,可他却始终不懂甚至节外生枝,精神出轨最后发展成肉体出轨的概率总是超乎当事人的预估,初到外国时思文说的那些话始终让高力伟觉得太过争强好胜难以容忍,可后来生活的残酷和无奈,证实思文所说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一个女人在国外打拼真的不容易,她为了事业和学业,失去了其实她最看重的爱情,只是那样一个好强的女子始终没有低头罢了,看高力伟还热心地帮思文介绍男友,却始终心里放不下对她的牵挂,那种牵挂和对国内的舒明明以及同住的张小禾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说那是亲情是依靠又显得做作,怎么说呢,一日夫妻百日恩,也许真的是这个道理。至于其他几个女子,舒明明,张小禾,赵洁,过客而已,也许也很优秀也很不易,但无法让人心生认可和敬佩。若非吃得起苦,放得下尊严,别出国找罪受。书出版的比较早,现在来读有些生活环境会感觉有些落伍,读完心情有点小郁闷,隐隐作痛的心情,想打四星推荐一下,还是客观地打三星吧。

  《曾在天涯》读后感(七):曾在天涯的那些事,只有自己忘不了。

  远在天边从月亮这面镜子里也可以互相看见。曾在天涯发生过一些什么事,没有人知道,对世界也不重要,只是自己是忘不了的,只有自己。

  ——《曾在天涯》

  看到京东上《沧浪之水》已经有十几篇评价,也在盗版书摊上看到过沧浪之水的盗版,但是我始终觉得,《曾在天涯》是闫真的三部小说里写的最能打动人心的。

  本书是一部关于留学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生活与情感经历深刻剖析的小说,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男主人公高力伟的经历让我们看到,感情可以是如此脆弱,也可以是如此的敏感。没有那样的背景下,人是可以隐藏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或许这种隐藏连主人公自己都不会意识到自己为什么会在深夜感叹躺在自己身边的妻子,虽然距离如此之近,可心灵却离得如此之远。当两个人身处异国他乡,面临着来自学业、生存、尊严等各方面的压力时,在国内被压抑和掩盖的不协调开始被放大,被扭曲,最终压迫的高力伟和林思文都难以喘息,不得不以分手而散场。对近乎虚荣的自尊的捍卫,让林思文选择继续在加拿大坚持,而执着于内心的诉求,不忍让自己的心屈尊于毫无归宿的天涯海角,让高力伟选择放弃旁人梦寐以求的加拿大绿卡,挣扎几年后踏上回国的飞机。

  关于高力伟:

  对高力伟的评价,大致有两种,要么说他坚守着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要么说他过于执拗,过于清高。我觉得小说中的高力伟是一个鲜活的人,你也可以说他懦弱,他一直不能好好练习自己的英语,把硕士读完,面对困难选择了退缩,宁可去当中餐馆的小工,把自己的手指切伤,累的小腿静脉曲张,也不愿呆坐在课堂上听味同嚼蜡的课程。但是他又能不时写个小文章发在报纸上,为博到一个文人的名头而心中窃喜。如果高力伟没有选择退却,而是继续坚持下去,最后和林思文幸福(或者不是那么幸福)地在加拿大生活下去,那么这个小说就不是生活的真实写照,高力伟也就不是高力伟,而是英雄了。正是他内心的挣扎、胆怯、彷徨、决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这个人是你的影子,也是我的影子,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着高力伟的影子。

  关于林思文:

  抛开性别看,林思文的确是很能干的一个人,从出国前的准备,到读书期间碰到的各种问题,她都能一一面对,迎难而上。但是这种能干也给了林思文太多的自信,让她不能感受旁人,尤其是自己丈夫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从要不要出国这个问题上,高力伟始终是被林思文夹着裹着向前走,到了北美,也都要事事听着她的想法去做,当面对压力自己无法承受,就要把这种压力向丈夫去发泄。自信与强势的性格、妻子的身份和内心敏感的丈夫,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林思文的家庭悲剧也就在所难免。

  关于两性:

  两性关系的冲突,本书作者的阎真说过“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五大冲突:民族的、阶级的、人与环境的……那么,两性之间的冲突必然列入其中”。男人和女人究竟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才能让两性之间更为融洽地相处,阎真在新作《因为女人》的访谈中有颇具独到的见解。虽然很多女性不承认,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普遍来看,男性不能接受一个全面压倒自己的女性。当激情和爱情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容颜的褪去而渐渐淡化,维持关系的亲情却又因为这种经常假借女权主义之名来全面压倒男性的事实而并未牢固建立,两性之间的危机便会随之而来。

  关于绿卡:

  每个时代都有一个绿卡,每个人心中也都有自己梦寐以求的绿卡,也许这个绿卡是北京上海的一套住房,也许是一部期待已久的iphone4手机,也许是心驰已久的LV背包,但是,这些东西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幸福吗?当你还未拥有他们的时候,这些东西占据了你所有的心思,但是当你真正拥有了之后,是否能填补内心幸福感的缺失?能够给人带来真正幸福的,并不是不断地去填补没有上限的欲望,而是对现在的生活产生发自内心的感恩和充实。正如作者阎真说过的“曾在天涯发生过一些什么事,没有人知道,对世界也不重要,只是自己是忘不了的,只有自己”。你的幸福只有你知道,也只有你需要对自己负责,幸福不是做给别人看,也不是追求自己本不需要的,而是自己生活中真正渴求的东西。

  看过《沧浪之水》,内心中有种向上的积极性,虽然这种积极性可能会有些功利;看过《曾在天涯》,让人有对人生的意义有更深入的思考,究竟何者是人生孜孜追求的东西;看过《因为女人》,新时代知识女性的悲剧似乎是一个注定的事实。阎真的每一部小说,掀起过盗版的狂潮,也导致过观点的论战,但是毫无疑问,都是发人深省的精品,值得每一个认真思考人生的读者反复阅读。

  《曾在天涯》读后感(八):豆瓣評分過高

  但是京東圖書打折,在考慮購買是不是要買來一本,看到豆瓣8.1的評分和下面的書評,於是就下單了。

  四五天看完,就文字方面來說,八十年代體制內文人的氣質撲面而來。語言無亮點,只能說讀來還算不拗口,你要說文采,真的談不上。

  內容也顯一般,至於很多讀者說的中國知識分子內心種種,至多體會到開頭和幾位的那幾張紙上。中間大段是描寫感情糾葛,同樣寫感情糾葛也不出彩,勉強能讀,一種現代電視劇觀感。

  對異國他鄉生活細描寫很少,對於一本長篇小說來說,是一本缺少細節的作品。你看到的只有作者想表露的那種苦痛,細節透出一種擰巴和窮酸,甚至到最後有虛無主義的某些影子。

  書讓人受不了的地方是,起于對知識分子生存狀態的描寫,宣傳語和讀前給人影響也是如此,本來期待更宏偉的敘述,和對傳統知識分子細膩的心理刻畫。但是最終不過是大段大段描寫味同嚼蠟的情感生活,這些情感生活的描寫不出彩,篇幅非常多。

  總之,算一本合格的長篇小說,名字很響,看過一般

  《曾在天涯》读后感(九):所谓无私的爱情

  掩卷之后,我始终觉得,今天的多伦多,依旧住着一位张小禾。她永远年轻,永远美丽,永远在每一天的清晨背着书包去多大上课,永远在傍晚回家扭着纤细的腰肢做饭,她空闲的时候会哼歌,那歌声轻轻柔柔的,能钻到人心里,让人情不自禁的随之哼唱,她喜欢看 末代女儿情。会一个人抱着枕头默默地坐在沙发上一看到天亮。她永远生活在那里。重复着她和高立伟美好的生活。或者期待着,等待着,凝视着那一轮月光的清辉,想象着地球那边的人儿是否也在挂念着她。有时是下午,有时是凌晨。她会接到一个电话。接起来之后那边的人儿沉默着。她也沉默着。直到电话的那端吹起了末代儿女情的主题曲:“飘啊飘啊飘的风,吹的是谁的痛。欠山欠水欠你最多,但愿来世有始有终。”

  太多的细节被作者在不经意间注入了我的心里。这何其残忍。这样的爱情过于美好,因为最终免不了天各一方。两个人儿都在一刻不停地给对方机会,却一直不肯退让。这场爱情的角力,冷酷的现实最终胜出。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这里我看到了文学沉默却深沉的力量。

  只是不够爱而已。或许女生无法理解高立伟。还有什么能比一个美丽单纯美好的女孩子义无反顾的爱情更令人向往的呢。高力伟说,有的。那是我的灵魂归宿。大凡一个有点志向的男人,他灵魂的起点可能是一个女人,但它的归宿绝不可能是一个女人。男人需要去寻找一种意义,一种超脱于性超脱于爱情超脱于日常生活的别处的意义。这种意义可能是美,是尊严,可能是地位,可能是事业成就,可能发明创造。。。。。。但是永远不可能是一个女人。所以高力伟是清醒的。他明白当一切意义都消失的时候,他也就不是自己心目中的男人了,也不是张小禾心目中的男人了。爱情生活对于这样的一个他毫无意义,因为当激情褪去之后,他会生活在长久的平庸与痛苦之中。而张小禾最终也不会幸福——要记得,她自始至终都称呼高力伟的笔名“孟浪”。在她的心目中,孟浪是一位作家,一位精神上出类拔萃的人物。若是有一天她发现了与她共处的男人不是“孟浪”,而是高力伟,她会不会崩溃?

  自私。女人们这样不屑地说道。或许是的。但是自私与否,又有谁有资格去评价呢?自私与无私的差别,永远只是价值观的不同而已。王佳芝为了自己的爱情不惜牺牲革命的果实,究竟是自私还是无私?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爱情不惜自杀,也不顾深爱着他们的亲人们的心情,究竟是自私还是无私?大禹治水三顾家门而不入,究竟是自私还是无私?那么高力伟因为坚持自己对于灵魂和心灵的追求而放弃这一段姻缘,又有谁说得清楚究竟是自私还是无私?人们在评判这一系列事件的时候,总倾向于将自己带入事件的某一个角色里,而后以他(她)的好恶来评判是否是自私还是无私。就如女生倾向于将自己带入张小禾的角色,而男生则倾向于高立伟。只是当我们站的远一些,冷静一些,理智一些,会发现这一切都只是个人的选择而已。而选择的背后,是一片意义的荒芜。

  然而这样的世界毕竟太冷酷太残忍了。人毕竟是软弱,短视,感情用事的动物。我们需要日常情感的慰藉,需要庸俗生活的麻痹,需要一个温暖的怀抱去舒缓我们对这个冷酷世界的紧张和焦虑。所以我们需要亲情,友情。。。以及爱情。只可惜当两个人都已经太清醒,爱情便只能以一夜情的形式存在了。这是爱情的无奈,我们又怎么忍心去苛责他们的自私呢?

  然而小说中的爱情毕竟是美丽的。她可能不够伟大,不够无私,但却足够真诚。作者闫真的文笔我非常喜欢,最后附上一段我在深夜里反复读了无数次的文字,那是高力伟与张小禾的最后诀别:

  “我送她到电车站,站在那里说:“说说春天要来了。”她说:“是的,春天。”我说:“说说雪又化了。”她说:“是的,雪。”我说:“草地上草长出来,树枝也发芽了。”她说:“是的,草地,还有树枝。”我说:“在草地上——”她打断我说:“电车来了,电车。”我心中猛地一紧,像电车轰隆隆地在上面碾过。我说:“在草地上——有过一些故事。”她望着电车没听见似的。电车停了,我说:“到底还是少了点缘分。”她说:“现在说什么也晚了点。”很平静地和我握了手,像朋友一样说了“再见”。她上了车的那一瞬间,我松了她的手,大红色的羽绒衣在我眼前一晃。我还没来得及看清她的神色,车门就“咔嚓”一声关了。车启动了,她从车窗探出头来,很平静地默默挥手。我望着她,跟着车走,又小跑起来。她嘴唇微微蠕动,轻轻地道出一声:“孟浪,就这样了。”说着手伸下来,露出一丝微笑。我抢上一步想抓住她的手,却没抓住。她向后望着,手轻轻挥一挥,就停在那里了。我正把手举上去想挥手道别,也停在那里不能动了,眼泪也流了出来。

  似乎是沉重又似乎是轻松,我那样举着手在冷风中伫立了很久。冷风吹在脸上,泪水流过的地方刺刺的冷。我有着一种残忍的清醒:“虽然刻骨铭心,虽然终身难忘,但这却不是生命中的唯一。””

  是的,似乎是沉重又似乎是轻松,又有着一种残忍的清醒。这便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爱情。

  《曾在天涯》读后感(十):去过天涯的人才懂的故事

  读完整卷书才惊叹作者起名的独具匠心,曾在天涯!明里一个人曾在天涯挣扎,一双情人永隔天涯;暗里又指自己的一付灵魂曾在天涯漂泊,算是一次游历,更算是一次洗礼。

  看了看书评,有人说高力伟像方鸿渐,“不讨人厌,但毫无用处“;也有人说是一代所谓知识分子的矫情,清高虚伪。可我觉得这更是一部对人性的一解读,在讲人本身,讲人的孤独!从这个意义上讲,倒觉得留学生也好,北美也罢,都不重要。完全可以把人物换成小乡村出来到大城市的打工者!出门在外,千里寻梦,内心的痛苦和窘挞的处境谁没有过?只不过是披了个留学生的皮,换了个时间场景把冲突变得更强烈些了。天地是大,可是哪里不是围城呢?人来人往,什么不是鸡肋呢?

  读到后来,除了纠结就是纠结了!高力伟越来越像一个普通人了,是那种扔进人堆里,一眼就看不见的普通人。有那个一小点点执拗的坚持--回国,但却不停的挣扎,难过美人关,也难过自己的一关;有那个一个不大的理想---五万加刀,死命拼搏;有一点幽默也有一点才华,但又满脸的沧桑;拼命的恪守自己的底线而又受欲念煎熬,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所以,就两个字:纠结!

  这里一个问题是,谁不纠结?他看坟,看枫,看来来往往的车,感叹没有一个属于他;一个人在夜里游来荡去,看着万家灯火通明,也没有一盏为他而亮,属于他的可能只有那风、那星和那千古不变的大西洋。我读到了一种孤独,一种莫大的孤独,只有孤独过的人才能读懂的孤独。一种灵魂无处安放的感觉,天地很广阔,天堂在脚下,可是毫无归属感,再好的北美也是北美,我和天堂格格不入。

  林思文也罢,张小禾也好,坚持再坚持也是真理。高力伟也会去念”八八六十四,日照香炉升紫烟“,一如蓝胖去念”仙贝,tomato",谁没有一狠心,坚持拼过一把呢?就像在每年上海北京,有多少人背井离乡靠着一股执著只身闯荡呢?我们听过太多太多的所谓的成功故事了,虽说那只是沧海一粟,却被大肆炒作,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是死在沙滩上的浪花,而事实是倒下去的永远占大多数。如果到了三十岁还不相信自己是一个平凡普通人的话,我只能说,年轻真好!

  我也曾想过,为什么作者那么狠心,让高力伟失去了林思文又失去了张小禾?如果故事的结局是高力伟留在了加拿大,坚持拼搏最后和有情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是不是有点像格林童话,永远是正义的力量(坚持,努力)战胜邪恶,满足人的向善之心!或者有一个女人和他回了国内,清贫但美满的用爱情过一生,歌颂伟大的爱情无往不胜,无坚不摧。但那样,似乎像小孩子的世界,看上去光鲜亮丽灿烂美好的东西,离生活太遥远了!

  读到后来,我得承认,我甚至有那个一点点羡慕高力伟,一如我羡慕来大城市的农民工,有一个明确简单的目的,挣一笔钱!然后回到自己的家乡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至少,咱为理想努力过,咱的梦想实现了。扪心自问:我的理想在哪里?还有,他们也如那群留学生,谁不都曾在自己的领域里呼风唤雨过?何必要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受陌生人的白眼?敢于放手也是一种难得的勇气!拼命抓住鸡肋能有什么好结果?做自己善长的事情,才会把事情做好。只有把事情做好,才能避免把自己的尊严放在地上任人践踏。就在我看他在塑料桶厂上班,困极了坐在马桶上休息一会时,我突然觉得,我明白了他,因为我也曾在马桶上坐过。

  去过天涯的人才懂得天涯的故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