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二族》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十二族》的读后感10篇

2017-12-18 21: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二族》的读后感10篇

  《十二族》是一本由[美] 阿亚娜·梅锡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81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2014-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二族》读后感(一):我想反复读这个故事不遗余力

  看完这本书,我的感觉有点奇怪。因为我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完全理解了这本书的意思。

  一个美国黑人妇女,从南方到北方,她觉得找到了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却最终失望。她嫁给了自己认为好的男人,却发现生活不像她想得那样轻易就可以改变。她生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却又眼看着孩子一个又一个离开

  其实就我自己来说,这本书的每个部分都能独立的来看。无论是女人杀手佛洛依德成为了一个不敢承担责任的GAY,还是原本懦弱神经质,最后成为浪子的希克斯,或是想因看不到幸福想报复海蒂的贝尔,不断幻听的卡西,他或是她们都是海蒂对抗这个残酷世界的尝试。

  海蒂不是个慈爱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的时候,她也不过是个大点的孩子。她只能几乎是本能的反应来对待生活。她没有给孩子们很多温暖回忆,但是,她所有的爱都用来给他们准备吃的穿的,以及为他们准备迎接这个世界了。这个世界不会去爱他们,这个世界不会是慈爱的。

  看着书中,海蒂的孩子们一个个的生活,我总在想,如果是我,我还会不会有继续下去的勇气?会不会就这样被生活压垮?

  在书的末尾,海蒂当着众人的面把莎拉从教堂带走,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那么久的失望之后,她居然说她还来得及再做一次牺牲,这得多强悍的神经才能坚持下来啊!用一句曾经流行的话来说,不管别人能不能,反正我是不能。

  也就是这样的结局,才让我最终稍稍懂得了这本书。也明白,为什么那句话会放在书的封面上“我想对每个人讲述这个故事,不遗余力”。

  这是一个异常坚韧的女人的故事,我也想反复阅读这个故事,不遗余力!

  《十二族》读后感(二):她,不向上帝低頭

  人類很容易忽視同類的苦難,那些以苦難或歧視為宏大敘事的書,往往讓讀者提卷即止。十二族就是一本關於種族歧視的新著,因為主題讀了幾頁就放下,因為寫法,又在重拾起時滿懷憐憂地讀完。沒有英雄,沒有廢奴運動,沒有彰顯進步的條例叢生,只有一位再普通不過的黑人母親,她的家庭,她的孩子,她卑微自尊平庸到受盡折磨卻倔強叛逆的一生

  小說圍繞海蒂與孩子們的十二個決定性時刻展開,阿亚娜•梅锡斯用充滿同情的筆觸,記下了每一處屬於命運的堅硬。海蒂與天下的女人一樣,彷彿就是某個平凡到不能再平凡卻偉大的祖母或者媽媽,無關膚色。爲了保護孩子,她甚至不向上帝低頭。

  這本書還是一部美國社會的成長史,有心的讀者可以讀出一切,串起每個被最普通的人寫就的歷史篇章。

  《十二族》读后感(三):活着

  小时候看童星秀兰.邓波儿的《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海蒂》,那位天真善良聪明可爱性格开朗的小姑娘海蒂,因为自己改变了孤僻的爷爷,也让阿尔卑斯变得温情而让人留恋。这部影片陆陆续续看过多遍,后来又读了电影改编的原著瑞士作家约翰娜·斯比丽的小说《海蒂》,也更加完整深刻地为这个山野姑娘小海蒂的纯朴、热情天使般的笑容与生俱来坚强快乐感动

  初读《十二族》,主人公也是一名叫海蒂的姑娘,于是一度让人怀想,故事里的海蒂,是不是那位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海蒂长大后的模样?就像从前看少女时代的《阿信》,后来又看成年后的《阿信》。----女性生存挣扎与不懈奋斗总让人难以忘怀

  在阿亚娜·梅锡斯的《十二族》里,同样讲述了一位黑人母亲从1923开始不断迁徙漂泊的生活,从南方到北方,从乡村到城市,总希望有美好而安定的生活,可厄运总是不期而至。这位黑人母亲也叫海蒂,她一生又生了十一个儿女。跟据《圣经-创世纪》记载,耶稣开始传道后,从追随者中拣选了十二个作为传教助手的门徒,其中,为亚伯拉罕孙子,以撒儿子,雅各,又称以色列,有十二名儿子和一名女儿,儿子均为一族族长,是以色列民族的十二先祖。海蒂和她的儿女,就是上帝派来试炼的十二族,饱受生活的打击和磨难,却从未放弃自己追求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

  小说开篇的悲怆便让人有些不忍卒读。十七岁的母亲,孤身照看生病的孩子,忙碌,慌乱,无药可施,最终他们死在了母亲的怀抱里,“孩子死去的顺序和他们来到这个世上时一样:先是费拉德尔菲亚,然后是朱比莉。”作者的文笔克制而内敛,情感触发间,不动声色。到了后来,海蒂对丈夫婚姻生活失望,遇到心爱男人的逃离,大儿子的离家出走,二儿子的烧伤,女儿的报复性背叛,伦理的混乱,似乎人世间的一切不幸一骨脑倾泄到海蒂的头脸上。从十五岁被迫成长开始,海蒂一直不断尝试与悲摧生活的倔强抗争,然而命运没有如人所愿地回报她一丝甘甜,而将她拖入更黑暗的绝望深渊。

  当一个人遭遇绝望的时候,当贫瘠和愤怒填满胸腔的时候,当生活的色彩只剩下悲怆和无奈的时候,当世界转过身放弃你的时候,人为什么要活着?人因什么而活着?

  小说中的海蒂并不是一个光鲜高大上的榜样,灰暗的故事,渗入人心却让人思考这些最本能的人性,在海蒂拥有了十一个孩子之后,活着的本能便在母亲最宽厚的包容里----“她不知道该如何迎合孩子们的精神,可是她会奋力地让他们活着,让她自己活着。”。

  这便是答案。

  《十二族》读后感(四):错爱

  这本书,其实除去“黑人文学”的外衣,就是一本讲述普通人故事的“绝望之书”。普通人,普通的家庭,日常的生活(拮据而卑微),日常的情感。只不过,这个家庭是破碎的。父母都在,彼此相诅咒而又相依傍;孩子一个个在冷漠和压抑的氛围中长大,散落在四方,各个拥有自己的爱恨情仇。家庭的每一个人,都不快乐,都不幸福。——这种故事,跟人物的肤色其实相关不大,跟族群、国家、时代,其实都相关不大。这种故事,就是人们自身的故事:我们懂得爱的意义,却不能处理好爱的方式

  作为封底文案着重书写的海蒂,其实只是个线索人物。她是她所有不幸孩子的母亲,而孩子们的不幸其实都跟她有很大关系。海蒂15岁便离开家乡佐治亚(南方),千里迢迢来到费城(北方)。她早早就成为母亲(16岁),第一双儿女在十个月大的时候便夭亡——无论她如何想让他们活下去。也许正是因为双胞胎的死,让海蒂本来燃烧的母爱从此冷却,让海蒂本来拥有的对生活的希望从此沉寂。此后,虽然她不断一个又一个地生出孩子,却再也没能像当初疼爱双胞胎那样疼爱他们。无论是佛洛依德、希克斯、爱丽丝、贝尔、谢泼德,还是卡西,他们都没从海蒂身上得到过温暖、亲切的爱。海蒂作为母亲,竭力做到的是不让他们挨饿受冻,让他们在残酷冷漠(她没有料到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其实就是冷漠的)的世间活下去;奥古斯特虽然可以陪孩子们玩,逗孩子们笑,可是他酗酒,还常常不在家(他的理由是去到处找工作)。在孩子们的成长记忆中,父爱和母爱都是不完整的。他们在一种缺乏关爱的情境下“野蛮生长”,长成什么样子,拥有什么性格,连带日后的人生会有什么境遇,他们不知道,他们的父母也未必关心。

  海蒂肯定是爱孩子的,不然当艾拉被送走(即使是送给自己的妹妹)时她不会那么痛苦,而当卡西住院时她也不会一直守护。她不知道如何迎合孩子们的精神,她以为,奋力地让他们活着,让自己活着,就足够了。她以为,她和他们,一起变成小小的光亮——在黑暗的上方闪着微光,忽明忽暗,哪怕无法逃脱最终变成灰烬的宿命,但是尽量让自己亮得久一些,就足够了。她以为,她把所有的爱用来给他们准备吃的穿的,让他们准备去迎接这个世界,就足够了。而她和她的孩子们那么用力地终于去除了一个又一个压力,却怎样都无法逃脱自己的压抑感。

  让人生幸福起来,绝不仅仅是解决温饱、活下去就够了。贫穷的生活和巨大的无望影响着这户人家的每一个人,而最最贫瘠和无望的,其实是他们的内心。卡西的想法也许反映的是她所有手足一致的想法:母亲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与我无关,与兄弟姐妹们无关。海蒂的一生都是愤怒着的,可是无论年轻还是年迈,她的愤怒都没有给她带来过什么帮助,也让家人们痛苦

  每一个章节说的都是一个被海蒂生出来却没能好好去爱的孩子。海蒂是一个严肃的黑影,站在每一个孩子最深的记忆里。所有的故事都是悲伤而挫败的,再说一句,这些悲伤和挫败,与主人公的肤色真的没有多大关系,与物质上的贫穷真的没有多大关系。这种巨大的无望和荒凉,全都是因为爱错了。海蒂觉得,这个世界是不会去爱他们的,这个世界是不会慈爱的。海蒂不知道,世界可以不慈爱,而自己可以,一个母亲的慈爱,比世界的慈爱,要珍贵而美好得多。

  《十二族》是一本令人感慨和尊敬的书。它展示的其实是一个非正常家庭的心理研究。人生中许多的愁苦,其实只是我们付出、交流感情的方式搞错了。人生中许多的愁苦,需要花费一代代人的精力去疗愈。这个过程不是从佐治亚到费城就可以完结,不是六十年的时光就可以完结。对我们已经受伤的心灵的治愈,永远都是现在进行时。

  《十二族》读后感(五):爱而无言

  《十二族》全书二十多万字,从1925年到1980年,跨越整整半个世纪,从海蒂17岁写到72岁,几乎是她一生的时间。然而,这个倔强的母亲却从来没有真正对她的孩子说过一句“我爱你”。

  在孩子们眼中,海蒂是一个难以亲近的人。每天有打不完的屁股,吼不完的责骂。在家里,他们从未见过海蒂愉快的笑容。“海蒂不爱我。”这个认知根深蒂固地生长在这群孩子心中。于是他们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海蒂。

  对于海蒂来说,那些漂亮、浮夸的“我爱你”,通通是不切实际谎言。因为在没有吃的没有住的的时候,这些轻飘飘的话语根本就没有任何作用。于是这个母亲独自一人扛下了整个家族——败家子的丈夫、一张张永远饿着的小嘴。每天都忙着筹措这一天一群人的食物、衣物,忙着打工、照顾年幼的婴孩……生存,织着一张细密的网,囚住了海蒂。她必须咬紧牙关才能挤出第二天生存的希望。与其吹出一戳就破的泡泡,不如多找一条维持生计的道路。不是海蒂不懂爱,是生活没有给她肆意表达的机会

  反而正是因为海蒂的爱太过浓烈,才让她的坚忍造就了历尽沧桑后的平静。可是骨子里那份倔强还在。即使年过七十,依然可以放弃宗教的慰藉,毅然带着孙女走回那条不屈的小路。

  海蒂是一位黑人女性,可是我想说,海蒂这样的母亲在中国这片大陆上实在数不胜数。那些沧桑的眼眸、斑白的双鬓、纵横的皱纹中,倒映的是期盼、不舍、牵挂……中国的母亲们大多都和海蒂一样,将那些从未倾诉过的爱化作一针一线一分一毫,如同这片土地一般沉默无言却满含挚爱。

  有些东西总能跨越种族派别找到共鸣。海蒂身上这种母性的力量正是其中一种。

  ------------------我是分割线-----------------

  其实这本书的时间轴不仅是海蒂和她的儿女们成长的轨迹,也是整个美国一路走来的模样。黑人民权运动、宗教复兴、越战……时代的推手总是和普通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作为一个历史知识早就还给老师的人,看到历史实在很难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深意,更别说见微知著了。所以我看到花花公子突然与人搞基却在众怒中胆怯,不敢出声去保护那个人,只感受到了懦弱与无助;看到毛头小子去布道,竟然被人当做了神的代理人,只觉得荒谬和无知……

  还有很多东西现在的我无法理解,它们隐匿在绝望与挣扎的背后,也许正是照亮时代的希望?又或者是更深层的绝望?

  《十二族》读后感(六):另外一种温暖的呼唤

  《十二族》,每一个章节都是似乎成为一个故事,我们看到的是阿亚娜.梅锡斯的这本是一个关于爱的发声。

  有人这样评论说:每一个章节说的都是一个被海蒂生出来却没能好好去爱的孩子。海蒂是一个严肃的黑影,站在每一个孩子最深的记忆里。所有的故事都是悲伤而挫败的,再说一句,这些悲伤和挫败,与主人公的肤色真的没有多大关系,与物质上的贫穷真的没有多大关系。这种巨大的无望和荒凉,全都是因为爱错了。海蒂觉得,这个世界是不会去爱他们的,这个世界是不会慈爱的。海蒂不知道,世界可以不慈爱,而自己可以,一个母亲的慈爱,比世界的慈爱,要珍贵而美好得多。

  我更欣赏这段评论:在哈姆雷特看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但是在海蒂这里,生存还是毁灭,从来没有成为困扰她的问题,她一直选择和深如大海的无边苦难为敌。她从没想过逃避或者自杀。她对懦弱无能的丈夫不报任何希望,她也没有试图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另外一个男人的身上,她仅有的一次离家出走是出于对丈夫堕落的抗议,她想离开他,但是她无法离开她的孩子们,所以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去。这个能听得到“他们长大的声音”的母亲,不会放弃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妈妈洗菜的时候,脸上的表情仿佛是说,她也想穿上自己的紧身裙,走出这个房子,再也不回来。结果,她说的是:从柜橱里把甘露酒拿出来。她给自己倒了一杯,然后坐在厨房的桌子上小口喝起来。喝完的时候,她把酒杯倒过来,让最后一滴滴在她舌头上。妈妈是个漂亮的女人,这房子太过平庸,太小,盛不下她。我望着她,第一次懂得了,她有她的一个内心世界,那里与我无关,与我的兄弟姐妹们无关。她笑笑,点点头,仿佛是想起来一段熟悉的旋律。”海蒂醉心于她的简陋拙朴的日子,她选择了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被选择。

  自己也在纠结中,母亲,海蒂,……我想,每个人讲述这个故事,但是心是需要温暖的。看了一些评论,呼唤另一种读书的温度-温暖。就这样的,在温暖中,我们前行吧!

  《十二族》读后感(七):“应许之地”?

  “一个人要经历多少试炼和忍耐,才能到达‘应许之地’”。

  一开始我以为这里的“应许之地”是里尔克认为的“大开世界”(Das OFfene)---在变化的背后,最本质的纯粹。是一种超脱于心的宁静。后来我稍微查了一下,原来这关乎一个圣经故事--摩西。

  摩西是纪元前十三世纪的犹太人先知,旧约圣经前五本书的执笔者。带领在埃及过著奴隶生活的以色列人,到达神所预备的流着奶和蜜之地——迦南(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约旦河与死海的西岸一带),神借著摩西写下《十诫》给他的子民遵守,并建造会幕,教导他的子民敬拜他。

  迦南,“应许之地”。十戒,海蒂的教育。

  对应这个圣经故事,十二族的疑惑也解开。原来,摩西带领的犹太人分为十二族,正好和这本书的标题契合。书中十二族:海蒂和她的十一个孩子。

  书中分为十个篇章,以时间为线,分别讲述了十个故事,以海蒂孩子的故事为切入点,拼凑并呈现了这亢长时间下的美国历史和他们历经一切自我救赎的母亲--海蒂。

  可是你说,对不信佛的人念佛经会怎样,要是对我这种无神论的人说耶稣上帝的前世今生,恐怕我也很难领悟真谛。于是我看到的十二,只是数字十二,是她加上她的十一个孩子,而不是以色列人的十二族,十二种品性。

  倒是这十个故事并没有被神化的抽象派,而是简朴的平常,在现实里也会时有发生。不过要是每个孩子都这样遭心还凑成一家,那母亲岂可能活的那么久,还早不被折腾死了。

  我将海蒂读成一位优雅的黑人女士,她将这份优雅藏匿于心,不轻易展现,却在有一部分黑暗的力量来临之际,化作一股坚韧的与之抗衡的力量,即骄傲之心。不会因为失去孩子而彻底放弃,不会因为贫穷而送走孩子,不会因为孩子的报复而在孩子受难之时离开。无能的丈夫,逃避的情人,嚼舌根的邻居,糟糕的环境,心烦意乱的孩子,通通都是筑作内心优雅之剑的烈火。“我”仍会在臃肿衰残的身躯里在厨房做饭的时候,想着“我”会穿上自己的紧身裙,走出房子,再也不回来,可利剑告诉“我”,“我”只是想要橱柜里的甘露酒而已。

  人生来便是一路向前,孩子出生,就会长大,再去经历,成长和衰老,死亡。哪里是“应许之地”,何时能到达“应许之地”。倒不如抛弃这个目的性的概念,生即生,死即死,不逃避也不莽冲。

  《十二族》读后感(八):坚强的母亲

  我是那种看电影都会哭到不行的人,看这本书的时候,看了三次才看完的,几次因为心里太难过,而先看别的书,转移一下注意力,。

  公正的说翻译的挺好的,扣一星是因为没注释,我觉得翻译外文书籍,注释是书籍的一部分,翻译的一部分,不是每个作者都对美国历史像编辑和译者那么了解。尤其这种贯穿美国文化(种族歧视)、历史(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宗教复兴、战后经济繁荣、越战等)、人文传承等等,所以评价的时候扣一星。

  马上我也做母亲了,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是两代母亲的励志书。海蒂的母亲和海蒂都在无可奈何,无助的情况下做了身为母亲的所有努力。虽然她们也偶尔有过失误,判断错误的情况,但这都不影响她们对孩子的爱,不影响她们对于生活的希望。

  虽然丈夫和情人都没能支持海蒂,但是这个坚强的女人还是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自己的生活,从孩子到外孙女,海蒂都奉献了无私的爱,虽然她不富有,但她竭尽所能的用自己的一切爱孩子们。

  她不是个温柔的女人,从她坚定的离开家乡开始新的生活,到她高估自己的能力,甚至她对情人的态度,都让她显得很倔强,当读到尾声的“原来人为劳碌而生,如同火花向上飞扬。”我才理解,或许在那个特殊环境下长大的她,为了活下去,已经习惯了坚强。。

  《十二族》读后感(九):一个人要经历多少的试炼和忍耐,才能到达“应许之地”?

  一个人要经历多少的试炼和忍耐,才能到达“应许之地”?

  黑人女子海蒂从1923年开始一直都在迁徙,从南方到北方,从乡村到城市,无间断的漂泊和挪移并没有带来美好安定的生活,反而让她的一生都在遭受意想不到的厄运。她嫁给了一个除了失望什么都不能给她的男人, 她只能靠着生下一个又一个孩子来为自己制造亲人。因为这个世界从不慈爱,也不友善,更不温暖,所以她发誓要训练孩子们有足够强大冷硬的心去面对残酷的现实。她就像《圣经·申命记》里的摩西一样,割开红海,开辟道路,带领着她的孩子们披荆斩棘,为了达到”应许之地“。

  命运将15岁的海蒂从佐治亚拉出来,然后养育了十一个孩子,让他们在北方成长,可她自己也还是个孩子,她完全不能面对上天给予她的任务。没有人告诉她事情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奥古斯特解答不了,牧师解答不了,甚至上帝也解答不了。海蒂相信上帝的力量,但她不相信上帝会插手帮助她。他充其量只是旁观罢了。

  开篇便是海蒂和奥古斯特结婚后的第一个夏天出生的一对双胞胎,他们死去的时间跟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间一样,先是费拉德尔菲亚,然后是朱比莉。那个时候的海蒂只有16岁,太年轻的年纪,她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处理生活给予的一道又一道伤痛。她仿佛掉进了一场尽是污秽的生活,而这本不该是她的生活。

  不知是过早的受到命运的残酷对待,还是 一直忍受绝望而贫苦的生活,海蒂从来不是一个能让人轻易爱上的女子。她太过于安静,人们根本猜不出她在想些什么。而且她总是在生气,一旦人们没有达到她的那些高的期望她便瞧不起他们。她总是保持自己和别人的距离,无论别人表现的多么忠诚。然而她的身上总有那么一种力量,她永远站的那么笔直、挺拔,她身上总有那股气质,让人感到卑微。

  这样的海蒂,经过了多少的试炼和忍耐,才走到了生命的”应许之地“?

  小说以海蒂每个孩子长大后的遭遇为叙事主线,讲述了一位母亲独特而坚定的教育理念,人类精神的强悍,以及美国一路走来的模样,真正驱动美国梦的力量。

  “女人杀手”佛洛依德认为母亲海蒂身上常年散发令人窒息的悲伤,即使鲜有露出笑脸的时候,偶尔只是那么苍白的一笑,但她允许孩子们爬到她的大腿上,给她编辫子,亲吻她的额头,仿佛自己是个洋娃娃。他们是伙伴,母亲与孩子一样的脆弱,一样的有心里的渴望,共同跟随日子的步伐向前漂去。即使现在,佛洛依德已经长大,他与母亲之间还是有一种和旁人没有的默契,在这个世界上,也只有在海蒂面前,佛洛依德是沉静的。

  贝尔说她的母亲海蒂坚忍和笃定,性格火辣,深邃莫测。她害怕母亲胜过任何人,她生母亲的气胜过任何人,她渴望得到母亲的爱胜过任何人,但母亲总是那样的遥远,像海岸一样,驶出海港的船离她越来越远。

  孩子们回望童年的每一刻,全部是海蒂扒下他们的裤子的画面,全部是海蒂的愤怒与无言。也许她是在试图保护她的孩子,或者教他们学会守纪与尊重别人,但孩子们实在是想不起有任何一个温柔的词从她的嘴里说出来,想不起她给他们的任何一个吻。然而当孩子们离开了母亲,离开了那个冷酷的房子以后,她们的生活在一点一点的瓦解、破碎。他们也许会懂,他们的母亲天天忍受丈夫在外面寻花问柳,天天省钱交房租,结果这些钱全部用来交电费和给孩子们买衣服。他们的母亲忍气吞声了将就30多个年头,从早上睁开眼到晚上闭眼,所有的时间都只是在努力让她自己活着,让她的孩子们活着。她知道她的孩子们不认为她是个慈爱的女人。也许她不是,因为她不知道该怎么迎合孩子们的精神。

  但是孩子们小的时候,海蒂根本没有时间去给予他们温柔。她在许多致命的方面都让他们失望了,可是倘若家里没有任何东西能填饱他们的肚子,整日只是拥抱他们亲吻他们,又有何用?他们不明白,她所有的爱都用来给他们准备吃的穿的,以及为他们准备迎接这个世界了。这个世界不会去爱他们,这个世界不会是慈爱的。

  她的孩子恨她,为了报复她,甚至主动去勾搭她的情人。在孩子重病之际,她说,虽然那件事伤我伤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但是我还经历过更加糟糕的事情。我的孩子死去了,没有任何事情比这更严重的,也许除了我另一个孩子想要自杀以外。她说,也许我会一直生气,但我气了一辈子,最后我发现我不能再这么气下去。太沉重了,我太累了。时间会解决一切的,它能解决任何事情。她的孩子最后明白,她和她的母亲同时和那个男人在一起只是因为他们经历了多年的失望以后才发现了真爱。想要的只是那种幸福,那个男人带给她母亲的那种幸福,她只是想知道她是否也能同样得到。

  这是一个让人充满了精神力量的故事,尽管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是绝望的,悲伤的,然而他们所有人都是小小的光亮,在黑暗的上方闪着微光,忽明忽暗,他们尽量让自己亮得久一点。尽管无法逃脱最终变为灰烬的宿命。他们几乎快要熄灭了,却又在下一秒变成了橙色,发起光亮。

  一个人要经历多少的试炼和忍耐,才能到达“应许之地”?

  《十二族》读后感(十):十二族

  看到书的时候,我在想,她只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亦或是个坚强的母亲?仅此而已么?拿到书的时候,还真没有从平凡朴实的书本中看到那样一种伟大与骄傲!宣传的文字是这样的:“让全美国掀起“美国梦”的疯狂讨论,激励了正在奋斗或堕落中的所有人”,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感觉,确实如此——讨论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梦想;借道流行的“中国梦”,我期待完美的思维碰撞!

  话说小说很不错,我虽不太懂那些纷繁复杂的文学流派和小说思维,但朴实的文字叙述却深深的打动了我!“她嫁给一个除了失望以外什么都不能给她的男人,她只能靠生下一个又一个孩子,来为自己制造亲人”,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凄凉与震撼?“黑人女子海蒂就一直在迁徙,从南方到北方,从乡村到城市,无间断的漂泊和挪移并未带来美好安定的生活,反而让她遭遇意想不到的厄运”这又是怎样的艰辛与劳苦?如果仅仅是为了诉说人生的艰难,我看大可不必这么周折麻烦,但故事的曲折与主人翁的人生境遇,确实让我感触到了那种扑面而来的冲击!

  小说整体布局和构建很不错,从很多个维度的在重新改写着“母亲”的定义,这当然是个伟大的名词!从书中可以看到一个家族信念的传递,也能从海蒂的母亲,以及海蒂作为母亲后的种种行为去看到一种挣扎后的希望!在很多时候,海蒂都在无可奈何中挣扎,眺望,绝望和无奈中等待,但这种无奈和挣扎中她做了身为母亲所能做的一切努力(虽结果不总是完满的),这种努力和付出,需要思考和铭记!

  我们或许无法完全理解那种海蒂那样的无奈和真爱,但艰难的生活境遇背后,海蒂还有着广阔的希望。这就是海蒂告诉我的启示: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生活;想对待快乐一样,对待一切生活中的不如意……总会好起来的,会好起来的!

  或许,每个人都会有低沉、不如意的时候,但如何从那些个人生的低谷中寻找出金灿灿的“人生真谛”和“至理名言”出来,则是看这本书收获的知识之一。我们不能永远把一切的美好都寄托在希望和期许身上;更多的艰难困苦,或许,还需要那些日夜的操劳和长久的付出及日夜的坚守,而希望,就是那些个无数不可能后,最可能出现的光明!

  不信,你也看看这本书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