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丑闻笔记》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丑闻笔记》经典影评10篇

2017-12-18 20: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丑闻笔记》经典影评10篇

  《丑闻笔记》是一部由理查德·艾尔执导,朱迪·丹奇 / 凯特·布兰切特 / 汤姆·乔治森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丑闻笔记》影评(一):灵与肉

  纵然纳博科夫把文字玩得千回百转,舌尖弹出的“洛莉塔”性感妖娆,为她燃烧的“生命之火”,却只灼人伤人,毫无美感可言。

  《美国美人》里的啦啦队长浸在玫瑰花瓣中,巧笑倩兮,修长慵懒,在镜前检查肌肉的中年老爸,却只剩下可笑的自不量力

  梨花压海棠的故事往往如此,年轻的小女妖越是媚到极致,越是显得痴心妄想男人猥琐不堪。

  也许因为男人眷恋着某个身体,总是因为欲。

  《马莲娜》,《毕业生》,小男孩儿无不幻想着成熟女性饱满的躯体,在她们的曲线上成熟,以找到一个同年龄的女伴告终。

  当男女角色调换一下,老少配的故事讽刺意味往往就减少很多,用年长女性的孤独凄凉,勾出男孩子们的成长

  长者应该更成熟,更能自控,但当《钢琴教师》里,莎贝尔·于佩尔冷然把尖刀插入心窝的时候,当《教室别恋》里,女教师摇晃着酒杯,醉醺醺的问她的学生还要不要再干她的时候,比起她们挽着新欢,冷漠而颇不耐烦的男学生们,却不知谁的伤害更大些。

  他们对肉体也只是短暂的迷恋,而她们,竟妄想要爱。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男孩都有过青春期的性幻想,对“灵与肉”,“轻与重”也再无什么高论,却总会被此类题材吸引,曲曲折折的知道了这部《丑闻笔记》。

  作者身为女性,却有着相当的聪明犀利,把这个压抑的题材挖掘出更多的层次来。

  男学生仍然在荷尔蒙驱动下是主动却无情的那一个,女教师仍然是不满足肉体游戏妄图真爱的一个,但作者很冷酷的敲入一根钉,希葩的所谓孤独,不过是中产阶级的为赋新词。

  她禁不住诱惑空虚下自控能力差,在肉体游戏里她一样陶醉,她最后的沉溺是愚蠢软弱,她被揭露,部分也是因为热情单纯下的自私虚伪。

  她说他的身体仿佛是刚出土的蘑菇,仿佛是干净的白面包,她喜欢他灼热露骨的追求享受他的稚嫩,幸庆他还没有学到那种大人对身体无所谓态度,却不知,这新鲜的身体比大男人更会隐瞒欺骗,比大男人更快的把她归入过期。

  《彼得潘》里说,小孩子们是残忍善忘的,十几岁的小男孩们,也许尤其如此。

  小毛孩是最残忍无情的,你以为他爱你吗,他不过是暂时迷恋你的身体,他的玩具。

  你以为他能理解你,能缓解你的孤独吗,他不但不关心你的心灵,就连身体,他不久也就会厌倦了。

  又老又丑的芭芭拉虽然是出于自私占有欲,但她的当头喝棒却是绝对真理

  这种聪明的略带讽刺的小说改编电影时,要保留它的黑色基调似乎总是很困难,《面纱》如此,《丑闻笔记》也如此。

  比起小说,电影改编的不错,但原著中的嘲讽荡然无存,只不过多出一条线来的讲诉了许多经典曾经表达过的题材。

  这部戏里的两位主演赢得了不少赞誉。看惯了007里的M,稀疏头发的朱迪丹奇,松弛皮肉上刻出的刻薄,阴狠与孤独,让人不知怜悯恶心哪个多些的瘪嘴,和原著极为神似。

  布兰切特是个美人,却不是我心里的好演员,总觉得她演谁都不是谁,仍总是她自己,模仿赫本的口音动作表演痕迹如此之重,竟然还得到奥斯卡,真是无语。金发,瘦长而白皙,她从外表上是极其切合原著,但无论是角色剧情的改动还是她的表演,都把这个善良单纯却又自私愚蠢的复杂角色重复的处理成了一个内心孤独的中年美妇。

  小说结尾,希葩在发完脾气后真正被芭芭拉所控制,回荡着空虚与孤独,却又把她暴露软弱,懒惰的自私本性暴露无遗,和讽刺又悲凉的调子极为吻合。

  电影结尾,希葩回到了丈夫怀里,温情脉脉,浪子回头,顿悟人性,知道最重要的就在自己身边云云,也算是符合改编的基调吧。

  《丑闻笔记》影评(二):丑闻笔记

  朱迪.丹奇演得出奇的好,而面对如此老戏骨,凯特.布兰切特也能做到毫不逊色表现出自己的角色,好像看《血色将至》一样,欣赏两个好演员精彩对戏,非常之过瘾。

  内容暂时抛开不说,单就希巴的生活,让我印象很深。

  希巴嫁给一个大自己二十多岁的男人,她的儿子是弱智,女儿没有教养,丈夫温和而平庸,她做家庭主妇做得疲惫不堪,亲戚瞧不起,认为她是个花瓶。

  其实不光是巴巴拉,在观众眼中,那家庭与亲戚,也是个和她细腻优雅毫不相干地方

  家人并不了解希巴,她有自己的角落,独自一个人,或者接待她的好友,希巴实际上很寂寞,就像她对巴巴拉说的:婚姻很幸福,但是——也就是那样了。

  幸福,而且,寂寞。不相配的婚姻一般都会平稳,各取所需,但是也容易产生失落

  丈夫是个正常生活的平庸丈夫,妻子是个有点敏感小资的“伍尔芙”,其实很多“伍尔芙”都渴望找到一个这样的丈夫,因为她们不能面对现实,所以需要金钱和完全真实给与的安全感。但是安全感同时也意味着乏味与平淡。“伍尔芙”又是不甘于平淡的。

  “伍尔芙”们的悲哀在于,生活上她们依赖性如此之强,自理能力如此之弱,所以精神上她们“高”于众生,现实中她们又“低”于众生。她们的细腻与优雅在亲友面前不值一文,也就没人珍惜,没有地位。就像希巴,生活优越,单纯,很可爱美好,然而得不到别人的承认,不是好老师,不是好主妇,她是个被排斥在社会圈子之外的人,一个花瓶。

  她们自视甚高,所以认为很多问题,即使说出来,别人也无法理解。同时,她们的生活太早就按部就班了,希巴年轻时候也有过个性时代,但是很短暂,她很早结婚很早要孩子很早经历家庭生活,所以,她也很早就厌倦。

  文艺女青年的最大悲哀是,永远认不清现实,也无法勇敢面对现实。这样的希巴在强势的对手面前,就总是显得过于被动也过于软弱。开始她面对小男生追求的时候,就单纯相信这是个很美好的故事,结果发现自己被一个十五岁的小男生给耍了。

  一直到玩火自焚,希巴终于被迫面对丈夫的愤怒时,她也能说实话了,她的寂寞,她的孤独,她的不满,她的压力

  如果她能开始就与丈夫公开谈一谈婚姻上的危机,是不是这些能够避免?就像事发后,希巴离开丈夫,躲避到巴巴拉家,丈夫在她临走前,愤怒已经转变成悲哀,说出那些责备和自我责备,然而充满情感的话,是很令人感动的。

  为什么不能和丈夫先去谈自己的寂寞和厌倦呢?是不是每一段婚姻,都面临着,越相处,话就越少的寂寞?希巴不知道怎么和丈夫去解决这种问题,而她的丈夫似乎也没有发现妻子的这些问题。人与人,是不能互相沟通的,哪怕亲密到一张床上,每个人仍然是孤独的。这就是希巴的孤独。她的婚姻可以引申出一种类型,一种互补婚姻的不相配隐患,变成某种婚姻模式,“希巴式婚姻”引发的“希巴式孤独”。

  希巴属于倒霉透顶的一个,她被勾引和十五岁的学生发生关系,最后又逃避到了同性恋老师身边。她的一生都被自己的愚蠢毁掉了。讽刺,但是也值得同情,被单纯蒙住了眼睛,自以为聪明的玩禁忌,结果赔得惨兮兮。从希巴的角度来说,这种结果让她感到愤怒和委屈,明明一切似乎是美好和浪漫的,可是不知怎么一来,一切都不对劲了,她的感情变成了可笑与可鄙的,为人所不齿的。她成了被人羞辱和嘲笑的对象。

  没错,活该,中年孩子妈,世事百态都该认得清,该做不该做的也应该明了,何况,她自认为自己在玩一玩,耍小聪明,结果是最后被人家耍了。对方毫不负责任利用自己年轻加学生身份的弱势去勾引老师,这样的不伦之恋中,最后是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小白老师承受一切惩罚,代价太大了。

  当然,这不是电影想表达的最终目的,这只是电影主题“两个孤独女人”的副产物。

  《丑闻笔记》影评(三):女人啊爱啊还有可怜的信任

  我觉得一定不是好人才去信仰佛教,信仰佛教的那些人也未必都是好人。

  心存善念,才会被庇佑。

  之所以说这个题外话,是因为刚刚亲历了一个阴谋笑话,被一个每天背诵经文口说善事的人捅一刀的感觉的确也好不到哪里去。

  可是又能说自己有多好呢?我相信因果轮回,但是也不能自私的把所有不堪和坎坷都不负责任的推给这个虚无的类似于是安慰剂一样的东西。大家只不过都想活的舒坦点罢了。

  巴希是个女人啊。一个孤独的女人,寂寞的女人,有着她认为的悲惨家庭的女人,天真的女人,有爱的女人,勇敢的女人。

  当时很诧异里面的同性情节。

  我一直认为独孤分很多级别。比如,巴希的孤独在巴巴拉面前又算的了什么。

  这让我想起年轻时候纵欲的日子,休假的日子里,每天强迫性的排满各种约会,现在想起来,就只有一个累字。我不知道当时是因为寂寞还是因为孤独,但是我可以断定那个时候的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孤独。当年纪大了,魅力值下降,假期的独处,才感觉的到那种透着阴郁气质的寂寞,暂且叫它寂寞,是因为,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做独孤。但是我想说,孤独是一辈子的,寂寞总是一时的。突然让我想到《李斯特的秘密日记》,那又是怎样一种对寂寞孤独和真爱的处理方式。摇头⋯

  袄,对了,看着巴希和15岁的帅小伙拥吻做爱的时候,某名的感到兴奋。

  电影不如书,书不如真实的人生。嗯。

  《丑闻笔记》影评(四):寂寞,是每个人的秘密

  寂寞,是每个人内心的秘密。看似美满的中产主妇,严谨刻板的独身教师,她们在共同的友情里各怀心事。

  泡在浴缸里的单身老妪对于寂寞的阐述,深刻刺骨,她强烈的渴望与控制都来源于此。。

  逃离寂寞的方式,因人而异,彼此无法相通。绝望的占有欲让最熟悉的朋友手持一把致命的刀,在扭曲的感情里用秘密胁迫,用丑闻摧毁。

  社会有它的规则,偏离与打破便是迟早的自我毁灭。

  日记,孤独时的唯一慰籍,但藏得再隐秘,也会泄露你不可与人言的脆弱和隐私。

  两个主演的选择和表演都很到位。女主角的确很美。

  影片结尾有些草草了事,把揭开了一半的人性又半掩上。

  《丑闻笔记》影评(五):一切罪恶都取决于歇斯底里的欲望

  一直以来都偏爱话剧演员出身的电影演员,因为常年的话剧现场演出使得演员基本功深一气呵成且张弛有度......,恰好Judi Dench ,Cate Blanchett两位影后都是这样的演员,对手戏炸裂凌厉,连面部表情眼神细节都格外出彩。

  一部剧情简单但细思极恐的电影,满目都是歇斯底里的“欲望”.....

  Judi 对之前一位年轻女性同事及Cate的不动声色的观察,之后的伤害及强烈的控制欲(有人说Judi是同性恋,从行为角度不完全是这样,真爱,是不会以毁灭方式来对待); Cate的先生,为了与年轻美丽的Cate结婚,不惜与前妻离婚; Cate的婚姻不顺,因为欲望,与15岁的学生的不伦之恋....

  没有什么比不能控制自己失去重心的欲望更悲切的事情,当一切不可收拾之后,此片编剧以各自回归做了收尾----依然逃不过主旋律。 最后,当Judi 又一次重新坐在一位年轻姑娘的身边时,真让人顿觉灰暗。是的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人,既无须承担法律责任,又能义正言辞的以所谓正义或者爱,来伤害别人,内心无任何羞愧自责....

  《丑闻笔记》影评(六):在我们无知爱情里,有你负担不起的未来

  电影永远只是电影,为导演的意志所扭曲,背离故事的主题,却用了整个篇幅描述同性之爱,相比而言,不伦之恋在丑恶的同性觊觎下显得更为纯粹。

  朱迪丹奇的脸上并没有留下太多岁月的痕迹,她已不再年轻,可她和那俱年轻的身体在一起的时候,画面流淌出的是美妙的和谐。导演,观众,写日记的老处女,没有一个人能体会当事人百转纠结欲罢不能心情,电影就这么自欺欺人肤浅地略过了这些难以言表的情节。

  这是一个荒谬又畸形的社会,少夫老妻总是被当成骇人听闻的故事,这种违背了世俗理念生理发育知识的结合,总被人有意无意冷嘲热讽地当戏看。

  当然也有很少的几个故事,最后成了佳话。可事实上,有多少男人会为了比自己大10岁的妻子花50年时间修筑天梯以避世俗?天梯成了中国史上十大爱情经典故事。如今年龄相差10岁已不再那么让人难以接受,文章和马伊琍生逢吉时,不必修筑天梯躲避世俗纷扰,大秀恩爱的同时告诉所有人,只要相爱,我们就可以在一起。

  可是电影主人公的真实年龄差距已经超越了世人所能理解的范围,真实的故事发生时,女教师35岁,男孩仅12岁,因为这段不伦之恋,女教师两进班房,8年的牢狱之灾并没有磨灭这两颗心心相惜的心,终于在男孩21岁的时候完婚,这个时候,男孩已经成年,经历这样的磨难依然还能终成眷属,无人不为之震撼!

  尚且不说在女教师8年牢狱生活里男孩在做什么有没有爱过其他人,我们只需要知道结局就好,结局不是电影里中规中矩的让女教师回归家庭,真正的故事很残酷,但结局足以让全世界闭嘴!他们结婚了,43岁的女教师和21岁的男学生结婚了,花童是他们的两个女儿,

  他们的照片被贴在新闻网站上,8年的时光让男孩长成了男人,经历了太多不该经历的曲折人生使这个21岁的男人看起来沧桑很多,而他身边43岁的妻子依旧像婴儿般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就好像监狱里8年的时光是被轻易剪辑掉的桥段,他们依旧相爱。

  这是个奇迹,但奇迹不总是发生,我更赞同导演设计的看似无知和愚蠢一句台词,男孩在事发后手足无措地坐在秋千上,对女教师说,“我只是想玩玩,事情为什么会变得这么糟糕?”女教师转身离去的那一刻,她心中所有关于爱的记忆都碎成了一地黄叶。没有人会去责备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而那个孩子也没有能负担起一个比自己大21岁的女人的未来,他的懦弱和逃避就是活生生的残酷现实,所有的舆论和指责,以及道德审判都将由那个成年的女人来承受,这样的代价和那些年少轻狂的所谓爱比起来,真的太过于惨烈。好在,现实中的男孩承担了男人该承担的责任,他们真的在相爱,他们真的结婚了,世界安静了。

  《丑闻笔记》影评(七):很嗲的老少恋

  看亲密戏时我汗毛竖起,超有感觉。

  但是15岁,换成亚洲人,估计还没变声。

  cate真心美,真心白皙的皮,脸的轮廓十分优雅,画黑眼圈格外迷人!

  老太婆演的很好的,走在路上那种拘谨的做作,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巨大空洞,什么在公交车上被人不小心碰一下都要抖三抖,这寂寞。。哎。。。悲啊。

  小男生真心要。嫁给老男人的尤物女老师多少年数屏到现在,一个对自己如此强烈渴望的小雄性在眼前,眼神如此炙热,不可抵挡。换做是我,这个罪我也要犯的。女人就是很喜欢看见男人对自己那种渴望的眼神的呀!所有女人都enjoy男人充满欲望的眼神里装着自己。一种成就感,征服的满足感。

  《丑闻笔记》影评(八):现代社会中的人人自危 ——谈两位女主人公对于爱的不同程度缺失

  取这样一个标题,是看到东窗事发时的那段时,突然想到的问题:

  假如在某个未成年师生恋被定为严重犯罪的国家里,朋友的这样一个秘密被你知道了,你会怎么做?

  一,是检举揭发。即便你们是很好的朋友,然而摊上这样的事,公民社会的基本准则使你明白法律高于一切,道德不可逾矩。因此,即便友谊深厚,有些事情是不能说的,正如希芭(凯特•布兰切特 饰)在第一次谈论此事时对芭芭拉(朱迪•丹奇 饰)说的:我不能告诉你是不愿让你陷入两难境地。

  二,是保守秘密。那么可能在未来某一天,你将成为这起罪行的共犯。将受到媒体疯狂的追踪采访,你的工作单位因聘用了“窝藏包庇”的公民名誉受损而希望你引咎辞职。

  当然,这一故事的戏剧性就在于,其中牵涉的矛盾冲突远远要复杂得多。因此,主人公的艰难抉择就不在于“朋友遇到这样的事该如何做”了。下面将就电影中我看到的戏剧性冲突一一展开来谈。

  (一)首先,在于两位女主角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友谊。

  相信主人公们第一次在酒吧外谈论这桩秘密,希芭说出“不愿让你陷入两难困境”时,内心里芭芭拉的的确确是她的朋友的——一个听她诉说过去,家庭,生活和理想的朋友。

  这段友谊始一次学校里的斗殴事件,两个男生因为女主人公希芭而发生矛盾,在同事们都不愿出手干涉的情况下(其实发现这件事的同事就是后来情节中想要追求希芭并促成芭芭拉告密的那一位),芭芭拉(不论她当时是什么动机)的出面不仅解了围,对于当时已经和其中一男生有染的希芭来说更是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我想在希芭看来,老道的芭芭拉不止有的是对付小孩的一套,对于生活中的无奈年纪更长的前辈将更能理解。于是,她将父母、过去的生活、婚姻的结合、十年来在家庭中的付出、对于工作和事业渴望一并诉说给这位愿意“管闲事”、愿意进一步结交、接受家庭访问邀请并特意打整一番来访(正如常说的外表整洁是对别人的尊重)的朋友;尤其是在朋友家中,亲身体会她的生活环境,对于希芭尽心维系家庭(a decent wife,dutiful mother)优雅的外表下究竟有怎样的苦涩,不论是谁绝对忍不住想要去了解、倾听,更何况行动计划早有预谋的芭芭拉?因此,那种情况下小屋中倾诉的情节便发生得水到渠成。

  到这里为止,希芭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正常友谊的范围内最平常不过的一切。然而我们也知道,影片一开始从芭芭拉日记的独白中,这份关系对于芭芭拉来说就不可能止于正常的友谊——那种我们共同建立、共同维系的关系——因为她的主观性、目的性之强。这在后面尤其是芭芭拉的猫咪被兽医告知只能活几周时,她难过地到了希芭家里,得到安慰后不自觉地表现出了想要求更多(进行肢体接触),而也就是在那一刻,希芭对于这种关系的逾矩开始表现出了不适(演员表现的细节很棒,希芭双手抱在胸前,表示内心有距离感)。你向我倾诉家庭,我安抚你失去爱宠的心,但这都应该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之内;芭芭拉在难过时情不自禁地向对方索取更多而不顾及对方的反应,就已经为后面进一步地理性丧失埋下了隐患。所以下面将深入谈谈友谊及亲密关系。

  .s.在b站二刷这部电影时距离上映已经过了十多年,扫过的弹幕里不少人说这么漂亮的“女王”(Cate迷对她的昵称)为什么偏偏找了老太婆(这比喻好恶毒不过说明Dench女爵演的入木三分)做朋友?这里我想不说多的(现实情况因人而异),就提《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美丽的外表更能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复杂,并且不会给它的拥有者带来真正的关怀或友谊,更多的可能是荷尔蒙刺激下的crush(一时兴起)。希芭在学校其实也有一个胖胖女性朋友,但由于阅历的缺乏希芭光鲜外表下家庭生活带来的烦恼也许是同龄朋友(尤其是外貌不如她的)无法理解的,她不是她可以倾诉的对象,也就是为什么她只邀请了芭芭拉来家里(当然芭芭拉主动接近她也是推动因素之一)。

  (二)进一步地,在于亲密关系建立(或想要建立)的根源是什么;或者说在所谓“爱情”中究竟渴望得到什么。

  一是,因为渴望交流,理解,共鸣。

  也许这就是精神恋爱根源,为人所称道“柏拉图式恋爱”。芭芭拉从希芭出现在学校开始,就注意到了她,并在两位主人公真正开始有正面交集前一直用挑剔、批判的眼光审视着她——她的独特、优雅、出众的气质,究竟表明她的不俗、与周遭的平庸格格不入,或她仅仅是个美丽外表下毫无内在的花瓶呢?(Is she a sphinx or simply stupid?)其实除了芭芭拉日记里的见闻和措辞之外,在一段办公室的对话中,我们也能意外地发现芭芭拉深厚知识的积累和阅历,这些使得她认为在学校的教育是无望的,大部分学生的前景是渺茫的,因为用同样挑剔、批判的眼光寻找一位内在能与之匹敌的同伴。到这一步为止,其实是友谊能够满足的范畴。

  然而,芭芭拉的取向和漫长的独居生活,在这样一位别致的美丽女性面前,促使她【本能地】想要更多,远远不是友谊能够满足的。虽然,这一切我认为本可以控制在友谊范畴内;然而,占有欲很强的女主人公(她和前女友的往事就说明了这一点)完全无法做到,也就是在陪伴自己的猫咪终于离开后她面对满怀歉意、艰难选择守护家人的希芭,终于丧失理智、把秘密说出口的原因——在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真的感到很遗憾,想假设她能有足够理智,就能发现希芭已经尽了作为朋友最大的努力去安抚她,就不会衍生出恨意和报复心。

  本能超越了她的理性,正如弗洛伊德的本我作用强过了超我,她的人生中可能从一开始就没对这样亲密的关系进行过克制,就如我们常说的青梅竹马发展成了恋人,“蓝颜知己”最终上了床一样,本能使得感情上亲密的人想要进一步地用身体来分享表达爱意。特别是,对于这样一个漫长独居、严肃挑剔的女主人公芭芭拉来说,爱是长期缺乏的。

  二是,因为找到自我的满足和愉悦。

  在影片中希芭向芭芭拉坦白时就说到,开始她也是拒绝的,知道这样的关系不道德;然而年轻男孩的穷追不舍使得她在乏味的家庭、繁杂的家务事之外,突然感觉到了自己也是有魅力的——尽管芭芭拉眼中学校里向她献殷勤的人不少,然而她已婚的事实让人们恪守在礼貌的界限范围内,甚至在开始打群架时都没有男人主动去插手——倒是这一个少不经事的男孩,用时时刻刻的撩拨和行动(为了她打架)来表达爱慕,对于陷入“中年危机”(尽管她尚不到中年,处境却真真实实地如此)的希芭来说反而被青春期男生的行事方式将她套路了,加之男孩撒谎诉说家里的困难时,“你需要我的支持”更是多了一份羁绊。这一点其实尤其心疼希芭,是家庭对她的不体谅造成了这一切。她的理想(对于学校教育充满着乐观的态度),她富有创造力的手工作品表明不会是个平庸的“花瓶”,然而自己的小屋也常年闲置沦落成了“避难所”(属于自己的小空间),可以说她在尽心尽力地满足这个家庭的时候,家庭却将她的自我实现剥夺了,甚至在家里寸步不离地照顾了智障儿子十年后才拥有了自己的空间——拿到一份工作,在社会上有一份职业。因此对于女主人公希芭来说,进一步的需求,或者说下一个转机,将是重新认识自我,最直观一种便是自己的美被再次发现、被恭维、被角逐。

  所以到这里不得不单独提性,其永远是西方文学中重要的话题。从性关系中人们究竟想要得到什么?万千个故事中有万千种答案,都在力图描摹、不断补充这一关系的本质。站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性最终的作用也能够使人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成为更为完整的个体,通俗点说就像房事的不和谐会影响男性的自信一样,基于外貌吸引的爱慕永远是青春期少年们的冲动和追求,包括对于影片里男孩来说,追求到魅力女教师本身就是这段关系的目的;另一方面,对于希芭来说则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但又是不完全的,仅仅是聊以慰藉的——即便自己的烦恼从没有告诉性伴侣,但是肉体的满足带来了逃避性质的依赖;同时这也导致了她和男孩关系维持了一段时间后,就迅速毫无保留地将烦恼向芭芭拉这位刚交心的朋友倾尽诉说。在和男孩的关系中,希芭得到了是身体上的慰藉,性带来的欢愉,对自身魅力的肯定和享受“青春的回报”,都在捉襟见肘地补偿着她生活的囚禁带来的苦涩(家庭聚会中男孩来访的一段)。因此,希芭也是缺乏爱的——一个让她满足、幸福、完完整整做自己、实现目标和理想的爱情关系,而目前的她,只能通过婚外出轨、甚至是不伦的师生恋来得到慰藉。

  因此,回过头来看,两个人对爱的缺乏共同推动了情节的急速发展,碰撞,高潮,最后结束时落脚在了不同的归宿:希芭回归家庭,通过家庭的共同努力能够找回所需要的爱;芭芭拉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这里大胆假设一下,如果她在评论希芭时能多一点仁慈,多一些宽容,也许她就能多一份理性,和反思,来找到真正适合她的亲密伴侣,而不是强烈占有欲下的畸形单恋。

  .s.对于性与爱,想起了现在流行的观点——恋爱关系需要亲密、性、承诺,来构成稳固的铁三角,缺乏情感亲密的性伴侣,也永远都只能是炮友关系,也是“爱”的不完整。用最近读的一本小说里的话来表达:

  quot;To fall in love. Or even to have the desire to make love. I think sex flows more sluggishly in all of us than we care to believe, especially men care to believe. The first adventures are usually nothing but a satisfying of curiosity, and after that one keeps repeating the same actions, trying to find--what?

  ......

  Is there a word? A friend, a companion, or maybe just a sharer. "

  (三)最后,想简略谈谈热门影评说到的,电影改编确实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男权社会的胜利。

  “导演是个男人,世界也是男人的,于是男人们,把它改成让希芭回归了家庭,如果真实生活中她死不悔改,那么就在电影里将她救赎,多么骄傲啊,道德高尚的宽容的丈夫再次扮演上帝的角色,最后接受改过自新的女人,离经叛道者渴望回归,最后终于走上征途。这是男人的胜利,也是道德的胜利,离经叛道的女人,怎能让她修成正果?”现实中的结局虽然修成了正果,也是坚守了漫长的8年,我想不可或缺的是男孩的成长,成年,更多的理解,和达到了承担责任履行丈夫义务的条件,才促成了终成眷属的结局。

  其实对于影片讲述的故事我是欣赏的,因为除了“人性的复杂和丑陋”之外,芭芭拉带有的强烈的“占有欲”这一标签其实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只是程度或多或少,背景不同,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却实实在在引起了不少共鸣和反思,这就是成功文学作品的标志之一。电影角色的塑造给故事带来了“不伦恋”外更多的矛盾冲突,看到的现象和问题也更加丰富,人性的复杂反映的更加深刻。当然,接下来如果有时间阅读原著,会就这些再做更多的评述。

  《丑闻笔记》影评(九):《丑闻笔记》:带你一窥人性隐秘而普遍的恶

  2006年的《丑闻笔记》最大看点是两位女主角摄人心魄的演出。凯特和朱迪是各自年龄段的世界级女演员,她们在片中将人心中的隐秘和恶,以及心理变化尽情展现。

  这是一部关于激情与压抑、妒忌与自满、友谊和孤独的故事,根据2003年英国布克奖提名作品佐伊·海勒的作品改编。

  伦敦北区圣乔治中学,42岁的女教师希巴和15岁的男学生康纳利的师生恋被披露后,媒体紧跟,大肆报道并逐步升级,她因“猥亵儿童罪”身败名裂,并且累及她的丈夫—教授理查德。那是任何社会都会出现的现象,舆情将夫妻俩毁了。

  此时,与希巴同居教师宿舍的老教师芭芭拉,一个孤独、敏感、颇有文学修养的老姑娘伸出了援手,给她以心灵慰藉。熟料,芭芭拉其实居心叵测,这个孤独的极具嫉妒心的老姑娘,她内心的绝望、对同性的恶和隐而未现的欲望逐渐显现,使故事向着以芭芭拉为主的戏剧张力极为丰富的进程推进。在人物关系上,这种不断变化、永无宁日的作法令人不安而又因两位演员的精彩表演而令观众沉浸其中,即完全可以独立成篇的布兰切特演绎部分和朱迪·丹奇的阴谋部分叠加而形成了另一节奏更紧凑的第三故事,属于典型的1+1=3的戏剧格局。

  这部电影并不是要进行什么审判,对我们来说,每个人的欲望并没有什么不同,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领域。当我们看到自己熟悉的或成功的或漂亮的或得意的人深陷麻烦,我们是否略有快意?这是否是人性的普遍之恶?婚姻和孩子的确是一个女人所拥有的最大幸福,但它能带给人存在的意义吗?即如希巴有一位如此体谅她的丈夫:“如果你觉得寂寞,为什么不告诉我?无论如何至少我在你身边”。但灭顶之灾降临的感觉依然会存在。

  原作者诙谐而深刻,原著以芭芭拉的笔记的形式,将事件始末、内心独白悉数记录,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在此别具一格的模板的基础上改编的影片很好地反映了原作精深的内涵。

  《丑闻笔记》影评(十):理查德•艾尔作品《丑闻笔记》观后座谈会纪要

  理查德•艾尔作品《丑闻笔记》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6年4月29日(星期五)下午15:06—15:30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理查德•艾尔作品《丑闻笔记》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汪琲林、彭明明、金威、小方、王犀灵、萧玮萱、陈华、陆晓俐、孙凤凤、傅佩影、陆忠佩、王淑金、陈敏(观影者:张培红、田瑛、范大茵、张晓云、张五妹、朱松法、姬伯庆、刘桂良、朱剑云、姜希珍、周洪泽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孙凤凤

  杭州恒庐艺术影吧 理查德•艾尔作品《丑闻笔记》观看现场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