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旅行的意义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旅行的意义读后感10篇

2017-12-18 21: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旅行的意义读后感10篇

  《旅行的意义》是一本由理查德·保罗·埃文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8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旅行的意义》读后感(一):《旅行的意义》,一本诚恳的书

  如果不是受一位朋友的托付,我恐怕不会读这本书。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我读书很慢,所以对书的选择才很慎重。不然一路读下来,却发现这是一本很糟的书,不光于己毫无收益,还浪费了生命,那就实在得不偿失了。毕竟在这个浮躁的年头,能有人耐心读书已属不易,如果再多出几本以惑众听的书,那实在是可恶的多。类似的读书经历便曾有过,那时接受另一位朋友的强烈推荐而读了《山楂树之恋》,书的内容我不评价,只是读完那本书后我便很少再与那人谈书了。人做事也好,读书也好,其实很讲究一种道,道不同便难以为谋。所以我对于一个极力推崇《山楂树之恋》的人便很难产生一种书道上的共鸣,这是个人的喜好问题,不足参鉴。

  相较而言,这本书却给我的印象倒好很多。也许原本就没抱着太大希望,所以读起来反而心态平和。略微简陋的包装,不具吸引力的书名,夹杂着大量为扩充页码而添加的白页以及看似心灵鸡汤似的独白,类似的情况在这种书中也算通病,因为不影响阅读,所以能否接受这些问题完全看读书人的心情。书的内容很简单,前半部讲述的是一个与旅行完全无关的美国梦,主角的经历放之中国如今的各大都市想必都能引起一片共鸣,书的后半部确切的说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行,而应该算是一场心灵的救赎。值得欣慰的是,作者并不是为了讲一个故事而讲故事,这点到符合了我心中对旅行的定义。没有牵强附会的原委,也没有婉转曲折的结局,从主角上路的那天起,一切都是正常的发展又顺其自然的结束,这种普通反而是一种动人的真诚

  其实,如果说这本书真的有什么值得回忆价值,那就是作者毫不花俏的写作方式以及对于主角自我救赎的叙述过程。我们都是凡人,很少有人的一生轰轰烈烈、万人睹目,那些引我们为之痛苦沉醉的故事也与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无缘。所以,如果说旅行真的有什么意义,那就是在与生死不断交互的过程中重新找回自己。忘了那些欧洲几日游、美国几日游什么的吧,其实一场真正的旅行不在于你去了哪里,而在于你的内心如何找到回家的路。

  《旅行的意义》读后感(二):受苦的人没有悲观权利——评《旅行的意义》

  在打开一本书之前,我们不知道里面写了什么,也不知道是不是我们喜欢的,而有一些书,当我们翻到最后一页之后,会深深感到自己非常幸运,有幸看到了这样一本精彩的书,给我们带来人生的启发和心智的启迪。现在的我就很幸运,因为我刚刚看完了《旅行的意义》。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有超越自然的奇迹的话,那么它多半是在逆境中诞生,因此培根说:“幸运所带来的美德是节制,不幸所带来的美德是坚韧,从伦理上讲,坚韧是一种更加伟大的美德。”艾伦,这个曾经拥有成功事业、相爱的娇妻、殷实的家资和善良性格男人,忽然之间被命运无情的抛弃,妻子因事故永远离他而去、公司深信不疑的副手挖了墙角、资产因为不善管理而出现危机,他个人也因为接连的打击而没有了活下去的希望,面对如此的人生境遇,自杀或许是很多人都会做的选择。

  然而他没有。没了亲人、没了房子财富、没了辛苦打拼的事业、也没了健康和良好的心态,就是这个受苦的男人,在最后的选择中,极度艰苦的走向了正确的方向——活下去、走出去。或许人在濒死的状态下能够激发出求生的潜能,只是这种潜能在与无情命运的抗争中,强弱过于悬殊,像艾伦这样,在那种极度无望的情况下,自己面对生死抉择,还能够挺下来的,确实是真的猛士。

  人生的真谛就是不负此生,幸福珍惜,不幸时坚忍。因为命运无常,什么都可以让你没有,所以幸福不会是持久的,珍惜当下幸福最重要。而在不幸的阶段,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这句看似残酷的话其实是一句以毒攻毒的人生良药,它让我们在不幸中坚强,让生命之帆逆风飞扬,远离死亡的漩涡。其实,生命唯一的、真正的标志就是成长,而成长是痛苦的,所以选择生命就等于接受痛苦。有些人对痛苦避之不及,所以放弃生活,用毒品和酒精麻醉自己,或者选择轻生,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逃避行为比那些让她们避之不及的东西更令人痛苦。

  这些顿悟是艾伦在旅途中获得的,当人生跌到谷底,他选择了自己曾经有的、但平时生活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孤身履行,在路上遇上了很多人,他们大多身有残疾或精神受过打击,但他们依然乐观、依然热爱生活,这给了艾伦勇气和启迪,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难言之痛,这就是人生,人生便是旅途,旅行的意义就是思考怎么重回生活正常的轨道。

  《旅行的意义》读后感(三):旅行本无意义

  旅行,这个词充满青春,包括青春里的忧伤

  陈绮贞的歌里也唱着旅行的意义。

  于是我曾也带着这样一种求知上路。

  可回来后我仍回答不来何为旅行的意义,旅行更像是场漫长的游戏,只是里面的人物和景致都与你的心情无关。

  我也在想,也许旅行是场逃避或寻找,逃避想逃离的围城,寻找那些缺失的安全感和存在感。这比较能够理解旅行的目的,但它仍旧不是意义。

  许多小说里长年的一个人的旅行,都是逃避兼寻找。可他们最后都把自己的故事遗留在了旅途上,忘了自己还有白日光与夜月光下的身影。

  所以旅行是伤人的且自伤的,没什么意义。

  这是五月份写过的一段感触,其实才发现那时候并不是去旅行,旅游罢了。

  今天捡回来续写也不是说现在知道了旅行的意义,我仍旧不知。不知就是不知,毕竟探究一样事物的本质意义其实已然失去了它的意义,真正去到达的旅行本就不该存在意义。

  旅行并不是美好的,特别是自行车旅行,特别是徒步旅行。

  一个人萌发出徒步旅行的念头必定不是因为沿途的风景,是经历的生活抵触了思想追求。我也不好说是自由的追求。

  推挤在人群越久就越感觉孤单,每个人都会产生的感触。没有人不希望一生安逸就好,可现实不会让你太安逸,生活会告诉你,你必须经历不安逸。

  你区分过旅游跟旅行的差别吗?你区分过孤单与孤独的差别吗?

  有太多的东西表象太过相像,其实不然,一种是动作行为,一种是思想灵魂,这样巨大的差异你拿尺子测量过吗?比较过吗?

  《旅行的意义》无数人被这个书目吸引,我也不例外,我一直想从它寻找到真正的旅行的意义,可等我读完我始终没有找到,书中没说我也没能领悟到,这大概是我太拙劣了。

  也只能怪我看完了才看到作者简介:作者保罗 埃文斯在写这本书之前,为了亲身体验书中主人公的心里过程,他特意带着自己的女儿,租了一辆车,从西雅图出发,按照书中主人公的路程,一个城镇一个城镇地走下来,一直到了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

  为了完成小说而去旅行的旅行,又有何意义呢?但我不可否认他再努力写好这本书而且很用心,虽然书中主人公是徒步而他是开车,还不是独自一人。也因此丧失了故事的灵魂所在。

  浅仰说她看到书名的时候激动了一下,但得知作者为了旅行而旅行后所有的兴趣都没有了。

  每一本在我们还没打开它之前,我们都不知道写的是什么。这是这本书内所说的一句话,一本好书自然是能够走进读者的心里并且能够产生共鸣,而我看完它的时候明显感到失望。或许像木佐里说的那样,我太过追求形式了,因为我没能找到旅行的意义。太刻意追求的必定追求不到本质的美好,但这也恰恰说明了作者太过刻意为了写旅行而去旅行的错误做法。

  旅行就去旅行,别去考虑太多,越考虑你就越晚跨出第一步也就越没有那份勇气去旅行,人生经不起等待,为何要等你年华殆尽时光枯竭才想去感慨万千?你总说你没本钱也没时间,那绝大部分都是因为你对旅行的欲望仅仅局限在旅途的美丽诱惑,生活并没有把你非要抛弃这一切去漂泊的境地,都是一个比谎言还要空洞还要虚无的借口。真正想去旅行的人,从来都是随心而行,跨出的第一步就不会再回头顾虑那些放不下的世界。

  旅行本无意义,旅行只是你改变生活的另一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要什么意义?无非是它本身——生活

  《旅行的意义》读后感(四):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寻找

  看到这个书名,本以为是本游记或者心灵鸡汤之类的可以偶尔拿起来翻几页就放下了,可是刚好看到了第一章的第一句话 “传说,当你的鞋子里有了Keywest的沙子你就再也回不去当初出发的地方了”,我就决定多读几页,缘故只是在于去过Keywest这个美国陆地最南端的地方朝拜过海明威的故居而且还由于把车泊在故居旁边的消防栓被罚了150美刀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的一个下午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其实这是一个关于自我救赎的故事。艾伦在经历了一系列沉重的打击后,想到过自杀,然而那”只是用一个永远的终结来结束一个暂时的问题。“ 最终他决定出去走走,他相信 “虽然我们用锁链将自我束缚,但在人类的心灵深处,仍然有一个原始的部分,渴望着流浪和自由漫步。” 他要从西雅图走5000多公里到Keywest。

  “生命唯一的、真正的标志就是成长,而成长是痛苦的。所以,选择生命就等于接受痛苦。” 也许肉体上的痛苦可以缓解艾伦精神上的痛苦。

  在路上,他不断地有新的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有些人放弃了对美的寻找,然后他们会想,为什么自己的生活如此丑陋。不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上帝赋予了我们欣赏美的能力,尤其是是从彼此的身上发现美。每个人心中都有纯洁的地方。而我们总是可以从认识的每一个人身上学到很多很多。“ ”我们可以哀叹自己所失去的东西,或者我们也可以从中成长。最终,这个选择取决于我们。我们可以成为周围环境的受害者,也可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但不要搞错了,我们不能两者兼顾。“

  一次死里逃生在医院里醒来后,见到了他曾经在路上帮助过的安琪(天使),他顿悟了:”寻找就是旅行的意义,很简单,我的任务就是活下去。“

  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仍然在路上,且行且思考......

  《旅行的意义》读后感(五):一无所有,只有路

  妈妈死了,梅可死了,生命中挚爱的两个女人都不在了,公司被至信的合伙人抢走了。房子、车子一切的财富象征物都没有了。失魂落魄,最重要的是梅可没了,随之而来的是一弃俱弃。

  只是还活着,路还在。背上背包,独自走向离家最远的美国。翻山越岭冰天雪地,一切一切的苦难,都在解救着一颗没有了核的心。

  死亡、自杀,这样的念头何曾没有出现过,只是一闪而过的“生命不是你能结束的”让他艰难的活了下来,伴着梅可活了下来,继续去寻找活着的真谛。

  生命与生命的相交,都为着完成各自的使命,相遇在行进中,没有预期,只是所出现的一切都有着它的意义。“生命唯一的、真正的标志就是成长,而成长是痛苦的,所以,选择生命就等于接受痛苦。”

  纯粹的生命,只为活下来,去成长!

  《旅行的意义》读后感(六):The walk

  THE WALK

  关于这本书的来历,四天前我不知道有《旅行的意义》这书,也不晓得有《旅行的意义》这歌,更没听说过理查德•保罗•埃文斯这作家。起初的想法是上京东买几本卡夫卡的书打发时间而已,选了《诉讼》《城堡》《美国》,结果付款时显示的是这三本书全都“缺货”,最后却买了一堆卡尔维诺的书,京东最大的特点是当你买一本书时,系统会自动为你搭配些本来你压根都没听过或是类似风格的书。价格也不高,就把它买了回来。

  中文版的书名是《旅行的意义》,英文版为《The walk》,可能是加入了译者本人的想法,多了“意义”两字在市场上会比较受欢迎,《追寻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呼吸的意义》不难看出“意义”的受欢迎程度。受到能力的限制,大多数人阅读外籍作家的书只能通过翻译家的翻译,最后我们才能理解作家想表达的。用“三人成虎”可能有点过,但是经过译者的翻译,必定会加入译者的思想、观念,我们阅读的是一个“复制品”。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说的是“雨果与巴尔扎克高下的问题”,这两大文豪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几乎是不相上下,然而他们在法国的地位却是很轻易的可以分清,不论是生前还是身后所受的待遇完全不同,这就是翻译者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

  看过巴尔扎克故居后我总在想,按说他的作品,主要是小说,数量超过雨果,论读者面大概也超过雨果,质量嘛,各具情味互有高下各有千秋,可为何他身后享受的待遇却不及雨果,雨果是被法国作为法兰西历史上最杰出的伟人之一安葬于先贤祠(葬于先贤寺的从伏尔泰到左拉,从大仲马到马尔罗,他们生前就是身居显赫地位的人),供千秋万代的后人瞻仰学习;巴尔扎克则未能获此殊荣,至今还冷清地躺在拉雪兹公墓。他们生前是同一时代的双子星座,死后得到的评誉却差别不小,这究竟是为何呢?雨果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笑面人》煌煌四大名著,巴尔扎克也有《高老头》、《贝姨》、《搅水女人》、《欧也妮•葛朗台》一大批响当当名著足以抗衡。应该说若从人物之生动典型,故事之跌宕精彩,作品之深邃广博和巨大影响来看,巴尔扎克在哪一点上都不会输给雨果的,但为何他最终的声誉地位却远不及雨果?这决不是个无足轻重的小问题,而是个耐人寻味的大问题。此后我又找到另一个法国朋友讨教,他说巴尔扎克没法与雨果相比,巴只是个普通小说家,很一般。雨果则除小说外,写诗写戏剧,戏剧写得好啊,他的作品充满思想,影响极大。在替我作翻译的他的太太是个中国人,她认为翻译的作用很大,翻译得好,在中国影响就大;翻译不好,影响就小。这马上使我想到巴尔扎克的作品多是傅雷所译,傅雷是大家,他的译作自然没说的,好!雨果的作品则是李丹、方于、陈敬容、罗玉君、鲁膺好几个人所译,质量相较肯定参差不齐,这当然也会影响阅读和传播效果。(以上一段摘自蔡毅的文章

  扯远了,还是回到《The walk》上。“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是最近一段时间看到腾讯空间看到转载最多的一句话,但是真正去履行的又有多少?只是想想、轻轻点击鼠标的一个小动作而已。旅行、读书看起来都是孤独的,没有奔放的热舞女郎、没有麻醉身体的烈酒、没有狂热的重金属音乐,有的只是一本书、一杯咖啡或是一个背包。读书、旅行只是一个喜欢孤独的人的孤独,而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狂欢后的孤独、寂寞比之前的孤独来的更深。我热爱孤独,它使我认识自我、沉淀自我,与孤独为友。看到这本书,我想到的是通过豆瓣结识的一个朋友,偶尔会聊聊天,这是一个爱读书、又爱旅行的姑娘。看过她照片的人,第一印象肯定会觉得她是个文弱、胆小的女生。但是她做了一个决定让我佩服,也是许多人想做,但是永远都决定不了的事。她辞掉工作,出去旅行,通过空间我熟悉了她的一些旅行情况,差不多从5、6月份出发,一直到现在还在旅行途中,可能还会继续,上次听她说去办护照,将来或许还会去尼泊尔、越南……,长时间的旅行费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她做了一名沙发客,遇到一些很友好的沙发主。社会浮躁,很少有人会去相信一个陌生人,但是谁会想去伤害一个爱笑的女生?爱笑的女生,她的人生不会差到哪!

  我觉得有很多人都梦想做这样的事情,但从来没有做过。生命中有太多的约束。在我们想去旅行时,会想到一切一切的很多问题。高中毕业去旅行?不行,太小了,不安全,家长也不同意;大学毕业去旅行?不行,我得尽快找工作,不然被其他毕业生抢先,我得工作就没了;找到工作了去旅行?不行,既然找到工作再出去旅行一个月或是几个月就会失去这份工作;有了小孩再去旅行?不用想了,这是不大可能的;等退休了再去好好的旅行吧?行,时间允许,资金允许,但是你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了。趁你年轻、趁你单身、趁你精力充沛出发吧,资金不足也没关系,你可以选择沙发客、可以选择义工,可以选择边打工、边旅行,“不允许“已经一天一天的向你逼近。

  在艾伦公司没有倒闭时他不会选择徒步旅行;在梅可没有离开,他更不会选择离开,身边有那么一个美丽、可爱的妻子时,谁会离开呢?在妻子离开、公司倒闭之后,选择了背包客。旅途中看到的风景与旅行的速度呈反比,飞机能看到的是云层,运气不错还能看到美丽的空中小姐;火车你能看到的是窗口一闪而过的数目,电线杆以及向后远去的小山;骑行、徒步你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一切,你能停下细看采摘花蜜的蜜蜂、能停下去小溪边擦把脸、去逗途中看到的小姑娘,看她为你跳一支舞、唱一首歌。开车太快、走路太慢、骑车与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上次去骑行时,看到两个40上下的两个徒步旅行人,从他们的背包看出不像是几天之内会结束徒步旅行的。我认为这是懂得生活的人,虽然物质生活确实没有开着豪华轿车的那些大腹便便的商人、官人那么丰富,他们上个厕所都想驾着车去,宁愿在脚下装两个轮子也不会抽出一天出去走走。一直认为那些喜欢旅行、摄影、骑行的人都不符合现在所谓“成功人士”的标准,这就引出什么是“成功”的讨论,是位高权重?是财富雄厚?还是坚持自己的生活态度?

  书中有些句子还是很幽默、很有意思的,下面摘抄几句:“有一次,她想和我接吻,只为了搞清楚这到底是多大一回事。我们接吻接了五分钟。我挺享受的,非常享受。但我不知道她是不是也一样,因为她之后再也没有提出同样的要求,于是,我们就再没有接吻过”。比喻凯尔的,“他是那种可以用花言巧语把修女都骗进雪茄俱乐部的人”。幽默:“田野是那么平坦,仿佛是大自然拿擀面杖在地上擀了一圈”、还有为西雅图一个县政府做的“乡村集市”广告、为“大桥”房地长做的广告,显示了创意、幽默的完美集合;还有小时候为梅可卖冷饮做的广告“冰冰爽、透心凉的冷饮”,我都在怀疑现在的饮料广告有没有抄袭他的。

  旅行社宣传单上经常看到的“暑假几日游”、“国庆三日游”……都是旅行社为挣钱打的幌子,一群人被导游牵着鼻子赶集似的匆匆而过,走马观花,往往游客刚下车脚还没站稳,又被导游赶着上了另一辆巡游车去了下一景点。一场旅游回来,钱花了不少,最后发现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坐车上,照片倒是拍了一堆。旅行的意义不是你去过哪些国家、家里挂满了多少纪念品,而是途中帮助过谁、谁又帮助了你,最后懂得感恩、懂得如何生活,认识自身。

  《旅行的意义》读后感(七):旅行的意义

  五一假期结束,刷开朋友圈,尽是朋友同事全球各地旅游照片,看到幸福的表情,很替朋友同事开心。平时很少见在朋友圈爆照片的朋友同事,都不约而同的po出照片。还以为他们的状态里只有工作。可见,人还是喜欢去游山玩水的,这也没有什么好惊奇的。只是,人们为什么要旅行,倒是引起了我的思考。

  想起有首歌曲,叫《旅行的意义》,最后一句歌词是这样的,“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人们热衷于旅行,也是因为这般吧。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或是厌倦,或是不满,总在想方设法逃离。不管去哪里,只要离开就行。于是全国各地都是逃离的人,在同一个时间,不同的时间,选择逃离。周立波说,“旅游是指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去别人活腻的地方”。问题是,我们能逃到哪里?

  如果说逃离比较刺耳,我们换个文艺的说法:去远方。生活不能没有诗歌和远方,诗歌老早就没有了,写诗是需要童心的,人都长大,哪有童心,只有孤独。孤独只能写小说。剩下远方。远方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词。在文青看来,远方就意味着浪漫,在俗人看来,远方就意外着可能。在陌生的地方,游山玩水,拍照留念,寻找浪漫。在陌生的地方,看人看车,安静思考,感叹世界那么大。怎么看,怎么是旅游的地方是栖身的好地方,怎么看,怎么是旅行的地方是实现理想与欲望的好地方。陌生的就是新鲜的,新鲜的就是想得到的。很多人旅游结束,回到工作岗位,能量更多了,工作更加卖力,不是他出去透气,吸了仙气,而是有对比,有新的目标,有动力了。这应该是旅游的积极意义。

  倘若旅行既是逃离,又是远方,那旅行的意义是逃避痛苦,追求快乐。逃离是逃避痛苦,远方是追求快乐,这就是人的本能了。我们能逃避痛苦吗?也许吧。因为痛苦,是因为遇到很多困难,困难不是用来逃避的。换个地方,同样的困难依然出现。怎么来,怎么去。我们能追求快乐吗?当然能,否则人类就绝望了。人总是通过努力,获得回报,快乐也是一样。快乐有时可遇不可求,快乐有时又是随手可得。因此,追求快乐,无须如此折腾,跑到远方,在身边即可拥有

  有位爷爷,出门晨运,有段很长的路。他有老人公交卡。可他总是选择走路。有次下雨,地湿路滑,一起晨运的伙伴建议坐车。他还是坚持走路。他撑起伞,一直走着。路过一户人家,院子里栽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老人撑伞伫立,望着满园春色,眼里尽是幸福的笑。老人不坐车而选择走路,就为了能看那花的时间更长,享受看花本身带来的乐趣。

  有位年轻人,天天在后山跑步,风雨无阻。家人不理解,说天天跑步,图什么。年轻人心里明白,就是喜欢跑步,只要脚穿跑鞋,心就启动,跑得越远,离自己越近。跑步的年轻人,总是在跑步中,享受到跑步本身的乐趣。

  快乐,就是发现生活的乐趣。很难想象,当我们老了,走不动了,我们的伙伴一个个离我们远去时,是什么支持我们走完最后的岁月?还是生活的乐趣。我说不出如何培养生活的乐趣,但是我就是能从生活中发现乐趣。倘若真要说诀窍,那就是源于我对周遭生活的爱。

  《旅行的意义》读后感(八):旅行与心意有关

  我们到了迈阿密却没有去Key West,看来确实是个遗憾。不过,想来即便是到了哪儿,也不会见到艾伦眼中的风景。

  旅行与心意有关。

  想必不少人是冲着这书名去的,11年出版的译作不知是否经由陈老师的同意沾上些成名曲的光。但光就作品来说,却也还是具些可读性的,不算是构思独特却也耐人寻味。艾伦的旅行始自绝望,这到如我一直以来所想的一样:如果有一天再无牵挂,除了死亡,再无惧怕,那还有哪里不敢去,还有什么不敢做呢?可这样的无畏无惧却有多少人能拥有,又有多少人拥有了却不知道该将它如何处置呢?所以你我都不在路上。

  而作为治愈系,书中想要传递的应该是一道选择题,很重要的一题。一件事情所能带给你的影响不是由事物本身决定的,而取决于你选择要如何接受它,面对它。所以这是一道关于态度的选择题。记得接触西方教育的时候,这样的道理被反复传述,从GRE的作文考题,到传播学的课堂理论,生怕别人不知道。小到堵车,大到至亲的离世,我们的感受及因之而生的行为其实更多的受到自己的掌控。可当我们责怪了上帝,怨愤了他人,悲悯了自己之后,是否有机会重新选择一下面对的方式呢?好吧,这大致就是他想要说的。而关于旅行,那实在是个再美妙不过的话题了。

  去过的地方不多,但每每独自出行都有不少的收获,途中遇见的人也好,听到的故事也好,每走一处都更觉着自己错过的太多,知道的太少。遇到过索要拥抱的流浪汉,送素描像的下班工人,骑车旅行的大学老师,满口佛经的福州姑娘,而我何时才会成为那个讲故事的人,何时又会成为别人口中的故事。

  我想总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在这个世界痛痛快快的走一圈。

  《旅行的意义》读后感(九):告诉我,旅行的意义在哪里。

  上帝把不同的人带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是有原因的。我们只有通过帮助别人,才能让自己也得到救赎。

  ——《旅行的意义》

  时隔一年之久,再回到图书馆,有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找书的过程中在书架上偶然发现《旅行的意义》,脑海里猛地闪过陈绮贞的《旅行的意义》。鬼使神差的,我从书架上拿出这本书在阅读处慢慢读了起来。

  书一开篇就吸引了我,作者在目录页讲述了故事主人翁的人生经历。主人翁很小的时候,他的妈妈在圣诞节送给他一份珍贵的礼物——一本带锁的日记本,由此开始了他的人生的第一篇日记。第二年的情人节,他的妈妈意外离世。为了维系他和妈妈之间唯一的联系,他一直坚持写日记。正是因为保持了这个良好的习惯,才有了这本书里关于他人生的记录。

  他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他是一名优秀的广告人,通过自己的才华与努力开了一家广告公司,与青梅竹马的梅可结了婚,正在人生得意之际。天有不测风云,妻子梅可在坠马事故中摔断脊椎,一个月后感染病发症过世,他这一生爱过的两个女人——他的妈妈和妻子都离他而去。

  他想过自杀,却在朦胧间却听到一个声音:生命不是你能决定的。醒来之后,他忽然想起自己无数次想要行走的梦想,于是他变卖了所有家当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就出发了。

  他遇到很多人:在行走中出了意外而失去双手而最终成了流浪汉,曾是问题少女的汽车旅馆服务生,曾经经历过死亡的饭店老板娘,还有帮助过一个在人烟稀少之处汽车坏了的女人,遇到几个混混差点被打死……

  文字结尾处,他并没有到达他的最终目标——佛罗里达。但我知道,只要生命还在,他就会继续走下去,因为他已经在旅行的途中找到了存在的意义。《旅行的意义》,在旅行中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个书名很棒,书封面上写着很有诱惑力的一句话——“治愈系书籍,让你再也无法安静呆在自己的房间。”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在旅途中寻找自己来到这个世间的目的。

  我们大多都不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而旅行,可以帮助我们找出这个意义。作者在书里说,我们内心都有一个渴望自由和流浪的灵魂,却被现实的枷锁束缚住。我的内心亦这样的灵魂,它时刻渴望出发,却从未出发。

  芸芸众生,平凡如你我,估计没有人会讨厌旅行。有人说,旅行就是从一个自己呆腻的地方去一个别人呆腻的地方。我们以为去看一些向往的风景就是旅行,却不知那只是身体的旅行,而灵魂在路上,遇见别处的生活和未知的自己,才是心灵的旅行。

  我们在一个地方呆腻之后,就想去另一个地方,以为那里才有我们想要的生活。结果我们去往别处,发现一切照旧。于是我们以为生活欺骗了我们,我们不甘、抱怨、得过且过。那些本来简单的快乐,因为我们追寻了太多太遥远的东西而被遗失。我们的内心时时被禁锢被迷惑,所以痛之苦之不得之。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离开就是旅行的意义。

  是的。从下一秒,准备出发吧。唯有让身体上路,才能找到心灵的住所。

  书中有很多发人深省的句子,摘录如下:

  “重要的是,不要失去行走的希望。我从来不觉得会有什么念头是那么沉重,以至于让人无法从中抽身。

  对时间的幻想是人类最愚蠢的错误之一。我们总是告诉自己,还有明天,但我们谁也无法预料明天,正如我们无法预料天气一样。拖延的恶习偷走了我们的梦想。

  往往最简单的决定会带来最可怕的后果。

  人们浪费太多时间,去担心那些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我的经验是,最可怕的悲剧是我们从来都不会想到的——某个周五下午,当我们正计划要如何过周末时的飞来横祸。

  没有什么比等待陪审团的最终判决更让人煎熬的了,除了听到判决的那一刻。

  我们真是傻瓜。我们惩罚自己的朋友,却奖励我们的敌人。连我自己都不敢愿意相信这样的情况是多么常见。

  不要欺骗你自己。事情往往会越来越糟。

  自杀——用一个永远的终结来解决一个暂时的问题。

  我已经决定了一个目的地,路上的行程只是细节而已。我已经开始了独自行走的旅程。

  所有的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有时候,最让我们觉得恐怖的就是我们的内心。

  生活最伟大的诀窍就是我们要寻找到自己所寻找的东西。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最终都是我们自己决定了我们生活是好还是坏,是丑陋还是美好。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已经停止了对美的寻找,然后他们会想,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如此丑陋。不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上帝赋予我们欣赏美的能力,尤其是从彼此身上发现美。如果你从你见过的每一个人身上都去寻找美,那么你一定也能找到。每一个人内心都有纯洁的地方,而我们总是可以从认识的每一个人身上学到很多很多。”

  《旅行的意义》读后感(十):旅行的意义

  或许是翻译的缘故,总觉得没有很好的表述作者原汁原味的东西。这也许就是中英文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吧。

  主人翁在生活中春风得意,事业上也节节攀升。一个幸福地家庭,漂亮的妻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切厄运的到来就毫无征兆。主人翁几乎是在一瞬间间经历了失去亲情,爱情,财产,和事业,再加上朋友的背叛让自己跌入了生活的低谷。

  万念俱焚的他在人生的转折点,选择了人生的一条最坚韧的道路。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旅行中他碰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面对命运的锤炼,依旧坚强地生活着,并且,活出了自己对生活的新感悟。他也从漫长的旅行中明白了生活就是坦然地面对人生,历经蜕变后,痛苦地成长。

  旅途中的一场和流氓的混战,差点让自己送了性命。但是在再次面对美丽的妻子时,他明白了自己怎么履行对她的诺言,第一次平静地对待妻子。

  旅行,就是为了找到回归心灵的道路。艾伦的这次长途步行,不仅是身体上的释放,也是心灵上的升华。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