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淘气的拉拉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淘气的拉拉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19 20:1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淘气的拉拉经典读后感10篇

  《淘气的拉拉》是一本由[日]中江嘉男 文 / [日]上野纪子 图著作,后浪出版公司·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淘气的拉拉》读后感(一):完全不淘气的孩子或许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孩子淘气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我们觉得不能用简单的好坏来回答。孩子在淘气时往往充满丰富的想象,也容易激发出自身的创造和探索能量。如果因为淘气而给别人带来困扰的话,确实不是一件好事。……同样地,比起淘气的孩子,完全不淘气的孩子或许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这是绘本《淘气的拉拉》两位作者中江嘉男与上野纪子老师在回答“如何看待孩子喜欢恶作剧并不是一个好现象”时的回答。他们认为“淘气也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一课!”,淘气对于孩子来说,也是成长的必经环节,作为家长并不能简单粗暴的阻止孩子的恶作剧,而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孩子享有恶作剧的权利,爱护孩子淘气的天性。”所以他们创作了一本淘气的绘本,取名《淘气的拉拉》。作为一个时不时要拿出“可爱的鼠小弟”系列作品来会心一笑的人,自然不想错过同样是这两位作者所联袂创作的这本《淘气的拉拉》。

  拉拉是这本书的主角,一个扎着冲天辫子的可爱小姑娘。这个拉拉有多淘气呢?嗯,她淘气到连本书的简体中文版编者要特意在书末备注:“淘气拉拉的做法十分危险,我们坚决反对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恶作剧。”看起来是不是很严肃啊?可是再严肃的说明也不会影响这本书的有趣性。

  全书描绘了拉拉在某天的一系列连贯活动。从室外到室内到“梦境”再到室外。场景发生几次变化,调皮可爱的拉拉活力四射,想像力丰富,常常有出乎意料之外的举动。整个构思奇妙得也像一场“恶作剧”,合上书似乎看见两位创作者狡谲的眨着眼睛说:“你们好几次猜错了吧!”

  与大部分针对低幼儿童的绘本不同,《淘气的拉拉》并没有采用大幅画面为主,少量解说(或对白)为辅的方式,而是以漫画分格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格一格不同的表情场景,配上内心独白或是对话。感觉这个绘本更像是写给大人的,就像作者所希望的那样,由大人来守护孩子的天真与创意。

  拉拉从登场开始,就拥有一颗恶作剧的心。

  《淘气的拉拉》读后感(二):“熊孩子”的世界

  “熊孩子”的世界

  瑰夏ada~

  书里的淘气拉拉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小姑娘,简直就是“隔壁熊孩子”的代表!!!!她把自己所有不喜欢的人,都给捉弄了一翻。比如飞机砸在了他的头上,她生气的把它踩坏,然后告诉大人说是摔坏的。画出了孩子内心那种无所畏惧,“只要让我不高兴,我一定睚眦必!”没有那成人世界规矩的束缚。

  踩坏了砸在头上的飞机

  《淘气的拉拉》读后感(三):成长的一课°

  ——评 《淘气的拉拉》

  文/蓦烟如雪

  其实一直没习惯和孩子相处,但是常常在邻居家吃饭,就要面对一个一岁多的孩子,说真的很头疼,因为孩子真的很调皮,不仅仅在睡觉上,甚至在吃饭上,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步想干嘛,所以在看到《淘气的拉拉》上,我并不会觉得这样的拉拉是虚构的。

  因为太真实了。孩子就是如此,他们调皮,他们也天真无邪,他们的占有欲有可能很强,也可能是渴望着父母的关爱。小孩子看似很任性,但是他们的需求点,都是很明显的。

  拉拉在书里,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她没有一刻停下来,她破坏飞机,粘垃圾,粘聊天阿姨的篮子,戳破玩伴的气球,给朋友寄狗狗的便便,甚至寄了老鼠给小翠姐姐……可以说是无恶不作,但是换个思维看,她粘垃圾上时,她去捡垃圾,看到光顾着聊天的阿姨,她的出发点是“既然这么喜欢聊天,我来帮你们一下吧!”看到小伙伴拿着气球,她就吓唬,而戳破气球后,其实小伙伴也是和拉拉的心理一样,似乎你给我一点,我也给你一点。孩子的世界没有公平,来而不往非礼也,似乎用在这里也不为过。

  她给小青的礼物精心包装过,给小翠姐姐的也是一样,作为大人,我们不能把她的淘气归为在做坏事,她的初衷没有恶意,她的行为也许偏颇,但是她乐在其中,就像我和小孩子一起吃饭,他会拿着塑料的围脖,把汤水,摇过来摇过去,甚至在把沙画的东西,洒在饭上,看到爸爸打完电话妈妈说爸爸在休息,孩子都会以为手机也要休息,把手机丢在水杯里。

  这都是孩子的正常的举止,不要用大人的思维去困缚小孩,小孩没有那些多的“想法”。

  而在后面,作者也带入了探索的创意,让孩子在衣橱里,游走到一个神秘的“淘气鬼王国”,一遍看这本书,一遍给孩子读,孩子会想钻到衣柜里去找寻一番。

  而作为成年人,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会很想如果我也是拉拉多好,这和《梦游爱丽丝仙境》差不多呀,不过和爱丽丝不同,她的遇见是淘气的,在淘气鬼王国,每一个人都不具备着忍让、包容,他们更为纯粹,不是被世俗和传统纠正过的,他们是天然的,虽然他们面目丑陋,但是他们真实,有多少的孩子不想“任性”一回。

  可很多程度上来说,很多父母习惯给孩子这个不许、那个不行,让他们的想象就这么渐渐丢失,在童年是很乏味的。

  拉拉逃回了现实,在遭遇了被捉弄后,她也会有“醒悟”,但孩子的醒悟往往是一刻钟,她的意愿不是一个人,是一个群体,在和小朋友玩后,她被捉弄,而小朋友也反省了自己的错误,可拉拉不愿意了。

  她拿了图钉,其实这有些恶性循环,如果当下拉拉原谅了他们,或许,新一轮的淘气就不会上演。

  可他们是孩子啊。

  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维去看待孩子的世界。

  虽然不喜欢这本书的结尾,但是我认同这样的结局,因为孩子不是墙上的壁花,他们有血有肉,有思想,不是我们可以随便塑造的结果

  这本书在尾声上,也注明了淘气拉拉的做法是错误,也申明过遵从原著,这点上,我很支持出版社。

  编辑站在了孩子的角度。

  而不是大人。

  这点很鼓励

  《淘气的拉拉》读后感(四):淘气的拉拉,未竟的故事

  《淘气的拉拉》是创作了“可爱的鼠小弟”系列绘本的作者中江嘉男、上野纪子夫妇联袂打造的作品,该作曾荣获过日本绘本奖。这一绘本讲述的故事并不长,只有三十几页,对于读惯了动辄几百页长篇的人来说,这样的绘本故事几乎可以一口气读两遍。当然这只是从大人的视角来看的,如果给三岁的小孩儿看,那就是一个又长又曲折的故事了。事实上,《淘气的拉拉》所描绘的完全是小孩子的世界,大人只不过是配角。

  一、关于绘本

  《淘气的拉拉》篇幅虽短,在情节上却也一波三折,可以分成三大段。

  (一)淘气的拉拉捉弄别人

  拉拉是个鬼灵精怪、调皮捣蛋的小女孩,一个人在外面玩了没多久就干了很多淘气的事。第一件事就是把砸了她脑袋的飞机给踩断了,见飞机的主人用强力胶把飞机粘好了,她又借用强力胶接连干了两件“大事”:把垃圾粘在乱丢垃圾的人的车上,又把两个光顾着聊天挡住了去路的家庭主妇的菜篮子粘上了。第四件事是把别的小朋友的气球戳破,惹得小朋友牵着小狗在她家门口拉便便予以反击,拉拉又把便便用礼盒包装起来送到小朋友家里。第五件事,拉拉因为好心用棒棒糖喂猫却遭到猫主人的拒绝,于是捉了一只小老鼠装进礼盒送给猫主人,把猫主人吓得够呛。

  (二)拉拉在淘气王国被捉弄

  拉拉干完淘气的事儿回到家里,趁妈妈在厨房忙碌没注意,又淘气地躲进了大衣橱,一不小心误入淘气王国。在淘气王国,拉拉的淘气本领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于是接连被淘气王国的人捉弄,吓得落荒而逃。逃出来之后拉拉还下决心“以后再也不捉弄人了”。

  (三)重回正常世界,拉拉还是没忍住淘气

  话说拉拉在淘气王国吃了亏回来后,本来还想“重新做人”的,没想到出去找别的小朋友玩,又被一群小朋友捉弄了,让她玩滑梯的时候掉进了水洼。拉拉一气之下又想出狠招,在别的小朋友玩单杠倒立时往地上洒满了图钉,回敬了一把!

  二、关于淘气

  看到最后,我都为拉拉的淘气行为感到瞠目结舌胆战心惊

  当然,淘气应该是小孩子的天性,每个人都经历过淘气的童年。从本书来看,淘气的不止是拉拉一个人,小朋友之间似乎都有一种谁也不服谁的竞争意识,就连互相捉弄也不例外。本书的作者在谈创作初衷的时候也提到:要说淘气,确实不是一件特别值得鼓励的事情。因为有时它会给人带来困扰。不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淘气被认为是“建立在探索欲望上的行动”。因而好奇心强的孩子也常常是积极向上、注意力集中的孩子。

  拉拉的淘气确实是建立在探索欲望上的行动,比如她发现强力胶能把飞机粘好,就举一反三地把垃圾粘车上,把菜篮子粘一起。再比如她看到墙上用图钉固定的日历,就想起爸爸抽屉里的图钉可以扎人。通过种种淘气行为的探索,拉拉无形中开发了智力,掌握了知识

  三、关于未竟的故事

  之所以说《淘气的拉拉》是一本未竟的故事,主要还是觉得淘气固然是孩子的天性,要让孩子享有恶作剧的权利,更重要的一点是大人在孩子淘气时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小孩子毕竟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识别危险性的能力都十分有限,如果放任孩子的淘气行为而不加以引导,就有可能酿成悲剧。

  《淘气的拉拉》完全着眼于小朋友的世界,并没有大人干预其中,或许这与作者的创作初衷有关,即“以考虑淘气本身究竟是什么为契机而创作的”。在与浪花朵朵童书问答的环节中,作者也提到“对于淘气行为,什么地方是好的,什么地方是不好的,家长一定要具体地、理性地说明”。由此可见,不仅爱护孩子的淘气天性是大人的职责,道理的解释和说明也是大人对孩子的责任

  四、结语

  归根结底,《淘气的拉拉》是一本非常适合亲子共读的绘本故事书,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也能在父母伴读的过程中正确地引导孩子把聪明才智用在有益的探索中。此外,绘本中的人物塑造十分生动,色彩鲜明,画面中分镜头、分框连环画设计也十分流畅而巧妙,是相当富有水准的绘本故事书。

  《淘气的拉拉》读后感(五):你不知道的“坏小孩”的秘密与宝藏

  《淘气的拉拉》是日本中江嘉男和上野纪子共同完成的绘本,讲的是一个叫拉拉的小女孩,一天中所做的一系列让人错愕的事情。

  这个小孩的确非常有趣,可以叫做淘气,但要修改我们对淘气的定义和理解。通常说到淘气,我们会想到这小孩净搞破坏,让人生气又无奈。但在我看来,这样小孩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极具创造力。

  他们会被大人们叫做“坏小孩”,我也是其中一员,但“坏小孩”的世界有你不知道的秘密和宝藏。

  ------------------------------------------------------------------

  ①你眼中的淘气,是我心中的正义。

  拉拉在玩耍的路上,看到有人从车窗上丢了好几个易拉罐出来,她就非常生气,怒火中烧地想,竟然敢这样丢垃圾!

  这时,她想起一个哥哥修模型飞机,用的强力胶。于是,她跑回去,找那位哥哥要了强力胶。结果就是,等那辆车的几个人办完事回来的时候,垃圾桶里所有能拿出来的垃圾,都被死死地粘在了车上,拔都拔不下来。

  看那几个家伙生气又无奈,拉拉心想,谁让你们乱丢垃圾,哼!

  她一边感叹强力胶的威力,一边往家走,撞到两个阿姨站在人行道中央,聊得有说有笑热火朝天,完全不顾及别人已无路可走。

  拉拉心想,既然这么喜欢聊天,我帮你们聊个够!

  她在两个阿姨靠近的挎篮上涂上强力胶,等她们聊完,说再见的时候,发现挎在各自手臂的篮子莫名其妙粘在了一起,差点把俩人闪倒。

  她的立场是对的,只是方法有些过激,所以你不能全盘否定。这跟性格有关,但小时候是可以引导的,让她学会用更好的方式处理问题,也是在提高她的情商。情商低,做事情出于本能,都是小时候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

  前几天网上有新闻说,有人在机场脱掉鞋呼呼大睡,工作人员都不管。有个小伙子意气风发,满腔怒火,忍无可忍,直接把那人的鞋丢进了垃圾桶。我们会觉得,啊,真是大快人心。如果是我,我也会那么干。

  但是能解决问题吗?

  人受到攻击后的第一反应,不是想自己哪里出了问题,而是直接瞄准攻击他的人。

  有些人喜欢快意恩仇,也不完全是情商问题,而是经历和习惯塑造的性格。也有人天生性情直爽,侠气万丈,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只是看怎么助了。从心理层面分析,做事情偏激的人,都跟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有关系

  所以,小时候的家庭关系和父母引导很重要。

  ----------------------------------------------------------------

  ②我只是不喜欢被欺负和瞧不起,所以一定要“打”回去。

  小青牵着一只小狗,从拉拉家门口经过,小狗在门口拉了一坨粑粑。这是无意的,但因为她之前戳破了人家的气球,所以小青说,粑粑送你,不用谢!

  她气得跳脚。

  只一秒钟,灵机一动,马上有了主意。

  她把粑粑铲起来,放进礼物盒里,松给了小青的妈妈。小青妈妈夸她是好孩子,并送她一支棒棒糖。糖很好吃,她走在路上想,这样做是不是有些过分?

  可能是想减轻这份小小的愧疚,在遇到一位大姐姐抱着小猫时,她很主动地夸小猫可爱,然后把棒棒糖分享给它。大姐姐马上退避三舍,说,我家小白从来不吃别人吃过的东西。随后把小猫抱得紧紧的,说,我家小白只喜欢吃肉肉。

  然后匆匆离开。

  拉拉留在原地,自然很生气。她心想,哼,一只猫还这么娇贵!

  她回到家,从厨柜最阴暗的角落里捉了一只小老鼠,精心包在礼物盒里,送给了那位大姐姐。

  人都不喜欢被伤害,虽然很多时候,伤害人的人是意识不到的。

  小青虽然不是故意报复,但还是因为之前的事情,所以不说抱歉;这个行为惹怒了拉拉,虽然她错在先,但她还是进行了新一轮的报复。很多时候,人与人相处,就是在这种思维错位中,出现和延续矛盾的。人往往如此,容易记住别人做过的事,却常常忘记自己做过什么。

  而那位姐姐,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心态,一系列举动让人很不舒服。我猜想,如果不是因为拉拉淘气太出名,别人都怕了,那她可能会有这样的家庭环境:她生长在中产阶级水准的家庭,家里经济条件不错,但并不非常有钱,所以人容易虚荣。她能拥有想要的,却不是应有尽有,所以人的心理就会矛盾和复杂。她记恨比自己有优势的人,又瞧不起比自己弱的人,所以行为常常夸张又偏激。

  在感到受伤的时候,人本能地会反击,这也是需要做的事情。但怎么去反击,还需要我们仔细研究,并给小孩言传身教。你平时怎么反击别人,你的小孩就会下意识用同样的方法。

  -------------------------------------------------------------------

  ③有时候是纯粹觉得好玩,或者想引起你的注意。

  小青牵着一只漂亮的气球,走在路上,很是高兴。拉拉心里直痒痒。于是从小挎包里拿出自己玩了很久的气球,使劲吹大,然后在小青后面猛然放气。小青吓了一跳,以为自己的气球破裂了,然后发现并不是。这样几次后,她知道是拉拉恶作剧,便不再理会。没想到最后一次,拉拉从包里拿出针,真的把她的气球扎破了。

  拉拉玩了一天回到家,大声喊妈妈,没有人回应。原来妈妈在厨房做饭,没有听到她回来了。她看妈妈没发现自己,就躲进房间里,想看她惊吓的表情。

  “坏小孩”随时随地都有灵感,让别人出丑,或者感觉很无奈。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呢?我也说不上来,只是觉得,看到他们的反应,会感觉特别有意思。

  我到现在都喜欢玩这种游戏,不是对所有人,是跟交往甚密的人。比如在别人喝东西的时候,猛然去掀他的瓶子,你知道会发生什么?比如把头发剪成渣,放在耳钉盒里送给别人,你知道他打开的瞬间是什么表情?比如在吃饭的时候,趁对方点餐或者去洗手间的间隙,把桌上的芥末料全部倒进他盘子里,你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

  声明一点,我只搞男生。原因是,好玩,有趣,开心。

  生活总需要调味品,只要不是本质问题,搞怪的人会比其他人活得轻松、快乐、洒脱。关键问题在于,要把它锁定在一个范围内,不能什么都去恶作剧。

  ------------------------------------------------------------------------

  ④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没想过依赖他人。

  因为淘气的次数太多,周围人连连受伤,拉拉得到了惩罚。

  她被一件衣服锁在房间,带到衣柜深处,一个叫“淘气鬼王国”的地方。那里的人都很淘气,戴着各种动物头像的面具,还有各种奇怪的创意。大家热情欢迎她,请她坐下,却抽掉了椅子;她好不容易坐上去,屁股下面的气球爆裂,吓了她一跳;盘子端到她面前,她揭开扣在上面的碗,看到是却是一条蛇;当所有人都摘下面具,露出的是更可怕的面容。

  她吓得魂飞魄散,借故上洗手间,一口气跑回家。

  害怕是本能,可是每一次她都假装淡定,不大声痛斥,也不哭着找妈妈。她总在寻求自己化解,不消极,不退让。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这是很难得的。

  她有想法,有创意,才会相信自己可以。沉默、哭闹、找他人庇护,也是一种方法,但不是最好的方法,更不是值得提倡的方法。

  --------------------------------------------------------------------------------

  ⑤当我想“洗心革面”的时候,身上的标签没法抹去。

  拉拉拿着棒棒糖,从小青家出来,心里觉得不应该那样;但当她想改变一下的时候,那位大姐姐却给了她往常的反应。

  后来从“淘气鬼王国”拼命跑出来,她觉得外面真好,并决定以后再不捉弄人了。她怀着一颗友善的心,出现在小伙伴面前,小伙伴已决定要整她。她被整了以后,非常生气,很快又陷入了报复的轮回中。

  人的思维很容易定式,所以一旦形成印象,就很难去改变。人喜欢贴标签,而这些标签往往不准确,也很主观。比如一个人进了监狱,出来后,就很难再立足。因为大家觉得他做了坏事,是坏人,是害虫,是公敌。

  没有人愿意真的去了解,这个人到底怎么犯罪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是偶然和冲动,还是蓄谋已久。我们都不愿意突破自己的局限,去认识人和世界,看到更真实的本质与核心。

  所谓害虫,是强者或对多数人来定义的;对所谓的害虫来说,人就是最大的害虫。

  大人要自己先活得通达,才能去循序渐进地去引导和影响小孩。不要笼统地评价,是非对错好坏黑白,你要从每一个细节去分析,具体指出和说明。简单粗暴,是人类的一大恶习,却常常自以为很正确和聪明

  ------------------------------------------------------------------------

  ⑥跳出创意的盒子,我要如何安放自己?

  “淘气鬼王国”里虽充满恶搞的人,但不乏创意和乐趣。它就像我们在生命最初,灵魂里储藏的创意空间,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都在里面。

  会走路和说话的衣服,长着腿和胡子的钟表,三个轮子的自行车,带着轮子的鞋,有表情和姿态的椅子,会看书的电视机,涂着口红的唢呐,画出来的逼真的海,月亮和太阳在同一个平面上……

  那是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它与现实之间有一条又长又曲折的路,拉拉进去和出来都走得很辛苦。当她觉得害怕,竭尽全力跑回现实的时候,那个地方在身后变成了一座小小的城堡。

  我们都有一座那样的城堡,在现实生活中处得越久,它就越远,也越小。到后来,我们似乎感觉到,那里的场景是一场梦,自己都不相信曾经拥有过。你渐渐变成大家眼中的“乖”孩子,你在现实中获得的赞许越多,就越容易忘记和遗失那块宝地。创意、想象力、灵感,成为你最缺乏的东西,事实上它们一直都在原地。

  拉拉总是背着一个小小的挎包,里面装满各种小玩意,帮她完成了很多个创意的瞬间。每个小孩都有过这样一个挎包,那是我们在现实中唯一可以打开思维的东西,但在长大的过程中,它也渐渐脱离了我们的生命。

  多年以后的拉拉,是否还会记得,她有那样一座城堡,还有那个装满小玩意的小挎包?如果我们都还记得,并且没有丢掉,那我们一定无法被生活消耗成一个无趣且找不到自己的人。

  ---------------------------------------------------------------------------------

  后记:

  据我妈说,我小时候很乖,特别听话。其实在我心里,从来不是一个喜欢乖的人,但小孩子特别擅长察言观色,努力讨好父母是他们的主旋律。大人也为了让你讨好他,会经常吓唬我们说,你再不听话,就把你丢掉。

  这会给人造成心理阴影,缺乏安全感,而且不可能让一个人真正依赖你。

  当我们慢慢长大,有了独立选择的意识,大人会觉得你很叛逆。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耐心来理解这种变化,因为习惯了顺从和掌制,所以会用暴力来压制你意识中的力量。现在想起,真是往事不堪回首,成长总是血肉模糊的。

  相反,我妹妹小时候特别“坏”,每天出去玩,追着男孩跑几条街,无胜不归;现在却是个顺势而为的人。我想事物的发展总是这样,因为内在力量要有个平衡,而通常人会往反方向觉醒。

  我们不能用“淘气”来评判一个小孩,也不能片面地去理解淘气,你要看到它在成长中的积极意义。别一味地求“乖”,你要尊重一个人的天性,重视他的本质。仔细观察,耐心引导,它会成为一个人不可或缺的财富。

  《淘气的拉拉》读后感(六):谁再说我家孩子是“乖宝宝”,我就跟他急

  1.

  在小区带孩子的人群中,我和我的儿子算的上是另类的一对儿。

  我儿子现在16个多月,正是呀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候。他在家里很活跃,爱笑,喜欢满屋子跑,把玩具扔的到处都是,嘴里也不停的说着他自创的宝宝语。

  可是只要带他出门,他就立马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不爱笑也不说话。别人玩玩具他不凑过去一起玩,别人拿他的玩具他也不会像别的小朋友一样又哭又闹,他总是紧紧拉着我的手,粘在我身边。

  别的家长都夸他:“你家宝宝好乖呀,我的孩子要是这么乖就好了……”他成了小区里公认的“乖宝宝”,可我却总是感觉惴惴不安,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

  直到我看到了《调皮的拉拉》这本儿童绘本,被书末那句“比起淘气的孩子,完全不淘气的孩子或许更需要我们的关注”警醒。

  我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把这本装帧精美的32页的连环画看了三遍,试图寻找困扰我的问题的答案。

  2.

  《淘气的拉拉》读后感(七):请不要再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五一”小长假,姐姐家小孩琪琪来我家玩。琪琪特别喜欢跟我家程序员P先生玩,每次p先生逗她,都会两手叉腰,呼呼出气,表现的好像很生气的样子。她还经常走在P先生后面吓他一下,或者冷不防扎破气球吓大家一跳。

  大家都批评琪琪太淘了,这样不招人喜欢。看邻居小姐姐蕾蕾多乖啊,文文静静的,又讲礼貌。每次说琪琪,琪琪都很不以为然。

  刚好最近收到了《淘气的拉拉》的这本书,我打算给琪琪讲讲,看看拉拉多么的淘气,要引以为戒。

  没想到琪琪竟然很喜欢拉拉,想跟拉拉做朋友。

  先来看看拉拉有多淘气吧。

  被飞机撞到头踩坏飞机

  《淘气的拉拉》读后感(八):我只是想说:”我就我!“

  前些日子,看了一组微信图片,讲到了人类的悲哀。其中有一张图片是一个人形模具,一个孩子站在模具中,他的将来可能就是要照着这个模具成长。

  我忽然间特别有感触。这样教育、成长模式尤其在现代中国,特别突显。大人忘记了自己小时候被强迫、被教育的悲哀,仍然一味要求孩子按照某种既定的模式成长,以为这样是为孩子好,其实说白了是为了自己省心。所以,很多孩子从小被教育要乖、不要淘气,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只能这样或只能那样。为什么偏偏要这样约束孩子呢?

  孩子有一天,和我“对抗”,义正言辞地喊出一句话:“我也是一个人!”原因在于我限制孩子的行为,但是孩子认为自己可以作主。

  当我读了《淘气的拉拉》时,我又想起了前面的这些事儿,想到了孩子那些顽皮淘气、惹我们生气的言行。可能与故事里的拉拉相比,我们的孩子的行为并不算出格。

  《淘气的拉拉》读后感(九):淘气的孩子还有治吗?

  简评《淘气的拉拉》

  拉拉是个淘气顽皮的小姑娘,这种顽皮的孩子可能我们都遇到过,只不过让人讨厌的程度、造成不良后果的程度、改正顽劣习惯的难易不同罢了。通常,遇到淘气的孩子或者孩子淘气时,家长会严肃地批评呵斥一顿,或者每天都跟着叫:“不要动、不要戳、不要跑……”但这些都于事无补,并不能改掉孩子的顽皮和淘气;邻居、熟人会给孩子贴上“淘气”的标签,小朋友们也许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是,淘气就像一个人孩童时期的影子一样挥之不去,这种“淘气”的标签、遇到的身份待遇,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成长。

  绘本《淘气的拉拉》就绘声绘色、形象生动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准确地说是淘气小姑娘怎样淘气捣乱,又怎样“被淘气”的经过。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教育孩子不要淘气的绘本,但直到最后,才发现作者的用意远不是这么简单。

  绘本先描述了拉拉是怎样淘气的。她被遥控的飞机模型撞到头,被路人甲扔的易拉罐碰到头,被熟人家的狗狗吓到……。对于这些“遭遇”,拉拉脑洞大开地捉弄了那些让她倒霉的人,比如,踩坏飞机模型,粘住挡路聊天主妇的篮子,这样看来,拉拉确实淘气到家了。然后,精彩的故事发生了。拉拉来到了淘气鬼王国,要和一群淘气鬼共进晚餐。在这里,拉拉被淘气鬼王国的孩子们一刻不停地捉弄,特别是桌子上的食物,当拉拉看到那些惊心动魄的食物时,简直窘迫到了极限,尝到了被别人捉弄的滋味。她拼命地奔跑,想离开这个让她窘迫、难堪、害怕、无助的地方。终于,她费尽力气离开了淘气鬼王国,回到了家中。经过这场遭遇,拉拉在心里暗暗决定,以后再也不捉弄别人了,不再淘气了。看到这里,我也跟着松了一口气,孩子终于明白了淘气、捉弄别人是个不好的习惯。可是,故事到这里并没有圆满结束,最后两页来了个剧情大反转:决定改“淘”归正的拉拉,被小伙伴们狠狠地捉弄了一番后,拉拉又开始了捣蛋淘气!结尾虽然在意料之外,想想也是情理之中。作者中江嘉男真是个讲故事的好手。

  绘本让大人们看到了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而对这种缺点不足却视而不见、习以为常。比如,在公共场所随手乱扔垃圾;遇到熟人时没完没了的客套,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带着歧视的眼光看待淘气的孩子等等。而这些,或许正是孩子淘气的外在原因。

  绘本还通过拉拉在淘气城堡的经历,让孩子感受到被别人捉弄时的窘迫,理解到被人捉弄时的难堪,由此产生共情心、同理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淘气、捉弄别人是不友好的、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这也是为什么拉拉从淘气鬼王国出来后,决定不再捉弄别人的心理基础。

  淘气、捉弄别人的孩子肯定不怎么招人待见,作者也是这样的本意。但是淘气的孩子可能是个“高需求”宝宝,只想让更多的人理解自己、关注自己,但是采取的方式有些离经叛道,不被父母和大人们所理解、所接受。但是孩子的淘气行为,却有着复杂的内在原因。正如编辑推荐中所言:作者从考虑“淘气本身究竟是什么”为契机而创作,真实地反映了孩子的各种淘气:充满好奇的淘气,渴望关注的淘气,宣泄情绪的淘气……它毫无保留地承认淘气是孩子的天性。作者试图还原这背后的原因,让家长们认识孩子的淘气,正确地对待孩子的淘气行为。

  《淘气的拉拉》读后感(十):你还一直在做妈妈的乖乖女吗?

  你妈逼你考公务员了吗?你妈逼你结婚了吗?你妈还在反复以过来人的身份强调,听话懂事儿的重要性吗?我承认,妈妈站在她的立场上,确实是为我们好。但是,我们真的应该一直去做妈妈眼中、心里的乖乖女吗?唯母命是从吗?

  我一直是个蛮乖的小孩,在老妈和老师眼中都是。不允许早恋,就和男生保持纯洁的友谊,以致于都到了晚婚的年龄,却忘了心动是什么感觉。一个朋友说,她以前总是觉得生活是有目标的,小学是为了升初中,初中是为了升高中,高中是为了升大学,大学是为了研究生,以致于到了工作的时候,因为没了考试,生活就没了目标。只是,她还会有个习惯,时不时拿出高数,翻翻那个特别规矩的世界。

  我们却一次又一次地发现,我们所经历的世界,并不只是考试,并不只是规矩。未来,也不只是妈妈口中的安稳。

  逐渐变成了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我,今天发现了一本很有意思的小童书,是由中江嘉男和上野纪子联袂打造的《淘气的拉拉》。一直觉得,童话就是写给成人的,能读懂童书,也必然是因为长大、因为生活让我们有所经历。

  淘气的拉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