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发现的时代》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发现的时代》读后感10篇

2017-12-20 21: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发现的时代》读后感10篇

  《发现的时代》是一本由[南非]伊恩·戈尔丁 / [加]克里斯·柯塔纳著作,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大方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3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现的时代》读后感(一):《发现的时代》:理解时代变化的快速入门

  最让人困惑事情莫过于在观察到世界的种种变化的同时,无法将这些变化有机的连接到一起,发现这些变化背后的深层联系和规律。而我们当下的时代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之多,往往令人眼花缭乱,不知道从何入手。

  《发现的时代:21 世纪风险指南》前半部分是有些乏味的,因为它对全球贸易、技术、媒体和金融发生的广泛连接和深远影响的描绘实在太容易在其它类似主题的书中找到了。唯一令人有点兴趣地方作者把我们当下这个时代和 14-16 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做比喻。那是一个天才辈出的时代,也催生了科学、艺术和经济的巨大发展。今天的互联网、生物技术、能源革命以及全球政经的新途径,正好可以对比数个世纪前,在欧洲出现的印刷术、科学进展、宗教革命、地理发现和海上贸易。

  这本书涉及的话题极其广泛。在有些章节,我觉得自己是在阅读一本科普图书,比如,我对合成生物学和量子计算的粗浅理解是在第五章建立的。而在其它章节,本书又开始抛出大量的理论解释,比如,第六章提到当今众多问题体现出复杂性和集中性的两个特征,这显然是从系统论角度理解我们面临的共同挑战。到了第七和第八章,作者转而分析复杂性和集中性带来的,存在于民生(健康)、金融系统、政治制度和极端主义的那些问题。这样庞杂的主题,无论做多大的努力试图归结,都难以在如此短的篇幅中形成收敛。在最后一章试图归纳为几条行动建议的时候,就显得有点过于发散而力不从心,更不用说,还要把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引入核心观点。看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当读到关于“勇气”和“尊严”这样的小标题出现,我是觉得有点大而不当了。

  尽管如此,我仍然愿意摘抄和分享几段书中对与极端主义的讨论:

极端主义和层出不穷的天才以及系统风险一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当前时代的组成部分。极端主义是某些地区对社会迅速变化的反应,与这些地方容易获取且有助于动员这些反应,并赋予它强大话语力量的新资源、新技术相互结合的可预见后果 …… 社会化媒体对权力的获得至关重要。……教育无法抹去今天的极端主义,因为它并非源于无知 …… 自始至终,极端主义的根源都在于它们对现代性究竟意味着什么持有十分不同的看法 …… 极端主义者则往往会按照特定的宗教或道德术语定义这种改善,这使得他们妥协的可能性非常之小。……极端主义者和温和派的现代性愿景令人不安地在这个时代共存着。在双方各自看来:一方以道德沦丧的代价满足了口腹之欲,而另一方则以个人自由为代价满足了“纯粹的信仰” …… 温和的现代性对许多极端主义运动——比如伊斯兰国的支持者而言,就像谎言

  这些看法出自两位西方作者,值得尊敬之处在于,他们并没有从西方的“温和现代性"角度出发,而是采取了更加中立的视角:心平气和的把极端主义看作是这个动荡年代的必然之物。尽管他们并不认同伊斯兰国等极端主义者的种种做法,但还能把他们的观点仅仅当作是一种“十分不同的看法”。 同时,他们还反省了所谓“温和"的主流观点如何导致了大众的幻灭,以及在西方涌现的种种分裂、抗议和崩溃边缘。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创作本书成为了一件更容易的事情。跨越多个专业领域,进行长时间空间跨度的对比,可能在几个十年前还是极少有人能做到的事情。以全球广度和历史纵深同时切入,分析多个彼此相关的议题,并最终总结为几条规律和建议,这是本书的企图所在。但最后一章的总结有些遗憾

  如果你希望对当下的世界有一个快速入门式的通盘了解,我会愿意推荐《发现的时代》一书作为一本索引。我在读完这本书后,更加感到对某些“流行”议题的兴趣——以及自身在这些话题上的浅薄认知,从引起更多相关的阅读。

  《发现的时代》读后感(二):专访|牛津学者柯睿思:中国能引领第二次文艺复兴吗

  澎湃新闻记者 莫琪 来源:澎湃新闻

  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带来了科学与艺术的革命,至今人类文明的星河上闪耀着500年前的光芒。现在有人说那个无可复制的时代再次来临,当下即是第二次文艺复兴。

  加拿大作家、牛津大学马丁学院研究员柯睿思(Chris Kutarna)在他和南非学者伊恩·戈尔丁合著的《发现的时代》中表示,“我们所面临的时刻就是第二次文艺复兴,我们能够从第一次文艺复兴中得到启发,如何面对当下巨大的挑战,如何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取得成功。”

  《发现的时代》读后感(三):这个世界会好吗?

  这个世界会好吗? 小知儿 2017-07-10 07:53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国人艾凯曾采访晚年的梁漱溟先生,并将采访内容编辑成书,名为《这个世界会好吗?》。时隔近四十年,我们能回答艾凯的这个问题吗?伊恩·戈尔丁和克里斯·柯塔纳在《发现的时代:21世纪风险指南》中给出了与大部分人直觉相反的回答:是的,这个世界总体上正在变好。 对于持有不同价值观的人而言,世界的好与坏并无统一答案。艾凯那本书原名为《最后的儒家》,似乎给了我们比较悲观的暗示:如果某种精神不再,世界真的很糟糕。我们试图追问,艾凯这种近似悲观的论调和《发现的时代》的积极结论之间差异何在? 世界总体向好,为什么?《发现的时代》从科技进步、人类共同体更为紧密的联系、全球经济发展、天才辈出等角度,来论证当代世界成就斐然。作者称我们的时代是新文艺复兴的时代,各项指标都可与上一次文艺复兴比肩。 大致上,可把作者给出的那些评判时代好坏的标准视为“硬标准”,它们可量化为实测指标。翻阅此书,我们会被那些踏踏实实的统计数据说服,继而承认:这个世界变好了。各种硬指标的发展就是世界变好的标志。在这个意义上,世界在事实层面的进步顺理成章地被认为是世界变“好”的标准。 《发现的时代》指出,自第一次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类生活水平、卫生条件财富水平等各项硬指标得到空前发展。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增长,平民生活水平比过去的皇帝老爷还要高,见过的世面比过去的达官贵族还要多。作者摘选的这些“世界在变好”的标准,客观上适用于每个人。这种通用标准大概可视为绝对或抽象意义上的“好”的标准,它对任何文化价值观中的人都适用。反之,那些独特的价值观所认为的好才是相对的,它们仅在某个群体中有效。当然,这世界上也可能会有想短命、穷一点、生活条件糟糕的人,那么,任何进步对这种生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的确无所谓好坏。不难看出,若改换思路,不预设任何价值观,仅从事实的角度看,世界总体的确在变好。 但文艺复兴还意味着更高的风险,欧美的各种乱象让当代许多人文学者忧心不已,他们试图从古代思想资源出发为世界乱局给出自己的解答。但我们凭直觉可知,古人有限的生活世界决定了其有限的思想格局,而现代社会面对的问题比古代社会复杂许多,古代思想资源是否对当下有用或许值得商榷。换句话说,人类共同体面临的问题,无法从各种地方性知识中找到答案。 以现代思维思考现代社会,即便现代世界存在风险和危机,也只能通过现代天才们发现和总结的知识来解决。各种地方性知识无法拯救当代危机。举一个大家都关心的例子:全球变暖。这是涉及环境、经济、政治等各领域的综合性问题。如果按现代人所理解的多数前现代部族的世界观,那我们应该践行与自然和谐相处甚至“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原则。这种想法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止步于“天人合一”的理念,人类文明仍然会因不可逆的污染行为陷于停滞。根据气候学家的说法,我们亟需发展地球工程技术、碳捕获和储存等先进技术来切实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那些老旧的抽象价值观无法面对现代社会中的具体问题,但作为总的指导原则又太简单。再者,现代人对古人的世界观解读不免有一厢情愿之嫌,想想玛雅文明的消失以及我们黄土高原的形成就知道,古人更多的是竭泽而渔,一个地方的资源枯竭之后再去另外一个地方继续生存。 面临眼前的诸种危机,有些人对现代社会及其发展前景不再抱有信心。例如,人们近年来对全球化热情不再。但作者指出,反全球化抗议者最终会伤害他们试图帮助的绝大多数人。 部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的确过于简单,要么逆现代社会的潮流而动,要么试图回到古代思维模式,但古代思想注定带有时空局限。每一种古代思想都有不可让渡的崇高和理想,这些崇高之物承载着时人的情感寄托。如果每一个族群的人都试图回归并向他人推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诸神之争的局面。事实上,目前面临的各种乱局,无不与各族群秉持各自独特的价值观相关。 让我们再次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我想,在这个充满疑虑的时代,我们必须斩钉截铁地回答,这个世界一定会更好。正如《发现的时代》所指出,我们正处于第二次文艺复兴时代,现代文明的各种指标都蒸蒸日上;尽管存在风险和危机,但我们只要相信文艺复兴中的众多天才比古代先贤更能深刻理解和把握现代社会,这个世界自然就会更好。再者,古代社会中的道理大多已浸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之中,说起理解,一定是我们能理解古代人,古代人无法理解我们。 ▲《发现的时代:21世纪风险指南》[南非]伊恩·戈尔丁[加]克里斯·柯塔纳著 李果译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发现的时代》读后感(四):《南方周末》:"世界正在’去中心化’,但又在’集中化’”

  作者:冯叶 来源:《南方周末》 首发时间:2017 年 5 月 23 日 《发现的时代:21世纪风险指南》一书即将在中国上架。该书入围了《金融时报》/麦肯锡最佳商业图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A. 迈克尔·斯宾塞称赞这本书是“精彩著作”。 该书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当下的时代(自1990年冷战结束以来),是一个“新文艺复兴时代”,在很多重要方面,跟500年前的第一次文艺复兴时期非常相似。 该书有两位作者——伊恩·戈尔丁(Ian Goldin)与克里斯·柯塔纳(Chris Kutarna)。前者是牛津大学马丁学院教授,曾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等;后者现为牛津大学马丁学院研究员,也是戈尔丁的研究助理。 近日,克里斯·柯塔纳来到中国,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访问。 南方周末:2016年年初,你们在全球商业领袖云集的场合自信地做出了两个预测。首先,英国人会通过投票选择“脱欧”。其次,唐纳德·特朗普将当选为美国总统。你们是如何精准预测的? 克里斯·柯塔纳:某种程度上,这是“全球化”25年后的结果。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的少数人获得了大量的财富,而发达国家中产阶级却没有从中获得什么好处。现在这些群体想要获得改变,“脱欧”与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恰好顺应了这种呼唤。这种出乎意料也与文艺复兴时期非常相似。 南方周末:你在书中同时提到了世界正在变得“去中心化”和“集中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看似的矛盾? 克里斯·柯塔纳:这同样也是“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世界就像一个雪山,本来财富只集中在最顶端,由于“全球化”的到来,雪山开始消融,也就是“去中心化”,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了世界制造业基地。但雪山融化以后的水并不是肆意流淌的,而是流进了一个个已有的坑洼,所以包括资本在内的各种“集中化”也在这些坑洼里同时发生。 南方周末:接下来,印度和非洲是否会迎来中国此前经历过的高速发展期? 克里斯·柯塔纳:我想印度奇迹正在发生,它正在经历一系列变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从人口的角度来看,印度的人口一直在高速增长,但中国可能会经历一个人口老龄化时期。不过,印度的劣势在于,它并没有像中国一样,在民族、语言、文化等方面高度统一。非洲的问题则是,有的国家很富,有的国家特别穷,它们需要团结起来才能抓住机会,但目前来看,它们缺乏一个像中国一样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去调配资源。 南方周末:书中称,资本集中化以后,可能会发生比较大的金融风险,因为蓬勃发展的金融部门在总体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有什么建议可以改善这一问题吗? 克里斯·柯塔纳:这个问题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差不多。比如现行的计税方法并不合理,在各个国家基本都是赚多少钱然后给出一个固定税率,但这种粗略的计税模式或许漏掉了很多成本。比如共享单车,非常方便,但同时也侵占了大量的公共道路,实际上侵占的是人民的共有物资,共享单车有没有为此付出成本呢?所以我想,随着大数据等科技发达以后,这些问题都会得到相应的解决。 南方周末:你在书中写道,当下与文艺复兴时期一样,是一个群星闪耀的年代。那么在中国,你认为谁是那颗最亮的星星?为什么? 克里斯·柯塔纳:中国是一个高速发展、创新的国家,就像前两天我在一个活动上遇到的一个创业者,他才21岁,那么年轻,却立志要把人类送上火星。他目前获得了一项硅谷奖学金,据我所知是非常昂贵的课程,我觉得他很了不起。 本文已获得《南方周末》转载授权,未经允许禁止他人随意转载。

  《发现的时代》读后感(五):极客公园:他预言了英国脱欧和特朗普的当选,还说「我们只是故地重游」

  作者:江湖边

  来源:极客公园

  首发时间:2017 年 5 月 30 日

  在 1494 年到 1498 年间,佛罗伦萨政坛中最炙手可热的人物,是一个来自费拉拉的中级修道士,吉罗拉莫·萨沃纳罗拉(Girolamo Savonarola)。

  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的起源地,彼时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都快速变化和创新的风口。人文主义兴起、「违背传统道德」的艺术作品风头正盛,理性繁荣、「神的旨意」似乎正遭遇挑战。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声色犬马,教会中奢靡之风盛行。

  《发现的时代》读后感(六):目标定的要高些!

  实话实说,这本书没怎么看懂~~大量数据背后,作者的观点好像不是很明确。anyway,还是整理出几个观点与大家分享:

  ***极端主义、保护主义和排外心理也同样发生,力图撕裂那些激发了我们时代天才的各种联系***

  从全人类发展的角度看,还是应该支持全球化。尤其是移民问题,通过从低增长经济体向高增长经济体迁移,不同技能、教育水平的人都能在相同的工作中获得更多收入,利大于弊。综观加拿大,社会还是很安定的。

  ***天才的集体兴盛***

  影响社会的天才,不一定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在这个信息、网络发达的今日,跨领域的学习、充分挖掘集体的力量,学会合作创新很重要。

  ***限制集体努力**

  语言是个门槛;对大数据的分析也很关键。

  ***米开朗基罗:我们多数人的更大危险并不在于目标定的过高而功亏一篑,而在于目标定的过低,进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作者通篇想要说明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正在越来越好。所以,切莫因为媒体大肆报答的那些小概率负面新闻而变得畏首畏尾,而应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