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的读后感10篇
《盐铁论》是一本由桓宽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页数:31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盐铁论》读后感(一):战时国家经济主义。
纵观中华法系发展,春秋战国是其重要萌芽阶段。产生大量原发性法律哲学思想,并作为诸子百家哲学思想一个组成部分。诸子间哲学辩论成为思想界相互交流形式,也开启中华法律哲学论战序幕。 从春秋百家争鸣到战国九流十家,最后秦汉儒法对峙整体格局。各种原发性法律哲学逐渐向系统化发展。最终形成了儒家哲学思想与法家哲学思想并立局面。而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专政,使儒家法哲成为主流。 盐铁会议使两家法律走向融合,形成义利主义。亦称经学儒家。并确立正统地位。其召开时间也最早,并根据时人恒宽编著记载可断定,它是三会中唯一仍以儒法之辩作为争论的主线。 其后的石渠阁会议因《石渠议奏》佚失而难窥其全貌。但从《通典礼》尚存相关引文中可知议题是辩“五经”同异,与法家毫不相干。证明儒法之辩宣告结束。而东汉白虎观会议则是重整王莽打击的今文经学,属儒家今古文学之争。同石渠阁会议一脉相承。
《盐铁论》读后感(二):为两个一百年而奋斗。
我说汉武帝像那谁,使劲折腾,到了元封、天汉年间关东二百万人无家可归,差一点引发全国范围大暴动,不得不派绣衣直指使者镇压。再加上儿子被自己折腾死了,只好发罪己诏承认自己是个二逼。
他死后,大臣们开始反攻倒算,总结武帝在位时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到了BC81,就有了这次会议。
结果就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继往开来的大会。政府决定紧缩货币放弃通胀、主动刺破泡沫,保持本币信用,扩大消费藏富于民。五铢钱据说也国际化了,他妈的成功为西汉第二个100年续上命了。
《盐铁论》读后感(三):盐知天下味
如果没有盐来下味,美食一说不知从何讲起。而更重要的是天下的格局也会因此而不同。盐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解决了味蕾,还是天下熙攘的利器。
自汉代的《盐铁论》开始,盐作为重要的税收渠道,与金钱有等同的地位。在一位台湾的作者《杜甫的五城》中就曾记述过作者在淮河一带的实地探访,其中提到曾经天下知名的淮盐,与土盐相比,淮河一带的水盐入菜的味道要亲切一点,中国北方不盛产盐,而产盐之地多为海盐和井盐,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中提及的诺邓火腿,所使用的即为井盐,其中演示煮盐和晒盐的方法,依旧是古法。
自黄河 到淮河,再过长江,延至珠江。这是中国内陆的四条地域的分界,黄河以北的漠北之地出盐质地会差一点,越往南行,盐的品质逐步提升,而且获取的难度逐步降低。在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历往的战争均有说道,但是从东方与西方汉学家的研究不同,西方汉学史家独独对钱粮人马情有独钟,对于其中设计的军费、人马规模往往倾心尽力的收集。
有了钱粮人马的缘故,国家的税收和财政就成立首要的问题,除去重要的人头税和地税,还有一个重要的税源应该就是来自与盐,在从三国时代到唐宋以来,遇到战事纷起时,盗匪和豪强就成为展露头角的势力,而据此产生的盐贩也是其中一股力量,而盐贩又往往与漕运的关系密切,一地举事而天下响应,首尾不断。在讲谈社的记述中,重新又可以看到这些啸聚山林的人群搏命挣扎的故事。在阅读历史时,这些掌故的积累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文本中才能得悉一二。
一把盐,几种咸味。我们过往的历史,不能忽略这些看上去无关紧要的事情。在天下中心的争夺中,不是哪一只蝴蝶扇动翅膀,而是那一股气流最先搅动起来。
而对于历史的分析,最基本的数据与物质分析不能缺少,一句口号在当时是没有那么强悍的。以前不是,现在也不是。这就是我的历史观。
《盐铁论》读后感(四):卷土重来
中国的历史一直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问题,要抵御外敌,就得集权,集权就要变本加厉的增加财政收入。要经济发展就得分权,分权才有效率。 西汉在这个问题上进行过非常深刻的讨论。要抵御匈奴,要保护中华的农耕区,一定要钱,钱从哪里来?从政府垄断盐铁这些刚需的公共品来。但儒生们就不同意,通过垄断,是堵死了民间的经营权利,而国家垄断不仅仅是低效率的问题,而是封建官僚进入经营领域,国家资本很容易变成官僚资本,而官僚资本的强大,意味着国家财政的枯竭,民间财富存量和流量的极速下滑,也就是官僚资本会同时侵害国家财政和社会财富。 全民所有的垄断当然利大于弊,但全民和国家的概念太虚,最终还会变成官僚垄断,利益集团垄断,所以,富国不如富民! 两千多年前的儒生,水平杠杠的! 西汉皇帝不遗余力的削番,也就是削弱皇族的力量,壮大皇帝的力量,但皇帝的力量要通过官僚体系来体现,皇帝的亲族股份缩小了,官僚体系的权势扩大了。因此最集权的皇权,意味着最强大的官僚体系,怪不得晁错这些职业官僚要怂恿汉景帝削番 伟人曾想永远的解决官僚系统的问题,他采用了下克上的办法,力图系统的改造整个民族几千年沉积的文化,但这片土壤的惯性太大,他失败了,被所有的战友抛弃。二代目分封天下,中国历史又回到了曾经熟悉的轨道上,一个庞然大物又卷土重来。 对比,我们准备好了吗?
《盐铁论》读后感(五):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新理解
事实上,读到第二章让我想到一个古老观念新的理解: 不患寡而患不均.
学经济学到现在,过去我的观点总是倾向于我们国家经济个体的效率太低(体现资源配置和定价机制等一些方面),但是实际上效率的提高实际上会削减对劳动量的需求.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实施完全市场经济可能出现极大量失业.此处可以和美国对比,我也不想赘述.
以例佐,今天过高速的时候,停车拿卡那儿,里面坐着一漂亮的姑娘也就20多.笑得特美.一般来说我们总是倾向于这一个发收费卡的职位是毫无意义的并且削弱效率,而位置的新出现则又给相关部门一个寻租造租的机会.撇开其他的,一个最简单的减改方案就是将高速路上扎道发卡的岗位去除,用机器发,保留下轧道收卡的那位.
但是诸君设想(仅仅是设想)如果政府真正能做到公平(无腐败,均贫富),那这个收费的岗位实际解决了一个就业.如果世界只有三个人,发卡姑娘,收卡收钱的路管,司机.那去除姑娘虽然效率提高了可却产生了1/3失业.事实上即使现在官,吏,役和国有半国有企业依然有相当大量的人,他们背后也要养家糊口.
虽然我们做着政府真正公平这个不可能的假设,但是上述却得出了一个相当沮丧的观点,就是政府需要抑制市场效率以达到"均".在这里我丝毫没有维护政府的意思,最近官方适度腐败的观点也相当无耻.
如果说过去是由于生产力低下使得政府介入经济变得异常有理,那现在人均资源低下同样能让大政府咄咄逼人.
毕竟,总有80%的人要受苦受难,我们只希望更多80%的人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而这一目标似乎确实只有靠政府实现.
希望能有时间完善这个论点而不是泛泛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