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邻居的耳朵》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邻居的耳朵》读后感10篇

2017-12-21 21: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邻居的耳朵》读后感10篇

  《邻居的耳朵》是一本由路小佳 等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40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邻居的耳朵》读后感(一):等着你来叫醒耳朵

  等着你来叫醒耳朵

  ——阅读《邻居的耳朵》

  有幸在初中时就见识过邻居的耳朵,但是并不长久,那是小升初的时候,看什么都是新的,很多人都从五六年级初露端倪开始明晃晃的亮了出来,很明显的就是增多的手机和名牌。我上了高中因为住校才有了人生中第一部手机,步步高滑盖手机,而很多人已经用开了智能手机,而那时的我没有牌子的概念,连对钩和拔叉是什么都不知道。却也急于变得文艺,先是遇到了豆瓣,眼花缭乱世界啊,后来巧遇邻居的耳朵,不知有没有记错,那时只有歌曲,听到很多我很喜欢的歌曲让我很开心,毅然决然的把它放到了页面首页。后来吸引我的越来越多,邻居的耳朵放得比较靠后,偶尔听听,一次说是系统故障还是什么没有打开,连续几次都失败了,于是就此放弃。这是一则很不靠谱的始乱终弃的故事,与那些耳朵的老朋友相比,我简直就是陌生人。没关系,从现在开始正式认识~

  2015年,现在的我已经上了大学不折不扣的文艺小青年。真不敢相信坚强的耳朵一路走到了现在,很多雨后春笋的应用都绒衣早夭,尤其见证了这种类型的由无至有,由少至多,看过“一个”,火柴盒,片刻,MONO……现在仍坚持的只有一个和火柴盒。刚开始看一个是只有千位数的人,后来越来越多,现在稍稍点个赞都动辄几十万……好可怕呀。火爆有火爆的好,可是我更倾心于默默耕耘的小众。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畸形的想法,这样私人性地想法和心声,这种纯粹性的交流是不适合大张旗鼓,就像私心心仪的民谣永远不要红,宋冬野说这是一种很病态的想法,李志也说,之所以是小众,是因为不红。许多被圈定在小众或者民谣的歌手们都不遗余力的表达着想红的决心。也许作为台下的观众,真的不懂他们的辛苦与艰难,作品真的想被看到,听到,感受到,不同声音也好,流于大街也好,都会是一种绽放……唉,不知道这种安慰自己可好。

  这本书先是粗看了一下,很多文章,一开始觉得很像“一个”系列丛书,但是比“一个”还要更满一些,不知文章,还有图片,歌曲,采访。做得很符合现在看到得精致,这本书也不可谓不用心。很喜欢它的封面和书签,以白为主,干净到不行,几个手绘类型的动物头像应在上面,暖心啊。内页也在边角处体现着这样精心的细节。不过这样封面的纸质太容易脏了……不知算不算是个小小建议。而且读完之后很明显的感受,出版社很好,但是怎么看都不像是出这样书的的媒体,现在读者买书,看作者,看封面,看出版社,至少给我,有了一点格格不入感觉

  那么言归正传,谈谈书的内容。里面的文章短小精悍,篇目还真是多,不过读起来太浅显,这是优点也是缺点,所有人都能进得去,很容易进去,同样,所有人也都能很容易出来。

  一开始得想法是把每一篇的感想都写上,后来越读越觉得不现实,一方面篇目很多,多写反而赘余;另一方面,有些实在不值得写评价。第一篇开头开得不错,而且算是其中比较长的文章了。我之前不知道这位作家,看着故事就是在看曾经的自己,现在孩子估计还好(大概上一辈也是这样说我们这一辈的),我们小时候都经历过痛打惨骂,我父母文化水平低,不讲究教育方法。尤其母亲比较偏激,一句话不对就会换来狂风暴雨,有过顶一句嘴抽到流鼻血,也有过合作这类似的经历,我们一样不让看电视,一段时期视“快乐大本营”为神,明明跟母亲说好了的可以看,却无故取消,被骂了一顿的我躺在床上委屈的哭的止不住,觉得没有看到那期节目,整个人生都黑色了,甚至咬开了自己的手要自残。这种事说出来现在自己都要笑笑,只会被别人小嘲一顿,可是有谁懂我当时的绝望?现在重视和偏激在我身上犹存,而心悸也如影随形。上一辈不会沟通,总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美其名曰你好,小一辈不肯沟通,谁都不肯迈出跨越那看似无法逾越的鸿沟的第一步。积怨越深,越坚持自己是对的。痛苦时有反作用力的,可一方只看到了对方给自己施加的巴掌,可以忽略了自己响亮的耳光。世世代代,往复循环。我高中可以选择走读,却毅然决然选择了住校,就是为了逃避总是吵架的家;我到现在也讨厌和“大人”门参加无聊的饭局,冗长的说笑,强人所难的陪酒和强颜欢笑的热闹;也不满现状却止步于改变,只懂发泄,抱怨,流言和守株待兔……原来这些,都是所有人的必经之路啊,我当时的各种拧巴,好行都有了原因

  后面连着三篇里则林的文章,在其中少的我比较眼熟的作家,在一个总是看到。很短,第三篇更像似乎对第二篇的延续。主题是一致的,都是人生的不告而别,意想不到的两别。遗憾总要有,人也总要长大。相同的主题,不同的故事,有的有一些夸张的成分瑕不掩瑜,权当作他们善意理想化的处理吧。青春期里,小梦想,小情愫,小冲动,什么都是永永远远。成长一定带带血带泪,为了惨痛代价的得到,会有更大的付出。

  刚读了两个作家就发现了小小的不一样,有不同可真好,里面的作家自然都很擅长讲故事,前两位也是,但偏重点不太一样,里则林更长于纯粹说事,他不会那么直接的把他想表达的道理明晃晃的写出来,而林探惜不一样,直接自成一大段,唯恐你看不见。虽然承认这样于我于读者十分受用,但还是第二种处理更高级。

  后来读的越多越趋同,看到的相似多了,本来不同的故事都快差不多,有一些看了开头就知结尾,要是拍成电影浑身是尿点啊。这是年轻作家圈里普遍存在问题,或者都不能成为作家的网络写手圈里,没有自己的风格,还没有积累足够的阅历,能做的只有这些。太形象化了,也太即兴了,来则来,去则去。开始和结尾都匆匆促促,要是不看作家,说多数文章是一个人写的我也未必会怀疑,(不是第一二位作者)未见风格相差,短板太多。男作家女作家一个样,一个不见大气,一个不见细腻。有些情节的存在只为附庸,不善考究。路小佳两则金庸笔下的非主角女子很空泛的表达了自己的深有体会,对暴力的简短概念;看得出每个作者的良苦用心,有用崔健的歌曲当歌名的,有想模仿大冰炮制个矫情的游记的;“梦杀死了那个女孩名字比文章好,粗俗的文章胜在了倒叙描写吸引人,让人忽略了失忆失恋的狗血……阅读的速度越读越快,没有了之前的耐心和满怀期待。长在开始,又长在结尾,最后是一篇站在悟空角度历经七情六欲学会放下的立地成佛文。写的还可以。想模仿不羁未遂。

  清一色回忆小时候熊孩子抱团,瞎崇拜与瞎捣蛋;回忆年少时迷恋疯狂成熟,不可原谅的错误不堪回首装腔作势;长大后远走他乡拼搏,喝醉的酒,抽过的烟,失眠的夜,爱过的人。要么在路上,要么在追求。最后的几篇甚至不遗余力触碰同性恋,自杀,抑郁症敏感话题,可惜隔靴搔痒,雷同的想当然。小城市想外出闯荡,大城市又厌倦喧嚣;女神永远是别人的,与发小分道扬镳……把成长简单的格式化归类为耗费,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廉价的寓意。最后的最后,对邻居的耳朵满满的感情被消耗成正如我的书评越来越低的走向。写了这么多,不是单纯为批评而批评,要是作为一个标志醒目而鲜明的走下去,就要更加的优中选优。我会期待着,看着你们继续向前走。

  《邻居的耳朵》读后感(二):等着你来叫醒耳朵

  等着你来叫醒耳朵

  ——阅读《邻居的耳朵》

  有幸在初中时就见识过邻居的耳朵,但是并不长久,那是小升初的时候,看什么都是新的,很多人都从五六年级初露端倪开始明晃晃的亮了出来,很明显的就是增多的手机和名牌。我上了高中因为住校才有了人生中第一部手机,步步高滑盖手机,而很多人已经用开了智能手机,而那时的我没有牌子的概念,连对钩和拔叉是什么都不知道。却也急于变得文艺,先是遇到了豆瓣,眼花缭乱的世界啊,后来巧遇邻居的耳朵,不知有没有记错,那时只有歌曲,听到很多我很喜欢的歌曲让我很开心,毅然决然的把它放到了页面首页。后来吸引我的越来越多,邻居的耳朵放得比较靠后,偶尔听听,一次说是系统故障还是什么没有打开,连续几次都失败了,于是就此放弃。这是一则很不靠谱的始乱终弃的故事,与那些耳朵的老朋友相比,我简直就是陌生人。没关系,从现在开始正式认识~

  2015年,现在的我已经上了大学,不折不扣的文艺小青年。真不敢相信坚强的耳朵一路走到了现在,很多雨后春笋的应用都绒衣早夭,尤其见证了这种类型的由无至有,由少至多,看过“一个”,火柴盒,片刻,MONO……现在仍坚持的只有一个和火柴盒。刚开始看一个是只有千位数的人,后来越来越多,现在稍稍点个赞都动辄几十万……好可怕呀。火爆有火爆的好,可是我更倾心于默默耕耘的小众。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畸形的想法,这样私人性地想法和心声,这种纯粹性的交流是不适合大张旗鼓,就像私心心仪的民谣永远不要红,宋冬野说这是一种很病态的想法,李志也说,之所以是小众,是因为不红。许多被圈定在小众或者民谣的歌手们都不遗余力的表达着想红的决心。也许作为台下的观众,真的不懂他们的辛苦与艰难,作品真的想被看到,听到,感受到,不同的声音也好,流于大街也好,都会是一种绽放……唉,不知道这种安慰自己可好。

  这本书先是粗看了一下,很多文章,一开始觉得很像“一个”系列丛书,但是比“一个”还要更满一些,不知文章,还有图片,歌曲,采访。做得很符合现在看到得精致,这本书也不可谓不用心。很喜欢它的封面和书签,以白为主,干净到不行,几个手绘类型的动物头像应在上面,暖心啊。内页也在边角处体现着这样精心的细节。不过这样封面的纸质太容易脏了……不知算不算是个小小建议。而且读完之后很明显的感受,出版社很好,但是怎么看都不像是出这样书的的媒体,现在读者买书,看作者,看封面,看出版社,至少给我,有了一点格格不入的感觉。

  那么言归正传,谈谈书的内容。里面的文章短小精悍,篇目还真是多,不过读起来太浅显,这是优点也是缺点,所有人都能进得去,很容易进去,同样,所有人也都能很容易出来。

  一开始得想法是把每一篇的感想都写上,后来越读越觉得不现实,一方面篇目很多,多写反而赘余;另一方面,有些实在不值得写评价。第一篇开头开得不错,而且算是其中比较长的文章了。我之前不知道这位作家,看着故事就是在看曾经的自己,现在孩子估计还好(大概上一辈也是这样说我们这一辈的),我们小时候都经历过痛打惨骂,我父母文化水平低,不讲究教育方法。尤其母亲比较偏激,一句话不对就会换来狂风暴雨,有过顶一句嘴抽到流鼻血,也有过合作这类似的经历,我们一样不让看电视,一段时期视“快乐大本营”为神,明明跟母亲说好了的可以看,却无故取消,被骂了一顿的我躺在床上委屈的哭的止不住,觉得没有看到那期节目,整个人生都黑色了,甚至咬开了自己的手要自残。这种事说出来现在自己都要笑笑,只会被别人小嘲一顿,可是有谁懂我当时的绝望?现在重视和偏激在我身上犹存,而心悸也如影随形。上一辈不会沟通,总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美其名曰为你好,小一辈不肯沟通,谁都不肯迈出跨越那看似无法逾越的鸿沟的第一步。积怨越深,越坚持自己是对的。痛苦时有反作用力的,可一方只看到了对方给自己施加的巴掌,可以忽略了自己响亮的耳光。世世代代,往复循环。我高中可以选择走读,却毅然决然选择了住校,就是为了逃避总是吵架的家;我到现在也讨厌和“大人”门参加无聊的饭局,冗长的说笑,强人所难的陪酒和强颜欢笑的热闹;也不满现状却止步于改变,只懂发泄,抱怨,流言和守株待兔……原来这些,都是所有人的必经之路啊,我当时的各种拧巴,好行都有了原因。

  后面连着三篇里则林的文章,在其中少的我比较眼熟的作家,在一个总是看到。很短,第三篇更像似乎对第二篇的延续。主题是一致的,都是人生的不告而别,意想不到的两别。遗憾总要有,人也总要长大。相同的主题,不同的故事,有的有一些夸张的成分瑕不掩瑜,权当作他们善意理想化的处理吧。青春期里,小梦想,小情愫,小冲动,什么都是永永远远。成长一定带带血带泪,为了惨痛代价的得到,会有更大的付出。

  刚读了两个作家就发现了小小的不一样,有不同可真好,里面的作家自然都很擅长讲故事,前两位也是,但偏重点不太一样,里则林更长于纯粹说事,他不会那么直接的把他想表达的道理明晃晃的写出来,而林探惜不一样,直接自成一大段,唯恐你看不见。虽然承认这样于我于读者十分受用,但还是第二种处理更高级。

  后来读的越多越趋同,看到的相似多了,本来不同的故事都快差不多,有一些看了开头就知结尾,要是拍成电影浑身是尿点啊。这是年轻作家圈里普遍存在问题,或者都不能成为作家的网络写手圈里,没有自己的风格,还没有积累足够的阅历,能做的只有这些。太形象化了,也太即兴了,来则来,去则去。开始和结尾都匆匆促促,要是不看作家,说多数文章是一个人写的我也未必会怀疑,(不是第一二位作者)未见风格相差,短板太多。男作家女作家一个样,一个不见大气,一个不见细腻。有些情节的存在只为附庸,不善考究。路小佳两则金庸笔下的非主角女子很空泛的表达了自己的深有体会,对暴力的简短概念;看得出每个作者的良苦用心,有用崔健的歌曲当歌名的,有想模仿大冰炮制个矫情的游记的;“梦杀死了那个女孩”名字比文章好,粗俗的文章胜在了倒叙描写吸引人,让人忽略了失忆失恋的狗血……阅读的速度越读越快,没有了之前的耐心和满怀期待。长在开始,又长在结尾,最后是一篇站在悟空角度历经七情六欲学会放下的立地成佛文。写的还可以。想模仿不羁未遂。

  清一色的回忆小时候熊孩子抱团,瞎崇拜与瞎捣蛋;回忆年少时迷恋疯狂和成熟,不可原谅的错误,不堪回首的装腔作势;长大后远走他乡拼搏,喝醉的酒,抽过的烟,失眠的夜,爱过的人。要么在路上,要么在追求。最后的几篇甚至不遗余力触碰同性恋,自杀,抑郁症的敏感话题,可惜隔靴搔痒,雷同的想当然。小城市想外出闯荡,大城市又厌倦喧嚣;女神永远是别人的,与发小分道扬镳……把成长简单的格式化归类为耗费,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廉价的寓意。最后的最后,对邻居的耳朵满满的感情被消耗成正如我的书评越来越低的走向。写了这么多,不是单纯为批评而批评,要是作为一个标志醒目而鲜明的走下去,就要更加的优中选优。我会期待着,看着你们继续向前走。

  《邻居的耳朵》读后感(三):一个人,一只耳朵,一个故事

  其实我不是这类书的读者,之前也不知道“邻居的耳朵”这个电台,只是偶然一次,在豆瓣逛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的简介,临时起意,买了一本来看。

  书是一个个小故事的集合,印刻着那个年代、那个年龄里,每一个作者不同的人生。常说,世界像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上演着自己的故事。《邻居的耳朵》就很像这样一本书,它没有太多阅读的深度,也没有很多情怀的要求,它只需要你有一个空闲的下午,品着茶喝着咖啡,就着阳光,翻开来,一个故事一个故事的阅读下去。

  这是很多故事的集合,一天阅读一个,就有了近两个月的新鲜体验。很多人把看书当作很高雅的事情,在这本书上,却没有这些东西。它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有可能有一些还在你的身上上演,你感到熟悉、你感到陌生、你获得感动、你得到了领悟,无论是哪一种状态,你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随着书中作者的语言,一个故事一个故事的读下去。

  也许我们没有机会让自己过N+1种人生,但是阅读《邻居的耳朵》可以让你在某一天某一个时间,进入别人的生活,体验一把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故事。

  《邻居的耳朵》读后感(四):愿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安静倾听的耳朵……

  书的封面我很喜欢。两只小动物歪着脑袋静静地看着我。底色白到不行。就像梦想给我的感觉,是那样得纯粹、纯净,不容玷污。

  我喜欢这样的事物,干净、洁白。我也喜欢这样的动物,温暖、安静。

  故事是一些筒子们作品的合集。这些人可以用一个名词代指:文艺青年。但是我觉得这并不确切。因为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一群有情怀的人。当然,也有才华。

  不是每篇都是经典,却是每篇都很耐读。它需要的前提是,你要放慢自己的节奏,让自己的心舒缓和安静下来。如果你是嘈杂的,怎么听得到安静的声音?如果你在大街上狂叫,怎么听得到草里的虫鸣和枝头的小鸟?所以,这其实是一本对阅读者内心有要求的书。所谓“闻香识女人”,其实看一本书,更能看出一个人。

  当然,我现在这把年纪,已经经历了人生中许多正常人都会经历的事情,再看这类的读物,会让许多现实而刻板的人觉得,真幼稚,你看看这是些什么故事?是的,真幼稚,你看看这都是些什么故事?!这是青春与梦想。这是年轻的痕迹。这是优雅灵魂所经历的少年人生。

  庸常生活是什么?宝宝哭了,我飞快地跑去拍睡。20多斤重的孩子,一抱个把小时,这是什么臂力?工作忙了,我彻夜不睡地加班。今天熬到3点不睡,明天照常6点起床。也越是如此,越不能放弃诗与情怀。这才是我们区别于机器、区别于动物之处。

  《邻居的耳朵》中收录的篇章中有生活,可它又是一个不沾尘垢的地方。源于这些作者的精神力量。比如,路小佳,比如里则林,比如Espe,比如叶小白,比如突突,比如冒牌上帝……不胜枚举。这些人,只要读到他们的文字,就像是看到了他们的人。只有鲜活的灵魂,才有鲜活的人生。只有鲜活的人生,才有鲜活的文字。这些人,都是文字的精灵。爱你们。

  愿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安静倾听的耳朵,隔离喧嚣。在这个充满了吵闹的世界,能够静下来听一听,别人的故事。

  小耳朵们,加油。

  《邻居的耳朵》读后感(五):青春有邻,隔空有耳

  邻居的耳朵是一个网站,它的名字有些奇怪,最初来到这里的时候就像进入了一个收藏了各式唱片和文字的魔幻盒子。后来我摸索着想加群,可却因为有太多的“邻居的左耳朵”、“邻居的右耳朵”,让人有点无所适从……不过,我知道,自己喜欢的是那些有态度的音乐,有温度的文字,是纷乱生活中一刻的清新和休憩,是一种精神世界里的澄明,这就足够了。

  不知不觉,五年已过,耳朵们也一定换了一批又一批,就连以前那么喜欢听音乐的我,也因为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琐事而无法再整日与音乐为邻。但邻居的耳朵网站坚持了下来,还众筹出版了自己的故事合辑,这不得不说是件令人开心的事。

  《邻居的耳朵》讲得是耳朵们自己的故事。书里的故事,很多作者都很年轻,他们写青春期的烦恼、忧伤,写刚毕业时工作的艰辛,生活里的酸甜苦辣,写住集体宿舍的经历,赶公交的故事,旅行中结识的朋友,已经分开的恋人……

  这些故事似曾相识,但却又那么真实。虽然作者们的文笔有时还略显青涩,但不知为何,我却觉得那些故事比很多红人笔下的还动人。不做作,不煽情,无论是平铺直叙,还是发挥想象,都带着青春年少特有的那种气息。

  也许多年之后,他们也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但那时,却再也没有年少时的心情,再也写不出这样的故事。《少年心事何足道》说出了多少青春少女的心声;《开出租车的姑娘》读到最后令人不禁落泪;《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三零八》一开始关子卖的好大,结果呢,是个幽默诙谐的职场新人每天追赶公交车的“悲情”故事。

  书中除了常见的 爱情、友情 、职场题材,还有一些特别的故事。比如《打稻》,是回忆我和父母一起打稻的经历,怀念过去的时光,感叹岁月流长;《月光光》写年轻一代客家人对客家文化的传承;《生活就像拉牛车》讲“我”看完《骆驼祥子》后亲自实践三轮车夫的生活,虽然只是短短三天,但已然尝到了生活的不易;《曾有少年,鲜衣怒马》讲述“我”的黑社会经历,令人警醒;《亲爱的宝贝》,是一个准妈妈写给还没有出生的宝贝的一封信。

  书中的五十五篇故事,题材也十分多样。不止有根据真实经历写成的故事,有加入虚构情节的小说 ,还有随笔,散文,评论等等。而出人意料的是,压卷之作《释厄传》甚至是个虚构的中篇。其实,邻居的耳朵里,一定还有很多优秀的故事,出色的作者,只是小小一本书无法全部囊括。

  有些故事只有在属于它自己的音乐中才显得格外独特和打动人心。就像《少年心事何足道》的“主题曲”是张悬的《关于我爱你》;《挥一挥手,带走所有云彩》是Bob Dylan的《Blowin’ in the Wind》;《曾有少年,鲜衣怒马》是Silver的一首粤语《对天歌》;《癞三的诗》是许巍《曾经的你》。

  对于从来没有听说过邻居的耳朵的朋友们,《邻居的耳朵》这本书或许就是一个窗口。在那个住满热爱音乐和文字友邻的地方,一定有着让你感动的一首歌,一个故事,一次心灵的接触,一段值得回顾的青春。就像我,也曾经与青春为邻,与音乐为邻,曾经是天南海北用心聆听的一只耳朵。

  :非常喜欢这本书独特的封面设计,干净清爽的白色,浅淡的水墨画动物,无论是斑马、长颈鹿,还是麋鹿、兔子和猫咪,都仿若尘世中的精灵一般令人觉得亲切,友善,自然,就像住在音乐和文字世界里的每一个独特的耳朵。三星给书,五星给网站,所以综合一下还是四星吧~

  《邻居的耳朵》读后感(六):耳朵这个地方,开启了一些东西

  初遇耳朵。

  2014年春。

  穷困潦倒,向女同学举债度日。经常穿越大半个城市去打工。

  原因是痴迷写作,荒废了学业。一年的重修费,吃掉我半年的生活费。

  有天随手把文章发到耳朵。

  发表了。

  有评论了。

  被转载了。

  印象最深,是一天在商场推销空调,接了一天的客,疲惫不堪。

  用手机打开耳朵,多出了很多评论,是来自《释厄传》的。

  有说看不懂的。

  也有说看懂了,看哭的。

  写小说也有三年了,《释厄传》是最特殊的作品。她文笔不行,节奏不够紧凑,结构大于情节。

  但一直以来大家的好评我都厚颜无耻的收下了,因为我也喜欢她。

  说一个作品坏在哪容易,说一个作品好在哪很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章毕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在那。我自己猜,也许我们喜欢一篇文章,往往就是被触中了只属于自己的那个点吧。

  所以呢,读到一篇喜欢的文,有时候真的是看缘分。

  感谢耳朵的这个缘分。

  在耳朵以前,我写的很多文章,都是没人看的。

  就一个平台而言,耳朵很开放,也很包容。我大概也是在耳朵之后,恢复了信心。保持着写作的状态,记录奔走的生活。

  后来遇到了一些机遇。总之现在是准备出书了。

  今天是被触动了,决定爬上来写一两句。豆瓣的这个号没什么人关注,希望这篇书评沉下去。

  《邻居的耳朵》读后感(七):《邻居的耳朵》不止是一本书,他是一群人的纪念品

  “邻居的耳朵是一片干净的心灵栖息地,它属于来到这里的每个人。”

  在这个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的时代中,有些人不甘堕落,不耻沉沦,他们在一起互诉衷肠,相濡以沫,用文字和音乐传递内心的声音,坚持着他们的理想和原则。

  邻居的耳朵——理想主义者最后的精神家园。

  邻居的耳朵网站创立于2010年2月4日,如今已走过5个年头,无任何盈利模式,网站从上到下都是用户在管理;作者,编辑,管理员都是网站用户,每个人都以自己的能力在维护着这个文字的乌托邦。这是一个曾被誉为最值得收藏的十大小众网站网站之一,五年来,它累积吸引了上百万的注册用户。黄金时期日pv高达50w。

  这是一个在移动互联网风口上猪都能飞的时代,每一天,都有新的互联网创业项目如同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在人们的眼前,app,网站,新媒体,各个行业各种产品都搭着这个最好网络时代的快通车,一帮又一帮群情激昂的年轻人宣称着——“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邻居的耳朵网站的确是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另类者,五年来,她只专注于内容的分享,专注于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移动互联网时代,她没落了一些。谁也不知道这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会在什么时候消失,在数字时代,没有盈利,这条路走的很艰难。

  “邻居的耳朵就像是一座沙漠中的龙门客栈,很多客人来了,住一段时间,走了,又有新的客人来……有人会说,你看,他们都没有留下来。我却一直这么想:在他们停留在此的一刻,哪怕只有一瞬间,我们看见了彼此的心,我们感受到了彼此的真实,就已经足够了。我想这就是耳朵存在的意义吧,她只是荒漠中一间破烂不堪的客栈,但不论你在沙漠里迷失了多久,只要来到这里,喝上一碗烧酒,和大伙畅聊一番,好好睡上一觉,定会让你温暖,必会给你信心,再启程时,即是一段新的旅程。”网站的负责人nous曾这样评价邻居的耳朵。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群人的纪念品

  邻居的耳朵是一家专注于网络电台和文字创作的小众网站,成立五年,她以自由、包容的文学氛围吸引了很多优秀作者在此交流写作,也鼓励了很多草根作者在这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文字的碰撞激起了灵感的迸发,早期的一批作者如MLLN 、里则林、寒露等已成为优秀作家并且出版了自己的作品,新鲜血液不断涌入,很多优秀作者涌现。

  这里孕育了很多优秀的作者,他们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我们渴望留下纪念,哪怕有一天这个网站不在了,我们仍然可以阅读到那些曾经打动我们的文字,我们想用文字记载回忆,用时间镌刻永久。

  2015年,邻居的耳朵重新出发,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合作,将网站上一部分优秀的作品进行出版,我们想要和更多人分享这些文字,想把这些优秀作品保存在书香里。直白的说,邻居的耳朵出书了。

  而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她更是一本给所有小耳朵们用以收藏的记忆载体。五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邻居的耳朵网站承载了太多人的青春和梦想。

  谁也无法保证也不能奢望这样的一个不盈利的网站能够至始至终陪伴我们下去,而我们谁也不能保证也无法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的陪伴这个网站成长下去。只愿来来去去的注定各奔东西的我们,能够纯粹的为了我们自己曾写下的那些文章、评论抑或回复——驻足,思索,感怀,思念……因而记起这些时光,我们曾在一些时候,心无限靠近的贴在同一些事物之上,音乐,文字,电台,邻居的耳朵。

  这就是《邻居的耳朵》这本书,存在的最大意义。

  《邻居的耳朵》读后感(八):嘿,捂住耳朵吧

  多少有些遗憾,仅仅从书的名字到书的故事都是遗憾的。无可厚非,《邻居的耳朵》是一本网络文字的结集,书名的好看并没有能够带动整本书的好看。初遇该书的名字是,私以为这会是一本讲述苏联时代,或者是毛时代的非人故事,倒不是因为有着强烈的受虐暗黑心理,而是这本书的名字着实有那样的感觉。然而,这本书不过是一些有些满腹牢骚,却想着要用所谓流行的唯美文字来将自己认为的才华和故事讲述出来而已。

  《邻居的耳朵》是邻居的耳朵网站的一些片段的集结,当我看到这本书如是介绍该网站的时候,我差点就没有晕过去:邻居的耳朵是一片干净的心灵栖息地,它属于来到这里的每个人。在这个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的时代中,有些人不甘堕落,不耻沉沦,他们在一起互诉衷肠,相濡以沫,用文字和音乐传递内心的声音,坚持着他们的理想和原则。这就是邻居的耳朵,理想主义者最后的精神家园。难道理想主义者就是如此的有趣,全世界就他们最干净了?难道其他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就不是家园了?更何况,再这样的一个被标榜为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的时代,难道所有人都没有理想和原则了?想想都觉得可怕。然而,无论如何标榜这样的一个领域,再美的光环也不能让差劲的文字变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这些网络文字的集结起来,并不能超越什么,它们只是一些零散的故事拥簇到一起,然后用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创造出了当下最流行的网络文字书写格式的文字集合。

  网络文字归网络文字,文学归文学,这是要分清楚的,而不是什么都能够归类到文学的。如此说来,大底是要挨骂的。也许有人会拿出畅销的网络文字作品,诸如《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让所有人都心动的故事》,《谁的青春不迷茫》等等,来驳斥我的说法。然而,这么反驳并没有什么意义,毕竟畅销与是否突破仅仅是网络文字并没有什么关系,毕竟购买A片的人要比购买故事片的人要多得多。在这样一个标榜为理想主义精神家园的地方,在所谓的高地上老早挂起自己的旗帜,然后底下生产出什么东西,也都跟如此旗帜挂钩了。这就是所谓的互联网的情怀时代,而弄成这样的时代的人,恰恰就是这群所谓自命清高的家伙。

  理想主义者的开篇是一个不断杀人的新闻引起的故事,然后透过家庭的各种不可思议,妈妈的各种神逻辑回复,学校的各种仇恨,最后只是为了告诉大家,她怂了,大家请不要忘记她。【少年】这个概念是整本书中很重要的一个话题,什么说“卖萌”,什么各种时代。我不明白这些理想主义者的未来是不是要追寻一种叫做“永远不用长大的世界”?

  很多人感谢说这些暖心故事拯救了他们,有些人说幸好在初中读了这些故事,当然,还有些人认为这些东西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不应该有的错误。当年的《自传》掀起的励志故事,《先知》引起的心灵鸡汤文,慢慢地转变成了当下的暖心故事,晚安故事,甚至是只要有反对,有些俏皮的“智慧”言语就成为了好的东西。这些文字在为这样的阅读环境堆砌起城墙,然后他们在里边互诉衷肠地认为外边那些人都是不懂这个世界的人,都是一群拜金,娱乐至死的家伙。

  就让我用本书的最后一段来作为对这本书的看法的结束:“佛祖,”我笑得像只天真的猴子。我说,“我操你妈。”

  《邻居的耳朵》读后感(九):递过去一只耳朵,听你慢慢说——读《邻居的耳朵》

  文/吴情

  这个世界,讲故事的人太多;可能把一个故事讲好的人,实在太少。本雅明因此得出结论,好作家都是会讲故事的人。不信,你看,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辞的题目都是:讲故事的人。可见他尤其倾心于讲述中国故事(传奇)。作家们谈及自己的创作经历时,总会觉得心灵枯涩,文笔竭尽。他们坦言,人生一世,所经历的事情大半类似,真要写出些新意来,着实不易。技巧是可以学的,情怀却学不到,只能体会。“体会”这个中国词,重在“体”字,非个人经历不足道,非亲身实践不可言。一个“体”字,把中国哲学的实践性道出了完全。

  再谈谈新近读的一本书《邻居的耳朵》,这是一本合编本,作者有好几十位,多半不是当色当行的作家。所用文字多半俚俗,与时代众生相近,显得生动活泼。这不能不提及本书合编(众筹)始末。本书题为“邻居的耳朵”,原为一网站名称,无盈利,无广告,真心以文字抒情、记事、交友的众人在背后默默运营。他们白天做着各自的本行(社会学概念下指称的所谓“职业”、“工作”),夜晚在网站上书写个人人生经历和情感体会,和同道中人进行着深度的心灵交流。在大城市的喧哗的声音里。在下雨的凌晨。在某个彻底难眠的夜里。在某次酒后的宿醉中。本书作者多半是八十年代之后出生的人(当然,也有些九十年代出生的),在步入职场,深入体验到人生的各个面向之后,他们笔下流淌的文字和情感,不再是单纯的忧愁和青春的迷惘,更多的是加入了个人人生体会(注意这一个“体”字)之后凝结而成的知性文字。不是春日的百花盛开般的光彩夺目,而是夏日雨后存留的被雨打后的花朵,一面热烈绽放过,一面慢慢走向人生的另一重境界。

  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从长大成人到成家立业,从成家立业再到步入晚年,人的一生莫过如是。《邻居的耳朵》一书里,多半书写的是前两个阶段,而观望的立足点是基于现在。作者们站在现在的立场上(你也可以说,他们成熟了),回望成长的一点一滴,有悲欢喜乐,有任性妄为,有豪放不羁,也有遗憾和改悔。这些或美好或苦痛的记忆,既不应遗忘,也不应抛弃,它们构成了我们是我们自己的全部。人都是记忆的动物,你经历的越多,你所拥有的记忆也越多,你的人生也越丰富。或许,也可以这么说,人生经历越是丰富,你的记忆也便越多,你所拥有的也越多。在这两个阶段中,我们可以读出成长的畅快和苦痛,叛逆青春的不羁与放纵,恋爱经历的美好与凄楚。你惊叹,原来,除了我这样的以外,生活竟然可以这样,生活就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活法,通过别人书写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别人怎么活,再有限的一生中,我们通过文字,来进行心灵上的交流。

  家国同构也好,先小家后大家也罢,这个社会每天都在演绎着各式各样的故事。家庭伦理,社会关注,人文情怀等等。故事太多,愿意听的人不多。相对于做个讲故事的人,我更愿意递过去一只耳朵,听你慢慢说,说些什么都好。我自知没有讲故事的才能,因此愿意做个好听众。所以,你呢,有故事想对我说吗?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邻居的耳朵》读后感(十):精神乌托邦——评《邻居的耳朵》

  精神乌托邦——评《邻居的耳朵》

  文/凡悦颜

  “享音乐、静读书”,多少人用它来区分理想与现实?

  在这样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终日奔波苦,几何时,我们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懒得想,只想寻一处净土,在自己的精神乌托邦驻足停歇。

  邻居的耳朵,是一个网站,现在也是一本书,它是某些人的精神家园,好似如今的新浪、豆瓣一般,总是能吸引一类人的目光,因为在那里,人们能摆脱孤单,人们能寻得安全感,在那里,人们会发现自身经历的种种,不论是无法释怀的,还是感觉甜蜜的,都有人同样在经历,于是,也就有了归属感,更加不忍离开。

  虽然如今网络文学呈式微趋势,但个人觉得其并不会消亡,就像人们讨论实体店会不会被网络营销取代一样不言自明。

  据了解,非盈利网站越来越少,甚至好多网站推出了纯购物的app,邻居的耳朵这几年来仍然坚守着非盈利、去那里的每一位都是主人的原则,做着单纯的、与众不同的音乐与文字推介工作,实属难能可贵。

  “这是耳朵几年的心血,是对自己的总结”,向死而生对于《邻居的耳朵》一书如是说,是的,此书就是众多混迹于邻居的耳朵网站的人们作品的集萃,他们在那里或许只为心灵的宁静,默默地写着,也吸引、温暖着关注和路过小站的人们。

  本书由林探惜打头,开篇便下了猛料,通过一则当时父亲将女儿殴打一小时致死的新闻,引发争论,母女观点大相径庭实属必然,也暴露了现实社会的硬伤,“每个人都只知道现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每个人在他人眼里都可能变得不可饶恕。

  全书涵盖五十多篇独立成文的作品,出自不同的网站用户之手,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开放,各种情绪、各种观点都被最大程度释放、书写出来,不用顾忌的便是最真,也最能触动内心,读者可以最大程度的吸取精华。此外,内容也不乏惊喜,《会说话的猫》告诉你什么叫至纯至真的文字;《释厄传》告诉你如何在成名的神话故事空隙中嬉笑怒骂、针砭时事。总之有关青春的,现实的、臆想的,甜美的、疼痛的,还有道不明、说不清的种种,全部在这里共鸣。

  不怀旧,正青春,我也相信,本书不是总结的墓碑,而是里程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