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后望书》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后望书》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0 11:15: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后望书》的读后感10篇

  《后望书》是一本由朱幼棣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后望书》读后感(一):良心记者的良心文字

  一节毛概课读完了第一章。讲的是三门峡工程由于决策时的估计错误、目标虚高,将天下第一关“潼关”无水淹没。

  现在的人与古人相比好像更笃定自我的力量,更迷恋宏大高远的目标,更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周围的事物。专家们坚信着“有坝万事足,无泥一河清”。大刀阔斧的工程常常很快能拔地而起。往往是偏远地区世代传承的原住民,还敬重这大川大泽,不敢妄动。

  各种风景名胜游人如织,却鲜有诗人才子再闻于世。对乱了的人心来说风景已是不合时宜,对尚有心醉情山水的人来说,风景又不再是当年的风景。重建的鹳雀楼,不再依山傍水。平底而起草坪簇拥的孤绝一楼,又叫人如何写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本书的作者朱幼棣先生拍了很多潼关遗址的照片,多是断壁颓垣,十里荠麦青青。很难想像千百年前从城门口背着行囊走出的诗人,倘骆道上加急的快马,还有风陵渡口来往不息的江湖碎梦。

  一章看完快下课了,老师还在滔滔不绝阐释着PPT上六个大字——“发展为了人民”。

  好像注定了的,在读第二章《北京的“脸盘”与根》之前,就读完了叶广岑的两部长篇《采桑子》和《状元媒》,因为曾追寻金家由盛而衰的命运轨迹,才能对老北京的失落感受得更深刻。

  乐府凄凉,山河渐瘦。

  忽然觉得金家的大格格死得最为幸福,至少在气若游丝的时候,还哼唱着她最爱的那出《锁麟囊》。至少她魂归之处,尚有青衣。那么骄傲的金家长女,怕是见不得日后家里的亭台楼榭被打砸抢烧,还有她精于工笔的弟弟,在运动中沦落到在囚衣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吧。

  十年浩劫过,一部拆迁史。

  廖承志的祖辈都是风水师,建造皇宫皇陵。一辈子的执着就是老北京那些牌楼、胡同、城门柱石。也就难怪在老年神志不清的时候,还能对挑过的沙土、量过的木材如数家珍,还能透过现代化的广告牌看到过去的雕梁画栋,老泪纵横。一声令下拆掉的是建筑,更是成百上千年的文化。再无画楼歌台景,再无诗篇可题壁。

  这是一本读来心里很难过的书,越到末尾,越感悲凉。最鲜活的历史,总是存在于教科书之外的。

  曾背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却不知道居延海曾是广阔无边的一片大湖,那时水草丰茂商旅不绝,而现在只剩下永远干涸的河床。只记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却忘了“阳”的本义是山南水北,阳关也曾守着一片寿昌海,等白龙堆的白沙扬过。曾迷恋“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但是烽火已颓水源已尽,没有饮马,惟有故城和黄昏如昨。

  还有月牙泉。初次知道这湾泉水是在《我们爱科学》杂志上,欢快的鸣沙山和晶亮的月牙泉就这样印在了一个孩子的脑海里,是最美的样子。今天在《后望书》中突然得知,因为上游的水库拦蓄破坏了地下水源,月牙泉早已开始干涸。当地的官员为了面子和旅游资源,新建了管道往泉中注入自来水。很像输液不是吗?病入膏肓,灌输点葡萄糖勉强续命。本书再版于2011年,也许那年以后出台了许多政策弥补这些过失,但是有些风景,只能永远随着沙砾湮没了。

  从西北回到内陆。持续了几十年的南水北调,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地理书上空洞的话语——因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地区发展不平衡,跨流域调水为了可持续发展云云。当我开始去读历史,才知道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移民,是一部啼血的历史。战争时说“一将功成万骨枯”,现在来说更像是“一项工程万骨哭”。领导、专家、媒体的着眼点都在工程的可观经济效益,却很少有人知道数以万计的流民因此再也得不到温饱。近年补助款开始补发,但有的老人已经再也拿不到了。

  人离开了,城的命运就是静静地沉入江底。风云巨变的时候,诸葛亮托孤于城中的永安宫。而一声令下,永安宫连同那里发生的所有故事,再也没有诉说的机会了。永安长宁,不见七苦。

  那一年是2002年,我刚上小学,对身边的一切都还懵懂,遑论远在三峡的一座小城呢。

  《后望书》读后感(二):读朱幼棣《后望书》有感!

  读朱幼棣《后望书》缘于老兵群深圳聚会时林军的推荐。说我是做地图运营的,看这本书能丰富我的地理知识,也可以增加我的见闻,和客户交流时能多些故事,很适合我。我本就喜欢看故事,何况是林军的重点推荐,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才消化完。朱幼棣曾经是新华社的记者,经常接触国家领导人,当年《人民日报》许多头版头条的文章就出自他的手笔,后来进入政府当上官员,又成为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司长,所作调研报告,往往影响决策。吴晓波先生为《后望书》写的序《绝种·绝迹·绝唱》,说朱幼棣是绝种的文人名士,为消失的文化绝迹浩叹,乃成绝唱,评价极高。这样的背景之下,让我对此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卷随即被其中内容所吸引。

  书中从中国各种建设工程规划和建筑效果全面分析了近些年来城市发展的利弊。讲述了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短视性、缺乏科学规划设计,不考虑建筑规划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野蛮拆迁建设,使得许多的文化遗存成了历史的记忆。古老的潼关由于三门峡水库的建设,缺乏正确规划设计,在苏联的羊专家指导下违背实际,导致了古潼关被废弃,成为一个荒城。黄鹤楼经历沧桑变迁,如今孤零零的似乎有点戏剧化的站在长江边上的田野上。我们除了惋惜之外,别无它法。书中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分析,以及借鉴国外的处理方式,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式,可以看出朱幼棣先生的用心良苦。全书故事生动,可读性强,叙述的出发点奇特,让人读后,记忆深刻。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吁,其价值远远大于书本身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加,顺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建筑物的新陈代谢本身是不可避免的,但在这种大拆大建中,许多有价值的古建筑、文化街区等,应该给予保护。在这里我也呼吁一下城市建设的有关部门,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为我们的子孙多留些文化遗产。

  《后望书》读后感(三):读后感

  读罢此书,最想的事就是去这些地方去看看,奇怪的是为什么第一个念头是出行的话是否安全呢,我真是太小心了。该死的想法。

  潼关这是个多么让人向往的地方,太多的史书提及此处,总会说谁谁镇守此关,评书也会常常浓墨书写。然后就,没了。恩。还真没了。

  作为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人,看到那么多古北京的照片,不禁神往。要是不是首都就好了,或许吧,就不会遭受这么多拆拆拆。

  关于规划我这个不懂的人就不多说了,反正那么多人都在说规划的种种问题。

  水,跟我现在的工作还有微小的关系。所以就更为关注一些。

  西北并不缺水,只是书上说下雨少而已,而下雨少并不代表就没有水呀真是笨,你想想你玩文明系列的时候,都是要沿河的。那边的水可并不少呢,要不长江黄河怎么发源的。

  还有哦,貌似现在人除了水坝就不会建别的什么了,古人可不止这点智慧。都是为了那些高企的数值么。水坝,贵国好像数量上世界占颇大比例的。至于影响么,我也不多说了。

  那些移民,从河岸的良田被驱逐到青藏高原种青稞?真是我挺佩服这个决定的。要么就是搬到靠后的劣田。而且本来哪里都有人,你再加塞到另一个地方移民,哪有什么地可以给你啊,一家几分地,然后靠什么活啊……

  说到采访过去,有的移民,全屋可能物品价值加起来不过百元。是整屋子啊!

  唉,就欺负老实农民最有力气吧,他们。

  只是很希望未来可以有挽回的机会,有生之年吧。这一代。来不及就多几代吧。

  《后望书》读后感(四):真正的记者与倔强的书生

  听说《后望书》出了全新修订版,何止是听说,新书已经在手。居然比老版的42元定价还便宜了4元。但还是更爱老版的装帧,书面长一点,宽一点,好像这类的书就应该宽宽大大。

  翻出08年在报上的职务写作,晒一晒。

  -------------------------------------------------------------------------------

  吴晓波为《后望书》作序,开头就是 :“朱幼棣是现代都市硕果仅存的士大夫式的传统知识分子。”当年,吴和朱都为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便常常是“新华社记者朱幼棣报道”。

  光阴似箭,如今老朱的身份已是政府官员(任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以高级官员之姿写的这本《后望书》,被老友吴晓波评价为:行将绝唱的浩叹,并且“其意彷徨,一言难尽”。

  我不知道若干年后再来看此书,是否会唏嘘不已。或许那就是“后望书”三字的真正含义。

  三门峡的无水淹没

  像我这样不懂水利的人都知道,三门峡大坝一直是新中国现代水利的标志性工程。但朱幼棣在首篇《三门峡——无水的淹没》一文中却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当初三门峡水库的正常水位被定于360米,附近的潼关老城、陕州古城都要沉没。可后来,三门峡的实际蓄水还未到达这个数字,就已经威胁到关中平原的安全,因而被迫降低。但虚高的水位造成的后果是:大量良田并未被淹没,上述古城也没有沉到水底,但居民已迁,历史上繁华显赫的古城在20世纪不得不成为一座“不淹而淹”的荒城、弃城。

  潼关、陕州、蒲州,因同样的原因尽失本色。王之涣咏叹过的鹳雀楼,上演张生、红娘爱情好戏的普救寺,杜甫写下不朽诗篇《潼关吏》的关中屏障,都消失在荒草中,或者现代楼阁的“雄姿”中。

  修水库是为了治理黄河,但当初请来的苏联水利专家并不擅长治理河道。而水利二字,自古对中华民族便有千钧之重。苏联专家拍板的工程,成了彼时中国人万丈豪情拥护的对象。

  历史是多么无可奈何,我们只能仰天长叹。时间又是多么公正,对与错,它都不会因人力而转移,亦不会放过。写到此处,朱幼棣笔端沉痛:“任何一项重大工程的决策,中间反反复复,曲曲折折,难以尽述,但在关键处、转折处,又常显仓促、紧迫与窘迫。因此,真正需要回顾、研究和分析的,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决策的流程。”

  忽必烈的绕弯政策

  领导人大笔一挥拆古城墙时,梁思成大概是那时最痛苦的北京市民,所谓“美的痛苦”。朱幼棣笔端一宕,继而写起了忽必烈修建元大都的旧事。

  元大都并非在辽金旧城(今北京城西南方)上改建,而是以北海为中心点重新规划。规划中的元大都方方正正,建于金代的庆寿寺(又名双塔寺)正在南城墙一线上,那么是拆还是不拆?忽必烈得知后,下令修改自己“钦定”的方案,将城墙绕了个弯。侥幸“脱逃 ”的庆寿寺,历经岁月洗礼,一直“活”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长安街拓展时被彻底拆除,消失人间。

  朱幼棣写道:而今每个地方都在破旧,“绕弯”一说却鲜在当政者的字典中。但历史是不可修复的面容,请在世者谨记。读到此,感到的是作者那份捶胸顿足和仰天长叹。

  倔强的“书生之见”

  有人指责这本书不够客观,朱幼棣回应:“我没有意气用事。”很少有人知道他曾在矿里当过技术工人,在学校里当过民办教师。他调查过淮河、东北的高句丽遗址,暗访过私人金矿,“那里很乱,保镖们都是24小时带枪站岗”。即使后来任山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他也是一个有点“另类”的官,除了工作,余下时间都用来研究、考古、写作,周末无事便向朋友借车,寻访古迹遗址,天黑了就在路边小店吃饭投宿。

  吴晓波对这位老友的评价是“好古敏思,谦谦君子,有名士风”。以书见人,朱幼棣身上确实有儒家的风骨传统。孔夫子创立的“儒家”,并不是歌功颂德的拍马,而是一种倔强的情怀,只是这样的人现在已经很少了。

  朱幼棣曾自谓,“我是一个真正的记者,不是一个‘门面’记者。”这本《后望书》在今年的新书中并不冒尖,甚至是很容易忽略掉的一本,光看书名,简直让人不知所以然,而读起来文风极厚重,文笔又极散,不让人轻松。所幸,在悄然不觉中,此书已经第二版,看来真正的好书并不缺少好的读者。

  2008年,都市快报,独立书评。

  《后望书》读后感(五):发展的经济悲凉的心

  发展的经济悲凉的心 评《后望书》

  落潇/文

  一次与朋友聊天,提到西安的雨天比往年多了,下雨也更频繁了,真所谓风调雨顺,相应的,位于长江下游的他的故乡,儿时的梅雨天气已经只能在回忆中寻找。正如朱幼棣老师在他的新作《后望书》中提到的那样,三峡带来的发电量,似乎标志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然而带来的更多的自然问题,则预示着经济腾飞的代价。

  从然间,我在西安的生活十载有余,对唐代历史颇有了解,潼关漫道,关中屏障,然而却从未与其近距离接触过,陕西的旅游册子上,也从未没有显出她曾经的辉煌和值得回味的地方。读《后望书》,我才更深刻的了解到潼关漫道只能存在老一代人的记忆中,隋唐十六国时期的诸多繁华之地,已经在我们今天的地图中黯然消失了,曾经的感情伴随古城的被毁烟消云散,曾经发生的往事更是让后人无从考证。潼关、陕州、蒲州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的人文古迹也已经进入历史,即使今天我们走到让我感动的地方,现代化的建筑也许会让我苦不堪言,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触景生情的那份悲凉,作者只好将仅存的几张老照片让读者去想象曾经的古城,曾经的文化。

  古城的消失,让留下的文化斗显苍白。曾经在蒲城边的鹳雀楼上,王之焕还在高兴的作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王之焕知道今天的蒲城已经不存在了,他该是怎样的心情,他能否做出那样著名的诗词呢?如果邓小平当年在深圳的一个圆,成就了中国的经济腾飞,那么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黄河最湍急的地方,领导画出的一个圆,则是毁灭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历史。漂亮的风陵渡没了,彰显故人智慧的潼关古城没了,陕州没了,浙江定海没了,贵州遵义古城没了,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徐帆的一句话“没了,才知道啥叫没了”,恰如其分的形容了无数的后人,和那些曾经持反对意见的真心保持历史的大师们当时的无奈之情。

  一座一座的古城伴随现代化的建设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一座一座欧风美雨荡涤下的中国城镇进入我们的生活。本想借着部门活动的机会,到平遥的古城,王家大院,去看看曾经辉煌的古代建筑,转念思想,心已悲凉,不想再对着那仅存的古城叹息和感慨,最终放弃此行。我很佩服朱幼棣老师的勇气,曾任职于国务院的高职,没有为了地位的升迁而发表昧良心的附和,而是真真切切的站在全局的角度去考察,去认识经济建设的大手笔。三峡大坝,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中,已经成为一个标志,但今天的中国,真的需要好好思考我们曾经宝贵的历史,亡羊补牢,依然不晚。

  唐太宗曾经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同样的,《后望书》让今天的我们在致力于经济的发展,政绩工程的建设的同时,可以向后望一下身后,是否走出了有价值的一步。

  2011-12-4晚

  《后望书》读后感(六):失落的乡愁

  人类对自然神韵把握与探索的历史,有明显的几个阶段可循。从诗歌角度看,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当中的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只以承载比兴的面貌出现。至《楚辞》,自然界与荡气回肠的个人情感之间开始互动。又经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诗家的推进,使巍巍高山、荡荡流水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融洽。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以它景慰我心;王维的“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是以我心见它景。虽然历经发展,自然界业已成为独立审美对象,但诗中一字一句,无不是将自然看成与我相互并生的存在,有着精神自发回归的性质。

  然而现在,自然与人文气质,却被人们疏离与隔绝、甚至对立。在经济旗帜的引领下,改造、利用,成为凌驾于自然与人文之上的标语。于是,在朱幼棣所著《后望书》上,便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发展其实是进步的另一种表述。但一些人始终没有弄懂发展的本质。

  《后望书》的书名由作者朱幼棣所题。书中附有他的简短个人介绍——做过矿山技术员,记者,官员。现在从商,任东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与研究员。同时,还是作家、国家软科学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教授。岗位跨越大,所获奖项多,这本身就是对一个人,个人能力的考验与肯定。个人能力,与经历、经验联系在一起,最终有了这本呕心沥血的《后望书》。

  自然,以及历史留下的陈迹,是否可以与人和平相处——这显然是一个提倡和谐的年代,只是表面歌舞升平,内地波涛暗涌。表面为着无数子孙后代试图开创万年基业,内地却在滥用和毁灭资源;作为生命存在三要素之一的水源,因为水管理机制与水利用的失误而干涸;新的建筑,建筑师不必费丝毫心血,抄袭原有建筑风格,豪华一些,铺张一些,就可以给政府官员或者自己带来权势与金钱的好处。与此同时,政府不断改变设计规则,一个官员在位之时,实行A种,离职后另一个官员来,又实行B种。劳民伤财,取索无度;无数记忆被破坏,如同书中所说,古建筑被摧毁,崇尚速度的人们,没有给自己与后人留下思考与审视的时间;移民政策,并非是为人民服务。人民流转它乡,原以为政府会实现承诺,五年或十年之内扶持自己,但在迁移之后才发现原来承诺只是空文一纸。所谓的顾全大局,顾全的是粉饰国家与个人的声名,而非民生。

  太多问题需要暴露。虽然这些问题,在萌芽之始,即已有睿智人士指出它将带来的恶劣后果。但显然,政绩、经济、利益的旗帜,也许允许发出反抗的声音,但主持者同样也可以主观屏蔽这呐喊的来源。

  这部书披露了许多人们应当知晓的真相,这也是《后望书》所带给人们的思考: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历史。亡其国,先亡其史。假如历史都不存在,你我都不知晓自己从何而来,那么我们将向何处而去?对于自然界,也并不需要持对峙的态度。从远古到现在,它始终与我们相互依存。我们衣食,具依靠其而来,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对它进行分割与侵害?——是时候放慢一下脚步,重温残酷的历史,从中汲取教训,在回望中,在时间的坐标中,找寻今天的定位了。

  人类之于自然与人文,仿佛便是出走离乡、日久年深的旅人,隔着岁月迷雾,始终望不见失落已久的故乡。久而久之,精神一片荒芜。这片乡愁,究竟不知何时才能得以慰籍。在这个虚浮夸耀的国度,或许《后望书》可以成为清凉之风,吹散障雾,成为指南。

  可是,我真怕知道,到底有几个政府官员,或者专家学者们可以认真研读它,以此来纠正所作所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