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10篇

2017-12-22 21: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10篇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是一本由林欣浩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74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2011-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一):南无阿弥陀佛,呵呵

  序言:

  看完这本书后,自己有非常多的感触,很想把它们写下来,但是又不知道从何处写起,而且每次写东西,都感觉痛苦,有点类似于便秘。自己似乎还是个强迫症患者,如果自己的语言文字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自己很更痛苦。人本性是趋利避害的,因此,自己就想拖着不写。但是不写,也痛苦。纠结啊!最终自己做了一个妥协,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去太在意结构和语言,这样兴许痛苦能少一些。

  正文:

  《哲学家都干了什么》是2014年看完的第二本书,是在亚马逊上花¥0.99买的一本书(当时,看到实在是太便宜,就买了,结果物超所值啊,哈哈),应该是自己看完的又一本电子书(自己现在越来越喜欢电子书了)。在看这本书之前,自己看完了《40堂哲学课》和《上帝掷骰子么》两本书,说实话,这两本书都没有给自己太多的启发,最多也就知道了一些哲学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学说,知道了一些物理学家和他们的理论,而且看完后,书中讲述的内容却很少能想起来(不过这两本书,对于自己理解《哲学家都干了什么》还有帮助的)。

  但是,看完《哲学家都干了什么》这本书,自己不但对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有清晰的认识,而且对于各个哲学家的理论和学说也有了概念上的认识。这依赖作者幽默的语言和体系化的结构。譬如:哲学一开始研究的都是客观实体,然后发展到研究生命体,后来发展到研究心理;哲学一开始是理性思辨的形而上学,后来转到非理性上。

  作者说这本书之关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和“我如何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这两个问题,而这两个问题也是自己最近一直在苦苦追寻的,于是自己决心看看作者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帮助。从这本书,我了解到:哲学就是哲学的历史;人的理性是有局限性的,非理性让人的行为缺乏实用,但能带来心灵的慰藉。作者将世界观分成了三部分:客观经验世界、主观经验世界和非经验世界。对于前两个世界,作者坚持的是以经验主义为基础,以实用主义为目的,可质疑,不独断。而对于非经验世界,由于是人无法感觉到的,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可以认为其不存在。对于客观经验世界,科学是最好的研究方法,理性占主导地位;在主观经验世界中,宗教和信仰是有一席之地的,非理性(也许是从小接触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太深入的原因,总觉得非理性是个贬义词,那么就称它为感性或者直觉吧)占主导地位。这也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客观经验世界和主观经验世界的分界线在哪里呢?作者说:“所谓客观经验世界,我指的是可以让很多人,在同样的标准下对同一个经验进行检验的只是的集合。客观经验必须能经得住多人反复检验,否则就没有了客观标准”;而“艺术品给个人带来的感受,宗教带来的神秘体验”这些属于主观经验世界,因为这些“感受”和“体验”,因人、因时不同而不同。

  看完这本书,自己内心突然变得非常平静。因为自己知道还有一个主观经验世界,当生活遇到痛苦的时候,自己可以在这里寻找慰藉。这似乎解释了,前些天自己告诫自己的“毋以恶小而为之”,别人可以做坏事,但是自己决不可以做坏事,自己如果做坏事的话,内心将无法得到平静。因为在自己的主观经验世界中,自己相信好人终有好报、坏人终有坏报;自己信仰与人为善;自己还信仰直觉;这些都无法用理性去解释,但是它能带给自己心灵的平静和安慰,尽管它不能给自己带来名与利,但是此刻的心灵平静反而比任何物质享受更能自己带来幸福感

  附录:

  这本书语言非常幽默,譬如利用网友问答的形式描述罗素的情诗,很是搞笑,而且还学到了一些知识,譬如有两个因素在生物进化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生存的选择和生殖的选择;当生存压力很大时,生存选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反之,当生存压力很小时,生殖选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譬如雄孔雀的漂亮尾巴,因此,在哺乳动物界,最漂亮动物常常是雄性的,和我们今天的人类世界正相反......,而原因呢,作者没有解释。

  下面说说,我自己的解释。作者说对于哺乳动物,雄性交配的成本很低,几分钟就没有自己的事情了。雌性不同,成功受孕知道生出下一代,在这段时间里都不能再重新受孕。因此在生殖这件事情上,雌性和雄性相比,雌性是稀有资源。但是,我们今天的人类世界是一个男性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男性的成功与否决定着这个家庭繁荣贫穷,因此,女性为了让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必然要选择成功的男人。而成功的男人就成为稀缺资源,因此,只有漂亮的女性才更容易引起成功男人的注意。这兴许也是中国小三文化兴起的一种解释吧。

  还有个关于“阿弥陀佛”的知识:“阿弥陀佛”是佛教诸佛中的一位,负责将信众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净土宗若,只要信仰阿弥陀佛,不断念诵阿弥陀佛的佛号,在死后就会被接引到极乐世界。其他佛教宗派要求修行者禁绝欲望、苦笑经文、专心思考,而且要经过很多是的修行才能跳出轮回,相比之下净土宗是最易于修行的宗派了。而“南无阿弥陀佛”中“南无”意为恭敬。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二):逻辑三兄弟:这本书都讲了些什么?

  一言以蔽之的大哥:

  这本书传达的信息简单地说就是西方哲学史。

  2W1H的二哥 :

  要说这本书讲了什么(What),它有趣的告诉我们西方哲学家们是如何的追求他们的幸福的。要问为什么(Why)这些哲学家要思考哲学,原因是他们被苏格拉底附体了,本着怀疑的精神,哲学才不断进步。要说具体是如何做(How),其实就是不断的质疑,追问,思考,探索。

  用3回答的三弟:

  这本书的要点有3个:

  1、哲学探究到最后不能让我们解答如何更加的幸福的问题,是因为现在的我们已经是最幸福的状态了;

  2、为了我们的幸福,我们只需要遵循经验主义和实验主义

  3、哲学家们研究了几千年的成果,在我们看来虽然有点扯淡,但是哲学的存在能够让我们更好的追求幸福。

  我个人推荐这本书的3个原因:

  1.是至今最好看最实用最贴近生活的哲学入门书籍

  2.这本书系统的回答了我平时的一些感悟,原来早有神奇的哲学家想过了。

  3.第2本让我感到这个世界还可以这么看的书。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三):谈这本书的基础知识点

  1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来自希腊西北部马其顿。苏格拉底死于陪审团的投票360比140。

  2 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让马其顿王国横跨亚欧非称之为“亚历山大帝国”。

  3 保罗利用哲学传播基督教。

  4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时期兴起,因此教皇在罗马。

  5戴克里将罗马一分为二。西罗马副皇帝的儿子君士坦丁对基督教宽容,在皇位争夺战中将十字架放到军旗上,最终当上罗马皇帝。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

  6罗马帝国消灭哲学,一部分逃到波斯帝国。

  7公元830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建立一座图书馆,“百年翻译运动”开始。十字军东征。希腊哲学家逃到西班牙。

  8希腊著作最早从拉丁文翻译成叙利亚文,到阿拉伯文,到西班牙文,再到拉丁文,最后到英文。

  9敬字惜纸

  10教会垄断教育产业建立大学,进行宗教思想灌输。可以绝罚国王。

  11马丁 路德改用德语写文章,教会一气之下把日耳曼开除教会。罗马一方称为天主教,路德一方称为新教。加尔文写下《基督教原理》一书并在瑞士日内瓦确立新教地位。垄断了对权威的解释就等于垄断了一切。古腾堡活字印刷。

  12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尼德兰共和国作为全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13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人生意义就是去思考,不思考就无所谓存在不存在。

  14理性主义 我存在我怀疑所以我不完满,上帝完满上帝不骗我,所以我生活在真是的世界。

  15 形而上学 超脱物理世界之上的道理

  16 二元论 心灵一个元外界一个元。

  17 为我论 这些都是幻觉

  18 目的论 这个就是为我做的

  19 斯宾诺莎 存在实体不被怀疑。天人合一

  20 培根 经验主义 归纳法

  21 牛顿 力学 机械论

  22 决定论 既然万事万物都有规律,我们在掌握了规律之后是不是可以预见未来

  23 休谟 你能保证明天太阳从东方生起吗?

  24康德 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25 黑格尔追寻的哲学真理是无所不包观点,辩证法。

  26 谢林 受斯宾诺莎影响认为:自然和精神在本质上应该是一个更高本原的两个方面,由此他发展出了他的同一哲学。

  27 费尔巴哈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8 尼采 权力意志"是一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它在量上是不变的,它的存在是绝对的、永恒的。 私活混乱

  29 叔本华 生命意志 ,求生欲望,现象和物自体(认识之外绝对认识不了的事物)。

  30 马克思 辩证唯物主义

  31 海德格尔 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他们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

  32 海森堡 量子物理,上帝可以掷骰子。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四):中国版《苏菲的世界》-可爱死了!

  看到一半的时候想:“如此可爱的书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我怎么才看到呢?”看了下书的日期,2011年5月第一版。很新哇!

  看完以后看了下豆瓣的书评,居然这么少……有点意外……

  感觉虽然是“妙趣横生”“入门”也难挡“哲学”这两字的高深威力啊!

  不过书评家什么的也没有啊似乎

  总之我像每一个书迷一样在例行逛书店时发现了这本封面清新可喜题目稍有点油滑可能导致内容浅薄感但是无所谓翻开一看,看了第一章:欲罢不能啊!立刻就买下来了!

  回家后立刻开读,但因为上班之类不可抗力,分成三次才读完。

  看过《苏菲的世界》的人想必对那样浅显介绍的著作大有好感,然后比较而言,《苏菲的世界》里对于哲学的介绍还是有大段大段原文引用的,而本书几乎都是用白话甚至有些日常生活化的口语来介绍那些个个晦涩大部头的哲学著作中的原理的。其实个人看书感受来说,最怕这种“戏说”“解密”这种东东了,一般都是充满了对原作的主观化理解,给予你片面的印象,跟着作者一路跑,最后,不可避免的为了配合大众理解而浅薄起来(百家讲坛简直就是我的天雷,一分钟也忍受不下去)。所以还是很害怕有那种读翻译成白话文古诗词的感觉的。

  本书非常可贵的打消了我这种疑虑,从不同角度,多个环节。一是语言虽然口语化,但是逻辑非常清楚。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他人哲学论断时,用了很多生活化但非常贴切的比喻,这种比喻的妙处就是“它不是用比喻来让你理解哲学,而是哲学家们那么表达就是为了解释日常生活中这么个情况”,然后作者不遗余力用大量注释标明哪些是自己的理解,绝不糊弄读者。二是本书之所以呈现出一种深入浅出的面目,不是靠讨好大众而降低门槛,而是切实的抓住了哲学的用途“人生意义我的幸福”,把和你切身相关的呈现出来。三是这是一本“哲学家”史,大从哲学家的社会背景、历史事件、科学史、宗教史、地理,小从哲学家的人生履历、风流韵事、轶事、他人评论来展现这么一个哲学理论出现时的全息景象,看起来立体逼真,而且还颇具说服力。

  《苏菲的世界》也有一股欲罢不能力,主要源于作者用侦探小说的叙事结构来穿起高深的哲学理论,于是你就跟看小说似的和主人公走下去。而读本书的时候,读每一章你都有种身临其境的穿越感,你的灵魂附体在一个个哲学家身上,他们的思想就是你的思想,你是苏格拉底在路上拉住行人问个没完,是笛卡尔读着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是牛顿小心眼攻击胡克,是罗素四处留情,叔本华,是黑格尔,是尼采……你汲汲以求思索着这个世界的普遍真理,你每次有所发现大感得意,然后一章完了,作者说“No,这个后人已经批评过了”你摸不着头脑想我这么完美的理论谁还敢来挑战,我都想的这么多了,还有人比我想的更多更远更深,他是谁呀他是谁?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呀?然后冥冥中你看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于是你的思维不断推翻不断重建,不断发展,天外有天,到了结尾的时候,你发现,没了,你还是你,这个时候,没有别人的思想傀儡你了,你感觉到自由,然后茫然若失,然后尝试思考,于是举步维艰……这个时候,别忘了看作者的最后两章,神奇的没有包括在书里,然而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从书里看作者是个有趣的人,有点难以想象他终日捧着发黄的旧书读,而是感觉像每个混豆瓣的看看电影看看书,追追姑娘调调情(想象的),不过从书里轻松但不随便,严谨但不古板的行文来看,开始说“十余年兴趣”什么的,显然是为了避免炫耀而刻意简单说了一句哦。

  他活生生的,说“呃……,确实挺扯的吧”,“嗯……是科学家们”,“但是,你是不是有点崩溃了呢”好可爱哦!朋友一样的语感呢。

  一本深入浅出的哲学入门么?你浅浅的走进哲学去,得到了什么呢?作者说要研究“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如何才能得到最大的幸福?”,最后你就拿到答案了么?然后就相信然后高枕无忧了么?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一点,是全程贯穿的活跃的思辨精神,以及永不停歇的怀疑,这是我们中国人太太太缺乏的呀!小学就算了,中学的时候环顾预科班的同学,大学的时候环顾全校,上班了环顾论坛和豆瓣,到处都是拥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及思考方式的人,哲学什么的,不说还有人觉得你挺可爱的,平时爱看看不实用的书,没什么大事,要是憋不住和人讨论交流,恭喜,立马也就成了讨人厌的苏格拉底附体了,不被投死也被异样的眼神杀死。举个现实例子,我看完本书后和朋友分享心得,说“看了这本书,那些模糊的哲学概念感觉特别简单清晰了,比如说形而上学,当初课本上一直说,总觉得有点不肯定……”,然后有个同事插进来说:“我知道我知道,这个意思当初背得熟熟的,现在也没忘记,就是孤立的、一成不变地看待问题”我当时就有点囧了,为了避免冲突,很淡定的说,刚好这本书说课本这样子不好……于是我们讨论了课本对我们的影响,而我的朋友倒是一直没有对这个有误解,得益于她一直以来的叛逆心理?哈哈(书中:超脱于物理世界之上的道理,寻找一个能高于客观世界,能统领一切的真理。)

  书中有很多处这样直言不讳但是并不自尊自大的对课本的批评,比如“我觉得课本这样做不太好”(有点冷笑话的感觉,课本君你就别这样忽悠人了),然后挑出那根刺,干净利落地劈掉,一口气吹了灰尘。(完全个人感觉)中学的时候学历史和政治都靠死记硬背,上了大学到图书馆看了些书,忽然就觉得有些委屈:“是的,让我们接触的就是前人经过千万次讨论最终定下来的好东西,也是大抵是正确的,说是欺骗倒也不是,可是怎么就不能讲清楚让我们自己认识到这一点呢?非要强硬的说‘这是最好的,都给我背会了!’可是,这个是怎么来的呀,真的是这样的吗?哪来那么多废话,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好好考上大学!可是,为什么呀?以后你就知道为什么了。……”在我们思想最活跃,最具思辨精神,最有怀疑乃至质疑精神的时候,我们被“灌输”了思想,思想本身也许没有太大问题,问题是我们从此只知道“一个人思想的来源就是坚定不移的背会课本,听老师的话”,那个人会自己思考?好奇怪啊,他/她一天尽想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你长大了可不要学他/她!(我们已经要开始教育小孩子了)回想起来,我仍旧为过往的自己悲痛,惋惜,而更悲痛惋惜的是,我们大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仍旧没有什么改变,我们的小孩子长大了仍旧不会有创造力的生活,不会独立思考自己的人生,科学仍旧慢悠悠的,国家仍旧不能迅速发展,探索宇宙什么的总是踩在别人的脚印后面,战争的话再来个大屠杀之类的……操心个蛋,扯太远了。

  我不能不表示我对米国人民以及小孩的嫉妒之情。

  好吧,从本书来看,我还是先寻找自己的幸福-暂时的平静。

  书中对思维世界的描述让我想起了刘慈欣……的《三体》,很难想象作者没有看过这本书,他都看过基地!

  休谟的“你不能肯定明天太阳照常升起”让我想起了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不过这个应该完全没有关系。虽然我同意休谟的话也看了这本书,不过有什么好处呢?大概就是太阳真的不升起的时候表示淡定吧。看过《黑客帝国》的人也很淡定,看过《盗梦空间》的人也很淡定,那些不淡定的人都信上帝去吧!

  目录:神们自己(阿西莫夫),天国王朝(电影),傲慢与偏见(简 奥斯汀),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妥斯耶夫斯基),生活在别处(米兰 昆德拉)。好玩吧!

  学习马哲的时候最喜欢辩证唯物主义,但是因为课本对唯心主义的描述实在太令人沮丧了,我……在看到这边书的时候才舒了口气,当初看到课本举的一小段唯心主义的例子(用来批判)觉得很美妙,爱默生的先验主义也觉得很美妙,虽然自己认为很有意思,但似乎主流不这么看,现在看来,原来唯心是无法证伪的哈哈,原来我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哈哈,谁也说不出所以然来的事是不确定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是有量子论论证的哈哈,那么我一直以来的负罪感到底是为神马呢NND……

  本书没有提到霍金,是要等他死了么?

  建议与《苏菲的世界》《大设计》《西方哲学史》参看,很有意思。

  而最后,我一定要看看休谟啦。

  噢,对了,大家一定看看书里没有的最后两章!作者贴出来了,书里没有。那是结论呀,我的娘,怎么就阉割了呢。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五):相比正儿八经,还是偏爱轻松自由舒心快活

  文 / 梦游三水

  一提到哲学,估计大部分人脑袋里都会闪出正襟危坐、严肃认真、虔诚肃穆的学者形象,面对着符合学者们各种气息的浩瀚哲学,正经八百的高大上形象们立马甩出当代各类网络流行语上百甚至上千条街!有木有!有木有!

  曾经也学过唯物辩证法,批判过唯心主义,读过几页道德经,欣羡过庄子人性逍遥游的状态……一个个的表达方式要么用四四方方的中规中矩的专有汉字名词给讲的头头是道逻辑规整毫无迷糊之处,要么就是上千年前的聪明的中国人惯用的文言文绕的你之乎者也飘飘然不知其所以然。

  于是乎,一直以为哲学那种高深莫测的意境与我们普通人的距离好远好远,当然,那是我还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

  这本书很有意思,光听书名就感觉有新时代的个性烙印,语言幽默,观点一针见血。印象中的哲学总是上了年纪阅历丰富的老教授们才愿意深入研究的,而这本书从语言文风到哲学观点,都更年轻、更个性、更新鲜、更能与现在年轻人的阅读口味相符合。这让我想起了当年明月,他把明朝历史像故事一样用通俗有趣的语言描述出来,既引人入胜又令人啼笑皆非,更重要的是,他比课本上的方正严肃语言更容易让人记住内容。此书也一样,从千年前的懵懂哲学体系到现在的唯物辩证主义,从人们顶礼膜拜的苏格拉底到现在百家争鸣的哲学浪潮,作者一路悉心整理,用通俗易懂又、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人读来轻松愉快,顺畅无比啊。

  哲学就像一棵健硕的千年老树,盘根错节,枝桠茂密,遒劲有力,观之虽尽在眼前,想近一步了解,却又觉得深邃遥远,贸然不可亵玩焉。而此书作者以其才思敏捷之智慧,将悠远晦涩的哲学知识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与老树平和交流,并帮其慢慢梳理脉络,使其以一种轻松、平缓、毫无专业架子的姿态慢慢向世人敞开心扉,与读者平等对视,共鸣尽在不言中。

  在这里,苏格拉底再也不是遥远而神圣的存在,牛顿也不是伟大的必须要人人顶礼膜拜才能表达对他的崇敬,黑格尔也不总是一副晦涩难懂让人捉摸不透的神秘人,形而上学也不是那么一无是处总遭批判,唯物主义也不是完美的无懈可击更不是这世间的终极真理……

  总之,这里的哲学家们不都是古板、深邃、严肃的老学究,而是充满人性、活灵活现的平凡常人形象,他们也有自己的特性、喜好、兴趣——年轻时的意气风发,谁没有过呢?哲学家并不天生是哲学家,也不是这辈子只能是哲学家,人生有许多事要做,吃饭穿衣睡觉这些生活小事也很重要,也是另一种学问,谁说只有那些所谓正儿八经的高大上之乎者也的学问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呢?比哲学家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生而为人,平凡而神奇,坚定而伟大!

  个人认为,没有说教的故事,才是好故事,没有统一标准的模板思维才是最接近自然的思维,毕竟,求知读书做研究之类的,都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乃至认识世界融入世界的过程,不是吗?没有什么生活是最好的,世界上的疑问那么多,哪儿来那么多标准答案呢,不消极不懒惰不违法不犯罪不做亏心事,以一颗轻松向上的姿态过活,舒心快乐,你好我好大家好,不就是最爽的状态了嘛!

  我挺喜欢这本书,就是读来很自由,嗯!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六):其实很有意思的哲学思考

  我一直相信,一个人的世界观,将会是这个人一辈子。比如我们现在得到的,都是过去自己对待世界的态度和自己的行动完成的。你觉得你是什么样的人,某种程度上,你就会去过什么样的生活。其实哪有什么内向外向,孤僻抑郁一说,只是你没有遇到给你三颗痣的人而已,你没有找到自己的方法论的认同者而已。时间太久,就会觉得,也许自己就是这样的一类人了吧。

  原来读黑格尔的小哲学,觉得辨证唯物的理论基层太形而上了,找不到一个对于自我的解释和世界的支持,就算是我知道这个世界的变化,这个宇宙的不可知道,那又如何呢,我还是我吧,我还是不认识我吧。后来看了一些简单的休谟的解释,我觉得靠谱啊,为什么原来提出了学说一定要被后来的学说代替呢,精神和物质的本原,分离如果可以更好的解释,那就分离呗。

  可惜回到现实,我还是要早早起床,上班,写email,下班回家。哲学是没有办法解释为莫斯我的生活是这样的,只是他告诉我们,当你开始相信自己的信仰和为自己的生活开创一套系统的时候,你才有了自己的生活。

  王尔德有一句话,或者是叔本华说的,人世间的痛苦分为两种,一种是想要而得不到,另外一种是得到。

  其实还有一种,是眼看着得到的慢慢失去。sigh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七):有趣的西方哲学史小册子

  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说明了理性的局限性,科学本身是基于经验主义的实证主义。但是科学有无法触及的地方,这是理论上存在的局限性,并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允许主观世界的存在,宗教也有了生存的土壤,而宗教恰恰是需要用自己的一生去验证,到底教义是否真理的。

  实际生活里,需要注意主观世界的范围,这个领域是否没有客观规律可循,研究主观世界,表达相应观点时,是否真的没有客观的研究工具、表达手段可以使用,让理性归理性,让主观管主观。

  视觉是人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但视觉神经连接不见得每个人都一样,那为什么我们能够沟通呢?同样看到一个球,我的大脑产生的生理性冲动,跟你看到的生理性冲动,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后天的学习,让我们都统一意见,管这个形状叫做球。

  那时候觉得很扯,人与人之间用同一套语言沟通,但是大家脑内想的却是不一样的东西,能够正常沟通简直是奇迹。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沟通的过程,定义了一组实体以及这些实体之间的交互模式,运动规律,本源的实体却可能对各人有各自的含义。

  而西方哲学则明确了一个事实,这个世界的确有一部分是完全主观的,客观规律在这里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而对于在这个物质世界活着的我们,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目前还是相当重要的,正是这个世界给我们的生存压力,迫使我们忽略掉各自思维模式的区别,以一套公共的信息交换系统来进行交流。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也会由哲学剥离到科学领域解决。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八):趣味性很强

  一开始买这本书只是因为便宜,kindle版只要两块钱。并没有抱着太大的期待读了一下,居然发现写的极好,顿觉捡到宝了。

  先说书的内容,可读性和趣味性极强,把非常晦涩难懂的哲学理论用非常浅显易懂,并且极富幽默感的语言描述了出来。书中基本是以代表人物来划分哲学史的各个时期,从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到尼采,康德,叔本华,到马克思,达尔文,基本上涵盖了整个哲学发展历程。介绍一个人和一种观点是,作者也不是简单的叙述,而是从他们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哲学观点,历史意义等各个方面,都做了面面俱到的分析,细致而不啰嗦。作为非哲学专业人士,这本书让我获益匪浅。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名著。按图索骥,可以省去我们很多查找书籍的时间。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九):《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之苏格拉底之死探究

  本书试图理清哲学史上的几个重要学派及其思想。然而开篇对于哲学鼻祖的描述却引起了笔者的怀疑。本着本书最推崇的怀疑精神,笔者针对“苏格拉底之死”的谜团略微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了和作者不同的结论。

  两千多年前,雅典最聪明最有智慧的哲人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被陪审团判处死刑。这个例子常常被后世认为是民主的暴政。那么人们为什么这么讨厌苏格拉底呢?

  作者认为是苏格拉底特别爱问问题,在路上逮着个人就开始发问诸如“正义是什么”,然后不停追问,直到别人恼怒地承认自己一无所知。于是人们就很讨厌他,但是讨厌一个人不至于要让他死吧?于是作者又说道,苏格拉底还有一点让人觉得极度不爽——过分谦虚。这一点确实在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中》有写到过。曾经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去德尔菲问神:可有人智过于苏格拉底。女祭司回答说没有。可是苏格拉底觉得自己一无所知,于是,他便想找到一个比自己更聪明的人来反驳神谕。他遍访政治家、悲剧作家、诗人、手艺人。可得到的结果却是:越是声明显赫的人越是无知。接着麻烦就来了,那些大人物觉得自己的自尊心收到了一万点伤害,于是拐着弯也要弄倒你。到这里,且不说我还是没有搞懂苏格拉底到底犯了什么触犯道德底线的事情,难道传说中的雅典民主社会竟然就是这么意气用事,全凭好恶来判人死罪?就连当时的雅典人民是否那么憎恶苏格拉底都要打上个问号。作者没有说明的是,至少在年轻人中间,苏格拉底是很吃香的。

  在《希腊精神》一书里面,苏格拉底是当时的杰出青年们最仰慕的对象,包括阿伽同,阿里斯托芬,亚西比德。他饮酒千杯不醉,举止谈吐优雅无人能比,和他交谈,交流看法是当时青年们最享受的事情。而且,他也不是形而上地泛泛而谈。根据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一书记载,苏格拉底为他的年轻朋友们提出过很多实际建议。他曾经告诉一个年轻的军官如何使他的士兵更有效率,告诉一个为众多眷属所累的小伙子怎样让她们自己养活自己。他就像一个超级偶像一样,到哪里都受到青年的欢迎,人们追着问他真理,希望得到智慧。

  说这样一个人触犯民怒,被判死刑,其中一定有更深刻的原因。

  首先,我们必须看一下当时雅典的法律。根据知乎上的答复,古希腊并不是个现代意义的法治社会。你可以因为任何原因,控告任何一个人,由陪审团判定此人是否有罪。而起诉苏格拉底的三个原告恰恰是曾经被他问倒的诗人、手艺人和修辞家。这里再简单讲下雅典的民主政体。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相当于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权力的执行机构是五百人议会——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只是每一个公民都有资格参加这个议会。官员通过抽签或者是公民选举决定。虽然这和苏格拉底的被告原因无关,但是请注意陪审团是一个非常感性的名词,和苏格拉底最后的结局很有关系。

  那么苏格拉底到底被指控什么呢? 1. 不信仰城邦供奉的神,而信奉新的神;2. 腐化青年;3. turn weaker argument stronger, 这三条都不是法律规定的“罪项”。

  一条条来看:

  1、 不信仰城邦供奉的神,而信奉新的神——苏格拉底的学生没有一个相信当时还是国教的荷马的神话。这对于一个永远对一切保持怀疑精神的人来说非常正常。但既然是一个怀疑论者,他就不可能信奉一个具体的神明,暂时我还没查到苏格拉底到底信奉的是什么神,所以推测他信奉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神明。实际上,雅典当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宗教,只是荷马创造了神的样子于是人们很容易地接纳了,国家比较开明,如果苏格拉底不信奉那些神也不会怎样。关键在于,苏格拉底是每次说着以神的名义来启发雅典人,告诉他们信奉的东西都不一定是对的,毕竟陪审团都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可能在他们中间,就有被他破坏了信仰的人,你反驳不了他但是你又不免对自己心灵的支柱产生怀疑,这种痛苦纠结确实会招人恨吧。

  2、 腐化青年——众所周知,苏格拉底是很喜欢俊美的男性的,他的学生亚西比德就是他的战友兼情侣,当然这在古希腊没有什么稀奇的,底比斯圣队都还是一对一的同性恋呢。扯远了,这一点罪状除了上面说道的他的学生跟着他不信神之外,知乎网友给出的更深刻的见解是和具体的几个男性有关。

  (1) 亚西比德Alcibiades。

  (2) 克里蒂亚斯〔Critias」

  (3) 查米德斯[Charmides]

  为什么雅典人会因为这三个男人对苏格拉底恨之入骨?我们要先简单地理清雅典的历史,这样才能看到一个更宏观的历史背景下,在经历了家仇国恨之后的雅典人民内心的情绪。

  公元前6世纪初期,雅典诞生。起初是一个很小的国家,由一些有土地的贵族来统治,随着贸易的发展,这些贵族渐渐累积了财富。这时出现了一个伟人——梭伦,他从不为自己谋私利,创立了宪法,让每一个普通人都享有权利,借此为实际上第一个民主政府奠定了基础。之后不久,公元前490年,波希战争爆发,雅典必须决定是做波斯的奴隶,还是与之一战。当时波斯大军从海陆两路挺近希腊,一路上所向无敌,南方的底比斯也献出了象征屈服的“土和水”。

  波斯大军直逼雅典,此时雅典向南方的斯巴达人求助,但是斯巴达人却要到月圆之后才肯发兵,只借了一千援兵。波斯军队十万人,装备精良,雅典军队一万人,双方在马拉松平原展开激战,最后雅典人靠着两翼包抄的战术以少胜多,赶走了波斯人。十年后,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儿子薛西斯替父报仇,公元前480年,希腊军和波斯军又展开了温泉关战役和萨拉米斯战役。斯巴达人派人去北方守卫温泉关,这个关隘是波斯人的必经之路。根据希罗多德的描述,当时希腊人勇敢无畏,而波斯人却需要用鞭子赶才上场。之后雅典人弃城入海,德尔菲的女祭司得到神谕是宙斯赐予雅典娜一堵木墙。有一个人说这个木墙是指船,于是他们开着舰队来到萨拉米斯。当时所有的其余的希腊人都聚在那里,雅典实力最强,被推为领导者。当时雅典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拯救希腊,他们还推辞想要让他们的对手斯巴达人来带领大家。《希腊精神》里认为这是雅典最伟大的时刻,如果他们一直抱有这样的精神,即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不是,也就不会有之后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了。最后雅典人拟定了一个聪明的作战方式,在萨拉米斯周围狭窄的水域内波斯人被一举歼灭。这次以少胜多的战争象征着自由的胜利。之后50年雅典也是风平浪静,可惜就好像越是位高权重的人越放不下权利一样,一直以希腊的领导者自居的雅典也渐渐失去了初心。公元前431年,当时雅典的海上力量无敌,而斯巴达则拥有一支强大的陆军。波斯意识到他只要在两者间挑拨挑拨就能坐收渔翁之利。表面上看起来确实是两个国家间的一些小纠纷引起了战争,然而战争的本质不过是对权利和财富的贪婪,两个强大的国家都想要扩大的自己的实力,于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

  到了公元前415年,第一个男性角色,亚西比德登场了。

  当时他作为雅典将军,主张开战,并说服了雅典人抢在斯巴达人前头征服西西里岛(现属于意大利)。正当他率领着雅典人准备一展军事才华的时候,雅典的国家舰队又召他速回雅典。原来是他的政敌在他一离开雅典便指责他亵渎神明。亚西比德只能交出指挥权,随舰回国,只是此人脑子灵活,知道自己回去百口莫辩没有什么好下场,便中途逃跑,反而投奔了斯巴达,并献计如何打败雅典。最终西西里战争成为了雅典最惨重的灾难。亚西比德自然从此成为了雅典的全民公敌。而不幸,他的老师、朋友、伴侣正是大名鼎鼎的苏格拉底。

  由于远征西西里的失败,雅典于公元前411年出现短暂的寡头政治,使用四百人会议取代五百人会议,但旋即在公元前411年恢复民主制。到了公元前404年,雅典真的陷落了。斯巴达占领了雅典,建立寡头政治的傀儡政府,它处于斯巴达的保护下,称作三十僭主(thirty tyrants),由柏拉图的两个舅舅领导,才华横溢的克里蒂亚斯〔Critias」和年轻得多的查米德斯[Charmides]。在他们恐怖统治的八个月中,三十僭主杀死了许多雅典公民——几乎比战争最后十年中斯巴达军队杀死的雅典人还多。而这两个人都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和朋友。

  公元前403年,柏拉图24岁的时候,克里蒂亚斯和斯巴达驻军受到卷土重来的民主派的攻击并被击败。恢复的民主国家重新建立正常的法律状态,就为“毒害青年罪”对苏格拉底提出诉讼。人们认为苏格拉底应对雅典的战败和三十僭主的血腥统治负责。

  3、 激化矛盾。关于这点上面也说过了,无非就是苏格拉底把人给问怒了。

  所以说到底,其实雅典人民最愤怒的是苏格拉底和国家几十年来的内忧外患和动荡不安有关,是有深刻的政治原因的,带有一种连坐的情绪在里面。虽然苏格拉底也为自己和三十僭主无关而辩解,甚至摆出了自己曾经违抗他们的命令差点没命的例子。可惜大概是他“讨人厌”的质问太深入人心,人们已经不耐烦他的解释。这其中可能还是有一种希望对过去有个交代的心态在里面。而苏格拉底的死对雅典人民来说意味一种解脱。

  说完了苏格拉底被起诉的原因,再来看看他的死因。这部分和作者所描述的差不多,当时陪审团第一次投票的时候,以280票对220票判处死罪,此时尚可用钱赎罪,但是苏格拉底拒绝了学生和朋友的帮助。作者说苏格拉底是“本着知识分子的古板,以自己没钱为由,给了陪审团一个非常低的价格,同时嘴上还不吃亏,和陪审团辩说自己是上天派来启发他们智力的,不但不应该被处死,反而应该被养一辈子。”关于价格这段并没有找到相似的原文。后面的那段应该是这样的:

  我选择了我对每一个人最有益处的生活方式, 我走这条路直到今天, 我试图说服你们所有人让关注自己的生存,追求美德和智慧优先于追求其他任何东西,并且在看到城邦的利益之前先想到城邦, 并且在你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遵循这些原则。对我这样一个人应该怎样判决呢?肯定是要给一些优待了, 雅典人, 如果你给他应得的报酬的话,而且这种好处应该是正好合适的。那么对于贫穷而又对大众做出了贡献的人应该怎样对待呢?他们需要闲暇来给你们以教化, 这么说来没有比把我送进Prytaneum(古雅典的一个类似于养老机构的地方,公费赡养为国家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更好的办法了。雅典人阿, 这个报酬给我比给那些取得过奥运会赛马或者战车冠军的人们来讲合适多了, 不管他们的战车是两匹马拉的还是很多, 因为我需要, 而他们不需要,他们只是给你们幸福的假象, 而我给你们的是真正的幸福, 如果让我公正的权衡我应得的惩罚, 我觉得把我送到Prytaneum是最好的。

  最后陪审团重新投票后就是360票比140票,高票通过。在狱中,克力同贿赂了看守,然而苏格拉底拒绝逃走,最后饮鸩而死。

  研究完苏格拉底的死,我有点惆怅。历史课本上把他线条化地框成一个英勇赴死的书呆子。实际上他也在议会上据理力争过,为自己被深爱的雅典人民判处死刑而深深难过的同时又觉得不可理喻地愤怒过。这场审判的背后,有一个国家尘土飞扬的战争史,多少白骨以青山为冢,多少人守着门口期待那个熟悉的身影再次出现。以伟大的灵魂为祭,那不被理解的心灵是否又化作千年以后的哲学精神,引导着人们思考着生生不息的万物……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十):结尾的启示:我为什么对老头打小伙猝死的微博评论如此生气

  其实这本书的结尾让我很失望,之前一直在聊哲学史,最后作者把读者的阅读努力都归于寻找人生意义上有草率之嫌。不过这个结尾倒是给我一些思路,关于前阵子微博热点新闻老头因小伙不让座打小伙耳光猝死的评论我为什么这么生气。

  当时的评论有说死者为大的,我第一感觉不对劲,果不其然键盘侠纷纷开启嘲讽模式,强调就算死了对错也很重要,还有最可笑的说是不是侵华日军死了,就死者为大不追究了。我当时以为自己生气焦虑是因为类比逻辑不合理,侵华日军是死有余辜,老头“罪不至死”?但是这种所谓“辩证”也很狡猾,因为恶的程度是不好衡量的。

  直到读完本书我突然意识到原因,因为老头子的恶和死之间是不存在因果律的,所以充满了荒谬感,但是人通常是拒绝荒谬的,这种荒谬会刺激我们的神经,提醒我们人生是没有好莱坞大片式的高潮和结局的,大部分人的死和老头一样是突然降临的。对于这种死亡,我是很难发自肺腑地说一句活该的。

  .为什么侵华日军的死,哪怕是他拔刀,他死了这种猝死不会让人觉得不适应,因为老话“杀人偿命”解释了杀人与偿命的因果关系,所以我可以拍手称快,说一声报应不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