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非暴力沟通实践篇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的读后感10篇

2022-05-20 02:06: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的读后感10篇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是一本由[美]马歇尔·卢森堡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一):如何与家人平和而高效地沟通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在微博上转发抽奖中的,感谢@思维导图应用公开课 的赠书,当时转这本书也是看中了标题有点“暴力”抓眼球,因为工作生活中偶尔也会遇到或出现暴力沟通的情形,想从这本书中找到些许答案。 书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基于家庭来分析的,之前作者还出过一本《非暴力沟通》的书,没看过,微博上很多朋友转发推荐过,看介绍应该是讲方法居多,沟通作为人与人之间最多的信息交换方式,出现摩擦是太正常不过了,但是小摩擦的走向会导致事态扩大还是自行消失,不同性格的人考虑方式不同也会影响两个人的关系,家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再正常不过了,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一本书《为何家会伤人》,里面讲得是关于家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事件描述,一个家庭是这个世界上关系最亲近人的组合,按理说应该是和和睦睦,但是有时越是亲近的人越不在意自己的言行,反而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误会,吵嘴斗气,严重者甚至大打出手。 因为是实践篇,书中讲了很多例子,很多话语和场景都是我们经常看到和听到的,作者给出了如何用非暴力沟通法化解冲突的五个步骤:

  1.表达我们自己的需要

  2. 感知他人的需要

  3. 检查是否准确听取了需要

  4. 感同身受地倾听他人的需要

  5. 将提出的解决方案或方法转化为积极的行动语言。

  这五个步骤看起来简单,但是当事到临头时大多数人还是头脑一热,嘴边的话就机关枪似的冒出来了,于是你一言我一语战争开始升级,谁也不好控制自己的情绪了。想达到理智平和地沟通,至少需要有一个人能耐得住气愤,用这样的方式“放下身段”耐心沟通,否则这也只是纸上谈兵了。如果两个人都是急性子,那就需要慢慢练习,可以从日常的小事做起,像电影慢镜头中那样分解自己的想法,熟能生巧,这个方面我觉得没有捷径,每个人尤其是成年人想改还是有一定难度,但是为了家庭的和睦幸福也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氛围,按照书中方法去练习也是值得的。书中还提供了一种方法,就是随身携带一个上面写着“慢慢来”字样的小卡片,一旦要动怒时可以拿出来看一眼,养成这个习惯也有助于非暴力沟通行为的养成。这有点像《不抱怨的世界》上的那个手环,当你生气的时候就把它换个手臂带,方法的本质还是在于慢下来,再慢下来,停顿2分钟,再发火也不迟:)。

  书中专门有一章讲述如何对孩子进行非暴力沟通,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怀着“爱”的感觉来训斥孩子,比如“你听话不?不老实我就。。。”或者“快来吃饭了,再不来就没有吃的了”等等,其实这样的爱是一种命令式的爱,作者给出了他的观点: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需要尊重他,试想下,如果不听话不来吃饭的是朋友或同事,你还会那样说么?当然我不是说不是家人就可以爱来不来的对待,如果想让对方做一件事,那就心平气和地去说、去做,惩罚和奖励其实都起不到应该有的作用,对于惩罚的局限性,作者给出两个可以自问的问题:

  1. 我们想让孩子怎么做?

  2. 当孩子按照我们希望的形式做时,我们希望他为何会这样做!

  第一点是任何家长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的,不管对与错,但是第二点却是真正做好与孩子沟通的关键原因,恐吓、引诱、威胁还是平等地交流,很多时候我们会以没有那个功夫费劲儿从而选择了看似最有效的大声说话或动手,当时也许孩子“顺从”了,但是心里面其实还是一肚子的不乐意。与孩子进行沟通其实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每一个家长都应该不断学习并尽量做好,这也是微博上@王人平 老师最受关注的原因吧。

  也随手做了一个读书的思维导图,附在下面,摘几个感觉不错的观点放在这里,供朋友们参考:

  告诉对方你想要的,而不是不想要的

  给予欣赏,不是夸奖

  带着同理心去倾听

  慢慢来

  人无完人

  20141127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二):《非暴力沟通实践篇》编辑手记

  因为很喜欢《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这本书的理念,便对它信心十足,想让更多的人知道、看到这本书,也跟我一样喜欢这本书。更重要的是,希望读者,不论以前是否听过“非暴力沟通”这个概念,都能从中得到启发,真的从非暴力沟通中受益。

  这是我近两年的编辑生涯中做的第一本版权书,隐隐的,在期待它成为自己编辑生涯的一个里程碑。

  1、好书多磨

  最初拿到这本书,看到“非暴力沟通”,觉得很新鲜,便上网查了一下,发现之前华夏出版社已经出过《非暴力沟通》一书,便把它买来参考。——说到这本《非暴力沟通》,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其译者阮胤华老师。当时,我通过版代联系到阮老师,发邮件向他请教《非暴力沟通实践篇》中的几个翻译问题。阮老师很快回复了邮件,不仅指出了我们的译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非常好的修改建议,而且还给了我很多鼓励,让我非常感动。

  读过一遍《非暴力沟通》,还没有完全体会出这本书的价值来,再仔细研读了几遍《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这才深刻领悟到非暴力沟通这种沟通方式的厉害。如果说《非暴力沟通》是理论准备,那《非暴力沟通实践篇》就是实战指南了。再加上看到前者的巨大销量,更认识到大家对这种沟通方式的认可和需要,决心一定要把这本《实践篇》做好,不辜负作者这本好书,也不辜负读者的期望。

  正如好事多磨,好书也是各种精雕细琢慢慢打磨出来的。《非暴力沟通实践篇》磨了整整一年半,终于出来了。

  拿到毛书检查时,便忘记了曾经为它付出的所有辛苦,第一次有种一切都值了的感觉。9月26日,拿到样书,我在扉页写道:“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激动得手都有点抖,仿佛是自己写的书终于出版了似的。

  2、我的非暴力沟通

  做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也是与自己沟通的过程。

  当我们掌握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就会发现要改变我们所习惯的“暴力沟通”其实也不是那么难。当然,一开始总是不那么容易的。

  第一步,观察。只是观察、陈述所发生的事情,或人们所做的事情,不加任何评价,不做任何判断。

  要做到这一步其实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我们惯常的表达是对自己所看到的事情发表意见、看法,但作者建议我们只是陈述事实,不加任何评论。在此,我们需要注意区分事实和观点,比如,“我看到你今天十点起床”,这是事实;“你这么晚才起床,真是太懒了”,这就是评论了。

  第二步,感受。“我所观察到的给我什么感觉?”作者在这儿特别强调,是“情感、感觉,而非想法”。

  一不小心,就容易将感受与想法(或观点)搞混了。所以,作者建议我们说“看到你这样做,我心里很难过”,而不是“你这样做让我很难过”,因为后者直接将责任推给了对方,而这样非常不利于两人的和平对话。

  第三步,需要。“对引起我感受的事物,我需要或重视的是什么?”一方面,我们专注倾听他人的需要,从对方的话语中感知对方的需要,并理解他们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去表达自己的需要,我们因此而缺乏表达需要的词汇。甚至,我们都不清楚自己的真实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去倾听并理解他人的需要,会很困难。

  而且,作者在书中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要注意区分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或策略。他举例说,我们并不需要新车,但是有些人会买新车,以此来获得内心的宁静或自信,社会诱使我们这样想,认为新车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还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讲的是一个有强迫性暴食倾向的女人,参加了马歇尔的非暴力沟通工作坊后渐渐认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并非食物,而是与丈夫的感情联系,是爱。当丈夫与她疏远时,她内心的空洞只好用食物来填充。当她用非暴力的方式与丈夫坦诚地沟通时,也理解了丈夫的需要,两人真正理解了彼此。

  第四步,请求。向对方清楚而诚恳地提出我们的请求,表达我们想采取的具体行动,或我们希望对方做的事情,而不带任何要求、命令。而且,要用积极的行动语言来表达请求,要告诉对方我们想要的,而不是我们不想要的。

  告诉别人我们想要的,而不是我们不想要的,这一点很关键。书中讲到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孩子不要敲课本,结果孩子转而开始敲桌子。——呵呵这听来像是一个笑话,但事实的确就是可能会这样,当我吗告诉别人自己不想要什么时,别人可能仍然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也就无从做些什么来满足我们的需要。

  另外,我觉得我们不仅在与他人的沟通中需要注意这一点,在与自己沟通时也要特别注意这一点。积极心理学建议人们用肯定、积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梦想、目标,这一点与非暴力沟通的理念不谋而合。You are what you say,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所以,试着说“我明天要七点前起床”,而不是说“明天不要睡懒觉”;说“我要每周读一本书”,而不是“我周末不要再跟朋友们吃喝玩乐了”。

  遇见《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这本书,作为责编的我感到万分的幸运,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的畅销会带给我收益,更多的是因为在做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学着与自己进行非暴力沟通,试着去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和需要,从而更加了解自己。而且,当我更了解自己时,也更懂得他人。——这是一辈子的收益。

  当我能运用非暴力沟通方式倾听、理解同学、朋友的烦恼,帮着他们走出伤心时,觉得很开心。当我用非暴力的方式将表姐和她女儿劝和了时,很欣慰,还有种成就感。

  同时,在做这本书的过程中,才意识到自己有时说话挺“暴力”的,无意中伤了他人的心也不自知。现在开始学着考虑他人的感受,想着怎样用非暴力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请求,以便他人更能接受。

  总体而言,这本《非暴力沟通实践篇》不仅是一本沟通书,还是一本心理书、心灵书。在练习非暴力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沟通能力,改善了与他人的关系,更得到了心灵上的成长,更了解自己,更懂得他人。

  3、好书就是要让更多人知道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10月份上市开始,我就天天关注着,看豆瓣有多少人想读了,多少人在读了,多少人读过了,看亚马逊排名多少了,甚至百度书名,看看有什么媒体又发书讯、书评或在线试读了。

  上市仅三周,《非暴力沟通实践篇》在亚马逊图书销售榜的排名,从最初的20000多名渐渐攀升至10000多名、8000多名、5000多名,再稳定于2000名左右,甚至一度冲进1000名以内;同时,还在新品排行榜的“沟通的艺术”类中排名第1,在“心里解读”类中排名第2。

  就像看着你爱的孩子在一天天长大、进步,很欣慰的感觉。

  作为公司十月的重点书,营销部的同事为它投入了很多精力做宣传推广,我自己则全力配合他们。不顾形象地撸起袖子大声吆喝、积极推荐,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本好书——一切都是为了人与好书的相遇。

  相比上一本书,这本《实践篇》更具实操性。读过上本书的读者再读这本,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没有读过上本书的读者直接来读这本书,可能会有一点点难度,初次接触到的一些全新理念,可能会需要一点时间来消化。不过,心理学专业出身的作者马歇尔写的内容虽然有些涉及到心理学,但是其语言非常通俗易懂。

  我的非暴力沟通,还在练习中。我的《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还在火热销售中,希望更多的人读到这本书,将这种非暴力沟通方式应用于自己的实际工作、生活中,相信它一定也会让你受益一生。

  2014-11-10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三):我的《非暴力沟通实践篇》

  2014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终于结束了!终于可以好好来写一写我的《非暴力沟通实践篇》了。

  呵呵,说是我的,其实不是我写的书,只是我做的第一本版权书,意义重大。之前做了好些书,做得累,说不上喜欢,甚至刚开始因为同事离职而接手这本书时,也没有多喜欢这本书,也不怎么看好这本书。做着做着,稿子改着改着,才终于读出书中的好来。

  做到后半段时,我自己也开始练习非暴力沟通了,不仅是对别人,更重要的是,与自己也进行非暴力沟通。

  开始经常自问:我需要什么?怎样才能满足自己这个需要?我能区分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法吗?我需要的是男朋友,还是安全感?我需要的是才华横溢,还是被认可?

  面对批评、指责时,开始试着去想,对方的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我怎样做才能满足Ta这个需要?

  每当自己生气时,停下来想,自己对自己说什么了,导致自己如此生气?

  设计师做出来的封面或版式不太好看时,怎样说才不会让他们产生被否定感?

  当他人表达某种观点、感受时,我如何回应,给予他们需要的某种理解?

  表姐和她女儿吵架,至今还未和解,我要如何帮她们化解?可否像作者那样厉害,很快轻松化解她之间的矛盾?

  从《非暴力沟通实践篇》10月份上市开始,就天天关注着,看豆瓣有多少人想读了,多少人在读,多少人读过了,看亚马逊排名多少了,甚至百度书名,看看有什么媒体又发书讯、书评、在线试读了。

  上市仅三周,《非暴力沟通实践篇》在亚马逊图书销售榜的排名,从最初的20000多名渐渐攀升至10000多名、8000多名、5000多名,再稳定于2000名左右;同时,还在新品排行榜的“沟通艺术”类中排名第1,在“心里解读”类中排名第2。

  就像看着你爱的孩子在一天天长大、进步,很欣慰的感觉。

  作为公司十月的重点书,营销部的同事为它投入了很多精力做宣传推广,我自己则全力配合他们。近三周,自己的微博都快被这本书的各种信息刷屏了。想着好书就是要让更多人知道,我不惜笔墨大声嚷嚷,积极推荐——呵,都感觉自己快要成营销编辑了。

  我的非暴力沟通,还在练习中。我的《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还在火热销售中,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它。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各大网店均有销售: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四):实践出真知

  开篇的非暴力沟通简介,用图表的方式说明了人类的感受需求以及非暴力沟通的要素。概括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简单明了无废话,很值得写系列图书的学习,如何无废话的概括前一本书的核心思想。

  怎么说呢,看到非暴力,第一反应还是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脑洞顿开,很想研究下作者跟甘地的渊源了,跑题了。

  全书的各个章节就是不同场景下的非暴力沟通实践例子,指导性还是蛮强的。教你怎么沟通,如何操作非暴力合作。各种冲突下的解决方法,以及人际的关系修复,还有如何平复个人内心的愤怒情绪,还有孩子这一特殊群体的沟通。对于不听话就打的教育方法给出了一个非暴力的解决方案,还是很有借鉴性的。

  作者的远景创造一个非暴力的世界,讲了解决冲突的方法核心就是“我们就切不可要求人们做我们想做的,而是要专注于创造条件,让每个人的需要都得到满足。”,如治水一般,疏而不堵。完成水流向的需求又满足人们安定生活的愿望。

  具体怎么做,多看看书中的例子,不懂得先照猫画虎实践一下,其中如何感知他人的需要是最难把握的,要在沟通过程中慢慢体会,直到掌握就好了。我想此书的目的也在于此。努力从实践中改变态度,注意沟通方法就够了。

  类同工具书,查阅即可。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五):恨不相逢初婚时

  文/张宏涛

  很早就知道《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甚至还加了两个非暴力沟通的QQ群,可是因为懒散,只在群里读到过一些片段,也从群友的探讨中了解到一些基本思想。知道这是一本好书,也知道作者和《父母效能手册》的作者是师兄弟,都是心理学大师罗杰斯的弟子。

  所以,当有缘看到刚出版的《非暴力沟通:实践篇》的时候,我就以相见恨晚的姿态扑进书里。这本书不是闲书,而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婚姻家庭乃至为人处世的参考书。我读的时候,是拿着一支笔,边读边画边思考的。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些年来,我和妻子常常吵架和闹矛盾的原因:没有做到非暴力沟通。如果早些年读到,该减少多少不必要的痛苦啊。

  “非暴力沟通”这个词往往会让不熟悉的人想到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会觉得这是一个政治术语,其实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其实,它是一种用于日常生活的充满善意的语言,它能够让人用最容易让对方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能从对方的话语里发现对方真正的需求。

  众多的夫妻关系,为什么会变淡甚至破裂?根本原因都在于沟通不畅。沟通绝非人们想像的那么简单,作者用无数例子告诉我们,很多夫妻在一起生活四五十年,都并不真正理解对方需要的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世间无数的争吵,都源于沟通不畅,双方都被情绪所控制,只剩下互相攻击,而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或者因为担心表达自己的需求被对方拒绝后受伤,所以干脆不表达,让对方去猜;也根本不会顾忌对方的需求。

  作者认为只要做五个简单的步骤,世间几乎一切冲突都可以化解,包括部落的战争。这种化解,绝非妥协,而是真正解决冲突,让每个人都满意。这五步分别是:

  1,表达我们自己的需要

  2,感知他人的需要,不论他人如何表达他们自己

  3,检查是否准确听取了需要

  4,感同身受地倾听他人的需要;

  5,将提出的解决方案或方法转化为积极的行动语言。

  从文字上看,这五步似乎很平淡和枯燥,但如果你细心在生活中去观察的话,会发现,所有的吵架都是因为违背了这五步的每一步。

  作者说:“我发现极少有人善于表达他们的需要,相反,他们对批评、侮辱之类的沟通倒是很在行,而这些沟通方式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隔阂。结果,原本可以轻易解决的冲突也变得无法解决了。对方本该表达各自的需要,并理解对方的需要,现在却玩起了谁对谁错的游戏。这种游戏更可能一语言、心理、身体等各种形式的暴力告终,而不是得到和平解决。”这段话我感触太深了,相信每一个读过该书的人,都会不断发出共鸣。

  争吵源于误解,误解源于沟通不畅。读这本书,能让你的沟通更通畅,即便只单方面使用该书的技巧,也能极大减少你与他人之间的沟通障碍,大大提高你生活的和谐程度。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六):利他行为的实验性个体研究

  人和其他动物没有什么两样,天生具有攻击性行为,在研究动物的攻击性的成因,有些科学家从进化的角度作出了解释。

  按照进化理论,动物采取攻击行为,是为了有机会接近异性,或为了保护自己的资源来使下一代存活。

  在《论攻击》(OnAggression)这本书里,作者洛伦兹(Karl Lorenz)谈到了动物和人攻击行为的必然性。而最近的一些研究着却给出了迥然不同的研究结果。

  研究表示:其一,动物天生具有攻击性的特质,但某种程度来看,它们的行为在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中断。其二,人类与动物一样,天生具有攻击性,但是,对于自己攻击行为的控制力量要比洛伦兹认为的更强。

  对于人类的沟通行为,从哲学层面来解释,可以说是个体融入群体的需要,但是个体行为必然在某些方面与群体的意见产生矛盾,于是就会产生服众、盲从、服从权威等一系列的个体行为,但是这只是局限于某些特定场所,比如在家庭里面,孩子对于父母权威的恐惧,又或者,员工对于企业最高管理者的畏惧,这都造成了以上的个体行为。

  但是,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质性,比如,在公共场所是禁止吸烟的,可是就是有人旁若无人的抽烟,烟味让人不堪忍受。又比如,在公共图书馆是不允许大声喧哗的,可是就有人大声的用手机通话和嬉笑打闹。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看到一个有趣的电影,片名叫做《上帝保佑美国》,说的是一位遭公司解雇的中年男人,用暴力的手段去维护这个社会的公义的奇葩行为,比如,他可以对在看电影时大声说话和嚼爆米花的人开枪,或对于欺负老人的黑帮一顿狠揍。这都是电影的乌托邦式的表达,可是我们在实际场景中不可能这么做,我们好好的和他们沟通,他们会听吗?

  笔者从业物业管理企业,在与住户沟通的情况中,会发生一些无法用正常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进行平等对话的情况,比如,有的业主会让你上门去修理他们的彩电遥控器,你不同意,他们就说你们物业管理不就是做这个的吗?否则付你们物业管理费干嘛?这还算是温和的了。有的业主会上门拍桌子、扔东西、吐口水,甚至会躺在地上,假装被你们打伤了,你们怎么办?

  从我们物业所学的知识来看,《物业管理师》的相关教材会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解读,那就是“求尊重、求重视”的心理,他们付了物业费,就要求你们对他们提出的要求给予满足,所以,教材会建议物业从业人员从侧面安抚业主,消除敌对情绪,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正当要求。

  可是怎么才算是正当合理的要求,没人给出正确的答案。理查德。克里格在他的专著《心理学与生活》一书中写道:当某人表现得使你生气或难受--而且是你认为他是有意这么做的话--你可能以身体或口头的攻击欢以颜色。直接挑衅的结果同那些将会导致攻击行为的消极情景因素具有同样的效益。

  仍然以图书馆为例,假设你也是读者,你在专心看书的时候,有人在你旁边旁若无人的用手机通话,你应该如何消除这种负外部性行为?选择一,小声与其商量,请其到外面通话。选择二,大声呵斥,谴责其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选择三,通知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进行处理。

  一般人会选择二三项,其实从沟通的成功性来说,选择一成功的几率相对大一些,这是人有被尊重的需要(马洛斯的五层需要原理)。这种平等的沟通性更加容易得到预期的效果。

  对于物业从业人员来说,对于住户的无理需求,可以将话题转移,同时尽可能用婉转的语气来语气沟通,让他们觉得不具有威胁性的存在,那么他们就会更加愿意用更少成本的方式来达成他们的初衷。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十分有趣的实践方法,建议从事服务业的人员可以买上一本,仔细的阅读,从中找出适合自己与他人沟通的方法。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拙见,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对哪位亲的尊严造成了冒犯,这里给您下跪请罪。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七):卢森堡博士木有告诉你的~

  文/最小 一些朋友反映说这本书不符合现实或者,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比如校园欺负中,木有用。这个可能是事实~Rosenberg是人本临床心理学大牛Carl Rogers的学生,他的这套东西就是基于Rogers的“当事人中心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发展出来的。那么既然是心理治疗为基础,就有他的一个适用空间,即:不管对面的那个来访者是否是自愿来访者,他都必须有沟通的动机或需要。 自愿来访者渴望改善现状,被强制的来访者~既然他都被强制了,99%是具有改善的动机的-他想要自由,于是愿意和你谈谈试试看。所以这个是个前提,那么,如果非暴力沟通在对方对与你沟通“无所求”的情况下,比如校园暴力情境下,可能不奏效,也是个顺利成章的事情。 再来说这个奏效的问题。在现在这个大多数人奉行财富至上,解决导向的世界,我们花了20-30块买了本书,那基本上会有个需求在背后:作者我买了你,你得帮助我解决问题,得到我想要的结果。但“问题”恰恰就在于这里:大多数人,对于人际问题到底是怎么个“解决”法,并没有一个“现实”的概念。有时人们对问题本身的定义,注定了它的不可解决。 比如人们恋爱结婚,喜欢讲究一个“适合”,潜台词就是对方最好得满足我的需求,不然老子/老娘干嘛一直陪着你,大不了从头再来。~可以说我们平凡人对“幸福”的期待就是说自己的需求能够适时得到满足,于是当需求不满的时候我们就可能求助于非暴力沟通。那么问题来了,人本心理学和当事人中心的这套东西,对于让别人乖乖听话,做出让“我”满意的行为,根本不擅长。人本讲究的核心就是“邀请别人成为他自己”,通过共情、接纳、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使得对方增强方向感控制感,促使改变,最后改善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控制和洗脑?那是暗示性治疗或者各类催眠的世界。人本治疗有时候很短,很多时候时候也旷日持久,不像Erikson那样可能一个动作就把你催眠,产生效果,后者充满了个人风格,难以复制,是个题外话了。 总的说,如果你就是想改变别人,想看到一个特定的变化,以此为最大动机,非暴力沟通就会容易失灵。因为这样就违背了他的理论根基~所以当你为了现状极端焦虑的时候,尤其是严重的人际冲突。这个时候引入调解人或者系统治疗什么的可能会相对好些。 非暴力沟通,需要人有一颗人本主义的“心”,才能够更多的达成一个这种方法的框架下乐见的~结果,这个结果不是让对方改变了,关系一定的变好了。而是:对方不见得会接受你,也不见得会改变,甚至根本不尊敬你。但是,至少大家可以把话讲清楚,我也能充分表达出我的处境,我对你的需求和爱。至少,可以做到两点: 1、两个人的关系不见得一定会更好,但至少不会更糟糕,跳出不良的相互抬扛升级的循环 2、把话讲清楚,适合的就继续,不适合,分开,惹不起至少躲得起。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的第3点,就是很多朋友会慢慢变得喜欢和你分享他们最私密的东西,keep on doing this,it works sooner or later~八卦神器 OK言归正传,那么啥叫做人本的“心”?对于“邀请别人成为他自己”,多数人包括咨询师的认识就是接纳自己和别人的一切,接纳这个世界本身有时候确实会非常操蛋的现实,接纳自己的生活根本不可能事事如意,接纳自己甚至都做不到非暴力沟通的当下。 但是...很明显,这个逻辑上是个自相矛盾错漏百出的,接纳自己,就是不要不接纳自己,那我接纳自己没有接纳自己的时候,到底是个什么回事,我到底有木有接纳自己呀。既然啥都接纳了,还做心理咨询干嘛啊,直接该干嘛干嘛去呀。 这个就是治疗性谈话和一般谈话最大的,也是最本质性的区别-我们不止要用大脑去分析,更要回归到身体,去打通任督二脉。 Carl Rogers后来受了Rosenberg之外的另一个徒弟,叫做Eugene Gendlin,他们一起对当事人中心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慢慢发现,有效治疗和无效治疗的关键区别,在于有木有回到对个人感觉的体验上去。 说白了,非暴力沟通只是层皮,语言能够表达的内容也只是人类信息传递的小部分。和老公说:“你每天到家都比较晚了十一二点,我感到很难受。”有时候情绪和非语言信息,透出来的却是攻击性和隔离感,对方自然木有好气来回了。 当你的心“自然的尝试的”开始包容和描绘情感了,真正的接纳和非暴力沟通才刚开始。这是个修炼的过程,需要从生活体验中回归到感觉上,从感觉上自然的了解自己,慢慢训练自己把判断的话语“转译”成描绘性的语言。和更多的人交流,慢慢的,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所谓悲天悯人的情怀~大家都是给那些叫做父母的家伙,强制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人不一定快乐,但一定各有各的痛苦和烦恼blablabla 因篇幅限制,这里无法展开去讨论,但是可以分享几本书供参考 卡尔罗杰斯《个人形成论》 尤金健德林《聚焦心理》 阮琦《魔鬼约会学》 真正的接纳和非暴力是种内力,内力的改变一定首先会改变一样东西,那就是人的内在感受方式,这就是九阴真经和九阴白骨爪的区别。 PS:心理技术不是一切,很多事情也是需要依靠其他方法的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八):我思故我在

  最近看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实践篇》感同身受。

  作者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强调对他人的行为不做评判,戴上同理心的耳朵感知他人的需要,思考+沟通技巧,心怀善意地与他人、与自己沟通。肯定自己,但不批判他人。非暴力沟通思维贯通全文,应用在和敌对势力的谈判,家庭成员之间,等等,告诉我们如何倾听对方的需要,表达自己,遇到矛盾和愤恨时如何化解和修复……

  这是一本实用的书,从书中实践练习中能修正我们的思维,防止我们成为自己的敌人。

  这让我想起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性格决定你处理事件的方式,在无法和别人和平友好沟通时,有人运用暴力,有人选择逃避,可最终落实到自己与自己对话时,你的行为和思想是否真的能够与自己和平共处呢?马歇尔博士说,“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痛苦时却不知道怎样清晰地表达这种痛苦。”“骂人是对未被满足需要的悲剧表达。”从这点来说引申,放射到我们周围的事件比比皆是。

  从大的方面,杀人犯若知道控制自己,以非暴力沟通方式与自己对话,也许就不会为因为一时的冲动酿出悲剧;小的方面,如地铁里的拥挤,排队加塞等鸡毛蒜皮的争吵而导致的郁闷。结果无非是伤了别人而又郁闷了自己。

  “我选择怎样看待事情,将极大地影响我是有能力改变它还是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愤怒的起因并不是人们做了什么,而是内心的什么东西与他们做的事情相呼应。是我们自己思维里暗示对方有错或者不好的思维方式。

  作者告诉我们管理愤怒和宽容别人的几个步骤:

  一旦愤怒时需要自己慢下来,

  第一步,了解其背后的需要,不要做任何无趣的事情。

  首先努力搞清楚他们做了什么。不断问自己:“这些人做了什么让我这样评判他们呢?”

  第二步,努力弄明白我是怎样评判那些惹怒了自己的人的。

  第三步,“看我的评判背后,自己的什么特别需要在与这些人的关系中没有得到满足——对自己未被满足的需要,努力给予理解。

  第四步,问自己:“当人们做我不喜欢的事情时,他们是试图满足他们的什么个人需要呢?

  这四个步骤看起来抽象,其实只要稍加练习,就能避免更多的不愉快的发生。

  现在,我经常练习用书中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处理问题:和亲人沟通不畅时,理解了并不是没有共鸣,而是当我需要理性的判断时,对方认为我需要的是理解和同情;当在地铁里别人排队加塞时我不想再以道德的角度评判,而是想对方也许今天有急事,况且我对这种行为产生的怨恨本身会干扰了自己的情绪;郁闷时,我经常分析,到底是什么导致呢,我的需要是什么呢?然后努力找一种折中的解决办法。能解决就去解决,解决不了干脆就冷却处理。人生的意义是选择做快乐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在我看来最可贵的是让我们找到一种力量,这是一种柔韧的力量,这和佛学是异路同归的。佛说,你心中有什么,所见即是什么。而心理学告诉我们,困扰我们的问题正是我们内在无法整合的部分,如果你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就必须从改变内在开始。非暴力沟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和自己对话和以及和周围人沟通的工具,这是一种科学的方法,是需要用书中的方法不断练习的,是不断修炼自己的过程,让我们即使不能像大师一样大彻大悟,但却可以运用一种科学的方法管理我们的内心。

  我思故我在。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自己对话,分析别人的诉求。相信不断加强这种力量就能抵抗住日常的琐碎事件对人意志的消磨,抵抗住周围的各种声音对行为的评判,理解别人,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进而能够和谐与他人共存,以达到和谐沟通,与社会共存的真正目的。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九):同理心的慎用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书评

  沟通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问题。差劲的沟通往往导致误解、仇恨甚至战争,但是好的沟通却能让人互相理解,获得友谊爱情。

  马歇尔教授的这本书《非暴力沟通实践篇》是其非暴力沟通理论的实践记录,记录了马歇尔教授如何利用他的理论来排解纷争,大到国际争端、部落战争,小到夫妻不和。我看到很多人说,这本书不适用于自己,所以对于中国也不实用。此言差矣!想我辈俗人自是很少机会去调解国际纷争,也很少机会去非洲排解部落战争,但是我们的居委会、法院调解室和派出所每天要面对多少这样需要调解的事情!生活其实最多的都是这些马勺碰锅沿的琐事,而不是原子弹爆炸之类的惊天大事,所以马歇尔教授的非暴力沟通理论如果能在中国得到理解和实践,必然能在中国减少很多内耗,从而对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浪费等等等等有着巨大的意义和利用空间!而且这个理论,越是基层的组织越是有用,为什么呢?因为矛盾如果已经闹到法院或者派出所,那已经是上火了,不好排解了;而如果只是在居委会或者街道办诉苦的阶段,则排解的余地还很大,如果此时教会每个家庭非暴力沟通的法门,则达到所谓齐家治国的效果,不亦快哉!《鬼谷子》有一个理论:事务的发展都有一个由小而大的过程,在还是嫌隙的时候就进行弥补,比到了大坑再去填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非暴力沟通,顾名思义就是不吵架,但是在马歇尔教授这里,非暴力的意义就深远很多。不吵架只是最初的功夫,接下来的事情还很多,很微妙。比如说,沟通时候,假如对方生气,你说话顶嘴固然是错误的反应,但是闭嘴不说话也是错误的反应。什么是正确的反应?闭嘴,倾听。

  在马歇尔教授的实践活动中“同理心”是一个需要被压制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同理心很容易引起对方反感,这是一种判断!而不是接受。在《我们都是散落的星骸》这本书中,谈到过一种“镜像神经元”,正是这种镜像神经元使我们对事物有了预感和猜测,同时赋予我们同理心,但是研究的科学家也告诫:同理心不同于同情心,虐待狂和被虐待狂的同理心也很强,但是那不是同情心!心理学家也对善恶之分极为谨慎。马歇尔教授在其对非暴力沟通的教导中,就对同理心极为谨慎,这与神经学和心理学大师的理论契合。在实际生活中,那种急于打断别人说话的话痨非常讨人厌,估计原因也就是这个,倾听不是让你急于说话,表达自己,而是让你安静倾听。为什么在有的童话里面,人们宁可对着地洞或者竹子说话,也不愿意跟话痨说话呢?可见话痨还不如地洞!

  当然马歇尔教授压制同理心,是将不好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同理心好的一面同时压制了,但是我觉得真有同情心,能理解对方的痛苦的话,应该是能够静下来倾听的,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只要能够倾听,就能够理解对方,就有解决问题的机会。

  马歇尔教授的另一招是说出自己的需求。这个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者,人们很难倾听;另一方面,很少有人好好说话。尤其是女人,她本来是要丈夫多花些时间陪陪她,但却说丈夫工作太累,需要放松。然后丈夫买了高尔夫球杆,她却更生气了。一个有话不好好说,一个不能听懂,这怎么办?马歇尔的培训班专门解决这个问题,抽丝剥茧直到表达者好好说话,听话者好好听话。这个技巧很厉害,读者应当多加学习。

  非暴力沟通对于我们的生活非常有用,这种有用不是生活必需品,但是如果你用了,会大大减少你的生活成本,提高你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相信我吧。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十):拒绝暴力,正视沟通

  一般人说到暴力,立刻就想到打人、杀人等行为暴力,但暴力不止这一种,亲情的冷漠、言语的刻薄等都是冷暴力,比之前说的行为暴力伤害只大不小。贵州这两年出的几次儿童伤害案,何常不是亲情冷暴力下的伤害。只是在中国大多数人没有重视到这一点,观念守旧、知识浅薄的缘故致使人们认为给孩子吃穿了就可以了,其它的不需要,所以才不断造成惨案发生,由此可见非暴力沟通是多么地重要,多么地需要被重视啊。

  卢森堡博士这本《非暴力沟通实践篇》很系统地用实例从多方面阐述非暴力沟通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有了非暴力沟通能使人们更好地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人与人之间能够得到真正地沟通和交流,人们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融洽和亲切。

  恋人、夫妻在一起久了,难免不起冲突,吵架正常,打架也有可能。想知道如何处理好两人之间的关系,卢森堡博士告诉你,用非暴力沟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使两人之间的关系能够紧密地稳固下来。面对伤害你的人,你是继续怨恨下去还是选择和解呢?卢森堡博士告诉你,你可以从四个阶段用非暴力沟通方式来达到治愈、和解的目的。每个人都有过愤怒的情绪,都知道因愤怒产生的后果一般都不太好,那么你想将愤怒的后果降至最小吗?卢森堡博士告诉你,只需要掌握非暴力沟通法的策略原则,那么因你的愤怒所产生的结果肯定是不差的。

  作为母亲,我为能和女儿作良好沟通很是煞费苦心,但女儿任性,总和我对抗,我气极时曾打骂过她,其实打完我自己心里也疼,也哭,但恨铁不成钢啊。还好孙女很乖,愿意和我沟通,只要好好地跟她说,即使她不认同,但也能暂时听进去。当然,说一次就听话的孩子那就不是小孩子了,非常听话的孩子有,但太少了。只要每次跟孙女讲清楚道理,大部分的情况下她都能认真做到。所以,沟通时也要看人的本性。所以,作为家长,我最关注《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这一章,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做到与孩子们进行非暴力沟通,向她们表达我对她们的爱和尊重,能与她们有个新的良好关系的开端。现在我正在向卢森堡博士学习这一点呢。

  纵观全书,我很赞同卢森堡博士的所有观点,但我有个个人认为,作为非暴力沟通双方在沟通时必须是双方都是明事理的人,都愿意为非暴力沟通做出自己相应的努力,否则非暴力沟通是不会成功的。就比方你想好好解释某事的原因,而对方固执己见,只强调自己的观点,看不到你释放出的善意,那么你再说得天花乱坠,对方都不会听你的解释,沟通当然成功不了了。所以我个人认为,非暴力沟通必须是有条件的,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