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花与雾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花与雾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22 21: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花与雾经典读后感10篇

  《花与雾》是一本由宁以安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与雾》读后感(一):于心 于己

  距离我看完《花与雾》已经过了半个月之久,但每每想起,我的心还是骤然一阵疼痛。是面对惨痛历史逐渐被人遗忘心里的落空,还是过于投入剧情而感受到的痛楚....内心五味杂陈,我想,无论是虚拟还是现实,他们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在爱情拯救历史。

  想起,刚刚读完《花与雾》,泪流满面,默默抽泣的我。想起,随着情节的推进、跌宕起伏泪水随之落下,书本也被沾湿,为人,为心,痛楚万分的,那一个下午。

  是的,我对于历史的了解真是太少了,我甚至不知道就在我居住的北京,也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令人痛心的战争。在我的记忆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南京大屠杀,每每想起 ,周围的同学家长也愤慨万分,但他们、我,又何曾了解过我们身边发生的惨烈,我也从未想过要去了解。零零散散的,在小时候听家中长辈与我说起过抗日战争,但他们知道的,也只是凤毛麟角,而那些真正了解过,经历过的长辈,早已逝去,带着故事,走了...

  我想在战争中,有无数个楚忆城和宋天泽,他们彼此相爱却因战争分离,而阴阳两隔,但这在战争中最普通不过了,人们听说过战士们牺牲的数量,又有谁曾细细想过,那也是无数人家庭的毁灭,一个个专属于他们的故事的消失。很少人在意这一点。谁又曾想过极小的信念便是他们生的希望,生的信仰,是他们最宝贵的东西爱人家人,血液的牵挂与爱情的交织,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看似普通的人心中隐藏的故事。而如今,抗日幸存者越来越少,我们会不会也因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忘呢,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社会上总是在说“勿忘国耻,勿忘国耻!”,又有谁能够仔细琢磨其中的滋味呢。

  作者以安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带动着我们那颗勿忘国耻的心,也让我们更加在意、愿意去寻找我们周围的历史经历,战争遗迹。好好珍惜那些因为战争用幸福生命换来的美好生活,于心,于心己,这幸福来之不易

  我想,有时间一定要去西苑走走。

  《花与雾》读后感(二):念

  终于赶在开学前,在密闭的开着净化器的小房间里,擤着过敏的鼻子,夹着酸楚,读完了同事才女的著作。

  其实这不是一个多么荡气回肠百转千回的故事,在我第一次拿到它粗粗翻阅的时候,几乎已经差不多了解了小说的大概情节。可是当我真的仔细去浸入文字之中,又是感觉像是在一片表面宁静却又潜藏汹涌暗流的湖泊之中,吸引我一路读到最后。一个人人生又哪有那么多的荡气回肠百转千回,一辈子,一件事,一个人,一段情,就足以支持一生

  关于北京西苑集中营的这段历史,在未读之前,完全不了解不知情。如果不是作者的记录,将尘封于历史的尘埃中,无人知晓。有些人不在意,有些人不关心,也有一些人如同我,太懦弱,不敢走进去直面血淋淋的真相。前段时间很多人关注的《三十二》《二十二》,我同样是不忍,不敢承受。所以,我很佩服作者的勇气,故事结尾苏昔采访和调查资料的感受,想必是作者的切身体验。但总要有人去直面,去记录,去铭记,所以致敬敢于写下真相,记录真实的如作者和纪录片的导演们,在懦弱如我的读者或是观众,在偶尔坚强时刻,可以读到历史的一角。

  但这部小说最触动我的,是作者的文字,尤其是对于心理的刻画。我读到最打动我的一段,其实是天泽和美琪在香港的故事。如果说年少的我,最喜欢读的是刻骨纯情的爱情和完美结局的话,现在的我越觉得那些都是虚幻,我更愿意看见人们在现实的困境中是怎么挣扎并坚守内心一隅的。两人的结合是对生活的妥协,一种活着总要向前看的无奈,但是内心中却都有那么一块地方,是无论经历了什么人世沧桑,都难以割舍的执念。也许这也是我理想主义的执念。总有一些东西任时光流逝仍然不会改变

  感谢秀霞姐分享的这个故事,创痛却抚慰。

  《花与雾》读后感(三):老树枝头又逢春

  新书到手,三天读完,我猜苏昔就是作者吧。作者入戏很深,写出来的句子,字字饱含血泪。

  这是一部大时代、大背景下的小故事,个体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下苍白无力。我们看到了抗争、看到了奋斗,也看到了屈服、看到了忍耐

  很难想象宁以安会涉足“慰安妇”题材,但她却写得很巧,没有太多的悲壮场面,却以爱情为主线,勾勒出三个人之间牵牵连连的因缘。可惜,覆巢之下无完卵,国难当头,个人的命运也贱如浮萍飘零。

  从北平,到香港,再回到北京,这是一个回归与重逢的环儿。北平代表忆城,香港暗喻美琪,男主与北平无缘,流落香港,最终与美琪草草结婚。然而,天泽与美琪的婚姻何其不幸,他们经历太多,却无法在心灵上包容对方。17年后,美琪匆匆而亡。这段不幸的婚姻,正如天泽在香港的生活,以致多年后回到北京,他仍吐槽最怀念的是北京烤鸭的滋味,香港的烧鸭、叉烧仍然难入他的肠胃。

  97年后,天泽重返北京,并不是现实意义上的重逢。天泽在这里遇到了苏昔,忆城是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北平,苏昔是他多年后回归的北京。在当下与过去、现实与梦境的交融中,苏昔有机会走入忆城的最后时刻,去捕捉一个姑娘在濒死关头对于爱人的种种希冀。现实终究是无可改变的,可是苏昔得以代忆城填补宋天泽心灵中的真空,了却折磨他一个甲子的思念。最终,我们看到了苏昔的幸福,这也是天泽跟忆城的重生吧。

  老树枝头又逢春。2017,愿世事安好!

  《花与雾》读后感(四):致以安的《花与雾》 文/蓟北之树

  文/ 蓟北之树

  蓝色的封面上绽开一朵红艳的花,花瓣末端有一滴鲜红似血。扉页里一张秀霞的小照,端庄娴雅,低首书写,一如平日里的恬淡安静,也如她的笔名宁静安祥。一口气读完这本小书,心潮涌动,久久难平。

  80后的作者(其实已接近90后)竟然能去触碰战争题材,令人钦佩。写战争的场面,以及战争带给人的创痛,如在目前,直抵心灵深处

  小说展开的空间、时间跨度之大,确如史诗般恢弘。北平,香港,北京,硝烟四起的战场,恐怖的集中营,充满人间烟火味的油麻地,隐藏着昔日秘密的新西苑,和平阳光下的燕山酒店。在这些场景中展开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爱恋、牵挂、纠葛、创痛与回忆

  而其间对生活、对爱情的理解感悟,着实让我惊叹。“年少时的爱情,得有一颗强壮的心脏,需要充沛的心力、体力、激情来支撑”,“在以漫长的时日里,惊涛骇浪慢慢平静下来,那种爱成了渗透进他血液与细胞里的一种存在,笃定,迟缓”。尤其对美琪这个人物的处理,以及天泽对美琪的态度,不恨也不憾,真是对人生痛彻的开解,让人扼腕又唏嘘。人生原本就是这样吧,爱过、痛过,欢笑过、惋惜过,恨不起来,爱又难再,只看着“远逝的年华,顿已成烟”。这些对人生对爱情的感悟真的有超越年龄的透彻。正像秀霞后记里说的那样,可能是“年岁教会了我些什么”吧。

  每个章节的前言选取都别有匠心,皆是作者平日阅读的撷取,又都巧妙地契合本章节内容。如第一章的《诗经·郑风》“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表现忆城与天泽的初见。秀霞就曾经出过一本关于《诗经》植物记的专著《草木有本心》。书中忆城看的《浮生六记》,也是秀霞平时喜欢读的。在写到第十二章重归西苑时,则用了《汉乐府》的“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想到主人公大半生辗转,终于重回故地,令人唏嘘。

  情节张弛有序的安排,自然不刻意,从不故弄玄虚,忆城的秘密最后揭出,也是在善意地保护一份美好。

  最爱的还是语言。描述细腻、浅淡,是一种温和的热烈,或者说热烈都含蕴在温和的述说里,什么都恰到好处,一如作者的性情。“忆城一边安静地听着,一边抬头去看天泽,他的侧脸,在黄昏幽微的光线中,被少年特有的激情光芒照亮,眼睛也熠熠发光。非常明亮,非常动人。”

  “秋天的时候,刮的是西北风,风浩浩荡荡地过来,挟着苍凉和风沙”。这些句子写尽北国的秋景,且都可做写作的范本。“脸颊上还有两朵尚未褪去的婴儿肥,她开怀大笑的时候,鼻头便会皱起来”,这里写到的忆城,便也是我熟悉的作者平日里的样子了:纯净可爱,温秀可人。

  想起当年秀霞初来时我们的对话,所幸她没有辜负自己才华,没有在繁忙的琐细里迷失了自己,有书为证,可喜可幸。

  天泽接过苏昔带给他的弹壳,唱机里正播放牡丹惊梦: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泪水霎时夺眶。

  天泽天泽,天未给予此恩泽;忆城忆城,倾城佳人难追忆。跨越生界与死界的爱恋,隔世悲欢,今夕何夕。

  感谢以安带给我们的故事

  《花与雾》读后感(五):后记 深情与孤意

  从2010年,或者更早的时候,到2016年,这个故事陪着我渡过了我人生里很重要的一段时光。记得一零年读研究生之前的那个暑假,刚来北京,租住在南城的小公寓,在逼仄的房间里敲下这个故事的雏形。

  忘了是因什么机缘,大概是我看到的某一本书里面的资料,或者是零八年读大学时看到的严歌苓的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我开始了对慰安妇这个人群的关注。战争那种极端状态下的人性,也是我一直在关注的部分。刚开始我写的大概是另一个故事,叫《普渡》。后来那个故事最终没有写完,却脱胎出这一个故事。

  2012年写成之后,说实话,我对自己并没有足够的自信。这个故事一直放在那里,而我也开始去做了一份与写作并没有太大关系工作。这个故事也一直沉睡在哪里。偶尔会拿出来翻看,它的笔调有着没有经历过太多事情的年轻人那种惯有的文艺腔。我想,也许我并没有全然地把这个故事讲好。

  2016年的夏天,我开始着手修改这个故事。我无数次地走在这个故事发生的地方,我坐在西苑龙湖星悦荟的星巴克里,看着窗外这条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这里面有老人,也有年轻人,还有在这里生活的保安、交警、巡逻员、小商贩,他们一天一天地巡逻、工作、买菜、吃饭、恋爱、逛街、散步、偶尔喝茶……他们的日常生息,跟你在北京其他地方看到的老百姓没什么两样。

  我无数次地想跟这里的随便哪个人,比如倚在马路边阴凉里穿制服的中年巡逻员,去聊聊埋在现今已若无其事的人间烟火之地下的往事,去聊聊埋在西苑这块看似无比寻常的地方下的“秘密”——如果这称得上是“秘密”的话。但是我怕他们会奇怪地看我一眼,说,可是,这跟我又有什么相干?

  痛楚之地。在一重历史叠现着另一重历史的古城北京,也许有太多这样的创痛之地。它们被覆盖在这一重重的人间烟火、日常生息之下,跟其他任何一个现已寸土寸金繁华商业区,并没有什么两样。

  而我对西苑这个地方的执念,不知道会不会显得荒谬可笑。

  此刻我坐在这里,有一种很安宁的气场包围着我。我想那些逝去的,都是无辜而良善的灵魂。我带着这个秘密,此刻与他们无比亲近。我知道,至少在他们眼里,这执念不是可笑的。

  有时候,我也会一个人去离西苑不远的圆明园,在园子里一遍一遍地走。有一次我在黄昏时刻绕迷了路,我走过了好几座桥,和一棵又一棵的桑树,围着福海的那一圈像是永远走不到尽头。对面走来一个穿红裙子的姑娘,衣裙在风里有着翩飞的姿态。后来在桑树下,我又遇到了她一次。才知道,我围着福海绕过了头,已经走了两圈。跟这个姑娘的相遇,就像是一个奇妙的际遇,也许她就是这个小说里的楚忆城呢。

  在暮色降临的时候,我想象故事里的人物,楚忆城和萧美琪,曾经如何在这个荒凉的园子里欢笑歌哭,想象爱、罪恶、秘密和救赎,如何在她们的生命中发生。

  二十二岁时写下的这个故事最初的版本里,我想写的,全都是天泽对忆城一生未变的深情。而二十八岁时修改的最终的版本中,我增加了美琪的部分,也写了天泽对她的复杂情感。2016年的圣诞节,在香港。特地去了九龙的旺角和油麻地,还有美琪日日烧香祈求赎罪的天后庙。也许美琪是一个更复杂的人,她内心的幽深曲折,和她一生所受的折磨,并不比死更容易承受。在某种程度上,她可能是这个小说真正的主角。

  我想,还是年岁教会了我些什么。

  谢谢写这个故事时陪伴我的人,你们在寒夜里、在某一个下午,听我絮絮叨叨地说这个故事的种种可能性与走向,说这里面每一个人物的性格,说他们没法逃脱的命运。有些人经过了我的生活,停留了一段,然后我们在各自的生活轨道上渐行渐远。但是故事依旧是在这里的。你们对这个故事的认可和建议,是我没有撕毁稿纸、而是坚持写下去的动力。

  如果你偶然间翻开了这个故事,希望你能原谅我文字的稚拙,去关注这个故事背后那些经历创痛的人们。这样就够了。

  初稿于2012年12月30日

  终稿于2017年1月20日

  《花与雾》读后感(六):断雁叫西风。

  阅毕,突然对脚下这片城抱着莫名的感情。突然想去看看早已湮没在记忆里圆明园的样子。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询问舍友能否关掉空调,不知道是为什么全身上下彻骨的冷。但我也被舍友所回答的:你怎么了?天气这么热... 所惊讶。 人生可怖。没有人不想要完美的爱情,但是又怎会轻易得到呢?这个故事里面的每个人都不是坏人,无论是宋天泽和楚忆城,甚至是萧美琪。被玷污惨死的楚忆城,因她而受到精神折磨的萧美琪,还有空留一人孑然一身的宋天泽。看您的后记说其实初稿是没有萧美琪的。只有楚忆城和宋天泽伟大的爱情。我可能会更喜欢初稿的纯粹吧,那种爱情美好的失掉了真实。我很多时候真的是全身上下的细胞都拒绝这样的人物关系。但是我看了渡边淳一的一些书后才明白,有的时候感情真的没那么简单。真的就会那么错综复杂。但是每一个人都不是出于坏心,每一个人都在拼尽全力。尽管是看起来不太光彩萧美琪这个角色,她的爱卑微到尘埃。却又让人恨不起来。给我这种感受。这个角色有时会使文章情节变得狗血,但却使这个故事更加真实。更加揪心。说实话,相比完美无缺甚至有些脸谱化的楚忆城,我竟更喜欢这个满身缺点的萧美琪。可能她与我喜欢的作家有几分相像吧。但我总觉得,敢于承认自己罪孽的人,就是最了不起的人。 让我最为触动的就是天泽再见吕连长孙子的场面。在时间面前我们都那么渺小。时间流逝,沧海桑田。有着一切都被击碎的无力感。很多时间我都在苛求某种感情能永远存在,某些人能永远留在身边。但是这大概真的做不到吧。但在早已逝去的时间里总有些什么的吧。尽管我还不知道是什么。至少再残酷,也无法夺走回忆。苏昔这个角色在序言中的介绍就了解到她有很大意义上是老师您自己的映射。但我觉得不仅是您,也是每一个读者,每一个以第三人称视角去看那个时代的我们。在苏昔看到现实中忆城真实发生那样可怖的事情时,心脏绞痛,我很明白她的感受.因为我也是这样的,胸腔剧痛无比,无力地流泪。 苏昔和楚忆城的叠合,带来了希望。水过无痕,但请让历史留在我们心里最深的地方。尽管不愿示人,尽管它背后有多么触目惊心血淋淋的现实。也请它不要就这样逝去。我一直都逃避接受这些过分可怖的事实。我知道南京大屠杀也知道慰安妇。因为可怕,所以逃避。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在抗日战争纪念馆看着触目惊心照片后呕吐不已的我。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再也不敢触碰这些。但通过看这本书我想我可能敢去看张纯如了。我敢了解这些血淋淋的历史了。

  鲁迅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就是这般意思了。尽管真的很残酷。但是我觉得这同时是我应该担负的责任。 也很感谢最后的结局不是楚忆城还活着,不是多年之后两人再次相见。这个结局是最好的了。谢谢老师带给我这么棒的阅读体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