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乐园》的读后感10篇
《复乐园》是一本由渡边淳一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311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10-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复乐园》读后感(一):Et Aiors
出于对《失乐园》的喜爱,看了这本《复乐园》,谈不上失不失望的,本来就是不同的书。
首先,我是真的很喜欢渡边淳一,直接原因是……我喜欢他的利落。心理描写细腻而不啰嗦,节奏不徐不缓,既不让人情绪有太大起伏,也绝无拖沓。在这方面,和东野圭吾是一样的,所以他们的书,拿起来就会读到最后一页——就喜欢专心致志讲故事,而不是卖弄文采和个人思想的作家,现在这样写小说的人实在是不多了。
一群退休老年人的情欲和爱,淫而不邪,尺度把握刚刚好。
大家都关注小孩子的成长,因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大家都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因为他们将是社会的栋梁;大家都关心成年人,因为这好像是人生真正走到了差异化的地方。大家也关爱老年人,但往往怀着送他们走过最后一程的怜悯之心,把一大群行将就木的人特殊对待,他们的过去已经无法更改,未来似乎已经无足轻重,现在也就充斥着某种只争朝夕的无价值活动。
说到这里,真是难免一阵怅然,谁无年老时,这也就是人们害怕老去的原因吧。
老年人会需要爱情吗?应该没有多少人敢否认他们对爱的需要,但人们常常还是会把“一大把年纪还再婚”当做新闻,甚至连子女都认为老人再婚是羞耻的事情。
老年人会有情欲吗?人们常常觉得是没有的,七十岁老头和二三十岁的女人生子的事情更是轰动的新闻。
好像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要清心寡欲,做好“老年人”的本分,就像从前让女人三从四德,让男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直到现在,非年老的女人和男人都解放了,老人却依旧被囚禁在这样的枷锁里。所谓“为老不尊”,老人究竟应该承担什么义务,才算是“尊”呢?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喜欢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成为什么样的人,凭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活着——即便是老人,那又怎么样?
正好昨晚和朋友谈到,别人可能会觉得我有什么责任和义务,别人可能会因为我的决定而憎恨我,但那又怎么样?我做我的选择,背负别人的憎恨,这是我付出的代价,和顺从他人背负、一生悔恨一样,做选择,付出代价,选择什么路,就是选择什么代价,这没什么区别。
真是有价值的一本书。对我来说,一本书最高的价值就是,看到我还没有看到的东西,或重新审视我已经看到的东西。
2015.4.26
《复乐园》读后感(二):“Et Aiors"——那又怎么样呢?
从《失乐园》到《复乐园》,不觉十余年已经过去。
日本人的观念有与我们类似的地方,很难面对欲望的真实,不管是情欲或是爱意,非得圈在“对”的界限里,才能得一个安心。《失乐园》里的男女,在一点点释放地同时,也在一点点加深负罪的重压,冲突理性和道德的藩篱,意味着不再见容于生的乐园。如金庸笔下的情花,只能盛开于绝情谷,应了那一句“抵死缠绵”。如渡边淳一说,“我希望那种强迫人们顺从同一价值观的、令人窒息的时代能够在本世纪寿终正寝。”
《失乐园》的绝望,在《复乐园》里得到缓释。这是一所有趣的老人院,从它古怪的名字开始,“Et Aiors"——那又怎么样呢?到了老去,迎接生命终结的唯有自己,于是在财务自由的前提下,老人是最接近生命自由的人群。只有他们有资格撇嘴——那又怎么样呢?
这个世界有太多应该或不应该,似乎人老了便应该慈祥安分混吃等死。这所养老院,成了老人们的乐土。第一个老人在按摩女陪侍的巅峰微笑着离世,那又怎么样呢?养老院里的男男女女继续争风吃醋卖弄风情,那又怎么样呢?离不了婚的老头带着情人避居养老院也许一辈子无法修得正果,那又怎么样呢?老人们齐聚一堂男男女女围着高清大屏共赏A片,那又怎么样呢?多情的原酒吧老板娘游戏花丛被老男人们尊为女菩萨,那又怎么样呢?老妇人罹患乳腺癌却坚决不肯切掉RF放弃女人的象征,那又怎么样呢?
想起某人说,我们有坚守自己生命尊严的权利。只是非得要到生命的黄昏才能迎来这一场狂欢吗?就像书中的老人,靠近了生命的终点,方才悟以往之不谏,觉今是而昨非,只是迷途已远,来者无多。人的一生,就像是人类历史的缩影。文明的进化,伴随着理性对人性的克制。理性建立的道德和规则,用群体湮灭了个人,用文明吞噬了人类的自然天性。只是当人逐渐演变成一个个符号,理性和文明又意味着什么呢?
《失乐园》的美在于以死的绝望烘托出生命本性的绚烂,他们失去了生的乐园,但在死的国度再没有力量可以阻止他们爱的本能。而《复乐园》为我们建立了一座爱的乌托邦,垂暮的老人在生命的终点回归到生命的原点,就像文明的进化最终会引领人们回归自由和尊严。
穿梭其中的是来栖和麻子,养老院的创始人和他的情人。来栖以为,他们的爱是两个人的默契,他迷恋这样独立和淡淡疏离的女子。但终有一天,她用一通电话宣告了终结,没有争吵没有厌倦,感情的热度自然地冷却。很多时候,爱情只是一种我以为。没有了婚姻的维系,感情的终结似乎流于随意,她不需要给他一个理由或是交待,他也无法追问一句为什么。
只是,那又怎么样呢?
《复乐园》读后感(三):“Et Aiors”那又怎么了
以老人为载体来描写爱情是本书的一大亮点。老年公寓的院长来栖贵文这样解释他所创办的老年公寓——Et Aiors“老年公寓一般多以“希望”啦,或者“爱”、幸福“之类命名,来栖讨厌这些煞有介事的名字。他想要创建一个让老人们不必介意别人的目光,随心所欲、充满朝气地生活场所。在这里,无论发生了什么事,老人们都可以坦然面对。这就是他创建”Et Aiors”的初衷”看到这,不禁莞尔,用法语的“那又怎么了”即“Et Aiors”来命名再合适不过。
整本书也是围绕着“Et Aiors”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聚集地,尽情发挥作者的想象力,尽情粘附作者的思想。小说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性格迥异,都通过院长的视角来展示:有喜欢年轻男人拥抱并热烈追求院长的杏子女士,有死在裸女怀抱里的堀内先生,有以与男人做爱来保持年轻的雪枝女士,还有故事主线来栖自己的爱情世界。社会上普遍把性看作是一种肮脏的行为,而且仿佛还有妖魔化的迹象,而在书中,性是一件美妙的事,闪耀着人像的光辉,体现着自由与人权。
就像译者所强调的:“正如鲁迅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那样,如果浅薄地将小说中描写的老年人对性爱的追求一概斥之为‘老不正经’,则曲解了作者创作意图”。
这个世界有太多应该或不应该,似乎老了便应该慈祥安分混吃等死。就像我第一次去石家庄的养老院,我感受到的不是爱与温暖,只剩下腐朽的气息,没有一丝一号对生的欲求。老了就不应该享受人生么?老去毕竟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啊!“Et Aiors”这所养老院,成了老人们的乐土。第一个老人在按摩女郎陪侍的巅峰微笑着离世,那又怎样呢?离不了婚的老头带着自己的情人避居养老院也许一辈子无法修得正果,那又怎样呢?养老院里的男男女女继续争风吃醋卖弄风情,那又怎样呢?老人们齐聚一堂围着高清大屏共赏A片,那又怎么样呢?多情的原酒吧老板娘游戏花丛被老男人们尊为女菩萨,那又怎么样呢?老妇人罹患乳腺癌却坚持不肯切掉乳房放弃女人的象征,那又怎么样呢?
我们有坚守自己生命尊严的权力。只是非要得到生命的黄昏才能迎来着一场狂欢么?就像书中的老人,靠近了生命的重点,方才悟以往之不谏,觉今是而昨非,只是迷途已远,来着无多。
如作者自己所说“我希望那种强迫人们顺从同一价值观的、令人窒息的时代能够在本世纪寿终正寝。”所以《复乐园》为我们建立了一做爱的乌托邦,垂暮的老人在生命的终点,回归到生命的原点,就像文明的进化最终会引领人们回归自由和尊严。
故事从来栖和麻子也以他们感情的终点为终点。来栖享受着他和麻子不受束缚的关系,欣赏着麻子身上某种疏离。但是通常爱情只是一场我以为。麻子以一通电话结束了她和来栖之间的感情。失去之后才察觉出爱之深意与个人的孤单。没有婚姻维系的情感最终难以避免它流于随意。结束了就是结束了,他甚至无法挽回,也不能问一句为什么。
只是“Et Aiors”那又怎么了。
爱本来就没有定义。
《复乐园》读后感(四):读渡边淳一《复乐园》
第一次读渡边淳一的书,《复乐园》。没看简介,纯粹是因为渡边淳一四个字,也就知道这个名字而已,其实并不了解他具体写的是什么,只知道很有名。只能自我检讨,太孤陋寡闻,太不专业了。只能说,漫无目的地闲逛真的会一不小心就暴露自己的无知。
原来,渡边淳一是个医生,因为写情爱小说而风靡全球,《复乐园》是《失乐园》的另一个维度,后者写的是纯爱情的年轻人的爱情,前者写的是老年人的爱情或者说情爱需求。
从一个医生的视角,所有的事情都更加理性化、生理化,而少了一些麻烦纠结的情感和道德的束缚。小说的主题也特别明显,从老年公寓“那又怎样”的命名就可见一斑,这个概念也合理地贯穿在整个情节中。有点不好的是,也许是因为故事空间的局限性,有些情节和人物关系会有所重复,尤其是那个关于老年人性生活的调查报告,多次重复,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还是为了强调?
从某种角度上讲,这个小说甚至可以说就是这个报告的定性研究素材。最低65岁,最高90几岁的老年公寓,有花花公子,有夜店老板娘,有争风吃醋,有老少恋,有姐弟恋,有婚外情,都那么劲爆,又显得那么自然而合理。关键这些老人家,都曾经是社会的主导者,有大学教授,有文化局官员,有商人…….相较而言,主人公医生与健康编辑的同居生活显得相当的合乎道德。
以曾经不合群的亿万女富翁全副身家捐赠给老年公寓和麻子离开医生嫁给一个未知名的公司同事作结,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为了平衡一下社会价值导向,但总觉得有点突兀。
关于那个被判患了乳癌被要求切除乳房而求教于来栖的女士,很遗憾没有看到最后的结果。但我相信那位女士所有的担忧估计一般女人也都是一样的想法。
总体而言,爱情是一种美好的东西,情爱也是。社会道德规范可以有,但是自由健康的爱更应该有,这没有地域限制,没有性别性质,没有国别性质,没有年龄限制。
《复乐园》读后感(五):没有人是自由的
只要有想得到的东西,人就不是自由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没人是自由的。
所以作者选择了受约束最小的老年人来写此文,毕竟,因为时日无多,又没有繁重的工作之后,人难免会因为无所事事而回忆往事,想想这一生我过得怎样,是否还有未完成的的事情,是否能够笑着离开。
也因此,老年人可能是最洒脱的群体了。他们没那么在乎世俗目光,所以勇往直前,大胆追求爱,回归人类最本真的欲望。
没什么不好。
挺好的。
我想,是否我们追求的不是我们想要的?而这一生到头,会错过最想要的东西?我静下心来,想想我到底想要什么。回归内心,向内发问。
《复乐园》读后感(六):一部让人思考未来的作品
年轻的时候该是什么样子,老去之后该是什么样子。这本书中的老年人真是有令人大开眼界的样子。甚至可以说活的比某些年轻人还要年轻。但他们是不是又太开放了。其实对于渡边淳一我也几乎只看过失乐园而已。大师对于性与爱的态度实在是太开放了,至少对于在传统中国文化熏陶下的我还是很难接受的。当然,他的开放并不是滥交,而是有感情基础的。但是不是有感情就意味着可以不顾社会不顾道德?似乎也不应该。大师的作品总是令我无法思考。人们总是向往自由讨厌拘束,然而真的无拘无视是否就自由了呢?在感情上也会问,什么样的恋爱才算是真正的自由恋爱。
但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是里面很多老年人的心态与生活方式。生活的美好确实是自己争取来的,很多时候只是取决于你的心态。当然可能我们也会羡慕和希望在那样的年纪也有书中的性生活。
说来挺逗,光谷书城打折,我挑书的时候是要买失乐园的,结果马虎大意的拿错了,收之桑榆,得亏拿错了,不然肯定不会买这本书回来读的,差点错过了,挺喜欢的。
饮食男女,性之本性,我算较为传统的人,加上自己这方面生活经历又单薄,所以看渡边淳一对老人家们的描绘,觉得意味深长。因为中国跟日本的缘故,有些文化共性是互通的,对于性爱这方面,东方文化都有一份保守。日本的保守里,又多了一些放纵,他们严苛的社会生活之下,太多人需要发泄、放纵了,因此性对他们来说,除了生物意义外也不光只是欲望的快乐。老人养老,是应该去风景宜人恬静的郊区静谧生活,还是应该在都市里享受这一份带点刺激的动感生活。我觉得渡边淳一在这个问题上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了,因为以前的我,毋庸置疑的坚信当然是应该去风景宜人的郊区静养,我觉得养老就应该是静心寡欲的,读读书、种种花、活动活动筋骨,就是最好了。却不曾想,会不会年纪大了,对性,还有很大的需求?
几段故事里,最喜欢他们闹着要一起色情电影鉴赏会的那段,年纪大了,会失去很多激情、追求、目标、活力,但同时,如果能保持住自己的内心不随之衰老,便可依然的生活充满了激情、活力。只是从身体上的变成精神层面上的,从外现,变成内显,是一种神韵的开启。我们看身边的老人家,有那种每天神采奕奕的,也有那种成天懒洋洋没精神的,除开身体的病痛外,就是个体的精神层次了。生活经历属于这个层次本身,有的人经历了苦难,可是不会抹平他的精神特点,该有刺的地方依然锋利无比,只不过年纪大了,懂得给宝刀装鞘了。花心老爷子的生活方式我很喜欢,热情,讨异性欢心,到了他们那个年纪,很多道德规则已经不受约束了,已经不是那种肤浅的暧昧了,而是年老的一种归属,是落叶要降落到地面之前向在空中精彩的再飘荡一会儿的略苍凉式的享乐!
老姑娘,暗恋院长先生。
七十多岁的女人,却依然有一颗敏感又继续感情抚慰的内心,人活的越久,经历的越多,对于喜爱的事物,就越珍惜。而非我们想当然的以为看得更淡,所以当她夜晚做错选择之后回来哭着打电话给院长的时候,发自内心的心疼她,多么可爱又值得让人怜惜的女人啊。
《复乐园》读后感(八):最特别渡边淳一作品!
最早接触这个作家是在高中吧,第一本看的是《流冰之旅》或者是《飞往巴黎的末班机》:总之是说婚外恋这些的。第一次,深深感觉到看见了日本,并且窥视到长满虱子的成人世界!我就喜欢!所以就盯着他看了。也因为他开始看日本其他作家的书。不得不说,小日本语怪里怪气的翻译深得我心。就渡边淳一这个人来说,他对性的看法,我很喜欢听。他写很多人不同的故事,但是我看过的中后期作品,大多都是说性和爱滴。某一时期吧,或者说一直以来,婚外情都是他最爱的题材。他也写过女同性恋;还有一本书叫《女优》,是俺看过最好看的人物传记;很多大谈特谈男女之事的书;最多的还是婚外情,《孤舟》写了一个退休男人的婚外情,我看是婚外情系列的收山作;最后就来了这一本《复乐园》,专门研究老年人的生活应该怎么样。
这一本书呢,写的是老年公寓的住户。完整的说,是写老年公寓住户的百态生活:床笫之事为主、心态精神为辅——中心思想是,老年人要好好活,特别是性爱:你值得拥有。
读完之后我颇为震撼。对于我的人生应该怎么打算,自然是有影响的。准备推荐给爸爸妈妈看的,只是其中大方露骨的谈论性,不知道他们读了要作何感想。
《复乐园》读后感(九):盛名之下
54岁的医生来栖利用父辈的遗产在东京的市中心银座创办了一所高级老年公寓,起名“Et Aiors”。这个名字来源于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无意间说出的一句话,意为“那又怎么了”,表示在这所公寓里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任何事而不必顾忌别人眼光。
公寓的收费很高,所以住得起这里的老人非富即贵。正因为如此,老人们的素质和思想也要比社会上的同龄人超前很多。当然,这也正符合创办者来栖的本意,他正是希望这些老人不要介意社会的目光,让人生最后一段旅程过得随心所欲充满朝气,甚至抛弃自己的年龄与身份如同生活在伊甸园中。公寓里发生的事情如来栖所愿,七八十岁的老人之间三角恋、招妓(牛郎)、卖身、看色情电影等等不一而足,一件件充满刺激而又匪夷所思的事件,让读者看得掉了下巴。
从题材看,这应该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场景,他想借此表达对于老年生活的关注,同时引发社会对于自身的反思。作者的出发点是善意而用心良苦,但由于构思方面的小足,让整部作品流于泛泛,缺少动人之处。具体来说,原因恐怕有三。其一,故事场景完全虚构,加之作者缺少相关的生活体验,导致读起来有强烈的失实感。去过老人院的人都知道,那里应该算是“老”“病”“死”的世界,毕竟人到老年,这些都是常有的事。但在本书中,老年公寓里的人们除了年长几十岁以外,无论精神与生活都与中年人甚至年轻人毫无二致,虽然公寓里也有人生病和去世,但多数情况下仅一笔带过,不作详解,殊不知那才是老年生活中的主流。其二,书中老人们的生活细节多以第三人称,大都依靠护士或公寓工作人员讲述,读起来就像社会调查报告或者报告文学,素材显得干巴巴,失去文学的光彩,自然也不吸引人。其三,小说中的人物以并列为主,除来栖作为主线外,其余老人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导致对人物的刻画厚度不够,而每个人故事之间也没有重要性的区别,让整部书更像是一部短篇小说合集,而不似一个有机体。这三方面的问题加到一起,让小说失色不少,完全看不到渡边小说的功力,应该算是一部失败之作。
在这本书中,即没有精细的结构和布局,也看不到作者擅长的细节心理描述,所以纵使创意再好,也只是一碗有营养无味道的温吞水,乏善可陈,与《失乐园》不可同日而语。
《复乐园》读后感(十):给追求幸福的人让路
“那又怎么样?”我们想当然的一些偏见会毁了别人的幸福啊!对待事情多一点点理性和人道,规矩礼节又算得了什么,人活着不就是图个高兴吗?每次读日本文学都会有一种相似又不同的感受,日本人总是喜欢在文章里面流露一种美好又暧昧的气氛。这和日本民族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日本人含蓄,讲礼,爱面子,又崇尚集体主义中的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的和谐外表。这也让日本文学形成了两个极端,一个是唯美含蓄暧昧的美好的文学,还有一种是与之大相径庭的极端的假恶丑,腹黑阴谋乱伦懦弱。这是一篇轻松美好的小说,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心生温情。忘年恋、非婚同居主义、多角恋这些故事都被款款道来,让人觉得都可以理解都可以包容。要知道,人是多么脆弱的生物啊,每一次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都是值得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