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日本》的读后感10篇
《迷失日本》是一本由[日] 安藤雨倩著作,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28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失日本》读后感(一):迷失日本之记
书中十一个中国新娘的故事,除了几个留学生,剩余的都是通过中介介绍到日本,和日本的乡村农民或是渔民之类的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结婚,并且这几个新娘的文化程度并不高,真是佩服这几个女人的胆量。
但几乎都是悲剧性的婚姻生活,除去文化差异,语言不通,日本人和中国人之间的障碍是深入到平民生活之中。书中有好几个新娘,都是因为刻薄的婆婆或是大姑子而日子越来越难过。而书中的十一位日本男人,几乎都是看起来忠厚老实,但要么是骨子里真的是懦弱,要么是有暴力倾向好吃懒做的男人。
最无法理解的是,一位公司公费去日本学习的三十几岁的女人,自己在中国有小孩有丈夫,在日本被一个穿着干净利索实际上好吃懒做、自私而又喜欢打人的日本男人束缚。他对她从开始就可以看出不过是换一种形式的压榨,并且对她从开始就已经显露出了暴力倾向,却还是默默忍受!她完全有能力走出他的手掌心,即使是再回国工作也会比在日本好,却完全甘于在那样的压榨之下生活。真的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书中介绍得比较多的是中国新娘和日本男人之间的相处过程,并且在婆媳相处方面也是如战场一样此起披伏。唯一感觉比较温情的一对,是作者自己和她日本老公之间,虽然她描述她老公的部分很少,但从她采访过程中他对她的支持,以及一些话语,可以看出真的是对她很尊重,又有爱。
所以,跨国恋不是那么容易的,要夸中日两国恋更难吧。
《迷失日本》读后感(二):远嫁日本的中国新娘们遭遇之警示
没对本书之前,对日本的认识,大多是对其个人独立能力、吃苦精神以及先进科技与发达动漫的向往。之前火热的《非诚勿扰1》,还让人对日本的北海道风光着迷了好一阵子。当然,这些零零碎碎的认识,也没能拼出个日本印象的轮廓。所以,一开始接触到本书,还是蛮有兴趣的。
本书的作者就是一位嫁到日本的中国女子。在序言里提到自己结婚二十来年,儿子都已经赴美留学了,故想拾忆结集。这本书,算不上严格的学术研究作品,也不是带有新闻性的报道,就是这位名叫安藤雨倩(日本名)的中国媳妇根据日本中文报纸报道的线索,找到的十来位采访对象进行访谈的故事。
本书写作的手法,看起来是随意的。而且,也有一些中国不常见的素颜:就是作者有什么说什么,然后发生什么了就写什么。像那种看到了很正式的电视画面,突然又会呈现背后准备节目时的状态。这种处理,增加了阅读的趣味。因为通篇讲的大多是作者采访的故事。虽是平淡的口吻,但由于各位故事主角都太典型极品了,有几个故事几乎让人有痛骂的冲动。像不争气的中国媳妇,固执与无能的日本丈夫,还有各色的日本恶婆婆。故事是她们的,思考留给了读者。
就算不读本书,对于通婚这件事,特别是涉外婚姻,确实需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通过本书的叙述,在一般日本人眼里,中国来的媳妇,大都是“别有用心的”,要么就是想留在日本,要么就是想分家产,于是总带着有色眼镜对待。从经济上看,中日之间确实差距巨大。此外,两国政府之间的不正常信息流通,也造成了相互间认识的偏颇。也许,中国媳妇嫁到日本,就如同越南媳妇嫁到了中国,而我们无法对他国的情况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既然是跨国的媳妇,自然成了亲朋和邻居的话题。所以,不得不相信,一般的跨国婚姻,特别是有被坑骗性质的婚姻,往往都是有悲剧注脚。
所以,想要寻得美满的中日婚姻组合,确实不容易。本书选取了十二个故事,似乎只有一个故事的现状还算是美好的。这种文化上的差异,观念上的根深蒂固,想要真正适应并使双方稳定好情况,不仅仅是需要时间那么简单。像日本公司会把丈夫的工资卡直接寄到新婚妻子手上(以至于丈夫都不知道自己发了多少工资),全职的太太掌握着他们的财政大权。像这些还算是容易接受的好方式,倘若是日本男人的色及其社会环境相应的完备,那就让中国读者感到匪夷所思了。
本书的作者及其在日多年的中国好友,都在书中认为日本人不太接受外来文化,缺乏中国文化中的包容。就是表面上客客气气,见面九十度弯腰鞠躬,但实际上对于是否属于“我们”,却有着漫长的认证过程。在他们先入为主的观念里,有着大大小小的偏见。所以,就算是在日本过得还不错的中国媳妇,想要真正入籍日本,做个彻底的日本人,依然不是一件易事。毕竟一桩婚姻,至少牵涉到了两个家庭,还是有着相互仇视的两国之间。
更不让人乐观的是,中日两国之间,时不时还来点“暴风骤雨”。经过这么一折腾,就算是很多和平相处的关系,也还是受到了冲击。因此,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状,眼下得到的答案都是值得异常谨慎的。而作者所生发的“迷失日本”之感,或许就是不得其解之惑吧。
《迷失日本》读后感(三):更侧重表现远嫁日本的女性命运,客观留给读者思考。
拿到这本书后,先看了目录,当时的感觉是压抑。远嫁国外以及生活都是沉重的话题。读完内容后,是更深的压抑。这些远嫁日本的女性大部分是不幸的。不管是自身的原因还是日本丈夫的原因,看到结局时还是感到深深的悲凉与心痛。
嫁到日本的女性多是为了寻求在国内找不到的出路,为了生存的本能而选择远嫁日本。而这样的女性多是学历不高,能力不强,或者是理性程度不够而心中幻想与愿望过高的人,这是人类求生存以及求更好地生存的本能。
中日之间的仇怨是历史深厚的,这多多少少影响了中日婚姻,尤其是在中日夫妻双方吵架时加深怨恨的一个因素,也是有可能引起双方矛盾的一个因素。爱国,在国内体现不明显,但在跨国婚姻中往往有更多机会体现出来。
外国作为旅游的地方,是美好而神圣的。而作为定居地,却往往是悲凉而陌生的。远嫁日本的那些女性,在陌生的遥远的地方,与家人相隔千万里,风光再美,文化在丰富也遮盖不住心底的思乡之情与孤单无助。所嫁的那个人若是好,便好过一些,温暖一些,若是不好,则是雪上加霜。而占据有利环境的男人,多多少少会强势一些,无后顾之忧一些,对这个远嫁来的女子,不免会粗心。
遇人不淑,或者生活环境恶劣则多造成中国女子在日本的悲剧性的命运终结。而客死他国更深令人心痛。
作者将因各种原因远嫁日本的中国女性的他乡婚姻生活展示出来,客观而冷静,很少含有个人感情,似乎纯粹是为了写这本书,纯粹是为了寻找丰满的素材。
从作者的偶然的字里行间能看出作者作为其中一位嫁到日本的中国女性无疑是最幸福的,她的日本丈夫温和听话,对她百依百顺,生活也相对无忧忧虑,言语中能看出作者的幸福之感。大概这也是作者之所以能成为作者的原因,因为她的生活条件和心情环境能够支撑她无忧地写作。她是幸福的。
读完这本书,对日本的印象除了富士山、樱花、北海道、美食等等,还有生活。最真实的日本人民生活状态,包括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惯以及心理文化等,这或许才是完整而真实的日本。
《迷失日本》读后感(四):一部客观深刻、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
看到上面有些书友说这本书不客观,作者太过‘五毛’。
我却有自己的思考。
一位理解她的先生,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个相对公平的法治社会。
这三件宝物是那么珍贵,可遇而不可求,她完全可以轻蔑地嘲讽仍在国内拼搏的中国同胞和不能融入日本社会的出嫁女性是多么无能、不幸、愚蠢。
很可惜,她的良心告诉她不能这么做,她在日本的生活环境就决定了她是个天生的的人文主义者,必然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和社会理想。
她的先生给予她很多物质、精神上的帮助,让作者了解到日本的主流思想和社会形态。
体面的记者工作让她接触到抱着同样目的、有着同样出身却经历情感波折的中国女性,她拥有了揭露社会现实、争取社会关怀的理想。
日本公平完善的法治制度,使她拥有为出嫁群体争取权利与社会关怀的动力和权利,也是她将理想变为现实的魔法。
所以就有了这本书,现在我们来看本书封面:
迷失日本、出嫁新娘情感实录。
关注点在于出嫁者的迷失的情感经历,立足点是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主旨是关注在中日经济文化差距巨大,区域政治的博弈日益加剧的过去三十年里(时代背景),
在没有感情基础、没有对等婚姻地位、大多没有较高的教育素养的"三无"条件下(个人条件),
用嫁掉自己的手段来实现移民日本、追求更好生活梦想 的一群中国出嫁女性的情感和生活。
这样尴尬的条件下的群体,必然带来广泛而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包括那位女主播、包括作者自己也面临这样的问题。这是一道道横亘在眼前的鸿沟,对面好像就是天堂,然而我们沮丧地发现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的迈过去。出嫁女们总要有牺牲才能获得社会身份和认同,而现在的问题是,出嫁女们可以牺牲的东西并不多,而且有可能牺牲全部也无法获得认同!可能只为争取一个被”试用“的机会,她们就要付出人格、金钱、权利、健康、感情、肉体。
请问各位,如果你们写这个群体的情感和生活,要体现人文关怀、争取群体权益、说出这个群体的心声,你们怎么写?
难道像新闻联播一样?
我们出嫁女性生活吼,我们教育素质高,日本丈夫疼爱我,女性社会地位高,文化需求都满足,政治波及特别少,基本薪资年年涨,大家共同走在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上。。。
然后再有意无意地播放下外国的骚乱或者政治波动。
这TM叫客观吗?
我们不能这么写,我们写书是站在这个群体角度,我们绕不过去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得直面它们:
1.第一个故事中的女性为何逃跑?日本女性地位低,传统的婆婆命令媳妇干体力活孝敬男人。
2.中日文化不同容易造成误解,比如大拇指的那个误会。
3.那个送手机的男人为何能为所欲为?日本丈夫素质低下、好吃懒做 + 日本苛刻的签证政策。
4.渔村的女性为什么激化了家庭矛盾?出嫁女性素质往往不高,她虐待老人的猫引发了冲突。
5.那位ACGER为什么担心在日本安全?中日政治关系波动,日本爱国愤青上街砸店、围堵中国人。
6.为什么那位中国男士想要创业?日本家族企业中个人升迁有透明天花板。
7.那个女主播生活富足为何要离婚?没有感情基础、家庭地位不对等、日本对女性的职业束缚。
8.。。。。。
什么叫客观?
能反映现实才叫客观,所以我认为作者的案例真实、深刻,称得上客观。
又有书友说了,虽然案例是真实的,但作者解读上夹带私货,贩卖五毛价值观。
....
当然要贩卖五毛价值观了!
1.作者日本国籍,如今生活在日本。本次出书介绍出嫁日本的中国女性生存状态,销售的对象是中国人。理想是一方面,钱也是要赚的,作为"客人"的作者当然会很客气。
2.作者日本国籍,如今生活在日本。
政治的本质是通过博弈分配社会资源和权利。所以作者身为日本纳税人,揭露日本社会现实并不是在抹黑、鄙视日本人,她在为弱势群体发声,维护她们应有的权利。当然作为中国公民,且给作者扣帽子的各位,不能理解作者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不是针对某一个,我是说在座所有党同伐异的都是......
3.作者日本国籍,如今生活在日本。中国内部的社会问题,人家早就不关注也不了解了,作者关注的是中国的发展带给她的外部利益。
比如日本出嫁女性素质过低不是造成家庭矛盾吗?中国出嫁女经济不独立造成家庭地位不对等吗?
中国出嫁女曲折的感情经历,和双方不对称的身份有很大关系。
怎么解决呢?
随着经济发展,如今出嫁女性素质高了,经济地位也上去了,婚姻幸福指数蹭蹭蹭增加,那个上海的女孩简直被公婆和老公捧上天。作者长期关注的一个黑暗的社会问题,将随着中国的发展而逐渐消失,设身处地为出嫁日本的女性考虑,作者有什么理由不为中国的发展而“五毛”吗?
《迷失日本》读后感(五):过于片面
读完整本书觉得作者还可以写一些比较positive的故事,我相信一定也有很多人嫁去日本是过的很好的。里面的故事的女主角普遍文化背景不高,出生农村,大部分是走头无路嫁到日本的。我觉得必定也有一些是文化背景比较好,比较独立的女性。有些作者的采访我觉得可以应该更从被采访者的角度去问问题,不清楚作者是怎样的家庭背景,觉得不能够了解到出身农村的这些被嫁到日本的女人。希望可以有一部比较更全面描述这些嫁去日本女人的故事。
也许也是时间问题,90年代,21世纪,中国女性的地位学识越来越高,我相信也有很多在这个年代嫁去日本的女性更为理性更为独立。认识另一半的途径也更为多样化。
《迷失日本》读后感(六):各种烦恼交织的新娘们
作者写的挺用心的,挺知性的女子,想的比说的多,因而不是流水账搬的对话稿。
11个故事看完,有些小压抑,比较这些去日本的新娘们,过的大多都不好,压力,压抑,压迫,这些都还存在着。这其中也夹带了日本民族本身的压抑性,中日关系给人带来的压抑感。
不过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改变。如同第一个故事:虽然被喝酒后发酒疯老公几次气出了家门,但在见到了,并与作者不断交流过程中,不难看出老公还是很在乎他的,虽然有时候总会有些不太好听的话,但对于中日之间那么多特殊的情节,似乎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在一起随便一句话就能伤到彼此的自尊心了,这个老公如此的善解人意,真的很好了。
中日之间的隔阂,在渐渐地淡去,这些夫妻们,在面对那些敏感的话题时一点一点地互相退让,加上彼此之间的爱羁绊着彼此,他们一定能过的越来越幸福。~
《迷失日本》读后感(七):发发牢骚
迷失日本,感情,家庭,孩子与钱,教育,等这些问题总会牵动一些人的神经,也许她们为了某一元素放弃自己的性格乃至人格,忍辱负重,相信一时的容忍,会换来后世的幸福,自古王朝后宫,战乱不断,勾心斗角,胜出者大有人在,成功定义变的模糊,金钱权利变成一场游戏,仿佛人生如梦。
如果经历这些换来等价的回报,失去一些也理所应当,外人看不懂,超过认知,人世悲哀,经历者自己懂得,这也没法说孰好孰坏。此时人性的优点与弱点无疑被提升到一个峰值,因为爱?因为恨?因为生活?因为孩子?因为快乐,或者未来的快乐?究竟为什么?作为旁观者,一时不懂。
在我看来每一个元素都跟纯真。爱情,单一的爱情,复杂的杂质多了,演变成亲情,亲情中带着默契与相互依偎和敬仰。相濡以沫,白首不离。两个人执守背影才是一世不妄活。
这本书的后面,作者添加了很多虚构情节,不是纪实性东西,看看就行了,不必在意。
《迷失日本》读后感(八):《迷失日本》后
作者安藤雨倩,原名林雨倩
自己觉得作为一个对各样文化都感兴趣的人
很难拒绝日本的文化
淡雅而又精致
认真而又克己
日本的文化 和 中国的文化有极大的相似 却又有极大的不同
当今世界上 我想再找不出一个国家能像日本这样与我们紧密相连
不仅仅因为一衣带水毗邻的地理位置
还因为历史上的不断交缠
虽然日本的很多东西都是由我国传过去的
但是在那片岛国领土上 却焕发出别样的魅力
有点像病梅 妖娆而病态
很喜欢看这样的书
关心外国人如何看待我们
关心我们的人在异国他乡的生存现状
跨国婚姻中
最富争议的应该属中日婚姻了
中国女人嫁给日本男人也好
中国男人迎娶日本女人也好
本来中日关系就如走钢丝一般摇摇晃晃
这样背景下的跨国婚姻更是在文化的差异上 又负担着别的什么
很多时候 婚姻的双方站在两个极端
立场不同 却又因为婚姻的关系而相亲
日本人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有很强的成见与误解
觉得中国落后 中国人都是令人瞧不起的
中国人对日本人何尝不是呢
觉得日本人都是小鬼子
狼子野心想要吞并我泱泱中华
南京大屠杀更是横亘在中日之间的一根刺
想要忽视 但是那种骨鲠在喉的感觉却无法挥之即去
或者
哈日的人们 喜欢他们的ACG,喜欢他们的AV
喜欢他们的书籍、电影、食物
但是我们从这些文化作品中所接触到的日本人
是真实的日本吗
还是已经给美化过的大和民族
嫁给日本人 这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
是不能理解和接受的
但是 存在即合理
的确有许多中国新娘嫁给日本人
还嫁的都是那些在日本娶不到老婆的日本人
要不就是续弦或者当苦力
语言的不同 文化的不认同
习性的差异 更是让中日两国民族间有了隔阂
时间的确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可是日本对于历史的逃避与篡改
对于中国外交和军事的挑衅
让时间的功力大大降低
真正的彼此了解 互相包容
恐怕还要很久很久
《迷失日本》读后感(九):迷失日本
在这个男人纯主外、女人纯主内的国度,原来是通过经济权转交女人来体现男女平等的。否则男人在外面可以为所欲为,女人在家则会变成女佣兼生理需求对象的角色。同时法律也会理所当然的站在女方这边。万一男人在外逍遥自在后嫌弃老婆,要和老婆离婚。这种情况下法律会支持女方让男方净身出户。所以女人百分百依赖男人、怕男人的同时男人也怕老婆的严苛管制的。
若女人婚后依然工作或打工会非常损害男人以及男方家颜面的。世人会认为这家人穷困潦倒或者厚颜无耻到居然要女人出去抛头露面维持生计。
对于中国女人远嫁日本男人,我个人实在是费解。日本男人可以被形容为矮矬穷、暴力、变态、色魔。这么多缺点居然还会被彬彬有礼的假象蒙骗,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他们如此的鄙视中国人,外加中日关系相当敏感,怎能有那么大的勇气下决心嫁过去的。
爱,确实有魔力。能让一个女人为了不值得的男人变得呆傻萌甚至进精神病院。真的是这样的道理吗?其实依我之见,纯粹是习惯在作祟。而不是爱!只怕世间罕有真爱了。一男一女在一起时间久了,任何事都变成一种习惯,所以当有一天,缺失其中任何一方时,哪一方都会觉得不习惯所以不愿意放手。其实要是真的放手一段时间之后,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了。
在这个地球上,不存在少了谁,另外一个谁就不能过活了。也不存在差了谁,这个地球就不转了。夫妻双方也是一样的道理。而且还只是大千世界中的一粒沙这么微小而已。
《迷失日本》读后感(十):该如何评价这本书呢
如果要评选今年读过的最失望的一本书,估计就是它了。作者是一位嫁给日本人的华人女性,也是一名报社记者。记者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保持客观。在阅读本书的前半部分时,我抱着这样的基本信任体会书中的内容,然而读至后来越发觉得不对劲。作者抱着“赴日新娘的生活都很惨”的心态去寻找故事,再以这样的心态去挖掘当事人的内心想法,最后在文章里再给读者展示“看,果真很惨吧”。以这样的逻辑去写纪实类书籍无疑有些荒谬。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作者甚至在书中承认了自己的写书逻辑,甚至在挖掘不出“悲惨”一面时,仍念念不忘,猜测当事人是否隐瞒了什么。
其实,无论是否嫁给日本人,婚姻本身,生活本身,都有令人困扰的一面。而跨国婚姻掺杂了文化等因素,更加复杂难解。该书中的主人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也许都无法胜任国内的婚姻,更别提跨国了,因此做出种种极端的事情并不难理解。作者虽然记录得很辛苦,但是探讨问题时总有隔靴搔痒之感。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没有很好的区分哪些问题是由婚姻本身引起的,哪些是由人的性格引起的,哪些是由于交流障碍,哪些是由于日本文化等等。如果笼统的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日本文化的令人讨厌,无疑是不妥的。
另外,书中有一个重大的事实错误。在某一章的开头,作者花了一页向国内读者介绍岩井俊二的电影《love letter》的内容。然而她所说的梗概与我所了解的内容牛头不对马嘴。这使我的感觉很不好,以至开始怀疑书中其他事实性内容的可靠程度。
以及,该书的文学性质令人怀疑。如果作为采访稿,则显得有些罗嗦;作为小说,不够精彩;作为对社会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作为纯粹的纪实文章,主观色彩又很浓厚。在文字上,作者有明显的“日语化中文”的痕迹,虽然这可以作为她在日本生活的证据,但读来还是有些啰嗦和别扭的。
当然,本书也有值得欣赏的地方。首先,作者亲历亲为,采访了许多当事人,并把与他们交往记录下来,很不容易。其次,作者的叙事风格平实,颇有日本文学的味道(包括啰嗦)。以及,作者的为人处世,对一些社交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很值得学习的。可以看出来,生活中这应该是一位有些沉默,热爱思考,平易近人的有魅力的女性。
我知道,写出一本书很不容易。如有得罪,请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