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永远有多远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永远有多远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23 21: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永远有多远读后感精选10篇

  《永远有多远》是一本由铁凝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36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远有多远》读后感(一):一个“物非人是”的故事

  “永远有多远”是个好题目。 顺着这个题眼似的题目回头想想这篇小说,会发现“永远”果真成了个被笼在了云里雾里的词汇:白大省和北京城,平行着、有时互渗着被铁凝叙述着,这两者的关系如此亲密,以至于我们无法将之剥离开来。然而在这里,即便“人”的日子浸透了“城”的滋味,“城”的演变道尽了“人”的悲哀。“城”与“人”的关系却并非、至少并不只是“象征”这般简单直接。 永远?什么是永远?偌大的北京城拆了建、建了拆。上百年的胡同也好,见证着历史的四合院也罢,该断壁残垣时候,还是得轰隆隆地被时间掩埋。“我”在王府井边一个小小的门檐下紧紧攥着那仅剩的一点点儿“京味儿”、住在驸马胡同里的老太太丢过来的那两句“活了一辈子,到老被赶出北京了”……就连活了一辈子的、承载了整个生命重量的“北京城”就这么有些不留情面地渐渐淡了,没了,你说什么是永远?你说你是不是还能相信所谓的“永远”? 可偏偏又有白大省这么个“仁义”的老好人在一如既往地过她“仁义”的傻日子。各色各样男人也好、女人也罢,在她这傻日子里轮番登场了。而千帆历尽,白大省却还是那个胡同老人嘴里的仁义姑娘、姥姥眼里的笨丫头、“我”眼里的傻表姐。 白大省的那股子傻劲儿,似乎就和“永远”似的没个尽头。 于是城的命运和人的命运就这样构成了两条线索、两种悲凉,也由此形成了一种张力、一种对照。 要是看寿命,人这一辈子和城的几百上千年历史,简直是没法儿比。可如今穿越岁月长河的“城”,让人怀疑起“永远”;而短暂活上这么几十年的“人”,却反又叫人有些相信“永远”。 到头来,“永远”果真成了一个看不懂的词儿——永远?永远到底有多远? 说惯了“物是人非”,而《永远有多远》讲的却是个“物非人是”的故事。 ——“物是人非”总免不了有些回首的味道;“物非人是”倒是多了些对当下、对过程、对活着的姿态、对存在方式的关注。 《永远有多远》值得回味的地方,确有这一点在悄然地浓墨重彩

  《永远有多远》读后感(二):白大省

  永远有多远,,也许这真的只是一种调侃、赌气和自嘲。

  铁凝作为中国文联主席,自然有她拿的出手的作品,《永远有多远》就是其中一部,篇幅很短,感情却很真。

  小时候的白大省就已经注定了自己性格和地位,就好比她的形象被定格在了“头发上还有一块没洗掉的蛋黄洗发液。”她的父母离她很远,有一个不甚疼她的姥姥和一个爱开她玩笑的表姐。尽管如此,她依旧爱自己的姥姥和表姐。小心翼翼地伺候姥姥出恭,还对表姐言听计从。她疼她的弟弟,因为她一直记得这个弟弟自出生起就多灾多难,没过上消停日子。

  当白大省独立拥有胡同里那套房子之后,她的朋友就更多了,后来,这里就有了白大省同学的感情生活……她爱郭宏,那是她第一次投入感情,格外珍惜和呵护。但郭宏那样一个有企图心的人,显然是白大省招架不了的。果然,郭宏背叛了她。白大省毕业后在凯伦饭店上班的时候,遇到了关朋羽,但就是这样一个本该水到渠成男生,最后却爱上了白大省的表妹。还有从一开始就无动于衷的夏欣。

  在这里,我想说一点题外话,在我身边,也有一位如同白大省的朋友,当然,不是对爱情的投入,而是对朋友的真诚无私,就像白大省对自己的姥姥、弟弟和表妹那样。我的这位朋友性格豪爽,人五人六的,非常有架子,这点倒跟白大省不大像;但她是绝对地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团结同学和尊敬师长。她愿意为了朋友去牺牲,为了家人去奔波,为了一切她认为值得的事情乐此不疲。在我们那个圈子里,她是公认的好人,也因此受了不少委屈,却一直不该自己的初衷。我曾经对她说:“多少次我诉之肺腑,只缘于我对你的信任期待你的鼓励。”我的这位大智若愚的朋友也许同样会有没洗掉的蛋黄洗发液在后脑勺,也许因为她的热忱,也会受到伤害,像白大省一样。但我真的祝愿,无论永远有多远,祝这位如同白大省的朋友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因为你也有一群视你为神明的朋友!!!

  《永远有多远》读后感(三):和白大省一起 慢慢 傻实诚的长大

  朦朦胧胧记得小时候有一部和这个书同名的电视剧,徐帆主演的,情节没什么印象了,也许是播放的年代太过久远,我那时候的年纪也不太大,把主要的经历都投给了动画片之类的电视节目,也或许是里边的演员我不太喜欢,总之,除了名字里边的情节我完全没有印象了。

  直到后来我与原著相遇。

  说实话,不知道是受什么的影响,也许是电视剧、电影、甚至是“北京小妞”之类的歌曲,我小时候脑子里一直觉得北京女孩儿就应该是西单小六那样儿的,再不济也是大省表姐那样的。她们开朗热情,有事儿没事儿也爱跟你臭贫上两句,她们可以不漂亮,但是身上的某些东西总是能不自觉的吸引你的目光,她们爱使小性子,也爱贪小便宜,却又不会蛮不讲理,该大方的地方却也毫不吝啬,总之,是那种灵动而又讨人喜爱的类型。

  颠覆我的这种概念的就是白大省,这个善良实心眼儿还有点耸的孩子,为什么让人如此熟悉?她的胆怯、懦弱、和那没有边际的妥协与退让明明与这个以开朗热情的而著称的城市,尤其是以这个而著称的北京胡同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可是为什么我却觉得如此亲切?

  后来我幡然醒悟,那个书中的主角,在现实生活中不太讨喜的,善良实在却又有些耸的女孩不正是我自己吗?那个一直羡慕着、向往着成为“西单小六”那样的“北京女孩”,虽然一直生活在北京胡同,但依然不会砍价、不会臭贫、不会耍心眼儿、爱妥协不会拒绝人的北京女孩不就是我吗?

  虽然到现在我还是依然努力的想成为我心中的“北京女孩”的样子,不过似乎我的努力总是收效甚微,这么多年我还是和“白大省”一样偷偷的羡慕着胡同里的西单小六,把自己变成她那种美丽的样子,不过不管外形再怎么改变,里边的东西却是很难被自己驾驭的。就像那时候夏达在“哥斯拉”里边说的:有的人会从和人的接触中得到养分,有的人却会一直耗损,天性使然,强求不来。渐渐我也接受了这种被称为“天性使然”的东西。

  那时候做毕业设计,预定的是画一组漫画,几个关于北京胡同的故事,本来想找当代的,不过找来找去也没有什么合适的。现在已经没什么人去关注这种胡同文化了,写书的人更倾向于描绘大都市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的爱恨情仇,只有我这种从小长在胡同儿里,生活节奏比人家慢半拍的人才有这种在外人看来无关轻重的小情节。那时候甚至考虑过自己编故事,不过由于时间太紧,最后还是作罢。只能把选择的时间范围扩大,于是大省又第一个被我想起来了...

  为了取材,我不光把小说从新看了一遍,还把我记忆中模模糊糊的电视剧也找了出来,准备做个人物形象上的参考,说真的,电视剧我是真没坚持看完,随便倒了几下就作罢了,我也明白了我小时候为什么对这个电视剧没什么印象的原因,因为那不是真正的胡同,不是真正在胡同里长大的孩子的样子,所以并不能让我感同身受

  原著在电视剧里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几个演员虽说演戏都还凑活,但是到了片子里却怎么演怎么不是,尤其是徐帆的大省,多了一点傻少了一点实,把个大省演的像个二百五一样,刘孜演的小六也是,其实她更多的是韵味,但这里却像个疯丫头,当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编剧的问题,但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她们并没有真正感受过“她们”的生活,体会“她们”的感受。

  现在看来我那时候画的画已经略显幼稚了,但是在当时的我来说确实是倾尽所有,把我所有对胡同儿的感受都倾注在我的每一笔里。就这么画下去吧,继续画“大省”们和“小六”们的故事,更多她们的故事,我会用我的画笔叙述出来,讲给我自己听,告诉自己是如何像大省一样傻实诚的慢慢长大、变老的...

  《永远有多远》读后感(四):可望而不可及,可遇而不可求的白大省

  我相信作者在怀念身上有大省影子的人,相信作者在怀念大省身上的品质,相信她在怀念那个充满了大省气息的曾经的北京。

  大省是个这样的人,太善良了,用书中的话,太仁义了,大省每次都轰轰烈烈不顾一切的爱,但是最后总受伤的总是她,最后她还是接受了那个吃软饭的大学同学,而且那个同学还带着个孩子,只因为一个手绢就打败了她,她永远都记得别人的好,似乎向她道歉,她反而迷茫,她觉得自己就应该这样“好”,如果不好,她就良心不安,她就会问责自己,她太善良了,只伤害自己,她对别人太宽容,又在某方面对自己太苛刻,换句俗话说,太对不起自己。

  曾经的我,也想做一个像大省一样的人,无奈,我天生自私,何必屈和,大省,就是大省,让她不做大省,那才是真的难为了她,她大概才是真正的随心而行吧……

  没有完全一样的大省的人,但是大省必然来源于生活,在我的生活中似乎就捕捉到大省的影子,那些选择原谅的人,那些对感情义无反顾的人,我们替大省遗憾愤愤不平时,我们又有多少人有大省的勇气,我们多少人有渴望遇到大省,我们多少人,不敢成为大省,当然,很多人也不想成为大省……我们精致地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奉行着“吃一堑长一智”的原则,我们不要自己受伤,当然,我们又渴望没有功利的爱情……

  老北京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些还存在的“老北京”也大多已经进入了展览馆,老北京醇厚也不知道省下了多少,现代发展迅速,那些老趣味已经成为人们闲时的娱乐消遣,北京过去以它的宽厚容纳了那么那么多的人,她就像大省一样不计较,一样仁义,用她如大省身子般的博大容纳了人们带给她的东西……

  胡同里的没心没肺的女孩子不见了,北京还能叫北京么?

  要是大省不见了,作者儿时的北京何去何从呢?

  大概这也有点,借一个人,喻一座城的意思吧……

  要是上升到一个高度……那么批判现代性?

  永远有多远?大省那么远?北京那么远?你爱我那么远?恐怕很少有人说永远了吧……

  《永远有多远》读后感(五):死心眼儿的轴女人

  这是我第一次看铁凝的小说,没有想到意外的好看。看完之后,只觉得白大省实诚的可爱又可怜,用一个字来说,就是“轴”,我总想;这女人怎么这么轴?

  白大省不美,身形略臃肿,心里却渴望着爱与被爱,她一迷恋起一个男性,就要对他好的死心塌地,可她却永远失恋,永远被男的甩开,也许这也正是因了她的“仁义”。

  有的女人天生风情万种,有的女人天生不解风情。有西单小六这个前者,就有白大省这个后者。西单小六天生狐媚样,年轻时候就能迷倒无数男人,还夺走了白大省当年为之昏迷倾倒的男人,若干年后摇身一变成了酒吧的老板娘,还有个比自己小若干的丈夫,整个一个人生传奇。白大省相貌平平,成绩平平,仁义老实,外人觉得她就是一个脾气好的胡同妞儿,可谁也不知道她心里暗暗羡慕着西单小六的风骚劲儿,自己在家临摹着她的打扮,她的辫子,她的风情。她心躁,可是别人不知道。

  她对别人好,也对自己看上的男人好,对每个男人都死心塌地的倒贴,可她不知道一味的付出会让爱变得廉价,她不知道为什么这些男人知道不会再遇到一个比她还好的女人为什么还会离开她。可她还是死心塌地的对他们好,对劈腿过的前男友也好,无可救药的白大省。

  看了这本书,身为女性,尤其的恨铁不成钢,你怎么就那么轴呢?可她就算再轴,再死心眼儿,再无可救药,也是胡同儿里的一个永恒可爱的妞儿,不是么

  《永远有多远》读后感(六):仁义的京城和京城的永远

  如果你住过北京的胡同,一定见过一群快活又善良的孩子。我没有这种经历,但的确在大都市残存的略显破败的胡同中见过些背着书包不为凡事所扰的少年。突兀的墙壁满地的垃圾琐事引起的争吵妇人们的谈天说地,这些景象和声音勾勒出一个北京,一个在繁华深处的真实的北京,带着点点市井的俗气却是别有一番味道。

  听说老北京人都讲个“仁义”。

  文字中有一个姑娘,从小就被胡同里的老人冠以“仁义”称号。她习惯于照顾别人不求回报,甚至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程度。这种日益加深源于内心不可控制的仁义,让人看了从起初的赞叹到了最后的揪心。她不忍拒绝任何人,总怀有一种愧对感,当周围人已经把她的付出当成习惯进而心安理得,却还是一如既往。于是接踵而来的是伤害,被生活折磨得遍体鳞伤,但仍痴醉其中。偶尔她也会无奈地叹息:“我现在成为的这种‘好人’根本就不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但我永远也成为不了那种人。”

  我不否认现实中存在小说里那样几乎成为病态的付出者,甚至也确实认识类似这样的人。一切的极端也许正反映着北京胡同里生长着的特有的执着和坚毅。渴望叛逆,渴望越过时代认知的时尚,却终不能违背内心那种超乎寻常的善良。

  在铁凝笔下,除了一个惹人嗟叹的人物,我看到更多的是背景中那个时代下的北京。形形色色的人们互相交流着感情,同时并不影响暗自谋划自己的利益。总有那么几个在不经意间成为瞩目焦点的人,总有那么几个张扬好客的人,总有那么几个背后嚼舌根的人,但也总有那么几个热心而默默无闻的人。再喧嚣再世俗,老北京人终究是朴实的,是“仁义”的,并且这仁义烙入灵魂深处,不随时代更迭而改变,直到永远。《永远有多远》,是疑问亦是感慨。谁也无法许诺永远,但是多少年来磨合和流传下来的性情,一时不会改变。

  四九城里人们所关注的除了提笼架鸟走街串巷的“玩儿”,更应该有些什么精神上的东西。这样才担得起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厚,还有每一个北京人的爱。

  引用书中一句话,即使北京的胡同都已拆平,我也永远会是北京一名忠实的观众。

  是的,不管永远有多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