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格桑花开》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格桑花开》读后感10篇

2017-12-24 21: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格桑花开》读后感10篇

  《格桑花开》是一本由方琦著作,32.00元出版的2012-11图书,本书定价:312,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格桑花开》读后感(一):借用你的眼睛,爱上八瓣的格桑花

  我刚看这部小说时,以为只是作者心血来潮在偶然的机会下,才参加支教活动的。而一场关于汶川地震的回忆,将我的视线转回地陷山崩,江河失措的2008年,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我已然感受到作者一颗默默付出的助人之心。

  说出来有些惭愧,我也一直想加入志愿者的行列,却总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在地铁站呼吁大家“左行右立”吧,怕遇到熟人,扯着嗓子挥舞小旗子怪难为情的。可真的要投奔到谁人都不识君颜的偏僻异乡去吧,又舍不得放下,放下生命中物质世界、便捷的生活、牵绊的情和与之相关的人。

  忙碌的都市,匆忙的身影,焦灼的心情,贪图的安逸,真的让我有心无力……

  的确,开卷有益。书里的故事让我看见和我有着差不多年纪、背景的都市女子一样的人生风景。能够想象抛开一切去做自己认为值得和喜欢事情需要多大勇气和胆量,起码我做不到。没电没水的日子我没有经历过,但会联想到生日时熄灯吹灭蜡烛时温馨的一刻;手机电话应酬不停接踵而来时,会顿生退隐红尘想法……可是真的一切发生了,我还会心生安然地度过艰苦、清贫的每一天吗?

  我不敢想。

  搓板路上的那段文字我想跳过去不看,可没忍住,我怕啊,那碎裂的骨头隔着菲薄的皮肤在互相敲打摩擦,发出砂纸的声音:擦擦,擦擦擦的场景,看得我手脚冰冷,头皮发麻。泽旺磋却无比顽强地克服走出无人区,回上海手术后居然线也没拆就为爱再战高原。

  一个勇气与大爱并存的女子,让我的心震撼到生疼和敬畏。

  梦想永不眠,不是拿来说的!

  小说里的一个个故事像一朵朵八瓣的格桑,花香飘溢进心里。告诉我跌倒后,怎样振作地爬起;当人受到伤害时,原谅和努力能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

  欣然在假期里返回上海,好友罗红听了她的叙述后,感觉支教的经历仿似在“讲电影里的故事”。我看完整部小说,我想对罗红说,你的话说错了。这是一朵弱小也倔强的格桑开放并灿烂雪域的故事,泽旺磋留给孩子们的是一个真实坚强的背影,像个榜样一般使学生铭记,让孩子们滋生力量,带着爱远行坎坷和美景并存的人生

  合起书页时我竟然感到一丝小羡慕和眼红的辛酸。这应该就是隐匿在人性深处的矛盾吧。

  向往之,可也害怕承受苦与艰辛

  不过,我通过她的眼睛和文字,突然徒生勇气和信念,渴望起风景绮丽、环境恶劣的高原,还有那一片美丽的格桑花海。

  我在心里轻轻问自己,如果今后有这样子的机会,会报名参加吗?

  我想,我会。

  因为,人,生来只为生命中有爱!

  《格桑花开》读后感(二):匍匐在信仰路上

  这本书是我读得最快的一本书,快不是因为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而是因为聚精会神。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果敢坚毅的女子,恰如书中的女主人公,欣然。她外柔内刚的性格,带着读者远赴边藏,亲历了自然的严酷,藏民的质朴,藏俗的虔诚,书中的雄峰险壑、爱恨情仇,自你打开书卷起就那么横亘在你眼前,一如那藏地高原的严酷,不给你任何准备就硬生生地把你摁倒在地,青稞酒、酥油茶,飘扬的经幡,毫无征兆的生死,就那么毫无章法可循地上演,让人不敢卒评,不甘远离。

  我在冬日早晨清亮的阳光中打开了这本书,细细读完发现作者即使在写一次精神现实的残酷博弈,一场爱情与诀别的挽歌,行文中也依然透着一米阳光。

  有人或许会说这是一部爱情小说,可是我觉得爱情并不是它唯一的主题。书中的主人公谢欣然从繁华的都市上海,只身进藏支教,羸弱的身躯或许败给了高原的寒冷、缺氧、断水、断电,可在手臂螺旋形骨折手术完没几天又立刻重返支教岗位,这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君子一诺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却已然濒危的美德。或许从某个层面上理解,抛开寻常意义上的门第、得失之争的爱情,和弘扬这种美德本身,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涤,都像书中藏民们匍匐在朝圣的苦行中一样,是为了接近灵魂中最初的一点敬畏之心,毫不掩饰地说,这种敬畏之心是当下中国最最缺失的东西,不敬神佛,不信因果报应,所以才敢有三聚氰胺,才会有郭美美,就像作者在书中所写:藏民们是相信有轮回的,死亡只是暂时离开这座星球,迟早会在下一个轮回里回到这里,所以他们爱惜自己生存的环境,而我们什么也不信,所以才对自己的环境大肆践踏,我们生活在这里,就像士兵露营,天亮了就拆毁灶台,因为用不上了。

  高原的环境是严苛的,也是美丽的,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花太多篇幅来描绘那些美丽,只是寥寥数笔,言有尽,意无穷。更可贵的是作者写景状物不单单是为了描绘美丽,更直接地是为了凸显人物内心,贴合主题,或美丽的,或孤独的,或跳脱的,或沉郁的,或欢快的,或忧伤的,或急或缓,精彩纷呈

  作者从人山人海的闹市去到荒凉少人行的高原,在一静一闹中,凸显出来很多社会问题,贫富分化,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不均分配,人在现代都市的焦灼,个人信仰被家庭社会的无情碾轧,抱朴守拙或同流合污的矛盾,对这些现象作者述而少论,因为作者本身就是为了从这些芜杂中跳出来,去做一次信仰之旅,所以她的文字中,只能看到一种勇往直前的坚强,永远带着一米阳光,甚至是在你合上书页硬要去回味那些纷乱的红尘的时候,嘴角也会自然不自然地挂上一丝轻蔑,因为你看懂了,看破了。

  “潜入时光的隧道,我遍寻一种神奇的光芒,要来点亮我一颗暗淡下的心房,我手捧一盏酥油灯,告诉我信仰是火种,它会燎原,让花海从此绽放。揭开爱的属性,它会产生一种奇迹,如我狂乱地迎风燃烧,眼重新变得明亮柔软。爱,使我始终不怕身处这个疏离得世界,而奔走日夜。又对八瓣格桑花的花语,心生向往。”她这样为爱人写着,也这样做着。

  小说构思也很巧妙,看似寻常的倒叙,女主人公带着读者一起完成他和爱人生前的约定,重走一趟拉萨之路,这一次行走,在物是人非中,她梦到了与爱人的前程往事,这一路走来,梦里是一次重温,梦醒了却是一种释然,即使有万般眷恋,在活佛的启迪下,她知道爱人是随缘而来,为爱而死,这或许是一个人最美的结局,所以作者写:如果你是一种信仰,我愿意跪成经桅。我在诸佛前低诵你的名字,只求许我一个重逢的轮回。

  书中写到了藏民的风俗,包括一妻多夫制,天葬等,写到他们的食物,生活特征,让人觉得,藏民们或许不像我们一样有各式各样的数码产品、华丽的衣食住行,但是他们也没有我们习以为常的成见。书中的小女孩能为了拉肚子老师顺利上茅厕,能在三更半夜等着雪停,给老师扫好路;能为了给断臂的老师抓鱼吃,大半夜站在零下十几度的江水中赤手抓鱼,而他们的风俗是不能吃鱼的。这让我们又一次不自禁地想到我们自身的文明,科技正在吞噬人类本身,这种吞噬不是肉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我们正被变成社会机器中的一个小元件,不中用,就会被替换,所以我们永远有种焦灼感,忙于生活,却忘了生活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花更短的时间去到一个地方,却花更多的时间走进一个人的内心。我知道千里之外你在做什么,却很少关心你快不快乐。那些处在边区的人民茹毛饮血,敬天祭神,或许我们称之为蛮荒,可是他们却怀着虔诚之心,匍匐在信阳的路上,一跪一扣间,细细思量怎样才能接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或许作者也在用她的苦口婆心,规劝我们匍匐下来,仔细想一想,何为文明,何为蛮荒。

  《格桑花开》读后感(三):所有的事,都需要爱才能完成

  爱之外的东西不过云烟

  这是一个讲述爱的故事,只有爱。

  西藏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的神奇源于它的圣洁与信仰。因为信仰而变得圣洁,因为圣洁才会延续信仰。

  世俗生活的喧嚣浮躁更加凸显出西藏的静寂与安宁,这是一个可以让灵魂安家的处所,这是一片可以休憩的天堂。这里有着生命最本真的状态,这里有着最质朴单纯微笑。欣然自踏上西藏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她此生不能再离去。

  你是谁,你就会遇到谁,因此,欣然遇到了仁周,经历了此生最深刻精彩。在他们的故事里,摒弃了现代人盲目追求的名与利,有的只是心灵深处最真挚的渴望与相守。他们相爱了,在那格桑花开的季节里,他们决定与子偕老。

  生命中总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不是老天的惩罚,只是为了让深刻的东西更加深刻,让虚浮的东西更加虚浮。他们的爱是真挚的,因此即便二人已阴阳相隔、不复相见,却仍旧可以刻骨铭心、相伴永远。

  这不是一个狭隘的爱情故事,故事中的爱是人间大爱。友人之爱、亲人之爱、情人之爱、真挚关爱……种种爱交织在一起,构成这绝美的西藏,描绘出了这幅爱的油彩。

  匆匆一生,唯有爱的延续才可永恒。无尽的物质追求只能遮盖明亮的双眸,令其黯淡无光。

  唯有爱,才是真心与真心缔结下的生生世世、地老天荒

  《格桑花开》读后感(四):一朵格桑花,就是一朵不屈的花

  这本书是从一朵蔫了的“花”开始讲起。

  可以说谢欣然在报名支教的那会儿,即便她的目标宗旨是友善的去奉献的,可本质的动机并不纯。

  她想当然地感到高原亘古辽阔,碧水青天,幽深隽雅,宛若世外。她可以逃避魔都的烦忧,斩断失恋工作的诸多不顺,获得波静浪平的安逸生活。幻想着高原是为避世的人量身定做的,雪域会因阳光的照耀融化变得清爽如秋,所有的花草树叶都洋溢色彩斑斓的诗意,等待每一个人来此的人讴歌。

  我去过甘南的藏区,我知道,她想错了。

  雪域高原是苦难大地,它是人类生存极限的坐标点。当生活于此的藏民无助时,他们要么向天界的众神匍匐下卑微的身躯默默祈祷诉说,要么带动全身奔腾的血液疗伤心灵平添力量,全力趋向于希望、追索、安慰宁静,最终抵达自我超越

  谢欣然,一个生活在樊笼都市里的女子怎会知道这些?

  当高原寒冷的气候、质疑的眼神、孤苦和落寞排山倒海般将她一挫再挫时,她哭了,嚎啕大哭。这让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一朵焦灼将败的花本就受不住移植之苦,果然,她失落了,该凋零了吧。

  可是,一个读她心的安多藏医,几个可爱的读书孩子,一群绛红色渲染的,挺拔的,没有纷杂民族用微笑、帮助、鼓励将花儿浇灌起,让它芬芳他人之时,自身锤炼得更加茁壮。

  这些都是谢欣然脱胎成为泽旺磋命中必须经历的事实变迁,可以说,磨练即是造化。

  当谢欣然从懦弱不举并无主见温如玉的小女子转变成大口朵颐举杯豪饮,敢动手打架的快意恩仇之人后,我由衷地笑了,这小妮子彪悍了。

  在高原,她有过很多不一般的高峰体验,让心灵更加迫近瞬间或者恒远。从此,再回生命的平原,心中升腾出之前缺乏的力量和勇气,活出磊落畅快。

  我能看见,一朵花儿在岁月的沧桑中正茂盛地生长。

  如果说她参加支教的最初动力乏善可陈,那么她骨折术后再战高原的决定是她真实由衷的选择

  她可以不来,没人会斥责她。但她到底去了,像一朵扎根高原的格桑花,从此没有离开的概念。

  小说结尾处收在了谢欣然的家乡:上海,作者用一句“我是藏家的媳妇”亮出坚定不含糊的身份,她并未魂断拉萨,而是情归西藏。

  为什么如此眷恋那片神奇的土地?我理解为,那年有一朵高原之花种植进她的心间——无私的大爱。比如在出版这一年,作者又前往有雪域第一城之称的新疆叶城县支教做活动。

  掩卷时,我突然领悟,格桑花不会说话,但却像个思想家,一片绚烂的格桑花海在夕阳下也会落下雄伟的雕像。

  《格桑花开》读后感(五):最深的绝望遇见最美丽的惊喜

  作者是一个让人钦佩的女人,无论是在汶川做义工,还是在藏区或者喀什常年支教,都不光需要内心有爱乐于奉献,还必须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

  不过还是恕不能苟同她将年幼的女儿抛下不管的做法。中国的教育事业需要有人奉献没错,但是女儿更需要她,既然选择了将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对其负责,而不是为了追寻自己心灵的安宁和归宿而不顾一切。有些事情可以等待,有些事情错过就没有弥补的机会。记得曾经读到一对带着5岁和9岁的小女儿用行万里路代替读万卷书的比利时夫妇,作者若真有心于四海,又何妨带上女儿一起分享这样的体验呢?

  作者在自序里面提到,这本书的目的是用小说的形式将一年的支教经历记录下来,所以不出意外的,藏区支教的喜怒哀乐刻画得真实可信,爱情故事则比较肤浅俗套,不管是上海那一段还是藏区那一段。生死恋固然是煽情,可是终究还是太刻意了。

  文字最优美的部分则体现在每章的回目:

  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

  灿烂要用最深邃的寂寞偿还

  若你是迎风招展的经幡,我就跪立成杆

  ……

  最后一个小观察,目前现有的11篇评论里面,有一大半都是2012年8月的几天间注册的,也都只有这一篇书评,然后再加上几个已注销的,好像就2,3篇不是出自书托之手?

  《格桑花开》读后感(六):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文/蓦烟如雪

  我本意要把题目写成爱情之死,因为格桑花在西藏寓意着幸福吉祥,在书中衬托的是主人公坚贞的爱情和无私的精神,但我想到代表西藏却令人恐惧的罂粟花,或许是受阿来《尘埃落定》的影响,觉得它生的灿烂,死的决绝。

  西藏,那个降红色渲染的民族,挺拔得没有任何纷杂。她像虔诚的膜拜者,匍匐在信仰的路上。我想念安妮宝贝笔下名叫莲花的墨脱,那个被人向往的神秘圣洁之地。我哀叹那个才情斐然,不惜放下自尊写下《十离诗》只为获释的薛涛。我好奇那个促进汉藏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发展的松赞干布。但对于仓央嘉措,一句不负如来不负卿,我全身写满了疼惜,如同对主人公泽旺磋一样,哀叹着这世上,没有如果,只有结果的悲哀。

  “水中的神鱼啊,我把爱人交付给你们了!”酥油灯环绕着竹筏,伴随着冷风瑟瑟的雅砻江畔,逝者的容颜就这么的悄匿隐去,悼念的经文和那窜起的桑烟都像是一场灵魂的祭奠。藏民相信世间是有轮回的。那么,我的爱人,前世的缘,来世的路,就让我在佛前低诵你的名字,只求许我一个与你重逢的轮回。你若曾是面壁的高僧,我必是殿前的那一柱香,焚烧著,陪伴过你一段静默的时光。

  当初选择支教只是因为职场失势情场失意,原以为西藏是一避风港,但其实是地域的炼造炉。汉藏文化的冲突、人文背景的迥异,误会、冷漠、质疑甚至是孤苦一一向她袭来,如果没有仁周的出现,或许我不知道她还能坚守多久。大多爱情故事要么缠绵悱恻,要么不顾一切,要么拖泥带水还外带些许的苟延残喘。但是格桑花开里的爱情很纯粹。她家访,他巡诊,结伴畅游在浮光掠影、白雪蓝天的青海湖畔,五彩经幡飞扬在猎猎风中,辽阔的草原里策马奔腾在这西域高原里,忘却那觥筹交错、妩媚阿谀的都市。他们在这里互诉衷肠聆听内心对爱的渴望。

  爱,是什么,他说,爱之外的东西都是云烟。

  突然让我想到一句禅语,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

  他们一见钟情,他们互相施以援手救助那些被环境和疾病折磨的人们,他们深爱这片热土,他们用真情抵御了各方阻碍终成连理,以为开花结果的爱情到底还是死在襁褓之中。远赴支教是媒,舍己救人是殇,一对璧人,终究逃不过命运的魔抓,婚姻期不足两月,到底还是阴阳相隔。

  其实我讨厌悲剧,但悲剧又是如此的震撼人心。

  这里面地域文化落差感极其明显,男尊女卑像是无法撼动的法令。他们一妻多夫,其中故事里琼色就是一人身嫁兄弟两人,其中弟弟打工爱上别的姑娘,琼色遭到同族的歧视甚至是侮辱的谩骂,里面的琼色让女主帮忙写的分户证明(休夫书)更是让我触动,她休夫的理由竟然是:让我为他做点什么吧。

  如果这是大度,我忍着。如果说这是善良,我理解。如果要我去认同,不可能。这就是我们和西藏的不同之处。你会懂得为什么谢欣然成为泽旺磋的蜕变,理解她为何带着伤痛去而复返重战高原,你会懂得拜金女为何幡然醒悟传递着爱的格桑花。有些难能可贵的东西,只有感受了才能懂得。这里要的不是同情,要的不是短暂的给予,而是长期的关怀。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转山》是干净的行走,带着灵魂的逃亡。《云水谣》是等待、是追寻、是无望是落寞。而《格桑花开》是用虔诚敬畏的心膜拜这片热土,祈求每一个人的福泽绵延。三毛说,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我想,在最接近天堂的地方,轻风拂来,那朵八瓣的格桑花,一定很明艳动人。

  让我们为他们做点什么吧。这是谦卑灵魂下的渴望。

  王筱莹

  2012年12月5日

  《格桑花开》读后感(七):向死而生

  读到《格桑花开》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为了早日读完它,作息规律的我竟然熬夜,不忍释卷,它唤起了我对自己人生的回顾,令我嘁嘘感叹,眼含热泪,这正应了书中提及的几米的诗:我总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

  一生中,有多少事能够感动我们,让我们在转型期被裹挟的洪流中驻足反思、打到我们麻木已久的心灵,让随波逐流的我们尝到返朴归真的美好?《格桑花开》做到了,它让都市中的我们辗转反侧,在泪流满面中实现自我救赎。

  支教——一个志愿人员的传统项目,当我在大学时期听说某师哥去支教时和同学们的议论也是求名求利,因为往往是成绩不好的学生会干部去不太苦的地方,比如江西、青海,然后获得保送资格,而采访清华有支教经历的人时问出的他们受的苦很少,只是有人说他们在那睡不着,不仅因为工作到夜里,而且因为那里太冷不出汗,所以他们洗桑拿来促进睡眠,而有的人隐瞒感冒的情况上高原最后也没怎么回忆痛苦,倒是回忆起联络捐助时遇到很多没想到的困难,欲言又止。尽管我所认识的一个人的老公因为捐助牺牲在西藏的拐子弯路上,我也没想过死亡原来离支教老师是如此之近,也未曾想到支教经历可以给人如此多感动的细节,让人有如新生。

  《格桑花开》给我们描述了不一样的支教生活,犹如逆风起舞,飘零却终究灿烂。去西藏支教时不时会遇到当地人的信仰,那里的人因为期待来世而恪守今生,因此,虽然支教必然是两种文化互相影响的过程,在西藏,古朴文明对外来者的冲击力显然要大过其他地方。

  书中的主人公谢欣然为了圆自己的志愿之梦、为了逃离灯红酒绿夜夜笙歌和鸡肋的感情生活,宁可和男友分手也要去无数人连旅游都说伤身体的西藏支教。下车伊始,她就被当地的课程设置雷倒,居然她要教所有的课!当地真是太缺老师了;上课了,她又被同学们的学业基础雷倒,小学毕业班的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知如何写;同情、怜惜,欣然全力以赴,接着,她被藏区轻视女性的习俗雷倒,在藏区,女孩留短发居然会被耻笑,原来那女孩头发生了虱子,欣然就从她开始拿出他们没有的洗发精给每个人洗头,白毛斤变成了黑毛巾,这爱干净上海姑娘没有一丝遗憾,反而看着劳动成果笑呵呵;茫茫草原到处寻找请假未归的学生、遇到生产鼓起胆客串产科医生、接生的孩子死了诱发创伤后应激障碍手臂不能动、甚至发生车祸、为了尽快赶回学校放弃更明智的治疗方案落得终身残疾,文中出现了一些活佛开导丧亲的人的话:欣然在支教中亲身体验了证道,更加明白了此岸和彼岸的关系……这不仅是在支教了,而是在当妈,是在拼命,是为了精神的自由而承担肉体的创伤!人们常说老师就象妈妈一样,说老师为学生奉献了一切……可是,在教师队伍日益壮大、很多人挤进来只是为了稳定的待遇的今天,有多少人能做到这点?临时教师欣然却做到了。

  当然,和世间万事一样,善意的初衷、精细的执行也未见得能够获得好的结果,官本位的校长曾经让创新教学的欣然离开,可是,男主人公仁周带欣然去散心,劝她坚持,而欣然留了下来,在此后帮助同学联系爱心人士一对一帮助去深圳见世面时考虑到校长的立场,设计了完美的责任自担方案,而校长也暗中帮了忙,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历磨难后,欣然更理解别人,也更能把好事办得不影响别人。

  去支教,挥别都市中疲于奔命的自己,让自己长久以来的梦想开花结果,加速昨日压抑痛楚的自己的死亡,快点迎来振奋快活的自己的新生,支教就是主动的向死而生:在书中,作者让欣然改变了唯唯喏喏的态度,向一直维系表面和气的假闺蜜真敌人发泄愤怒,从而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作者是心理咨询师,可以说阅尽人生,她并不单纯描写极端对比的西藏之美、落后和支教的辛苦、成就,而是从人的成长的角度描述了支教的影响,这种大善的影响甚至波及周边,最终,曾几何时渐渐走上陌路的手帕交姚琳因此真心和她和好并开始了事业新篇,周围的朋友也都参与到姚琳的爱心事业中,书中有很多欣然自我分析的桥段,作者的文笔时而冷静理性,时而激情澎湃,无须赘述时总结陈词般干练,心境起伏时细致勾画、而且比拟得恰到好处,主人公的每丝疼痛、每滴累流都牵动我这旁观者的心情,唤起我的纯真一面,生生的将我的心扯出一条裂缝,让我在徘徊挣扎中更加坚定——这就是善的蝴蝶效应,作者心灵中流淌的文字泽被了我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我这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宁愿着凉也要早些看到它的结局。——大爱让风雨交加中的小我死去,走向充满阳光的明天。

  一切小说的可读性归根结底都是是否准确描写了人类的感情,作者的理性和感性连接的较好,宽容接纳,并且以支教的亲身经历写就此书,所以本书的感情细节用小事串起,并非生硬幻想般空洞,比如学生听了欣然父亲的话后下河捉藏人不可吃的鱼(因为习俗)偷偷放在欣然门口,纸条上只写了个“吃”字,后面画了一条鱼——多次秘密行动后被欣然逮到,欣然才知对方要偷偷在半夜时站到刺骨河水中抓鱼——当地人不吃鱼,也没渔具……是怎样的爱能够感动虔诚的藏族人偷偷捕(他们认为他们死后会变成的)鱼?

  非常感谢能够遇到这本书,它让我更柔软,也期待它和更多人发生共鸣,让感动的泪荡涤都市的尘埃,让我们更加清醒,更加明净。

  《格桑花开》读后感(八):我觉得是爱情造就了这个故事,主角毁了这个故事

  最近看书的速度有些提升了,用了将近七个小时的时间才看完这本书,《格桑花开》当年好像有一个这样的电视剧吧,但是由于对国产电视剧没有好感,所以就没有看过了,最近由于去过一次西藏之后,感觉对藏文化和民俗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去了一趟等于白去,心中觉得探险的感觉没有丝毫的敬畏感,没有被环境所感化的半点意思。

  如果这本书当成一个爱情故事来看,这是一个平凡的爱情故事,以生死离别作为开头引出了这个故事,然后以生死离别作为结尾,淡然的结束了这个故事,这种生与死的离别完全不是什么惊天动地,人鬼动容的那种,整本书中有好几次的这种描写,有女人的,有孩子的,最后是爱人的,藏民的人生观认为死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轮回的开始,死亡带来的不是让人倒下的痛苦,而是发自内心的虔诚的祝福,我觉得这样很好。女主角没有什么关于相貌的描写,这里也不需要,而男主角似乎成了一个完美的人,有爱心,有头脑,细心,勇敢,还是个医生,还有一身的好厨艺,而且在知道这是个爱情故事的时候,开头只有这两个人的描写,所以不用怎么动脑子就知道了最后走到一起的就是他们两个人,开头和结局就这前十几页就都交代清楚了。

  如果把这本书当成一个关于藏区支教的故事来看,对于藏语艰苦的生活基本上都是一笔带过的,没有过多过细的描述,感觉凡是经历过这些事情的人都不会再把这些困难当成自己的谈资,愿意分享给大家,添油加醋什么的了,而是用很轻松的方式,让大家感觉这是一个笑话,这样的豁达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说出来。其中一段欣然第一次骨折回到上海在家养伤期间的描写,带着的味道总不是那么好受,睡觉枕边放一个手电动,晚上上厕所从来不开灯,只用手电筒,馒头凉了也不放微波炉加热了,直接凉的就吃,说什么熟的就行。这种艰苦的生活加上藏区的孩子天真淳朴的性格,其中还对比着都市人对支教行为的不懈和种种误解更觉得那地方时天堂,这里的天堂讲述的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

  最后觉得这样的人真心不适合去当一个支教的老师,虽然没有说课堂上教会了孩子什么东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仅仅凭着前面的两次车祸,骨折,住院,后面的任性,把父母接到高原之后造成的两个老人全部高反这些事儿,来回还都是坐飞机,就觉得真是个找麻烦的人。那些描写让我都想把她给拉回来了。

  《格桑花开》读后感(九):大爱证菩提

  如果,你走时,我没在你身边,

  那么,你来世的路,就让我用真情的目光为你铺就!

  读《格桑花开》,宛如行走藏地一遭,心情跟着方琦笔下的故事沉涌跌宕,心灵尘埃尽洗,灵魂被光芒照得通剔透亮。

  她是上海姑娘,在读研究生,高原支教领队,一度挣扎于红尘商海、儿女情长。

  他是藏家男儿,县医院医生,赛马节的英雄,以妙手仁心安身立命,回报生养他的故乡。

  他们相遇在“扫眉才子”薛涛曾经被流放的地方,相遇在文成公主进藏的路上,相遇在茶马古道的起点。

  她出生在七月,热爱荷花、喜欢游泳,嗜榴莲、芥末、海鲜…寒冷孤寂的松潘高原没有这些,她不在意。

  她为这里的孩子而来,她的七个班,132个学生,她的13门科目,一周21节课。从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中亲见生离与死别,到灾后希望小学周年回访时见证放飞的梦想,而今,她要带给孩子们一颗感恩的心。

  只是,高原的风冷硬无情,停电停水的夜饥寒孤病,新的教学方式被误解误读,为了找回失学的孩子,无数次体力透支、担惊受怕、饥饿困乏…

  仁周,幸好你在。

  你阿妈的家温暖和煦,你阿妈的话熨贴人心;十岁的卓嘎雪夜不眠,硬是扫开两条天路;小小的作秋孝趁黑偷偷送来岷江的鱼;还有驴友团的问候、李晓星的捐助…多少感动多少爱,与希望同在,和日月共辉。

  “我们藏族人转经筒,不是单为哪个人,是祈求所有的人都平安。”

  唵嘛呢叭咪吽。

  如果,如果有起码的医疗条件,如果不是最近的医疗点路途太长,尼玛尕的阿妈不会大出血无救,他的弟弟不会小小年纪做扎巴、他的奶奶不用高龄孤身草甸牧羊;琼色不会因疼痛迁延过久,长眠在手术台上;央金的孩子更不会刚出生就夭亡;也许,郑中旺杰的阿叔不用被逼与青梅竹马的妻子分开,一个拼命挣钱好就医,一个上山避婚做觉姆…

  唵嘛呢叭咪吽。

  岁月不宽宏。一妻多夫,分户遭唾的旧俗毁了琼色,苦了娟子。舍不下的情投意合,抛不开的血浓于水,受过高等教育、闯过江湖、胸有大志的泽仁终究无法选择回避与逃离。

  “让我为他做点什么吧!”---这里有爱最质朴、最深情的诠释。

  唵嘛呢叭咪吽。

  与上天最接近的地方,风景绝美,苦难深重。冻水如墨、残雪似银,五彩经幡猎猎当风;神山云缭雾罩,姿容绝世;圣湖水光浮翠,倒影流岚。是神圣的信仰让这里的人们能容忍、不奢求、内心遍溢平和喜悦。这里终年盛放着一种神奇的花儿,绵延无际到天涯,风越狂它越挺拔,雨越大它越娇翠,太阳越烈它越灿烂,它单薄,却很美,一如爱与勇气,在最绝望的境地里,也不会迷途和放弃。

  仁周,你用医术医德、用大爱证得菩提,却来不及牵手十月拉萨的约定。你说过要一起骑马逛林卡,喝酒、唱歌、跳锅庄。

  仁周,我的爱人你在哪里?别让美好的人间,空余我一世凌乱、孤单凄惶。

  佛光穿越苍茫。

  他说:活着,就美美地笑!

  他说:爱之外的,不过云烟。

  安多草原曾把积攒一季的灵动秀丽都赠予了谢欣然---这个上海来的新娘。而今,她是泽旺磋---一个藏族的媳妇,她要像仁周最后托人叮嘱的那样,美美地笑着,绽放在格桑花儿开遍的高原上。

  你要坚持

  面向经幡飞扬的地方

  听我说这一生

  不离开,不放手,不绝望

  …

  《格桑花开》读后感(十):爱有来生

  谢欣然在高原遇到车祸,回上海开刀,能够带伤重返高原完成支教这一举动,这我多少想到同题材的支教小说《酥油》,一个女子独自在草原支教5年,身体也算羸弱,和本书作者有何其相似之处啊。她们有着同样的执着秉性!

  我有些不能理解她们,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带病或者负伤一次再一次的去高原呢?兴许这就是所谓的信念和信仰吧!

  正如书中写道:信仰若是真空,多半会由愤怒与绝望来填充!

  同样,藏族人相信轮回的存在,这始终让我心中暖洋洋的,像初冬午后的阳光柔柔地温暖心房,小说结局虽然是悲伤的阴阳永别,但是也正如布达拉宫的仁波切提到的:倘若他日,你因某种际遇再次看到它时,就是命运对你最大、最美、最珍贵的奖励!

  那么,最后作者并未明言的“明天新的希望”和莞尔一笑,就证明了轮回这一场温暖的因缘际会。

  在无尽的轮回里,我对无常万象回报心存畏惧,敢于在每一世里捣毁虚假谎言建筑的森严堡垒。在无尽的轮回里,我能感觉有人在不懈的找寻自己,那一生所依附的温暖是前世种下的正法之光普照我今生的黑暗。

  虽然,小说里的爱情是虚构的,但我仍愿意相信在雅砻江畔,有一种跨越生死的真爱,始终存在,诗意地生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