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天堂》读后感10篇
《告别天堂》是一本由笛安著作,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告别天堂》读后感(一):______相濡以沫,______不如相忘于江湖
原来恋爱也可以是歇斯底里,血肉交织。十七岁的天扬和江东坐在蛋糕店里,那时候离高考还是八十多天。天扬抓过江东的手,在手臂上咬下深深地印记,那会是一个烙印伴随着江东走过后半生。
爱得癫疯,疯癫的爱。我理解不了也无从体会。神经质的小打小闹,从可寒死后一直持续到哥们义气破碎的象征——肖强掠夺了天扬的贞洁,天扬不同以往的平静。江东窥见了其中的端倪,在等待天扬给他确认的信号——她那受伤的眼神,以及他的惊慌失措无可逃避的举止,江东懂得了其中内情。
高考过后,天阳江东一番云雨——也是第一次唯一一次之后,两人的恋情至此告终。这其中有方可寒、肖强的因素参杂其中。张宇良算是个奇葩,瞥见天扬肖强的行径,并以此为借口来胁迫其与之发生关系,充其量只能是个无良没品之人。还在犹豫要不要把肖强归于小人之列,毕竟作为泛黄照片上四人之一,多少有些分量。但一想到张和肖一样,在完事后,一样的在天扬额头留下了恶心的一吻,顿觉其也好不到去,丑恶之人,下半身动物,精虫爬进脑中腐蚀了灵魂。天扬是天使,在分手之前一直都是。肖强、张宇良是魔鬼,玷污过天使的魔鬼。
宁愿江东天扬如亚当夏娃一般偷吃禁果也不愿发生这一切。
江东太过于善良,近乎是高贵的善良,当然,这是在对待天扬的时候;天扬也善良,过分纯真的善良,天真。带有不同性质的善良相撞的结果只能是止兵相息,不会是如火如荼。“我们什么时候做?”看这话的时候,是该为她的单纯而发笑吗?不该,是快乐而温暖的钝痛。
天扬的善良的保质期持续到了真正做了白衣天使的时候。对龙威,袁亮亮,张纹雯。龙威和袁亮亮只该是一个人,前期是,后期也是。只不过在后期变成了“一个人”和“一个人的身体”的对抗,让我想起范冰冰在《二次曝光》的分裂人格,自然,后者过之。
不不,这个天扬同父异国母的弟弟,算是穿插在天扬和周雷中间感情的调味料。小家伙在外国长大,竟也懂得世故——爱情的世故。
我该为谁,为谁的爱情而感动。天江、天周、天肖、江方、肖方?这其中略微感动的起来给天周,时间的持久战。毕竟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也是他们三个人的归宿吧!天江的爱的确不如梁祝那惊天地泣鬼神化蝶相伴般感动。不该为此动情,都不该。张纹雯和罗小皓,或许可以,但不多。
笛安笔下的每个人都在沉默中有自己的自白,不过那些突然闯进视角的、或是不知道稚嫩的孩童除外。苏云、陈佩、吴莉、张宇良、袁亮亮、龙威、张纹雯、罗小皓、不不……缺了方可寒的戏份,我觉得不完整,不完美。单独的个人、成双的、成仨的、成四的描写叙述的时候,这不会让我怀疑挑剔,但是当夜静下来,时间慢慢流动的时候,他们开始自白的时候,我只看到一个人。一个集结了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时期不同表现的人,顶多他们的自白的时候,侧重点不同。江东重在自身,内心深处;肖强在兄弟义气;天扬在江东;周雷在天扬。
______相濡以沫,______不如相忘于江湖。
《告别天堂》读后感(二):他们都是不一般的孩子
公元前我们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没有人可以看得到,那次真正美丽的微笑。
这是海子的诗,我却是在笛安的《告别天堂》里知道的。刚才看完了第二遍,我的灵魂刚回来……刚开学的时候,为了看完那本《灿烂千阳》走进了三楼不外借的样本书库,因为那里不外借,书还比较好找。从那时起,就开始了每天去图书馆看书的日子。那时候,只要半天只有一节课,另一节课的时间我和小慧就奔那看书了。《告别天堂》是在样本书库看的最后一本书,当时只是因为对“笛安”这个名字熟悉。后来也在二楼借过其它书,也在手机上看过笛安的《西决》和《东霓》。但是都没有这个让我难以忘怀。
天杨是从出生就没有母亲,父亲也一直不在身边,这样的成长环境就使她和一般的孩子不太一样。自己会有好多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人生观。在认得字刚可以读书的时候,就读《局外人》这种深奥的外国文艺小说。江东也是,父母离异,小时候和妈妈住在筒子楼里,忍受着别人的议论。最后母亲改嫁了,母亲的结局是好的,可自己要改姓,这样一个小孩子怎么接受的了。肖强,方可寒更不用说。只有周雷在我们看来成长环境正常的孩子,但在整本书里,只有他傻的可爱。
不知道笛安在理想的生活中感悟出了多少真谛,用她强大的表达能力把这些化成文字,写进天杨的故事里。看她写的故事,就像看《星夜》《呐喊》这些画一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不理智的因素。她那一页排比又顶真并且读着喘不过来气的句子让我心潮澎湃。故事是倒叙查叙什么都有,除了那个“妓女”每个人都在讲故事。这倒没显得乱。在看用笛安的文字写的这个故事的时候,仿佛灵魂出窍,看着这两个孩子相依为命样的爱的死去活来。他们貌似什么都明白又好像什么都不懂。天杨喜欢加缪我理解,那为什么喜欢海子呢?是海子说了一些话,把她的爱情说透了吧……就像她对方可寒解释“字典”一样。一语道破天机。
祝天杨好运。
天杨我学不来,说实话是我不敢。有一点天杨和江东教会了我,不仅仅靠活着的惯性而活。尽管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公元……
《告别天堂》读后感(三):触动你的也许只是只言片语
记得是在16岁看的这本书,我看书速度快,最大感觉就是混乱,台词往往不知所云,不过我最大的本事就是跳过看不太懂得地方,情节知道就好。
后来有了喜欢的人,谈了恋爱,18岁吧,再看这本书真的看到很过瘾。它把我心中所有真实存在反复纠结却又难以表达的感受清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了。那些或是拖沓或是矫情的文字,却让我找到了共鸣。
现在我20岁,对这本书有着特别的情感,因为这本书我开始关注笛安。看了龙城三部曲,我从来都不知道什么是写作技巧,我的语文从来不出色,甚至高考的时候语文惨败,但是我一直相信打动人心的才是好作品,所以在我心里告别天堂远胜于她的其他作品。
我一直喜欢结尾,恰到好处吧。天杨的笑是喜悦,是无奈,更多的是了然。她知道江东是会说出这样的话的,也许还期待了,但这与她是否会和他逃离婚礼无关。逃离了又怎样,没有又怎样,我知道你也想念这就够了
若你还不到十五岁,并且你的父母因为这本书中的某些情节不喜欢你读它,请你听话,耐心些,岁月过得比你想象得快,这本书永远会在那里等着你的;若你是在十五岁到二十岁之间,别去苛求那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可信度,我说过的,一切都是隐喻。若你的年龄在二十岁以上,请记得,写故事的人,都是用从新鲜的伤口里流淌出来的文字,换你们一点点的感同身受。
我花了很长时间读完笛安的《告别天堂》,用这其中的断断续续来缓和我的悲伤,尽管如此,我可怜的木板床仍旧会因为我的哭泣吱呀作响。
“天杨,跟我走吧。现在,你和我。”在天杨七年来爱过其他人,堕过胎,上过大学,上过班,做了很多事情,早已不再是那个高中女生宋天扬的时候,听到这句话,她“含着泪,嫣然一笑。”如果用七年或者更长久的年月来等待一个人,如果那个人真的愿意重新来过,那么我想,这样的爱情是厚重的。
天杨终究原谅了抢走自己男朋友的方可寒,尽管在方可寒死后仍然恶毒的骂过她“婊子”,但是她骂完心里抑制不住的抱歉和难过,她每天准时在方可寒病床前读爱情小说、一起笑谈江东的出轨、跟江东说要是可寒病好了你们就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美好的姑娘是真诚的想要原谅和接纳的。她走进了方可寒的世界,更加明白爱的真谛——爱她要像妈妈一样,如果有女人想抢走他,而他又欣喜,那么就要拱手相让。她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他能幸福,转念想他的幸福里又离不开自己的成全,就会认同更多的爱存在。心是酸痛的,又都是心甘情愿的。
她知道她离不开江东可能不仅仅因为爱情,而是因为江东已经是她生命里的一个印记,生活里的一个亲人,她知道江东的厌倦是因为日子开始变得单调,她知道江东的逃避是因为他已经被她的脾气、梦想压得喘不过气来,她知道江东的矛盾是因为他看不清楚自己的方向到底在哪里,不知道感情的落脚点在哪里。所以她选择重新爱他,一如既往的喜欢粘着他,从不做出“我原谅了你”的模样,那种淡然和幸福不是城堡门一关王子公主从此白头到老的那种弱智幸福,那幸福就像一些长途跋涉的迁徙动物,终于在严冬时赶到一个春暖花开的地方,这幸福不是快乐,是艰辛的温暖,和劫后余生的宽容。
后来天扬选择平静的分手,也不是因为方可寒,而是觉得自己爱得太过深刻以至于惨烈,原本心里的那份美好的感情消失了,只剩下赤裸裸的嫉妒和敏感,于是她选择放弃,然后离开。就像那天她对着《霸王别姬》里程蝶衣自刎时满足的那句“这就对了。”
这就对了。罗晓皓怯怯的拿着“雯纹,我想你”的小纸条来找天杨的时候,天杨哭了。因为长久以来,她都以为罗晓皓是小病友张雯纹的临终幻想,幻想自己在上演真实版的《蓝色生死恋》,得了白血病也要骗骗自己的小男朋友,因为剧本就是这样的。因为7年以来长久的等待,让她不敢去爱,害怕一败涂地,害怕彼此厌倦。现在她相信了,爱是可以回来的,即使张雯纹已经不在了,她梦中的罗晓皓还是会带着爱来看她。
我越来越不确信在未来的执着里,有谁能比得上曾经的执着。当所有东西都被放下来你会发现这往往比拿起来更加简单,所以我们总是本能的没有抵抗。当一切都放下,经历过他给的那些难过,经历过他对你的不屑,经历过错逝的机会,才明白当时的感情,对自己来说有多重要。
走出那份被爱冲昏了头的感情,才能更清楚的看到我们纠结于此的是对失去爱的不甘心,还是疲惫不堪,还是真的是爱情本身。如果真的是爱,那么请静心等待,因为岁月的流转会把相爱的人重新带到一起,而这中间年数的流转,是为了把你们的爱变得更为厚重。
《告别天堂》读后感(五):所谓【青春小说】
最初知道笛安,是在高中的入学式上,她回来作为学姐讲一些东西,提到了她以这个学校和周边环境为背景的第一篇长篇,告别天堂。当时的想法还是【哇好厉害】这样。
高二看到这本书再版就果断买来看,怀着对学姐的崇拜感和想要把自己的周围环境带入的感情看完了这本书,看完后由于对自己的理解能力的疑惑问了其他看过这书的同学,得到了一致的答案后立马把书送人了。
结论就是这书就是一本以各种人几乎无关爱的性为噱头的所谓【青春小说】,其中【粗壮的小腿】也是我完全不能理解的审美观,完全看不到她说的【奉献】在哪里,只看到了挥霍青春的一群人也可以顺利的上大学,这让我们情何以堪。
虽然那个高中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美好的印象,但是他至少是明亮的、积极的,完全不是像她描述的那样阴暗而消极,她的描述简直让我对高中生的正常生活产生了怀疑。虽然学校、臭水沟、人造卫星一直到音像店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她的书里人物简直就是生活在这个和环境中的一群外星人。
看过此书后,顺带着连还没看过的那一群写【青春小说】的人也一并讨厌了。
《告别天堂》读后感(六):我一直以为可寒小同学是主角
首先呢 笛安老师很厉害
十六岁的时候没看懂 十八岁再看
其实很容易看懂啊 这就叫长大了么
故事说不上有新意 就一些成长的片段 所以说笛安老师很厉害
明明没有共鸣 就连“把生活和学习分得很开”的共鸣都没有
虽然吧 是是非非 没有谁成为大人物
最终淹没在人潮中 生活很烦人
又没有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地步
life is going ,who care
————幸好你们都在
谁敢说青春里没有或多或少的那些人呢
即使到后面很多人都以不同形式在变
我依然觉得天扬 江东 肖强 可寒你们都还在
天扬依然很干净 江东依然敏感 可寒的美还是那么嚣张
一想到肖强 那一句江东你会后悔的还在
是那些记忆与记忆的串联让我们觉得时间的流逝不在
就像放在桌旁的水杯 只是喝口水
顺其自然 没有什么为什么和喝掉多少的概念
原来以为过去就是回忆并且已经走远
但在不知不觉中 它已经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只是我们太熟悉它的存在而忘却
它提醒着我们,我们不只是依赖生活的惯性而活着
可寒嚣张的美盖过了其他人
就像黑白灰的图像上只剩下她嘴角的一抹猩红
很多人写青春都在写颓废
这是我看到的最满意的一次
《告别天堂》读后感(七):关于《告别天堂》
两年前就读过这本书,这两天又下载到手机上读了一遍、居然和以前的感触有很多不同。 虽然说小说是虚拟的,书中的那种爱与痛也是现实中不可能比拟的,但我却觉得它异常深刻,我喜欢宋天杨、喜欢江东、喜欢方可寒,他们虽然只是虚构的人物,却在我心中鲜活着......中学时代的爱,总是那么的刻骨铭心,也许会是一辈子的记忆,像江东和天杨这种拿命来爱对方的爱情,也许真的只是小说中才有吧?
经典句子:我爱你、非常、非常爱。
那之后,有好几年,我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宋”,“天”,“杨”这三个字中的任何一个,心里都会尖锐地疼一下。遗憾的是,这三个字实在都太普通了,几乎是随处可见。
“我们,还是--算了吧。”
《告别天堂》读后感(八):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往事扑面而来。
认识笛安,不记得是从《东霓》还是《西决》开始。她写故事总是轻易的的就能抵达人心最深处的柔软。
昨天早晨开始看这本书。于是一个上午就沉浸在一种哀伤的氛围里。这种悲伤的笔调,会把你的感情全部调动起来。仿佛走进一个很奇妙的世界。
那样的宋天扬。江东。周雷。方可寒。以及肖强。
那样的青春和年少。
那样的执着与偏执。
那样,再也回不去的爱情。
十五岁的宋天扬面对江东的背叛,说着“江东,我爱你。非常,非常爱”来表示原谅。此后谈很多的恋爱,跟很多人说“我爱你”,却不再有非常非常爱这样的字眼。
而二十五岁的宋天扬,终于不再勇敢。江东说“天扬,跟我走吧,现在,你和我”
她终于转过脸,含着泪,嫣然一笑。
然后画面就戛然而止。美得让人心痛。
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
《告别天堂》读后感(九):碎碎念
每个人都是不甘寂寞,快乐着别人的快乐,忧伤着别人的忧伤;繁华落尽,惟剩自我。
天杨和江东,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一对却又拼了命的给对方折磨。 原来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那么一段执着,执着于一些莫须有的轰轰烈烈。宋天扬执着于初次见面声音的选择,江东执着于隐藏和摆脱自己的自卑,周雷执着于自己对天扬的执着,肖强苦苦认知自己苦苦验证也终究只能开着出租车搭载一个又一个曾经和青春有关的人,大体方可寒最悲凉她执着于生命却又亲手将自己毁在了十八岁……
爱情面前,或许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就连天杨最后对方可寒的温柔,也带了一点讨好江东的成分。然而就是这样一对非常非常爱对方的人,却在折磨过后因了内心的偏执而选择分开。不甘寂寞却又因寂寞
一直以为隔阂已在,必然会随着时间慢慢加深,对彼此的感情也会淡之又淡。然而,江东最终还是紧紧握住天杨的手,以琛和默笙还是过上了幸福快乐的小生活;前提是,七年之后。
三年基本未联系,是不是该因了那一份默契,那一份心有灵犀,那一份理解和包容,那一份一次又一次小心翼翼的触碰,而选择,再等四年。
《告别天堂》读后感(十):离开爱的那个人,离开天堂
不知道为什么,在自己22岁的年纪,突然翻出了笛安21岁时写下的文字,放下了了手上正在看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就这样,一口气的读完了这本小说。
其实,故事情节说来非常的简单,无非是5个人间的爱恨纠葛,我们都曾相互爱过,甚至我们所经历的都不是爱,只是在那样一个年纪,我们的生活纠缠在了一起!
爱情就这样错过了我的青春,直至现在,当青春所剩无几的时候,我依然在期待这件事情的来到!所以,这种兵荒马乱的青春,总让我羡慕,但是,谁又知道我能不能承受住这样的疼痛呢.....
喜欢白血病这个设置,喜欢那些患病的孩子,往往从他们的口中,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东西,原来,在每一个年纪,我们都曾对生活如此了然,人生如戏,我们在上帝手下,过着自己的人生,就算看到了他的艰难,却只能不断前进,假装乐在其中....
红玫瑰与白玫瑰,说不清更喜欢哪个姑娘,就像江东失去了both,在这个故事的最后,总觉得这两朵玫瑰都凋零了!
笛安说这个故事关于奉献,可我却依然想固执的认为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当我么走过青春,我们遇见了太多的人,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故事,所有的这一切,让我们对生活越来越坦然,我们慢慢被磨去了激情,但我们一定会一直成长,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人生!
在18岁那年,我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人,离开了我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