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倾城之恋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倾城之恋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26 20: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倾城之恋经典读后感10篇

  《倾城之恋》是一本由张爱玲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2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倾城之恋》读后感(一):一盏茶 一本书

  张爱玲的书适合一个人时候看看品味,给自己一壶热气腾腾的茉莉花茶,在点上一盘檀香,悠悠的翻开书,一行一行的细读。

  这是第一次看倾城之恋,一目十行,只略了一个大概,理顺了故事的梗概,如果你现在叫我说出个人名也许我会想很久,可你提起也许我会记得这个故事,这个主人公。

  看完最后一个故事是在春分,下着雨,因为才看完的原因我现在还记得这场景,只是忘了这题目是什么了,霓喜,其实是一个很美的名字,当然女主本身应该也是一个吸引人的美人儿,只是落得最后的结局无非是为了生存,人的出生好坏无论是在以前还是在现在其实都受着不公等的对待,只不过现在没那么严重而已,霓喜也不过是为了生存,她想要的就只有一个家,一个温馨的家,从小没受过家的温暖,但内心却无比向往着一个家,老公孩子,一家子的其乐融融。可正因为身份,是她无法有一个安定的家,男人只当她是一个被买来的小丫头,说情,也许动过,可收了受了身份的隔阂,终究无法娶她,一个女人,如果生了孩子没有一个光明的身份,难免不了受到外人的斜眼,这才导致了霓喜悲哀一生

  也许有些人觉得霓喜前后跟了几个男人,会很荡。可是每一段情她也都有过真情的时候呀,只不过这真情最后都被金钱诱惑所打压,好的生活好的坏境谁不喜欢,只不过太痴迷于金钱也不会过的太好,因为你的眼里除了金钱就没有任何东西,包括最开始的向往与幸福

  倾城之恋的每一篇都不是完美的结局,也许跟她自身的经历有关,可正因为这不完美才使我们这些读者看着心疼,但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现实,现实不过如此

  一盏茶的时间很快,但这一本书,是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悟出更多的道理

  《倾城之恋》读后感(二):命运下的悲剧人生

  《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虽然经过一番挣扎,觉得毅然决然的离去,可是却生了病,她自己内心也对自己说,也许生这场病是自愿的,也是她下意识的不肯回去。那么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因为习惯了这种烟红酒绿的生活,还是因为乔琪乔?

  从后面的发展可以看出葛薇龙确实很爱乔琪乔,甚至愿意为了她继续留在这个圈子里面,愿意为了她出卖自己的身体,她甚至说了,她是自愿的。

  可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或许乔琪乔仅仅只是她留在这个圈子里面的借口可以,表现得好像是为了爱一个人才如此的沦落,而其实是自己的本性如此。渴望着这种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被很多很多围着、注意、喜欢,她向往自己姑妈的生活,可是却又不想得到和她一样的坏名声,所以只能利用乔琪乔这个借口。

  现实是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

  《第二炉香》从一件婚姻谈开去,一个不懂得“性”的女人结婚之夜弄出了笑话,把实施房事的丈夫当成了禽兽,并搞得人尽皆知。之后便是整个社会对这个丈夫的态度——冷漠、鄙视、愤怒、害怕等等之类的态度,误会不会被澄清,禽兽、色情狂的称呼像蜘蛛网一般黏在了他的身上,逃也逃不了,社会终于没有了他的容身之处,他只能选择死亡。

  他是脆弱了,明明只要在坚持几天,逃避到远方,远离这个圈子,他就可以重新过生活,会有一种新的生活。然而他害怕了,留在他心里的伤永远也不会痊愈。

  《第一炉香》、《第二炉香》都表达了一个人习惯了一种生活后,要去面对一种新的生活是做不到的,人的惯性总是会让人沉溺于生活的漩涡之中,你只能一点一点的沦落,直至死亡。人,面对着残酷的现实(社会),注定是悲剧的!

  《茉莉香片》和《心经》描写的则是三段畸形的爱。《茉莉香片》里儿子爱上了母亲情人,《心经》里女儿爱上了自己的父亲,而父亲却爱上了自己的同学,以前两者更为着重。两篇故事里的儿子和女儿都注定得不到幸福,他们身上注定着一种命运似的悲剧。而这有跟前两篇的人物是一样的,或者说,整本小说的每个故事里面的人物都是充满着悲剧色彩的,他们得不到解脱,只能任由命运摆弄。《金锁记》里的曹七巧的命运和她的儿女们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封锁》和《倾城之恋》则是还描写一种非 常态下的爱恋。在《封锁》里面,当生活又回复了常态,爱恋也随之结束,而又或许并未结束,然而故事却止于结束。在《倾城之恋》里则是相反,在非 常态下爱恋生成,故事也随之结束,但是当生活回复常态后,这段爱恋是否还会、还能持续下去吗?

  相反的两种结果,给人留下遐想的空间,这要看读者的人生观了。悲者观之视为悲,乐者观之视为乐。

  《倾城之恋》读后感(三):感觉没有那么好看

  首先因为没有看过张爱玲最著名的其他作品,但我仅只对这本书作出评价。以前初中书看的不怎么多的时候那时候班上文章写得好的同学都在看张爱玲的书,那时候觉得张爱玲是多么的高大上,偶尔看了一两篇短篇小说也觉得写得特别好,随着年岁增长,再来看这部中篇小说突然觉得难怪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不怎么高,说实话写的确实不怎么样,都是写富贵人家或者男女之情这些破事儿,而且最重要的是没有深度,这篇写的东西那篇也会有,感觉都是在讲自己以前在富足家庭经历的事或者见过的事听过的事,这点好像和曹雪芹的经历有点像,但是由于家庭远没有别人好,文采没有别人高,所以她的任何作品都不能比肩红楼梦,而且几乎每篇都会出现一个尖酸刻薄的女人形象相信一定是在她的生命经历出现过的一个重要的真实人物,或者说就是她自己本人,对照其一生未婚晚年孤独死去我觉得可能性比较大,而且她经常有意无意地表露出对这些人物的同情或为她们的尖酸附缘由。说实话,改编成电影的色戒在用镜头语言表现人物的手法确实将原著思想拔高深入了。当然不能否认她在比喻,人物景物描写和描写主人公心里活动方面确实胜过很多作家,而且张爱玲是所有作家里面描写民国上海滩生活百态最好的,一草一木都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所以其最算得上是民国数一数二的才女,在中国文学界还是享有盛誉的。

  《倾城之恋》读后感(四):他们还能怎样?他们只能这样。

  二十岁刚出头的年龄,我对“恋”还存有些许幻想,但在张爱玲的笔下的恋,不管那些男和女,情和爱再怎么热,这“恋”还是冷冽的。看《倾城之恋》,我爱想到《红楼梦》,想着范柳原有些像贾宝玉,流苏有点像袭人,但他们还是他们。最钟意读的,仍然是那些男与女的对话,互相试探,充满心机,明知道甜蜜的背后是易于融化的短暂,却乐此不彼地看。表面上的镇定自若,暗地里的焦躁不安,好像一旦做出示好的动作,就会要了他们的命。实际上,他们不怕命被夺走,只怕在精打细算对方面前,败下阵来。

  但再有趣令人玩味的情节,都比不上那个结局给我带来的深刻感受。大部分作者写出的悲剧结局,都可以做到痛楚、深刻,可是喜剧结局往往流于表面。张爱玲却在看似喜乐的结局中敲下一柄大锤,带来不常见的“喜乐中的沉钝”。《倾城之恋》的结局算是一个欢喜结局,又不同于悲剧结局带来的尖锐的痛,这种痛钝钝的,麻麻的,不明显却更致命。所谓爱情美满,却要用一场战争来成全,这一个时代如此无奈、苍凉。

  他们还能怎样?他们只能这样。

  《倾城之恋》读后感(五):死生契阔倾城之恋

  之前应该有看过两遍《倾城之恋》但始终不得其解张爱玲要在这个故事里说什么。说来不怕人笑话,我当初一直以为她想说的是爱之机缘巧合,你看就这么一个巧合这对暧昧中的男女终于走到了一起,于是在我这个“以为”的基础上,我一直觉得《倾城之恋》实在是个可笑的故事,铺陈了太多进进退退迂回曲折的前戏,女的算计,男的装疯卖傻,最后,就是因为一座城市的陷落,于是这两个人走到了一起。简直毫无意义的一个拙劣爱情故事

  但是今天我好像突然明白了。所谓倾城之恋就是当整座城市陷落之际,你可以勇敢地说出心中所爱,而对有些人而言,也只有当整座城市陷落之际他们才有勇气说出心中所爱。

  作为敏感纤细的水象星座一枚,我想我还是喜欢范柳原的,虽然我觉得他一时进一时退让女主很难捉摸,因为我觉得他的表现就是典型的敏感的水象星座童鞋的表现。害怕受伤,所以经常假装/伪装,装得放浪形骸肆无忌惮可内心特认真敏感纤细。他可以很轻描淡写地跟女主说我在这里就是等你对女主说你穿得像个药瓶你就是医我的药,他可以嘻嘻哈哈跟萨黑荑妮混在一起,甚至这个时候他还要死乞白赖地跟女主讨论说不吃醋的女人多少有点病态。但终究,他还是认真的,因为他会像个小孩固执地哀恳地对女主说“我要你懂得我!”,他会半夜三更电话女主说“我爱你”,挂上电话马上再打一个说“我忘了问你一声,你爱我吗?”,他甚至会严肃地讨论诗经邶风击鼓中有关死生契阔的那段名句,告诉女主“可是我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在女主看来范柳原跟她讨论死生契阔的目的就是要迂回地说“不结婚”可我真的以为这是范柳原在很认真地思考他们两个会不会在一起这个命题,有些人就是这样把一生一世看得很重所以在涉及到有关一生一世的话题时他们就特纠结或者说矫情。

  范柳原太认真,但是他那个世界又容不许他这么认真,于是大多数的情况我们看到的就是那个花言巧语没个正经的范柳原。如果不是香港这个城市陷落,也许范柳原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在纠结中度过。

  所以说如果两个人在一起的要求就是结婚过日子,那么两个人很容易配对成功在一起,《心经》里也提到这点爱不多不少刚刚好结婚,两个相貌品学家世都登对的人在一起有什么困难呢?简直可以说是“天造地设”了,这样的结合说难听点即使是“长期卖淫”也会是供需相当尽然有序的。但是如果两个人在一起的要求是相爱一辈子,那么真的很难。弗洛姆说过爱falling in love 和being in love是有着绝对区别的,前者是瞬间的激情纠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同样我也可以举一个最有现实代表意义的例子,我认识一个双鱼男童鞋(大学室友BF)此男习惯性劈腿,而且他的理由尽然是“那一刻是真的”,之前我一直很鄙视此男,但是听到这个理由我就一下子由鄙视转为同情了,因为我相信他的理由我相信他的那一刻是真的就像我相信他的那一刻也一定会很短。

  回到对范柳原的论述,总之,窃以为当一个追求falling in love的人又想追求being in forever love时,问题就必然会出现,于是也就不难解释一时进一时退,进是因为感情使然,退是因为害怕。在这种情况下,外力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一场沦陷,一个天灾或者一场疾病或者其他类似的状况(简单概况定义为“倾城”),我相信,A如果真的爱B,那么当他们冷战的时候A知道B遭遇倾城,A必然会毫不犹豫地主动联系B,什么面子什么怕被拒绝,这些都不会有,这个时候可能拥抱就是AB之间最好最贴切的语言了。当然,毫无疑问,AB在倾城之后也会归于平淡流年之后也会争执、冷战甚至分手,但这里的重点是,如果没有倾城,AB很可能一辈子也就倾城之前那个状态了。窃以为,此理论同样适用于暧昧中的AB,如果没有倾城AB这一辈子很可能暧昧着暧昧着就爱没了。

  我很庆幸在今天这个时候我读懂了《倾城之恋》虽然我知道这个读懂的代价是一座县城的灾难,但是既然这天灾已经发生了,那么我想还是要为我的读懂而庆幸,以及我要祝福及希望今天能成就多几对有情人。

  最后,感叹一下,多少暧昧或冷战没有走到一起是因为他们之间隔了一个允许他们可以不在一起的明天?

  如果你们知道没有明天,你们今天会在一起吗?

  如果还有明天。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倾城之恋》读后感(六):倾城

  白流苏倒是聪明,仿佛什么都了然于胸样子,可是终究也是被香港的战乱才成全的,也不是她自己的聪慧。(所谓倾城)

  对张爱玲起这书名真是绝

  不过至少她也是敢赌的,没走出那第一步,就是倾城以成全她她也没那机会

  范柳原仿佛是个纸片人,这个人物在我心里倒是没什么立体的形象,张爱玲只是呈现了男人的某一面或者某几面在他身上。或者他只是男人的几个标签贴在身上(他对白流苏的态度,也是展现了他的几面,柔弱的薄情的,有情的,都有),便成了范柳原。能推着这情节往前走也就行了。

  但我觉得白流苏是个完完整整的人,范柳原还是只是几个标签,纵然是多样化的标签。

  其次,大家仿佛喜欢说倾城之恋的薄情之处,炎凉,自私,无奈诸如此类。

  可是想起之前读的半生缘,我反倒觉得倾城之恋温暖了许多。

  大概范柳原没被写尽,在我的猜测里我还是宁愿相信他对白流苏多少有点温情。

  倾城之恋,因一场战乱,他便兀然决定了要和这个女人共度一生。待她也和旁人不一样了。虽然不见得多好的婚姻,可是终究是让人觉得温暖。

  或者我宁肯相信他给白流苏的电话,又或者突兀的出现在她房里,总是证明了这样薄情的人也有几分动了情的时候。所以才觉得温暖了吧。

  越是薄情的人,动了情所以更觉得稀有而珍贵。

  却忘了正因为薄情,他动的这点情,也是少的可怜啊。

  白流苏才是算计的那一个,她是弱者,要保全自己她只能算计,所以也能原谅了。

  白流苏一场豪赌,也算是赢了,她敢赌,命运竟然也成全了她。

  范柳原完全是配角。

  -----------------------------------------------

  范柳原与白流苏周旋,乐在其中,却从不想到和她结婚。

  倒不是想或者不想,是压根就没有想到过。

  他不觉得那有什么必要,若是能继续这样周旋,岂不更好?

  反正于他而言是不需要什么代价的,失去了白流苏也不算什么损失的,只是这样周旋着才叫何其有趣。

  这便是男人心,是范柳原身上的标签,最生动贴切的一个。

  即使他多多少少是偏爱白流苏的,可是乐在其中的周旋,他从没想过哪里有结婚的必要。

  是因为倾城,是因为那种战乱里突然的彼此依靠“他只有她,她只有他”那种一瞬间的感受,突然想到了要和她结婚而已。

  所以我终究是觉得范柳原爱她的,不过是倾城给了他一个机会去想到他的爱,让他觉得白流苏于他而言又是重要的。所以他想要结婚。想要将余生与另一个人牵绊在一起的感受。

  至少范柳原不至于在战乱之后找不到更好的女人,因为无人可娶才将就着娶了她,这就不叫自私。

  我宁愿这样认为。

  倾城至少在我眼里是有几分天真的温暖的。范柳原也是。好像小孩子气。

  ----------------------

  那场战乱是不是让两个人都有机会停止了无休的算计呢?应了范柳原一开始说的那句话“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侯在这堵墙根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倾城之恋》读后感(七):好书,不必评价

  一直觉得,像红楼梦,张爱玲,包括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书,是上帝送给中文世界的礼物。

  有些好书看起来是酣畅淋漓的,像以极快的速度在一片旷野上肆意纵横驰骋,激动得想大哭,想大笑,想大喊,张爱玲的则恰恰相反,一字一句都像极细的丝,就那样悄悄地一层层地把你的心缠裹起来,越缠越密,越缠越紧,终至无法呼吸,眼角才会渗出一滴泪。

  所有人都应该先看红楼梦,再看张爱玲,才能懂得从那鸿篇巨著中脱胎出的那些纤细精巧的情节,那些人,那些心情,那些景物,那些语言。

  读张爱玲的书,还有一点听许巍歌曲的感觉,心是被打动的,印象是很深刻的,但却无法确切记得,这句话是流苏说的还是七巧?这个小情节出自第一炉香还是第二炉香?正如没法分别一句歌词是出自礼物还是蓝莲花还是纯真还是旅行。

  还好,被打动过,就足够了。

  《倾城之恋》读后感(八):倾城之恋

  张爱玲最富盛名的作品,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

  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这是我在倾城之恋里最喜欢的一句话,觉得整个小说也是在说这句话,两个自

  私的人,相互取暖般的靠近,又不愿把所有的赌注押在爱情上,彼此有各自的打算,没有海誓山盟,却有温情脉脉的小细节。

  他们是相爱的吗,我不知道,白流苏不是个善茬,范柳原也不是好男人,这段感情中双方看似亲密的关系本就是可有可无的依

  靠,不似那发自肺腑的呐喊。两人都是现实之人,知道对方很适合,很适合,他们的感情更似博弈,男女之间的博弈,斗智斗

  勇,揣测心意,然后选择附和顺从。从前总觉得小说配不上倾城之恋之名,却也道这是张爱玲的杰作。相对他们的感情,我更

  喜欢白流苏这个任务的塑造,在一个没落的旧式家庭,一个离异的女子,张爱玲对白流苏的情感和心态把握十分到位。一点点

  细节都道出了流苏心中的苦和不满,她是想逃离那个家的,而范柳原成了最好的跳板,一块镶金的耀眼的跳板。一段情,两座

  城,铸一场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读后感(九):虽然现实 但它终究是爱情

  读了张爱玲的小说 会觉得爱情变了模样

  和寝室的人讨论 又都惊叹于那细腻的文笔与真实的刻画

  所以最后想着 爱情 其实不过就是书中描绘的那样——

  奢侈的念想 能够拥有终究是幸运

  假若一段爱情 需要用一座城市去成全

  那么我想 它虽称不上伟大 但至少是华丽的

  白公馆里的流苏是勇敢的

  这勇敢不是为了她的爱情 是为了她的命运和自尊

  相对来说 似乎柳原的爱更纯粹一些

  但无论如何 最后的最后 他们走到了一起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刻 她只有他 他也只有她

  张爱玲说:“《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她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就是这“健康却庸俗”,让我在这一整本书的阅读里终于体会到了爱情的些许感动

  虽然现实 但它终究是爱情

  《倾城之恋》读后感(十):不倾国不倾城的爱情

  任何一个人,都逃不过一个情字。只不过有的人美好,有的人凄惨,有的人轰烈,有的人平淡。看完这些故事,有时候想,女人就是要靠自己,有自己的事业,自己靠自己才能不附属于别人,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幸福,要爱情也是平等的爱情;但有时候又想,一个女人再成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建一个成功的男人,俗话说“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也就是这个意思。我有那么一点庆幸,自己生活的这个年代不再那么男尊女卑,我更庆幸,自己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让我有机会保持独立和寻找平等。我追求的幸福,不过是有自己的事业,有来自有事业的他的细水长流的爱情。有那么一刹那,我觉得我离幸福好近,但在大多数清醒时候,我知道这种幸福还很远很飘渺。但无论如何,我都要努力过好现在,做一个独立、坚强、勇敢的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