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倾城之恋》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倾城之恋》影评10篇

2017-12-04 21: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倾城之恋》影评10篇

  《倾城之恋》是一部由梦继执导,陈数 / 黄觉 / 王学兵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倾城之恋》影评(一):乱世传奇最动人

  乱世传奇最动人 张蓝 一篇旧文,当年写的看电视连续剧《倾城之恋》的感受。 《倾城之恋》写于1943年9月的同名小说,是传奇女作家张爱玲成名作与代表作。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电视剧和小说原著对比,对2.8万字的小说原作一笔代过的“前传”渲染、演绎太多,铺垫、枝蔓也太多,34集电视剧中,女主人公白流苏和男主角范柳原在第18集才邂逅相遇。 但电视剧的特质和这部剧特有的东西深深地抓住我,与小说相比,触动和震撼是不同的:小说写的是“一个自私女人与一个自私的男人”之间的故事,精彩之处在于男女之间步步为营的表现,虽然有美满的结局,但笔调阴冷、悲凉;而电视剧《倾城之恋》讲述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和香港两地的一段华丽而苍凉的传奇爱情故事,一对曾各自饱经爱恨冷暖的有情人经历内心和外界的重重磨难,在一场硝烟弥漫的战争中完成一段传奇爱情,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大戏。 剧中娴淑温柔、知书达理、哀而不低的大家闺秀白流苏,命运起起伏伏,但在生存和情感最艰难的情势下也不愿走始乱终弃这条路,她和风流倜傥的范柳原的恋爱从不专注到动情,在变幻莫测的生存环境中,产生更深的情感,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在战事混乱和前途未卜的形势中,她与范柳原真心相爱。电视剧少了张爱玲小说中的那缕阴冷、悲凉氛围,滋生很多新鲜的触角和符合逻辑的表现方式,充满生命的张力。 编剧邹静之似乎参透张爱玲的心机,台词富有文化底蕴和文学意味,丰富张爱玲笔下的“倾城之恋”,完善白流苏与范柳原的传奇故事。电视剧从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前史”写起,情节曲折,矛盾冲突复杂,故事娓娓道来环环相扣,补齐白流苏大家族的故事、范柳原私生子背景等,故事合理完整,人物感情细腻丰富,性格立体饱满,更有人情味。 在剧集的一半甚至于2/3的篇幅,白流苏和范柳原,一个女人所在的上海,一个男人所在的香港,各有各的生活、情感和命运,互不相干,没有交集,就像两股道上跑的车,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运行。只有徐太太和徐先生在穿针引线,沟通白家和唐家,联系男女主人公…… 前期的各自故事的缓慢发展,是为后面的传奇爱情做铺垫和伏笔:没有在破落书香世家白家阴暗的生活尴尬处境煎熬、在上海滩的暴发富商唐家屈辱不堪的婚姻挣扎,白流苏怎么会两次三番从上海到香港?香港沦陷时怎么会爆发出巨大能量?没有饱经沧桑的生活、刻骨铭心初恋、冒险生涯和传奇身世的过往,范柳原怎么会成为玩世不恭,阅人无数的男人? 全剧表现的不止是女性的情感,更是借白流苏经历的生死之爱,展现波澜壮阔的时代风貌。在重重矛盾与痛苦的生活和情感苦旅中挣扎,坚持爱的纯洁以及她无时不在的自尊,战火未熄,城市倾覆,繁华转瞬,“结婚,哪怕一天”,爱情的梦想——“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变成真实永恒。 《倾城之恋》由小说到期电视剧,完成艺术的飞跃:一是丰富的影像表达。把张爱玲文字韵味视觉化了,其中人物的内心呈现,许多场景是用幻想和幻象的形式展现,别有意蕴;二是主要演员表演到位。陈数扮演的白流苏,春水般流转的眼神,精致与妩媚的气息,时而如雅致淡远的茉莉沁人心脾,时而如清新素洁的月季芳华无限,时而如热烈奔放的玫瑰风情万种,把女性至聪到明的温柔和孤傲,至通到达的执著无畏很出彩。 要说美中不足,还是《倾城之恋》“前传”太长,太慢,剧中也有许多斧凿痕迹和政治化倾向。但能不能多表现他们婚后的平淡幸福生活呢?似乎也不能,是不是因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倾城之恋》影评(二):不写标题

  张爱玲的作品我看的不多,说实话,看她的作品是需要有强大的内心的,因为那里没有大家喜闻乐见鸡汤,至少我看过的每一部都透露着人生的现实无奈与悲凉。如果非要我选一个比较喜欢的女性人物,《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王娇蕊、孟烟鹂,《半生缘》里的顾曼璐、顾曼桢,《金锁记》里的七巧,《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我会选电视剧版本里白流苏。

  白流苏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可以算是一个思想解放且独立的先进女性。她嫁给公子哥唐一元,期盼安稳的生活,可唐一元是个喜欢听曲儿跳舞后来还吸食鸦片毫无责任感的纨绔子弟,白流苏劝诫过他,可他冥顽不灵。白流苏在流产之后对唐一元彻底失望,她要离婚。她也去舞厅跳舞,把唐一元气得直跳脚,为了给自己争取离婚的一份财产,她也耍了点小手腕。后来唐一元娶了从国外归来青梅竹马的梁梦丽,梁梦丽在唐一元腐朽的生活里沉沦了,跟他一起吸鸦片,最终两人在毒瘾中死去。白流苏和梁梦丽相比,可以说她不是个省油的灯,可是这样不好么?我曾想过这个问题,但让我选择,我宁愿做明事理却不省油的白流苏,也不愿做那个陪唐一元一起吸毒而死的梁梦丽。

  这几部作品中的男性人物,我没有很喜欢的,《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佟振保,《半生缘》里的沈世钧,《金锁记》里的季泽,给人的感觉都是半死不活的,他们渴望自己想要的,却缺乏抗争的勇气,终究认怂,反而《倾城之恋》里的范柳原显得洒脱,他可以活得洒脱,也许是因为他没有家长的束缚…范柳原和唐一元看似都是情场浪子,其实他们有本质的不同。就像范柳原说的,“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从前的范柳原一心爱着洪莲,可是洪莲迫于生计没有等到范柳原而另嫁他人,所以范柳原变了,但他真的变了么?依我看其实没有。唐一元是真不正经,范柳原是假不正经。

  最后,白流苏与范柳原在战火中,在一座倾塌的城池中,在患难中见了真情,这算是这充满了世态炎凉的故事中,唯一温暖的地方了。

  《倾城之恋》影评(三):老上海里的各色人生

  破败的白家和暴发户唐家以及富豪私生子范柳原三者间交叉错综的故事。看了这部电视剧让我迷恋旗袍,剧中各式各样的旗袍真让人喜欢。灰姑娘的故事永远不缺观众,看这部剧时正年少,刷新了我的爱情观。女人只要够体面哪怕离过婚也能碰到高帅土豪,可惜我也不体面。

  没读过原著也不想读,因为结局太美好有些假。五六年前看着结局流眼泪,今日除非他们俩一起死掉会感动

  范柳原是水瓶特质重的人,不按常理出牌,天王星的特立独行和改革的力量以及土星缜密沉淀才能造就这么一个复杂又单纯的人。

  白流苏射手特质重,有智慧能接受外国的事物(巧克力和跳交际舞),只有木星的幸运让灰姑娘的成功更合理。

  美丽的宝络是个在大家里的小家碧玉格格不入,脱俗出众。这才是真有天蝎特质的人,每次看到天蝎之类的调调都笑尿了。

  《倾城之恋》影评(四):倾城之恋

  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

  胡琴上的故事是应当由光艳的伶人来扮演的,长长的两片红胭脂夹住琼瑶鼻,唱了、笑了,袖子档住了嘴——

  她叫流苏。她是白公馆的六小姐。然而她只有她自己,对着灯,对着岁月和夜。阴差阳错这个词遇到爱情,改头换面称为缘分。流苏不由的偏着头,微微飞了个眼风,做了个手势。她对镜子这一表演,那胡琴听上去便不是胡琴,而是笙箫瑟奏着幽沉的庙堂舞曲。

  柳原道:有些傻话,不但是要背着人说,还得背着自己,让自己听见了也都难为情,譬如说: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

  好容易朦胧了一会,床头的电话突然郎郎响起来。她一听,却是柳原的声音,道;我爱你。就挂断了,流苏心跳得扑通扑通,握住耳机,发了一会楞,方才轻轻放回去。谁知才搁上去,又是铃声大作。她再度拿起听筒,柳原在那边问道:“我忘了问你一声,你爱我么?”流苏咳嗽了一声再开口,喉咙还是沙哑的,她低声说:“你早该知道了。我为什么来香港?”

  柳原叹道:“我早该知道了,可是明摆着的事实,我就是不肯相信。流苏,你不爱我。”

  流苏忙道:“怎见得我不?”

  柳原不语,良久方道:“诗经上有一首诗——”

  流苏忙道:“我不懂这些。”

  柳原不耐烦道:“知道你不懂,若你懂,也不用我讲了!我念你听:‘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午夜,流苏点燃了蚊香,她的世界又只有她自己,他未必把她当真吧,他的那些话,也许没有一句可信。她的眼泪闪着光,她不知道该害怕他把自己看透了,还是该感谢他把自己看懂了,他和她都一样地自私,一样地顽固。谁知道这是好还是不好呢?于是,她赌他要她。

  唱戏,我一个人也唱不成呀。

  我何尝爱做作,这也是逼上梁山。人家跟我耍心眼,我不跟人家耍心眼,人家还拿我当傻子呢。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地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

  流苏,如果我们那时侯在这堵墙根下遇见了……

  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

  《倾城之恋》影评(五):《倾城之恋》在编剧的笔下变成了两张皮

  最近闲着无事,我看了电视剧版的《倾城之恋》,只因为曾经风闻此剧中陈数活化出了白流苏。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本来只是个短篇,但要改成36集的电视连续剧,里面的水分肯定多,演绎肯定也多,就只看是否演绎得合情合理,能够抓住《倾城之恋》的灵魂

  我原本是不喜欢张爱玲的,因为她骨髓里的冷。曾经的我还不曾有过她类似的处境,不能明白原来她骨髓里的冷是来自社会的冷。那凉薄的社会让张爱玲变得尖刻,也过得凄苦。在北京这段时日,我终于充分地体会到没有经济收入,亲人瞧不上你的种种;而在北京这些年的感情生活,也让我懂得受过伤害的男女对对方的期待与提防。期待对方就是适合自己的那一个,可以“死生契阔,与子成悦”,但因为曾经的伤害却保留着对方的不信任感。于是,相互试探,猜忌,犹豫,不敢谈什么婚姻。切莫说婚姻只是一种形式,真爱的话,更需要这种形式来体现爱的境界。只是,当这种形式变成了一种适婚年龄的必要枷锁时,婚姻才变了质。

  电视剧版的《倾城之恋》显然并没有原著中的灵魂,邹静之把一个深刻的人性故事变成了一部庸俗的言情小说,虽然电视在细节之中还是体现出了一点他名编剧的特质,比如小姨娘,这倒是一个还原了生活中人物的典型。而其他,大俗,大艳,尤其是后段,党的气味处处渗透。而白家的嫂子又展现得是街头市侩小民,真没有大家闺秀的范儿,也是一种电视剧里通常的脸谱人物。很多人很喜欢陈数和黄觉的表演,但在我看来,陈数本有那种沉静气质,黄觉也像是有故事的人,他们俩并不是因为演了这戏所以赋予了这两个角色那样的气质。选角确实是成功了,这不是他们的功劳而是导演的功劳。

  故事到了后半段越发不能看了。其实前面的部分是编剧的演绎,到了后面,真正开始了男女主角的交手,又要契合张的原著,一下子变得怪异起来。分明感觉是两张皮,十分不自然。白流苏还好,而范柳原简直让人奇怪,一下子变得彻底,但实在是突兀不自然。为了初恋男人变是正常的,但改变得太让人别扭。一个纯情郎,一下子变成了地道的花花公子。以前不曾会说一句半句情话,可现在却变得情话绵绵,水准还极高。花花公子也分级别的,如果范柳原从纯情到花花是一种过渡,但从一级纯情男突变成高级花花公子,这跳跃性未免是太大了。看了后来,再无数吻戏,再出现什么收留战争孤儿(而那两个孤儿小演员又那么作)的场面,真是变得越来越俗,越来越俗,俗得让人感觉可厌,我几乎都看不下去了。

  总的来说,电视剧版是失败的,也许就只能打五十分而已。这跟张迷不张迷的无关,好比是给一个人换造型,新造型自然是让人喜欢的,但不至于连这个人的灵魂和样子都换了,如果换了,还可能是同一个人吗?这不过又是借张爱玲的一次炒作而已,不叫《倾城之恋》其实也没什么关系。

  《倾城之恋》影评(六):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6集,有些长,男女主人公在20多集才有交集,28集才开始高潮。需要耐心去看。不知道原著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抽时间看看。

  陈数不愧是中国旗袍第一人,整部戏里只有她穿旗袍最有味道。原本看这部剧的初衷也是想看看大青衣的气质白流苏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还真的是举止端庄,眉清目秀,贤良温婉,风情透骨,既魅惑又倔傲不屈,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成熟女性的韵味和品相。黄觉更是帅啊。对他的喜爱无以言表。花痴了。

  最近看了几部筱禾的小说,都是悲剧结尾,接着看了这部剧,在战火纷飞时我多害怕他们人鬼两隔,再也不能相见,又是悲剧。

  几经情感的折磨,两人终于突破世俗的界限,决定只要有情,婚姻只是个形式而得已再次相见,对流苏我认为多少还是不公平的。还好在又一次在被战火炸毁的废墟中,柳原对白流苏说:“流苏嫁给我吧,哪怕只有一天。”

  当生命时刻受到威胁时,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死生挈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012年1月29日补充:

  读完《倾城绝恋》,仍然认为电视剧的版本更好些。可能是先入为主吧。小说里的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缺点太多,虽然是真实的人的感情,但对流苏就没那么喜爱了。

  《倾城之恋》影评(七):用一座城市的毁灭来换得一生的爱情

  用一座城市的毁灭来换得一生的爱情。

  张爱玲笔下的女人充满了“算计”,无贬义。

  一直计算着自己的未来与牺牲,面对爱情,理性的头脑包裹了内心的惊涛骇浪。佩服白流苏,新时代女性,张爱玲笔下的女权主义。舞技压全场又如何。

  张爱玲笔下的男人大多都是无能和软弱的,就像是白家的三哥和四哥。

  即使的面对自己心爱的范柳原,也无不在算计。渴望接近,又囿于桎梏和枷锁。

  白流苏和范柳原都是有故事的人,可是却面对彼此不多言笑。

  我们都需要成全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白家虽为破败的贵族,但是时代的车轮无疑是甩开了白家太远,他们思想陈腐,男人不出去做事,靠着六妹的嫁娶来拯救早已不堪一击的白家,两次三番卖掉自己的妹妹。老太太虽为流苏之母,却只是模棱两可,在商量卖掉流苏之时也没有站出来为之言语。三嫂四嫂更是势利眼的代表,真是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啊!

  幸运的是,在白家我能够看到白流苏和七妹能够勇敢地走出白家,看过了他们不曾经历的世界,七妹回来,听到哥哥也说自己曾经也有一颗出走的心。

  就算是家庭,也不能阻止你的脚步,如果算是一种束缚的话。

  流苏在唐家的时候,让我想到了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刻画的曹七巧,也是一个女人对抗一整个家庭的故事!

  面对生活,我们需要的也许是多一点的勇气,努力地把自己交付给对方吧,就像是自己拥有一颗不曾被伤害的心那样。

  多少人迟暮,也只是后悔没有及时说出甜蜜的情话呀!

  《倾城之恋》影评(八):《倾城之恋》:北国有佳人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纠结了几个日夜,总算把电视剧看完了。拍得不错,配乐差些,不过它已经足够改变我对国产电视剧的一贯印象了。很早我就放豪言说,再也不会看又臭又长的电视剧。倒不是因为它们都那么庸俗,有些的确是有很多亮点的,只是每次一部剧都被放大成数十集,简单的故事被一个又一个狗血情节给牵绊住,愣是把一个人的时间生生夺走,跟在电视机前又哭又笑,像个傻子。然而这次我是主动去傻了一回,完了还感觉良好。《奋斗》《裸婚》这种剧我都不舍得花时间去看,偶尔跟着看几集就算,从来也不会像《倾城》一样在电脑上没日没夜地陪着,看他们怎样成长。越是离这个时代近的作品,我越不舍得看,总觉得自己生活着就够了,不必去荧幕上找什么认同感,爱情、事业、朋友是永远不缺的因素,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必要的佐料,无论什么剧,贯穿其中的其实就是俩字:矛盾。

  当然我非戏剧专业,不作什么深析,只是明白了这一点后,对电视剧的感情就冷淡了。即便电影也是,有时候烦了没完没了的冲突,宁可找些文艺片,从头到尾听人念白,画面几乎就没变,用不厌的长镜头,挑战你连连的哈欠。然而日子过得太平淡了,人是需要寻找激情的。我有次闲着蛋疼,总结了一下人的激情大法:1.吃辣 2.做爱 3.看电视/电影 4.摇滚 5.烟酒 6.其他。说到底这些都不是激情本身,只是激发你心中潜在的激情,为平淡如水的生活增添一些起伏。

  《倾城》让我看得很纠结,因为狗血的地方太多了。可是我愣是一秒没拉,上个厕所都要暂停,因为要想明白那个年代的庸俗,首先自己要放下现代的身段。我相信剧本是夸张了的,但我也相信这夸张背后的家庭纷争、名门衰落、利欲熏心是真的。倘若早几年,我会恨不得冲进去说句公道话;现在则只是憋着,清楚时来运转,编剧不会把主角弄崩溃的。郁闷的是,剧情再怎么曲折,我都是看了这一步,猜到了下一步,有时候连台词都猜得八九不离十,实在很没意思。

  还是那句话,放下现代的身段,所以融进去那种氛围以后,真的被大大感动了。这不是什么剧评,我觉得任何评论性文字背后的人都是理性冷静客观带点残忍的,所以我不写,因为姐压根儿不会写,你如果看我不动声色地写一堆评论那也是在我淡定之后才下笔,否则肯定写得激情飞扬,叹号连连。顺带说一句,叹号用多了是最没价值的。流苏被编剧塑造成了一个女神,妈的我不满,这根本不是张爱玲的意思,可是我真的被这女神感动到了。唐家的人死去,几乎都是由她作为第一见证人,尽其前嫌、满怀同情,一个人的爱能伟大宽容到这地步么?我被这个谎言震撼了,进而反省自己,自以为宽容,却在一些事情上斤斤计较,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可以把矛盾扩展到无限大,最后的结局是覆水难收,心里后悔,表面却装作无所畏惧。真正处变不惊的白家大小姐给我上了人生深刻的一课,同情弱者算什么,谁都能做到,最难的是在优势者面前,还能做到不卑不亢;对一切人心怀宽容与同情,对敌人以德报怨,对真爱执着,生死相随。

  作为一部标准国产电视剧,它是优秀的,平白无故添了无数人物,是对原著小说的……不算烂的改编,因而让其原本单纯的时代背景和儿女情长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有内容(嗯,也浪费了人很多时间,小白和小范这俩主角直到18集才见面~)。直到30集以后才进入正题,炮火连天的香港炸得人很爽,两人在战火中的生死誓言让人涕泪连连。战争,夺取很多无辜者的生命,也成全这一对无辜人的爱情。张爱玲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即便只从男女小事着眼,她却持守了人类最深刻最私人的主题:爱。不过这结尾收得让人大失所望,我本来以为他们只在那一面墙下,在轰炸中拥抱亲吻,知道了人生苦短,放弃一切顾忌相爱,想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到这就可以结束了。结果它来了个婚礼,真是大煞风景。

  我猜中了开头猜中了过程,猜不中这结局,然而却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若不是战争,改变了一些应有格局,又哪来这一场倾城之恋呢。我长大了,不好再做这种梦了,然而这种梦却仿佛是萦绕所有女性心头的一个结。死生契阔,与子相悦,结局有什么重要呢,我可以不与你同甘,只求同苦,能在逆境中不离不弃,放弃所有只为换取一场生死相随的爱情。再说这种话还是略显幼稚,毕竟现在太过和平,我也不能说盼望来场战争,只是历史流转,无论和平还是战争,有些东西总能褪去一切繁华与废墟,留存在人心底最深处,那也就是爱。

  《倾城之恋》影评(九):倾城之美来自陈数

  许多年前我看了张爱玲的那本《倾城之恋》只觉故事简短文辞古典,情节却忘了七七八八,直到无意间看到这电视剧,反而多生出些感慨,只是电视剧也有电视剧的坏处,旁枝末节太多就显得有些拖沓,幸好主演光彩熠熠否则都要掩盖了。有识之士就该去剪辑一下,剪成十集就完美了。

  陈数主演的白流苏,百度介绍:出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年轻时嫁给了唐一元,因无法忍受丈夫的恶劣形迹毅然离了婚,回到娘家,但受到娘家人的无情对待。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她只能待“嫁”而沽。随后,她结识了范柳原,她倾注全部精力在这一场近乎赌赙的婚姻冒险中,却只得了个情妇的地位。但出人意料地,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在战事混乱和前途未卜的形势中,她与范柳原产生了更深的情感,成了名正言顺的“范太太”

  看了她演的白流苏后我觉得她就是白流苏,白流苏就是她,再也没有人会那么的老又那么的新,一个没落的望族款款走出带着书香和东方色彩的海派青衣,又有着赌徒的性格敢赌上青春美貌。第一眼看见并没有很大的惊艳,却在情节的一点点推进中显露美丽,果然旗袍不是给少女穿的,而是成熟的女人穿的,好像这样旗袍才能有它的魅力。

  有一种美叫做“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世间从来不缺少容貌姣丽的女子,缺少的不过是气质若兰富有味道的女子,就像一本书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曾经看过另一部电视剧《暗算》(为什么我看的电视都那么古老?)陈数主演了为爱痴狂的数学家黄依依,外界对其评价甚高,我却还是认为只有白流苏才更显出她的美。

  黄觉主演范柳原,成熟多金倒也是蛮有意思的男人,只是由于女主演的太好倒觉得男主只能算是陪衬,就不多加赘述。

  一座城的倾倒才成全了一场爱,抗战剧里往往是舍小家为大家,倒还没有这样一段平凡人的故事,不投身革命只谈情说爱。不对,不止于此,这场爱情甚至不那么的“童话“”,有些自私卑琐很多时候男女主带着假面,让我不由想起欲迎还拒之类的词,但是电视剧相对于小说还是温暖许多,小说则更充满冷漠嘲讽的味道。

  《倾城之恋》影评(十):只想说美

  没看原著的我,只谈电视剧。

  36集完全可以缩短的,那些哥嫂的争吵拍的比林妹妹吃药还要频繁。那些老礼腻的我一看就拖。

  不过我却花了两天很积极地看完了,只想说很美:

  太美的台词了:

  你爱我吗——在路上

  我就算还有轰轰烈烈的心,也没有了轰轰烈烈的力气,我要的是一个结局

  最难风雨故人来,对,难,难才有意思。

  你太重了,我对你的思念太重了,我承受不起

  是在等我吗?还是人在等我,心却犹豫着?

  这样的伞,伞下这样的人,不得不雅

  。。。。。。

  太美的人:

  青衣陈数自然是不用说,旗袍加身,那种由内而外的高品位的理性气质立马呈现。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寒风里的娇羞;时而又妖冶在舞池里散发迷人气息;时而一身黑色旗袍,冷静沉迷,时而一身浅色旗袍,娴静淡雅。穿旗袍最好看的,她是之一。

  刘一含的7小姐也是清纯有致,小姨娘自由一种见惯风尘的游刃有余的妖艳,红莲和若依也都是气质柔美类的。

  黄觉就是这美人里的另一半边天了,帅不是顶帅,但是有种成熟男人的沧桑感,不羁中还夹着点游离的真情。

  王学兵那口哨一吹,手里一打,整个公子哥的形象立马出现

  太美的画面和音乐:

  忘不了那雨中红伞下的一个低眉的人儿,那夜晚沙滩边的初恋漫步。。。还有姐妹情深那段的插曲,整个剧的音乐营造的氛围

  人是美人,可都不是我顶喜欢的那类人。

  情是深情,可不那么打动我。

  流苏有时太过硬,在唐家引起了一家另三口都要跟她较劲争高低,生活中这是不明智的

  柳原魅力是无限,不过像他自己说的,我是无情的。嫁人还得嫁邱律师。

  这戏充分证明一点,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

  不是不爱,只是爱没到那个程度,所以不结婚。

  他们的分离思念不是外在加于的,是自己选择的。

  流苏可以为爱不结婚,走过了自己这关,这证明是真爱,可柳原不能为爱而结婚,是爱没到那份上。最后经历生死,说嫁给我好吗,哪怕只有一天。终于承认了真爱。

  所以过程中我一点都不感动,虽然不得不承认他们相处的过程是那么唯美,可是事实这样的剧本表现出的两个人的自私却和他们的唯美爱情是不搭调的。

  总结,这是部在美的包装下的一部现实的爱情剧,看一个离婚才女怎样征服一个不想结婚只想同居的花花公子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