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敲开天堂的门》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敲开天堂的门》观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4 03:02: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敲开天堂的门》观后感精选10篇

  《敲开天堂的门》是一部由托马斯·雅恩执导,蒂尔·施威格 / 扬·约瑟夫·利费斯 / 蒂埃里·范·维凡客主演的一部动作 / 犯罪 / 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敲开天堂的门》观后感(一):用梦和人生去敲响天堂之门 Knockin' on Heaven's Door

  看这部电影还是因为我是个迪伦迷,但观影之后才发现这部片子讲的不仅是两个濒死之人对于人生憾事的一次弥补,而是对生命的意义的讨论,鲁迪为了马丁奋不顾身的跳上救护车时其实已经道明了电影的主旨,那就是高于世俗,高于正常情感的爱。或许这只有马丁和鲁迪这两个将死之人才能体会的更透彻。

  Knockin' on Heaven's Door,这首歌是迪伦的经典之作,被超过200次的翻唱过,在这部电影里的运用超越了这首歌本来的反战意义,更多的被赋予了人性色彩,电影使得歌曲的意境更深远,歌曲也使电影的感染力提升了一个层次。

  就像两个孩子一样,马丁和鲁迪最后倒在沙滩上,结束的不仅仅是生命,更有对人生的眷恋,尽管此时,天堂之门已被敲响。

  《敲开天堂的门》观后感(二):看海之外,别无正事

  世上有什么东西,在死亡面前不显得可笑的?健康生活的忠告?为了不得肺癌请不要抽烟——可是,没几天你就要死了。康德眼中的道德律令?请不要为了花天酒地去偷蒙拐骗——可是,没几天你就要死了。用死亡进行的危胁?不把钱拿出来,就毙了你——可是,没几天你就要死了。对未来进行的完美规划?照此计划,在不久的将来我必会跻身成功人士之列——可是,没几天你就要死了。

  一切不以自身为目的的事物,无论多么的正确,在死亡面前,它们的价值都将失去意义。只有以自身为目的事物,才在死亡面前保有价值。这具有绝对价值的事物,在影片里,自然指的是大海。所以,除了涉及大海的情节外,影片大部分时间都在调侃:从来都是去抢别人钱的黑帮,会被两个身患绝症的病人偷了车。精明能干的警察也制服不了这两个业余劫匪,因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使他们分不清同伙和人质的区别。

  去看大海,就是去欣赏大海的壮美。想想面对大海时会是怎样:映入眼帘的,是无边无际的蔚蓝,蔚蓝中浮现起团团的白,奔涌而来又缓步离去,仿佛大海在呼吸。大海会呼吸么?当然。吹临身上的猎猎强风,不正是大海呼出的气息?康德说,当人在面对超越自身感官极限的存在时,内心会升腾起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弥补感官天生的缺陷,这就是崇高感。或许因为大海使人崇高,连坏事做尽的黑帮老大也承认,在别人想去看海的愿望面前,自己那百万元的损失不足挂齿。

  《敲开天堂的门》观后感(三):面向大海,大门打开

  快十年了,这部电影的结尾一直清晰地烙在我脑子。

  当Martin和Rudi面向大海,在Martin倒下时,音乐响起,赫然发现居然是Knocking On Heaven's Door!这首歌在这部电影这个时候响起,一下子就被深深地打动了。

  那时记得是在学校大礼堂看的,德语对白,迷迷糊糊看完电影。今天就要走了,下了一个晚上,只下了一半,而且字幕也看不懂。不过,这并不影响我重温这部让我钟情的电影。

  看过的德国电影中,如同德国人的性格一样,大都是很严肃的,这部电影风格表面很喜剧,但在最后的结局时,又把生与死的问题展现了出来,依然围绕着哲学问题。

  两个男人,因为身患绝症,而一起住进了医院。在闲聊中,Rudi和Martiny谈起了自己的夙愿,于是想在死前完成自己的意愿,两个人就穿着病人服装从医院逃了出来。

  于是,开始了一系列喜剧性的故事:

  无意中抢一辆黑社会的车,里面有大量的钱,于是两人在黑社会的追踪下,并且后来还引来了警察,开始末路狂奔。在逃跑过程中,两个男人之间的友情慢慢深化,建立,虽然他们是抢匪,可是他们善待被他们当人质。把大把大把的钱交给售货员,出租车司机。给母亲买了一辆车,可是母亲却没驾照,他们互相当人质来逃跑,装病来逃跑。

  片中虽然有枪战,可是镜头始终看不到任何死亡。(唯一的死亡也是在最后,Rudi发病而自然死去)

  当最后,他们在妓院被黑社会抓住时,黑社会头目居然也被他们打动,放了他们说:你们跑吧,在天堂,所有的人都谈着大海,夕阳,夕阳真他妈漂亮,一个大火球融化在大海中,唯一的光如同烛光一样。。。。。

  最后,他们来到了大海,Rudi面向大海,坐下来,面对着在汹涌的大海,在Knocking On Heaven's Door的音乐响起,Rudi倒下,这次,Martin不再像路上一样救他,他静静地坐在旁边,面向大海,天堂的大门在音乐中打开,把Rudi,也把我的灵魂接纳进去。

  导演把这首歌(当初看电影的时候,并没有看懂电影的名字)放在这里,把与电影名字,场景,内容天衣无缝地统一起来了,在最后结局时,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没有什么对话,大道理,用一首歌轻轻一提,便把生与死这么千斤的话题非常恰当地提出来了!(不由想起了贾璋柯电影中对音乐的运用)有时我在想,是这首歌更好地成全了这个电影,让这个电影的主题得到了升华;还是这个电影更好地成全了这首歌,赋于歌新的内涵和意义?总之,到现在,在我看的电影中,没有任何电影和音乐的结合能超过这部电影.

  如果我要死了,我死前会做什么?

  天堂的门会打开吗?

  如果可能,我希望能听着这首歌死去。

  我希望死以前,那些我伤害过的人能原谅我,也希望他们能更好的看待我.....

  :这些天心情有些异样,看这个电影,听这首歌,感触颇多。

  07年南宁某复印店二次修改.

  《敲开天堂的门》观后感(四):我是鲁迪,谁是马丁?

  【我是鲁迪,谁是马丁?】敲开天堂的门——德国1997年最卖座的喜剧电影却在结尾把我虐的一塌糊涂。跟随着马丁和鲁迪这两个癌症晚期的病人,一起疯狂滴追求梦想,一起去看海,却在梦想达成的那一刻,马丁去世了,颓然倒地的马丁身旁坐着形单影只的鲁迪一个人看着空旷的海洋肆意翻腾,仿佛操蛋的人生……我能接受悲情到底的悲剧,也能接受让人笑过去的喜剧,唯独对这样的电影不能释怀,把悲剧当成喜剧去拍,让我们在观影过程中有多放肆的笑就会在结尾让人多心碎的哭!第一次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是在大学,早已经忘记了当初的心境,却依旧记得观影时候的狂笑,时过境迁,再看到结尾一个人的鲁迪,我才知道,那些年肆意追求梦想的人辉煌地死去了,只留下另外一个癌症晚期患者在沙滩上喝着龙舌兰,没有柠檬,没有盐。

  一起闯荡的人生,理想与躯壳在梦想达成的那一刻分崩离析,梦想达成,躯壳孤独,马丁临死前问鲁迪,鲁迪告诉他我不再害怕了,马丁也释怀了,经历了刺激巧合疯狂悲伤亲情以后,在最美的一瞬间戛然而止,以酒慰风尘,千帆过尽,梦想也不过是一个安慰,真正能平息内心骚动的却是一场平凡的生命,努力,执着,去敲开天堂的大门……

  《敲开天堂的门》观后感(五):在悲剧人森面前,就是要把死不正经进行到底

  电影可以剧透为两个傻子去看海。

  长长观影史,诸如此类剧情的电影不胜枚举,其主人公包括小萝莉和怪叔叔 小混混和善良女神 小男盆友和小女盆友 以及有钱老头和没钱老头。内容从温情到煽情到基情不等。

  这部更简单 两个衰神决定去看海,一路上遇到傻帽黑社会傻帽警察傻帽儿路人甲一大堆。比起大多版本的没有最煽情只有更煽情,这部传说中的德式幽默冷的叫人不假思索,除去最后海边无声的结尾,几乎没有任何表现死亡即来的悲悯等类似感情。

  然而个人认为人森悲剧与否不是随便某个人说了就算,伟大的周星星同学早就告诉我们悲惨这东西根本没有下限,真到低谷的时候小强都会弃你而去,你如果非要认真比试一下谁更惨你就输了。

  所以。。。。。。我跑题了。其实我只是想说 当你面对人森只剩那么几天这种无可辩驳的悲剧情况的时候,搞气氛和煽情根本就是多余,摆在那儿的悲凉不用解释。

  所以这种二逼青年欢乐多的剧情总是给人更深刻的感受,人都要挂了谁还会在乎底下观众是否心有戚戚?!更牛的是虽然整个片子里都是无厘头和冷段子但是这种二逼来的毫无违和感。从骨子里透出的自嘲范儿胜过一切高大全的渲染气氛。

  生命短暂而又脆弱,我就死不正经了谁敢说我不坚强?

  《敲开天堂的门》观后感(六):你敲门,门便开了

  我看这电影的时候觉得这电影简直没有元素是新的,但通过导演的镜头组合到一起,又觉得毫无重复感。我想这种新鲜感在于导演所运用的那种后现代的处理剧情的方法。电影里没有明确的标准,他让观众自己去哭去笑,观众接受他愿意接受的,那些观众认为不合理的做法完全可以一笑了之。

  犯罪感在电影里是微弱的,电影的名字却是正敲着天堂的门,也算是够解构的了。上帝没死,但天堂已经降到了人间。

  虽然影片不想教化,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导向性,影片有对于大海——可能可以推广到自然——的热爱。有对亲情的珍爱。有人成为更丰富的自身的追求。

  最后一幕是整个电影的升华。经过一场酒神式狂欢后,两个人完全被处理成黑色的背影,简直就像是看电影的我们被投射到荧幕上,而我们——更多的大概会将自己投射为那个坐着的较柔弱的人——正面对那波涛汹涌的大海。我和电影和大海融为一体,我认为这就是导演所追求的最终的和谐体验。

  当时看完电影,礼堂的观众都没有站起来,我想,这是所有人都在体验狂欢之后自己面对大海时的情景。我不敢说每个看完电影的人都会更深一层的去想该如何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是就我自己而言,我会想,给生活上点酒吧,哪怕酒是苦涩的。

  《敲开天堂的门》观后感(七):让波涛汹涌的海浪涤荡你的灵魂

  天堂里只有一个主题,就是大海。

  马丁和鲁迪在经历了奇妙的冒险后,圆满地实现了生前夙愿,终于端坐在海边,闻着海的味道,听着海的声音,望着海的波涛,想着海的远方——那里是天堂。任凭海风吹拂,吹倒了马丁,吹醉了鲁迪。

  人生的终点也许就该是那样,没有遗憾地来到天堂的门口,平静幸福地等待死神的到来。就像一幅画。

  马丁,性格鲁莽,先倒下了。

  若不是提早拿到了生命的判决,若不是酒精的催化,再鲁莽的马丁也不会成为抢劫犯吧!可是若不是提早拿到了生命的判决,若不是酒精的催化,再强健的马丁怕是再拼搏数年也不见得能为母亲送上一部凯迪拉克!

  正是因为生命已到尽头,反而能清楚地看到人生的目标,反而能迅速地找到前进的方向,反而无所顾忌勇往直前,反而使最后的那段生命更加“绚丽辉煌”。

  难道生命的意义只在最后?

  影片充满了黑色幽默,戏剧性地拷问,就像天堂门口的海浪一样,不停地敲击着观影者的灵魂。

  你的生命可有意义?人生的意义何在?你这一生该如何度过……

  让波涛汹涌的海浪涤荡你的灵魂吧,留下的能是什么?

  《敲开天堂的门》观后感(八):《敲响天堂之门》:只为面朝大海

  “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

  --《花房姑娘》”

  尽管路迪在“温柔乡”里完成了与两个女人共枕同床的愿望,但无论他还是马丁寻找的都不是自己的花房姑娘。粉色的凯迪拉克以物质馈赠的方式对亲情有所触及,却不是本片的主要题旨。我喜欢公路片独有的逃亡气质,前方无法预知,每一段旅程都可以是崭新的开始,而所有的一切可以在任何一段旅程戛然而止。人生就如一场漫长的旅程,或黯淡或光鲜或兼而有之,一段接着一段直到尽头。公路片可以看作是一段精彩绝伦的人生缩影,一部电影道不尽所有人生,却可以将某种人生的某段经历缩减到极致。《敲响天堂之门》的主人公没有因为生命的“垮掉”而垮掉,而是为了面朝大海而“在路上”。

  伴随着U-Stay With Melina翻唱迪斯科女王Gloria Gaynor的“I will survive”的声音,电影徐徐揭开序幕。无论从电影故事还是人物塑造上来讲,《敲响天堂之门》都算不上一部复杂的电影,从一些剪辑技巧和故事构造来看,这部电影甚至略显简单,但简单并不等同于肤浅。我承认影片散发出一种弱智的气质,里面的人物仿佛都是白痴,故事情节设置极为幼稚,这却恰恰从侧面体现了电影导演对于塑造影片趣味性的严谨态度。电影中的细节设置是对可笑的生活片段的串联影射,让人忍俊不禁。

  幽默不同于搞笑,就像这部电影的黑色幽默绝非恶俗搞笑。一唱一和的人物搭配在喜剧片里早已数见不鲜,但主次角色在这部电影分中达到了近乎完美的融合。就像主人公路迪与马丁的双人组合;又如两个黑帮笨贼的双人组合;以及马丁在抢劫银行时,银行各工作人员的反应;包括马丁把雪茄交给小女孩的细枝末节,都是在用有声抑或无声的方式塑造一唱一和的喜感。

  电影不是文学艺术的沿袭,它是各种艺术形式的交集,《敲响天堂之门》无疑是可以体现电影艺术特点的一部作品。其中的画面衔接塑造出了黑色幽默的喜感和末路情怀的意境;音乐携带着人物情绪“在路上”回响;台词有的意味深长,有的简单好笑……

  在幽默细节的设置上,编剧没有故作高深,而是把黑色幽默放在了“显而易见”的位置(例如:在加油站时,警察对马丁如实相告的不以为真,以及片尾演职人员字幕出现之后的片段)。电影可以折射真实却不等同于现实,我想这就是它的魅力,也因此而带给人们乐趣。一切的情节都有着明显刻意设置的痕迹,无论是警察还是黑帮总是与显而易见的真相擦肩而过。电影之中的枪战片段和追逐片段看起来也是派头十足,却没有行之有效。这些“无意义”的摆设,是为了更好的娱乐,编剧花费了不少功夫完成了一个“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故事。

  在娱乐大众的期间,电影也完成了存在主义者的理想实践。死亡是人生做大的压力,于是,两个同病相怜的癌症患者才决定上路找寻“灵魂深处的火焰”。不同于《午夜狂奔》中的警匪之间的惺惺相惜,不同于《末路狂花》中的女性脆弱而倔强的怒放,《敲响天堂之门》以特有的戏谑方式找寻着灵魂之门。

  影片的末尾,两个人来到苍茫大海的旁边,Selig翻唱的Bob Dylan的Knocking on heaven’s door随即响起,马丁在暮霭下的海边无声倒地,路迪在他的旁边默默坐下,没有独自哭泣,没有歇斯底里,肃杀的海风吹来了一股无声的悲凉。如果行将就木的人等不到春暖花开,至少可以面朝大海。

  《敲开天堂的门》观后感(九):天堂里只有一个话题

  如果不是枪花或者艾薇儿的翻唱,这首《Knocking on heaven's door》想必多数人并不会熟悉。

  一个脑瘤,一个骨癌晚期,两个都已经站在天堂门口的家伙,因为一瓶酒变得无话不说,两个人突然决定去看大海,原因是其中一个从来没看过海。关于天堂你没有听说过什么吗?天堂里只有一个话题,就是聊聊大海,看着那海上的落日,在没有跳进海水前变成血红的火球,人们谈论自身的强烈感受和大海那征服世界的气魄。可你呢,完全插不上嘴,因为你一次都没有看过海。

  当真正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的时候,事情却能变得简单。人往往就是要到这份上才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才有摆脱怯懦和拖沓的勇气,不再害怕死亡,不再担心健康,全心想着自己有哪些愿望没实现,马上实施。你原本以为一辈子都难以实现的,或许只需要一个星期。

  其实这种死法挺不错,没有格外的痛苦,不必体会死亡缓慢到来的恐惧,或许就在喝下一口酒之后突然倒地,没事,起码我到了,看过海了。其实不少人也有过这样的幻想吧,突然有一天不用再绷着了,拿把枪去抢了银行,爱上哪上哪,一路随便造,充大款,做点疯狂的事,住最奢华的酒店,跟喜欢的女人睡觉,再给老妈买辆巨拉风的凯迪拉克,看她喜悦的哭。

  公路片的形加黑色幽默的神。黑帮和警察都是配角,两帮大脑缺营养的家伙一边使劲赶,一边护送主角前进。终于到了海边了,不必是巴黎,不必是夏威夷,也不必是什么牛逼的胜地,只要是海就行。到达时天正阴沉着,乌云翻滚,风吹得有点冷,细碎的沙粒打在皮肤上有点痛,远处的海浪裹挟着白色的泡沫冲向沙滩,心里有种特激动又特宁静的感觉。说了一路的话,想象着看到海时的心情,现在却一句都说不出来。点上一支烟,接过递过来的酒瓶,坐在沙滩上,看着即将跳进海水的太阳变成一个血红的火球,仰头看着天空,想象一下云层后面那些永恒的生命,这下我可以参与讨论了。微笑,倒地。

  就等着这首歌啥时候开始,但片尾终于响起来的时候,还是心潮澎湃。

  《敲开天堂的门》观后感(十):《敲开天堂之门》:痛与死的边缘

  蒂尔·施威格这个鬼才

  让我们看到他的初期作品

  那是纯粹的单纯和无限的勇气

  这部作品还被日本翻拍

  灵感来自于Knockin' on Heaven's Door

  这首影响许多人的歌

  同时也很成功的抓住了观者的心

  两个悲剧人物带着必死的决心

  却演绎出许多温暖欢快的画面

  这样的反差制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quot;天堂里唯有一个主题

  那就是大海

  黄昏时分

  当闪耀的火球落入大海

  那是多么的壮观

  大海里唯一留下

  就是像荧荧火光一样的灵魂"

  故事很简单,却很感人

  个人评价:8.0分

  这要是放在今天

  那个两人同床交换梦想的镜头

  可能会被许多腐男败女评头论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