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失乐园》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失乐园》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26 21: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失乐园》读后感精选10篇

  《失乐园》是一本由弥尔顿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5元/3.20元,页数:4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乐园》读后感(一):未曾拥有,何谓失去

  中世纪的但丁形象地为我们描述了地狱炼狱以及天堂的游历,可是他却没有告诉我们那个神秘的伊甸园是什么样子,弥尔顿的《失乐园》刚好弥补了这个空白。伊甸园的生活纵然是快乐的,但当天真烂漫的亚当夏娃被逐出之后真的是失去了吗?

  17世纪的弥尔顿作为一位宗教诗人,无意中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叛逆倔强的撒旦。在这里,撒旦不再是无恶不作的混蛋,而是沦落边缘的大天使,这个身份使得他刚出场的时候并不惹人厌,甚至能获取同情。所以文学史上才会把撒旦描述为一个不畏强权的人物形象

  quot;在这儿,我至少是自由的,

  那全能者营造地狱,总不至忌妒

  地狱,绝不会把我从这里赶走。

  我们在这里可以稳坐江山,

  我倒要在地狱里称王,大展宏图

  与其在天堂里做奴隶

  倒不如在地狱里称王“

  于是,撒旦就呈现出了一个追求自由的英雄形象,我觉得这是弥尔顿设下的一个布局,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会看到这个英雄形象的逐渐缩小,小到会让人认为他之前的伟大都是逞强。他不敢直接挑战上帝,于是只能嫁祸于手无缚鸡之力的人类始祖——伊甸园里的亚当夏娃。整个故事就这么展开,撒旦费劲心思闯进伊甸园,附身于蛇身诱惑夏娃吃下智慧果,亚当又被妻子哄骗犯下同样罪恶,上帝发现,逐二人出去。仔细阅读你会发现,全知全能的上帝对这一切早已了然,但是却没有阻止撒旦犯下这些罪孽,那么上帝为什么这么冷淡旁观?

  在读到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里过着天真无暇的甜蜜时光时,你会觉得这种幸福完美所以都不敢相信。上帝给了他们一切,劳动仿佛只是为了消磨时光,他们没有智慧,就像一张白纸,亚当还能跟看望他们的天使了解点外面的世界,夏娃的世界里就只有亚当。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蛇会选择夏娃下手,因为太一无所知,所以求知的愿望也最强烈,所以就特别容易被蛊惑。上帝其实下了一盘很大的棋,倘若真不想让亚当夏娃吃智慧果,他完全可以在设置这个伊甸园的时候不种下这棵树,他也可以及时出来制止魔鬼的诡计,但是他没有。他的意图在于,让人类品尝丰衣足食无忧无虑滋味,然后再将其驱逐至人间,历尽苦难之后重拾幸福。

  所以,我一直认为,在伊甸园无忧无虑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就像撒旦在天堂做奴隶不会快乐一样。撒旦与亚当和夏娃都失去了所谓的乐园,但是一个获取了自由,一个获取了智慧。上帝总是公平的,总会在拿走你一部分东西同时赠与你另外同等价值的东西。只有经历了苦难才能体会幸福的真正滋味,所以亚当和夏娃其实并没有失去什么。

  弥尔顿的语言真的非常优美,难怪与荷马但丁并驾齐驱,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失乐园》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也只能为当今的读者发现。女性在整个诗歌中,一直都不是讨人喜欢角色。不说乱伦丑陋的”罪恶“多么惹人讨厌,美丽的夏娃其实读来也没有那么讨喜。夏娃的个性中,最突出的是贤良,这种贤良是建立在效忠亚当的基础之上的,当她固执地拒绝与亚当一起工作时,她就失去了自己最高尚的品质,因此就落入魔鬼的轨迹之中,从而给人一种愚蠢的印象。甚至在劝亚当吃智慧果的时候,会让人油然发出女人真是红颜祸水的感慨。在弥尔顿的描写中,夏娃只有外在的美丽,亚当也是因为外在的可爱才爱上这个女人的,她的美好内在贤良也是依附于男性身上,就是没有男性她的贤良就无法体现,当她终于犯错失去贤良时就遭到亚当的责备。整个人都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我真的不太能接受这样一个美丽但愚蠢的人物形象。

  但瑕不掩瑜,我最想要讨论的还是怎么才能快乐的终极问题。我们不能指望无忧无虑的天真烂漫为快乐的真谛,真正的快乐是历经沧桑之后获得的那份关于生活睿智人生升华苦尽甘来的幸福,才会让人更加懂得珍惜

  《失乐园》读后感(二):失乐园最著名的插画家、神圣的诗人威廉·布莱克

  威廉.布莱克,是个神圣、无畏单纯的诗人、孤独的先知。虽然布莱克现在被誉为伟大及独一无二的富想象力的英国诗人,但对于他,我们知道的无疑太少了,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于他的译介也不多。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是英国第一重要的诗人,主要诗作有诗集《永恒的福音》、《天真与经验之歌》、《先知书》、《伐拉,或四天神》等。他是一个商人的儿子,住在伦敦百特街(Broad street)28号,由于不喜欢正统学校压抑气氛,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和诗歌,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后来为了家庭,他去雕版印刷作坊工作。他的一生靠绘画和雕版的劳酬清贫为生,同时从事诗歌创作并配上自己的插图出版。

  在同时代人眼中,威廉.布莱克是一名才华卓绝的的圣者。有人说“布莱克,你见过他一次便永远不会忘记。他的知识博大精深,他谈吐非凡,和他在一起散步就是在接受美的灵魂……他是一个不带面具的人,是那种我们在整个生命旅程中所见到的绝无仅有的人。”正是这样一个单纯的人,在不为人注目的一生中,默默地做了一次超尘绝世的内心旅行,抵达了人类精神的核心和时代苦难的深处。

  布莱克一生浓厚的天启意识、艺术家的天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它的诗歌具有明显的预言性、宗教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特点。他对英国诗歌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诗作内容以神秘、宗教及象征为主要特征。他以自己独一无二的意象,为我们留下了最重要的18世纪诗集《天国与地狱的婚姻》和《天真与经验之歌》,如果说前者是为结婚后守教的人看的,那么后者更多是小学生们的新年读物,或者圣诞老人给大家的金黄色的发光玩具。布莱克构筑了我们世界的宏伟与庄严教堂的顶层,在那里,理想现实的箴言熠熠闪光,时时为我们提醒着圣母般的洁净与肃穆。他不理会禁锢心灵传统宗教。在《天国与地狱的婚姻》中,他预言天国与地狱的结合将成为理想的人世。因而他赞美肉体生机勃勃的美,赞美代表力的撒旦,认为“力是唯一的生命,来自肉体,理性是力之界限或外国。力是永恒的欢乐。”这无异于一次精神价值领域的革命,他的诗歌是精神革命的圣经。他,这个见到过上帝和天使的作者,因此而成为现代精神的先知。那“光焰灼灼,燃烧在黑夜之林”的虎的形象,作为力与美的结晶正是他的精神肖像。

  布莱克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亦长期倍受冷落,直到19世纪中叶之后,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惊讶于他的纯真深刻,重新发现了这位大师,他的作品日渐成为热点。布莱克诗歌的超验性、原始性、梦幻性以及对力与美的探求,对华滋华斯等后世诗人影响深远。布莱克一生都没有得到官方或公众的赏识。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它是个反理性主义者、梦幻家和神秘主义者,一个远离尘世的人和偏执狂,他的作品没有受到重视。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发表,他的神启式的画也逐渐普及,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的地位才确立无疑。时至今日,不少批评家把布莱克列为英国文学史上与莎士比亚、华兹华斯齐名的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画开启了不重形似而重精神力量的新路,被赞誉为“英国艺术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 Museum)为布莱克开设了馆藏十分丰富的专馆;剑桥大学会有有关布莱克研究的课程。布莱克的成就魅力由此可见一斑。正如国内一学者所断言的,对于后来者来说,布莱克是挖掘不尽的———无论从思想、象征、神话出发,还是从诗艺或绘画艺术出发。对于这样一个独特的诗人以及他的诗,只有充满敬畏的潜心阅读也许才是较恰切的选择。

  布莱克同时还是画家、雕刻家。他艺术的一面影响另一面。他用自己发明的方法,把写的诗和画的插图刻在铜板上,然后用这种铜板印成书页,再给它们涂色。细读布莱克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是由图像和文本结合的整体。文本不仅仅是用来说明图画,图画也不仅仅是用来表现原文。布莱克除了自写自画之外,还常常为别人的诗文作画。

  《失乐园》读后感(三):读米尔顿失乐园—耐心看,很好看

  当年在大学里,还没有这个版本,看的是傅东华译的本子,略带古味很典雅也很闷。不过精彩地方依旧挡不住那缓缓铺陈中流淌出来的冲劲。我估计现今重译的本子可能大多地方更为明快激烈,却不再会有古典式涌现的绚丽和激情了。可怜只有六卷,译了前半部,我们看不到史诗的结果和其他华采。

  第一次接触路西华叛天的解释还是在由贵香织里的漫画中。作为末流文化有这样的诠释真的已是很难能可贵了:那是在造物主手中拼命挣扎的木偶,虽然它们也曾经在天堂的中央跳舞。但是神早早写好了那样一个剧本,炽天使长终将染黑翅膀改换名号叛天,从万众称赞的荣耀中堕落,唯有仇恨杀戮缠绕终身。这是怎样刻薄毒辣的诅咒。对于路西华的命运全篇充斥着悲哀颓废的气息。这是一场注定了结果却又不得不去做的战争。著名的叛天是假的,那里的路西法缺少西西弗斯悲剧性的刚强之美。一直是被动者迷失方向的游荡,哪怕是反抗也只是玉碎瓦全自杀性的愤懑冲撞。魔王成了凡俗的偶像而不是悲剧式的英雄。靠着形象上的气魄风范撑起了门面。所以漫画中的路西华永远只能使一个英俊苦难叛逆而不得志的王子,却不是真正纵横开阔的王者和英雄。这一王子形象也曾在西方严肃的文学中不断出现,甚至包括莱蒙托夫的《恶魔》。那都是花花公子式的反抗,羸弱而无力,愤怒无所适从

  所以当我再看《失乐园》时是震撼的,那里是撒旦不再是纤细的,它是一股深沉庞大恐怖仇恨的反抗力量。弥尔顿对其叛天的原因也只是点到为止:因为骄傲野心。骄傲和野心,这背后隐藏了太多太多的内容。基督式的谦卑,基督式的罪感,基督式的轻如鸿毛。造物主与被造物之间的鸿沟是绝对的,哪怕最严厉的等级制度也无法与此间的距离相比,它可以绝对到令任何试图去思考这个问题的被造物都感到心悸的程度

  “你亦岂以为与那受生之子真平等,

  虽则你光荣伟大,把精灵的精性皆备于一身?

  须知那威能之父,实凭他创造万物

  正与凭自己一言创造万物伦等,

  就是你,也是凭他创造成,”

  平等实则是不存在的虚妄,我们说撒旦狂妄,那是因为他竟然胆敢站在被造物的地位上来否认这样一个恐怖是事实,竟然胆敢以如此卑微的身份来向神要求一个真实的地位。撒旦是觉醒者,他看到了现下的荣耀实则仅是过家家式的虚无,被造物是木偶,在真实的存在中根本没有它们的位置。本应的荣耀成了虚无,本应的尊严成了卑贱,本应的世界成了一场谎言。作为觉醒者如何甘心,作为有理性者如何甘心,作为懂得尊严是何物者又如何甘心。于是即使堕落在地狱中撒旦依然在呐喊,我们要恢复本来的荣耀。何为本来的荣耀?不是天使的权能德性神禀,不是重新在天堂唱起和谐的赞美词,不是神座之前尊贵的一席之地,而是自由。最高阶级的路西斐尔,他的野心从来不是让自己成为神,而是重新恢复存在的意义。它们只是不要再作爱丽丝仙境中的木偶了。从这里来说他要的是真实而不是“幸福”。

  路西华的觉悟起源于纯粹思辨,他的处境是自由性绝对意思上的沦丧,他一直是走在最前面那孤独而坚强的引导者,伊甸园会使他回忆起往昔的荣华,甚至会有些许的后悔。但源于骄傲和不再屈服的勇气又会灌满他全身。与以前的花花公子形象不同,这个撒旦即使是失败后的报复也是意味深长的。他用的不是对于人类的毁坏,而是将自身的觉悟自身的沉重感加赋于人。面对神的绝对性,面对他早已预料到的悲剧性结果,他依然选择了反抗。

  撒旦的魄力正是在这样的反抗中彰显。如此悬殊的地位啊,他依然喊出了自己的要求,即使在别人眼里已是张狂至极了。“我等的权威属自身,/ 我等自己的右手,将教我等以至高的行径,/ 要凭实证,试验谁为我等的寿伦”。惟有被造者的绝对意志才能给予这样的勇气。那是对自我意义至死不渝的坚守。那是对主为何竟然如此对待我们最直接的追问。这次撒旦对于神的夹逼不再是歇斯底里的,而是用全部的心智作以挑战,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雄才伟略者自身人格的强势。与约伯最终的屈服不同,撒旦有的不是怀疑而是否定和反抗,所以他不可能重回神的怀抱。这个时候,撒旦眼里背叛即自由,忠信即奴隶。撒旦是骄傲的,他根本承受不了这种命定的不平等和卑贱。作为觉醒者他已经看到了更大的存在意义和视野,他跳出了他所在的童话王国。于是,那一个思考者已经在与上帝平等的纬度看自己的处境了。那一个“自我”超越了童话王国的时空向主人要求自己的地位了。神知道要熄灭这场反抗不是仅用暴力和死刑可以解决这个逆子的。只有无尽的苦难和绝望,才能使他明白自己被造物的地位,才能使他懂得他没有向主人提出要求的资格。

  然而战争毕竟发生了,三分之一的天使举起了反旗。有翼一族为此流血哀号。神的绝对性在这时可以视这场战事为儿戏。它只在天使们不得以破坏天堂草木土石时皱了一下眉头。百亿天使的血泪和哀嚎难道比不上天堂一角景物的分量吗?这的确是值得撒旦愤怒和绝望的神。最后是耶稣基督的出场。神终于表明了它的态度。

  “如是者二日已去,第三日理应属汝

  因我已预为你部署,……

  心欲你终止这场大战膺荣誉……

  欲使天堂地域,并知你能力无伦”

  一切明了了,神的不闻不问,仅为了到最后去成就他宠儿的荣誉。百亿天使的血泪哀嚎,神默许着它们成为宠儿的垫脚石。这就是造物主的绝对,这就是撒旦想逾越,却逾越不过的鸿沟:没有反抗的路西斐尔同样可能像那些天使在神任性的弹指间灰飞烟灭。没有反抗的路西斐尔本身就是对于存在的一次反讽。没有反抗的路西斐尔的命运在这个世界中是轻如鸿毛。那场战争的结果实弥赛亚在天国享受着光荣欢呼和崇拜而告终的。有时,我会去想,或许路西华的堕落也在神的计划之中,为了映衬它的全能为了陪衬弥赛亚的光荣,或许这本就是一场冷漠的木偶戏,即使是意识到悲剧性的路西华也终究没有逃脱神之木偶的命运。这的确是一个荒凉的神话。我们记住的只有撒旦那种西西弗斯式的反抗和他内心深处听不见的沉默。

  “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从天堕落”,“你是吾曹对于新主权威的解放者,你是吾曹争取自由神权的领袖”,撒旦的反抗,结果失败了。被造物输在了造物主的面前。然而,这一切远没有终结,魔鬼将一颗觉悟和反抗的种子埋进了伊甸园的天真无邪里。创世纪曾隐晦记载着这样一个关于智慧的故事,那里是我们罪恶的开始,那里是我们失落的起点,那里有着撒旦最后的意志。圣经曾经竟然向我们叙述着这样一个故事!

  “天使为何不和睦,天上因何起战争?” 弥尔顿留给我们的将是谁也猜不出的谜。

  -----------------------------------

  后记:《失乐园》,似乎是一本很有名的书。我想大多归功于渡边纯一。太多的人将弥尔顿这个名字遗忘,又有谁会想得到这个古典西方的史诗为我们讲述的是如此惊心动魄的一场沉沦一场颠覆。此书在文学史上曾颇受争议。在西方曾分为撒旦派和传统派,前者认为本书塑造了大逆不道的反派偶像,后者认为弥尔顿还是在恪守教义,歌颂上帝的基础上言说的。也有人把善于写政论文的作家的代表作解读为革命派与世袭皇党的较量。(很强的意识形态噢)。弥尔顿的本意是什么,谁都无法说清了。作者隐晦的态度更使《失乐园》意味深长起来。

  褒者如加缪曾说,英国文艺复兴的传统不仅仅只是在莎士比亚身上,还有弥尔顿。在我看来,《失乐园》或许叙述着骄傲与谦卑,勇气与光辉,权利和平等,自由和尊严,幸福与真实等等的问题。在面对形而上的诘难时,它的回复要比圣经光火的多:反抗!文艺复兴的光芒也在此刻闪烁。

  《失乐园》读后感(四):2016年8月24日

  1.体裁:终于明白了长篇叙事史诗体是什么鬼…《浮士德》也是这个体裁,但是《失乐园》的文采要比《浮士德》好挺多。随着看的体裁变多,慢慢感觉,想象力不应该被死板的东西所拘束。绘本是近年来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体裁。

  :其实我还挺喜欢史诗体的,因为我喜欢读诗。但是今年我比较饥渴,读诗快不起来…所以史诗体我一般都是浏览略过。

  2. 取材:故事来自《圣经》。历史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3. 立意:我对路西法、亚当、夏娃非常地感兴趣。我会从叛逆者这个角度考虑他们。只是路西法是一个激烈的反抗者,亚当夏娃则是顺从的思考者。路西法丰富了我从浮士德那里得到的关于魔鬼的灵感。

  《失乐园》读后感(五):不得救的撒但和得救的人类,以及我喜欢夏娃

  ---------- 放在以前大概会读不下去,到了这个年纪读起来但也有了几分意思,名著和消磨时间的通俗读物的区别大概就在于这里了,在不同的年龄段读十遍二十遍依然能够津津有味,看出不同的味道来。 看前面撒旦反叛天神的部分其实还蛮熟悉的,尤其是那句宁在地狱为王,不在天堂做奴,毕竟在我少年时期也入过几个耽美篇,虽然黄暴了些,不过里面最喜欢玛门。说着说着好像跑题了… 书中很多诗句都非常优美,因为我不信神以及对圣经只有浅薄了解的缘故,最后两篇预言未来的章节读起来有点枯燥,最喜欢的部分是开头撒旦的反叛和后来伊甸乐园中对亚当夏娃的描写,和自己以前想象中的形象完全不一样。 撒旦有血有肉,真实的可爱,并不像现在的一些影视作品中那样,除了邪恶和罪恶再无其它。 先写这些,这本书战线拉的有点长,我回顾回顾再继续。还有关于吃了善恶树果子人为什么就堕落也想写写自己的看法。 -----------分割线---------- 诗里面说坠落者的光辉是逐渐失去的,在故事的最开头因反叛而被击落地狱的天使们们,依然保留着天上的光辉和德行,他们沉沦在火湖之中,被烈火煎熬,即使在他们身上已经有了比七项原罪更加深沉的罪恶,但仍可钦佩之处。他们绝望,愤怒,傲慢,不甘,嫉妒,贪婪,但也有勇气,有智谋,能担当,亦看中自己的同伴。这些在那被称为撒但的魔王身上更加明显,他确是地狱的王者,但也确是被放逐和惩罚的罪人。那么有一天他们会湮灭所有的荣光成为彻底的黑暗吗?我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和那天上的气质轻清的神灵一样,是神美丽的造物,知善恶并拥有永恒,即使堕落了,灵与气变得沉重污浊,他们失去的是天上神圣和洁净,但并非那善恶 的知识与永恒的生命。这或许对他们来说既是神的怜悯也是惩罚。因为知善恶,所以即时深处地狱,身为污秽与罪孽,但依旧能够知道和向往美与崇高,所以撒但在伊甸园看到夏娃时,会因喜爱她的美,在那么一瞬忘记了复仇和憎恨。但这曾经的天使终究已经是个堕落者了,被诱惑的人类能够得到的赦免的机会,神子以死偿罪,让人重获自由的权利,而主动叛乱者们永远只能在罪的火海中沉沦,永不会得到救赎。即使曾经发出“这心是它自己的住家,在它里面能把天堂变地狱,地狱变天堂。”这样的豪言壮语,但撒但自己也明白天堂已经永远离他而去了,无论他怎样仰望那九重日夜上的高天,都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他的灵能够同过罪打开的门离开,但他的心也成了永劫的炼狱,即使是身处伊甸乐园之中,他也“不能踏出地狱一步,正象他不能离开他自己,”那罪是开始,也将伴随他直至永恒。 然后是关于夏娃,和我想象中的并不太一样,我并没有读过《圣经》创世纪的情节,对人类始祖的了解多是来源于一些影视作品和一些浅显的故事简介,因为中世纪基督教对女人的轻蔑和仇视,以及夏娃引诱亚当犯罪的说法,我一直以为夏娃的形象在宗教作品的描述中会比较负面,但在《失乐园》里面夏娃倒是个真女神,虽然并没有被放在和亚当完全平等的地位上,但还是能够感受道诗歌对她的赞美,不过想想这也应该是当然的,毕竟她是神的造物,人类最初的母亲。描写夏娃诗句我都非常喜欢,亚当对夏娃的爱恋也非常可爱。 然后就是人类违背禁令,偷食禁果,犯下原罪的部分了,对于为什么吃了善恶树的果子就是犯罪,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这种行为违背了上帝命令,上帝给了亚当和夏娃自由,让他们能够以自己的灵支配自我,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但这种自由并非放任,他们必须要遵循神的指引和道路,也必须为自己的行动及结果负责。这有点像现代社会自由与法律的关系。在《失乐园》中弥尔顿提到罪生下了死,也就是说人类违背上帝,便是犯下了罪,由这罪他们失去了永恒的生命,成了死的猎物。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因为人类是上帝不完美的造物,虽然除了神并没有完美的存在,但人的这份不完美决定了他们不能得到善恶的知识,因为人是脆弱的,在只有善念充斥的时候他们天真无邪,纯净美好,然而一旦知晓罪恶,便无法抗拒那罪的诱惑,会在凝视深渊的同时逐渐被深渊所吞噬。他们没有神灵的强大与坚定,没办法行走于善恶之中依然保留荣光与神圣。于是原罪加身之后,他们再也没有了自由选择的能力,罪恶侵蚀着他们的灵魂,只能在永劫中沉沦毁灭。不过后来耶稣受难,以死为人赎罪,又是另外的事情了。 做书摘的时候,粗略又将《失乐园》扫了一遍,感觉比第一遍更喜欢了,有空的时候再认认真真地再读一遍吧,毕竟第一遍看的时候只是个故事梗概罢了,其中的很多意趣大概重读时才能体会得到吧。 2017.05.21

  《失乐园》读后感(六):失乐园最著名的插画家、神圣的诗人威廉·布莱克

  威廉.布莱克,是个神圣、无畏、单纯的诗人、孤独的先知。虽然布莱克现在被誉为伟大及独一无二的富想象力的英国诗人,但对于他,我们知道的无疑太少了,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于他的译介也不多。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是英国第一重要的诗人,主要诗作有诗集《永恒的福音》、《天真与经验之歌》、《先知书》、《伐拉,或四天神》等。他是一个商人的儿子,住在伦敦百特街(Broad street)28号,由于不喜欢正统学校的压抑气氛,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和诗歌,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后来为了家庭,他去雕版印刷作坊工作。他的一生靠绘画和雕版的劳酬清贫为生,同时从事诗歌创作并配上自己的插图出版。

  在同时代人眼中,威廉.布莱克是一名才华卓绝的的圣者。有人说“布莱克,你见过他一次便永远不会忘记。他的知识博大精深,他谈吐非凡,和他在一起散步就是在接受美的灵魂……他是一个不带面具的人,是那种我们在整个生命旅程中所见到的绝无仅有的人。”正是这样一个单纯的人,在不为人注目的一生中,默默地做了一次超尘绝世的内心旅行,抵达了人类精神的核心和时代苦难的深处。

  布莱克一生浓厚的天启意识、艺术家的天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它的诗歌具有明显的预言性、宗教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特点。他对英国诗歌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诗作内容以神秘、宗教及象征为主要特征。他以自己独一无二的意象,为我们留下了最重要的18世纪诗集《天国与地狱的婚姻》和《天真与经验之歌》,如果说前者是为结婚后守教的人看的,那么后者更多是小学生们的新年读物,或者圣诞老人给大家的金黄色的发光玩具。布莱克构筑了我们世界的宏伟与庄严教堂的顶层,在那里,理想与现实的箴言熠熠闪光,时时为我们提醒着圣母般的洁净与肃穆。他不理会禁锢心灵的传统宗教。在《天国与地狱的婚姻》中,他预言天国与地狱的结合将成为理想的人世。因而他赞美肉体生机勃勃的美,赞美代表力的撒旦,认为“力是唯一的生命,来自肉体,理性是力之界限或外国。力是永恒的欢乐。”这无异于一次精神价值领域的革命,他的诗歌是精神革命的圣经。他,这个见到过上帝和天使的作者,因此而成为现代精神的先知。那“光焰灼灼,燃烧在黑夜之林”的虎的形象,作为力与美的结晶正是他的精神肖像。

  布莱克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亦长期倍受冷落,直到19世纪中叶之后,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纯真与深刻,重新发现了这位大师,他的作品日渐成为热点。布莱克诗歌的超验性、原始性、梦幻性以及对力与美的探求,对华滋华斯等后世诗人影响深远。布莱克一生都没有得到官方或公众的赏识。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它是个反理性主义者、梦幻家和神秘主义者,一个远离尘世的人和偏执狂,他的作品没有受到重视。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发表,他的神启式的画也逐渐普及,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的地位才确立无疑。时至今日,不少批评家把布莱克列为英国文学史上与莎士比亚、华兹华斯齐名的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画开启了不重形似而重精神力量的新路,被赞誉为“英国艺术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 Museum)为布莱克开设了馆藏十分丰富的专馆;剑桥大学会有有关布莱克研究的课程。布莱克的成就及魅力由此可见一斑。正如国内一学者所断言的,对于后来者来说,布莱克是挖掘不尽的———无论从思想、象征、神话出发,还是从诗艺或绘画艺术出发。对于这样一个独特的诗人以及他的诗,只有充满敬畏的潜心阅读也许才是较恰切的选择。

  布莱克同时还是画家、雕刻家。他艺术的一面影响另一面。他用自己发明的方法,把写的诗和画的插图刻在铜板上,然后用这种铜板印成书页,再给它们涂色。细读布莱克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是由图像和文本结合的整体。文本不仅仅是用来说明图画,图画也不仅仅是用来表现原文。布莱克除了自写自画之外,还常常为别人的诗文作画。

  《失乐园》读后感(七):人的理想状态

  《失乐园》读罢,史诗般时空交织的荡气回肠,天上地下神魔相斗的惊心动魄,人类堕落与拯救的悲壮全部汇聚在一起产生了奇异的阅读体验。相比书中撒旦的天生反骨与革命的壮举,我对伊甸园中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人之初”的状态更加好奇,并一直思索以前从来没有留意过的问题——什么才是生而为人的理想状态?

  亚当和夏娃,作为上帝创世的最得意的作品,以人类始祖的身份幸福地生活在美轮美奂的伊甸园中,过着朴素宁静的日子,直到撒旦寄身于蛇,诱骗夏娃偷食禁果犯了天禁,两人获得了上帝所禁止的“知识”,最终成为了“没有廉耻”的人。我将围绕亚当夏娃偷食禁果前后的对比,来谈谈我对一个凡人的理想状态的看法。

  一、 偷食禁果之前:超验的生活与爱情

  第四卷中,我们透过撒旦之眼可以看到亚当夏娃的形象:

  “他们的高大挺秀俨然神的挺立。

  以本身原有的光彩,披在庄重的

  裸体上,看成万物灵长也很相称。

  因为那神样的容颜,映照出

  造物主的光辉影子,即真理、智慧

  和严肃、清纯的圣洁;……

  虽然二人不相同,似乎是两性的

  差异:他被造成机智而勇敢,

  她却柔和、妩媚而有魅力;

  他为神而造,她为他里面的神而造。”

  这样质朴、不加修饰的万物灵长形象是原初意义上的完美的人的形象,同样带有人类始祖的庄严肃穆,两性特征分明:男性机智勇敢,女性妩媚有魅力,女性依附于男性,同样彰显出阴阳的平衡。弥尔顿大胆地描写他们在大自然中裸体且自由地生存,流露出对人体之美的膜拜,是对人文主义的践行,也是对十七世纪禁欲主义的一种公然挑战。

  我认为人的理想状态,应该包涵这样的坦白率真;然而最简单的是人智未开时的裸露,这是不需要思考的行为,是纯真无邪的体现,而当人类有了思想,学会了思考之后再去选择裸露,这才是值得全人类立里程碑的最高级的坦白率真。

  “在他们不很辛苦的,甜美的

  园艺工作之后,正好可以欣赏

  凉飔吹拂,田畴远风,通体舒坦,

  而且促进饥渴,更觉晚餐的甜美。

  他们并坐,斜倚在花团锦簇的

  柔软的堤上,顺手采摘枝头鲜果。

  ……

  少不了温柔的情话,爱的微笑,

  青年人的戏谑和夫妇的柔情缱绻;

  因为除他们二人外,别无他人。”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用承担无所事事的空虚和寂寞,简单的劳动使得他们的生活保持充实而丰富。田园劳作并没有增添他们的生活负担,反倒使他们获得存在的意义,加深他们之间的爱情,以到达天人合一之境。亚当夏娃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是原始人类生活的最佳模板,也是日后人类潜意识中的最高人生追求。

  亚当夏娃的爱情,纯真而无邪,没有妒忌,没有猜测,没有邪思,同样也充满了田园的气息。但和现代的男女强调平等观念的爱情观稍有不同,而伊甸园的爱情中,女性心甘情愿地顺从、忠诚于男性,然后两者合二为一,才成为和谐的一体。

  但我以为这样的爱情形态是超现实的,也是超验的。像山川大河一样的爱情,淳朴自然,却也和山河一样缺少人迹,更多的是神迹。是神让夏娃做亚当独一无二、亲密无间的的“骨中骨,肉中肉”;是神剔除他们之间所有的欲望和障碍,创设人际交流的理想状态;是神让他们负责守卫人间,相依相伴——没有神,就没有亚当夏娃的爱情。没有神,有的只是人间平凡的爱情,充满欲念与无助的爱情,然而这样的爱情才是对人间男女真正的磨练,也是凡人理想状态的一部分——虽然不完美,但却让人充满不断去修正自己的希望,宛若潘多拉的宝盒中留存的“最后的希望”。

  二、 其实禁果并不存在

  亚当夏娃让后世人们明白,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有了考验人性的念头,其实正表明上帝一开始就是不信任人类的。所谓的象征知识、善恶和考验的禁果,是最后一块尴尬的遮羞布,等着夏娃亲手把她掀开,由此上帝彰显自己的伟岸,人类走上赎罪之路。实际上,禁果本身是不重要的,被禁止的意义在于被打破,正是由于人性的弱点(如果求知胜过守信算是弱点的话),禁果早晚都会被夏娃的手摘下,被夏娃的嘴吃掉,人类终究是殊途同归。

  第八卷217行,亚当对天降的拉斐尔这样说道:

  “因为我和您坐在一起,就象在天使,

  您的话语,对我非常悦耳,

  比劳动中休息的时间里,

  取枣椰解渴充饥,更加甜美。

  枣椰可口,而易于果腹,餍饱;

  您的话语却渗透了神奇优雅,

  其甘美隽永,令人百闻不厌。”

  亚当不是平凡之人,在他身上我们甚至能够发现接近神性的光辉,他优于普通人之处就在于他有一颗善于思考,充满好奇的脑袋。他向上天的使者拉斐尔发问,问太初上帝如何造世,问天体万物如何运转,他积极主动地聆听,深感这些新知“甘美隽永,令人百闻不厌”,他的善思甚至让拉斐尔感受到了一丝丝威胁,最后以“人之有限性”结束了对他的启示。同样的,我们可以看到善思的人类之母对不合理的禁令的抗议:

  “(夏娃陷入沉思:)

  但他的禁令却更加宣扬了你,同时

  表示你对善的传授,和我们的缺乏:

  不知道善,便不可能得到善,

  得而不知也等于完全没有得到。

  说明白些,为什么单禁止知识?

  禁止我们善,禁止我们聪明!

  这样的禁令不能束缚人。如果

  死用最后的羁绊束缚我们,

  那么我们内心的自由有是民用?”

  亚当和夏娃是为上帝所造的、毋庸置疑的虔诚的信徒,但他们却具有自己的思想和好学好问的天资,渴望了解未知的一切,我甚至想把这称为有限的人“对无限的超越自身的神性”追求意识,这难道不正是文艺复兴时期弥尔顿献给人的一支赞歌吗?而这可贵的追求意识却恰恰不能为神所容忍,人的求知欲只能在对神的虔诚之心前败退,直到撒旦的诱惑降临伊甸园,人神之约崩坏。人的旺盛的求知欲,消解了禁果作为善恶之果而存在的意义,并象征着理性的到来,理性不来,人的理想状态我们也无从说起。

  三、 偷食禁果之后:善去恶临,信仰赎罪

  第九卷中描绘了亚当夏娃偷食禁果之后的场景:

  “二人如醉于

  新酒,尽情欢乐,想象心中的

  神性长了翅膀,蹴地而起一般。

  那伪果还扇起肉欲,表示远为

  不同的作用。”

  肉欲,是人的生活中不可割去的一部分,虽然肉欲听上去、看上去,是个十分低贱的东西,但却有着无人能抵抗的美妙。我无法评说肉欲的好坏,但天底下“无人能抵抗的美妙”大都相似,它们既能令人收获人间珍稀的快乐和满足,也能毁人于一瞬,关键的“度”的把握无疑在于人本身,如此看来,肉欲本身不是个坏东西。那么说到底,上帝当初设禁果的初衷或许正是出于担忧人类不具有对“度”的把握,人即使有了理性也容易失去对自身的控制,这么说来,上帝似乎也不太相信自己的作品能够获得绝对的“理性”,而这不就是他也甚感欣慰之处吗?永远缺陷覆身的人永远需要依赖他。

  肉欲是否为理想生活之必需呢?原文中的话可以加以回答:

  “天神造我们不是为了繁忙劳苦;

  而是为了快乐,与理性结合的快乐。”

  如果肉欲之乐能与理性相结合而有了合法的理由,那么人为什么要远离它而徒徒让自己手捧禁果呢?

  从知肉欲起,人类开始明善恶了。当初圣洁无暇的形象泯灭了,人类始祖发现自己是值得羞耻的存在,突然间就有了烦恼、痛苦、羞愧等等负面的情感,然后他们得出“知识之果让我们成为赤身裸体”的结论,却失去了原先对真知的热烈追求,回头看也发现自己一并失去了天真、忠信和纯洁:

  “……自从我们开了眼以后,

  我们的确知道了善和恶,

  但善失去了,而恶却到手了。

  知识就是这样的话,那是坏的,

  知识之果让我们成为赤身裸体。

  廉耻没有了,天真、忠信、纯洁

  都没有了。”

  亚当夏娃失去了神的宠爱,踏上了赎罪的路。是人与神相比的渺小使他们妥协了,神将他们驱逐出人间乐土,施加给他们永生永世的惩罚,他们只能在苦难中敬畏上天,忏悔自己原初的罪——

  而那罪,在我看来,却是比撒旦的天庭革命更加壮美的人间革命,向命运讨要自己应得的智慧!然而命运总会给天生反骨以重重磨难,这也是弥尔顿在书中的警示——敬畏上天,倘若一个人失去了敬畏之心,那么他无论如何有思想有能力,他最终会沦为“粗鄙的东西”,遭受命运的唾弃。

  四、 人的理想状态

  我感激人类始祖有这样的任性和独立,因为犯错误才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而匍匐在天神的脚边只配享受最低级的幸福。人类始祖为我们书写了人类的命运,启示我们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状态,在我看来,这状态大致可以总结如下:

  人应当乐于劳动,享受天人合一的质朴生活,并积极努力地寻找人间的爱;应当保持热烈的求知欲,勇于追求理性;应当敢于坦白自己的身体,不以之为羞;应当享受凡人的欲望;应当保留敬畏之心。

  诚如第八卷中(412)亚当对上帝的话所表明的那样:

  “万物的尊主啊,……

  您本自圆满,丝毫没有欠缺。

  人却不然,只有相对的圆满”

  人对自身的弱点不是无能为力的,而在有为的路上却充满挣扎与痛苦;在这飞蛾扑火般追求“相对的圆满”的过程中,人能够为自己带上那美丽的“太阳的金线编织的光环”。

  《失乐园》读后感(八):孤傲的英雄撒旦

  在没读《失乐园》之前,我所触及的撒旦是抵抗上帝而堕落的大天使;是至死不悔野心勃勃的恶魔;是引诱亚当夏娃吞下禁果的蛇。可是当我真正走进这本书的时候,我被撒旦的孤勇所震撼了。我渐渐可以理解撒旦的执着,邪恶,以及真诚。因此我也并不认为撒旦的选择就是堕落,相反他只是顺从了自我,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诚如有时候我们内心也会有一些并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想法,可是纵使别人反对,也会继续走下去。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撒旦精神,无论对错,也没有堕落和羽化之分。正如歌德所说:“谁努力,谁追求,谁就能得到拯救。”

  撒旦具有一种极其吸引我的悲壮气质,例如文中写道“他抬起忧虑的双眼,环顾周遭;摆在眼前的是莫的隐忧和烦恼,顽固的傲气和难消的憎恨交织着;霎时间,他竭尽天使的目力,望断际涯,但见悲风弥漫,浩渺无垠。”再没有比孤独更令人悲伤的事情了,可是因为拥有了强烈的欲望,寂寞这些痛苦又怎么值得一提?撒旦的罪行昭然若揭,可是他坦然接受世人和神的谴责,比起那些伪善的天神,直面自己,勇敢的承认“恶”更是一种美德。若说一切的欲望都是恶的话,那马没有一个人是不邪恶的,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欲望就开始慢慢累积,我们的欲望从吃奶到渴望性到获得更多东西,至死,我们都是有欲望的。伟大的工业革命也是这一观点的有力论证,哈格里夫斯最开始创造珍妮纺织机的的原因,我想应该是生产更多布匹超过其他纺工,而不是为了救赎那可笑的原罪。正如恩格斯所说“卑贱的贪婪乃是文明从他的第一日以至今日的动力。” 所以说,从这一角度来看那个在我们心中十恶不赦的引诱者撒旦,那他的三观真的是正的不能再正了。

  由于他的高傲,他和他的天军被驱逐出天界。可即使身处冥荒,他也带着天使的余辉,召集群魔东山再起。在地狱中,撒旦威风凛凛地坐在装饰着无数珠玉钻石的宝座上面,趾高气扬地对群魔发号施令。他之所以反抗上帝的权威,在于他意识到上帝对其精神和处境的奴役状态。这一点在撒旦的反叛宣言中被一览无余的展示出来:“我们的名号理应是治人而不是治于人。“为此他要取代上帝结束无边的屈服。 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导致了反叛,结果仍被上帝打入地狱。 面对失败的惨景,撒旦毫不气馁:“我们损失了什么? 并非什么都丢光:不挠的意志,热切 的复仇心,不灭的憎恨,以及永不屈服,永不退让的勇气,还有什么比这更难战胜的呢? ”这一尖锐有力的问句像一把刀悬在每个人的头顶,举目可见。对啊,我们并未丢失什么,我们曾经在意的那些别人的目光,统治者所赐予我们那些虚拟的权利原来其实是束缚我们自由的枷锁。从这一角度来看撒旦的偏执似乎得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因为这是每一个自由主义者与生俱来的品质。不甘心被捆绑,一心寻找翅膀。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藏着一个撒旦,是那不羁的灵魂,那不甘屈居忍人下的心。有些事,明明知道面对的是强大的敌人,胜算的几率基本为零?可是那又怎么样,即使头破血流,也要尝试。一如撒旦“总作恶才是我们唯一的欢欣, 要跟我们反对的他居高临下的 意愿唱反调。”这里可以看出驱使撒旦行恶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来源于“欲”,也有对强权者的反抗,对自由的向往。撒旦以一个反叛者的身份出现在《失乐园》中,很多人(包括我本人)却赋予了他一个改革者的身份。我猜想原因大概在此。甚至连本书作者这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弥尔顿也对这堕落天使的悲剧命运赋予了深深的同情,若不是真正走进了撒旦的内心,怎么会把他描写的如此生动。撒旦的孤勇震撼了每个弱小者的心灵。

  由于撒旦是个极端个人主义的偏执狂,甚至到了暴虐和放荡的地步, 所以最终只能以失败收场,显然,在《失乐园》里撒旦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而是具有邪恶本质的矛盾人物。 他全部的反抗归根结底是要使自己成为人间新的主宰,凌驾在一切权威之上,掌控人类的生死存亡。从这一点上来说,撒旦又是一个悲剧人物,他不曾觉醒自己曾 经极力反抗的和如今极力攫取的是同一的,其性格本身就蕴涵 深刻的矛盾性。

  纵使撒旦是一个邪恶的引诱者,是一个权欲熏天的矛盾者却丝毫不影响我对他的崇拜,因为耶稣在创世时恶就已然存在,说明恶在世上存在的合理性。善恶是通过对比才得以凸显的,就像光明和黑暗,因为有了黑暗,我们才懂得什么是光明,二者是对立统一而不可分割的,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解释善恶最合理不过了。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人们认为,当他们说出人的本性是善这句话时,他们就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们忘记了当人们说出本性是恶这句话,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的思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