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10篇

2017-12-27 21: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10篇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是一本由[美]马歇尔·卢森堡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一):恨不相逢初婚时

  文/张宏涛

  很早就知道《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甚至还加了两个非暴力沟通的QQ群,可是因为懒散,只在群里读到过一些片段,也从群友的探讨中了解到一些基本思想。知道这是一本好书,也知道作者和《父母效能手册》的作者是师兄弟,都是心理学大师罗杰斯的弟子。

  所以,当有缘看到刚出版的《非暴力沟通:实践篇》的时候,我就以相见恨晚的姿态扑进书里。这本书不是闲书,而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婚姻家庭乃至为人处世的参考书。我读的时候,是拿着一支笔,边读边画边思考的。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些年来,我和妻子常常吵架和闹矛盾原因:没有做到非暴力沟通。如果早些年读到,该减少多少不必要痛苦啊。

  “非暴力沟通”这个词往往会让不熟悉的人想到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会觉得这是一个政治术语,其实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其实,它是一种用于日常生活的充满善意的语言,它能够让人用最容易对方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能从对方的话语里发现对方真正的需求。

  众多的夫妻关系,为什么会变淡甚至破裂?根本原因都在于沟通不畅。沟通绝非人们想像的那么简单,作者用无数例子告诉我们,很多夫妻在一起生活四五十年,都并不真正理解对方需要的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世间无数的争吵,都源于沟通不畅,双方都被情绪控制,只剩下互相攻击,而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或者因为担心表达自己的需求被对方拒绝后受伤,所以干脆不表达,让对方去猜;也根本不会顾忌对方的需求。

  作者认为只要做五个简单的步骤,世间几乎一切冲突都可以化解,包括部落的战争。这种化解,绝非妥协,而是真正解决冲突,让每个人都满意。这五步分别是:

  1,表达我们自己的需要

  2,感知他人的需要,不论他人如何表达他们自己

  3,检查是否准确听取了需要

  4,感同身受地倾听他人的需要;

  5,将提出的解决方案或方法转化为积极行动语言。

  从文字上看,这五步似乎很平淡和枯燥,但如果你细心在生活中去观察的话,会发现,所有的吵架都是因为违背了这五步的每一步。

  作者说:“我发现极少有人善于表达他们的需要,相反,他们对批评、侮辱之类的沟通倒是很在行,而这些沟通方式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隔阂。结果,原本可以轻易解决的冲突也变得无法解决了。对方本该表达各自的需要,并理解对方的需要,现在却玩起了谁对谁错的游戏。这种游戏更可能一语言、心理身体等各种形式的暴力告终,而不是得到和平解决。”这段话我感触太深了,相信每一个读过该书的人,都会不断发出共鸣。

  争吵源于误解,误解源于沟通不畅。读这本书,能让你的沟通更通畅,即便只单方面使用该书的技巧,也能极大减少你与他人之间的沟通障碍,大大提高你生活的和谐程度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二):御心骑士:我有特殊的认知技巧

  读这本书最初几页的时候,我流下了泪水,因为它让我从理性上意识到了我自己陷入的误区,我痛苦的来源,以及相应的解药,我以前看的书里面可从来没有哪本是能在几页当中做到这一点的。就为这一点,必须好好推荐一下这本书。

  这本书中有大智慧,它不仅仅是一本对外的沟通技巧,而且同时也是一种对内自我审视的方法,除非我们能够真切地找到自己的需要,否则我们又怎么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呢?

  它一针见血地指出,太多的人羞于表达自己真正的需要,而将这种需要包装在合理化的理论当中,问题在于别人通常不会买你的理论,而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于把自己的理论借口当成真相,根据一种构建出的虚假采取不恰当的策略,于是离自己真正的需要远走越远,结果就是越努力越痛苦。最常见的就是由挫折导致愤怒,由愤怒导致对抗,而当持久的暴力冲突结束之后,没有任何人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我们构建了一个义务责任世界,然而当你真实地面对许多人的时候,你会发现义务和责任往往约束不了大多数人,甚至包括你自己。没人能够愉快地被迫做什么事情,而规则之内到处都是偷懒与不合作的空间,无论是以权威身份施压,还是用暴力相威胁,都将使整个互动关系倒退回最原始无效率的状态,在这种局面之下,除了唤起别人心底最基本的共情,还有更好的合作方式吗?

  当然,这种技巧也有限制,对于完全依赖暴力之人,对于以折磨为乐之人,对于没有同情心之人,它未必能促使他们坐下来谈谈。但是它仍然有办法,让我们去发现这些人真正的目标和愿望,这可以创造出不一样机会

  况且,大多数时候,我们真正要面对的,并不是来自别人的暴力,而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因为羞怯而寻找借口,我们因为愤怒而迷失目标,我们因为恐惧而陷入错误本能。最常见的一个本能就是去评判他人——对别人的评判实际上成为了一种暴力行为,这是对现实失控者重新掌握“权柄”的一种尝试——“既然我在现实中左右不了你,我至少可以在我的观念中左右你”,就像狐狸定义它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一样,然而这种评判不仅构成了对别人的攻击,而且这种攻击也使我们自身的策略变得僵化——实际上再怎么评判他人又有何用,这种精神上的夺权行为不仅不能改善,反而会恶化你的现实处境——一旦错误都是别人的,你自然也就没必要改进了,而你和别人的这种敌对,会使自己离目标更远。诉诸暴力,诉诸对抗,诉诸仇恨——而你需要的本来是合作。

  所以,专注于寻找双方的目标和需求,不去做评判和指责,这是最大的智慧。佛家和基督教的智者们也是如此建议的。

  作者提供的实际是一把威力惊人的神奇武器,又一次让我联想到了绝地武士。它首先帮助你防止成为自己的敌人,然后还能让别人在言语和态度上的攻击行为完全免疫,学会如何运用它,别人的语言和态度攻击将无法再伤害到你,当你认识到自己对别人的评价不过是幻觉,别人对你的评价自然也作如是观。你不再被困在语言的罗网中,那些言辞只成为你分析对方真实需求的工具。

  持此剑者,在他的世界中将再无敌人。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三):随便你吧,你要这么想我也没办法

  男:你听我解释

  女:我不听不听不听不听……

  之所以说沟通是门学问,是因为它有时会莫名其妙的陷入一个死循环,最终导致沟通根本就进行不下去。比如男生女生吵架,只要男生的声音一抬高,这个时候吵架的原因就不重要了,因为后面全程的过程基本变成了:“你居然敢吼我,你再吼我一句试试?”这时如果男生真的试试结果一定很惨,但如果不试也只能用“随便你吧,你要这么想我也没办法”结束对话,结果还是不如人意。

  当然,这本书不是讲恋爱异性相处的,只是突然想到了这个。书中主要写的还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会通过相互沟通来表达彼此的诉求从而找到一个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和争端。但人毕竟是由动物进化过来的,因此刚开始也会像其他动物一样能动手就别BB。这就是作者想要让我们学会非暴力沟通的原因,避免两败俱伤的结果,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都能既理解对方,又充分表达自己,在和谐的环境中顺利达到沟通目的,从而解决问题。

  但有时候,沟通并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说沟通是有一个条件的,那就是双方实力的对等,谁都不能干掉对方。就拿最常见的校园暴力来说吧,面对他们被欺负者该用什么办法去解决?告诉老师?还是找学校领导?结果表明,凡是选择这两个方法的人最后都更惨。

  我之前也是一个被欺负的学生,当时也考虑过这两个办法不行,后来受电影《古惑仔》的启发,将另外一些被欺负的学生组织起来,成了一直庞大的反抗力量,就没有人敢欺负我们了,甚至都快取而代之成为学校一霸了。后来还好老师发现得及时,硬是将我们帮派变成了学习小组,才没有恶性发展

  这就是我亲身经历事实,如果你是弱者,怎么解决被强者欺压的问题?除了用神奇的爱去感化他们,想必也只有获得同等的实力,才能跟他们进行非暴力沟通了。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四):利他行为的实验性个体研究

  人和其他动物没有什么两样,天生具有攻击性行为,在研究动物的攻击性的成因,有些科学家从进化的角度作出了解释。

  按照进化理论,动物采取攻击行为,是为了有机会接近异性,或为了保护自己的资源来使下一代存活。

  在《论攻击》(OnAggression)这本书里,作者洛伦兹(Karl Lorenz)谈到了动物和人攻击行为的必然性。而最近的一些研究着却给出了迥然不同的研究结果。

  研究表示:其一,动物天生具有攻击性的特质,但某种程度来看,它们的行为在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中断。其二,人类与动物一样,天生具有攻击性,但是,对于自己攻击行为的控制力量要比洛伦兹认为的更强。

  对于人类的沟通行为,从哲学层面来解释,可以说是个体融入群体的需要,但是个体行为必然在某些方面与群体的意见产生矛盾,于是就会产生服众、盲从、服从权威等一系列的个体行为,但是这只是局限于某些特定场所,比如在家庭里面,孩子对于父母权威的恐惧,又或者,员工对于企业最高管理者的畏惧,这都造成了以上的个体行为。

  但是,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质性,比如,在公共场所是禁止吸烟的,可是就是有人旁若无人的抽烟,烟味让人不堪忍受。又比如,在公共图书馆是不允许大声喧哗的,可是就有人大声的用手机通话和嬉笑打闹。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看到一个有趣的电影,片名叫做《上帝保佑美国》,说的是一位遭公司解雇的中年男人,用暴力的手段去维护这个社会的公义的奇葩行为,比如,他可以对在看电影时大声说话和嚼爆米花的人开枪,或对于欺负老人的黑帮一顿狠揍。这都是电影的乌托邦式的表达,可是我们在实际场景中不可能这么做,我们好好的和他们沟通,他们会听吗?

  笔者从业物业管理企业,在与住户沟通的情况中,会发生一些无法用正常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进行平等对话的情况,比如,有的业主会让你上门去修理他们的彩电遥控器,你不同意,他们就说你们物业管理不就是做这个的吗?否则付你们物业管理费干嘛?这还算是温和的了。有的业主会上门拍桌子、扔东西、吐口水,甚至会躺在地上,假装被你们打伤了,你们怎么办?

  从我们物业所学的知识来看,《物业管理师》的相关教材会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解读,那就是“求尊重、求重视”的心理,他们付了物业费,就要求你们对他们提出的要求给予满足,所以,教材会建议物业从业人员从侧面安抚业主,消除敌对情绪,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正当要求。

  可是怎么才算是正当合理的要求,没人给出正确答案。理查德。克里格在他的专著《心理学与生活》一书中写道:当某人表现得使你生气难受--而且是你认为他是有意这么做的话--你可能以身体或口头的攻击欢以颜色。直接挑衅的结果同那些将会导致攻击行为的消极情景因素具有同样的效益。

  仍然以图书馆为例,假设你也是读者,你在专心看书的时候,有人在你旁边旁若无人的用手机通话,你应该如何消除这种负外部性行为?选择一,小声与其商量,请其到外面通话。选择二,大声呵斥,谴责其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选择三,通知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进行处理。

  一般人会选择二三项,其实从沟通的成功性来说,选择一成功的几率相对大一些,这是人有被尊重的需要(马洛斯的五层需要原理)。这种平等的沟通性更加容易得到预期的效果

  对于物业从业人员来说,对于住户的无理需求,可以将话题转移,同时尽可能用婉转的语气来语气沟通,让他们觉得不具有威胁性的存在,那么他们就会更加愿意用更少成本的方式来达成他们的初衷。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十分有趣的实践方法,建议从事服务业的人员可以买上一本,仔细的阅读,从中找出适合自己与他人沟通的方法。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拙见,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对哪位亲的尊严造成了冒犯,这里给您下跪请罪。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五):卢森堡博士木有告诉你的~

  文/最小 一些朋友反映说这本书不符合现实或者,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比如校园欺负中,木有用。这个可能是事实~Rosenberg是人本临床心理学大牛Carl Rogers的学生,他的这套东西就是基于Rogers的“当事人中心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发展出来的。那么既然是心理治疗为基础,就有他的一个适用空间,即:不管对面的那个来访者是否是自愿来访者,他都必须有沟通的动机或需要。 自愿来访者渴望改善现状,被强制的来访者~既然他都被强制了,99%是具有改善的动机的-他想要自由,于是愿意和你谈谈试试看。所以这个是个前提,那么,如果非暴力沟通在对方对与你沟通“无所求”的情况下,比如校园暴力情境下,可能不奏效,也是个顺利成章的事情。 再来说这个奏效的问题。在现在这个大多数人奉行财富至上,解决导向的世界,我们花了20-30块买了本书,那基本上会有个需求在背后:作者我买了你,你得帮助我解决问题,得到我想要的结果。但“问题”恰恰就在于这里:大多数人,对于人际问题到底是怎么个“解决”法,并没有一个“现实”的概念。有时人们对问题本身的定义,注定了它的不可解决。 比如人们恋爱结婚,喜欢讲究一个“适合”,潜台词就是对方最好得满足我的需求,不然老子/老娘干嘛一直陪着你,大不了从头再来。~可以说我们平凡人对“幸福”的期待就是说自己的需求能够适时得到满足,于是当需求不满的时候我们就可能求助于非暴力沟通。那么问题来了,人本心理学和当事人中心的这套东西,对于让别人乖乖听话,做出让“我”满意的行为,根本不擅长。人本讲究的核心就是“邀请别人成为他自己”,通过共情、接纳、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使得对方增强方向感控制感,促使改变,最后改善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控制和洗脑?那是暗示性治疗或者各类催眠的世界。人本治疗有时候很短,很多时候时候也旷日持久,不像Erikson那样可能一个动作就把你催眠,产生效果,后者充满了个人风格,难以复制,是个题外话了。 总的说,如果你就是想改变别人,想看到一个特定的变化,以此为最大动机,非暴力沟通就会容易失灵。因为这样就违背了他的理论根基~所以当你为了现状极端焦虑的时候,尤其是严重的人际冲突。这个时候引入调解人或者系统治疗什么的可能会相对好些。 非暴力沟通,需要人有一颗人本主义的“心”,才能够更多的达成一个这种方法的框架下乐见的~结果,这个结果不是让对方改变了,关系一定的变好了。而是:对方不见得会接受你,也不见得会改变,甚至根本不尊敬你。但是,至少大家可以把话讲清楚,我也能充分表达出我的处境,我对你的需求和爱。至少,可以做到两点: 1、两个人的关系不见得一定会更好,但至少不会更糟糕,跳出不良的相互抬扛升级的循环 2、把话讲清楚,适合的就继续,不适合,分开,惹不起至少躲得起。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的第3点,就是很多朋友会慢慢变得喜欢和你分享他们最私密的东西,keep on doing this,it works sooner or later~八卦神器 OK言归正传,那么啥叫做人本的“心”?对于“邀请别人成为他自己”,多数人包括咨询师的认识就是接纳自己和别人的一切,接纳这个世界本身有时候确实会非常操蛋的现实,接纳自己的生活根本不可能事事如意,接纳自己甚至都做不到非暴力沟通的当下。 但是...很明显,这个逻辑上是个自相矛盾错漏百出的,接纳自己,就是不要不接纳自己,那我接纳自己没有接纳自己的时候,到底是个什么回事,我到底有木有接纳自己呀。既然啥都接纳了,还做心理咨询干嘛啊,直接该干嘛干嘛去呀。 这个就是治疗性谈话和一般谈话最大的,也是最本质性的区别-我们不止要用大脑去分析,更要回归到身体,去打通任督二脉。 Carl Rogers后来受了Rosenberg之外的另一个徒弟,叫做Eugene Gendlin,他们一起对当事人中心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慢慢发现,有效治疗和无效治疗的关键区别,在于有木有回到对个人感觉的体验上去。 说白了,非暴力沟通只是层皮,语言能够表达的内容也只是人类信息传递的小部分。和老公说:“你每天到家都比较晚了十一二点,我感到很难受。”有时候情绪和非语言信息,透出来的却是攻击性和隔离感,对方自然木有好气来回了。 当你的心“自然的尝试的”开始包容和描绘情感了,真正的接纳和非暴力沟通才刚开始。这是个修炼的过程,需要从生活体验中回归到感觉上,从感觉上自然的了解自己,慢慢训练自己把判断的话语“转译”成描绘性的语言。和更多的人交流,慢慢的,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所谓悲天悯人的情怀~大家都是给那些叫做父母的家伙,强制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人不一定快乐,但一定各有各的痛苦和烦恼blablabla 因篇幅限制,这里无法展开去讨论,但是可以分享几本书供参考 卡尔罗杰斯《个人形成论》 尤金健德林《聚焦心理》 阮琦《魔鬼约会学》 真正的接纳和非暴力是种内力,内力的改变一定首先会改变一样东西,那就是人的内在感受方式,这就是九阴真经和九阴白骨爪的区别。 PS:心理技术不是一切,很多事情也是需要依靠其他方法的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六):同理心的慎用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书评

  沟通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问题。差劲的沟通往往导致误解、仇恨甚至战争,但是好的沟通却能让人互相理解,获得友谊爱情。

  马歇尔教授的这本书《非暴力沟通实践篇》是其非暴力沟通理论的实践记录,记录了马歇尔教授如何利用他的理论来排解纷争,大到国际争端、部落战争,小到夫妻不和。我看到很多人说,这本书不适用于自己,所以对于中国也不实用。此言差矣!想我辈俗人自是很少机会去调解国际纷争,也很少机会去非洲排解部落战争,但是我们的居委会、法院调解室和派出所每天要面对多少这样需要调解的事情!生活其实最多的都是这些马勺碰锅沿的琐事,而不是原子弹爆炸之类的惊天大事,所以马歇尔教授的非暴力沟通理论如果能在中国得到理解和实践,必然能在中国减少很多内耗,从而对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浪费等等等等有着巨大的意义和利用空间!而且这个理论,越是基层的组织越是有用,为什么呢?因为矛盾如果已经闹到法院或者派出所,那已经是上火了,不好排解了;而如果只是在居委会或者街道办诉苦的阶段,则排解的余地还很大,如果此时教会每个家庭非暴力沟通的法门,则达到所谓齐家治国的效果,不亦快哉!《鬼谷子》有一个理论:事务的发展都有一个由小而大的过程,在还是嫌隙的时候就进行弥补,比到了大坑再去填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非暴力沟通,顾名思义就是不吵架,但是在马歇尔教授这里,非暴力的意义就深远很多。不吵架只是最初的功夫,接下来的事情还很多,很微妙。比如说,沟通时候,假如对方生气,你说话顶嘴固然是错误的反应,但是闭嘴不说话也是错误的反应。什么是正确的反应?闭嘴,倾听。

  在马歇尔教授的实践活动中“同理心”是一个需要被压制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同理心很容易引起对方反感,这是一种判断!而不是接受。在《我们都是散落的星骸》这本书中,谈到过一种“镜像神经元”,正是这种镜像神经元使我们对事物有了预感和猜测,同时赋予我们同理心,但是研究的科学家也告诫:同理心不同于同情心,虐待狂和被虐待狂的同理心也很强,但是那不是同情心!心理学家也对善恶之分极为谨慎。马歇尔教授在其对非暴力沟通的教导中,就对同理心极为谨慎,这与神经学和心理学大师的理论契合。在实际生活中,那种急于打断别人说话的话痨非常讨人厌,估计原因也就是这个,倾听不是让你急于说话,表达自己,而是让你安静倾听。为什么在有的童话里面,人们宁可对着地洞或者竹子说话,也不愿意跟话痨说话呢?可见话痨还不如地洞!

  当然马歇尔教授压制同理心,是将不好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同理心好的一面同时压制了,但是我觉得真有同情心,能理解对方的痛苦的话,应该是能够静下来倾听的,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只要能够倾听,就能够理解对方,就有解决问题的机会。

  马歇尔教授的另一招是说出自己的需求。这个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者,人们很难倾听;另一方面,很少有人好好说话。尤其是女人,她本来是要丈夫多花些时间陪陪她,但却说丈夫工作太累,需要放松。然后丈夫买了高尔夫球杆,她却更生气了。一个有话不好好说,一个不能听懂,这怎么办?马歇尔的培训班专门解决这个问题,抽丝剥茧直到表达者好好说话,听话者好好听话。这个技巧很厉害,读者应当多加学习。

  非暴力沟通对于我们的生活非常有用,这种有用不是生活必需品,但是如果你用了,会大大减少你的生活成本,提高你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相信我吧。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七):《非暴力沟通实践篇》——理想的沟通方式,效果值得怀疑

  听说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学说是从一个热情的读者那里。现在互联网言论环境过于险恶,人说资讯环境也如同粪池,所以拥有一个非暴力沟通的优质沟通思路是很重要的。注意这里我说的是“优质”而不是“高效”,因为这种沟通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最终理解对方的需求从而避免冲突。但是问题在于在普通的日常沟通条件下人们往往没有必要动用这个有些庞大的脑力武器。即使甘地说:“我们的教育把很多不自然的东西变成了我们以为的自然。”这种沟通方式仍然会在社会环境整体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显得有点宅和痴汉。但是其实灵活切换这两个频道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所以我在想这个沟通方式的实用性究竟有多高。毕竟,马歇尔·卢森堡是经过多年的心理学科班训练和治疗工作经验才学会了处理自己的这种情绪,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想要做这方面的专家还是要考虑投入成本和收益的比例,也许会有点得不偿失。

  其实所谓的非暴力沟通讲起来并不困难。我们要做的就是平和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难过,尤其应该注意的是不要对别人做出什么道德评价和指责。早就听说,人的愤怒感情是为了让人变得更加自信。自信的一个后果就是对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疑,有强烈的冲动辩护自己的想法。那一场争吵也就在所难免了。这场争吵中,没有人会获得说服对方的效果,基本上就是鸡同鸭讲的节奏。这样的沟通不仅是无效的,更是有害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避免鸡同鸭讲的沟通方式。所谓的非暴力沟通方式就是这样的好方法。让我觉得有些费解的是,即使是“抱歉”在非暴力沟通中也是应该被避免的用语,因为这样就包含了所谓的“道德评价”。对应该接受歉意的哪一方表示自己的“难过”,才是非暴力沟通方法的最好技巧。在实际操作中,除非是这套方法的热衷拥趸,否则真的是难以做到。

  看完这本书,我基本上是认为,这套方法虽然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让每个人都改变自己的处事方式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要求自己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去做事,但是真的会显得格格不入。随后遇到的问题是人人把你当成怪胎。其实一个对自己的认知思维有所要求的人,未必需要这一套成型的方法。保持自己思维的开放性就够了。愤怒,如我之前所说,的确是一个糟糕的情绪。但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采取一些抵抗他人影响的措施和言语,毕竟还是没什么问题的。想要做好非暴力沟通,人们需要引导和训练,这个成本不是谁都能受得了。如果方法引用有误,实际上这甚至是一种弄巧成拙的手段。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八):我思故我在

  最近看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实践篇》感同身受。

  作者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强调对他人的行为不做评判,戴上同理心的耳朵感知他人的需要,思考+沟通技巧,心怀善意地与他人、与自己沟通。肯定自己,但不批判他人。非暴力沟通思维贯通全文,应用在和敌对势力的谈判,家庭成员之间,等等,告诉我们如何倾听对方的需要,表达自己,遇到矛盾和愤恨时如何化解和修复……

  这是一本实用的书,从书中实践练习中能修正我们的思维,防止我们成为自己的敌人。

  这让我想起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性格决定你处理事件的方式,在无法和别人和平友好沟通时,有人运用暴力,有人选择逃避,可最终落实到自己与自己对话时,你的行为和思想是否真的能够与自己和平共处呢?马歇尔博士说,“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痛苦时却不知道怎样清晰地表达这种痛苦。”“骂人是对未被满足需要的悲剧表达。”从这点来说引申,放射到我们周围的事件比比皆是。

  从大的方面,杀人犯若知道控制自己,以非暴力沟通方式与自己对话,也许就不会为因为一时的冲动酿出悲剧;小的方面,如地铁里的拥挤,排队加塞等鸡毛蒜皮的争吵而导致的郁闷。结果无非是伤了别人而又郁闷了自己。

  “我选择怎样看待事情,将极大地影响我是有能力改变它还是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愤怒的起因并不是人们做了什么,而是内心的什么东西与他们做的事情相呼应。是我们自己思维里暗示对方有错或者不好的思维方式。

  作者告诉我们管理愤怒和宽容别人的几个步骤:

  一旦愤怒时需要自己慢下来,

  第一步,了解其背后的需要,不要做任何无趣的事情。

  首先努力搞清楚他们做了什么。不断问自己:“这些人做了什么让我这样评判他们呢?”

  第二步,努力弄明白我是怎样评判那些惹怒了自己的人的。

  第三步,“看我的评判背后,自己的什么特别需要在与这些人的关系中没有得到满足——对自己未被满足的需要,努力给予理解。

  第四步,问自己:“当人们做我不喜欢的事情时,他们是试图满足他们的什么个人需要呢?

  这四个步骤看起来抽象,其实只要稍加练习,就能避免更多的不愉快的发生。

  现在,我经常练习用书中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处理问题:和亲人沟通不畅时,理解了并不是没有共鸣,而是当我需要理性的判断时,对方认为我需要的是理解和同情;当在地铁里别人排队加塞时我不想再以道德的角度评判,而是想对方也许今天有急事,况且我对这种行为产生的怨恨本身会干扰了自己的情绪;郁闷时,我经常分析,到底是什么导致呢,我的需要是什么呢?然后努力找一种折中的解决办法。能解决就去解决,解决不了干脆就冷却处理。人生的意义是选择做快乐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在我看来最可贵的是让我们找到一种力量,这是一种柔韧的力量,这和佛学是异路同归的。佛说,你心中有什么,所见即是什么。而心理学告诉我们,困扰我们的问题正是我们内在无法整合的部分,如果你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就必须从改变内在开始。非暴力沟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和自己对话和以及和周围人沟通的工具,这是一种科学的方法,是需要用书中的方法不断练习的,是不断修炼自己的过程,让我们即使不能像大师一样大彻大悟,但却可以运用一种科学的方法管理我们的内心。

  我思故我在。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自己对话,分析别人的诉求。相信不断加强这种力量就能抵抗住日常的琐碎事件对人意志的消磨,抵抗住周围的各种声音对行为的评判,理解别人,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进而能够和谐与他人共存,以达到和谐沟通,与社会共存的真正目的。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九):谢谢你停顿30秒,卸下身上的暴力

  近日,颇有些不平静。春雨春雷阵阵逼来,又一晚折回过冬天。于是,去狠读书,这才梳理清楚现状的由来,才知道自己原来武装着“暴力”。

  ·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我们对事实的解读,导致我们的愤怒。

  他迟到了半个小时,不是我们愤怒的原因,而是“他对这样重要的约会都不在意”,“他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他采纳了别人的意见,不是我们愤怒的原因,而是“他不信任我的能力”,“他不支持我的工作”。他下班就玩游戏,不是我们愤怒的原因,而是“他没有上进心”,“他对爱情淡漠了”……

  当我们的愤怒似乎马上就要爆发时,给自己30秒的时间,去平复自己的情绪,去克制自己采取任何惩罚性方式来指责对方。我们需要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愤怒?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解读?可不可以换一种解读方式,或者只注意事实本身?

  ·评判是未被满足的需要的异化表达,甚至是悲剧性表达。

  父亲责怪女儿不孝顺,其实是在说他需要多几个电话。女友抱怨男友变心,其实她是需要他周末能陪陪她。员工气愤公司太苛刻,其实他是需要多几个晚上去朋友聚会……

  很多时候,我们羞于明确地表达我们未被满足的需要,而是直接对他人做负面性的评判。我们希望对方懂,可是,这种评判在别人看来往往是指责,是压力,是无情的控制或者不公正的待遇。如此一来,我们只会接收到更多的防备性或反抗性信息。两人之间竖起更厚的壁垒,预想的沟通和连接根本无从谈起。

  ·要想要得到他人的理解,最好的办法是先理解他人。

  一个好的倾听者,不会去分析他人的经历和故事。理性分析往往实现不了感情沟通。因为理性地评判,带着旁观者视角,是置身事外的,是冷静而没有温度的。

  要想理解他人,并让他人感觉温暖和治愈,必须全身心地关注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同时,无论他人的语言里包含着多少暴力因素,我们都要忽略他的评判,注意他的评判背后的本质需要。只有他没有意识到的被掩盖的需要得到解决,他才真正得以理解和释放。

  ·用积极的行动语言表达请求和感激。

  “你能不能不要……”,“我想请你告诉我你是否愿意……”,这些语言在对方看来要么是命令和要求,要么含糊不清。命令和要求往往会带来防御、反抗,如若对方接受和执行了,其原因往往也不是我们想要的。而含糊不清的语言,会模糊我们的需求,它促使对方去猜测,而猜测不仅会增加对方的烦恼,而且不论结果准不准确都会降低沟通的效率。

  在沟通中,积极的行动语言是具体的,清晰的,陈述的,是让人舒服和乐意接受的。它让他人明确感知到我们的需求,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威胁;它告诉他人我们想要的,而不是不想要的;它还对他人表示感激,告诉他人他的什么行动满足了我们的需求,让我们的人生得以更丰盈,而不让人觉得是虚伪或敷衍。

  当然,亲爱的,当“暴力”发生了,也不要苛责、惩罚、批判自己。借助“暴力”,你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你的需要,你的弱点和优长。借助对“暴力”的解决,你更好地表达自己,更专注地理解他人,更加知道如何爱己爱人。

  在暴力发生前,请让自己停顿30秒,来冷静理清自己。这样成长的过程或许有些难,或许会回环往复,但是,因为我们都存有爱和希望,所以必须力迫自己去实践,对吗?

  (来源:个人公众号【小拾】)·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十):我能认同你的需要,但我仍会坚持我的做法

  当我看完《非暴力沟通》后,我真心觉得自己全身心得到一个解放,原来我们可以这样去解决问题,我们并不一定需要暴力,并不一定需要争吵,并不一定需要冷战,而我们能有一种简单的方式,去观察去体会感受发现需求表达请求,而且请求只是一种礼物,是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如果你觉得这样的请求于你有难,你可以选择不同意的,因为这仅仅是一份礼物而已,并不是要求。

  很多时候我们都把别人的话当做要求,当我们不能完成时会整个人都不好受,但非暴力沟通让我们体会到,沟通是可以达到的,只要我们能倾听彼此心中的需要。

  虽然这本书并没有原始的《非暴力沟通》要好,但我觉得这本书里最大的特色在于孩子,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全是孩子的非暴力沟通使用方法与成人的方式也许会有所不同的,因为孩子的发育情况与我们成人不一样,思维的方式与理解的程度也不一样,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听,还是能听到孩子的需要的。

  当我们没有时间交流,而孩子的行为可能对他们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或某个人不愿意谈洽时,我们需要使用强制力,但是强制力也有惩罚性用法和保护性用法的区别,这种区别对于我们成人是要用心去体会的。我们要做到没有对方是坏人、活该受罪的意识,我们的意识完全集中在我们的需要上。我们知道自己的什么需要正处于危险中,但绝不会以任何方式暗示孩子不乖或有错。

  我们可以给孩子去提供另外的环境,不要仅仅困在刚才的强制力的环境中。期待非暴力沟通的亲子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