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砂器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砂器读后感10篇

2017-12-25 21: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砂器读后感10篇

  《砂器》是一本由(日)松本清张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42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砂器》读后感(一):相见恨晚的大师巅峰之作

  喜欢侦探推理小说多年,但对日本的推理小说一直不太感冒,虽然之前也看过松本清张的代表作《点与线》和高木彬光的几部作品,并为之吸引,但横沟正史著名的《本人杀人事件》还是让我对日本推理倒了胃口,不是对横沟先生不敬,而是不喜欢那样的文风。于是,松本先生的这部巅峰之作迟至今日才有幸拜读。

  看过这部《砂器》,深深为作者的功底折服,甚至感觉这是迄今为止看过的最好的侦探推理小说。尽管阿加莎的《无人生还》、《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等作品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奎因和卡尔的作品也是引人入胜,但比起这部作品来说,窃以为,这些作品仅仅是作者精妙构思出来的奇妙故事,而《砂器》讲述的更象是一个真实的案件,一个就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件。

  作品没有塑造一个神探,没有依靠神探与众不同的头脑来解决各种难题,只有平实的警探和付出的艰苦努力,在这个艰苦的过程中依靠的是坚韧不拔意志百折不挠精神不可动摇信念孜孜以求、不放弃使得看似普通的人在大量的信息面前抓住了细微的线索,最终找出了真相。

  尽管在作品的中后部能够猜到凶手,但丝毫不影响继续一气呵成读完剩余的章节,这也是作品的成功之处。这部作品是推理小说杰作,也是一部面对困境时的励志书。

  看完这部书的一件事是赶紧找电影看看。

  《砂器》读后感(二):推理小说不能在报纸上连载着写!

  一口气将松本清张的名作《砂器》看完,夜里12点半翻过最后一页时,心中不由有失望之情。

  作案动机可以说早已彰显,被害人三木谦一二十多年前救助过的数个孩子中,不用说,那个和麻风病人同来的孩子最引人注意,由此三木后来之所以被杀就一目了然了。当今西刑警对三木的调查中出现这个点时,我忍不住合上书叹了一声:不要啊!不会又是这样吧!怕被人知道自己的过去而影响了未来的大好前程,从而杀人灭口,这样《人证》似的动机实在太扯了。不幸结果正是如此,我实在对大师这部作品的立意失望。

  尤其当被害人是那么善良无比的一个老人,凶手和贺英良小时又与他相处过,对他的为人应有了解,他的到来,会对和贺有那么大的威胁吗?以至于他才第一次跟老人见面就要下杀手?如果说一个过去家乡的流氓来了,到还有几分理由,因为被勒索的可能性很大,可是三木谦一是一个所有乡邻都有口称赞的菩萨般的大好人,更是和贺英良的救命恩人,他怎么会如此轻易又决绝的判断出三木不除掉不行呢?那么害怕丑闻的话,牵扯上杀人案就不害怕了吗?因此这样的作案动机实在是牵强而又让人讨厌。书的腰封上所说“这样的悲怆宿命,谁能不唏嘘慨叹?!”,我想可能是指凶手,但对他能让人有什么同情呢?唯一值得同情的只有三木谦一老人,本来自己安享晚年就好,何苦对这么一个狼子野心的家伙还一直牵挂。如果说松本清张本书就是为了写出那些看似高雅的知识人士艺术分子极端的功利心和虚伪,那倒是成功的。

  作案动机万分勉强已经是很多推理故事的通病了(参见柯南的很多集),有的推理过程十分巧妙,最终坦白动机时却让人哭笑不得,心想就这样??你至于吗?相比之下以前看福尔摩斯时倒好像还没有过这种感觉。其实侦探故事在动机上真的搞简单点比较好,不要试图弄出什么“凶手也很值得同情啊”之类的效果,那往往都不会成功。

  整个故事建立在如此动机之上固然令人泄气,但我觉得全书最让人失望的,是作者思路的不统一。我相信最终的凶手定为谁,作者一定在写的过程中有过一次改变,但之前为另一个人选所铺垫的种种却无法取消,所以尽管结尾会给读者一个逆转的效果,但并不太有说服力,也使得全文少了“恰到好处”的感觉。这就是边在报纸上连载边写作的缺点吧,别的故事还罢了,推理小说这样来写,少了全局的构思,或者说半路临时要改思路,确实对全文有很大影响。

  开始时嫌疑的重心一定是在关川重雄不是吗?他的东北口音,他一直很紧张着“现在是成功的关键时刻,决不能有一点丑闻”,他讳莫如深故乡,三面环山的小村子,还难得感性的说那里有一个人曾教年幼的他辨识星象。如果说今西调查关川家的钟点工阿姨这段可以算为正常破案过程中绕的弯路,写上也无妨,那么与调查无关的部分,书中对关川本人的种种特异的描写又算什么呢?篇幅相当不少。

  并且由始至终关川超强的警惕心,如果说仅仅是因为怕被人知道与酒吧女招待的恋情,也未免太说不过去:此人是有被害妄想吗?who cares啊?更何况一个刑警会在意某小文化名人与女招待的绯闻吗,那么为何关川听说今西是刑警后就要神色大变且立即开始那趟神经兮兮大动干戈的搬家呢?简直是,说他不是犯罪嫌疑人都没人信啊。

  最开始时,关川明显有一件机密的事交予情人惠美子去办,最后这件事再没提过,想必作者是希望把它模糊为就是后文所提到的关川曾让惠美子打掉过一次孩子的事。但是首先,时间上不对劲,关川问惠美子之前的事是否办妥的那次会面之后,惠美子就搬到了今西妹妹的公寓,而在这个公寓住了没两个月的时候,就告诉关川她已经怀孕4个月了,因此之前他们谈到的那件事绝对不会是这个。况且当时惠美子最后说的是“您讲的任何秘密我都会绝对保密的”,所以这不是关于孩子的事。那么之前很神秘的说到的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吗。

  综上我想,作者初始的思路大概是:凶手是关川重雄,而惠美子和里枝子两人都是他的情人,且都为他所利用,分别为他处理了沾血的上衣和裤子。书中明确提到过裤子该如何处理的问题(P166),且这也是今西在访问钟点工阿姨时猜测关川有两个情人的原因。这样一来,惠美子帮关川所做的事情,以及不会泄露他的秘密,也都有了所指。

  至于关川为何在后来的文章中又称赞和贺,完全不用是因为他有把柄在和贺手里;这不正是他的手段吗,对自己的同伴也能直言批评,而当看到他有进步时也给予诚恳的表扬,就是为了塑造自己中肯客观的评论家形象,所以这里完全可用来说明关川的虚伪:口口声声要打破一切旧习,其实“新艺术团”的领头人自己所做的一切,不都是那古老的权谋和心机吗?

  其实即便将凶手定为关川,一样有不完备之处,如钟点工阿姨提到的关川那里另一个女人电话,似乎和里枝子及惠美子都不大相符。但整体的不完备,比凶手定为和贺要少的多。

  而且不论凶手为谁,书中都有一处很不合理,即宫田的死。宫田明明记挂着8点钟与今西的会面,6点半的彩排完后为什么会跑去找凶手呢?

  “里枝子是帮你进行了违法的事情吧?我也成了帮凶是吧?”

  “对,是这样。”

  “好,我明白了,只是想来确认一下,这就告辞了。”

  ------------------难道是指望进行这样的对话吗??

  还有那张扔在尸体旁边的单据,始终都没有明白,那到底是一张失业保险统计单,还是一张可以致死的频率操作说明?还是说两者的数据正好巧合的一致了?怎么可能呢

  这个小说中其实有很多亮点,像对东北口音的追踪,以及今西如何调查出三木谦一突然决定去东京的原因那段都很精彩,还有“向窗外撒纸片的女孩”,虽然有点太偶然了,但也还巧妙。今西荣太郎这位刑警的塑造很成功,让人喜欢,整个破案的过程也是踏踏实实,历尽曲折辛苦,有很多细节,非常自然

  但就可惜不知为什么作者自己的思路在中途忽然一变,不少情节都由此错位了。可能是连载太受欢迎,松本清张不由想要写的长一点,而关川的嫌疑在开始的时候写的太明显了,早都被读者猜到,不好再拉长,所以得换个嫌疑人继续吊大家胃口?也或者是忽然想到了声波杀人的新颖手法(说不定作者就是看到了书中今西看到的那篇报道?),于是凶手就换成音乐家了?关川和贺两人都是一心要往上爬的人,这点从开始就很清楚,而且两人互相之间蛮微妙的,所以开始还想不会两人有断背情吧(应该不会这么前卫= =),或者两人其实是失散的兄弟吧(应该不会这么韩剧= =)不过松本大师最后给出的解释也并不让人满意啊,大概是连载拖太长已经写累了吧。

  《砂器》读后感(三):难评

  这本书是近年来让我最不会评论的作品了!

  首先说明一下,《砂器》对于很多长辈们应该是非常熟悉了。当年的电影也算是风靡一时。也正因为如此,我在看书之前就已经知道凶手是谁了。本来我以为不重要。因为电影删减的东西很多,而社会派历来对于凶手的身份都不太藏着掖着的。可是我错了。本书的凶手真的是到最后两章才最终确立,所以我少了一层阅读乐趣。

  其次介绍一下主要剧情,一位老人被人杀死在火车下面。杀人方法很粗暴,凶手在现场留下的线索也很多。甚至有人在谋杀之前长时间接触过死者和凶手。然而大量的线索却阴差阳错的把侦破工作引上了歧路……

  之所以这本书我说很难评论,主要是其在本质上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为了客观,我只能从两方面来对本书进行评价。

  首先作为社会派小说方面。我在看完之后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松本清张之于日本推理小说,就像金庸之于中国武侠小说一样。故事非常好看,很吸引人。尤其是松本在书中引入了大量日本文化、历史、社会等知识。而且这种引用并不像京极夏彦、或者迪佛那种为了破案而加入的知识。而是在故事的进行中非常自然的融入进去的。比如算盘、绯句、饮食、地理知识、音乐、评论等等。及时是破案需要的知识如方言等,也是很自然的给出的。完全没有 因塞进去的感觉。这和金庸作品中经常出现我国古代文化、音乐、诗词、戏曲、易经、医术等如出一辙。可以看出,两位大家都是博学多才,这些知识就像信手拈来一般毫无痕迹。

  另外,本书的描写极为细致,对于人物的刻画非常生动。具有很强的画面感。看似絮絮叨叨的叙述,却并不会让人有昏昏欲睡的感觉。同时,也不会有那种强烈震撼感。而是不知不觉就被作者编制的故事吸引住了。我个人感觉,这种阅读的体验很舒服

  然而,作为推理小说方面,首先,我肯定的一点是本书的布局很精彩,诡计也颇有新意。各种线索却将侦探引入歧途的设定也令人叫绝。各条线索逐渐拼成真相的过程也是较为严谨。但是,我看完后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主角今西荣太郎绝对是个披着社会派警察疲于奔命外套的本格派安乐椅神探!这主要是在破案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记得《武林外传》里有一个天下第一女捕头,她破案总是靠“女人的直觉”。而我们这位金西大叔,破案也是靠“第六感”。这两人出奇的相像。

  举个例子:某天金西大叔在街上看到一个人,不管怎样,这人大概是给他留下了一点儿印象。然后这大叔只要发现有和这人有关的哪怕一丁点儿事情都会莫名其妙的去查,然后……居然就和他调查的案子联系上了!而且本书中几次重要的突破几乎都是靠这种方法实现的!!!

  此外,之所以说此君是披着社会派警察的外衣的本格派安乐椅神探,主要是他虽然在书中也是天南海北的跑,但是一般他出外勤都不会有什么进展。反倒是每每在自己家中读报纸、杂质时,总会“偶然”看到或听到什么毫无关联的东西,然后电光一闪……

  基于以上的破案方法,本书对于逻辑至上的我来说是十分不爽的。尤其是结局十分的虎头蛇尾,并没有像《点与线》、《人性的证明》这种社会派大作那种能够在读完后发人深思的亮点。

  因此,对于这本书,我真心不知道该如何评价。然而,以上我已经把我自己读后得到的所有线索都给出来了。这本书是否适合你呢?

  祝君解谜愉快

  《砂器》读后感(四):八哥八哥满天飞

  其实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我正好读完松本老爷子的《点与线》和《黑色笔记》,心中涌现出了无限的崇敬之情,于是当再一次来到图书馆,借书数量有限情况下我抛弃了偶像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毅然选择了这本“众星捧月”的《砂器》,然后我后悔了。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它。在读的时候我不断地推翻自己,不断地重新认识老爷子。

  其实作为一个推理小说的菜鸟级读者,我很少会对一本书产生多大的感想,通常是囫囵吞枣一样地读。边读边推理这种耗费脑细胞的事儿更不要奢望了。我只是下意识地对某个人产生某些想法罢了。所以,于是,老爷子的八哥十分成功地误导了我一次又一次。

  最大的八哥绝对是关川君!!!我可是从见到他第一眼就深信他是幕后BOSS啊!!!一直到真正的BOSS被捕前我都是这么深信着的啊!!!老爷子也是这么给线索的啊!!!可是我是多么地单纯啊!!!!事情绝对没有那么简单啊!!后来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了下来,无比愤怒地认为老爷子绝对是想为关川君写番外篇的!!他一定是邪恶地在做广告!!!!!!

  其他的八哥,说实话我忘得差不多了T T。

  和贺的杀人武器未免太!!!连东野大叔在写伽利略的时候都知道要对为什么只有一个人对超声波有反应做一下解释!!!!和贺您是有超能力吗!!您家的保姆也是有超能力吗!!!

  还有,为什么和贺杀了关川的孩子和女人关川要在他面前抬不起头来!!!!!

  还有还有!!!!!!!!和贺明明长了一张路人甲的脸,为什么非要在最后一秒晋升成为主角?!!!

  真的是充满了八哥,太欢乐了!!!!!!

  《砂器》读后感(五):为龙套关川鸣冤

  如果怀着不过多计较的心情去读这本书还是完全可以杀时间的 。

  可惜,本人是在苦熬到凌晨2点的时刻读到了结局,便不得不将一点点辛苦努力付出之后的失望付诸于文字。

  下面开始我凌乱的思绪吐槽。

  O.1 先说书名《砂器》以及出现在封面上的关键语句“孤独的孩子,在寂静的河边堆制砂器。有不期而至的大雨,在砂器初成之际。”说实话,纵观全文,(请容许我一点点眼大漏神的小疏忽的基础上),我实在不能解释“砂器”到底是个啥玩意,或者说它具体的隐喻以及在整个故事中所扮演的重要到来做整本书的题目的作用。426页的书页,竟然没有将它和故事的第一男主角的人生紧紧契合,只能让读者在读完之后感慨故事的同时去将他们晦涩地联系在一起。这同时也暴露了故事的另一个大的硬伤,主人公和贺英良凄惨的童年生活以及其人生经历所折射的意义远没有敲击到观众的感情G点,这样,自然无法立即将这万恶的杀人凶手去替换成那个搞着砂器的孤独小孩。

  O.2故作聪明声东击西。

  这是我要说的重点!

  我直到此刻也无法原谅作者花大半本书的重墨去着色关川重雄到最后却以一句‘出于竞争心理,内心深处一直对和贺怀有不满’而扼杀了所有关川的风头。松本大叔你最后这样搞关川干嘛从一开始就故作聪明的声东击西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他的东北口音,强调他神秘兮兮地像地鼠一样躲着邻居逼着三浦惠美子不断搬家,强调他在泡着惠美子的同时好像还爱着另一个女人,强调他也会文艺地仰望星空等等细节,这些除了让我们不断怀疑关川还能干嘛?!可最后,只是一句话,这个人物前面如此多精彩的铺垫和强烈的神秘欲望统统嘎然而止。(MD,天知道我多喜欢这个角色。连个给观众谢幕的机会都不给就被如此无情地龙套了。——靠!)

  O.3 关于爱情

  我是个现代人。从一开始看到关川和和贺针锋相对的样子,本人确实邪恶了一把,以为松本叔要娓娓道来一段因禁忌恋情而伸展开的犯案集。我不光是邪恶错了,我还把关川看重了。更把他们的爱情想得太过神秘和美好。

  惠美子和里枝子两个为爱牺牲的女人只出现了几句台词,却折射出了一束难见的干净曙光照亮我的心。惠美子对关川是细如流水,难以难舍的爱,关川从头至尾都没有对这份爱情表现出一个男人该有的责任。可又隐隐透出一股难舍的依赖,他真爱惠美子吗?我的答案是他爱的人另有其人,是一个与惠美子神似而他又无法厮守的女人。请允许我性情多疑,因为松本大叔实在放了好多线索,譬如通过关川的保姆的口述,明明提到了有一个类似于情人的女人已经一个月未来电,而那正是里枝子自杀前后。再往前推,死心塌地的惠美子作为当事人也发出过同样的疑问,总觉得您心里好像还有另外一个这样的人呢。此外还有关川仰望星空,会看星象,还因为被识别了东北口音而不高兴等等罪证都是一个过往神秘故事等待被发掘的前兆,按本人逻辑猜测——果真他心里藏着一个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初恋恰恰是死恋着和贺不放的里枝子,那这份不满和妒忌也来的更合情合理。事实上不仅没有类似桥段,还没有收笔地在惠美子连同孩子死后的夜晚,安排了关川独自一人行走在岔路,落寞地对着弹子站玩游戏的桥段。‘从侧面望去,脸上这种落寞的表情跟这位男子汉很不相称。’,这样一个连侧影都承载着故事性的男人所散发出来的吸引力远在和贺之上,可惜,这男人不仅没被重而且还是做出了要求一直不满的对头来帮忙打掉自己孩子的蠢事,并不惜以此转变笔锋,恭维和贺。如此没脑子没骨气没劲的事情怎能与之前桀骜无情的关川不矛盾?

  困了,先哄妹妹睡觉。

  《砂器》读后感(六):觉得一般

  “孤独的孩子,在寂静的河边堆制砂器,有不期而至的大雨,在砂器初成之际。”书封面的这段话其实还蛮有画面感的,不过看完觉得和书名完全没有关系,可能是一种暗喻,但是太过隐晦。

  就推理小说来说,它的推理过于牵强,感觉是很多巧合促成的,当然警方在办案的时候运气和直觉的确很重要。但就推理来说,还是觉得柯南道尔的最为经典。

  就故事来说,日本后来的作家的确都在模仿松本清张老人家,所以以现在的眼光看来,故事总少不了这样一个套路:凶手总是一个很有社会名望的人,但凶手总有着一个悲惨的身世;通常凶手身后总有一个甘愿为之赴汤蹈火的女人;死者通常都是好人,谁也想不到他会被杀;通常很像凶手的人最后都不是凶手。

  《砂器》读后感(七):谎言注定要用更多的谎言去掩饰

  据说之前的版本有可恶的透露了关键情节的内容提要,还好这版没有,不过封面上那段格调哀伤的文字,却也泄露了不少信息。

  孤独的孩子,在寂静的河边堆制砂器。有不期而至的大雨,在砂器初成之际。

  刚看到这段文字时,有这样的印象:孤独,梦想,功亏一篑的无奈和哀伤。

  所以第一章被杀的老人和神秘青年刚一出场,就很容易想到作为疑犯的青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地位和成就,梦想即将成真,但是老人知道他的一些不能为人所知的过去。(动机与《零的焦点》一样)而此后本书的大量篇幅也确实在把读者的怀疑引向行踪神秘、对自己的过去讳莫如深的关川(关川有点东北口音。惠美子曾问及关川的老家,被他含糊过去),而真正的凶手和贺却着墨不多,每次出场都光鲜亮丽,意气风发,似乎事无不可对人言。所以看到结尾时,总觉得对谜底的揭示过于简单,意犹未尽。

  和贺为自己编织了一个自以为永无对证的过去,却不知谎言注定要用更多的谎言去掩饰,终于走到了杀人灭口的地步,从伪造身份开始,踏出一步便再难回头。

  还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

  费尽心力伪造籍贯出身甚至不惜杀死自己恩人的和贺,竟然会在宫田尸体附近丢下那张纸片,恐怕不能简单地以狂妄心理来解释吧,没有进一步的说明感觉很可惜。

  关于血衣的处理,剪成碎片,让年轻貌美的成濑在列车上撒到窗外,也太张扬了点。

  赶走小贩的超声波也很奇怪,小贩感觉头晕恶心,浑身不舒服,那么当时在场的女佣和和贺本人难道没有不适的感觉吗?

  关川其实就是另一个和贺,隐讳自己的出身,有着可悲的秘密情人,为了得到成功掩饰自己毫不心软不惜用深爱自己的女人做牺牲品。

  自我标榜甚高的新艺术团成员们实际上水准也没高到哪里去,彼此之间充斥着各种羡慕嫉妒恨,那种心理刻画还是很到位的。

  很喜欢本书的侦探大叔,烈日下沿着铁路线徒步寻找碎片的大叔太让人感动了。还好,大叔有贤惠的老婆,应该是很幸福的吧。

  最后,动机同样是为了掩盖不愿为人所知的过去,《零的焦点》凶手的悲惨过去还可以归罪于战争,但本书的和贺却是利用战争造成的灾难来掩盖自己的过去。

  《砂器》读后感(八):勿在浮沙筑高台

  勿在浮沙筑高台。一个人的努力必须建立在温婉有良知的基础上的,否则就有望成为恶魔的化身。

  砂器这本书就告诉了我们这点,这本书的线索在警察不断的追索之下,逐渐探明,我在看此书时,之前看过宫部美雪的《火车》,发觉被誉为“松本清张的女儿”的宫部美雪的《火车》和《砂器》的写作方法如出一辙,都是警察不断的追索,一个个的线索,然后动身前往,往往此路不通,或者南辕北辙,但是在此路不通和南辕北辙之后,最终乃获得柳暗花明的豁然开朗的结果。从时间上看我是先读的火车,再读的砂器,两本书真的是写作手法很像,不知是谁学习了谁的风格。

  总之,松本的书确实如老酒,需要慢慢细饮。松本的书我还读过《点与线》《兽之道》,加上这本《砂器》共计读过3本,都非常好看。

  这本书也极力推荐,剧透坚决不搞,内容详情必须 皆さん自己去读吧。

  いろいろ お世話になりました。

  《砂器》读后感(九):人性的罪恶------读《砂器》有感

  花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拜读完松本清张的《砂器》,对于松本先生的推理小说写作方法有很大的认同感。在下在高中时期都曾经读过他的作品,觉得其作品虽然并不讲得上是推理严谨,但是对于人性的刻画以及生活的体会确实非常深刻的。

  战后的日本虽然经历了经济低潮,但是凭借日本人坚毅的民族特性很快在国际舞台上大展拳脚,其中经济与教育的发展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在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人性罪恶的一面也慢慢在社会中展现。

  当一个人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既得利益之后就会开始对其过去进行粉饰甚至是篡改抹杀,书中的凶手和贺良英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作为60年代日本新艺术的代表人物,他在当时刚刚流行的电子音乐的成就是有目共睹,而且他还得到美国大师级人物青睐,准备邀请他去美国进行巡回演出,但是对于自己的过去,和贺采取的是掩饰和抹杀的手法,甚至不惜代价进行杀人活动来掩饰其过去,当一个人利欲熏心的时候就会无所不用其极,虽然书中和贺良英的作案方法是通过主角今西荣太郎的推理而表现出来的,但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进行杀人犯罪的行为确实是令人发指,有时候真的应验了这一句话,人在做,天在看!别以为高科技可以使杀人手段变得高明,天网恢恢始终是疏而不漏。

  另外松本清张在小人物方面的描写确实是功力深厚,他的小说大部分都是以小人物为主角,不像他的前辈江户川乱步和横沟正史那样都是以大侦探为主角,破案都是小菜一碟,小人物通常在做同一件事的时候往往要比天才付出更加大的努力,但是这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因为我们中间天才毕竟是少数人。书中主角今西荣太郎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中年刑警,但是凭借其对工作的责任心以及锲而不舍的办案精神,通过对案件中东北口音、死者背景等一系列的线索,几乎跑了半个日本,才最终确定凶手的身份,可以讲这才是真实的办案,与神探式的思考有很大的不同,有时候实际行动比坐着空想得到的效果会更加的显著,小人物通过努力同样可以做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成绩,今西刑警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在这里我并没有太多提及书中的内容,为得是希望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这本大师级的著作,有时侦探小说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精神上的刺激,同样也会有对于做人和社会等方面的思考。

  《砂器》读后感(十):逻辑漏洞太多

  看完有点懵,感觉一些人物关系没交代清楚,譬如关川跟和贺到底是什么关系,宫田又是出于什么样的状态下听从理惠子的要求帮和贺迷惑警方,就算宫本喜欢理惠子,可是帮人家做这种事情不是很奇怪吗?而且去就去了,还带了特产给房东太太,既然是掩盖了身份的行动,又带特产回来,不是给人家留线索吗?理惠子真的是自杀吗?

  杀人手法也有点牵强,是传说中的超声波杀人事件?而且用于杀人的设备在和贺的家里,被杀的宫田和惠美子是自己送上门被杀吗?就算他们是自己送上门,因为作者描述的是用音波杀人,如果是不是一击致命,那宫本为什么一出和贺家门就死了,而惠美子可以等到回家,等到医生来,等那么久才死?

  一开始以为凶手是关川,作者给的暗示何引导很明显,直到今西找出线索,文中开始用“那个人”表明行凶者姓名时,就猜到结局应该要反转了,可惜反转的没有说明关川与和贺的关系,像作者说的,他们之间只是和贺帮关川除掉了惠美子这个麻烦的关系,觉得有点逻辑不通,因为关川对和贺的态度一直是鄙视的,如果关川不想让惠美子生孩子,为什么会偏偏去求助和贺这个他看不对眼的人呢?

  两个杂货推销员去关川家推销物品据说都是被一种声波弄晕了头而慌慌张张的逃出来这一段,看的简直莫名其妙,因为其中一位杂货推销员说过,当时接待他的佣人时并无异常,当关川出来后才渐渐感觉身体不适,而现场佣人也是在的,就算是用音波伤人,为什么关川没事,假如关川自己事先做了防护措施,那同样在场的佣人为什么也没有不适

  而且破案的线索出现的都很巧合,刚好两位与案情有关的女人(理惠子和惠美子)都一前一后搬到了今西警探家附近,刚好惠美子还租了今西妹妹家的房子,刚好今西看见了在理惠子家楼下盘旋的宫本,才让案情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刚好理惠子处理和贺杀人的血衣的时候被一个记者看到后还自认为是文艺范的行为被写了文章登了报纸,等等等等,都太巧合了,巧合得就像时故意为了让今西破案而安排的,一个环节没衔接上都将影响案件的侦破,有个逻辑问题,理惠子处理血衣的时候是把衣服剪成小片丢向火车窗外,注意是火车噢,还是从坐满了人的火车厢往外洒,这个行为是不是太招风了?不就是告诉人家这里有线索吗?

  等等等等,无力吐槽,逻辑漏洞太多,好吧这也只是一本小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砂器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