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闻报道与写作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新闻报道与写作的读后感10篇

2017-12-27 21:3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闻报道与写作的读后感10篇

  《新闻报道与写作》是一本由门彻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800图书,本书定价:85.00元,页数:2004-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闻报道与写作》读后感(一):细致到让你怀疑作者

  很多让人振奋的细节、让人钦佩的人。

  突发新闻后,新闻编辑部是怎样谋划、行动的?怎样竭尽一切可能联系到事件相关人、怎样洞察事件的独特之处、怎样培养消息来源?……

  细节太多,细到记者怎样一遍一遍修改自己导语,以及这其中的心理状态。细到我不断怀疑其中一些部分是不是作者编出来的?

  我忘了,作者也是记者,他用了最基本的新闻写作手法——讲故事,来写作这本新闻教材。这是一本相当精彩的《编辑部的故事》。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纽约时报》前编辑主任吉恩罗伯茨在《戈尔兹伯勒新闻守卫报》作农场专栏作家时,他的主编是双目失明的亨利贝尔克。

  罗伯茨曾回忆说,当他早晨上班时,贝尔克会叫他过去,告诉这位年轻的记者:“你的作品描写不够细致入微。”

  “让我看得见。”他这样命令道。

  不过正如一些网友所说,读这本书难免会在振奋的同时倍感失落。你无法不对那样一个新闻自由地方充满羡慕嫉妒恨。不过又正如一些中国新闻前辈所说,我们所踩的这块土地上,新闻事业更加艰难,但也更具挑战,它考验着你除了对新闻的热爱以外的其它东西

  《新闻报道与写作》读后感(二):读《新闻报道与写作》

  在书的最后一页,附贴了一张购书小票,显示于2007年2月28日购于西安汉唐书城。显然,这是一本想读了6年的书,然而却始终是翻上几页便弃之柜角了,终于未能读完。

  2012年,发誓要读上几本书,而且也确实实现了。这本《新闻报道与写作》是这一年耗时最长、也读得较细的一本书。2012年,是在心情极为糟糕的背景下开始阅读的。那时,因写作一篇散文稿和一篇新闻消息稿被否定,被当面“出洋相”,让一向自诩有文采且修过中文和新闻两个专业的我觉得满脑子缺氧,至此仍感一蹶不振

  无助、郁闷时,翻读此书,常被梅尔文老先生讲的故事所吸引。他的写作体例与国内通行的新闻采访、写作学教材完全不同,首先讲述一个事例,采编室的主任、记者是如何完成出色的报道任务,往往是最后再做小结,总结技巧、讲授经验。这样,自然比一开始就扣个大帽子方式更易为读者所接受。

  在讲故事的途中,梅尔文时不时将会把一些真知灼见告诉给你,让你欣然接受而不觉得突兀。比如序言中的这句“学习正确地报道、精确而生动地写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透过各种事实声音寻找有用的、相关的信息,然后用有目的语言表达出这些核心事实,要求经历严格的训练”,确实让我感同身受。它准确地叙说了新闻报道与写作的基本规律,特别是严格的训练一说。如果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训练,没有在真正的报刊社摸爬滚打过,又做了一件与报道写作有关的工作等待的将是无尽的“补课”。

  在内文中,有关新闻导语、新闻敏感、消息来源、报道结构、职业道德等专业知识的论述多有精彩之处,在讲到一些写作细节时也是“无微不至”,具体到多用动词,少用或不用形容词等。他列出的“新闻写作的十项原则”被不少中国新闻学者奉为圭臬,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人,也将持续影响下去。

  这本书还彻底颠覆了我对新闻和报刊的认识,让我的无知暴晒在阳光下。我在十年前一度固执地认为,报纸是为了登副刊稿件的,这实在是可笑之极。如果没有对负面信息的披露,如果没有对不合理的新闻事件的深挖,哪里会有社会的进步、民主进程的推进。译者展江在前言里说:“没有民主就没有新闻事业”,又说新闻学的核心是“对政治权利与公民权利、对民主与法治的关注”。恰切地说明了新闻学的本质,并将新闻与民主和法律的关系讲得透彻。想想《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新华社这些报刊通讯社不无凭借着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对政策法规的解读来安身立命。如果真像我想象的那样,所有的报纸都是副刊为宗,都关注文学去,那真是报将不报了。可见,无知的力量有多么的可怕

  当然,这本书讲的是新闻事业的客观规律,正因为其客观,在中国这片“新闻+宣传”的报道土壤上便很难生根发芽,想以规律做事可能尚需更多时日。而我自己,离这些客观的报道原则和规律则更远。一则是因为学得太浅薄,二则是因为恐怕再也没有精力能力甚至兴趣去干真正的记者这一行当,徒留一颗遗憾而柔弱的内心

  有一个书签陪伴了这本书多年,也仍将继续相伴。那时在海星,美编雪超同学设计了一款书签,上面画了一个大眼睛的娃娃,超大的眼睛很像一只“新闻眼”,我将它夹在了这本论新闻报道与写作的书中。书签上的红丝带依然鲜艳,带有“旮旯美”LOGO的字迹依旧那么时尚,这些都让我怀念在海星策划部工作的日子,还有那些可敬的领导以及相处融洽的同事们。

  版本:《新闻报道与写作》(美)梅尔文•门彻 著 展江 主译 华夏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新闻报道与写作》读后感(三):稀缺的新闻专业性

  与05年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调查记者手册》相比,新近面世的第11版《新闻报道与写作》更能帮助在行业中的实践者。对于一向缺乏专业性的大多数中国媒体而言,这本书里提及的许多准则与常识能够很大程度地帮助我们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工作。前几天发生的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中媒体的糟糕表现,其实已经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重塑自己的专业性。相对于西方媒体的成熟表现,其实要学习的还有很多,这本书开始应该是个不错的起点。

  在前两章工作中的记者和报道要素中,关键词有一下三个,责任感,准确性和消息源。责任感将支撑你作为一个记者,或者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研究坚持下去,付出所应该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准确性是做新闻的生命线;而准确性的获得又取决于消息源。

  有关作一篇报道前期的准备、调查和采访,想必大家从书中以及日常的实践中都有所了解,我想提的是有关“报道结构”这一章。

  写作者应该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我想说什么?” 乔治·奥威尔 《政治与英语》(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预见或决定文章接下去是什么形态,并且贯彻这种形态。 《风格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Styles)

  组织报道的步骤:

  1. 从笔记中找出报道焦点或中心思想

  2. 找到支撑、解释、扩展中心思想的材料。

  3. 根据重要性的顺序组织次要材料。

  4. 开始写作,注意报道各部分之间的自然过渡。

  5. 阅读成稿,以确保你已经高度地支撑、证明、解释了报道中的导语。

  6. 阅读成稿,考察准确性、简洁性、清晰性。

  7. 阅读成稿,考察语法、体例、用词。

  8. 如果步骤5-7显示了问题——而且他们时常发生——那就重写。

  这些步骤让我想起自己初做杂志记者时,一无所知与屡受鞭笞的状态。对于一个年轻的入门者而言,有时前期资料收集,背景调查,聊天采访,录音整理,等等都可以靠努力完成个大概。但是接下来的写作却是一个非常依赖经验,手感与准则的部分。没有常常写字和写稿的经验,你往往会陷入无数个陷阱。

  我当时的编辑是一个实力出众,且非常认真的人。她不仅自己写非虚构的稿子,审校内容,提出编辑修改的意见,她还自己业余时间写作虚构故事,拿过一个文学领域的严肃奖项。她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有两种记者,一种有很准确很有味道的语言,一种有严密的逻辑和全面准确的叙述。这两个素质中有任何一个都可以成为合格的记者,两者兼而有之,再加上努力将会成为非常优秀的记者。但是你现在,什么都没有。既没有语言,逻辑上又处处硬伤,这篇稿子我不能让你上。

  当时是写那期封面组稿中的一篇,赶印厂前时间非常紧迫,我连夜改了3版都没有通过。最后是让另外一位主笔用我收集的素材,重新写了一稿才勉强通过。

  现在回想当时的情境,无非栽倒与编辑曾提到的两点:1. 没有写作的累积,也就没有任何文字上的出彩之处;2. 没有逻辑的叙述,让本就不具可读性的文章更加支离破碎。这样的文本,没有任何一个编辑会让它上版。

  写作的累积是一个量变转质变的过程,它需要时间。而在这个期间,我们能显著提高的就是行文的逻辑。于是《新闻报道与写作》中报道结构这一章就十分重要。首先,你要知道自己想说的是什么,然后想清楚怎么说再下笔。这里列出的步骤非常实用,让逻辑从金字塔顶端延伸出去,让表述更全面充分,做适当的补充,然后成稿后从3个方面重新审视,直到定稿。

  新闻写作需要专业性,在现在中国的媒体状况中,更是如此。接触一些西方成熟的模式,予以实践,才是能让自己在新闻行业中更快成长、生存、并很好的生存下去的正确方式。

  《新闻报道与写作》读后感(四):在兔子跟前晃萝卜 pour un bon conteur.

  讲故事。会讲故事的人有糖吃。

  这是所有主编给年经记者的忠告。每一个踏入记者行业的人,大概都和我一样,总是被杂乱无章的事实与细节搞得晕头转向

  “你知道你想说什么。”正如乔治.奥威尔在《政治与英语》中写到地那样,一篇成功的文章早在落笔之前,就已存在于你的大脑中。对于张爱玲这样的小说家而言,可能灵光一瞬更为宝贵,但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记者,这点绝对受用。

  你是一个穿针引线的能手,一个绝对忠于事实的奴仆,一个不折不扣的结构主义者。

  好吧,以上都是我的胡说。我不是什么记者,虽然有可能即将是,但至少现在还不是。这些不过是我阅读《新闻报道与写作》后的感想。作者是梅尔文.门彻,曾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记者,在美国多家大型媒体任职,现任哥大的新闻学教授。闲来无事时,把他深厚的新闻从业经验整理下来,于是有了这本厚达800页的新闻学教程,被美国近500所高校点名采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人在这个时候,走入我的视野,他就是爱伦.坡。这个游走于上世纪的鬼才小说家,如此地遥远,但我还是坚持认为他不是个凡人,是的,他的确不是。

  前些天,我兴奋地拿到一本坡的短篇小说集,像磕了药一样地沉醉其中。坡的作品不计其数,他写诗、写评论,嗜酒如命,大概就是酒精的作用在激发他永不枯竭的灵感。可最引人注目地还是他的小说,《毛格街血案》与《黑猫》,在人心深处制造迷宫,让阴暗与惊悚萦绕四周。这个堪称侦探悬疑小说鼻祖的出现就像当年的普鲁斯特,在这之前,可还没有人这样写过小说。

  不仅仅是希区柯克、柯南道尔,声称从爱伦那受益匪浅的还有梅尔文.门彻。他干脆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引用《毛格街血案》中的名言,对记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问“出了什么事?”,而是问“出了什么没出过的事?”。在梅尔文眼中,记者简直就是隐形的侦探,热爱蛛丝马迹胜过一切,因为细节才是报道的生命。要像侦探一样观察和推理,发现越多奇怪的细节,就证明越接近事件的核心。这不是什么讨巧的技术小窍门,这简直就是哲学

  一篇出色报道的写作难度不亚于一篇小说,因为你只能写进事实,不能虚构。一切都必须是核实过后的事实,记者得对他的读者负责。

  可能否引人入胜始终是一个前提。否则一篇意义再重大的报道,如果没人愿意打开报纸,就等于什么也没说。因此,不仅要像侦探一样观察,还要像侦探小说家那样写作。梅尔文花了大量篇幅在谈导语写作的重要性及要领。随后,又在建构文章处大费周章。一篇报道就像一场精心布置的凶杀现场。人们先嗅到血腥味,再因好奇驱车前往。像侦探小说家一样,把读者当成兔子,再聪明的兔子也难以抵挡胡萝卜的诱惑

  唯一不同的是,一部侦探小说必定在最后才显露真相,而一篇报道却处处都是真相。

  《新闻报道与写作》读后感(五):不合时宜的新闻学经典教材

  不可否认,《新闻报道与写作》是一本杰出的新闻系教材。它的体系严谨、文笔简洁、说理深刻、范例精彩,值得每一个从事新闻报道的媒体人认真阅读。

  正如作者梅尔文•门彻在《前言》中的介绍:本书向读者(未来的记者们)展示了如何分析事件,以及如何在新闻报道中综合这些分析。这本教材涉及的基本内容——如对细节的关注、将记者观察转化为普通大众所能理解的报道这一能力,对自己较高层次的道德要求——适用于世界各地的记者。

  除了掌握记者应有的技术和技巧之外,该教材还强调了社会知识的重要性。一个负责任的记者应懂得把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来思考、来发现其原因和结果的重要性。这意味着,记者不仅要不断发展采访报道的技巧,还要扩展对人的理解,对记者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的理解。

  对于读者而言,这并非简单而轻松的任务。但是,这个任务又是必须完成的,只有这样,记者才能帮助人们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才能参与社会公共决策的制定。

  实事求是地说,这本新闻学教材确实非常优秀,但是有两个问题需要读者格外留意:

  第一,本书是来自拥有新闻自由的美国,它鼓励记者为了公众福祉,勇于对抗强权、揭露真相、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但是在施行新闻管制的中国,不可能有那样宽松的环境让记者实现新闻理想。若中国记者真的按照书中所教导的价值观来指导工作,恐怕下场殊不乐观;

  第二,作者今年84岁,而且早在1990年就已经退出了新闻教育界。所以,他对互联网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着墨有限,这不能不说是本书的一大缺陷。

  总体而言,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实用部分就是调查事实的热忱和方法,这些不仅在新闻报道领域可资利用,对于其它很多领域都具有实用价值。

  附录一:新闻写作十项原则

  1、先理解事情,然后再写。

  2、知道自己想说什么时再写。

  3、要展现,不要讲述。

  4、把好的引语和具有人情味的内容放在报道的显著之处。

  5、把相关的说明或有趣的故事放在报道的显著之处。

  6、使用具体的名词和生动的行为动词。

  7、避免滥用形容词,避免用大量副词修饰动词。

  8、避免在报道中做判断和推论,让事实说话。

  9、不要在文章中提出你无法回答的问题。

  10、质朴、诚实并迅速地写作。

  附录二:成功采访的四项基本原则

  1、细心准备,让自己熟悉尽可能多的背景。

  2、与消息来源建立起有利于获得信息的关系。

  3、提与消息来源相关的问题,引导消息来源开口讲话。

  4、认真倾听并观察。

  附录三:新闻价值七要素

  以下7个因素决定了事件、人物和想法的新闻价值:

  1、及时性;

  2、冲击性;

  3、显赫性;

  4、接近性;

  5、冲突性;

  6、异常性;

  7、当下性。

  附录四:新闻伦理

  新闻伦理沿以下两个方向发展:

  1、新闻机构已经采纳下列道德准则和行为指南;

  •禁止记者接受消息来源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限制可能会造成利益冲突的活动。

  •强调记者对社会所负的责任,以及追求准确、不偏不倚、独立的职责。

  2、记者已经采纳以下个人准则:

  •同情穷人、残疾人、与常人不同之人。

  •当无权无势者受害时产生道德愤慨。

  •愿意将政策失败的责任归咎于那些政策制定者。

  •致力于提高其技能。

  附录五:社会责任理论

  新闻自由委员会对传播媒体提出了5个要求:

  1、新闻界必须对当下事件提供真实、全面、睿智的报道,报道的语境必须赋予事件以意义。

  2、新闻界必须提供交流意见和批评的论坛。

  3、新闻界必须反映社会各组成部分的代表性画面。

  4、新闻界必须呈现并阐明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

  5、新闻界必须向公众提供获得当下智慧的途径。

  附录六:记者的个人信条

  •信仰并忠于一种其基石为节制权力的政治文化。

  •在生活和工作中讲究适度。

  •对手头的工作抱以一种坚韧、科学的态度。

  •以开放的心态寻找并努力去理解不同的观点,包括那些与记者的观点相冲突的观点。

  •对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负责。如果听凭他们荒废,或因懒惰、缺乏严肃目的等原因而未能发展这些才能,那就是自弃丽质,并贻害社会,而社会的进步依赖于通过生机勃勃的探索求得的新思想。对荷马而言,善就是功能的实现。对亚里士多德而言,善就是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对康德而言,培养人的才能是一种责任,而恪守“责任”则构成道德生活。如果一个记者的报道和写作能力同他的潜能不相称,那么他就是不道德的。

  •理解并宽容大多数重要问题中存在的模棱两可,尽管存在这些不确定性和疑点,也有能力采取行动,并愿意为这些行动负责。

  •乐于承认错误。

  •能忍受孤独和批评——独立的代价。

  •不愿依据截稿时间的节奏塑造英雄和恶棍。

  •了解包括新闻学在内的知识领域中的探路者。

  •投身工作。

  •具有历史感。奥登说:“让我们记住,过去的伟大艺术家虽然不能改变历史的进程,然而正是通过他们的工作,我们才能与逝者交流;而没有与逝者的交流,人的生活就不可能丰富。”

  •抵制赞扬,态度谦虚。

  •责任在肩。约翰•杜威说:“如果一个人有一种见解,那么他不仅希望将它表达出来,而且他也应当表达出来。无论是出于他的良知还是公益,他都应该这么做。表达意见这种不可或缺的功能是一种责任,一种对社群和社群以外事实的责任,让我们向真理说话。”

  •避免产生取悦他人的欲望。

  •谨防将文字本身当做目的。

  《新闻报道与写作》读后感(六):该版本翻译极差

  《新闻报道与写作》两个版本的翻译比较

  翻译极差!买来之后,很失望,新书很厚,但却感觉很薄。老书很薄,但却感觉很厚重!展江这本28年后的第九版译本(序言提到译者大多为青年政治学院的博士、博士后生),译文质量不高。很显然,这些70后、80后的年轻后生翻译的水准实在不敢恭维。许多内容相同的部分,语气平淡,读来有气无力,远不及广播出版社的版本,不知道他们翻译之前到底有没有看前辈们的翻译呢!?

  首先得感谢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我得以从书库借阅到老版本的《新闻报道与写作》,看了觉得好,于是又从卓越花60多元购买了新版本的。

  手头有两本《新闻报道与写作》,通过阅读,发现两个版本的翻译水准还是存在较大差距。

  《新闻报道与写作》 (美) M. 曼切尔著 艾丰、张争、明安香、邹大毅编译 787×1092毫米32开 页码:288

  出版社: 广播出版社1981年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数1-51,000册 定价:0.87元 根据英文原著第一版(1977)、第三版(1978)和第五版(1979)翻译。

  《新闻报道与写作》(第九版) (美)门彻 著 译者:展江(主译)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初版:2003年8月北京第1版 页码:800 页

  我是在看了这本书以后才决定买第九版的中译本的。可是买来之后,结果却很失望,新书很厚,但却感觉很薄。老书很薄,但却感觉很厚重!

  时隔28年后尽管最新的版本是第九版,对之前的版本进行了许多的扩充,包括一些章节也做了调整。但许多基本内容还在,通过两本书的认真比较研究,我发现:

  这本28年后的第九版译本(序言提到译者大多为青年政治学院的博士、博士后生),译文质量不高。很显然,这些70后、80后的年轻后生翻译的水准实在不敢恭维。许多内容相同的部分,语气平淡,读来有气无力,远不及广播出版社的版本,不知道他们翻译之前到底有没有看前辈们的翻译呢!?

  举例一:

  艾译:消息写作十条规则(p143)

  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以前,不要动笔去写。

  3、要表现,不要陈述。

  4、把精彩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头。

  5、把精彩的实例或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

  6、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

  7、尽量少用形容词,不要动词上再用副词。

  8、尽量避免自己去作判断和推理,让事实说话。

  9、在消息中不要提那些你回答不了的问题。

  10、写作要朴实、简洁、诚实、迅速。

  展译:新闻写作十项原则(p178)

  1、先理解事件,然后再写。

  2、知道自己想说什么时再写。

  3、要展现,不要讲述。

  4、把好的引语和具有人情味的内容放在报道的显著之处。

  5、把相关的说明或有趣的故事放在报道的显著之处。

  6、使用具体的名词和生动的行为动词。

  7、避免滥用形容词,避免用大量副词修饰动词。

  8、避免在报道中做判断和推论。让事实说话。

  9、不要在文章中提出你无法回答的问题。

  10、质朴、诚实并迅速地写作。

  举例二:

  艾译:第四章 报道原则 第十一节 培养健全的观察力 “作为闯入者的记者”p203

  采访行动本身很可能成为准确观察的障碍。瓦尔特·李普曼把记者说成是“墙上的苍蝇”,即一个超然的观察者,他的出现不应该影响被观察的事件,但是,如果报道需要做逼近的观察,一丝不苟地记录、照相、拍片、或者录音,记者怎么做才能不那么引人注目呢?“苍蝇”如果飞降下来,围着事件嗡嗡叫,当事者就再也不能无视它的出现了。

  我们都知道,当电视台人员来到现场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情况。呆板的人变得活泼起来,拘谨的人也突然开始做手势。现实变了样子。

  展译:第十一章 充分观察 作为不速之客的记者 p311

  报道活动本身就有可能妨碍记者进行正确的观察。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将新闻记者的特征归纳为“墙上的一只苍蝇”、一个被派遣的观察者——他的出现不影响正在被观察的事件。但是,如果报道要求近距离地观察、细心地记笔记、拍照和录音,那么记者会造成多大的干扰呢?这只苍蝇降落下来,在事件周围嗡嗡作响。

  我们知道,当一个电视拍摄组到达某事件发生地时会发生什么事。懒汉变得生龙活虎起来,沉默寡言者也开始滔滔不绝。真实被改变了。

  翻译的原则——编译理念的几项差异:

  1、非得把所有实例的详情写出来吗?(他们或许会让读者迷失在事例(论据)的森林而忘记了该章节的主要论点)

  2、非得把无关紧要的人名(包含英文字符)开列出来吗?哪怕这个人名在书中只出现一次。

  3、哪些地方语言该精练,而其他的部分则应该着重阐述清楚。

  卓越网的书评 看了《新闻报道与写作》展江 主译 之后才知道,翻译得不怎么样!http://www.amazon.cn/mn/reviewDetailApp?reviewid=2367766&uid=479-4361037-4420000

  《新闻报道与写作》读后感(七):记者的游戏规则

  1.大众传媒和新闻事业的本质作用在于促进社会的民主法制,新闻学所重点探究的是新闻事业与民主的关系,因此对政治权力与权利、民主与法治的关注,就成了新闻学的核心。

  持之以恒地将心智保持在训练有素的状态,勇于面对可能否定或抵触人所希望实现的一切结果。他们非常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他们不会对这一点想很多。

  生死在舌头的权下。

  2.新闻工作abc:准确体现在事实和语言中,简洁要求开门见山,清晰是指对正苏发生的事情没有疑问。

  跟多年前的消息来源保持联系。

  挖掘新闻事件后的故事,更有人情味。

  没完没了的铺垫,读者会跑光的。

  不要让可能存在的疑问悬而未决,不留漏洞。

  寻找直接冲击力的事物。

  读者喜欢身边发生的与个人化的问题。

  报道引向重点的节奏慢?知识面不够广。

  验证消息来源的可信性。

  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提供多种观点。

  短词、短句。

  使用人们常用的词汇讲故事。

  3.工具:相机、电脑、手机、录音笔、u盘、扫描仪、卫星电话、城市号码薄。

  在浏览器帮助页面查到如何限定搜索。

  在机构网站某些专栏下有提供专门数据。

  4.导语

  突发事件直接导语,特稿则暗示引导,遵循主-谓-宾结构,不超过35个字。

  优秀作品背后的思想是开门见山。as:起初,神创造了天地。

  没有重点的写作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坏习惯。

  who、what、when、where、why、how:何人何时何何时何地为何如何。

  导语写作:找到最重要因素、确定直接式导语还是延迟式导语、如果一个因素很显著使用单一元素、使用主谓宾结构、使用具体名词和生动动词、30-35个字、道与具有可读性,不能为可读性牺牲报道的真实与准确。

  5.倒金字塔结构:开头对报道的概括,剩下部分-主体-对开头详述、支持、举例和解释,还包括背景和次要材料。

  写作的第一条规则“知道你想说什么。第二条规则:把它说出来,开头不用其他话引述它。没有能力确定要点使作家越走越远。

  讲故事形式,存在必要的结构,遵循开门见山原则,随即话锋一转,告诉我们意料不到的事情。

  每个概括后都要有具体的事例。对话、动作、描写的引入。

  拿到消息后列个必报道必备要素清单。ae:汽车撞伤一个小孩,必备要素有:孩子的年龄姓名地址、司机名字年龄地址职业、出事地点环境位置、小孩伤势、对司机提请的诉讼。出事前小孩和司机的状况。(其实围绕不同当事人遵循时间线更简便:事发前,事发,事发后,最后结果。花开两支,各表一朵。)

  6.撰稿人在线

  在匆忙中正确行事,不要咬文嚼字,不要使讨巧变成你的目的,你的工作是传播信息。

  要展现,不要讲述,视觉化,让他们说话行动。好的引语、有趣的故事、相关说明、人情味的内容放在显著之处(接近导语的地方)。避免形容词副词。诚实迅速地写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