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东瀛过客》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东瀛过客》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29 20:2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东瀛过客》读后感精选10篇

  《东瀛过客》是一本由李兆忠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67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2012-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瀛过客》读后感(一):熟悉的陌生人

  熟悉的陌生

  评《东瀛过客》

  看过《暧昧的日本人》的读者可能还会记得川端康成的那句“暧昧的日本的我”,也可能会对日本会有更温情理解,日本人并不是总是那么青面獠牙、面目狰狞;也可能对日本有更客观的认识,他们谦卑的礼貌背后,也掩藏着他们的岛国根性。这本《东瀛过客》没有过多的理论分析,全部是以作者经历故事集合而成,书中前面四个部分讲述的是作者在日本时候的对于日本和日本人的理解,在中国和一些日本人打交道的故事,等等。最后一部分《“全球化”的喜剧》似乎是在告诉我们:不仅仅是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犹太人等等也和日本人一样,每个国家人民都有着他们民族的特性,有着不为我们所知的个性。

  我们中的很多人,也都是离开自己父母到外面的世界闯荡,最终在某一个城市安定下来,每天在工作之余也会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想起自己曾经游戏成长过的环境,只要不停地漂泊,这种相思将伴随游子不停流浪。不过只要不离开这个熟悉的国度,那种“四海为家”的感觉仍留有温情;更痛苦的应该是到异域国度中的人了,他们即使再努力也难于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中,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外来者;即使是长期的相处与了解,也顶多成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在一衣带水的日本,李兆忠先生经历了这样的感受,用他自己的经历讲述了他认为的日本和日本人,用他特有的诙谐幽默了自己的艰难求学生活,正如我们经常说的“生命过客”一样,他称自己为“东瀛过客”。

  在这种熟悉的陌生人身上,我们发现了很多矛盾竟然天然地形成于一体。你说他陌生吧,日本很多的建筑以及日本人的长相、穿戴甚至是使用的汉字都会让你觉得熟悉;你说他熟悉吧,他的语言生活习性以及行为举止和我们有大有不同。即使是深入到他们生活中的作者,也会被他们既谦卑又狂妄、既文明野蛮、既现实又神话、既人工又天然的矛盾搞晕。日本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待人习性也是司空见惯。而在这样的国度中,和这样的人相处又能怎么样呢?姑且享受一下过程,即使是艰难也当做是人生的一个历练;姑且就把自己当做是熟悉的陌生人,当将来一天离开那里和那里的人,这种回忆反而会成为一种宝贵的经历,甚至会给与别人一种分享,就像《东瀛过客》一样。

  《东瀛过客》读后感(二):留学生眼中的日本

  曾看过李兆忠的《暧昧的日本人》一书,在那本书里,作者深入浅出地从19个方面解读日本人文化性格,是近年来日本文化研究方面著作中的集大成者。而这本基本成文于九十年代的《东瀛过客》则可以看作是《暧昧的日本人》的前传,文作成时较《暧昧的日本人》早,也多是作者留学日本时的兴致之作,相比《暧昧的日本人》一书的成熟、大气、透彻与丰富,时隔十多年之久,回头再看当年的文字,《东瀛过客》不期然会显得有些薄弱。但是很肯定,如果没有《东瀛过客》记录的这些日本文化生活的表象观察,那么就没有后来《暧昧的日本人》中的成熟与理性的分析。

  求学日本,功课之余打工的经历被作者称之为“岛国炼狱”,这些经历丰富了他对日本社会真实面的了解,也由衷发出“过客”的感叹。文章分为五章,前2编都是打工中见到的日本千奇百怪的一面,比如作者迷恋的两面派的伊豆小姐,将情感寄托于狗狗身上的酒吧妈妈,心照不喧的偷喝并渗假的法国名贵酒,生发水一时挽救的打工生活等等。这两2编的困窘打工生活的描述,作者坦述始终不能融入那些有序运作,合作默契的团体,甚至被反复挑剔排斥中有种绝望之感。作者回忆自己在宴会厅工作时,自己“觉得很好了,别人却认为不行,要推倒重来。活儿紧,根本没时是精雕细刻,然而日本人却不管这些,照样挑剔”,这种感受一方面是日本人精益求精,骨子里从小处着眼,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人粗神经,万事求大,求个差不多思维差异的表现。前2编的打工生活充满困顿,好在作者心态很好,行文不失诙谐,让这本书读来苦中有乐。文中还附带的形象生动的小插画,也颇有趣

  文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第3编。涉及着日本社会中那些生存艰难,却又不甘于流于时俗而有所坚守的日本人。日本画家保久田坚持制作蜡染艺术画,而不愿被等级森严,干涉个人艺术风格限制的日本画会所束缚,成为日本主流画会的流浪者与独立者。今冈琴子专注于日本现代水墨画,而不在乎这种画种在日本倍受冷落的现状。佐佐木倾其所有只因喜爱而开办的倒闭画廊。以及被日本社会遗忘的揭短人高桥敷和他的《丑陋的日本人》。这些思维不随大流主流的“另类”日本人的存在,也让人看到日本骨子深处坚守的可贵,而他们让人尊敬和亲近。

  至于第4编则是生活方面,混浴,痴汉,寅次郎等不一样人情味的描述,让人对这些老生常谈话题又多了些了解。到了第5编,则是日本人在与世界各国民众交流时的悲喜剧,甚至有他国利用中华民族“对外慷慨大方,对内小气巴拉”为已国谋私利,让人愤慨。

  总体说来,因为是十几年前留学生活时的作品,文字虽略显浅显和表面,涉及面比较窄,不过也不失可读性和趣味性,有因有果,有表象陈述才有后来的精准分析,也不妨一读。

  《东瀛过客》读后感(三):丑陋的贬义

  丑陋的贬义

  偷爱警/文

  李兆忠以散文方式,奉上一部留学随笔。在异地遭遇的人情味、文化味,指向日本性格化学中的隐晦杂物,将其暴露于阳光之下。

  本书与《暧昧的日本人》相比较而言,《暧昧的日本人》具有日本差异文化的评议性,叙述内容宽泛而且丰富。本书则显得,个人特制的散文随本。在《暧昧的日本人》中,表现的人物对象,多是国体内涵中,性格比较。本书的人物,则是外乡人眼界里,对日本人、日本性格的反讽。

  日本性文化,对现在大陆观众并不陌生,甚至比日本人还要热情。凡俗公众的娱乐项目,日本社会并不觉得,这是见不得人的行当。而是大力发展,该产业的拓展。在本书中,李兆忠用一篇散文,记录了大野与自己去新宿看表演的故事。因为大野失恋,慰藉大野受伤心,陪同去看表演。见识了日本性文化的开放和日本男人精神弥撒。

  在日本性文化中,性产业并不是糜烂荒淫的花花世界,很有规范性和法规性。严格的法律,限定和控制了性产业构成的心理影响力。一次性骚扰,将会视为严重的人身侵害,所以在日本,日本既要满足欲望的热情,还要熄灭性欲望的冲动。冲动的惩罚,想必日本人听过无数遍,深谙此道的日本运用起来,驾轻就熟。于此同时,也在说明,日本民众心理的阴影与矛盾,交错在一个空间内,既想要当婊子还要立牌坊。日本人做足了功夫,不断完善性文化的界限与边框,建立更加有理有序的性文化。男人是日本社会经济支柱体系中,较为重要的社会实体,伺候好男人,就会给日本经济带来强大的电力供给。

  跳出性文化,再来看看日本人的礼仪亲善。日本礼仪中,女人对自我容貌的要求甚为严格。“伊豆小姐”一文,证明了日本女人对容貌的苛求。虽然容貌遮挡了女人的年龄,却改变不了日本女人的形式作风,既不轻浮又不恭维,做一个中规中矩的日本女人。日本女人待客之道的谦和,对待员工的严谨,判若两人的日本女性,体现出日本女性的处事随和性,随着环境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角度。达到最佳的处事效果。日本女性柔弱的一面,仅仅放在家庭特别相熟的人际圈里,在虚假伪善的面具下,日本女性做到了很好的隐藏保护,退可攻进可守。其中似乎有点武士道的忍让精神。

  如果用一种严格的文学视角,评价本书的价值,它会一文不值,但如果用人物随笔的角度来看,不仅风趣很多,还会看到日本人对排外的看法,对各种欲望的解答,对人情味的品尝,还会看到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看法。是一部很细杂的随笔。辱骂与尊重、怨恨与爱戴、谦逊与固执,都在说明日本矛盾的存在,岛国精神文化,被限定在闭门造车的思维之中,当然对创造力的想象,日本始终秉持着先进的态度,能够吸收各方的前沿科技,持有很强的自发力和接受力。日本自知,在弹丸小岛上,极大限度,发挥自身所具备的潜质和能量

  日本挺能“装”的,“装”出来的门面,“装”出来的资本。日本人极力显现,在恶劣条件因素下,克制自己的私欲变形,忍让谦卑,保持一定的风度,实际在灯火阑珊的夜晚,日本人的疯狂,超出你的想象。如此忍让,显得有点自惭形秽的效果。

  东瀛过客的讲述,幽默顺畅,其中穿插的插图,直观的讲述日本粗陋中的细致,丑陋的不仅仅有日本人,还有那颗丑陋的心态。看到日本粗中有细的面具,包含着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国家建设基础,你会觉得粗陋并不是丑化的贬义。丑陋也会如此的欲情故纵,燃烧狂热中的焦躁不安,吹散浮华的沉默

  《东瀛过客》读后感(四):相看仍似客

  日本是个什么样子的国家?在很多人眼里,它是一个野蛮的国度,不承认某段历史,不认错,甚至有点另类的国家,可是那只是表象或者偏见,通过作者李兆忠旅日经历,以他的角度还原了一部分真实的日本,即使这是十多年后的再版,依旧能引发很多的思考

  作者当时作为一个留学生,在日本兼职工作时,这里面其实有着很多的想法众所周知,日本人普遍被认为工作认真、讲求效率,守时、重信用、讲礼节,而且诸多的本土企业著称于世,日本是一个干净的国家,你很少看到乱涂乱画,随地扔垃圾,可以说日本人的国民素质算是名列前茅了,事实上,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应该向日本学习

  留学生困窘的生活,还有他最初也以以往的习惯来融入这个不一样的世界,这有点格格不入吧,加上自己也不是擅长调酒工作,让作者吃了点苦头,日本一个十分严谨的国家,如果你想投机取巧,无疑是自绝生路。而从作者的工作经历,也表示了一种态度,不要再抱怨生活的艰辛,仔细想想,奋斗让我们充满生机,原本也是幸福的一种。

  也许有人说了,日本不过是强在经济和科技,强在物质而已,根本就没什么文明或者文化。我想这个有点极端了。即使它不是泱泱大国,也没有五千年的古老文化,可是他形成自己的文化,并且在不断创新,也没在吃老本。你祖宗有文化,并不代表你就有文化。等同于你买了一大堆书,说没事闻闻书香,也可以称作一个文化人,这不就是自欺欺人吗。

  看到日本社会百态,那份特有的东瀛风情深层内涵越发凸显。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日本其实是一个十分矛盾的国家,看似简单又不易捉摸,容易造成误解。

  在这个自来水全部都达到饮用水标准发达国家,很多的青少年有点无事可做了,较高青少年犯罪率,无不是在透露着这个大和民族有着深深地压抑的冲突,导致人们的价值盲目,而青少年又以其相对脆弱对此更加难以承受。残酷青春似乎成为了一个标签。

  相看仍似客,对于这个暧昧的邻居,我们的心情同样复杂

  《东瀛过客》读后感(五):非“观花”的过客

  之前心动之下买了《暧昧的日本人》还没来得及仔细看,作者又来了一本《东瀛过客》。然而,我想过客一说,只是他谦虚的说法,否则也没有法子能有这么多经历去写,有这么多感触去思考。因为还没有看过前一本,所以不知道二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抛开历史因素的影响,可能喜欢日本的人不少——想想他们的数码产品,动漫产品,就足够诱惑一大片人的了——当然我也包括其中。

  我没有真实的接触过,也只能凭借书中的种种去片面的了解。一直很羡慕那些阅历丰富、博学多才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有一天有这种实力和魄力去追寻自己想要了解的东西,为了他而奋斗而去尝试。

  曾经有人说了解一个国家需要看它几个方面,市场和公厕。一个是菜篮子、一个是素质,物质与精神的另类体现——当然,这本书并不是在讲日本的这些,或者可以说是更直捷了当一些——从人讲起。交流是人们生活中的必要部分,大部分人都是社会大环境的产物,哪里都一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整体是依靠个人来体现的,从这个角度讲,如果语言相通,又有一定的包容性,接触不同社会的不同个人,是了解他们的最好方式,并且,比单纯的菜篮子和排泄物更直观,毕竟有些宗教信仰浓厚的国家,说不定只喜欢吃素菜。

  书中的男女老少,虽然相同的都是日本民族的人们,却因为生长环境、职业背景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在这些特征当中我们又能很轻易的发现那些相似面,在作者幽默调侃,类似散文杂记的文字当中很轻而易举的去客观真实的去感受。

  微观而又客观的描述,仿佛这就是我们在地图上看来十分临近的邻居日本人。

  当然,这里并没有过多的评论性言语,这也是为什么在看这本书时,不会有压力的重要原因。但是没有评论性,并不代表没有冲突——民族差异文化——否则也不能说是比较客观的写作了。因为是作者自己的经历接触,所以会有自我的带入,而这份带入过程就好似读者在去感受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的我们思维上的不同感。

  因为经历,所以真实;因为客观,所以真实;因为情感,所以真实——不可否认的,只是个人之感觉,一本能从轻松诙谐之中了解民族的书,说起来容易,真正写下来也不容易。

  《东瀛过客》读后感(六):不只是过客

  大多数中国人对于日本都怀有复杂的感情。因为地理上的接近、文化上的相似,我们难免会对这个国家产生某些亲近的感觉;可是又因为近代以来的邦交、侵略又常常对这个民族恨之入骨。可是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原因,往往都吸引着我们去了解、研究这个国家和民族。近百年来许多著名的作家、学者创作了大量关于日本国的文章,有我们熟知的周氏兄弟、郁达夫、郭沫若,当然也有很多名气不是很大却颇有见地的知日家,比如这本《东瀛过客》的作者李兆忠。

  提及李兆忠这个名字,大多数读者可能更了解的是他另一部著作:《暧昧的日本人》。如今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了一部了解日本的经典入门级读物,有种中国版《菊与刀》的意味。用“暧昧”一词形容日本人并非李兆忠先生的首创。大江健三郎就把自己的一部随笔集起名为《我在暧昧的日本》,并以“暧昧”为主题对日本的国民性做出了解剖和批判。而能与日本本土的文学大师对于日本人产生如此近似的认识,李兆忠先生对于日本的了解无疑是非常深入、精到的。

  相对于《暧昧的日本人》这本学术性、研究性较强的著作,《东瀛过客》这种回忆性很强的小品集则具有更好的可读性。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人性、以人性说文化的表现形式直观、平实、可读性强。全书以五个章节,将二十几个作者经历过的与日本、日本人有关的故事娓娓道来,形形色色日本人的姿态跃然纸上,偶尔加上一些品评、分析,亦是鞭辟入里,极为传神。

  很多中国人经常因为日本在风物上颇有就是华夏风格、文字上对于汉字的使用就想当然的以为日本人都有亲近中国的情愫或者两国人在文化源头还是非常相似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读。与朝鲜自古以来就以“小中华”自居的钦慕心态不同,日本早在隋朝就流露出了与中国平起平坐的心境,当时其国主在给隋炀帝的国书中就称:“日出处天子至书日没处天子无恙”,而日本也因此而得名。本书的作家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遭受的种种痛苦历练尽述出来,展现了两国在文化根源上的差异。

  《东瀛过客》中的每一个故事都着力于展现矛盾,作家始终站在中国人的视角去审视日本的事物,继而发现两者间的巨大差异,并一一描述出来,可以说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展现中日文化的强烈对比,在这样的对比之下,日本人的形象就更加生动、真实、易于理解了。日本人对于外貌的重视、对于礼节的尊崇、对于“性”的怪异、对于金钱的执着以及很多常被我们哂笑为“岛国劣根性”的特点作者都过故事在书中的人物身上展现出来,逐渐汇聚为日本整个民族的形象。

  当然本书并不是将日本人丑陋的地方脸谱化,作家虽然不无讽刺地描绘了很多日本人不光彩的地方,但也将在日本生活中温馨的地方、日本人率直可爱的地方展现在故事之中。在很多文学、影视作品中我们往往只能看见一些被塑造出来的日本人,而在《东瀛过客》中却能看见脸谱之后的真实日本人,而真正的日本人其实和其他国家的人并没有多大区别。也许只有这些人聚集在一起,才能体现出日本的民族性。

  《东瀛过客》这本书并不是初次出版,其中很多文章已经问世超过十年,这些有些年代的文章现在读起来反而更有滋味。这个时代的信息量和当时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以现在的知识和眼光去审视作者十年前的文章,去观察甚至是二十年前的日本人,很多问题反倒能够看得更加透彻。不可否认,作者的字里行间还是隐隐有一种对于日本嘲讽、一些受意识相态左右的认知,但是对比当时的日本人,如今的中国式多多少少正开始重复着他们当时的丑态,而这一点是很值得深思的。

  李兆忠笔下的这些故事,没有精巧的架构,没有华美的描写,却翔实、深刻地展现了日本国、日本人的真实面貌,很多滑稽、谐趣的故事中其实隐藏了很多感伤,这是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又是一种身世浮沉雨打萍恐慌,很多细节之处,常常让我回忆起以前读郁达夫《归航》、《伤感的行旅》等文章时的情绪。虽然作者仅在日本匆匆留学四载,可是对于日本细致入微的观察,入木三分的解析,又岂是一个过客所能创作出来的呢?

  《东瀛过客》读后感(七):宛若梦幻

  这个题目来自于著名译家王新禧先生的著作《宛若梦幻:日本妖怪奇谭》,原因则有二,一是因为东瀛列岛上的居民在我们“天朝上国”严重无异于一群宵小,就像妖怪一样,且是我们的孙子,再怎么闹都不过是“奇谭”一个罢了;二是作者在<第四编:吟咏东洋风情>里开篇便提到在日本读了几年研究生回到北京的家中后,竟然深深的怀念起整洁舒适又干净温暖的榻榻米来,于是赶忙在屋子辟出一角,设上榻榻米,还专门为此到旧货市场上去买了一个木制的日式落地灯,猛的那么一瞥,还真有几分味道,年亲友同事都纷纷慕名来看西洋镜,不,是“东洋镜”。可惜,这榻榻米只不过给刚刚“海归”回来的作者带来短暂的兴奋与快乐。毕竟,这不是在日本,对于不习惯日本那样就着一个椅圈跪坐的中国人来说,“看上去很美”,不要两分钟就会腰酸背痛腿抽筋脚发麻,哪怕不甚美观的盘腿坐都不那么舒服,于是自己发明出各种随性的坐法;其次,榻榻米这种东西是需要长期维护的,真按日本人的使用方式,板间里铺满了榻榻米,全职家庭主妇每天都要用干净布抹至少两个来回,全家不露吃饭睡觉大小诸事全部在上进行,这是我们“丑陋的中国人”第一个习惯就无法容忍的,柏杨先生就提过我们臭鞋大阵,到哪去都令人闻之色变的脏乱差,这注定我们与这种东西无法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别说是我们,就连现代的年轻日本人都已经不太接受他们的传统,连寿司店小酒店都换上了以假乱真的双层榻榻米,这是什么怪东西,自己看了作者的介绍就知道了。同是王新禧先生的另一本译著,原作者小泉八云的《怪谈》里面就有一篇《穿武士服的小人》就含蓄的点出了榻榻米对使用者的要求之高,连小泉八云这个深深迷恋日本文化的西方人都忍不住调侃几句。这个榻榻米对于“李桑”来说也是“宛如梦幻”,偶尔能让他重温一下樱花之国的气息,没过多久即发黑变硬,被趁搬家之机无奈的撇到了垃圾堆里头。

  读完后回想整本书的内容,其实也恰如这四个字,我们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是谋害者与被害者的关系。不论是像另一位流行作家萨苏先生的姥姥说的那样:咱们中国人不兴记仇;抑或国仇家恨集于一身且至死都念念不忘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人们,我们看日本,看的再久,研究的再深入,却始终都宛如梦幻,不仅像隔着云雾,更是踩在云里雾里般看不透,细思之下,日本与日本人确实就像鲁丝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弄出的那些“又…又…”句式表达的一样,权且看看李桑的这本书,好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中国人看日本的靠谱范例,慢慢回味

  《东瀛过客》读后感(八):难以逾越的“鸿沟”

  中日文化,说是同根同源,实际上的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旅居日本的中国人难以真正地融入日本社会,而日本社会更是轻易不会接纳中国人。在日本呆的时间越长,这种感觉就会越强烈。作者正是基于这样的体验和感受,称自己为“过客”,落寞与抱憾的感觉不言而喻。这种无奈与失落,也被很多的留日、旅日的中国人称为“宿命”。

  我们常常这样形容: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读过作者的书后,我才能体会到:这所谓的“一衣带水”所想要体现的亲近感,恰恰是不能真正体味日本的国人的认知和感受;而对于像作者这样的资深知日者,那条“一衣带”那么宽的小“水”,俨然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自是能有些许松动或改变的事物,没有人会用“宿命”来形容吧。

  本书的最动人之处在于,所有内容都是作者的“亲历”、“亲悟”。一般而言,描述经历的书,很容易会出现两种“毛病”:要么就是平铺乏陈,要么就是过于强调个体感受。这本《东瀛过客》完全不同,作者的“亲历”给书本增加了一些平易近人的感染力;而作者的“亲悟”则是基于对日本文化和日本社会的整体理解,并不时给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同时,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这些见解,本书在设计上采用了边注的形式,把作者的一些见解语句和私人照片附注在了旁边。(不过,个人觉得附注在整个页面上显得有点宽,正文有些被挤压的感觉;附注里的小照片也有点不尽人意,又小又模糊,对于内容的帮助意义不大。)

  总体而言,这是一本不失水准的好书,版面设计上的小瑕疵并不能掩盖书本内容的魅力。说到本书作者李兆忠,就不得不提他的另外一本书《暧昧的日本人》。《暧昧的日本人》绝对是一本知日的好书,而这本《东瀛过客》对于《暧昧的日本人》来说,则有“原点”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东瀛过客》也值得一读。读过《暧昧的日本人》,再读边注里的那些见解语言,自然会有一种似曾相识和原来如此的恍悟。

  时代是发展变化的,国人对于日本的认知也希望紧跟潮流。所以,我很自私地期盼:作者笔耕不辍,给读者呈现更多更新更近的日本认知。

  《东瀛过客》读后感(九):冷眼观东瀛

  李兆忠的书,我是先读了《暧昧的日本人》,感觉颇为不错。所以这次《东瀛过客》再版,我也在第一时间入手一本,再次随作者一起踏上一趟日本社会文化之旅。

  《东瀛过客》一书,是李在约十年前写成的作品,一本根据他自己在日本留学经历而成的随笔杂文集。相比作者另一本《暧昧的日本人》的高屋建瓴,系统阐述,理论剖析,本书则少了一份专著的严谨,多了几分随笔的平易。作为一本见闻录,书中多以自己留日期间所见事物,所遇人物为切入点,给读者以更强的代入感。甚至将其当做作者的留日传记来读也不为过。当然,有所见自然会有所感,这是一个勤于思考而不仅仅流于表面的著者必然的趋势。在本书看似写意的记叙中,作者也时刻不忘对日本文化特质,日本国民性格等问题给出自己的概括与提炼。其中一些观点,与《暧昧的日本人》已有共通之处。为本书作序的董炳月称本书为《暧昧》的“原点”,也有道理。

  书名《东瀛过客》,其实已点出作者心境。人在东瀛,却为过客,因此始终是个旁观者、局外人。这一点既因中日之间的历史矛盾带来的隔阂,也因日本人作为一个集体的超强排外性所造成。在作者的叙述中,我们时刻都能发现那种无法融入日本社会所造成的尴尬、苦闷和惶然。对于一个生活费还要靠辛苦打工挣来的穷留学生,此中滋味真是无比煎熬,难怪要称其为“东瀛炼狱”。因此,这个观察者的眼光只能是“冷眼”(热不起来),好在虽然冷眼旁观,但李的心态还算平和大度,文字间不失诙谐调侃,剖析间不失理性客观。这也是他在经历了留学生活的种种辛苦后,仍能为“知日派”而非“仇日派”的原因吧。

  在这双冷眼之下,我们也一起看到了日本社会的千奇百怪。从两种面孔的伊豆小姐,到言行不一的大野先生;从如同战场的餐馆服务,到外表堂皇的夜店酒吧;从蓬勃发展的色情业,到全国狂热的高尔夫,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怎么样的日本?正如作者所说,在极度排外的另一面,是日本人内部无比强韧的“和”的理念。各种矛盾,美与丑、善与恶、野蛮与文明、好色与矜持、人情与义理,都在这“和”的力量下统一共处,相安无事。这种共处需要的弹性有时可以非常大,令外人惊诧莫名,但日本人自己却并不觉得不妥。而任何企图不利于这种“和”的论调,则将被日本人集体声讨。高桥敷的《丑陋的日本人》一书的境遇,便是鲜明的例子。但是,这种共性的统一往往以抹煞个性为前提,这造成的是日本人性格中深深压抑的一面。不过,也总有一些个体能够跳出这种集体主义的巢窠,体现出自己的存在。为此作者还单独辟出“另类日本人”这个部分,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即使在日本这个大同社会中仍坚持自我的可贵人们。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与作者的相识相知,才使他没有被保留了一份平和的心态,而没有被局外人的孤立感和仇视感弄得过于偏激吧。

  因此,虽然是十年前的文字,不过如今仍有可观之处,何况里面也收录了不少作者最近几年的新篇幅。依我看来,我们从本书中所能得到的收获大概有两方面,其一是了解日本,如此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中也许能够少一份摩擦,多一份了解;其二便是了解自己,其实作者提到的许多日本社会的现象,如今在中国也不鲜见,比如酒吧里的高价洋酒,比如蓬勃发展的“色情产业”。是我们遭遇了日本的“文化侵略”,还是经济发展的相似所导致的必然后果?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东瀛过客》读后感(十):私家日本

  从个人角度写日本,当下颇流行,算是对以往宏大叙事的一种补充。毕竟,太过宏观的东西留下的经常是粗糙的印记。

  比如,我们津津乐道于日本人佩服强者鄙夷弱者,其实哪个国家不如此呢?甲午海战后,中国方面喊不共戴天的并不多,以日为师的声音却是主流,这说明,人类的情感其实很接近。

  再比如,日本人沾沾自喜于“物哀”,以为是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其实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即有这个词汇,而当时日本文学,是一点“物哀”气都没有的。

  在人类的思维中,“他者”意识经常会对现象加以扭曲,把本来并不特别的事情特别化,这就忽略了任何一个所谓的“特别”,其实是有它产生的具体背景、历史条件的,之所以特别,因为有通例在。正如两个相互不相关的湖中,同种的鱼虽然客观条件不同,但进化的结果居然高度相同。这说明,相似永远是主流,不同只是末节。日本文化是独特的,但绝没有独特到不食人间烟火、专事搞怪的地步。

  中日文化最大的麻烦在于彼此相似,所以很容易产生误解,觉得对方“应该”如何,当没有这样选择时,便认为对方充满恶意。其实,大陆文明与岛国文明有很大的环境差异,彼此思考的逻辑起点不同,重要的是相互理解,而不是相互歪曲、相互指责。

  本书展示了日本更多的细节,好的地方是作者更愿意从人的角度去理解日本,不好的地方是充满了太多偏执的想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