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务虚笔记》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务虚笔记》的读后感10篇

2017-12-29 20: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务虚笔记》的读后感10篇

  《务虚笔记》是一本由史铁生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4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务虚笔记》读后感(一):务虚笔记——爱的旅途

  最先接触的是他的散文,便被他美得让人嗔呆的句子紧紧抓牢。再读他的小说,便沉入他的意境里,流连久久,不愿离开

  他是史铁生,有本书叫《务虚笔记》。

  史铁生在21岁时候双腿瘫痪。1981年,患严重的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命运对他是有些残酷的,然而,他却有着这样的幽默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当然,他也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豁达的,他也经过了一番挣扎与彻悟。他的残疾,使他曾几次为此悲观欲自杀,后来,母亲走了,他发觉自己总是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头,却忘了母亲也是日日夜夜受煎熬,忘了子女不幸父母那总是要加倍的。终于,他觉悟到无差别便不成为世界时,他便坦然“接受”了残疾之躯,“接受”了自己与别人的差别,并努力做一个精神上的健康人。于是后来他成了最了悟人生的,最豁达的,最真诚的一个作家

  他的作品因此也变得内容饱满,有股穿透远古的厚实感,与余秋雨不同。史铁生更具仙风道骨。

  全书的人名都只是一个字符,比如f医生,女教师o,诗人L,只是一个又一个简单的字符,却演绎出了那么多的故事

  《务虚笔记》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淡绿色的。是在夏天里的荷叶,却没有那种美艳张扬,只是沁人心脾清凉。被白云与有白色泡沫的水围绕。朦胧的虚幻感。我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是这么觉得了。也许,也许是从文字里得到的潜在的信号。

  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的:

  女教师O 跪在荒草丛中,她很幸运——我为她找回了一幅梦景,因而她的一个久已疏淡了的梦想不召而至:那绿色也是这样地飘缭摇荡,那天空也是这样浩翰无涯,但没有一点儿声音,天上都是灿烂的云彩,一只白色的鸟儿舒展地飞入画面翅膀一张一收一张一收也没有一点儿声音,从天的这边飞向天的那边,在远处的地平线上就有了一座老屋,鸟儿正是朝那儿飞的,那鸟儿飞得洒脱,优美真切,飞得无拘无来毫不夸张,但那老屋却相当虚幻、缥缈,仿佛只是一种气息的凝结,唯那一种古老房舍的气息确凿存在,鸟儿正是朝那儿飞的,那只白色的鸟儿,飞得没有一点儿声音……。这个梦也许她对我说起过,也许没有。

  书里有太多这样的字眼。比如:“惊惶失措的人们忽然想起的那个医生,我想,他会不会就是f医生?”比如女教师自己,也是这样一个飘渺的形象。F医生的夫人说她总是一个人在那片老柏树林子里。她老是坐在那棵枯死的老柏树下。没人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她老是到那儿去。那儿草很深,很旺。那儿,树很高树冠很大,叶子很密,不管她是埋头看书,还是把书放在腿上瞪大眼睛张望,你走过去,你走过她眼前,她也看不见你。她爱上画家而向丈夫撒谎,离开那个城市,踏上火车情景,也是这样的触感,茫然,像被什么牵引。

  我一直不明白读这书为何总有股奇特的心境?《务虚笔记》,《务虚笔记》……我反复念着这书名,忽然在写下这些字眼时惊觉:这,这就是务虚呀,那种虚无感。史铁生是怎么可以不知不觉中把我们带入他描绘的世界,有着他那特有的味道的世界的?我赞叹却无言。

  他的书有太多深刻东西,待我们去挖掘。有人说:他将散文的风格融入小说,将哲学思索融入小说,乃至融合后仍情节有趣;有人说:读完《务虚笔记》会有一种短暂的失语症,因为在阅读过程经历了太多心灵的叩问,当一系列精神洗礼结束后,心里则留下了更多的空洞,更多无处倾泻的言语

  里面的故事似乎杂而无序,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爱”,名字为什么不重要呢?当一个人逝去的时候,留下的就是那些曾发生的事,被人轻易的,或不经意的谈起,如同一抹夕阳。然而这并不阻挡了人们追逐爱的心情。寻找爱,感觉爱,渴望爱,诘问爱,害怕爱,抑制爱……

  其中诗人L是最突出特别的。他总有一腔的热情,对所有美好女性都疼爱有加。当那个聪明的诗人L的恋人问他: 她与其他女人的区别,诗人L根本无法回答,在一阵诘问后她毫不留情异常决绝地离开了他,她告诉他,“看见他们就想起你,看见你就忘记了他们”这是我爱你表现。而“你从来就不是爱我,我现在已经不再爱你。”在这之后诗人L好像明白了什么是爱,但是他的爱却不见了。

  其实,全书的人的人都在爱的旅途上。包括你我。现实,总是给我们一些爱端倪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然后,我们穷其一生去追寻,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使命?

  第一遍看完《务虚笔记》的时候,心里有一种清晰遥远忧伤。只觉得喜欢,然后造就了今天这些文字。朋友,如果你也被以上的只言片语吸引了,如果你也被史先生奇怪的脑袋吸引了。那就让我们一同重新走进那群人的世界吧!f医生,女教师o,诗人L,画家Z……

  《务虚笔记》读后感(二):《务虚笔记》里的意象

  《务虚笔记》里的意象

  史铁生先生的《务虚笔记》不似写散文时的惯有的文字,反而似乎是以一种类似于卡夫卡的呓语让读者穿梭在语言的迷宫里兜转,触碰到那一个个因偶然间选择的命运之门。他《务虚笔记》中说:“我不关心小说是什么,只关心小说怎么写”,所以这似乎是一本不像小说的小说,有小说叙事与虚构的因子,却把立体的人物特征隐去在一个个诸如c,x,f,z,o之类的符号中,人物的关系也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中错位,作为自传性质的题材,“我”也不时的出场,这种手法类似于马原的叙述圈套,将自己的主观想法架构于文字之中。

  作品中很多关于存在与虚无的追问,只是当人们陷入无物之阵企图用文化与宗教遮蔽自己看到的黑暗与虚无时,史铁生却清楚明白的直面这种黑暗与虚无,并用一种悲天悯人情怀去抵抗它,完成了对于苦难的自赎。

  1.南方,北方

  长江以南日照充足因而明朗温的地域是地理意义上的南方,而在作者眼里南方不是一种空间,甚至不是时间,而是一种自三岁时就灌满了你生命的 一种情感,抵挡了尘世荣耀哀伤。南方应该是融融月色,雨打芭蕉,有着中国古典文学的意味,是作者所梦想抵达的地方。所有可敬可爱的女人来自于那片圣地,又归去化成那块水土的神秘,“使北方的男人皓首穷梦翘望终生”,所以母亲一直想从北方回到南方,对南方的追求对北方的摒弃也许就意味着艺术,精神对世俗的超越。所以北方在作者眼中也不单单是地理意义上的,更多的是代表着的是权利的象征,而且是一种强权,能够分秒计较着人性疯狂,让z的叔叔和葵花林的那个女人因阶级立场而分道扬镳。北方是一部流亡者的历史,是世界的隔壁,但这样的北方和南方又是每个人所必须行走的方向,无从逃避

  2.向日葵

  北方葵林里铺天盖地的向日葵一方面有着朴素,明朗,安逸部分,另一面却酝酿着的疯狂的因子,一个不小心触碰到就陷入危险。z的调色板从来缺少金光灿烂的色彩,即使他的心头有如向日葵般浓烈的黄色在燃烧的原因也许就在此吧!对于z来说,即使他想去开始美好生活,但因为记忆里灰暗的底色,所以仍不免犹豫几番,所以对待爱情也陷入了两难的困境,让接近他的人也陷入了一种危险,执拗于美好梦境的女教师o走入他的生活,即梦境走入现实,后果则是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境,只能自我毁灭。

  葵林里的那个女人说 “假如你回来了找不到我,就找那小土屋,我一定把地址写在墙上了,如果小土屋倒了,那就找葵叶,我把地址写在葵叶上,如果葵叶枯了,那就找葵林土,我把地址写在土地上”。可是现实是葵林不变,人事已非。

  3.白昼(现实)与夜晚(梦境)

  史铁生向往的是“写作之夜”,这个“写作之夜”我认为与《病隙碎笔》里的黑夜是契合的。在黑夜,那时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消失,你要用一种不同于看待白昼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才能从白昼的确定性走入黑夜的可能性。在白昼这个脸谱化的世界里,你分不清谁是假面,谁是真实,只有在那茫茫黑夜里,人才能够真诚的面对自我。F医生在爱情被摧残之后一夜白头,在生活中不把白天带入黑夜,也不把黑夜带入白天,看起来是黑白分明,其实在我看来是对白天的一种控诉,为爱情与自我保留一丝空间。

  4.叛徒与英雄

  作者给葵花林里的那个女人想了许多叛变的理由敌人要残害她的母亲与妹妹,为了亲情舍弃爱情任谁都无力去臧否。

  无论哪个民族对叛徒的认定都是其被诅咒的命运。在某些年代里,人们总是把人分为绝对的存在,很少关注到生命本身的疑难。在人们的观念里除了叛徒就是英雄,好人之外就是敌人。大家一起把罪行或功德推给其中一方,才使另一方陷入无法自全的困境,才制造出葵林里那个说出秘密的女人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这些旁观者共同制造了叛徒和英雄。

  《务虚笔记》读后感(三):平行世界的交叉——读《务虚笔记》记

  不能说是读后感,对史铁生了解不多,如若不是该人已去,我想我是不会想到拿起这本书来读的。不读的话,不会后悔,因为我根本不知道写的什么,读了之后,认为不读一定会后悔,不过好在我知道写的是什么。这篇叫做“记”,是记录读过之后我的想法而已。

  史铁生这本书用的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叙述方式,这本书不是叙述一场冒险,而是一场叙述的冒险。

  里面的人物没有名字,一律是字母作为代号,从来没见过对相貌、表情这些东西的描述。除了语言,就是心理。仅这种方式就足以讲这本小说与其他人其他小说区别开来。

  出现的十来个人物里,各有各的生活,仿佛是十来条人生路,每个人的路都各自、鲜明、矛盾。作者本人也经常参与其中的人物之中,与一些人物交谈,这个写作想法确实匪夷所思,但是当发现这是一部史铁生的自传,一切就又开朗了。

  十来条路,各走各的,在某些时候,他们之间有了交集,有了爱情,有了友情。在“写作之夜”,他们的身份甚至还可以混淆,重叠,合一。

  倒不如这么说,其实通篇都只有作者和作者身边的二三人而已,但是作者在小说里将他们分身了,每个人都分成了两三个人,有了不同的路,当他们混淆的时候,他们就又回归了现实中的人。

  我发现我越说越混乱了。

  **********医嘱重整**********

  现在跟着思路走。设想有一根线我们叫它“母线”,它代表现实史铁生的人生路,这根线开叉了,分成了三个线头我们叫它们“子线”,每个线头所延续的人生路都是史铁生在小说里的一个人的人生路。这三个人也许从事不同职业,有不同的生活,甚至在不同的年代,但是他们都是某个时期的史铁生,是史铁生的一个分身,至少也是某个年龄段的史铁生的分身。

  而这样的母线还有三四根,分别代表现实中史铁生的亲人朋友爱人,相应的子线也就有十来跟了,也就是小说中的人物。

  在石铁生的写作之夜里,小说中的人物会融合,混淆,相当于子线们重新凝聚成了母线,成了史铁生想要描述的那个重要的人。就这样,融合了又散去,交叉了又分开。不同的时段,不同的空间里,生活着这些子线,他们在小说里也许没有任何交集,但是其实在现实中他们是同一个人的不同阶段

  正所谓书中写的:“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

  子线们生活在平行世界,但是“写作之夜”这个神奇的东西将平行的世界弯曲并交叉,活生生的拧成了母线,拧出了血,拧出了泪,拧出了痛。

  拧出了有血有肉的人,有血有肉的思想,有血有肉的史铁生。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7552b0100sl4h.html

  《务虚笔记》读后感(四):只是笔记

  没几下页码,就在评论里记下笔记了。

  其实有些不是原文,有点自己的记录。

  很喜欢史铁生,从读他的我与地坛后,才开始思考形而上的东东。

  忘记和不曾觉察的事约等于从未发生。

  我生于1951年。但在我,1951年却在1955年之后发生

  1957年下着1964年的雨

  我站在今天设想过去又幻想未来,过去和未来在今天随意交叉,因而过去和未来都挂着现在的风

  经过咀嚼消化的方成人体的有机部分

  未经历的是虚无,最多是传说或猜想

  经历过而印象深刻地也仅是被改造的印象中的真实

  往事,或者故人,就像那落叶一样,在我生命的秋风里,从黑暗中飘转进明亮,从明亮中逃遁进黑暗

  下面这句话是对的 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

  上面这句话是错的 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

  真实也只是种印象

  空冥的猜想可以负载任意的梦景,而实在的答案便会限定出真确的痛苦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一个试图知道全体的部分,不可能逃出自我指称的限定。

  正如我走过山,趟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

  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它们确定我的位置;

  我爱着她,爱着你,其实只是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欲。

  我从虚无中出生,同时世界从虚无中显现。我分分秒秒长大,世界分分秒秒拓展。

  我的世界从一间屋子扩展到一个院子,再从一个院子扩展到一条小街,一座城市,一个国度,一颗星球,直到一种无从反驳又无从想象的无限。简单地说,那就是人的一生。

  我有时想象那无从想象的无限,发现很简单——只是人们不想老实地承认——那不过是想象力的极限罢了。

  写作之夜,空间和时间中的真实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印象。

  怅然若失,是少年皈依真理的时刻

  爱和诗的危险

  甚至谁是谁,谁一定是谁,这样的逻辑很无聊

  在不同的时间里,我们曾在同一个空间里都同样的书

  在同样的时间里,我们在不同的空间想近似地事。

  对于重逢的形式,我们怕的不是残忍,我们怕的是平庸

  看见她们就想起你,看见你就忘了她们

  醒与梦的区别仅仅在于,一个是紧张而警惕的,一个是自由而安详的。

  梦想意味着创造,是承认人的自由,而梦境以为着逃避,是承认自己的无能。

  童话,是没有说完的谎言。

  “叛徒”这个词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作为一种警告,作为一种惩罚,作为一种被殃及时的报复,作为预防被殃及时发出的威胁,作为“英雄”们的一条既能躲避痛苦又能推卸责任的活路,被创造出来了。

  幸福千篇一律,灾难各有千秋

  羞耻是什么。是与群体通行的规则相背,与群体树立的禁忌相违。是群体的不予接受。

  不是你要穿上衣服的时候,而是你害怕别人笑话你的时候,你走进人间。

  你被他人识别被他人评价,从而你才感到了存在,你才存在了。

  我们从未在没有别人的时间里看过自己,就像我们从未在没有距离的地方走过路。

  受益的只是拯救者的英名,而被拯救已经是被拯救者的羞辱。

  他们歌颂着人命但心里想的是做人民的救星

  没有谁救得了谁

  历史就是历史,没有谁能创造它。

  理智不愿意看见的东西,本性早已清晰地看见了。

  《务虚笔记》读后感(五):说上一会儿话

  史铁生老师去世了。我甚至没有去他的地坛看一看。

  从大一偶然借到他的《好运设计》到《务虚笔记》,买过很多套,送人,自己也读了多少遍,曾经深陷其中。觉得自己是O也是Z,其实是那心绪与消息,纠结与无言吧。

  直至大学毕业后,接触佛法,心思在它处,就没在碰这书。后来出了《我的丁一之旅》,买过,也未读。后来知道史老师一直在透析。后来就走了。

  但留下这白纸黑字的《务虚笔记》。邓老师的文章写的也很好。自己无力在挣扎。我想说的是,或许在过二十年,自己对佛法有点儿了解,在来读读这务虚的笔记与消息,与史老师能说上一会儿话。

  情意深浓

  如今都已成空

  多少事消逝如风

  追寻也无踪

  相对默默 欲言无从

  已不在言中

  两心相同 回忆无穷

  互道一句珍重

  红尘中的情缘

  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语的胶着

  想是人世间的错

  或前世流传的因果

  终生的所有

  也不惜获取刹那阴阳的交流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629936/

  《务虚笔记》读后感(六):生命之哀艳

  我总觉得《务虚笔记》是史铁生先生最好的作品,虽然他的每篇文章,皆属佳构,绝少雷同。因为在《务虚笔记》中,史铁生先生融入了他几乎所有的思考,并以他最擅长的表现手法——印象的、体验的、沉思录式的——表达出来。如果说史先生在这部作品之后,有什么补充的话,那就是关于宗教信仰的探索,这收藏在他的《病隙碎笔》中(其实《笔记》中借女教师O与医生F在古园中的对话,已谈及佛理与上帝,但远不及《碎笔》中之透彻)。这两部书包含了史铁生先生所有的思想,也许不具严密的哲学体系,但肯定是当代中国最纯粹、最直白、最贴近心灵的思考。

  有人说《务虚笔记》不像小说,这种批评其实完全可以置之不论,就像当年有人说苏东坡的词不像词一样("句读不葺之诗")。但宽厚的史先生任然解释说:“我不关心小说像什么,而只关心小说可以怎样写。”小说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描写并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而被认为“像小说”的人物性格塑造,只是达到目的的途径而已。另一方面,《务虚笔记》的轨迹其实完全是作者心魂的经历与感触,从这个意义上讲,《笔记》是更为本质更为深沉的“小说”。至于人物塑造,则是在写作之夜被省略或是故意忽略的。

  没有具体情节,没有中心人物,这就给作者以极大的展示空间,实际上,《务虚笔记》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作者思绪或是印象的一部分,有时候,作者还亲自上阵说法,将自己与书中人物融合——那必是史先生亲历的、最想表达的。

  “我是我印象的一部分,而我印象的全部才是我。”这个悖论是在写作之夜被首先提出来的。我觉得这就是本书的“读法”。亦即,书中所有的幸运的抑或不幸的男男女女,都是写作之夜缥缈不定的思绪,而无数个写作之夜中的全部思绪,方是“我”的印象、体验或是经历。

  在情窦初开的年龄,有幸走进美丽房子的(那一座,也是无数座)男人,有诗人L、医生F、政客WR、画家Z,我想,还应该有Z的叔叔——当然,比他们早好多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用“长跑”去接近那座美丽的房子,去接近心中的圣地。

  诗人L从本性上讲应该是贾宝玉一类的人,或者说,如果宝玉长大、长在当代社会,他很可能成为诗人L。L情不自禁的爱着他接触到的几乎所有的女人,是的,他对她们都爱。说是真情也好,说是性欲也罢,他“就是想要她们跟我好"。但不是所有的女人都像大观园里的女生一样单纯,终于,L的情人发问了:“我与她们有什么不同?你怎么样区分我与其他的女人?”L拼命解释,但终归无效,他最爱的女人离他而去。L尝到了丢失灵魂的感觉,他甚至向好友F医生提到了死亡。当他意识到死亡只是一种逃避时,便开始了不切实际的、漫长的寻找,寻找远去的情人。他的逻辑是“她必定就在这一比五百万的地图中。”年复一年的寻找,诗人创作着永无结尾的长诗。虽然又一次与情人在两辆火车中擦街而过,但他的努力是徒劳的。他成了荒原上的孤狼,永无归宿。他开始放浪与颓废,在一张张干净或是肮脏的床上、在一个个陌生或是时曾相识的女人身上,流浪、挣扎、耗费生命。当若干年后,诗人与已为人妻的旧情人以朋友身份会面时,诗人才在距离与局促中,理解了一点生命与爱情:有些事是无奈的,有许多事是不能解释的。

  诗人L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朋友F医生,则近乎懦夫。因为女友N的家庭出身,他远离了她。“你的骨子里,没有一点儿男人。”N的这句语病明显的话,深深刺进了医生F的心。一夜白头之后,F医生从此心如死灰的平静生活起来,当然,这是一种压制,每每在夜晚的梦中,他会喃喃自语,说些老婆也听不懂的呓语。这种情感压制终归不能长久,二十余年后,当他得知曾经的女友N已成为女导演N,并在拍摄街头的(人生的)没有情节与主角的电影时,他便毅然前往,远远地、半垂白发,做其中的一个普通演员,直到他病发而死。而N在F死后方才发现这一切。这个世界上,本有许多原可以相爱的、却又被命运捉弄擦肩而过的灵魂,F与N,只是其中一对,甚至是幸运的一对。

  WR原是敢于冒犯权威的人,他的直言无讳,使他遭尽磨难,九死一生,这种经历彻底改变了一个人。从狱中出来后,他开始渴望权力,并不顾一切去寻求权力。他抛弃了已委身于他、并苦苦等待十余年之久的女教师O,而与并不爱的女人结婚,只因女方的家长手握重权,只因“不想再被送回隔壁的世界”。尽管WR聪明绝伦,官运亨通,但他仍然时时受挫,他的政见并不能付诸实践。他甚至暂短的投入了N的怀抱,因为N与O是那样相像。他曾令N疯狂,但终于被N鄙视。在女教师O死后,他渐渐幡然醒悟:这个世界远比他想象的复杂,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连权力也无可奈何的角落,而那些角落里是更为本质的人生。

  画家Z也跑进了那座美丽的房子,或曰,他也跑进了一座美丽的房子,在他遭受到的是轻视与鄙夷。这成了他终身的痛,成了他永远的阴影。他只能在画中寻求自己的“高贵与伟大”、占有与征服。他的气质甚至吸引了女教师O。但他的狭隘的人性自私、人生差别论,完全扰乱了纯洁、善良的O的心灵,他一次次嘲讽、伤害着O。他根本不爱O,对他而言,占有优雅高贵的O,只是报复那座美丽房子的女主人,只是掩饰他极度的自卑。在苦觅真情而不可得且对Z彻底失望之后,女教师毅然选择自杀。在史铁生的印象中,出现着无数次白色鸟,宁静,高飞,是受时空限制。可怜可鄙的画家Z,是其中一只,被猎枪击中、伤不可愈的一只。美丽高贵的女教师O,也是其中一只,迷失在命运烟雾里的一只。

  Z的叔叔是个革命者,他的情人因掩护他逃走而被俘,成为“叛徒”。叛徒?光荣?写作之夜,“我”发现了一个荒谬绝伦的逻辑。要活着,只能成为叛徒;要光荣,只能去死。原来伦理道德中的许多词汇,是人为设定出来,只是为了防止利益既得者受损。Z的情人早已看破,在葵林里隐居、静候。当Z的叔叔在晚年也明白过来时,便走进了那个葵林,与情人团聚。迟到的爱情,亦是生命的尊严所在。正如那个老女人听出Z的叔叔的脚步时的平和淡定:“坐吧,我给你下碗面条。”

  女教师O、女导演N、Z的弟媳T、WR或是Z的母亲,有时是很难辨别的,或者说,在写作之夜,她们的印象经常重叠。但O是个善良、坚定而脆弱的理想主义者,N自立的勇敢的女人,T是个乐观的随遇而安的现实主义者,而WR或Z的母亲则是千千万万的中国南方任劳任怨的贤妻良母。——在这些场合,她们清晰的各自存在。

  残疾人C呢?残疾人C有点像旁观者,残疾人C可以与任何一个人重叠,或者说,残疾人C是写作之夜的“我”的半蒙面人。残疾人C再一次探讨了残缺与爱情(就像在《我与地坛》中提到的一样),他体会到了,在爱情中,竟也有“叛徒”式的的逻辑悖论,他进而体悟到,原来,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有残疾。

  命运、生命、爱情、性、意义,是作者通过各个人、各个角度,想要揭示的主题,这些人生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常常混为一体、琢磨难定,这些也是史铁生先生一生都在极力思索的问题。他们似乎只能猜测、体验、靠近,却永难触碰、永无真解。我真心希望,也许在更高维次的时空里、比如在天国里,史铁生先生已然找到了答案,此刻,他正欣然而笑:“你在翻阅一本叫《务虚笔记》的小说,你就走进了写作之夜,走进了每一个人的悲欢离合,走进了生命的哀艳与无奈。”

  《务虚笔记》读后感(七):老人的预言

  不敢轻易去说“最”字,但至今为止,我最喜欢的作家还是史铁生。和大家一样,最早接触他时,是小学课本上的一篇文章《合欢树》,回忆他的母亲;后来在高中又接触到他,是因为《我与地坛》。那时觉得他的文字朴实无华,有着沧桑的痕迹。描写很淡,但是感情很重,回忆很浓。那时读他,读的是无尽的回忆与孤独。到了大学,读他的随笔《病隙碎笔》《对话练习》以及小说《务虚笔记》《命若琴弦》,读到更多的是宿命感。可能受其自身经历的影响,身体的残缺似乎给他的心灵开启了一扇窗,让他更容易读懂生活的意义,看透事物的本质。可是一旦看透了,宿命感便油然而生,因为生命的本质即是虚无。

  《务虚笔记》不同一般的小说,有着起承转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它更像一个年长者坐在老树下,边回忆边叙述,时不时跳跃时空,从一个人讲到另一个人,一件事讲到另一件事,由于回忆遥远,记忆模糊,人物得用字母来代替,有时还会弄混,将两个人、两件事交织在一起说,分不清到底是在讲C,还是在讲Z。

  喜欢小说中引用的艾略特的几句诗,在我看来,这句诗似乎是整部小说的缩影:

  “我们叫做开始的往往就是结束

  而宣告结束也就是着手开始

  终点是我们出发的地方”

  “如果你到这里来

  不论走哪条路

  从哪里出发

  那都是一样”

  “在还没有你的时候

  这个世界已经存在了很久

  在没有了你的时候

  这个世界还要存在很久”

  我们每个人都在走着同样的道路,即使成长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即使周遭的人物在不同的阶层,但路途的本质终是一样的,只是走的人不同,而你就是你的命途。于是,历史也是如此,千百年来,不同的朝代兴衰更迭,走着同样的路,做着同样关于各种欲望的梦,上演着无数场类似的悲欢离合。你出生了,你离开了,世界没有影响,照常继续存在着。而你只不过是浩渺宇宙中一颗孤独的星球而已,只不过是沧海桑田中的小小一粟。

  小说是作者操控的一个虚无的世界,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何曾不就是那虚无呢?你从虚无中出生,伴随着你的出生,你的世界开始从虚无中显现,伴随着你的成长,世界也在分分秒秒地拓展,从一间屋子扩展到一个院子,再到一条小街,一座城市,一个国度,一颗星球直至无从想象的无限,可一旦你消失了,由你而生的虚无的世界也就瞬间瓦解了。就像艾略特在《空心人》里描写到“世界就是这样告终/不是嘭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黯然褪去,悄无声息。

  预言总是带着宿命的味道。人总是好奇想知道预言的内容,假装不经意地听到或被告知,但一旦听说,却又不希望预言是真的。宿命感就像西西弗斯的石头,重重地压在肩上,你知道它在那却束手无策。小说中具有极强宿命感的是那栋美丽的橘黄色的楼房。许多美好的初始的感情都萌发于那美丽的楼房,楼房里住着一个可爱的女孩,那个令无数个“他们”怦然心动的女孩。那时还稚嫩,不懂得真正的爱与喜欢,只是觉得那种喜欢让人有种含着糖的丝丝甜蜜。于是故事由此开始展开。有的人等到了那女孩,有的人错失那女孩,有的人可能在此后的人生与她再无缘相见,有的人可能在某个阶段遇到了长大后完全不一样的她,欣喜或失落,诧异或淡然,但是等到的不一定幸福,错失的却可能收获了幸福。比照现实,那栋楼房可能是橘黄色,可能是灰色,可能是公寓,可能是洋房,那个女孩可能是那个男孩,那无数个“他们”也是那无数个“她们”。

  《务虚笔记》除了谈论生与死,谈论命运,还有更多的探讨爱情,总之都是一股宿命的味道,但即便如此,大家还是前仆后继地奔向它。也许没有纯粹理想的爱情,那机遇太小,但是因为无所畏惧地实践,因为始终如一地信奉,也许这就是理想爱情本身。

  务虚,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求一片净土,即便那是不现实的,是虚无的,比如艺术,诗歌,不求有无价值,只觉得心安。

  《务虚笔记》读后感(八):务虚笔记随笔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就自己的阅读体验说一下对这本书的感受。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这不是一本打开就能轻松读下去的书,叙事混乱,人物时而割裂时而合并,像一座迷宫。可如果坚持下去,就会得到类似于跨越运动中最难持续和坚持那个点后的光明和舒适。

  混沌的,破碎的,细腻的,在一团白雾缭绕中翻页向后阅读着。

  相对于故事本身,七零八落,看过就忘了,而字里行间中那种,缠绕着的淡淡忧伤,细腻,柔软,当感知虚弱的时候,又突然一下子充满了力量,各种细小的感触,通过文字,都能感应到。

  开篇看的时候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室外泳池边上,一下午看了好多页。再次翻开的时候在晚上,感觉无法继续下去,有点压着心。前头的故事情节差不多都忘光,只记得画家妻子的死及画家童年对一个模糊身影的追逐。看下去,我觉得故事是不重要的,影响到我的是那些情绪,那些细细碎碎,无孔不入的情绪。

  史铁生是个厉害的人,由于阅读中感应强烈,导致我第一次分了多次,多天记下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及感受。只觉得这氤氤氲氲的情绪一直缠绕着我,想放下不看又觉得要看完,好像明白了他的内心世界又无法实在地叙述清楚。

  很厚的一本书,最初阅读,感知却无法用语言表达。读到后面,随着作者开始引入了一些自己的写作线索或者说是意图后,渐渐开朗,且同前面的故事有不断的呼应及提示。仿佛此刻他已认你为一个知交老友,见你已经阅读到这里,他才肯透露些心事给你。

  我的建议是,不管开始有多么艰难,混乱难懂,一定要坚持读下去。

  当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可以同作者碰撞的时候,这种感觉是非常美妙及心心相惜的。

  16.10.10

  把书又拿了出来,秋天带来了冬天,一年将终,心情莫名低落,今晚,准备把自己看个一跌到底。

  16.10.28

  一个人物分裂成几个不知姓名的字母,继续叙述,有时候合为一体,有时候分裂开来,如果不是思路清晰,思维缜密,会写混吧。不同人间的思考,对话,都是细微的感受,带有人生讨探讨意义的,哲学性的,看似断片,却又互相有着连续。本人才疏学浅,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叙述文体,觉得很妙。身体的残疾并没有禁锢住他脑子里思想的自由驰聘。

  WR是我喜欢的一个人物,目前尚未看完他的故事。他被迫离开了,祝好运。人都有多面性,如果把不同的我分裂开来,写成一个个故事去探索,旅程何其令人着迷。(后来他成为了另一个世界的人,追求普世价值,与当初的少年背道而驰,有些唏嘘。)

  16.10.30

  今天看到~N和F的故事,再翻翻前头,终于知道他们的故事大概。如果N遇到的不是F而是和WQ一起,那会更合适的。(读完后添加的:有意思是,读到后来发觉作者居然成全了我的想象,可惜N和WQ的故事是在WQ变了以后发生的。还是让N继续完整F的故事。谁可以成为任意的谁,在某个点,某个时间段,当然也可以谁都不是。)

  16.10.31

  这几天一直连贯的看,晚上没人的厅里,外头黑而冷,屋内静而暖。

  说到了对欲望,对性的理解,或者是种探讨。葵花林的故事令人感慨,常被生理特征弱化的女性,在多个文学作品或者现实中都是在关键时刻斩钉截铁,坚韧无比。有了爱为支撑,她们是义气的,勇敢的,令人敬佩的。

  当看到下面这段,我笑了,读得虽然有点混沌乃至断续得有段时间难以继续,然而有一种感知,却是能同他连接的,到这里他也透露了一些讯息与我的感觉呼应了。

  阅读带来的最美妙的感受之一,便是在某一时刻的惊醒,读者和作者的心意相通了,像同一位老朋友聊天一样,继续翻页下去。

  16.11.11

  人,人性,性爱,爱情,这是一场哲学的思辨。

  这本厚书已读去了三分又之二,无论你愿意或者不愿意承认,如作者所言,我们已经走进了这一个又一个的写作之夜。

  葵林的故事,可以是我们任何一个人,人的本性不变,故事线索变了便可以把我们塑造成不同的人,其实我们依旧是我们。

  孤单和孤独是不同的,需要明白这点。

  爱情让人孤独,不是孤单。

  一个孤单的人回到人群依旧可能是孤独的,而鹿只能是孤单。

  回到鹿群没有孤独的概念,它是天地生出遵循万物生长的一物,自然规律让他们在特定的时间发情,交配,迁徙,繁衍,死亡,它们没有复杂的心性,思维,情感甚至是爱情。

  只有人类需要爱情,爱情是肉体的做爱也是心魂的做爱。作者说做爱这词创造的时候的确很妙,现在已用烂。除此之外我也找不到其它可以简洁明了替代它的词了。

  一只鹿的孤单和一群人的孤独。

  我已经开始喜欢上史铁生了。细腻入骨,思维活跃的人,总是让我抵抗力尽失。

  2016.11.14凌晨

  人对自我内心的探索,到生存规则的隐晦讨论,到形而上的追问,直打人心。这几天的阅读,我甚至感到了心悸,他几乎窥探到了人心人性深处的所有,我们觉查到的,未能觉查到的,都在他的字句里惊醒自己。

  感受到这里,我把书从四星升到了五星,甚至觉得这是一本伟大的书。

  O的死,何尝不是生。白色的巨鸟,带着我们终究不灭的希望。掉落,陨落的白色羽毛,破碎不灭的骄傲。抬头还能看见白鸟飞过,一切便是永恒。

  时间不停息,无论是你,我,他还是任何人,生命不止,差别永存,规律让事件在时间的长河中循环。来过,爱过,恨过,即使错过,都不遗憾。

  爱是永恒的能量,哭泣痛苦被人唾弃也不绝望,那便是幸福的。此书值得反复读,反复咀嚼。

  第一遍阅读体验,即此。心久久不能平静。

  《务虚笔记》读后感(九):“我”是谁,谁是“我”

  看史铁生的书,字里行间都是“我”。当然这个“我”不是我,而是史铁生的自我,一个带着残缺、绝望、自卑、自恋又不屈的“我”。

  因为突然地残疾,措不及防的史铁生猛然陷入病痛和精神的双重折磨,“生,或者死”成了他苦苦思索的命题,于是便有了那些从他内心的流淌出来的文字 。看史铁生的文字,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苦苦思索和苦苦挣扎,没有一丝勉强和做作,全然没有一些所谓作家的媚俗,他的自卑、自恋以及生死思索都真实可信。残疾毁了史铁生一生,但也成就他的一生,因为残疾,他成为用心写作的人,也因为残疾,他对“我”的思索也比别人来的真实、深刻。

  史铁生的“我”不是一个单一的“我”,他的“我”在他的文字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显然因为思考生死或者寻求解脱,史铁生生前曾较为深入地研究过佛学等宗教,如同佛家所讲的:万物皆有佛性,佛就是我、我就是佛。史铁生的《务虚笔记》里便是把“我”幻化成几个不同的“我”:医生F、诗人L、画家Z、政客WR、残疾人C、女教师O、女导演N……这些“我”因为写作之夜的某一瞬间的思绪,便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不同的人生,然后又在某一瞬间重叠,让人分不清楚“我”是谁,谁又是“我”,但也许实际上都是“我”。

  我想,这也许就是史铁生对于人生真相的最终思索。显然他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佛家思想,认为人生虚幻,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只是宇宙缔造者(或叫上帝)的一种游戏或一种意念。记得以前看过一本叫《苏菲的世界》的哲学小说,这本小说的作者也认为人生也许只是某种力量的偶然发生的意念。按照他们的设想,我们的人生也许只是一部早就编好的剧本,因为偶然的意念开始,然后顺理成章的进行,最后毫无例外的结束。

  我从这些文字中找到某些共鸣。我一点也不怀疑我们看起来严肃认真的一生,也许就在某一瞬间因为某一个偶然的意念和选择,于是便呈现了不同的面貌。这些意念看起来是我们自己的,因为这些意念而做出的选择看起来也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我们偏偏有这种意念,为什么偏偏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这真的只是偶然?人除了不能选择出生,似乎一切都是可以选择的,一切行为都出自选择的结果。为什么这样选择而不是那样选择?宇宙的起源只是一个点,那么我们当然可以设想万事万物都是选择的结果,世界上所有自以为是的“我”其实只不过是因为意念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经历,所有看起来不同的“我”其实都是出自同一个“我”(我们可以称之为“本我”)……

  《务虚笔记》读后感(十):永远挖不尽的意义

  历时两年,我终于读完了《务虚笔记》。不管怎么感慨,都说不清心里的层层感受。新年之时,突然传来史铁生逝世的噩耗,我才又重新拿起这本没读完的书。一本描述命运与爱情的书,在我这里竟被完完整整地实现。两年前,我面临本科毕业,考研顺利录取了,于是我找了份工作,闲暇之余就在看《务虚笔记》,两年前,我所看的《务虚笔记》所描述的正是热烈的爱情,神圣的仪式,尽管命途多舛,依旧让人向往,主人公们依旧充满激情地追寻。这些,帮我铸就了初步的爱情观。两年后的现在,当理想的爱情观已经快被剥落得所剩无几的时候,我再次拿起这本书,看到“恋人们的重逢”,主人公们所守护所追寻的爱情各自有了结局,却让人黯然神伤。

  这本被我叫做“十八禁小说”的书,帮我塑造了最美好的爱情理想,在理想几近破灭之时,它帮我戳破,并给我许多的迷茫。理想已经被现实吞并,晚霞已经消失,月亮开始展现盈缺之美。“最美丽的位置,可能是最痛苦的。”

  就书的内容本身来说,让人完全不纠结。爱情也好,命运也好,路途都是主人公们自己的选择,每条路的指向都那么清晰,数量有限的主人公们内心的挣扎早已白纸黑字地描述清楚。套用一句流行话,这么几个主人公,尽管相互重叠的部分非常多,但是总有一款适合你,他们的每一次抉择,每一次彷徨的产物,总有一次会击中你的内心。正如书中所说,书中所描写的人物,在“写作之夜”并不需要是一个特定的人物。每个人都是一个特定的“他”,年轻时候的“他”中年时候的“他”老年时候的“他”,葵林中的爱情、书架间的爱情,雪夜车站的重逢和擦肩而过,南方流萤漫天的梦境,出现在彼时,出现在此时。哪一次才是致命的选择,谁也不知道,哪一次才是真正的爱情,有时候清醒有时候糊涂。爱情是什么,是征服和崇拜,还是怜悯和臣服,看到这最后的几章,O和Z的感情让我感到越发迷茫,他们的冲突,O自杀的结局,让我停不住地开始省视自己。我知道这是“差别”,是我忍不住奉行了人社会的本能。现实,残酷地不止可以毁了一切纯粹,还可以让你失去一切机会,让你丢失自己,让你认不清楚自己的价值。我曾经以拒绝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也就是仅用自己的价值来衡量自己,这样虽然很孤独,但是我不得不承认,这样很安全。现在我认为这样的方法依然是我的备选。我与社会的关系是永远脱不开,但是自动屏蔽大部分信息这种事情还是能够做到的。我以为,活在一个不喧哗的世界里,似乎较为平静。

  我当真不是潇洒的人,头痛起来也会希望有人关心,但是不乞求,似乎得不来东西,我不喜欢这样的臣服,更不喜欢崇拜,我做不到从心里崇拜恋人。没有一颗温柔的心,也没有N的果断。我想要平静,不管是怎么样的平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