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水问》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水问》读后感10篇

2017-12-29 21: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水问》读后感10篇

  《水问》是一本由简媜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76 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问》读后感(一):荐书:《水问》及经典摘录

  荐书:《水问》及经典摘录

  与这本书的缘分,也是与一个人的缘分。简媜和水问,从贵芳口中早有耳闻,只是一直也没借来读读,恰好又从她的微博上看到,便心血来潮,借来一阅。

  感叹,简媜是水一般的女子清风微拂,岁月静好,把蓝天这本无字天书映入自己的怀抱,她有着水一样纯洁、空灵、寂静的心。

  青春记忆人性的悲悯、爱情的波折、人生的疑惑等都有在《水问》中讲到,那些方块儿字在简媜的笔下如水一般流淌,从山涧里滑落,淌过葱郁的森林,也跨过坦荡的平原,与静谧的湖泊有染,与惆怅的飘零有关,最终,这条溪流回归,回归到那一望无垠的海,无论是哪滴,都可以尽情做自己。

  整理完那些经典的语句,就要还书了,左手拿着书脊,右手拇指和食指快速地做最后的留恋,却看到最初的惊喜

  彦超:

  《水问》我带过来了。你什么时候过来办公室就拿走吧。

  沈贵芳

  11.11.1

  这些水一般清秀的文字,这个水一般的女子。

  经典摘录:

  像每一滴酒回不了最初的葡萄,我回不了年少。 是了,那段年岁里最大的主题是爱。渴求美善的爱,却不懂得去彼此守护;总在拥抱同时互使出个性的剑芒、在赞美时责备、倾诉要求、携手时任性分道,分道之后又企盼回盟,却苦苦忍住不回眸,忍着,二年,忍着,三年,忍到傅钟敲响骊音,浪淘尽路断梦断,各自成为对方生命史册里的风流人物,便罢。

  哪怕仅仅是花的朵影、叶的凋图、情的沧浪、人的聚散……这些都远远逝于不回头的光阴洪水里,我变成涯岸送行的女子,千万难。

  那样好问,要问清楚生命的缘由、存有的道理宇宙的奥论;又倔强,在心里傲骨嶙峋以掩饰内在的贫乏与弱小,在举止起落之间拗格以掩饰言语的笨拙,却又狂热,为着知识的进行曲那么嘹亮雄壮,便希望成为坎坎击鼓的人;为着笔墨的田是那样深厚柔美,便痴迷着要荷锄。而更多的时候忧伤,眼见着季节无止的嬗变,大自然不息的荣枯,而忧于花之未落、月之未沉、鸟之未喑音、恋之未折先残。

  ——《序:如水合水》

  天空大大方方地蓝着,在无际的绿稻平原之上。就像夜晚灯下变化多端的蓝色晶体,总让人觉得神秘。可是还不至于深不可测到像一本有字天书。天书有的有字,有的没字,对我而言,无字天书是比较好懂而内容丰富些。读有字天书需要一等的智慧,读无字天书,则需要一等的心情。那天下午,我读的是一本全开蓝底没有封面的无字天书。踩着脚踏车,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反正没有字里行间。书名叫“天空”。

  如果,蓝天是一本无字天书,云必是无字的注脚,而我急速的车痕翻译云的语言于路面上则是最新出版的注疏。天空以变幻的蓝色铺叙,云以干净的手法描绘,然后交给我的眼睛去印刷,我们都在叙述一个夸父的故事。那个古老却仍年轻的神话。

  我读懂了这一本无字天书。

  从此热爱天空。无论何时何地,总献上我舒畅的笑声与问候的眼神

  ——《问候天空》

  《卡拉马助夫兄弟们》一书里,杜斯妥也夫斯基借着伊凡的口问道:

  “假使你自己要建筑一所人类命运房子目的在于最后造福人类,给予他们和平安谧,但是为了这个目的必须去折磨单单一个小小的生物,就是那个用小拳头叩击胸脯的婴儿,在他那无可报复的眼泪上面建造这所房子,你答不答应在这个条件之下做这房子的建筑师呢?……”

  ——《走过一处荒凉.瓶中婴》

  “横在你底睡眠和清醒之间的距离才是最大的距离,横在你的行为和你的欲望之间的空间才是最大的空间。”(纪伯仑《先知的花园》)

  ——《行路的幸福

  如果,有醒不了的梦,我一定去做。

  如果,有醒不了的梦,我一定去做,

  如果,有走不完的路,我一定去走;

  如果,有变不了的爱,我一定去求。

  如果,如果什么都没有,那就让我回到宿命的泥土!

  这二十年的美好,都是善意的谎言,我带着最美丽的那部分,一起化作春泥。

  生活是一个刽子手,刀刃上没有明天。

  让世界拥有它的脚步,让我保有我的茧。当溃烂已极的心灵再不想做一丝一毫思索时,就让我静静回到我的茧内,以回忆为睡榻,以悲哀为覆被。这是我唯一的美丽。

  被深爱过,也深爱过。认真地哭过,也认真地求生,认真地在爱。如今呢?......人世一遭,不是要来学认真地恨,而是要来领受我所该得的一份爱。

  把微笑还给昨天,把孤单还给自己。

  让懂的人懂,

  让不懂的人不懂;

  让世界是世界,

  我甘心是我的茧。

  ——《美丽的茧》

  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

  此去,此去经年,千山万水,永不相离,生老病死,永不相弃。

  而是不是今日的下弦曾是十五的月圆?

  是不是眼前的沧海曾是无际的桑田?

  是不是来自于生的终归于死,痴守于爱的终将成恨?

  是不是春到芳菲春将淡,情到深处情转薄?

  是不是湖水如翡翠,依然是你不死的柔情,涨潮于干旱的季节?

  是不是满湖莲韵,是你含辞吐语,字字的叮咛?

  是不是一帙帙的书卷,有你不忍撕毁的,海市蜃楼的模型,要给另一对情偶的注解的提醒?

  是不是年年杜鹃的鲜红,是你遗传的,爱情的色泽?当那一对对的足印踏过花冢春泥,你是不是愿意他们在举足之间,牢牢记取,聚与散在人间,都要相待以礼。

  且守护无源的川流,爱字不易写,但愿你湖心风纹,勾勒一笔一划。

  且让萍水相逢的,在湖畔栏杆,拟下他们的约誓。

  且让相识相知的,用你的神话湘绣成他们的嫁纱。

  让长年分离的,偶然相聚。

  让幽怨的,冰释所有的尘土泥沙,让他们知晓,聚是一瓢三千水,散是覆水难收……

  而今夜,且让我来冠冕你,花城曾经痴守爱情的女子,魂归来兮。

  ——《水问》

  夸父追日只能一次,我们在少年的野旷中完成自戕和戕人的爱,我们歃血为盟,我们伤痕累累,我们的祭典完成了,应该绝版。

  ——《水经注》

  那么要送,就用目送,送我千里行,送到看不见了,就将情谊收藏。人生的艰难我们都懂,懂得百般的不能割不能舍只能收在自己心头,思也罢,忆也罢,这一路漫漫人生,都不忍去问彼此归期。

  ——《不忍问归期》

  我的愛情是一部水經,從發源的泉眼開始已然註定了流程與消逝。因而,奔流途中所遇到的驚喜之漩渦與悲哀的暗礁,都是不得不的心願。

  ——《水经》

  《水问》读后感(二):我们都无罪

  我该知道“聚不过是一瓢三千水,散是覆水难收”,又怎么会想着“回去”呢?又怎么回得去呢?你又是否明白,对于你,我的意志总是这样薄弱,甘心当一枚棋子。而你对于手中的棋子,毫不留情。简帧不也说了吗,“我仿佛窥见我一向心爱的处子原来是一个奸淫的荡妇,又仿佛我所侍奉的旷世英雄原来是暗弑他人以自保的懦者。”我又怎么会不明白。我也责备你怎可如此自私。某一瞬间我突然记起你的善变,于是我知道那不过是你一时的想法,而你将他化为语言,这真是一种错误。说了是错,是自私。而我错在“哈姆雷特”,我总是这样,我内心渴望的总是不对的,我不够坚强。我看到的龌龊被我弃之于角落,剩下的美好替我圆了慌,我在这样的谎言中一路犯错。你的错误伤她人,我的错误伤自己,她人却是我。“她并非不知道人间有一座罪恶的深渊,而她愿意去肯定那美的存在,善的一面。如果四周都是虚情的假象,为何不让自己成为唯一真的化身?”所以,我仍然说,“我们的错误乃为了雕琢生的精萃,我们都无罪。”只是我真你虚,你真她虚,虚虚实实,互相伤害。倘若还有一颗怜悯之心,你真不该用她人对你之“虚”伤害以“真”待你之人了。

  从简帧那儿读到一句话,我亦想认真地告诉你:爱是一门艺术,需要天赋也需要学习,从你那里,我得到严格的训练;从我这儿,你亦应理解相待的奥秘...

  《水问》读后感(三):且裁水色三千尺

  最初结缘简嫃,即是《水问》一章。以文字冠冕一桩口耳相传的深情,明知无解的徒然询问,字里行间却是宛然撷落樱一瓣于三尺寒潭的幽冷芳馥,读来音韵泠然,纸上铺陈一笔一划皆是风露清愁。因而我亦极自然地认定,这写下“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的作者,定然是洲渚沙汀,蒹葭丛茂,放舟水湄,自秦风古卷中走下来的春秋女子,身后应有一练淡墨横拖的澄江,悄然隔断世间扰攘红尘

  及至读她的《夏日绝句》,又为她纯然稚子般的跳脱口吻所微惊而失笑,原来自己心目中这不染人间烟火气息的女子,一样热衷于以幼童般活泼可喜的视角串联生活的细节成章,竟是无端又添了几分亲近之感。想来生长于宜兰清静乡隅的简嫃,原本便是如此灵性天然之人,而负笈台湾大学经历,更平添了她沉静哲思的书卷气质,如此,方有这兰心蕙质女子笔下的锦绣文章

  “花诰”一卷,初读字字有着新鲜热闹在其中,是大学生活渐次展开眼前所见蓦然宽广的欢喜,被敏感的心灵折射到校园中的一花一树,于是沙中见世界,花内见天堂。再读时,却也读出了几分少年心事的脉脉轻愁,以及无端惘然与释然的交相迭替。贯于全书的,原也是这样一场反复的执迷与顿悟,以少年的敏感和忧愁织游丝为网自缚,复凭依对自然同生活的挚爱,提灯盏于迷惘中寻觅前行的方向。甘心在变幻无端的世界里做一只专属自己的茧,同时却又不能抛舍对真理的渴求;将爱珍重视为造物的恩赐,却又因过分清醒明晓现实理想的落差而不得前行。我们也都正经历着这样矛盾优美的年岁罢,只是再如何的悬崖年少,终是能一步步攀越的,如她所言,这便是生命的恩泽。

  简嫃当是极爱水的,她曾在文中提及一位相契故人,言他是自己人生行路中一处清喜的水泽。这譬喻妙极,想来那位挚友自然是光风霁月,令人望之如临水照花之人,是可以无语相对相看两不厌的。而她亦曾以少年口吻作沧桑之语,讲若她有朝一日行至生之长路尽头,愿托身一方水泽,以水的脉脉温柔作自己最终的归宿。这话自然也有些为赋新词的意味,然而却别是一种宁静洒然,仿佛午后于青藤垂挂的窗帘罅隙斜斜投在地面的日光,一笔笔描摹出人世的散淡况味。

  诚然如简嫃言,《水问》可算为她的一部“断代史”,历历铭刻着生命中不可多得的风华岁月。这装帧素朴的单薄书册,原是她就读台湾大学时所写文字的小辑,因而此书虽然与她日后的文作相较要青稚许多,却也由此与我们更见心境相契。这水色三千尺,原是少年光阴的底色,春朝秋夕,清朗如故。

  《水问》读后感(四):《水问》说起,一日乱读

  是头一天深夜,孩子们睡下,枯坐书桌前,想写下些什么;却觉得敲击出来的文字,俗头呆脑,面目可憎。也不知怎么忽然想起来了简楨的《水问》,那是二十年前读过,并极喜欢的文字,于那些旖旎文字中,初识少女心绪之百转千回,并深为叹服汉语文字之典雅美丽。于是立刻下单,次日,即捧读在手。

  那是一个少女大学四年的文字结集。序中,自己说:像每一滴酒回不了最初的葡萄,我回不了年少。《水问》里的每一段故事、每一折心情、每一个句读……我是再也写不出的。哪怕仅仅是花的朵影、叶的凋图、情的沧浪、人的聚散……这些都远远逝于不回头的光阴洪水里,我变成涯岸送行的女子,千万难。

  作者如此,读者又何尝不是!记忆里,只知道那些文字旖旎动人摇曳生姿,而如今再读,却觉得那年轻时,对一朵花一滴水都如此牵念神伤的敏感,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清浅矫揉。

  “那样的悬崖年少,毕竟也一步一步攀越了,这些都是生命的恩泽。”悬崖年少,这个词多好,我们那些自以为惊心动魄肝肠寸断向死而生的决绝的时光。但回首看,只是淡淡的,青春必然的底色,而已。

  我知道简楨,似是从静那里。很契合那时她的气质与才情。于是随手拍张封面发她:记得简楨的《水问》吧?昨晚忆起少年事,想起这本书,今天再读,再难回复当年心情,那时可真爱这绮丽矫揉的文字。她答我:有印象,读了感觉这人生也该是这般旖丽芬芳,百般向往呢!真是一场好梦。

  从十四岁相识即为挚交的静,我们是因为谈人生谈理想谈文学而相识相知;如今我们从不谈这些了,我们的微信往来只有育儿心得。这几行文字,在长长罗列的育儿心得转发中,显得孤单而突兀。

  就似我们的少女时代。在我们长长的为人妻为人母的庄重肃穆的角色中,那决绝激烈奋不顾身的青春,孤单而突兀。可那真是生命史册中,最让人热泪盈眶的一章。

  本来可以结束了,不过还是想说几句不算太远的题外话。昨夜还突然看到同事转发的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作者彭程,是我尊敬的领导师长,欣赏的学者作家。他的文字,展现了汉语的另一种更深淳博厚的魅力。看似普通的关于读书之用的文章,绵密铺排,推敲论证,语言典雅,逻辑缜密,哲思深厚,有时觉得道理已说尽,却笔端一转到了更深的领悟,柳暗花明,如是反复,似武学大师内功绵绵不绝,又似登旋转梯,不觉间又上层楼,最终豁然开朗,一览众山小。他写完这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我觉得世间道理已被说尽说透,同一题材别人不必再写了。这是他的随笔。而他的散文,我是从《三宅记》开始领略散文的生命厚度的。也许与我以前更多关注女性文学有关,从这篇开始,我才发现,原来没有以血当墨的决绝,没有向死而生的激烈,仅仅是对于日常生活的温厚的观照,亦可以有好文章,并且是更好的文章。生命之丰盛,汉字之美丽,人生之从容,理性之高贵,令人深为陶醉,深为叹服。

  一日中,从简楨读到彭程,仿如从感性到理性,从青春到成熟,从激烈到宽弘的人生印迹,是为记。

  《水问》读后感(五):荒原之鹰

  第一次知道她,是在高中时的《读者》上看到她写的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似乎是《荒原之鹰》吧。那时,我不知道她是哪里的人,多大,什么信息都没有,所以当我看到页面上的那张配图,穿白色纱质上衣,向着黄昏的天空闭着眼微笑的女孩时,真的就以为她是如此的年轻,如此的轻灵,不染尘埃。后来搜她的资料,才知晓她是长辈。之后,又在别处看到她一张人到中年的相片。四四方方的桌椅,捧着一杯香茗,嘴角一抹笑,身子斜斜地靠着,淡然温和却隐含一丝锋利。当时就在想,这位女作家真是优雅非常,一株凡世的兰花。

  《水问》是她的第一本书,属于她纯真的少女时代的一种纪念。她说“让《水问》是一滴问号之姿的水 请她随着河床日夜奔赴 奔到天与地泯 悲与喜无的地方 大海自会为她解答”。

  简的少女时代,是敏感的,第一次走在椰林大道上,会走到一半,退回到原点,因椰林大道的笔直笔挺而感到害怕;简的少女时代,是细腻的,在文学院上课,会从每个窗口里望见一幅幅美丽的画,有的时候仅仅是一片树叶,一支粉笔,都会在她眼里成画;简的少女时代,还是温暖的,突然想吃傻瓜面(台湾面食)去约好友,打开门,友人脱口而出“一起去吃傻瓜面吧”;简的少女时代,还是诗意的,时常去醉月湖(台大一处景点)晨读、漫步,去只知道一个站名的福隆听海,而踏月而归更是常有的事。简的少女时代,是一部水经。流程与消逝是早已注定的,那么途中奔流所遇到的惊喜之漩涡与悲哀之暗礁都是不得不的经历。

  总觉得台湾的女作家虽然作品大都是细腻绵长,温温柔柔的,但是她们本身总有一股倔强与锋利的光芒。简以前不叫简媜,而是简敏媜,嫌名字太累赘,去掉了中间的那个字。友人都说,还是以前的名字柔和一些,这个名字读来太过坚硬,不似女子。简依然故我。就如清洁透亮的水,就算能绕过礁石阻碍,容纳万物,也从不回流,直至干涸。

  想起最初读到的她那篇文章,那时她在联考,自己租了个小屋子复习功课,考完之后,所有的资料似乎都被她一把火烧了(不知有没有记错),她就在一旁驻足凝视,似在告别。填志愿的时候,不顾老师母亲的反对,坚持报了离家很远,难度又高的台大,想去寻觅更广阔的天空。

  简,就是那一只荒原之鹰。不断地飞高再飞高,然后锁定目标,不顾一切地俯冲而下,那么得一无反顾。

  《水问》读后感(六):让世界是世界的,我甘心做我的茧

  这本书是我高二读的了,现在已然大二,那是我对生活有很多烦恼,而且我生活的小城世俗化,体制化又太多了,老师曾推荐过这本书,那时我不知道读什么,就拿来读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对人情世故的看法能在这里得到解答,不过一篇篇文章真的好痛,现在想起来很多文章像是刀子直接划在心头,很触动心灵,但也使心灵受伤。不过,这本书扔给了我很多激励,像题目那句话,在高中那个灰暗的年代给予了我很多能量,不过现在想想可能正能量的成分没有现在很多励志文多吧。

  读过这本书后感觉对我有很多影响,可能和我那时读过的书很少有关吧,读完这本书我有种自然而然的想法想要去读《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那本书佛家的成分比较多,想要从那种读完书比较压抑的的心灵状态下走出,(好像这也是简媜的路?)后来机缘巧合直接看了《空灵》,也是简媜的。书很薄,到现在为止我翻过很多遍,这本书要豁达一点,关于时间流逝的自然规律的诠释更为轻松点,让人有一种释然感。而读罢《水问》我总会喘一口气,里面有太多的震撼。

  简媜在书开头说:像每一滴酒回不到葡萄,我回不到年少,也许,他也想走到追溯青春之路吧,可就像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所说:我本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这两人写文的心态年龄阶段虽然不一致,可至少我认为表露出青春虽然有一种蓬勃的张力,可这个阶段或许也是和现实碰撞最为多的时候吧,也许正因为此,才造成了青春文很多留露出了淡淡得忧伤?

  没有准备,突然兴起想要写篇书评,这也是我第一次写,混乱的逻辑请各位见谅。

  《水问》读后感(七):勿忘

  (一)

  中间反反复复的缘由是什么,早已模糊淡忘。

  初遇,是小学时看《读者》的惊鸿一瞥,《一竿冷》,是冰天雪地里一场山与水的对话,哲思巧辩,一首家喻户晓的《江雪》倒也被作者品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惊才绝艳,成了记忆里一场不谢的文字筵席。

  简媜,缓缓念来,确是温婉动听的两个字,又莫名地存了几分好感,呵呵。你看,最初的好感就是这样的任性和莫名其妙,不过是些没用的童年记忆和什么根据都没有的名字罢了。

  不过倒也和那时的她颇有些契合。看:

  【“天空是蓝的,飞机在太平洋上空行走,你知道太平洋是什么颜色?你一定以为天蓝色?错了,翠绿的!从飞机里往下看,太平洋的鱼在你的脚下跳来跳去……”

  我恐怕是因为这段话才动心的!到底是因为他还是因为翠绿色的太平洋?我分不清楚了。】

  莞尔,其实也是一点用都没有的东西吧,但是,却依然有着奇迹般不可思议的诱惑,是细腻敏感的少女心,亦是不可说、不能诉的似水柔情。

  (二)

  这一卷薄薄的小书,随意读来,倒也颇具微风般淡淡的惬意,像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的一次远足,惠风和畅,天清气朗。

  关于植物的自言自语呢开篇是,相思树、面包树、天堂鸟、含羞草,不一而足,还有白千层,好独特的名字,而台大的校园是否当真这么蓊蓊郁郁?未免好奇:)

  亦有着每一个平凡的“我”们都曾有过的困惑:

  【——我已然开始长年的迷途,生之命题封锁我、觥筹交错的知识酒杯灌醉我、爱与欲的逻辑困惑我、生活的桩木打击我……,我来到这里,与你对坐,你是否愿意提示我,哪里是黎明的东方?】

  华丽的修辞固然能够引人入胜,但能让人真正产生触动的或许还是还是那些你我都曾经历都将经历的共同的生命的历程吧。

  开头的开头,是我们在走,那些踢着可乐罐一边说着远大的梦想,和耸入云端的豪情壮志的岁月啊,一切都已远去,惟一记得的不过是,那时我们都很年轻,谁说不是呢?

  【生命的历程中,其实也有雨季。所有的豪情壮志都在一剎那间被打湿了】

  痛苦的生命中,这艰难问题是否也横亘在每一个迷茫的人心中:

  是梅雨连绵的雨季,所有的一切都丧失了原本的模样,哪一条路都似乎光鲜亮丽,只除了——你脚下的哪一条,尘土飞扬,不好看,不动人,看不到未来,看不到终点。沉默的道路蜿蜒向前,有点不敢确定地迈着犹豫的步子。呵呵,或许吧,但是毕竟世事皆如此,世人皆如此,你看不到我的苦处,我也看不到你的苦处,彼此羡慕和惋惜,空嗟叹,倒也只有相对苦笑。

  【也许,世间没有一条路是天生的完美,也正因此,每一条路都可能创造出完美。】

  路的那一边是怎样的风景,不走过去又怎能知晓?

  【上帝,我从来不信。但此刻,我求。如果安排这只巨兽,是为了发泄的愤怒,我相信,这巨兽体内也暗藏了的仁慈。如今,我站在池畔,当它是最温柔的心脏,许一个最奢求的心愿。把微笑还给曾经哭泣的人,把健康还给受苦的人,把生命还给热爱生命的人。当这枚硬币投下,我期待听到的心声对我慷慨允诺:让阳光,回到阳光不到的国度。】

  让阳光,回到阳光不到的国度。此刻,愿能身在温柔国度,这是涉世未深的少女对这世界致以的最虔诚的祝福,是善良易感的心灵对这世界发自内心的深深悲悯。

  【深情即是一桩悲剧 必得以死来句读。】

  情深不寿,抵死缠绵,只此一句,叫人心心念念,永生难忘,准确、有力,而击中要害,而我也绝不是才在这里才第一次读到它,笑。

  【人们的世界没有错,错的一定是星空,那种无法跋涉的寒冷,总让深情的人错足。】又是那样惊心动魄的美而淡薄凄凉。

  一路跟来,跟随着年少的她去看花,春日里繁花似锦,姹紫嫣红,去望树,沉默的枝桠,笔直的枝干,挺拔的姿势,赏校园落日溶金的迷人日暮,品旅途中的偶见偶闻,伴她的情绪时涨时落,随她的脚步时快时慢,年华正好,风景依旧。

  只是,有时候也想,这样的女子,若我们今日邂逅,她依旧是那时的她,年轻而又多情,敏感而又坚强,温柔娴静,清清淡淡,是台大校园里那一个四处窜课而又一样害怕考试和点名的女子,该多好?

  【像每一滴酒回不了最初的葡萄,我回不了年少】

  所有的年华都会老去,我只是惆怅罢了,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存在有一条大道去收集年轻时候那些热烈如雨点的脚印,去谱下疯癫时乱吐的音符,也去存盘日常生活的只字字组,断简残篇。我的心中也有这么一条大道,那是我年轻岁月种种美丽种种天真的储藏室。那儿保存着小小年纪时,辞句鲜嫩的诗之原稿,也有情书若干,以及不可思议的极喜极怒极乐之若干。而我的大道上更有两排高大的大王椰子,把天空撑的愈来愈高,愈来愈蓝,于是,湛蓝是封面的颜色,白云是拭净的布,雨是洗尘的水,然后,风去烘干,太阳去晒亮。于是,我的诗词原稿,情书若干,便不易发霉,不会有书蠹。

  于是,我便永远年轻。】

  是了,也是这一册《水问》,不系乾坤系流年,以文字为丝绳,已然系住最美的年华和最绮丽的情思。

  《水问》读后感(八):《水问》

  我又要说说我跟简祯的缘分了,哈哈,在读《巨流河》的时候齐邦媛已经是白发老人了,再写这么大的书自然是很累以及容易累的,那时有个中年女人帮助她,这就是简祯。当然齐邦媛还提到了王德威,我正在读他的《当代小说二十家》,我想以后会再提他。我留了这个心之后,便买来一本她的书看,就是这本《水问》,然后读完前几篇散文,就彻底被她的文笔和气力和敏感给征服了,于是一股脑把她全套的散文全买下来了!这是我唯一一次这么做,其他作家即使再喜欢我也是一本一本买来看。我能感觉到的如今我的阅读与过去有所不同有一点即是,我能读漂亮的文字了,即使在我有不理解的情形下,这是我以往对散文嗤之以鼻的原因。很难有一本书,它从头到尾都能令你处于亢奋状态,即使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也一样,但是读完一段平淡之后你才能等来新的欢快和感动,如果我早一点懂了这一点,大概就会早学会了坚持住平淡甚至是痛苦。《水问》于我正是这样起起伏伏,却从未抛在脑后。我也不愿对散文求快,经常是洗完澡,坐在床上等脚干的时候读上一篇或是两篇,就非常安静珍贵。简祯的散文完全不同于我所避开的散文的地方不是她的学院气质,而是在她的气力,指的是她思想的方圆之广,她能有小女子的天真烂漫有趣,也能有天地洪荒的思想跳跃,笔在纸上就像一把把利刃在混沌中划破口子,使光射进。后者是最令我吃惊和着迷的,阴性的敏感细腻加上阳性的力量胆魄能不让读者如我视若珍宝吗?这是简祯二十岁及之前的作品,爱情和童年幻想是主体,这时期的文字带着一点偏爱的愁怨和遗憾,也是日后再也不能写出的纯真,在二十岁的年纪,有纯真如她且有博览如她有文笔如她的人,我能想到,大约也只有简祯和那《巨流河》中的齐邦媛了。等待着读她的第二本大一点年纪的散文《女儿红》。

  《水问》读后感(九):遗世而独立

  简媜的文字,如天女散花,却浸润着深刻的情谊。

  她是个文字把玩的高手,语句例如:“今夜的天空是手染青布,鎏云精雕细琢,我想成为风的一部分,向青天泼釉。”“三月的天书都印错,竟无人知晓。”……

  她的情感不如三毛般倾情平铺,而是在有形与无形间淡然旁出,热烈的时候读三毛,宁静的时候才能读懂简媜。佛在我心的时候可以读懂简媜。

  这是个遗世而独立的女子。

  《水问》读后感(十):一朵含露待放的简媜

  童年的记忆里,有一位托儿所(现在叫幼儿园)的老阿姨(现在叫老师),慈眉善目,脸上总挂着笑。每天午饭后,小朋友都要拿着饭碗排好队,由她负责把凉白开水倒在每个人碗里。每次她走到女孩子面前,都会一边儿倒水一边儿说,女人是水做的,小女孩要多喝水,长大以后才会出落得水灵灵地惹人爱。那是我所接受到的有关女人美丽话题的启蒙教育,现在的我,少吃顿饭可以,不时刻喝水的话就要抓狂了。

  一向认为写诗和散文的女作家都里里外外地透着矫情,绝大部分属于无病呻吟,就跟琼瑶阿姨写言情小说,一句为什么,要连问三遍,才显示得出的确要问的是为什么,而不是有什么。年少时的我,却未曾逃脱过矫情的桎梏,我喜欢矫情的文儿,矫情的字儿,比如林文月、张晓风、席慕容,还有简媜。

  六十年代初出生的简媜,长在台湾宜兰县,那里依山傍水,人杰地灵,养育了这位聪明伶俐、多情善感、坚强独立的女子。如果说出身于北大中文系是文艺男青年的骄傲,那么出落于台大中文系的女子也毫不逊色吧。如果说北大末名湖是滋养无数男子佳作的源泉,那么台大醉月湖也是孕育简媜水样女子的温床。她在台大四年的思绪畅想,凝结成这本散文集《水问》。

  简媜的文字给我的印象是卷着一团水气而来的,有些是水珠般的透明,有些却是朦胧中裹藏着坚硬。无论是书中的花诰篇,还是水经篇,都把她青春柔媚的对花草,对生灵,对自然,对生活的小小爱恋倾吐无尽,她是有大爱之人。书中的悲赋篇、碎词篇和断语篇,又能映衬出她心底那已结成冰的水,依然透明,却坚硬无比。对于少年丧父的简媜,风华岁月里细密的心思远不及生活的苍凉来得铭心刻骨。如果读到尾篇化音时,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简媜青春爱情的痕迹,她以凤凰涅磐之喻来对曾经的爱情说再见,我猜她爱过的那个青年男子的名字中有一个鹏字。

  书封上有一行小字,当三毛离我们远去,现在我们枕边放着的,是简媜。三毛也是我的大爱。简媜和三毛还是无法比,她们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生活阅历带给我们新知。余光中说,如果把台湾散文世界里的女作家,按十年一旬划分的话,简媜是第五旬,林文月和张晓风分列第二、三旬,第四旬是廖玉蕙和陈幸蕙,三毛根本不在散文世界里。就算她也在的话,枕边同时放两本不行吗?干嘛要换掉?健忘是人类无法治愈的顽疾。

  多雨的宜兰县盛产蕙兰花。简媜,犹如一朵沾满晨露含苞欲放的蕙兰摇曳在华语散文世界里,她的路还蛮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水问》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