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精神分析引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精神分析引论》读后感10篇

2017-12-29 21: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精神分析引论》读后感10篇

  《精神分析引论》是一本由[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神分析引论》读后感(一):读《精神分析引论》有感

  很难为这篇读书笔记取上一个欢快而又凝练的题名,纵览全书也没能从书的五大部分中概括出各自异同,最终也只能以“读书有感”这种毫无吸引力的短语做结,正如弗洛伊德于时人的印象。虽说时人皆知弗洛伊德,将他高高摆在神坛,称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三个犹太人之一”,其余两位分别是马克思与爱因斯坦。但真正能够静下心来研究他,研究他曾声嘶力竭并将之贯穿终生的理论的人,除去医学院的高材生,怕是也没有几个了。作为一名理科生,能够用一个下午,一个晚上的时间看这本书也实在是机会难得。但这并不能改变看书成果一知半解结果。也许这正是理科思维在研究心理学时的弊病,总是急于求成地,想要通过投入时间来决定产出的些许浮躁。

  话题回到这本书上,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最为基础简单的过失心理学部分,第二部分关于梦与释梦,第三部分则是本书艰深晦涩的担当部分——神经病通论。在结构上可以说前两部分是为第三部分的精髓服务,通过过失心理学为读者初步介绍精神过失的理论范畴,做个入门;通过释梦来解释精神分析的主要研究方法,辅以案例。第三部分开始着手于第一二部分的目标,就是分析和发现各种神经病症的根源起因并试图找到解决之道。

  弗洛伊德认为“过失不是无因而致的事件,而是重要的心理活动;它是两种意向同时引起或相互干涉的结果,它们是有意义的。”无论是说错话、读错字或是对记忆遗忘,这些行为的发生并不偶然,而是在其背后隐藏着个人欲望。不是迷信,这些过失反映着个人内心真实情感思绪,甚至是欲望。过失是心理的行动。以说错话为例,当说话者决意不将观念发表而为语言,因此他便说错了话;换句话说,那不许发表的倾向乃起而反抗说话者的意志,或者改变他所允许的意向的表示,或者与它混合起来,或意取而代之,而使自己得到发表。对于说话的原来倾向的压制乃是舌误所不可或缺条件。真实观念发表与说话意向相互冲突,在过失中各有一部分成功和一部分失败。再以遗忘为例,关于“决心”的遗忘大概是由于一种相反的情感,阻止了“决心”的实行。过失是一种调节的办法,是一种心理活动主导的行为表现。从这一点出发思考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过失行为,也可小探个人内心深处多少被压抑的欲望。“没有所谓的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那些能够脱口而出笑话虽然最终以逗笑全场作结,但多少也反映了说话人的内心诉求与真实情感表达。笑话是通过把一个充满能量紧张度的有意识过程转化为一个轻松的无意识过程。对比之下,那些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精言妙语里掺杂着人工制造的成分,虽然精致,却不够真诚

  笔者喜欢的还是作者弗洛伊德在书中对睡眠本质的分析,“睡眠的情境是:我不愿和外界有所交涉,也不愿对外界产生兴趣。我们本不愿入世,因而和人世的关系,只好有时隔断,才可忍受。因此,我们按时回复到未入世之前或“子宫之内”的生活,想重复引起类似这个生活的特点,如温暖黑暗,及刺激的退隐。”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出了梦的心理分析的假说,指出了梦对了解神经病病因的意义。从现在的视角看,这部分理论并不完美,但已称得上有见地。

  梦是一个琐屑的研究对象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看上去毫无价值不足以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因为研究梦的时候,研究内容和对象是无法确定的。谁也无法说出梦的精准定义,作者也只是给出模糊的界定。梦是醒时心理活动的剩余,梦能够使睡眠受到干扰。这一点笔者可以说是深受其害,多次在噩梦中惊醒的经历可以说是十分干扰了睡眠。梦将刺激重现,并通过化装将刺激化简为繁,义外生义,使适合于梦境,并将真实意象以他物为代替。这就引出了梦的第二个共同因素,即其心理生活的特性。梦中的情境混有感情思想活动,而不只是一次物理行为。在具体释梦中,作者提出三个假设:梦是一种心理现象;梦者确实明白自己的梦的意义;只是他不知道自己明白,就以为自己一无所知罢了;自由联想可作为释梦的技术,因为这些联想不仅依附于所给予的刺激观念,而且有赖于意识无法注意到的含有强烈情感价值的思想与兴趣,由代替物出发,利用一系列联想总可以得到原来的对象。而释梦工作进行过程中,又有三个重要的规律不得不遵守:梦的表面的意义无论是合理的或荒谬的,明了的或含糊的,我们都不必去理会;这绝不是我们所要寻求的潜意识思想;我们的工作应以随时唤起替代的观念为限,至于这些观念是否合适,可不必加以思量,而它们和梦的元素是否相离太远,也不必有所顾虑;必须耐心等着我们所要寻求那些潜藏的潜意识思想自然而然地出现,正如前述实验里遗忘的摩纳哥一词那样。

  释梦的工作经常为一种阻力所阻,这阻力的表现形式就是批判的反对。每个人都有一些不愿意告知他人的隐私,甚至自己都不愿意承认。如果这些出现在梦里,就不仅仅是偶然事件,不能单纯理解为巧合。梦中唤起的痛苦情感,正是为了阻止我们提及或是讨论那些痛苦的事。梦的隐意是被压抑的,在层层伪装之后表现出来。因此,梦是遭压抑的潜意识欲望的变相满足,梦的主要性质也就在于将思想变形而为幻觉的经验。而释梦的工作就是由梦的“显意”推知“隐意”的过程。

  全书的第三部分,作者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之于精神病学类似于组织学之于解剖学,一个研究器官的表面形态,一个研究器官的构造,是互为表里的关系。知识因精神病学者不关心病人的症状,不去讨论病理的实质,而一味指出遗传因素这个远因,才造成了当时精神病学与精神分析互相抵触的表象。精神分析学的核心观点,也是最引发争议的观点,便是第三部分中提到的力比多理论。神经病症候也是两种相反的心理倾向冲突的结果,其中一方是被压抑的性本能的潜意识欲望,另一方式起压抑作用的自我本能的理性规范。当这种压抑的性本能欲望被导入意识层面,神经病症候即可消除。

  严格说来,笔者并不完全理解作者在第三部分的部分叙述,也无法同意文中部分的观点。但这并不影响弗洛伊德其人,《神经分析引论》其书在心理学上的地位与价值以及作者本人的崇敬之心。只希望往后时光若是得闲,能够静下心来弥补知识短板,更全面也更清晰地对待这门学问。

  《精神分析引论》读后感(二):第一次写书评

  近日重读了弗洛伊德的经典著作《精神分析引论》,初读时对潜意识有了一定了解,将我引入心理学的大门。此次重读,对书中诸多观点已能批判性的吸收,而不局限于囫囵吞枣。此书作为心理学入门读物或是文学类读物,都是不可多得的经典。此书评在于整理读书所得,也为将这本与《物种起源》同等地位的心理学巨著推荐给大家。

  译本介绍:了解过三个版本的《精神分析引论》,在此只推荐徐胤先生的译本。徐先生旅居德国,此本亦由德语直译而来,保留了原著的风味。徐先生文学功底亦十分深厚,使此本读起来竟无译著生涩之感,超越了信达雅的水准。使本书在德文原著的基础上升华了,在心理学之外,增添了些许文学色彩

  说到潜意识,大家或许都有听说过。不错,就像人人都知道苹果会落地一样,潜意识的客观存在早就为人所知。自古以来,哲学家、文学家等对这种心理现象多有着墨。而弗洛伊德则开创了对潜意识研究的先河。其重要意义堪比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是促进人类了解自己的里程碑。本书著于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彼时因战争导致的精神创伤者急剧增多,客观上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那个时代又正值西方世界思想解放科技蓬勃发展的时期,但性在当时又显得相对保守。这种时代大背景导致弗洛伊德将诸多心理学现象归因于性,尤其是一些反常的现象,往往归因于性的压抑,甚至为此提出了“力比多”的概念,这种观点在今天已显得不合时宜。本书的重要价值体现在重视潜意识行为及其巨大作用,使当时的人们逐渐接受这种概念,并加以研究。所以,阅读经典著作,一定要根据其时代大背景辩证的吸收其中的观点,方能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本书由弗洛伊德的演讲稿整理而成,共分为失误行为、梦的解析与一般精神病学三大部分,从内容上与时间上都呈逐级递进的关系。由于书中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具有颠覆性,作为面向大众的演讲者,弗洛伊德由表及里,大量运用举例、比喻等手法,引导听众(后听众与读者意同)理解接受他的研究发现。这种亲近的风格,对于初探心理学的读者而言,也是非常友好的。

  第一部分,作者对大家不屑一顾的失误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即便在今天,失误行为,诸如口误、笔误、遗忘等,普遍被大家认为是无心之失。而作者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这些看似偶然的失误行为,其实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作者以破案的蛛丝马迹类比,指出人们不应该忽视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失误行为所蕴含的心理行为(即便是潜意识的)。这种观点在当时被认为是荒唐的,而弗洛伊德对大众的心理了如指掌,在行文中(也就是当时演讲中,下同)总能在恰当时机不失风趣的指出听众们的第一反应,在运用鲜明的事例对听众的第一反应加以否定。这种先破后立的技巧,贯穿全文始终。

  失误行为真的如作者所说与人的潜意识有关吗?答案是肯定的。人潜意识中的固有想法现实中要做的事情发生了矛盾,意识与潜意识发生激烈碰撞时,失误便以中和产物的形式诞生了。有人认为是注意力不集中或身体抱恙导致失误行为的出现。其实这就好比在黑夜中被抢钱包,不怪罪劫匪,而怪罪黑夜一般。作者在本章节中指出了人类具有不受自己主观控制的潜意识,打破了当时人类自认为比动物高一等,且拥有绝对自由精神世界幻想。不过作者为防止听众一时难以接受,并没有将所有发现和盘托出,而是在接下来两章中逐渐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潜意识与意识冲突导致失误行为的发现,是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有助于人们揭示高于失误现象本身的深层意义。把某样东西丢掉了,是否内心深处其实是想换个新的?或者是一种攒人品的心态?一些符合人心意的“巧合事件”当真是巧合吗?是否正是在潜意识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成为现实的?通过阅读“失误行为”部分,读者自会找到答案。

  弗洛伊德倾向于认为所有的失误行为都有意义,这点我不敢苟同。除去呼吸消化等低等级纯自动化操作,人的其他一切行为包括心理行为,都是意识与潜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所有在大脑中进行思考/或思考后进行的行动属于意识,其他不加思考的自动化行为/心理活动,属于潜意识。我们可以把潜意识之中带有倾向性,喜好性的部分简称为“预设立场”,其在与意识发生冲突时会产生失误行为。而自动化的潜意识并非对任何事带有喜好性倾向,对大多数客观世界的反应是中性的,粗糙的。比如说传球失误或者吃饭把菜掉到地上,此类失误并不涉及任何冲突,也并没有意义。(其意义在于反映出对某件事的不熟练。但是潜意识大部分时候工作精度都是很低的,不可能将任何事都练习到熟练的地步,所以这种意义价值极低。)

  由此可见,对失误行为的分析不可调入弗洛伊德式绝对主义怪圈。弗洛伊德也提到过,如果他自己在宣传时,就说明有些情况适用,有些情况不适用,会导致演讲效果不好。如果真的将每个失误都用潜意识作用分析一番,只会给生活徒增烦恼罢了!

  本书第二部分为梦的解析,又称释梦。人人都会做梦,它太缥缈了,离奇又难以捕捉。这种特殊的生理现象,有心理学意义吗?有研究价值吗?梦具有心理学意义是肯定的,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我们也都默认梦是来自于生活中的,和心理有关的现象。对我来说,了解梦的工作机理及作用显得更有价值。至于作者在本部分中通过显性梦意抽丝剥茧找到潜藏梦意,以了解人的潜意识,可能并不会普遍适用。若要对此声称百试百灵,倒也似痴人说梦了。

  比起相比于分析失误行为,对梦的分析显得难得多,作者也深知这一点,花了一节时间阐释按原方法分析梦的难处所在。最终作者采用让做梦者主导释梦的方法进行分析,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里作者指出人的第一反应具有重大价值,对释梦有很大帮助。第一反应,往往是未经思考的潜意识中的想法。梦又是潜意识主导的行为,往往反应的正是人的第一想法!作者由此找到了释梦之匙,开始逐步深入的分析。我们的梦有时是对日间事件的直接反映,更多时候是难以理解的梦境。(对于有意义的梦来说),表面光怪陆离的梦境之下,潜藏着真实的梦意。而这些阴性的梦意,是经过压缩,重组,审查,意向替代等步骤变为显性的梦的,想由此回溯找到潜意识真实想法,理解梦的工作方式及作用,谈何容易?

  于是作者另辟蹊径,从“孩童之梦”入手,对梦加以分析。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与梦都变得越来越复杂。但如果梦的作用是一以贯之的,分析孩童之梦便是解析梦的捷径。在此得出的结论,对解释成人的梦必大有帮助!孩子是最能反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人群了。往往白天没能实现的愿望,往往会不加掩饰的在梦中实现。这些例子证明了梦不是无意义的心理活动。结论是梦的内容是需求得到满足,作用是抵消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刺激,保证人的睡眠。在得出这个结论后,作者又对显性梦意的形成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包括梦的压缩删除机制,内容审查机制,意向代替机制等。本章的精彩部分也正在此中,但时至今日,心理学家也不敢声称能从每个梦中找到潜意识中的真实含义。同失误行为一样,我也不认同所有的的梦都有使愿望/需求得到满足的作用。因为因为潜意识工作是粗放型的,有些梦应当是日间事件的无意义拼接改装。如此看来,想要释梦,门槛就更加高了。增强对梦这种现象的理解,才是本部分对大部分人的意义所在。

  本书第三部分为一般神经病学。名字起得有些远离普罗大众,实际上大部分内容分析的都是一些心理问题/疾病,大概是由于当时学科没有细分的缘故。这一部分的内容极具重要意义,同时又充满争议。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心理即意识,人的内心世界是完全由自己掌握的,是绝对自由的,自认为高于动物一等,充满优越感。然而这种认识,却并不能解释有的人控制不了自己的心理行为/行为(其实没有心理问题的人也是由潜意识主导,只不过潜意识的作用被掩盖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当时学界普遍从遗传学角度分析,认为是基因在作祟。作者作为潜意识研究的开山鼻祖,找到了心理问题真正的原因所在-潜意识某部分受到了压抑不能满足,而以其他形式展现出来。

  不同于前两部分作者对潜意识的介绍往往点到为止,在此部分中,作者对潜意识与意识的关系展开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指出了支配个体的最大力量并非是平时我们感受得到的意识,而是潜意识。这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在进化论说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基础上,再一次打击了人类莫名的优越感,使人类更加客观的了解自己。除此以外,本部分的大部分观点直至今日都十分受用,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于一本开创学科的书籍来说,着实不易。

  但是本部分最为人诟病的部分在于,作者发现了心理问题源自于潜意识的压抑或者创伤,居然将所有心理问题归因于性的压抑,由于性的压抑,以其他形式替代。为此还创造了力比多的概念。这是类似于物质守恒定律的概念,性力若未得到满足而被压抑,就会转化为其他心理行为,从而导致人产生心理疾病。作者产生这样的观念大抵由于当时西方社会谈性色变的主流社会状况,导致他大量患者产生心理疾病确因此而来。这种观点在今天看起来着实是太过绝对了,也显得有些荒谬。

  总结:这本书在心理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看法。我们的行为,竟是在自己不自知的情况下由潜意识主导?一些意识行为,也是由潜意识引导的?(譬如让自由联想,闹钟首先蹦出的答案往往是潜意识的)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在哪里?书中这种观点,确实让人第一感觉难以接受,甚至引发强烈抵抗,因为与潜意识中的预设立场并不相符。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如果一件事情客观存在,知道永远比不知道要好,假装不知道而自欺,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们应当承认潜意识的存在。人类的大脑也是由简单的脑逐步进化而来的,是外界刺激和内部刺激相作用的产物。最原始的部分应对最简单的刺激,不断向外生长。直到大脑皮层,也就是最外层,才属于意识操控的部分。潜意识是几亿年进化的产物,意识是几百万年的产物,意识生于潜意识,这是我们应该承认的客观现实。这也就引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的生活,真的像看起来那样是由我们自己掌握吗?还是随不受控制的潜意识随波逐流呢?这不是一道判断题,是一道选择题。因为,意识虽发源于潜意识之上,正像那军队中的将军一般,虽少,却具有巨大的作用。他具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反作用于潜意识。没错,潜意识的改变极具惰性,但并非一成不变。拿驾驶来举例,刚上路的时候非常紧张,且不能边开车边聊天,生怕出错。那是因为一直是意识在操控,意识善于专注处理一件事情。老司机开车稳,且能和乘客谈笑风生,因为大部分操作已经转化为潜意识控制,才能抽出意识和其他人交谈。人的三观也处于潜意识层面,一旦培养成熟,遇到与自己立场向左的事件/言论,无需思考,反对之感就以生于心中。也就是说,如果人想改变自己(如由随意变得严谨),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尝试做出改变,直至你的潜意识发生转变,你就是一个全新的自己。最初会受到潜意识的强烈抵触,当做事严谨逐渐进入潜意识后,就会形成积极的循环,使人越变越好。所以,真正的了解了潜意识与意识的关系,我们不但不会自贬作为人类有何独特之处,反而知道了如何做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以上都是我对这本书以及意识/潜意识的一些粗浅的理解。希望大家阅读此书,能获得自己独特的思考。

  《精神分析引论》读后感(三):面对你自己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

  弗洛伊德则说,面对你自己。

  今日,弗洛伊德早已不新鲜,精神分析法完全被剧透,我们很难再体会到弗氏思想在当时引发的震撼与轰动。然而,阅读此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在于:面对你自己。

  真,诚。

  真诚地面对内心的潜意识、力比多,真诚地面对人性之中可能出现的最原始的欲望和悸动。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这是傅雷先生为其翻译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所写的献辞,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段格言。

  因而真正的人性,也应当不是永没有卑劣的缺憾,原始的悸动,粗鄙的欲望,而是知道人性的弱点之后还能相信人类社会的文明、纯真、美好。

  再者,无论是弗氏的俄狄浦斯情节、释梦、潜意识、力比多,还是任何其他心理学理论,不过是科学研究的一个角度。弗洛伊德自言:科学并非总要建立在已经严格证实的命题之上。只有那些想用自己的教义去彻底取代宗教教义,妄想成为权威的人,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科学的教义中少有无可置辩的公理,更多的还是基于一定可能性的论断。科学思维的一大标志,就是要在接近真理时学会满足,在还缺少最后的确凿证据时仍然能将建设性的工作继续下去。

  所以,

  无需像道学家那样深恶痛绝,破口大骂。

  无需像胆小鬼那样战战兢兢,怀疑人生。

  所以,

  面对你自己。

《精神分析引论》摘记

第一部分 失误行为

  第一讲 导论

  最早的言语其实是一种符咒,时至今日这份魔力犹存。一个人的言语可以使人心境澄明,也可以将人推向绝望的边缘;老师通过言语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演说家通过言语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左右他们的判断。言语会引起情绪,是人们之间相互影响的常用工具。在心理治疗中,我们绝不应轻视谈话的作用,如果能够听到精神分析师与患者的对话,就该满足了。

  精神分析试图填补的缺陷,它力求为精神病学提供其欠缺的心理学基础,找到能解释生理和精神障碍的共性原因。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抛开解剖学、化学或物理学理论,从纯粹的心理学概念入手。

  精神分析提出了两个触怒了整个世界的观点,由此招来世人的反感。其中一点与人们固有的理性观念相违,另一点则与主流的美学和道德观念不和。它们十分强大,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的必要积淀。

  精神分析第一个不受欢迎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意识仅占整个精神生活的一小部分。

  第二个命题认为,性冲动——无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在精神疾病产生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同一股性冲动还参与了人类的文化、艺术和社会创造活动,为其卓越成就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化是在生存的压力下,以牺牲欲望的满足为代价生成的。新文化不断被创造,是因为随后加入人类族群的个体为了顾全大局,不得不做出类似的牺牲。这些被牺牲的欲望中,性冲动占了绝大部分;它们被“升华”了,即它们被从原来的性目标身上转移开来,转向更高尚、与性无关的社会目标。这一过程是不稳定的,因为性冲动并未因此被约束;在每一个参与文化事业的人身上,它都可能发出抗议声。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如果性冲动得到彻底解放,并回归它原始的目标,文化就岌岌可危了。因此,社会并不愿意轻易触及文明这一棘手的根源,也无意承认性冲动的强大力量以及它对个体的重大意义。出于教化的考虑,人们更愿意将自己的注意力从这方面转移开来。所以他们无法忍受精神分析的研究结果,甚至不惜给其打上丑陋、不道德以及危险的烙印。

  第二讲 失误行为 Ⅰ

  精神分析绝不以从不研究小事自诩,它的研究对象就是这些通常意义上被认为无足轻重的小事。问题的重要性和迹象的显眼程度不可混为一谈。

  口误造成的言语错乱分为五类:调换、抢话、延时、混合和替换。

  有些失误行为,如口误,有一定意义。其并非情绪激动、分心、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生理学因素,更重要的是一种完整的心理行为,它既有自己的目标,还有独特的内容和意义。

  第三讲 失误行为 Ⅱ

  科学并非总要建立在已经严格证实的命题之上。只有那些想用自己的教义去彻底取代宗教教义,妄想成为权威的人,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科学的教义中少有无可置辩的公理,更多的还是基于一定可能性的论断。科学思维的一大标志,就是要在接近真理时学会满足,在还缺少最后的确凿证据时仍然能将建设性的工作继续下去。

  失误行为的核心本质:重要的不是失误的形式或手段,而是以不同的方式造成失误的内心意图。

  很多情况下,主观行为会将自己伪装成客观现象。

  第四讲 失误行为 Ⅲ

  失误行为是一种有意义、有目的的心理行为。失误行为是两种不同意图相互干扰的结果,其中一种意图可以称为干扰意图,另一种则叫受干扰意图。其中一种意图必然在失误行为出现之前受到排斥,从而以对另一种意图造成干扰的方式显露痕迹。也就是说,这种意图必须先受到干扰,才能去干扰别的意图。

  分类方法,将失误行为分成三类:口误、笔误、误读、误听是一类。遗忘是一类,根据遗忘对象的不同,还可以再细分成遗忘专有名词、外语单词、目的、印象等情况。误拿、误放、丢失物品则是第三类。

第二部分 梦

  第五讲 困难及初步探讨

  某些神经症患者的症状其实是有意义的。这是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

  睡眠从生物学角度看是一种休养生息的行为,其心理学意义则是与外界保持隔离。借助睡眠这种手段,我们得以回到出生前的状态,回到母亲的子宫中:温暖、黑暗、不受刺激。成年人其实只有三分之二来到人世,还有三分之一仍然尚未出生。每天清晨一觉醒来,都是一次重生。

  梦代表了介于睡眠和苏醒之间的多种中间状态,是不完全睡眠在不同阶段的表现。

  从梦和睡眠的关系理解,梦是对干扰睡眠的刺激的回应。梦不会直接重现刺激,而会对它进行加工,影射它,将它加入一个情境中,或用其他事物替代它。

  白日梦是一种幻想,与睡眠状态无关;白日梦的动机十分明显,当事人总会幻想一些有助于满足其自大、野心、权欲乃至性欲的事情。这类白日梦是文学创作的原材料,作家用特定的手法对它们进行改编、包装和删节,将它们用在故事、小说和戏剧上。白日梦的主角总是当事人自己,他或直接出现,或以显而易见的方式代入另一个身份。

  第六讲 释梦前提和解析技巧

  第七讲 显性的梦境和潜藏的梦意

  与失误行为中的倾向一样,梦的元素并非梦者原有的思想,而是某种梦者所知但无法触及的内容的替代物。梦便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事物被扭曲后的替代物。释梦的任务,便是找出这种潜意识的产物。

  梦中的情境称为“显性的梦境”,将隐于其后、需要通过一连串联想才能获知的内容,称为“潜藏的梦意”。

  第八讲 孩童的梦

  梦是充分、完整的心理行为。梦是精神生活在睡梦中对日前经历的反应。这类经历中有遗憾,有憧憬,也有未满足的愿望。梦以直接、不加掩饰的方式使这些愿望得到满足。梦是对心理刺激的回应,它的任务是清除这种刺激,使睡眠得以持续。

  梦并非人们说的那样,是睡眠的干扰者,反而是睡眠的守护者,是扫除干扰睡眠因素的清道夫。虽然我们以为没有梦能睡得更好,但这其实是一种错觉;事实上,没有梦的帮助,我们根本无法入睡。我们睡得香,正是它的功劳。当然,梦不免会对睡眠产生些许干扰,正如守夜者在驱逐闹事之徒时,自身难免发出一些动静。

  梦的主要特征是,梦因愿望而起,梦境便是实现愿望的过程。梦不止表达一个想法,还会以幻想的形式使愿望得以满足。梦总是由愿望而起,而非某种担忧、意图或苛责;

  梦的第二个特征是:梦不会简单地重现刺激,而会通过某种方式将它消除。

  失误行为中存在着干扰倾向和受干扰倾向两种不同的意图,而失误行为是两者相互妥协的结果。同样的模式也适用于梦。受干扰的倾向不是其他,正是睡眠。而干扰倾向则是心理刺激——急需实现的愿望,

  梦也是妥协的产物。人们一边睡觉,一边见证自己的愿望被消除;最终,愿望得到了满足,睡眠也得以继续。两者都部分得以贯彻,部分不得不做出牺牲。

  梦的两大主要特征:梦以幻想的形式实现满足。梦因愿望而起。实现愿望应是梦的最主要特征。

  梦是睡眠的守护者,由两种相互对抗的倾向生成。其中一种倾向是一成不变的,即睡眠的需求;另一种倾向则旨在使心理刺激得到满足。

  它的两大特征是愿望的满足和虚幻的经历。

  梦的产生过程、本质和作用:梦借助虚幻的满足消除有碍睡眠的心理刺激,

  每当我们完全理解一个梦,都会发现它是一个虚幻的满足愿望的过程。

  第九讲 梦的审查

  梦的扭曲作用也可称为梦的工作。

  梦的审查作用是梦发生扭曲的原因之一。显性梦境存在残缺,便是审查起作用的结果。进一步说,如果原本清晰的回忆中,突然出现了模糊、不确定或可疑的片段,那也是审查的结果。

  第二种方式体现,即用委婉的表述、浅尝辄止的言辞和间接影射来取代原本的事物。

  转移重点是扭曲梦的主要手段,它使梦境变得陌生,以至于梦者都不敢相信这是他本人的梦。

  删减、修改和内容重组都是审查的结果,也是扭曲梦的手段。通常,我们也将修改和重组合在一起,概括为“转移”。

  梦的审查有益无害,起着保护睡眠免受干扰的作用,这些坏念头并非梦的本质。

  有些梦的存在是为了满足正当的愿望和急迫的生理需求,它们没有扭曲,也无须扭曲,因为它们不会触犯自我道德和美学倾向。诸位清楚梦的扭曲程度与两个因素成比例:被审查的愿望越容易让人不快,审查的要求越严格,扭曲程度越大。

  我们的释梦行为基于如下假设:梦是有意义的,由催眠所发现的潜意识中的心理行为也适用于正常睡眠,所有的联想都事出有因。

  只要心理生活中的确存在潜意识的倾向,即便相反的倾向在意识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也没有什么说服力。或许两种矛盾的倾向可以在精神生活中共存,且一种倾向占据主导地位正是另一种被迫遁入潜意识的原因。

  精神分析只是证实了柏拉图的一句话:好人做梦,坏人作恶。

  我们不会否定人性中尊贵的一面,也无意贬低它的价值;相反,我不仅向你们展示了那些被审查的坏念头,也揭示了使其不为人所见的审查过程。我之所以强调人性中恶的一面,是因为有人否认这点,而这无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精神生活,只会制造更多困难。放弃这种片面的道德评价,我们将能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善恶。

  梦的扭曲现象是自我中受认可的倾向对睡眠中出现的那些令人不快的愿望实施审查的结果。

  干扰睡眠的梦中愿望是之前未知的,我们通过释梦才获悉它的存在。也就是说,它们当时存在于潜意识中。

  第十讲 梦的象征作用

  梦中元素及其解释的这类关系称作象征关系,梦中元素便是潜意识中梦意的象征。

  梦中元素及其本意的四种关系,即用部分替代整体、影射、图像化(形象化的言语表述)、象征关系。

  象征关系的本质是比较。但不是所有我们拿来与某个事物或过程做比较的事物,都可以在梦中作为其意象出现。另外,梦也只能象征特定的潜藏梦意,而非全部。也就是说,两方面都存在局限。

  能在梦中以象征方式呈现的事物不多,大致有人的躯体、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出生、死亡,以及裸露,等等。代表人类躯体的典型意象是房子,外表光滑的房子是男人的躯体,有凸起和阳台的是女人的躯体。梦中的父母多以国王、王后,以及其他受尊敬的人物形象出现;在此,梦的态度是十分恭敬的。

  精神分析对任何事物都不会采取隐瞒和遮掩的态度,我们不会为研究这类重要的材料感到羞愧;相反,我们有必要将一切原原本本地道来, 排除脑中那些具有干扰性的杂念,这不仅是正确的做法,也是正直的品行。即便听众有男有女,我也无须改变什么。没有哪门科学是专为男性开设的,也没有专为女性创立的学问。

  首先,梦者能在梦中运用意象化的表达,在清醒状态下却对这些象征物浑然不知。第二,这些象征关系不是梦者和梦的工作所独有的。同样的意象也见于神话、童话、俗语、民歌、日常用语和文学创作。象征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梦的象征作用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单凭对梦的研究就想弄清整个象征关系,其实并不现实。第三,同样的意象在别处不一定有性意味,但在梦中几乎只代表性对象和性关系。第四个观点将把我们引回出发点和原来的路。我们曾说过,即便没有审查作用,梦也依然难解,因为仍需将梦的象征语言翻译成清醒时能够理解的语言。可以说,象征作用独立于审查作用之外,是扭曲梦的第二个因素。不难想象,梦的审查作用也会为象征作用提供便利,因为两者的共同目的就是使梦境变得离奇难解。

  第十一讲 梦的工作

  将潜藏的梦意转化为显性的梦境的过程,被称为梦的工作。反过来,由显性梦境推知潜藏梦意的过程便是释梦工作。释梦工作,其目的在于揭示梦的工作机理。那些幼稚的梦显然是实现愿望的过程,梦在其中的工作就是将愿望转化为现实,将思想转化为图像。

  梦对潜藏梦意的加工过程。

  梦的第一项成就是压缩作用。显性梦境只能体现一部分潜藏梦意,也就是说,后者在转化过程中遭到了删节。压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将某些潜藏的元素完全隐去;2.只显露某些隐性情结的一小部分;3.将潜藏梦意中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元素融合到一起,在显性梦境中以单一元素的形式出现。

  梦的第二项成就是转移作用。这是审查作用的初衷。它有两种表现方式:1.潜藏的梦意不由自身的组成部分表示,而是由无关的元素来暗示;2.具有重要心理价值的元素以一种不太重要的方式表现出来,以至梦的重心转移,梦境也显得陌生了。

  梦的第三项成就,将思想转化为视觉图像。同样,视觉图像也不是思想的唯一表现形式,但它却是梦的基本特征。

  第十二讲 梦的案例分析

  第十三讲 梦的远古性和幼稚特征

  梦的工作是在审查作用的监督下,将潜藏的梦意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潜藏的梦意,其实就是我们清醒时所熟知的意识中的思想;因其新表现形式有众多特点,才令我们感到不解。我们曾说过,它与我们的文明发现相关,与图像语言、象征关系和思想语言出现之前的状态联系密切。我们称梦的工作的这种表述方式为梦的远古性或还原性。

  说梦的工作将我们带回远古时期,包含了两层意思:首先,是个体发展的初期,即童年;其次,是人类种族发展的早期。每个个体由生至死的过程,便是在重复种族的命运。

  爱的竞争具有很强的性意味、性特征。男孩小时候便会对母亲产生柔情,将母亲看成自己独有的,将父亲视作入侵领地的竞争者;同样,小女孩也将母亲视作妨碍亲近父亲的竞争者,认为母亲占据的地位,本应属于自己。这种状态很早就会出现,我们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

  第十四讲 愿望的满足

  我们的第一项进展,就是发现所有的梦其实都是孩提之梦,它们的原始素材是幼稚的,它们的加工对象是儿童的心理冲动和心理机制。

  梦的目的是使愿望得到满足。但要注意三点。首先,梦的工作并不一定能使愿望彻底得到满足,有些令人不快的情感会从梦意来到显性的梦境中。第二点,愿望的满足必能带来快乐,做梦者与自己愿望的关系十分特别。他指责它,审查它,总之对它不喜欢,所以愿望的满足不能给他带来欢喜,反而只会带去不快,甚至恐惧。第三,愿望的满足还有另一种方式可能引起不快,那就是惩罚作用。

  梦的工作对思想进行加工,是梦唯一的本质特征。

  梦不可能单纯是一种决心或告诫,而应该是在潜意识愿望的帮助下,以远古的表达方式出现,为满足愿望而生的决心或告诫。满足愿望才是梦的唯一本质特征,

  第十五讲 疑问和批评

第三部分 一般神经病学

  第十六讲 精神分析和精神病学

  第十七讲 症状的意义

  强迫症的表现,是患者脑海里充斥着他们并不感兴趣的思想,由此迸发出一股莫名的冲动,使他们不得不违心地做无趣的事情, 又欲罢不能。这种思想(强迫观念)本身可能并无意义,对患者来说可有可无,甚至常常显得愚蠢可笑;它无一例外是患者思考的结果,尽管患者本身可能对此并不乐见。他们不得不违心地思考和猜测,仿佛面临人生最重要的考验。患者在体内感知到的冲动也许幼稚可笑,但往往有一些沉重的内容,如犯重罪的诱惑。患者不愿承认这种陌生的情感,被它们吓得匆忙逃窜,不得不给自己设定种种戒律和约束,使自己不至于越雷池一步。当然,这种冲动从来没转化为现实,患者的逃避和谨慎总能取得最终胜利。他最后实施的所谓强迫行为,其实都是一些无害的琐事,大多是对日常行为死板的重复,从而使上床睡觉、洗漱、化妆、散步都成了极度无聊又无法摆脱的行为。他们只有一种办法,即将矛盾转移,用较好的想法替换愚蠢的念头,将某一种迂腐的禁忌转化成另一种较为平和的禁忌。总之,他可以转移强迫性,却无法消除它。强迫症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所有的症状都可以被转移直至失去原形。另外,心理活动的对立趋势(两极化)在这一病症中也尤为突出。除了积极和消极的强迫行为之外,强迫症患者还会越来越多疑,以致对常理也产生质疑。久而久之,患者会表现出犹豫不决、疲软乏力和自由受限等特征。另外,强迫症患者此前多精力丰富、固执己见,智力水平高常人一等。他们往往对自己有较高的道德要求,行事追求准确,更容易自责。所以诸位不难想象,即便只求对这些错综复杂的症状和特征半知半解,也少不了付出一番艰苦努力。

  第十八讲 创伤的固置作用,潜意识

  我们每遇到一样症状,便可断定患者内心存在某种特定的、包含症状意义的潜意识过程。这种意义必须是潜意识的,这是症状出现的前提。症状并非在意识中生成,如果潜意识中的内容进入意识中,症状便消失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治疗途径,一种使病症消失的办法:使含有症状意义的潜意识过程进入意识中,从而成功消除症状。

  精神分析治疗的任务可以归纳为以下公式:将所有病态的潜意识转化为意识。

  这个公式还可以用另一个来替代,那就是填补患者的记忆空白,消除他的遗忘。

  第十九讲 反抗和压抑作用

  每一个心理过程都先属于潜意识系统,随后才可能进入意识系统。

  第二十讲 人类的性生活

  精神分析毫无节制地拓宽性的概念,旨为以此支撑“神经官能症因性而起”和“病症具有性意义”这两种说法。我们扩展了性的概念,将性倒错和孩童的性生活包括在内,这其实重新定义了性的范围。精神分析理论之外的“性”则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仅指为生殖服务的正常性生活。

  第二十一讲 力比多的发展和性组织

  俄狄浦斯情结的变种和反常表现对文学创作具有决定性意义。古往今来的戏剧家都主要从俄狄浦斯情结、乱伦情结,以及它们的变种和模糊形式中截取素材。

  第二十二讲 发展和退化,病源学

  升华作用,因为通常认为社会目标要高于个体自私的性目标。

  神经官能症的三大致病因素:首先是性失败,这是普遍条件;其次是力比多的固置,它将力比多带入特定方向;第三是自我发展过程中坚决排斥性冲动的矛盾倾向。

  心理模型的主要目的是是获取快感。我们所有心理行为似乎都是为了获取快乐和避免不快,统称为“快乐原则”。

  心理模型的目的就是克服和战胜来自身心内外的刺激和冲动。性欲望的发展显然自始至终都遵从追求快感的目标,这个原始功能从未发生改变。自我欲望的目标最初也是如此,但受生活所迫,它开始学会用另一种方式去替代快乐原则。它将避免不快和追求快乐放在同等位置,意识到避免一些满足和快乐、忍受一些不快,以及放弃特定的快乐来源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这样的自我显然理性许多,它不再屈从于快乐原则,而是按照“现实原则”行事。现实原则从本质上看也是为了获取快乐,只是受条件所限,获得的快乐打了折扣。

  第二十三讲 症状形成的途径

  神经官能症的症状是围绕力比多新的满足方式产生冲突的结果。两股分散的力量在症状中完成合流,以形成症状的方式达成妥协。所以,症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因为它的存在受到两方面的支持。

  冲突的一方是受现实所制、没能得到满足的力比多,它必须借助其他方式得到满足。症状就是潜意识中性欲满足多次扭曲后的结果,它由两层相反的意思巧妙地混合到一起。

  症状是失败的性满足的替代物。症状重复了幼稚时期的满足,但在由冲突带来的审查的影响下,这种满足感发生扭曲,通常让人感到痛苦,也含有致病的成分。由症状带来的满足是人们陌生的,所以患者不以为乐,反以为苦。

  幻想的起源和意义。人类的自我受到外部窘境的影响,遵循现实原则行事。所有被迫放弃的快乐来源和获取快感的道路都以超脱现实之外的形式得到满足。虽明知一切并不属实,幻想愿望满足的过程仍会给人带去快感。在幻想中,人类可不受外界的束缚和限制。人们交替作为追求快乐的动物和理智的生命存在。幻想就是这样一片不受现实原则管束的绿洲。

  幻想最广为人知的产物就是所谓“白日梦”。白日梦是那些自大、好胜和性愿望在意念上的满足,这些愿望在现实中越受压制和排挤,在幻想中就越枝繁叶茂。幻想带来的快乐,本质是在不受现实约束的情况下重获快感。这些白日梦正是夜间梦境的缩影和范例。夜间的梦无非是由夜间重获自由的欲望操控,是夜间心理活动扭曲的白日梦。白日梦不一定都是意识的,潜意识中也有白日梦。潜意识中的白日梦正是夜间梦境和神经官能症症状的源泉。

  幻想的另一面,从幻想回归现实的捷径,便是艺术。艺术家从本质上说是内倾者,与神经官能症患者相差不远,他们的内心受到格外强烈的欲望需求的排挤,一心要追逐名利、财富、权力和女性的青睐,却苦于找不到满足愿望的途径。于是,他们像其他愿望不能得到满足的人一样,脱离现实,将自己所有的兴趣、力比多转移到幻想的世界中,其实一条腿已经迈上了走向神经官能症的道路。他们最终没有患病,肯定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许多艺术家的能力因神经官能症而部分受阻,也是常有之事。或许艺术家的体质天生便能产生很强的升华作用,或是造成冲突的压抑作用不是很强烈。不管怎样,艺术家都不是唯一一群生活在幻想中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方法从幻想中回到现实。幻想是所有人的避风港,所有未能得到慰藉的满足,都可以在这儿得到宽慰。可是,不是艺术家的人从幻想中获得快乐的能力十分有限。受压抑作用的无情影响,他们的快乐来源仅限于进入意识中的白日梦,艺术家则自有一套手段。首先,他们能对白日梦进行加工,剔除个人色彩和让人感到陌生的事物,将它拿出来与他人共享。还有办法巧妙地掩饰作品那遭人唾弃的灵感来源。此外,艺术家具备惊人的能力,可将自己的作品打磨得与幻想中的观念完全一致。通过对外展现自己潜意识中的幻想,他们获得许多快感,并得以暂时摆脱压抑作用的束缚。如果艺术家能完成这一切,他便能用自己潜意识中的快乐源泉给他人带去慰藉,享受他人的感激和崇拜,并终于通过幻想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事物:荣耀、权力和女人的爱。

  第二十四讲 一般的神经质

  症状也受自我的保护,因为它有能使被压抑的自我倾向获得满足的一面。

  此外,借助症候的形成来解决矛盾冲突既方便易行,又符合快乐原则,能为自我省去许多复杂而痛苦的内在工作。有时连医生也不得不承认患上神经官能症才是最无害又最能为社会所容忍的解决方案。面对世间百态,医生的确不可能事事都以追求健康为第一目标;他知道除了精神病带来的痛苦外,世间尚有许多真实的、无法逃避的痛苦。受形势所迫,有时人们不得不牺牲健康,牺牲一己之力,从而免除许多人的痛苦。如果说神经官能症患者是在冲突面前选择遁入疾病,有时候这种逃避合情合理。洞悉全情的医生面对这一情形,只能默不作声地退到一旁。

  通常情况下,自我其实与神经官能症做了一笔亏本买卖。为了减轻冲突,它付出了惨重代价,症状带来的痛苦,本应等价替换冲突所带来的折磨,实际上却往往更令人感到不快。自我想摆脱症状的痛苦,又不愿放弃疾病带来的既得利益,从而陷入两难境地。由此可见,自我其实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事事占据主动。

  总的来说,无论疾病以何种方式产生,神经官能症的症状总是力比多造成的,是力比多使用不当的结果。

  作为一门科学,精神分析的长处不是它研究的素材,而是它的方法。精神分析的贡献仅仅在于发现了精神生活中的潜意识。

  现实神经官能症可以分为三类:神经衰弱、恐惧神经官能症和疑心病。

  第二十五讲 恐惧

  第二十六讲 力比多理论和自恋

  第二十七讲 移情作用

  疾病的所有基本前提和致病因素。(治疗的影响可以从何处入手呢?)

  首先是遗传的倾向。其次是童年经历的影响。再次便是我们所说的“现实的失败”,如因爱的缺失而造成的生活不幸、贫穷、家庭纷争、婚姻失败、社会关系不融洽和苛刻的风俗要求。 这已经为干预治疗提供了足够的切入点,但成功的治疗,必须像维也纳民间传说中的约瑟夫国王那样,以权威的力量施加仁慈的干预,使万民心悦诚服。可我们是谁,哪有如此法力?我们也是社会中可怜的弱势群体,靠行医养家活口,甚至无力像其他医生一样为穷人提供免费治疗,因为我们的治疗费时费力,往往还不讨好。不过,你们也许仍然相信上述某方面可为治疗提供切入点。假如苛刻的社会风俗造成了患者的“失败”,我们可以在治疗中鼓励他们,甚至直接指示他们摆脱这层束缚,令他们将社会所推崇,但却往往无法实现的理想状态抛诸脑后,以实现个人的满足和痊愈。只要在性生活中能够纵情享受,神经官能症也会不治而愈。只不过这样一来,我们的治疗肯定也会背上有违人伦的骂名。为了满足某个个体,它伤害了大众的利益。

  劝患者放纵性欲当然不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手段。我们知道,许多患者之所以得病,是因为力比多冲动和性压抑之间、欲望和禁欲观念之间存在难解的矛盾。无论助哪一方击溃对手,都解决不了最终的问题。我们知道,在神经官能症患者那儿,禁欲占了上风,其后果是被压制的性冲动化为症状表现出来。如果我们扶持性欲,那被赶到一边的性压抑会化为症状。所以,无论帮助哪边,内心的矛盾都没有真正得到消除,总有一方没得到满足。

  在这件事上,人们往往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即神经官能症患者的病态冲突不是正常的心理斗争。两者虽发生在同一块土壤上,却无法相提并论。两股致病的力量一股存在于前意识和意识层面,一股存在于潜意识中,所以很难调和。冲突双方像北极熊和鲸鱼,极少有打照面的机会。两者只有被摆在同一个层面,才具有决定性意义。我认为,实现这一点正是治疗的首要任务。

  我们尽可能避免扮演导师的角色,更希望患者能够自己做出决定。正因此,我们建议他们在治疗过程中,暂时不要做找工作、投资、结婚或离婚等人生的重大决定,将一切推迟到治疗结束后再谈。

  观察者;我们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观察,所以实在难以拥护传统的性道德,赞成社会解决性生活问题的方式。我们很容易证明社会为了道德要求做出了过多牺牲,采取的手段既不明智,也难见实效。我们从不在病人面前吝谈性问题,并希望他们能跟其他人一样,能够不带偏见地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如果在治疗结束后,他们能在纵欲和禁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就心安了。我们相信,一个人如果能认识和实践真理,即便其道德标准可能与社会通行的标准有所差别,也能抵御一切不道德的危险。此外,我们极力避免高估禁欲对神经官能症的影响。只有少数因性失败导致力比多淤积的病例,才能通过并不难实现的纵欲解决。 总之,你们不能将精神分析的治疗效果归为纵欲,而需要换一个角度。

  我们或许应该用意识取代潜意识,让潜意识中的内容进入意识中。这样一来,压抑作用就会消失,症状形成的前提不复存在,病态的冲突也降格成了容易解决的普通矛盾。这正是我们希望能给患者带去的心理改变,只要心理状态有一分改观,患者就能有一分受益。如果压抑作用或类似的心理过程不再反复,我们的治疗便算达到了目的。 我们的努力目标还可用不同的方式表述:使潜意识意识化,消除压抑作用,填补记忆空白,

  在你们看来,神经官能症患者经精神分析治疗康复之后,应该变成一个全新的人,而不是仅仅多了一些意识,少了一些潜意识。你们或许小看了这种内在改变的意义。痊愈后的神经官能症患者的确成为了一个全新的人,但同时他也还是原来的人,是他在有利条件下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如果你们知道为了实现这个微小的改变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就绝不至于轻视其在心理层面的意义。

  请允许我离题片刻,提一个问题:你们可知道什么是治本?它指的是不直接针对病症表现,致力于消除病症根源的过程。精神分析是否旨在治本呢?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也没有意义。只要分析治疗不直接以消除症状为目的,就接近于治本,反之就不是。但从另一个角度说,精神分析也并不治本,我们在找到压抑作用这一本源之后,又进一步挖掘原因,追溯到了与体质和发展相关的欲望。假设我们可以用化学手段施加干预,可以随意提升或降低力比多的量,可以牺牲一种欲望,以使另一种欲望得到加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本,而精神分析则在其中起着侦查病情的作用。

  我们必须将潜意识类型化,先在他们的记忆中找到压抑作用的根源,再消除压抑作用,从而使意识得以替代潜意识。压抑作用又该怎样消除呢?于是我们便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首先要发现压抑作用,再消除由此带来的抵抗。抵抗如何消除?还是老办法,推断出它的存在并展示给患者。抵抗或来自我们试图消除压抑作用,或来自早期反作用力所产生的压抑作用的影响。所以,我们还像从前一样,进行分析、推断和告知,不同的是这一次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正确的位置。反作用力或抵抗并不属于潜意识,而属于自我。自我即便不愿存在于意识中,也必须与我们合作。

  我们希望通过分析让自我也认识到这一点,从而放弃抵抗,收起反作用力。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有哪些欲望会与我们展开合作呢?首先,是患者痊愈的欲望,这驱使他与我们齐头并进;其次,是来自患者理智的帮助。我们的分析增强了他的理智程度,他只要能看到希望,便能辨识出抵抗和压抑作用的所在。

  事实上,这一前提适用于歇斯底里症、恐惧状态、强迫症等多种神经官能症。通过寻找压抑的所在,发现抵抗,再将其展现给患者,我们的确完成了消除抵抗,废除压抑作用,从而使潜意识成为意识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患者内心产生了激烈的交锋。在位于同一心理区域内的这场正常的心灵交战中,一方要求维持反作用力,一方则要求将它收起。前者是造成压抑作用的旧动机,后者则是旨在以我们的方式解决矛盾冲突的新动机。我们成功地唤醒了导致压抑的冲突,对原已盖棺定论的过程进行修正。一方面,我们提醒患者之前的选择足以治病,并承诺他们可由另一条途径恢复健康;另一方面,在获悉了第一点之后,各种关系都发生了改变。此前的自我懦弱而幼稚,将力比多的要求视作威胁;如今,自我变得强大而富有经验,还有医生在一旁施以援手。所以,被唤醒的冲突理应有更好的出路,而非生成压抑作用。诚如我所说,这种疗法对歇斯底里症、恐惧神经官能症和强迫症有不错的疗效,也从侧面证实我们是对的。

  移情作用。我们认为柔情是被转嫁到医生身上的,因为治疗的情境根本无法合理说明这一切。移情作用从治疗开始之初便已产生,并一度成为推进治疗的最强动力。

  第二十八讲 分析治疗

  催眠治疗的目的是在精神生活中覆盖或掩饰某些东西,精神分析治疗则旨在解放和移除某些东西。前者像化妆,后者则像手术。前者利用暗示禁止症状出现,它加强了压抑作用,却没有使症状形成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发生任何改变。后者关注疾病的根源,运用暗示手段,消除诱发症状的矛盾冲突。在催眠治疗中,患者无所作为,其状况也没发生任何改变,所以在新的病症面前依旧无力抵抗;在精神分析治疗中,医生和患者都必须积极努力,以消除患者内心的抵抗。这样一来,患者的心理状况发生了永久的改变,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而足以保证其免受新病症的滋扰。这种改变才是精神分析治疗的主要功效,患者是其中的主角,医生则利用暗示,扮演好辅助者和教育者的角色。所以有句话说得很对,精神分析治疗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

  精神分析治疗则直接针对移情作用,使它尽可能释放力量,为我们所用。借助暗示,我们得以控制病人,使其不仅受到自身的暗示,还受到我们的引导。当然,前提是患者的心理机制尚可接受外界影响。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所要对抗的力量,一是自我对特定力比多的厌恶感,这可能表现为压抑的倾向,二是力比多的固执和黏附性,这表现为依附旧对象不愿离开。所以,治疗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我们迫使力比多离开病症,进入移情作用;接着,战争围绕着新对象展开,我们要迫使力比多离开新对象。在理想情况下,我们借助新的矛盾冲突消除了压抑作用,从而防止力比多再次遁入潜意识,不为自我所触及。实现这一点的前提,是病人的自我需在医生的暗示下发生改变。在分析治疗中,通过将潜意识转化为意识,我们以牺牲潜意识为代价,扩大自我的领地,并敦促它与力比多达成和解,允许力比多获得一定满足;同时,如果少许力比多能通过升华作用得到分化,自我对力比多的畏惧之心就相应减弱。治疗的过程越符合理想的描述,就越有希望取得成功。如果中途遇到困难,那一方面可能是力比多过于固执,不愿离开从前的对象,另一方面则是病人的自恋牢牢限制了对象的转换。对于治疗过程中的动力学,还可以补充一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借助移情作用将力比多吸引到自己身上,从而将脱离自我控制的力比多一网打尽。

  《精神分析引论》读后感(四):读弗洛伊德

  第一次接触弗洛伊德是在高中,那会生活被琐事所扰,噩梦不断,内心迫切的想得到梦境的答案,就上了一条解梦的船。

  是那本经典的《梦的解析》,算是陪伴自己度过了一段艰苦的日子,但是试图利用其解析自己后,其实梦境是那些自己想逃避的行为的延伸,想想也挺悲伤的,最后结局成了被动接受事实,一点点克服了,不过精神分析的本身,可能本来只是了解自己,而不是逃避问题吧。

  读《精神分析引论》,

  该书分为三个部分:失误行为、梦、 一般神经病学,并结合了比较多例子去叙述,但个人觉得有的例子引申过于远了,总有种啥啥分析都往性的方面跑了。= =不过这个本来也就是大家诟病弗洛伊德的一点吧。

  第一部分失误行为引出了关于潜意识、欲望的论述。

  相关摘录:

  我们在精神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一切现象,都可以称为心理现象。

  失误行为是心理行为。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口误、笔误、误读、误听。2、遗忘3、误拿、误放、丢失物品。人们虽然已经十分接近失误行为的真相,然而却将其普遍看成巧合或者无意义。

  比起翻译为“失误行为”,感觉还是更理解翻译成“过失心理学”的版本。弗洛伊德认为,过失的存在是潜意识中的两种意向相互干涉所致,比如你想去看电影,却找不到票,可能就是潜意识里不想去。这类相反的情绪阻止着你的行动。

  第二部分讲了释梦。

  相关摘录:

  释梦的互补技法:一是尽量唤起梦者的联想,直到由替代物追溯至本源;二是运用你们的知识,还原各个意象的含义。

  梦的工作是对思想进行加工,是梦唯一的本质特质。

  第三部分讲一般神经病学。(待完善)

  总感觉这次读弗洛伊德没有了以前迫切想解决问题激情,于是书有了一直拖拖拖到现在,潜意识还真是可怕,但是港真前面2部分有的读了好几遍才明白,结合其理论在生活中观察了下周围,体悟也许感悟更深吧。

  我有预感,第三部分肯定会提到性引发那个观点了。。。

  《精神分析引论》读后感(五):亲!别再自曝性幻想了好吗

  亲,如果有人点出了暗藏内心已久的性幻想,先不要暴跳如雷说人造谣污蔑好嘛。因为,很有可能是当事人自己一不小心说漏嘴了……

  被暴露的人八成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的说:怎么可能,我怎么可能对人说出这些!

  但,再好好想想?

  ……

  真的没有某天跟同事或不相干的人兴致盎然唾沫横飞地讲某个前夜生动的梦境嘛?

  来说说几个典型的自曝隐私的梦

  1

  Dream 出轨梦

  有个母爱泛滥的姑娘有次说了这么一个梦:

  一位戴着红帽子的军官在街上追逐她。她逃之夭夭,跑上楼梯,那位军官也跟了过来。她气喘吁吁地跑进自己房间,将身后的门牢牢关紧。那个军官被关在了外面,她从门洞看到他坐在台阶上流泪。

  看起来是个多简单的梦啊,然后闺蜜问:你是不是出轨了……

  为啥……

  因为闺蜜太知道这姑娘这的个性了:

  母性爆棚,一跟男人性交便想给他生孩子。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

  性交过程的象征物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大致包括跳舞、骑马和爬楼梯等节奏性很强的活动,以及被车碾压等暴力行为;当然,还有做手工和受人用武器胁迫的情况。(引自: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P.123)

  不难发现,被戴着红帽的军官追逐,气喘吁吁地上楼,都是对性交的描述。

  梦者梦到自己将追逐者关在门外,是梦中十分常见的倒置现象,因为在完成性交后,应该是男子抽身而去。

  同样,她也将自己的悲伤转嫁到同伴身上,梦中哭泣的是男子,

  而流泪也有射精的意味。

  姑娘果然跟闺蜜坦白,前夜幽会的性质决定了他们不得不采取避孕措施。

  2

  Dream 乱伦梦

  说这个梦的是一个50+的女人:

  “她到第一战地医院,跟门卫说要见主治医生,因为她想在医院服役。

  她特地将‘服役’两字强调了一番,那个低级军官很快就明白她说的是‘服爱役’。

  见她是个老妇人,那个军官犹豫了一阵,还是放她入内。

  可她没去见主治医生,而是走进了一个昏暗的大房间,

  里头有一张长桌,许多士官和军医或站或坐,围在桌旁。

  她上前与一位上尉军医交谈,后者寥寥数语,便明白了她的来意。

  她在梦中的原话是:

  ‘我和许多其他维也纳的妇女准备一视同仁地为军官、士兵和后勤人员……’

  此处,梦中出现了一阵喃喃细语。

  在场诸人心领神会,有些面露尴尬之色,有些发出阴险的冷笑。

  这位老妇人继续说:

  ‘我知道我们这个决定有些奇怪,但我们是认真的。士兵奔赴前线,也不会有人问他们是否愿意赴死。’

  接下来的几分钟,又是一阵难堪的沉默。

  接着,上尉军医揽住她的腰身说:

  ‘尊敬的太太,您想想看,要真是那样……’(又是一阵喃喃细语。)

  她挣脱了军医的怀抱,心想这些人都是一路货,嘴上则回应道:

  ‘老天爷啊,我可是个老妇人,或许不应到这个地步吧!另外,总要遵守一个条件,考虑一下年龄的问题。老妇人可不能跟小伙子……(喃喃细语。)那真是太可怕了。’

  上尉军医说:‘我完全可以理解。’

  这时,几个军官放声大笑,其中还有一个年轻时追求过她的人。

  于是,老妇人要求跟自己熟识的主治医生见面,将事情说个明白。

  奇怪的是,她就是想不起后者的名字。

  但那个上尉军医还是毕恭毕敬地给她指路。

  在那个房间有一条直通楼上的铁制盘旋梯,她沿着这条狭窄的梯子上了三楼,

  半路上还听见一个军官说:

  ‘这可是个了不起的决定。不管她是老是少,都值得我们尊敬!’

  “她觉得自己只是在尽一点本分,就这样走上了无穷无尽的阶梯。

  据这位妇人说,这个梦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又重复出现了两次,几段梦之间只有一些不重要或是无意义的差别。

  这个梦,要是说给周围的小姐妹听了,大家八成会笑道:哎呀,咱们都这个年纪啦,啥没见过呀,要是有一群身强体壮的军人lalala那是很高兴的呀,哈哈哈

  但是,这个梦并不只是欲求不满想要更多更多而已,

  因为:

  她的性欲直指她的儿子!

  为什么?

  先仔细揣摩下呗~

  要正儿八经说起来实在太多心理学理论了,

  《精神分析引论》里就涉及大量相关的案例,想知道更多就自己去看书吧。

  推荐这版吧,

  目前市面上唯一的德文译本,会比大多数德文译英文再转译中文的版本流畅得多。作为弗洛伊德唯一的公开课,讲得也比他的专门著作生动全面得多。

  最后,真的别再到处跟人说梦了,听到的人都羞羞哒……

  《精神分析引论》读后感(六):我很吃力的读完了

  《精神分析引论》真本书,让我相当吃力的,分阶段看完了。 没有相关的学术基础,不好进入状态,逻辑能力不足。其实 因为在书中,弗洛伊德已经使用大量实证案例,相当于中国人 讲大道理为了浅显易懂举例子,使得这本书的难度大大降低。 而且弗洛伊德一再强调这是演讲稿集合成书,有很多比较肤浅的, 泛泛而谈的内容在里面。而我,还是用了多次才完成。这让我想起来 那本张五常先生的书《科学说需求》,还剩四分之一终章,我放弃了, 也没有任何办法写下读后感,还需要留在将来再来翻阅。 从作者的书中论点及论据推演论证的过程来看,从实际作者多年 心理学精神分析临床患者的各种病历来看,人类个体的精神问题 从那时到现在几乎刚好一百年左右,还是有相当大的同理同例同类成份。 这应该也是我看这本书的初衷之一,了解人体精神的困惑迷茫以及 爆发导致的非常性。有想要分析他人的一面,更有想要分析自己的一面。 一个人敏感多疑思维发散固然,可以带来无限的灵感和创意爆发,可以 让呆板混沌的他人心生羡慕,但是,思考的过多,敏感之花是精神相对 脆弱多病的。私底下,我更想多多交流自己与自己的内心, 内心深处的斗争,潜意识,深意识,移情,替代,或者无意识审查。 自己医疗自己的心理,自己探索自己的心理,该是一个充满未知的旅程。 好奇之心总让我神往之。大概,索罗斯对于现在很多大学经济学学生不看 哲学心理学,相当不满甚至不屑,也有这一层意思吧。面对经济领域各种 惊涛骇浪,没有找到自我内心的人把持不住,没有观摩他人的心的人, 拿不住群体性的潜流,没有哲学高度的人,看不到深处不动的真律。 至于我这种做文艺做设计的人,来电时信马由缰,断电时万马齐喑,对于自我 的心灵折腾,不得不查。于是也买回来荣格先生《心理学与文学》《金花的秘密》《红书》, 还有卡伦霍尼《我们内心的冲突》,以及亨利伯格森《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 打算点滴渗透的慢慢摸索下去。 这个时代的物质丰腴,科技进步,社会组织的严密,让一百年之前的人类穿越 过来,大概心灵上要被重重撞击。我们这个当下面对的疑问困惑和不得解带来的 内心冲突,应该是大大的高于过去。因,我们大概有生之年需要面对克隆人类个体, 甚至还有可能面对打印人造人个体。人类社会伦理与道德本身对于我们的个体, 个体与个体与群体与社会,都是在不断的冲突,个体本身从婴孩成长到成人过程的 心理成长与冲突,到慢慢面对衰老的死之未知,未知之好奇,背后的丝丝恐惧,现世不舍 等等诸多心理问题都是追着生平的,如影相随至肉身破灭。何况我们又多了不需要出生的 克隆或者人造人,或者替换器官永生导致强制绝育,诸多现实世界反复冲击心灵。 目前的心理学和哲学,将会十分吃力难以满意解读我们审视自身时的拷问。 以上对于过三万天等于复制每天乘以三万的人来说,永远不是问题。对于每天都 多少活的不同的人类是个问题。这还让我想起目前的中国大陆曾经的计划生育与目前不见起色的二胎政策。当然,放眼世界,很多国家都为人口论争执不下,在联合国也对 全球人口论争执不下。在我看来,科技在目前还可以大部分按照摩尔定律的速度进化的话。 大部分人口都将过剩,更加凌厉的自动化人工智能化可以淘汰很多自然人,尤其是那种刚提到,过三万天等于每天复制的人类个体,首先淘汰。也不知道,那时是因为物质更加富裕 到人人可以不做任何劳动就可以维持基本温饱,最浅层实现共产主义,坐等这批多余人口 消亡(配套计划生育,也可能仅依靠城市化的高难度扶养子女压力,如目前二胎政策一二线城市无用现象)。还是物质没有达到基本共产富裕程度,走上人类历史的常规消灭多余人口老路,战争。读后感到此,严重歪楼。 就目前书中本身的精神分析的论点及实证,就可以很多套路在我自己从记忆起,很多的 事件,梦境。其中的困惑有很多,至今没有解答,或者视而不见,或者彻底沉入脑海只是 偶尔做梦时画一个不知所云的暗示。而那些兴高采烈的,也不能因甜蜜而随波逐流,不能对 心理与现实的因果视而不见。而且曾经的好坏善恶愉快与痛苦喜剧与悲剧爱与恨,在不断 的变异调整甚至回首往事发生颠倒,标准变了,架构变了,心理也跟在变了。 曾经面对的亲人朋友爱人新人旧人,这些心理都在变化,很多不能说不能做的事, 发生了而又后悔的事,物,人,总会在梦境,乘风而归。还有在某时某地,刹那的似曾相识 其实不识,或者半睡半醒的忽然感受到三十年二十年十几年前,某日的光线环境,那些事情和组成事情的人们的气味都是如此清晰,那当时土地,水汽树木花草还有各种性别年龄的人汗水挥发的各种气味混合在一起,都出现在脑海,混合气氛之下,每种个体的气味又清楚的无以言表。是灵魂归来一路开示,还是近日新情点燃旧情。 弗洛伊德先生一直反复的言说心理解析,审查,象征,满足,疑问,批评,他恋与自恋。我感觉应该可以让自己,大概明确一个沿着轴线做振幅运动的尺度。在平常之事之时不动干戈,非常之时自我治疗。很多人包括你我父母亲朋好友,都有各自不可言说的个人秘密,很多是需要自己背负一生带到坟墓的,这里面涵盖很多欲望的花园。新的旧的突发的长期的,这些很多需要自己保存的,大概需要心理学安慰,归档,然后让自我继续上路。 至于那些在心理学勇猛精进,勇于剖析自我的人,我也相信他有一天会找到本我,那是悲伤还是喜悦,还是切切实实在在空空落落磊磊,目前的我,也不得而知。 Richthoffeni 2016.12.18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