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博物人生》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博物人生》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5-27 02:08: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博物人生》经典读后感10篇

  《博物人生》是一本由刘华杰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6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博物人生》读后感(一):花径但求缘客扫

  花径但求缘客扫

  从Lives as Naturalists到Living as a Naturalist

  (本文删改版刊发于2012年2月28日的《大众科技报》)

  2011年12月,我正在加拿大的渥太华大学里跟讲授自然史的Darcy Ingram教授一起读着《沙乡年鉴》、《寂静的春天》等环保主义经典书目。恰时,刘华杰教授发来邮件,请我为他的新书《博物人生》试拟一英文书名,顺便发来了书稿和封面。在快速浏览了封底说明、目录以及部分内页后,我提议“Lives as Naturalists”。片刻后,刘教授高兴地说:“这个思路很好,不过稍作改动,就‘Living as a Naturalist’吧!”

  这样的稍作改动,却有着理念上的巨大差别。我看到的是书中对西方博物学上的重要人物之生平与理念的梳理;而刘教授希望传达的,则是一种“人兽不远,草木通灵”的生活方式,谓之“博物情怀”。这一如爵士情歌中的词句“I see your face in every flower”,人在每一朵鲜花里感受到神之造物的精巧与神奇,赞美花,如同赞美心仪的女孩。

  atural History,现今俗译为“自然史”,而以研究此为业的人便是Naturalist。这几年,刘教授总是在各种场合尽量提起以“博物学”这种译法来替代“自然史”,他甚至开始在北京大学哲学系里招收博物学方面的博士生。为什么要弃俗译而另起炉灶呢?事实上,“博物学”一词并非刘教授原创,而是沿用了民国学者的译法。西方文化史中的Natural History在近代学科分离之前,所涵盖的知识包括天文、地理、动植物学、矿物岩石等等,是学者对自然界整体的探索与理解,有更甚者,还会获得鉴赏、修辞上用之不竭的灵感。学者们可以同时是科学家和诗人,这确可称得上是“广博地格物”了。及至19世纪,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历史学、生物学、化学等逐渐形成单独的学科,而Natural History也就从此演变成了狭义的“自然史”,广义的“博物”涵义则渐趋黯淡了下来。在学科分门别类、界限清晰的今天,刘教授再次提出“博物学”,可见他希望提倡与复兴“博物以通识”之道的良苦用心。

  其实学科的名称叫什么,又如何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这对已然过去的历史以及自然界中的生命存在而言,并无关紧要;它最大的意义在于,提倡者用怎样的理论框架去撑起这个名字,又怎样填充知识的血肉,以让这名称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理念一旦根植,人们的行为多少会有些改变,比如怎样对待一朵花。

  面对一朵花,博物学家首先会是赞美她。许多人会问:“你研究这朵花有啥作用?”这个问题,法国启蒙主义学者卢梭就曾回答过。这位百科全书派的才子说:“我瞧着她漂亮。”

  人们如何对待一朵花,便如何看待自然界的风景。

  横跨美国与加拿大国境线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是北美洲旅游业的起点。从“瀑布”到“旅游区的瀑布”,这片在200多年前被称为“撒旦之作”的水域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驯服”。18世纪末,当最早的欧洲殖民者根据土著的指引,劈荆斩棘地来到这脊线长达一公里,近60米高的瀑布地带时,他们形容那隆隆水声是魔鬼的嘶吼,那水花飞溅所激扬的风是撒旦的鼻息。那风将误入旁边峭壁的动物卷入千斤重的水帘,顷刻之间尸骨无存——这简直就是上帝与恶魔的战场,是地狱本身!然而才过了短短的半个多世纪,尼亚加拉大瀑布竟成了一个男女老少皆可进入的旅游胜地。19世纪中叶,瀑布的密林被成片砍倒,悬崖旁兴建起了大小旅馆,那时的人们已不再惧怕大瀑布了。站在安全的栏杆后“观赏”它,成了一种开开眼界的享受。如今,大瀑布的美国一端有水牛城,加拿大一端有圣凯瑟琳市。夜晚,人们站在高高的赌场边上远眺被射灯照射得五光十色的水帘,似乎“自然”的气息已全然消失。

  被技术所击败、驯服的大自然,已激不起人类的感叹了。Nature和Culture,多少人已不再看到两者的重合了?人们生活在技术垒砌的透明高墙内,明明眼见着大瀑布,却再也感受不到自然的节拍了,接踵而至的就是对环境破坏的无视、放纵,乃至辩护。视而不见,这是心的距离。

  科技的飞跃离不开200多年来的学科纵深化。深到了什么程度?可以想象,一个研究植物出身的学者,因其深入研究的某一科某一属甚至某一个种的植物而获得了学术界的嘉许,可一旦问他这一科以外的植物,往往是蜻蜓点水甚至一问三不知。另一例子更令人警醒。二战中为纳粹德国的犹太人大屠杀制定屠杀计划的就有科学家,他们在工作室里埋头运算如何更高效更系统地杀人。待到战争结束之时,被告席上的他们用“服从命令”来为自己申诉;而在运算时,他们的伦理观道德观到哪里去了?那些体弱的犹太妇孺可就是在他们工作室的窗外被逮捕的,死亡就发生在他们的眼皮底下!这个奇怪的现象,英国社会学学者鲍曼将之视为“现代性”(Modernity)。在现代性下,人们不再敬惜生命,遑论敬惜自然!

  骑在现代性之虎背上的人们,尝到了速度与狐假虎威的甜头,却被蒙上了双眼,假装“致毁知识”并不存在。至此,重新提倡博物学的终极意义便要呼之欲出了:为了世上的一切生灵之平衡,人类必须寻找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

  《博物人生》为读者所提供的道路,是Living as a naturalist,像个博物学家一样活着。

  刘教授全书开篇即叙述了传播博物学的意义,提出了博物学的编史纲领,进而提议将人类文明史重写。本书核心思想就体现在这长达近一百页的“博物视角下的人类知识”一章中。接下来的几章里,他又细数了西方博物学家们的生平、《诗经》中的博物学解读、民国时期的博物学著作,与当代的一些博物学传播组织。而最后一章“走进草木世界”则最有意思,鄙夷“光说不练假把式”的刘教授在这里以亲身体验告诉读者,他近几年是如何活得像个博物学家的。

  我所知道的刘华杰是一位喜爱“沾花惹草”的人,极其喜欢。他在孩提时代无数遍翻着家里的一本《赤脚医生手册》,记住了书里的草药知识与图谱。此后,他完成中小学的学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在中国人民大学完成了硕士、博士,最终又回到北大工作,然而在漫长的高校求学生涯里,他忘记了自己曾经对草木知识的热衷。而这热爱之情,忽而在他当上高校教师之后苏醒了。此后的十余年,他在业余时间里慢慢识记起了自己身边的草木名称,以致后来走遍天涯觅芳草,一发而不可收。在“走进草木世界”里纪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日他驱车误入永定河谷,惊见两种外来入侵的豚草,数目不算多。于是,他开始用手拔掉这些即将侵占本地植物的不速之客,比起喷洒造成污染水体和土壤的农药,在入侵初期就手动拔除是最有效的途径。中途有好些人不解地看着他,估计以为是在搞破坏吧?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刘教授早已不仅是“我瞧着她漂亮”地“沾花惹草”了。博物学家的思维并不站在某一个物种的利益上运行。正如美国博物学家利奥波德所说,他们“像山一样思考”。山里的狼嚎让闻者毛骨悚然,而山却知道狼嚎意味着食物链之生生不息,自然界之生生不息。

  看这一章时,我正从韩国首尔飞往美国夏威夷檀香山。夏威夷的两周旅行,是我对“博物学生存”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行走山间小径上,在各种植物的分布与引进史中,我看到了一部博物视角的夏威夷群岛史:大自然进化出来的美丽的种类繁多的铁木属植物(夏威夷语叫Ohia Lehua);玻利尼西亚人与他们带来的面包果树、芋头、石栗(夏威夷名Kukui);土著与华人的檀香木-丝绸茶叶贸易,导致了野生檀香木在群岛上濒临绝迹;归属美国联邦之后群岛引进的美国红树、红胶木,如今已繁茂成林。在博物学的编史纲领中,与其写着政治史那样的宏大叙述,博物学家更关注玻利尼西亚人吃些什么。

  “博物情怀”并不局限在草木上。人们观星、辩鸟、识贝、藏石,总之带着热爱去做着任何一种认识自然风物的事情,愿意去汲取社会知识以外的自然知识,便可算是博物地生存了。一生都只与人际关系打交道的人,也许熟谙人情,对世界的理解却可能是扁平而干燥的。

  在中国,我们的传统学者常保有着浓浓的博物情怀,哪怕他们没有一人被称为“博物学家”。在先秦时代,老庄之说爱用比喻,常用自然风物来讲故事,“上善若水”、“鲲鹏扶摇羊角直上”、“天籁之音”等比比皆是。孔子更是教导学生应“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样的教诲延续了几千年,一个将此博物思想具现化的实物便是中国的古典园林。园林设计讲究“可观、可行、可游、可居”,四者缺一不可,处处是人与自然的自洽。四个“可”中,“可居”尤为可贵。我们今日游览苏州园林,处处是如织的游人,导游扯着喇叭让游客到某个位置拍照留念,便得到“古典味儿浓郁”的好照片了。可有人细细赏玩古人的筑园哲学?

  我们的传统学者若要筑园,必得亲自动笔或寻得高人设计图纸,三分房舍七分园,叠石与花卉的分布,都要首先体现出园子主人对世事的看法以及胸怀抱负。然后筑园要花上许多年,在这段时间里,主人最好用自己的双手搬搬石头,又自己试着移花接木,方与园林之魂共鸣。及至筑成之时,请来亲友,赏园之余拟几方情景交融的匾额,才是画龙点睛。到最后,人们居住其中,住在这用自己的世界观构筑的小世界里,这才让园林真正活了过来。“可居”,是人与自然之自洽的最高境界,可这不仅仅存在于园林。隐逸者结庐山间,那么山便也是“可居”之所了。陶渊明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今细细品读,竟让我这个在电脑前码字的现代人忍不住热泪盈眶。哎,欲辩已忘言。

  我们曾经有过与自然相谐的哲学,我们传统的学者甚至精于“博学宏词”。中华文明没有孕育出西方式的实验科学,是民族之不幸,还是自然之大幸?老子的《道德经》启发了西方学者,让他们提出了“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的可能性。而今,眼看着国人口号高喊地让现代性这只猛虎狂奔,我不禁要问:这是谁憧憬的未来?

  我的一位老师常说:“别人老问我:‘读历史哪里有趣了?竟能驱动你看这么多的学术书籍。’而我则回答说:‘看这些刁钻得甚至生僻的学术书籍对我而言,不过是为了我的职业,我的饭碗;其实我更爱读小说,我愿意成天成天地读小说。’”学科纵深化——不管深入研究的学者们喜欢或不喜欢自己的工作——都是难以逆转的事实,在今天提倡“博物学”,也难以在大学学科建制里寻得一个合适的位置,可重新回首中华文化里的博物情怀以及西方博物学家的自然思想,却于个人修养大有裨益。这也是刘教授希望自己的哲学系研究生去做的:整理博物学家们的思想。

  此时,我想起了自己在华南师大历史系求学的本科时代里,有一位叫董立章的退休教授。先生已驾鹤西去两年有余了。在学生的回忆里,每当他栽种的牡丹花开了,他便要拿着尺子去丈量花朵,然后不自觉地微笑了。

  《博物人生》读后感(二):一草一木总关情

  一草一木总关情

  艾英

  人生于天地之间,不可能脱离自然环境而独立生存,因此必须了解和尊重自然;而想要生活得更好更诗意,更是应该与自然亲近。与这一主题密切相关,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近期在北大出版社推出的《博物人生》饶有趣味,连我这从事文学工作的人都爱不释手。

  何为“博物”?通俗言之,即知晓事物,因而颇在乎分类,在乎名字。而知道名字就是最终的目的吗?显然不。作者借用美国作家狄勒德的话给出了进一步的回答:“我想做的,并不是去学得这山谷中各种蓬勃生命的名称,而是要让自己对其意义保持开放的态度,也就是要尝试让自己时时刻刻感受其存在所可能具有的最大力量,并留下印象。”

  如作者所言,博物学关涉人类生活史、人类科学史的一个重要传统,既是一种知识形态,又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使得它天生具有一种亲和力,而不只是摆在殿堂里的抽象之思;作者得以采用更平易并融入个人感情的叙述方式娓娓道来。如本书“引言”中对“大自然是家的延伸”的童年生活的回忆,对“人世间的一切价值最终都依附于土地”的信念的坚持,对植物与美女作为小众话题与大众话题的类比等,都饶有兴味,呈现鲜明的个人面目。对于博物学一般性质和地位、西方博物学家、民国博物学著述和刊物、国际博物学民间组织等的介绍,也以活泼的笔墨,如面对面讲故事,将博物学爱好者必要的知识储备一一罗列。

  对中国古代博物传统的追溯也是本书中的一大亮点,作者拈取了《诗经》名篇中的博物学内容,如《周南·关雎》中的雎鸠、荇菜,《豳风·东山》中的栝楼、伊威、蟏蛸,《秦风·蒹葭》中的蒹葭以及《召南·小星》中的参星、昴星,等等,详细释读,古今对应,更明确了对诗歌本义及其意境的理解。无疑,这些动植物和星象大大丰富了诗歌文学性的内容。后世文学、史志对《诗经》意象的引用,更是体现了博物传统的一脉相承,作者分别举了《红楼梦》和《通志》的例子加以说明。对于《诗经》中一向被视为文学手法的“赋比兴”,作者也从博物学的角度进行了新的阐发,赋予其认知的含义,认为“兴”是更为复杂的主观建构,代表了人认识世界的更高阶段,进而提出了“博物之兴”,倡导通过观察、描写大自然,触类旁通,理解世界并自我实现。这一沟通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的逻辑思路不能不说颇有新见,如果能落实,对于人的诗意化生存别具意义。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山水草木之间既有禅味,更富诗意,亦总关情,“博物”最终指向的是健康、丰富、精彩的人生。

  (本文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2012.04.04)

  《博物人生》读后感(三):我爱植物

  应说这是首次接触博物学这一学科。在作者看来算是大大幸了。第一次看,真是有些不知所云。作者写此书一定是想要更多的人了解博物学,并写下自己的一些切身经历,供来人参考。特别是第六章,就像作者自己的日记一样。他为像我这样的新人提供了一些信息,更重要的其实是一些信息渠道。

  这本书真的好亲切,就像和老朋友对话,和一个都对植物感兴趣的朋友,当然我是童生人家是大牛。

  自小对植物很感兴趣,会无意识地“刻意”去认识身边的植物。好几次和同学在校园里晃荡,我就会好像出于本能的介绍各种植物的名字。原来这也是一种博物情怀,只是我自己不知道罢了。现在我相信,你喜欢的,总会指引你到达相应的一片天地。不要害怕因追寻自己的内心而使你默默无闻好像“找不到组织”,相反追寻自己的内心才会变得强大吧。

  《博物人生》读后感(四):不够科普也不够学术

  背书名误导了 没买之前以为是一本传记那样的读物 ,想用来做消遣读物。但是拿到手之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按说封面上写的是公众素养读本 但是浏览一下觉得作者大概是论文什么的写的比较多的感觉,明明是科普读物但是行文中还是有很重的论文味道,但是有的地方又明显的很口水话的感觉。

  第一章里引用的那些社会学名词概念作对于一个普通读者来说不怎么弄的懂,读起来有些费劲,一般读者来说第一章的内容基本可以不读。

  第二章来相对来说是书里写的想读比较好的一部分,和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应该有关系。但是感觉每个小节的质量写不太稳定。怀特和塞尔彭博物志这一章写的还好 林奈那一章还没有百度百科的水平高。

  这种文章来讲国家地理那种文风会比较合适。

  给人的感觉的是拉拉杂杂,行文不够流畅有拼凑的感觉。但是拉杂中还是可以感觉到作者对博物学热爱把。

  《博物人生》读后感(五):一门有根的学问和一个有趣的人

  载《新发现》2012年4月号,118-119页。

  一门有根的学问和一个有趣的人

  吴燕

  在我小时候一系列信马无缰的理想中有一个理想是背着画夹子踏遍青山,我的想法其实很朴素:用画笔记录我看到的感觉到的,那该有多么帅。但是在我把纸笔准备停当之后,我的有如无缰的野马一般的兴趣已经迅速转移到别处了。许多年后当我把当年那一卷素描纸重新翻出来的时候,我忽然明白我曾经梦想的风景一直只在纸上,而从未变成过现实。所以,作为这样一个梦想的巨人现实的宅人,我一直很羡慕华杰老师的生活方式:这位在好友圈中素有“拈花惹草”之美名的哲学教授,同时也是一个喜爱大自然的人,他似乎永远准备好了下一秒出发,甚至只是为了一株植物也可以即刻动身踏上行程。每念及此总忍不住想,行动,会不会就是爱自然与不爱自然之间最一目了然的界线?

  《博物人生》记录的就是华杰老师探访花草世界的行动与思考。全书共分六章,前五章专注于对博物学的理论与史学讨论,第六章“走进草木世界”是作者本人在自然中寻访各种植物的经历。乍看起来,似乎只有第六章记录的才是“行动”二字,但是仔细再读就会发现,散落在各个章节的那许多照片都来自作者在自然中的发现与体验;即使书中那些关于理论的讨论也往往是基于现实中的个案或历史过往而得到。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称博物学作一门“有根”的学问可谓恰如其分;与之相呼应的是作者自己有根的成长经历,“从小,我对土地就颇有好感,这种感情始终保持着。我固执地以为,人世间的一切价值最终都依附于土地,离开了土地,个人、人类就不能存活”。

  溯源而上,博物学曾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方说华杰老师就观察到“现在每一门响当当的学问,在发展的过程中几乎都有着博物的发展阶段,以医学为甚”;而那时的普通人也能识得身边的植物,甚至在今天,在一些远离都市与现代的地方,仍然还有许多人靠博物学生活。读到这里的时候就不由得想起了顾炎武之“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注1】,若论起来,天文与博物学当是近亲,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它们都曾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一个基本坐标与依赖;从不那么实用的角度来说,它们的美丽给了人类一颗温暖的心和懂得欣赏的眼睛。但是数理科学的兴起与近代科学从诞生到风光无限的历程改写了人与身边自然之间的故事。生机勃勃的自然变成了走时精准的时钟,变化了的不是自然,而是人看自然的眼睛。“在现代性的偏见下,西方自身的博物学知识长期以来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整理”,甚至在生物学界也是如此,而更糟糕的是“即使人们为了别的目的间接提到博物学,也说只取其‘精华’;对于用时下流行的观念和知识理解起来感到困惑的博物内容,科学家和科学史家通常充满了不屑,要把它们从正统的知识史、科技史中剔除”。这种不屑既来自偏见,也来自以现代科学技术撑腰而获得的信心满满。传统断裂处,正是博物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所在。当霍金说“地球毁灭是迟早的事,人类若想延续生命与文明,只有移居至太空”,作者则从中看到了“数理科学家一贯的不负责任心态”,与之不同,“博物学鼓励人们发展负责任的知识,关爱地球母亲,永不放弃。如果地球因为人类的折腾而提早毁灭,还谈什么‘文明’?”当西方中心的科学史观将中国古代文明拆解得七零八落,作者则提醒说中国历史上的实用科学与希腊的理性科学“各有特点,各有短长”,“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首先在观念上要学会理解、欣赏我们祖先的智慧和生活方式,而不是忘却和藐视”。

  理解与欣赏。读过全书就会明了,这其实也正是博物学看身边自然的眼光,而美,永远只会向懂得欣赏的眼睛展露笑颜。它们其实是一种天性吧,就像人类早期与天空、与大地相伴时一样。但是假如逼仄的生活销蚀了这些天性,那么找回它们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做一个行动者,当然,正像华杰老师所说,“在博物学上取得成就,未必一定要到天涯海角探险。我们身边有大量貌似熟悉的自然事物,实际上,并未得到认真观察、研究、理解”。这是一个因为熟视而无睹的世界,但是假如用心去看去感觉,你也许会在那里找到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博物人生》刘华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39.00元】

  2012年3月5日·北京

  注1:“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日知录》卷30)

  《博物人生》读后感(六):一本非常好的书!

  华杰在去年《科幻世界》银河奖年会上做了个关于博物学的好报告,受到了大家的一致欢迎。当时他给我一本《博物人生》,一直没时间读,拖到今天才刚刚读完。

  我觉得华杰写了一本好书。这是一本来自个体经验却充满学术思考的著作。是学术书也是科普书。其中内容横贯古今,范围横跨多个领域。是后现代时期一部期待回归的书,是呼唤回归“前现代”甚至否定现代化(这一未完成的方案)的书。

  从我的角度看,全书看似对博物学的翻案,实则一种垦荒。而且,最可贵的是作者所使用的方法是博物学的。能践行自己的主张者真的不多。

  我喜欢华杰写这本书的口气。是接地气的,是平和的。比起那些把自己当成科学领域最高裁判的“科普作家”,华杰的书是亲切和充满博爱的。他爱人类,更爱包含着人类的所有自然事物。

  《博物人生》读后感(七):博物之兴,诗意生活

  初读《博物人生》一书时,不由得被这如此高大上的书名和如此玄奥的“博物学”震住了,但当我耐心细看时便发现,博物原来离我们的生活这么近,甚至可以说是息息相关。这要归功于刘华杰教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博物学,从博物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古代“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教育思想,也介绍了普林尼、格斯纳、怀特、卢梭等开创的西式博物学之路,还结合草木这一切入点,示例了公众如何参与博物学,如何使自己的日常生活更充实更快乐。

  何谓“博物学”?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门古老学问,指对动物、植物、矿物、生态系统等所做的宏观层面的观察、描述、分类等。博物学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它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四大传统之一 ,它包括当今意义上天文、地质、地理、生物学、气象学、人类学、生态学、自然文学、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等学科的部分内容。

  但看完此书后,我不禁感叹,博物学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前人对天人关系的探索,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在博物学文化中,“人与自然不是对象性关系,大自然、生命具有灵性或神圣性,不可能仅以物质或比特的形式来充分把握”。“天地之大德曰生”,博物学的文化尊重大自然,讲求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倡导人类过普通安静平和的生活。

  古语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平常认识事物或者做某件事,总是会纠结于它有没有用处,就连“认识世界”也是为了“改造世界”。然而,博物学给了我们新的启示,认识身边的花花草草,不是企图像中医那样通晓百草的性情、知其怎样入药,可能只因为某朵美丽的小花,某株摇曳的小草,它的美好让你忍不住去追问。就像古希腊人喜欢追求智慧,不是因为智慧有用,只是因为爱它。“野花如同春天和秋天的彩霞,如同日出和日落,如同百鸟的鸣唱,如同女人的美发、明眸与婀娜多姿的步态,最先教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星球上存在着无用但却美好的东西。”梅特林克如是说。刘华杰教授在书中说到:“也许正因为博物学的‘无用’、低效率才使得它是一种值得真正追求、去玩味、去实践的学问。”

  那么,博物学真的是一门无用的学问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然它为何能延续传承数千年呢?“即使在当下不看好博物学的人,也无法否定历史上博物学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现在每一门响当当的学问在发展的过程中几乎都有着博物的发展阶段,以医学为甚。类似的可以讲农业的博物学传统、地质学的博物学传统、甚至几何、概率论的博物学传统。博物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不像数理化或者英语计算机,直接赋予你某项技能,但它却能改变你对世界的认知,让你感受到自然与人生美好的东西。正如俗话所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在本书中了解博物学的时候,我想到了凡尔纳的作品《神秘岛》中,15岁的赫伯特•布朗——一个酷爱博物学的少年,很少有动物和植物的种类能难倒他。布朗丰富的博物学知识是他们能在荒岛中生存下来的重要倚仗。我想这也可以作为博物学拥有实际用处的例子。

  “博物学的最大作用是让我们谦卑,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充实。以博物活动作为休闲方式。注意周围的草木、石头、动物,找到它们的名字,发现它们的故事,会给人带来恬淡的心情、雅致的情趣,生活中会增加许许多多的美。如果强调素养教育的话,它就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刘华杰教授是这样看待博物学的作用的。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刘华杰教授竟把《诗经》与博物学联系起来了(第三章,《诗经》与博物之兴),这使博物的学问变得充满了诗意。李约瑟说:“科学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光辉灿烂而深厚的根基。”这根基就在于古代非常发达的博物科学。而《诗经》在中华文明中占据着特殊地位,与教育、科技也有重要的相关性。所以教授便以《诗经》为例谈谈中国人在生活世界中对自然事物的认识,以及所达到的精神境界。虽然“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写在了《诗经》的最后,但反而是最基本的,“不知其中的鸟兽草木之名,算不上读懂了《诗经》”。但《诗经》的博物内容绝不仅限于植物和动物,还有非常重要的星象,我觉得这与当时的农耕文明有关系。

  刘华杰教授以博物学的角度赏析《诗经》,以文学的手法阐释博物学,刷新了我们的世界观,令人耳目一新。他以《诗经》中“荇菜”、“苹”、“栝楼”等名物为例,启发读者:“获取知识并非目的,求得理解,也不是最终目的。如何实实在在地生存才是根本。在盛世或乱世,社会中的一个个体,应当如何生活?如何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在教授的眼中,赋比兴,不仅仅是文学手法,他从科学哲学和博物学的角度重新阐发它们:“赋比兴在认知、理解世界方面各有用途,同时起作用。”只有扩展视野,把科学的目光放到日常生活中去,我们才能感觉到充满诗意的文字也可以传播科学。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以一颗童心去关注大自然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必定会有有趣的发现,这是“诗意地生活”。读《博物人生》,发现博物之趣,自然之美,通过博物之兴,感受生活的诗意。

  《博物人生》读后感(八):博物明名

  很喜欢这样的文,在学了些许藏传佛教卍的闻思后,更是觉得过去存在过的无论如何后人是不该以自己狭隘的傲慢去轻视的,然而现在我回头却连我的父母人生经历都知晓甚少 我上学开始16年了 和父母相处的日子总共加起来不到3年 抱怨父母么,他们和自己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异地分隔 我更是不知道我们村 我们山头 我们县都有啥 地形地貌水文植物 我问自己我是否真的存活过 如果是为什么我什么对包括自己身体在内的很多事都不知道 如果没有曾经存活过,那现在这具躯体是什么 很尴尬

  为什么到现在我才懂得 低头看土里长的水里游的 了解他们的一切 包括抬头的夜观天象 也该成为我的知识呢

  我错过的是自己啊

  《博物人生》读后感(九):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所做的碎片笔记与思考:

  最终,决定我们社会的将不仅仅取决于我们创造了什么,还在于我们拒绝去破坏什么。

  10:博物学的基本功能就是分类,分类也是人类所有知识当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tudy nature,not books。一阶二阶同时进行,知行合一。二阶探讨指史学、哲学、社会学方面的学术研究,一阶则侧重个人体验和自然科学探究。

  分类是第一步,分类与其他工作也是有密切联系的,由分类最终会进入“演化论”,站在无机界和有机界综合演化的层面看待结构、功能、知识、目的、价值、伦理、神性等等问题。

  不能过分“爱国”。要有全球视角,恰如其分的评价我们的传统文化,抽象或者非抽象地继承之。不要自大盲目的“国学”,自封文化建立堡垒,自吹自擂井底之蛙,闭关锁国,封心锁脑。

  博物学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意义重大。

  近代社会西方科技从一开始就讨论理想情况、非自然的人工环境,所谓的“自然定律”只不过是自然科学的定律,它们表述的是“反事实条件”关系。自然科学的定律及其导出结果,看起来如此简洁、完美,并不表示大自然本身如此,只是人造的那些“反事实条件”事先规定了情况如此这般。这个世界丰富多彩,是秩序与混沌的混合物,而不是由简明美丽的几条“规律”控制的世界。简明自然定律的想法,与机械自然观的思路是一致的。

  26: 近现代科技被专门化、数学化,每个领域只能为越来越少的专家所掌握。(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技的细节离平常人越来越远,自然也是如此,越来越不亲近。)

  科学的人类学之所以战胜古典的人类学,至少在神话学领域中,并不是由于它较之后者更好地解决了问题,而是由于它较之后者更好的掩饰了问题,这与其说是一种科学精神,不如说是一种交织着话语暴力的‘障眼法’。

  31郑樵:不知雎鸠安知河洲之趣?不识鹿安知食苹之趣?

  37:某事物成为认知的“对象”的那一刻,也就失去了对象性的属性,变成主客观统一的产物。

  博物学是自然而然的知识与技术。

  近代自然科学的教科书和传承体系是最不讲究历史的,甚至可以说是藐视历史的。

  力量型的知识也许并不能拯救人类。

  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讲清楚,一件事情不是科学,这并不一定是坏事。例如,爱就不是科学。因此,如果说什么事不是科学,这并不意味着这件事有什么错;这仅仅着他不是科学。

  总体来说内容有些杂乱,开头读的很累后半部则很顺,前节谈了太多的想法、太多的主义,阐述过多导致我有点小小的消化不良。

  关于(p71)致毁知识,我还是不太理解。知识难道不是中性的么?前文提到知识的诞生就便随着目的性,“就与最后的各种可能应用有瓜葛”(p42~43)这个观点我不同意,当前的知识自然是中性的、中立的,就看你如何去用。一个人用刀杀了人难道是刀的错么?难道说当代生产刀的第一初始动力就是杀人吗?难道要因为走路摔交就不再走路了么?作者虽然没有那么偏激,但多多少少也有那么一丝绝圣弃智的味道,至少他在文中提到军备研发对社会的影响,他认为这是无意义的甚至有害的(p112)。但是他却没有考虑过更深层的保卫问题,若是外星科技来袭应当如何?贵球只得束手就擒坐以待毙?这些是我要指出来的。另外,我也承认知识不会是客观的,某个时刻的知识必然会被打上时代的印记,了解科学史的朋友对这个观点应该不会陌生。

  某种意义上来说,博物学就是经验之谈,不具备适普性,这和某D大唱特唱的“特色主义”有相似性,摸石头过河,社会的目的在于过河,而博物学却在于摸石头本身——(实践以及行动本身)。并且博物学的许多知识是难以表达的,波兰尼说:“所知多于所能言。”默会知识、个人知识在博物学中是大量存在的。

  82:分类学是以高超鉴赏能力为基础的

  84关键特征的知识作为一种准则在物种识别中价值不大,与所有准则一样,只对于那些真正把握了其应用艺术的人才有价值。(Polanyi,

  85举一例,母亲与失散的孩子相见,如何辨识?做DNA实验进行亲子鉴定吗?这是还原论的方法,据说非常准确………作者一定要这样说话么?什么叫据说………我已不想再吐糟。

  98所言,强调博物学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人类作为动物的本能。

  121博物学传统的特点:朴素的、非还原的探究方式。(例举普林尼的《博物志》

  《博物人生》读后感(十):博物人生,博物情怀

  初读此书,便被引言部分的这句话吸引了:“最先教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星球上存在着无用但却美好的东西。”我们平常做一件事,总是会纠结于有用或者无用,有大用或者有小用,就连“认识世界”也是为了“改造世界”。古希腊人喜欢追求智慧,不是因为智慧有用,只是因为爱它。博物学的兴趣或许与此相关,认识身边的花花草草,不是企图像中医那样通晓百草的性情、知其怎样入药,可能只因为某朵美丽的小花,某株摇曳的小草,它的美好让你忍不住去追问。卢梭就多次表示,他憎恨因为药用的目的而对认识植物充满兴趣。我想,欲得博物人生的真谛,这样不求有用唯求美好的心态也许就够了。

  太史公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来利往如今已是常态,像华杰老师所说的,为了看花驱车600多公里赶往青岛,这样的事,虽然不多,但也并非没有。重要的还是那份爱花的情怀。

  怀念以前那样的午后:坐在湖边,捧着书或者空着手,看着被轻风吹皱的湖面,看着荇菜初绽(曾经以为那是浮萍),嫩黄的小花杆支着朵朵嫩黄的小花,在湖面轻轻摇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