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沉默的教室》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沉默的教室》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45: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沉默的教室》读后感10篇

  《沉默的教室》是一本由(日)折原一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5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的教室》读后感(一):随便聊聊

  晚上看完了这本书,读下来倒是挺快的,校园题材的悬疑推理,伏笔是有的,只是读到后来越不想读下去……以至于谜底揭晓快要揭晓直至揭晓之际,心中毫无波澜起伏……

  相比起零食老师的馆系列……这本根本让我感觉不到内心的激荡,就是那种看到答案,大吃一惊,产生我竟然被骗了的感觉。

  尤其是结尾瞳和秋叶君……看的不爽……秋叶基本上算是中二渣男的设定吧……肃清……所谓以免被人欺负而制定的策略把整个班都搞得压抑难堪,婚外恋等等之类的,最后对于秋叶的结局并不爽快……

  不过因为我没有看过作者的其它书,不能乱下定论,不过这之中的伦理悬疑还是有的,以及情色上的描写,可能是翻译问题……让我觉得与以往的推理小说感觉不太一样。

  也不知道读1000篇推理小说这个愿望什么时候能完成:-P

  《沉默的教室》读后感(二):沉默相宜,叙诡无意。

  叙诡之王的叙诡系列让我对他直接判了死刑,而这一本书,则让他改判了有期徒刑。《沉默的教室》故事性较强,分成了几条线进行叙述。后半部分推理意味增强,有乐趣。但前文有小部分伏笔在后文似乎并未用上,不仅让人有略微失落。大部分的伏笔串起来已足够读者猜出结局和关键人物的身份。

  小小的叙诡手法其实还是有的,比如神崎一郎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当初的足立一郎,但在中学生活时每次提到足立都是只有姓,或者以“外来者”代称,从而将名字“一郎”隐藏起来,从而造成盲点。

  (作者在后记中说还会出续集《黑暗的教室》讲述高仓千春的故事,亦即山那边稀奇古怪的事。说实话这不免让人担心续集会不会落入模板套路化,相似的故事背景,类似的经历,整体阅读趣味上总是比不上前一本的,就像《白夜行》的续集《幻夜》一样。但是高仓千春的故事隐而不讲,却也总是令人好奇的。希望《黑》能够起到补充扩展的作用,从另一层面促成故事的完整性,而不是仅仅是姐妹篇相差无几凑对的存在。)

  《沉默的教室》读后感(三):欺负人的忘得了,被欺负的却到死也无法忘怀

  折原虽然对架构故事推理解谜不太拿手,得意技诡叙又常常混乱丛生,但对故事氛围的渲染总算是还不错,“肃清的教室”确实蛮有些凶险恐怖的味道:二十年后是怀揣着同窗会杀人计划的失忆男子的找回自我之旅,二十年前是年轻班主任在处处异样的乡村学校里不堪回首的执教经历,于是“失忆男子究竟是谁”与“是谁在幕后操纵肃清事件”成了第一部分横跨二十年的两个最大谜题,颇令人不忍释卷。尤其是过去部分,黑板上若隐若现的“肃清”大字,全体师生对所谓“肃清”的莫名敬畏,接连发生甚至在出现自杀者后依然如故的肃清事件,《恐怖新闻》背后令人不寒而栗的邪恶,沉默到怪异的3年A班,似乎无处不在却又从未现身的“肃清者”…再加上“过去”属性的时间背景,很容易进入状态。

  然而到了“难忘的朋友啊”节奏就有些混乱了,二十年前所有已知的未知的都告一段落,故事转而围绕同窗会开展多线叙述,可折原已经迫不及待的要抖开那些力度不够,作用不明,稍稍用下排除法就可得出结论,而中途揭晓更显得毫无意义的诡叙包袱了。譬如第一部分只提转学生的姓而不提名,主视角老师的姓名都未提起,以及二三部分在失忆者、复仇者身上那些故意模糊人物身份的小手段...如果说对失忆者与复仇者身份的遮掩还算是情节发展需要的话,模糊仁科老师的身份实在是毫无必要。

  “失忆者究竟是谁”——神崎一郎;“神崎一郎与三年A班有什么关系”——第一部分被隐藏名字的转学生(因为在学期内转进转出,所以开学和期末名单里都没有记录);“神崎一郎与同窗会有什么关系”——毫无关系...前半部分颇为扣人心弦的问题被急不可待的自说自话演绎成了相当无味的鸡肋,神崎一郎这个貌似男猪脚的人物到底有什么作用?以对肃清事件的心理阴影与对主线情节无关这两点来看,换成班上大部分同学似乎都无不可。

  然后是秋叶这厮以莫名而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召集同窗会的举办这点——从那样压抑而恐怖的班级毕业,二十年间不相往来,竟然会天真的认为“二十年后一切坏的回忆都会变成好的回忆”了(那些并不是直接受害者浅薄之辈在经历过二十年岁月蹉跎后或许可以说出“能来真是太好了”的话,而神崎无论过了多久都只会感到痛苦与厌恶,甚至为了复仇而改变了人生规划——虽然只是脑内杀人计划就满足了,能够认为初中生活愉快而充满回忆的除了当年的施暴者外不做他想,野吕、佐藤无不如此,即便是当年瘦瘦弱弱如今笑脸迎人的鹫尾当初也是久保村集团的一份子),想着绝不会这么简单一定还有什么阴谋,不曾想还真就这么简单..一定还有什么阴谋的对不对!类似这些貌似要大做文章其实什么也没有令人抓狂“只是这样而已么,前面那么多铺垫是什么!”的废线还有很多,第一部分戏份颇多的久保村在后文连出现领便当的资格都没有;多次提到的“本地居民与战后东京疏散移民小孩间的隔阂”似乎是想误导读者肃清者是本地居民出身的节奏,神崎与仁科会面前被殴打果然只是运气不好遇到强盗么?...

  更加令人郁郁不平的是,作为二十年前肃清事件制造者,校园恐怖的传播者,多起悲剧的发动者,二十年后杀人事件的始作俑者,秋叶恶行曝光后除了受了场惊吓外居然性命金钱地位全部毫发无损,甚至还抱得美人归(辻村是不是脑子被驴踢了?有一个少年时逼死同学的校园暴力的实施者男友真的大丈夫么?不过从他们能够把“肃清”当作性爱情趣来看辻村也大有变态的潜质);大部分同学们也一副“啊,都是过去的事了,小孩子的事情现在想想也没什么嘛,能跟老同学聚聚还是蛮好的”模样,完全忘记了当年的战战兢兢;反倒是原本的受害者稻垣一家成了彻底的恶人,落了个家破人亡的悲惨下场还反遭人痛恨(虽说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他人的生命,但对失独的中年夫妇来说“报仇”在情感上并不难以理解,可是,可是,费尽心机杀的都是“配角”,罪魁祸首还没除掉就双双毙命实在是智商捉急...加上阴暗、神经质又自鸣得意的性格...果然还是难以理解啊);而另一对人生被尽毁的悲情夫妻则更令人无奈了:仁科老师当年落荒而逃险有性命之忧,更被毁了姻缘娶了个毫无感情基础的老婆喜当爹二十年,事件之后竟然还就心怀感激,既往不咎,父爱迸发了。美玲多年后对强奸自己的罪魁不见太大的愤慨,反而是对客观也是为自己复仇了的复仇者新仇旧恨大爆发,实在有点本末倒置。当然,不愿回顾的被害者心理完全说得通,可为什么一转身又四处耍伎俩施加心理压力了!话说回来,故事里最残酷的,其实是少女时期拥有“妖精般圣洁的美”的美玲“一过三十五岁就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变成了一个中年妇女”这一点...

  与主线故事无关的主人公,不用为自己恶行付出代价的恶人,报仇跑偏了方向的复仇者,枉死的牺牲品,称不上是推理的排除法,郁结的结局...啊,这么说好像很不堪的样子...至少第一部分的气氛还是很足的,况且"孩子是最残忍的生物","人生轨迹可以轻易被改变","恶未必有恶报","仇恨先烧毁自己"...结构散乱主题不明的内容分开看也很现实主义嘛——如果篇幅能够压缩三分之一就好了。

  -----------------------------我是疑问的分割线----------------------------------

  十三级台阶之谜是怎么回事?多次出现有什么意义?

  似乎无处不在又遍寻无踪的“监视者”究竟是否存在?

  秋叶把挖掘时间胶囊列为同窗会的高潮,复仇者也神秘莫测的说“你们再也挖不到什么了…看过了里面的东西,真是受益匪浅”,时间胶囊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或许与秋叶如此执着的召开同窗会的理由有关?)

  除了稻垣外三年A组并没有第二个少年时期死亡的同学,学校废墟里出现的十二到十五岁少年骸骨是什么人?这里出现一个与主线故事无关的被害者也似乎没什么意义吧。

  稻垣的母亲为什么会在学校废墟翻找儿子的骸骨?稻垣死于跳楼自杀,遗体也早在二十年前就被领回安葬,为什么会有稻垣在学校消失的说法?这种流言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二十年年前校舍后的焚化炉里发现的骸骨是什么?谣传中美玲的尸骨当然是不可能,只是动物尸体而已么?与稻垣有关系么?

  二十年后的《恐怖新闻》署名“本报编辑”的是复仇者所写,署名“长谷川美玲”的是美玲所写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但后文一副找复仇者算账模样离家的美玲却并未出现稻垣家,而《恐怖新闻》里却说“本报编辑也在现场”,美玲究竟在哪里?

  秋叶是什么时候知道美玲的孩子是自己的?手工教室里被肃清者的人偶想必也出自秋叶手笔,秋叶既然早已知道美玲受孕看到卓郎时又怎么会那么震惊?(还是说他震惊的只是美玲把孩子生下来并与仁科结婚了...)

  《沉默的教室》读后感(四):这不是当代日本,这是文革!

  本书评不泄底。

  总体而言,《沉默的教室》读完,我是失望居多的。毕竟折原一的推理协会奖获奖作,本以为至少在诡计、意外性、推理三者之中至少有一项能让我啧啧称奇,但是却没有。推协奖优秀作品很多,好多都远远胜过此书。

  最要吐槽的是:

  这哪里是当代的日本?这分明是文化大革命!

  故事是讲一个30人的班级,初中阶段文攻武斗,贴大字报各种批斗,排斥异己,倾轧同学。即使是老师,如果路线错误,惹了造反派不高兴,造反派一样抓起来批斗到死。有好几人因此被整死、整残废、整成精神病。

  然后这些小P孩长大后,有几个饱受批斗(书中叫”肃清“)之苦的人,要复仇,要清算造反派,于是继续揪人、整人:又有好几人因此被整死、整残废、整成精神病。

  其他几个问题:

  书很厚,篇幅很长。本来这么大篇幅,起码应该给个大型的诡计布局,不过最终看到谜底,并不让我有太多惊讶。

  误导确实有,但是大多数都是容易看破的老把戏。唯一一个把我骗进的误导,其原理阿加莎的多部作品都运用过,而且阿加莎明显玩得成熟得多。——这本书最值得称赞的地方除了故事本身之外,也就是这个误导了;但即使如此,还是做不过阿加莎。

  推理基本没多少。如果这本是叙诡,或者是硬汉派的话,我也就认了。但是它偏偏不是叙诡,也不是硬汉派,他没有道理,写那么厚,写那么复杂,却不给出点给力的推理分析。

  还有纸张。我虽然没有洗手,但是读这本书时,我的手也不算脏。一翻这书,纸上立刻留下一个大黑手印,吓得我只好用指甲尖翻。

  《沉默的教室》读后感(五):肃清

  今天下午2点不到十分开始看这本书,四点快到时看完了这本书,期间收了晒的被子。书中多次出现“肃清”一次,巧合的是,前几天刚看了《肃清之门》,于是我不禁又想起了《彷徨之刃》、《告白》和李天一等等,这些都有着类似的主题,少年犯罪。当然本书还牵扯到老师的软暴力。

  《彷徨之刃》让我对少年法、司法制度产生质疑,《告白》里是老师对学生的精神惩罚,而《肃清之门》则是大屠杀惩罚。而今天下午刚看完的《沉默的教室》读完给我一种压抑感。

  第一部分是过去现在交叉叙述,现在是失忆男和医院院长千金女的探寻,过去是二十年前某所初中三年级的种种往事。过去的故事就是欺负和被欺负者间的纠葛,各种肃清,考试名次稍微多提升了几名的都要被肃清、抹杀。叙述中各种含糊其辞的称谓宣示着折原一又要玩叙述性诡计了。第二部分是现在的复仇,核心就是身份诡计,妻子啊、丈夫啊。第三部分就是揭露真相和一些逆转。而后记的结尾作者自己来了次神经质幻想,画上句点。

  叙述性诡计算合格,社会方面也不错,中规中矩的作品。而我更想谈的是学生暴力。对于书里罪魁祸首不仅没有啥报应(只是精神上受了下恐吓),还喜得妹子,泪牛满面啊。观察我的学生时代,没有受到任何欺负。幼儿园,被老师认为是班上最聪明的孩子,过生日班主任还送了个黑猫警长玩具。进入小学,优等生、二道杠,从这里开始我显示出一种特质,和班上成绩不行的学生们关系很好,这点在优等生中还是很少见吧,初中也是这样,一帆风顺。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开始变得寡言,反正高中和大学开始很长时间在周围人眼里我都是这个形象。记得以前都算活泼的啊。

  说到我有没有憎恨的人,我想到了高二发生的一件事,当时学校每个班要20个学生去填卡,什么教师满意度测评,21号到40号,我37号。结果出大事了,化学老师得了5%差评。很显然,有一个学生填了差。于是各种猜测开始,不少学生也建议可以公开答题卡。但是校方不肯,理由很简单,隐私。很长一段时间,化学老师都对我们心存芥蒂。

  大一暑假有次和父母小摩擦时,父亲告诉了我一件令我震惊的事,那就是当初我成了化学老师重点怀疑对象之一,还是最高度怀疑的,因为我当时最差的科目就是化学,时不时会拿个C,数学班里前五,化学却反过来的,于是班主任物理老师找我父亲谈过话,她说她难以保证化学老师今后对我的态度,她可以保证自己对我还是一视同仁。

  那一晚,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曾经认为班主任黄老师是我遇过的唯一一个把班上学生都当成孩子的老师,然而我错了,至少她那段话等于潜台词默认了我有高度写“差"的嫌疑。理由除了我的化学成绩,还有就是我曾反映过化学老师讲课声音不够高。老师怀疑我,我不怪你们,如果位置转换,我或许也会这么去怀疑,但是你们TM的去证实啊,去和我对质啊!却只是在YY中给我扣上帽子,我明白了高中这件事后面化学老师和班主任若有若无的行为。所以当后来同学们称赞班主任好时,我却一言不发。后来那个填“差”的学生自己戏弄老师得意之余泄露了天机,呵呵,此人一般化学都是拿A。

  不可否认,他们联手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经常会想如果没有这件事,我现在估计已经毕业了,和普通人一样开始工作了。当然因为这样,我认识了更多人,有好的事情、有坏的事情。但是这位化学老师注定成为我最憎恨的老师,而班主任您表面完美的平衡也暗藏着不和谐,至少,我已经看见了。所以一个人的好评率无关另一个人对TA的看法,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喜欢和不喜欢两种罢了,100%或0%,无关概率。

  《沉默的教室》读后感(六):浪费了这么好的构思。。。(泄底)

  真是够了,把贴吧里自己发过沉掉的帖子又贴过来

  虽然早知道这本书的评价不是很高,打不到折原一叙述诡计的高水准,但因为比较喜欢校园背景的设定,我还是去看了,整个书的感受就是:挖坑无数,草草填坑

  其实这本书给我的观书体验还是不错的,气氛塑造得很好,别的不多评论,我主要想说的是,关于秋叶这个人物的刻画,太莫名其妙了吧。

  首先,秋叶后来没有失忆,也不是人格分裂,二十年前的时间轴上,作为班级恐怖的制造者和幕后操控者,学习和整人两不误,连一起搭档多年的瞳都没有发现他的所作所为,可见他智商和心理素质都是很高的,然而,二十年后的时间轴上,秋叶作为一个有高等文化的成年人,他应该清楚自己小时候顽劣作为的性质,为何他还能若无其事高高兴兴的办同学聚会,而且满心觉得大家应该都经历的是美好的初中生活,可是毕竟闹出过人命啊...此处为矛盾一。

  矛盾二和三。在二十年后的时间轴上,秋叶的智商大幅度降低,在策划同学会和后来各种事件中,所有有建树的意见都是瞳提出的,秋叶完全只有附和的份儿,连脑子都没动过。。。感觉完全是个三观,心理都正常的普通人,这完全不符合二十年前心理阴暗城府深高智商的特点;但注意这不是作者的叙述诡计,因为这里大部分描写都是直接刻画秋叶心理活动的,所以应该是实写,另外秋叶的这些心理活动还包括对二十年前“肃清事件”的描述,完全不符合知道一切真相的当事者,或者说犯人,应该有的反应和心理。我开头也说了,秋叶既没失忆,也不是人格分裂,他自始至终都应该知道肃清事件的真相,但是被描写得却十分不自然,直到书最后才仿佛突然想起来一样“没错,肃清什么的不都是自己搞的把戏嘛”OTZ...愚以为这毫无逻辑可言啊,,,总不可能把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也作假作为叙述诡计吧,这样也太低级了。。。

  最后还两个小疑问1,学校着火后废墟里出现的遗体是?

  2,后来揭露神崎一朗在青叶初中生时的名字应该是足立一朗,为什么前文描写的时候却是足立启介呢?

  3.久保村在当时的班级中的作用是什么?他是如何被秋叶利用呢?

  顺便再说说我对此书的评价吧,构思别出心裁,故事巧妙,气氛诡异,古今两线交错,线索众多,接近本格布局,本有神作潜质,无奈收尾乏力,余味不足…只留下无数坑未填…

  《沉默的教室》读后感(七):《沉默的教室》,说好的叙诡呢? ——折原一果然不是好东西

  泄底慎入

  ========================================

  当初看完《倒错的死角》,虽然最后有些惊喜,但觉得折原一为了叙诡而把所有人都变成精神病了,所以对他的印象不太好。后来听说倒错是他早期作品,不够成熟,公推最好是《沉默的教室》,作者自己觉得最得意之作是《冤罪者》,于是决定再看看其他的减少对他的偏见。

  据说看完《沉默的教室》之后会想飞去日本咬作者,嘿嘿,那就看你吧!由于之前看过一些叙诡搞得我疑心重重的,连老师是不是男的我都很怀疑,直到看到他跟女老师搞在一起了我才确信他是男的,仔仔细细看到四百几页的时候我还觉得故事说的不错的,情节也很吸引人,做好心理准备最后会来个什么大逆转。

  头痛了两天最后一百页没看,今天好了心情不错决定把它看完~~复仇者、失忆者、小报编辑陆陆续续被抖出来了,坏淫最后跟没人滚床单了,重要的事情也交代清楚了。但是!但是!说好的叙诡呢?!一直都没有大逆转好不好!!大篇幅写的神崎一郎最终只是打酱油?!十三级楼梯、校长的照片、监听者这些都没解析,难道又是精神病发作?

  好吧,我发现告诉你这本书是叙诡才是最大的诡计,我们都被作者骗了!!!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变态小说,这货不是推理TAT...

  最后这个三星这个不太差的评价是因为前面那四百几页的,前面的确写的不错,不过虎头蛇尾了,尤其是没有大逆转!

  《沉默的教室》读后感(八):看过的页数最多的推理小说

  最后竟然QJ,便宜了秋叶这小子。秋叶这个姓氏让我想起“秋叶王子”(情人交响曲)。学习好就是挺聪明,聪明计策想得出来。一大堆的障眼法———失忆者(足立一郎)、初中坏蛋四人组、驼背老师(发出电车脱轨)。结局就是一个被QJ可怜虫、一个神经病父亲、QJ过现在继续“肃清”副级长瞳。哈哈!够变态,我喜欢。

  这本书五百多页,绝大多数是废话,叙事性诡计。这种书前面都快困了,我前前后后花了一两周才读完,相对于我平时的读书速度算慢了。折原一这一作者我第一次读他的作品,估计以后也不读了,废话太多。我还是看到图书馆书架上这本书比较厚,抽出来看它的封面有新意,又是新星出版社的午夜文库,我就借走了。

  其实白夜行字数可能更多,但白夜行我是在手机上看,不知具体多少页,这本排版每页字数较少,注释又较为详尽,所以页数较多。

  《沉默的教室》读后感(九):不作死不会死

  话说看到豆瓣上列出来新星出版这本的时候,我真是超期待的,特地向图书馆点播采购此书,成为第一个借阅者。拿到书超厚一本,被后面的简介吸引到了,阅读的慾望立马拉升,但是看完500多页,觉得有点失望加吐槽无力啊。

  其实这本书里的情节发展和事件主要人物的身份还是很好猜的,对某几个人物作者都有暗示到。觉得这本书相对于之前看的倒错系列和者系列来说,叙述性诡计的运用要弱了很多啊。

  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 肃清的教室,第二部 难忘的朋友啊,第三部 永别了,朋友。每部都是埋线,运用多重视角来叙述。

  第一部分

  1、某个男人被车撞后失忆,连自己到底是谁也不知道,身上唯有怀揣着一份同学会的通知和杀人计划,男子一边根据同学会的通知调查自己的身份,另一边又担心自己只是个杀人犯,对同学怀有仇恨,设计出杀人计划。

  2、从年轻老师和班中小报两个角度向读者讲述二十年前的校园故事。

  年轻教师来到乡下的学校执教,一上来就被委任为班主任,感受到班级异样的氛围,黑板上未被擦清的“肃清”和被肃清的人名,都显现出不好的预感。在班级里流传的小报,每一期都绘声绘色地讲述了班中事件,肃清的对象,恐怖传说等等。教室就如同被笼罩在高压政策下的,压抑的氛围。不幸的事件接连发生,肃清对象从秋叶到稻垣到转学生再到长谷川美玲。秋叶被泼猪血受惊,稻垣跳楼自杀,转学生再度被欺凌,长谷川被他人侵犯,连带着老师也被卷入与长谷川之间的丑闻中,最后中途逃离学校,却在离开学校的铁路上遇到脱轨。

  谁在幕后操纵着这个班级?谁在暗中监视着一切?谁在执行着肃清,制裁着学生和老师?

  第二部分,为了同学会再聚,秋叶和辻村进行着筹备。

  1、失忆男子继续查找自己的身份,但是同学都不知道他到底是谁,被管理员认出来,得知自己是神崎一郎,但并不在毕业名录上。【其实就是个陪衬。。。

  2、出现了复仇者,假冒长谷川美玲,利用秋叶等让你制作的同学会通讯实施着杀人计划。复仇者的身份成了个谜。【其实排除法还是很简单就知道是谁的

  3、出现在通讯上被采访到的学生和喜多村老师相机死亡,而佐藤和辻村分别收到了“肃清”的告知信。召开同学会的当天,在学生聚集的教室发生了火灾。

  第三部分,各种真相还原。

  1、年轻班主任——仁科老师【话说作者大人你有必要之前一直瞒着不写出来老师的名字伐啦,前面说的两个明显不是的,一个前任的精神分裂了,一个只是中途接替,不会搞混的呀。

  2、复仇者——第一是与这个学校有关系,知道这个班级发生的事情的人;第二是对这个学校、班级有仇恨的人。根据前面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就可以把目标锁定。

  作者也有个暗示,比如跟喜多村老师喝酒的时候,喜多村认出了复仇者的身份呢,与之平等交谈,还说对方这个年纪已经谢顶了,排除了犯人是学生的可能。

  3、真正的长谷川美玲——仁科说自己的婚姻受到胁迫而被迫与高仓分手,妻子是个谎言者,婚姻走到了尽头,对妻子的描述:结婚的时候是个小姑娘,女人过了35岁身材开始走样。

  4、当年侵犯长谷川美玲的人——仁科说妻子不忠,自己养大的儿子并不是亲生骨肉;复仇者看到仁科卓郎误以为是秋叶。。。

  5、当年沉默的教室制造者,传递着校园恐怖新闻,引发校园内悲剧及现在这些杀人事件的始作俑者却没有得到真正的肃清。

  这本书其实就是一本讲述校园欺凌,作死之人没有得到因果报应的小说。

  书中人物虽然列了一大把,但真正相关的只有几个核心人物。

  关于人物的处理:

  1、失忆者当然不会是坏人。

  2、复仇者虽然情有可原,但是觉得他的报复对象错了吧。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3、始作俑者:此书中最邪恶的人。

  欺凌者会忘记自己的行为,但被欺凌者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遭遇。

  15岁的孩子最残忍,在他们眼中恶作剧只是好玩的事情,却是对他人最残忍的行为,改变了别人的命运。年轻时不用为自己的恶作剧行为承担责任。20年后依然没有得到制裁,也不以为然,为什么还能被原谅呢。这一点看得我很郁闷啊,主题不明。。。

  推理部分:

  后半段开始表明人物的身份,从前面的叙述和各种伏线也能猜到到底是谁了。要说推理其实就是排除法。所以觉得阅读下来并没有什么逆转的惊喜感,只是觉得作者你花费这么多笔墨故弄玄虚干嘛,早就识破了真相好不。

  总结小说:比较啰嗦冗长、故弄玄虚、叙诡太弱

  《沉默的教室》读后感(十):再好的厨艺也挽救不了完全变质的食材……

  有差不多大半年没看推理小说了,没想到今年看的第一本就给我当头一棒,如同吃了一块闻起来浓香四溢、看起来色泽诱人、味道也搭配的恰到好处但吃下去发现肉已经变质的烤肉,惊叹之后的愤怒简直无法用言语来描述!

  书评设计剧透,没看过书的慎入!

  ………………………………分割线………………………………

  平心而论,折原的叙述性技巧相当令人赞叹,虽然本书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叙诡的因素,但单纯的不同身份当事人之间视角与时间空间的转换就足够吸引读者眼球,随着情节的推进,视角不断增加却没有混乱,一个个之前故意误导读者的叙诡被作者自己揭穿却又埋下新的疑惑适时的掌控着读者们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不得不说折原在讲故事的技巧方面堪称大师。

  然而,本书值得称道的,也仅此而已,除了叙述性技巧外,从故事人设的合理性到最后线索伏笔的收回及结局的安排,可以说实在漏洞百出;作为推理的核心,事件本身的荒谬导致了一切失去了根基,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问题一、秋叶拓磨的执行力。

  所有事故的根源都是班长秋叶的恐怖政治式的思想管制造成的,且不论这种管制是否现实(这个问题在问题二里讨论),单纯说其中需要的执行力,我觉得换成一个高级特工来都未必做得到。举几个明显的例子:

  1、最明显的是《恐怖新闻》的内容非常详实,其中很多事件是发生在夜晚的学校的,也就是说明秋叶在每次事件发生时在躲在晚上黑漆隆冬的学校里,他家里居然从来不管孩子晚上不在家?而且在他自我肃清的事件里,母亲说过他平时晚上不会出门,也就是说他每次都是偷偷出门但家里从来没发现过?我记得我高中时晚上逃寝出去上网,没几次就被老师发现了,差点被记过……

  2、所有在学校发生事件的当事人,都感觉到了被人窥视,就算其中一部分是错觉,但结合上一条,证明有部分人的感受是真的,而且包括仁科老师在内,有几个人付诸行动寻找过窥视者,但没有一个人发现过秋叶的踪迹,这TM比007的侦查和反侦察能力还厉害啊,你是开了挂的柯南吗?

  3、恐怖新闻的印刷与分发。恐怖新闻的印制一直是我疑惑的地方,最后的解释是秋叶的父亲是教师所以有钢板,但按照情节,这个新闻是发布给所有同学的,也就是说每次至少打印二十多份,秋叶的父亲从来不在意打印纸的消耗吗?70年代的打印可不像现在这么低廉……而且,这个新闻都是突然出现在所有同学的课桌里的,意味着秋叶必须在无人发现的情况下很早到学校分发这个,在至少一年多的时间里,怎么保证从来没人发现早起偷偷往同学课桌里放这个?

  4、火车脱轨。从仁科和高仓两人的视角,樱花树下的闪光不可能两人同时产生错觉,那么脱轨必定是秋叶干的,这个太厉害了,初中生策划火车脱轨事故,这比桐原亮司还狠啊……

  问题二、恐怖政治的可行性。

  不知道是不是赤军事件在日本影响太过巨大以至于成了折原心中的魔障,虽然日本社会风气确实相对森严,但一个《恐怖新闻》和“肃清”两个字就能实现控制政治,实在是天方夜谭。特别是折原自己在书中也说过,“初中时代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那是人的精神和肉体都处于最不安定的阶段,同时也是最冷酷、最残忍的阶段”,这时候的少年最为叛逆和不可预测,性格多样性导致这种情况下不同的少年会有各种不同的反应,如何保证所有同学都会害怕?所有的校园霸凌事件里,武力和家世才是力量,不良四人组作为班级里占有绝对武力优势的群体,如果他们自己主持肃清还可以理解,但其他人搞这个,他们凭什么怕?凭什么要受指示?我看不到任何合理性,只要四人组表示对恐怖新闻和肃清的藐视,这个所谓的恐怖政治氛围立即会烟消云散,如果他们有一定的野心(学校不良团伙头目有野心很常见),直接自己把这个恐怖政治利用起来倒是更有可能,而不是被人支配当工具。所以说,整个横跨几十年的多重系列犯罪案件都是建立在一个空中楼阁上的,基础都不存在。

  问题三、事件各种巧合。

  仁科老师“侮辱”长谷川美玲的事件,可以说是各种巧合才正好实现,其中漏洞很多。

  1、秋叶除了趁长谷川生病意识不清强暴了她并早X内S,并没有进一步措施,他保证知道长谷川怀孕?总不至于自恋到以为自己一定一炮中奖吧?或者说他并没有想到让她怀孕?那彼岸花怎么解释?

  2、长谷川中毒是因为想吃彼岸花堕胎,但她是听已经过世的祖母/外婆说的,秋叶是如何得知长谷川知道这个民科知识的?假如她不知道呢?后续的中毒岂不是都不成立了?

  3、仁科晚上喝醉了想到长谷川可能还在学校才赶回去,以至于让人误会。秋叶如何保证长谷川没有提前回家?如何保证仁科不会在餐厅就喝趴下被送回家?如何保证仁科酒后还记得回长谷川并回学校?如何保证不是由高仓回去查看长谷川的情况?如何避免长谷川的父母先到学校找到长谷川?如何保证仁科醉到进屋直接脱衣服睡觉而不是还神志清醒把长谷川叫起来让她回家……一个都保证不了……

  所以说这件事巧合多到已经完全没办法看了……

  问题四、未填的坑和无法解释的现象。

  1、反复提到的十三级和十四级阶梯到底怎么回事?如果是一个人的错觉可以理解,但好几个学生遇到这个问题,那么阶梯理应有什么非同寻常的地方吧?然而直到最后也完全没提这事……叙诡里吗,故弄玄虚很正常,但完全没有道理的渲染就是很拙劣的手段了。

  2、反复提到的学校里的幽灵现象。主要表现在反复提到的各种事件当事人被窥视、有人接近以及钢琴无端发出声音却找不到人,很显然,只有三个解释,要么所有当事人心理都有问题、神经衰弱加异常敏感,要么是真有幽灵,第三个原因当然就是秋叶装神弄鬼。前两个解释理应不成立(如果成立这就不是推理,是灵异小说了),那么问题又回到第一个问题里秋叶的执行力——这货不去当柯南维护世界和平或者当莫里亚蒂教授制造惊天悬案真是屈才了……

  3、久保村雅之的性格与下落。下落方面不写也罢,当作叙诡的一个障眼法也在情理之中,但作为身高体壮且性格叛逆的不良团伙老大,居然被一个莫名其妙的肃清当工具且没有任何反制的行动,不知道各个学校的校霸们看到这个故事会不会笑掉大牙……

  写到下午一点多还没吃午饭,好饿,先这样吧,想到什么再补充。

  总而言之,对于这篇小说,给我的感觉可以做个类比,好比一个布局精妙、情节紧张、悬念丛生、高潮迭起的连环密室杀人案,让人欲罢不能叹为观止!最后,一切的一切调查结果和证据都表明,这些密室都是真正的密室,没有任何机关和技巧能实现杀人行动,案件变成悬案;最后作者揭露了真相,“凶手会隐身术和穿墙术”……

  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