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沉默的教室》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沉默的教室》的读后感10篇

2018-08-15 05:0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沉默的教室》的读后感10篇

  《沉默教室》是一本由(日)折原一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54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的教室》读后感(一):细节疑问

  昨天大晚上看完了本书。

  情节还算好但是有些疑问

  公夫是自杀的而且尸体也被家人带走了为什么到后来却说公夫是去学校而消失的?如果说死亡算是消失的话那教学楼焚化后的尸骨算是谁的?而且公夫的母亲为什么还找到遗骸称是自己孩子的?

  孩子的尸骨是十二三岁的,但是初三学生年龄普遍在十五岁左右,哪怕稻恒死的时候也是十五岁左右,尤其是小孩成长比较快,认错年龄的可能性恐怕不大。

  真正的长谷川美玲是什么情况下和稻恒武彦再见面的?鹫尾和稻恒武彦应该也二十年没见,之前见的也少,却说看上去眼熟名字在嘴边,有点不合实际时间胶囊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

  另外神崎一郎的线索剧情没什么推动左右,实在感觉有点欺骗读者,跟主线相关不够密切

  也许作者会在后面的解答篇里面补全吧。。。

  《沉默的教室》读后感(二):欺负人的忘得了,被欺负的却到死也无法忘怀

  折原虽然对架构故事理解谜不太拿手得意技诡叙又常常混乱丛生,但对故事氛围渲染总算是还不错,“肃清的教室”确实蛮有些凶险恐怖味道:二十年后是怀揣着同窗会杀人计划的失忆男子的找回自我之旅,二十年前是年轻班主任在处处异样乡村学校里不堪回首的执教经历,于是“失忆男子究竟是谁”与“是谁在幕后操纵肃清事件”成了第一部分横跨二十年的两个最大谜题,颇令人不忍释卷。尤其是过去部分,黑板若隐若现的“肃清”大字全体师生对所谓“肃清”的莫名敬畏,接连发生甚至在出现自杀者后依然如故的肃清事件,《恐怖新闻》背后令人不寒而栗邪恶,沉默到怪异的3年A班,似乎无处不在却又从未现身的“肃清者”…再加上“过去”属性的时间背景,很容易进入状态

  然而到了“难忘朋友啊”节奏就有些混乱了,二十年前所有已知的未知的都告一段落,故事转而围绕同窗会开展多线叙述,可折原已经迫不及待的要抖开那些力度不够,作用不明,稍稍用下排除法就可得出结论,而中途揭晓更显得毫无意义的诡叙包袱了。譬如第一部分只提转学生的姓而不提名,主视角老师姓名都未提起,以及二三部分在失忆者、复仇者身上那些故意模糊人物身份的小手段...如果说对失忆者与复仇者身份的遮掩还算是情节发展需要的话,模糊仁科老师的身份实在是毫无必要

  “失忆者究竟是谁”——神崎一郎;“神崎一郎与三年A班有什么关系”——第一部分被隐藏名字的转学生(因为在学期内转进转出,所以开学和期末名单里都没有记录);“神崎一郎与同窗会有什么关系”——毫无关系...前半部分颇为扣人心弦问题急不可待的自说自话演绎成了相当无味鸡肋,神崎一郎这个貌似男猪脚的人物到底有什么作用?以对肃清事件的心理阴影与对主线情节无关这两点来看,换成班上大部分同学似乎都无不可。

  然后是秋叶这厮以莫名而高涨热情投入到召集同窗会的举办这点——从那样压抑而恐怖的班级毕业,二十年间不相往来,竟然会天真的认为“二十年后一切坏的回忆都会变成好的回忆”了(那些并不是直接受害者浅薄之辈在经历过二十年岁蹉跎后或许可以说出“能来真是太好了”的话,而神崎无论过了多久都只会感到痛苦厌恶,甚至为了复仇而改变人生规划——虽然只是脑内杀人计划就满足了,能够认为初中生愉快而充满回忆的除了当年的施暴者外不做他想,野吕、佐藤无不如此,即便是当年瘦瘦弱弱如今笑脸迎人的鹫尾当初也是久保村集团的一份子),想着绝不会这么简单一定还有什么阴谋,不曾想还真就这么简单..一定还有什么阴谋的对不对类似这些貌似要大做文章其实什么也没有令人抓狂“只是这样而已么,前面那么多铺垫是什么!”的废线还有很多,第一部分戏份颇多的久保村在后文连出现领便当资格都没有;多次提到的“本地居民与战后东京疏散移民小孩间的隔阂”似乎是想误导读者肃清者是本地居民出身的节奏,神崎与仁科会面前被殴打果然只是运气不好遇到强盗么?...

  更加令人郁郁不平的是,作为二十年前肃清事件制造者,校园恐怖的传播者,多起悲剧的发动者,二十年后杀人事件的始作俑者,秋叶恶行曝光后除了受了场惊吓外居然性命金钱地位全部毫发无损,甚至还抱得美人归(辻村是不是脑子被驴踢了?有一个少年时逼死同学的校园暴力实施男友真的大丈夫么?不过从他们能够把“肃清”当作性爱情趣来看辻村也大有变态潜质);大部分同学们也一副“啊,都是过去的事了,小孩子事情现在想想也没什么嘛,能跟老同学聚聚还是蛮好的”模样完全忘记了当年的战战兢兢;反倒是原本受害者稻垣一家成了彻底的恶人,落了个家破人亡悲惨下场还反遭人痛恨(虽说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他人的生命,但对失独的中年夫妇来说“报仇”在情感上并不难以理解,可是,可是,费尽心机杀的都是“配角”,罪魁祸首还没除掉就双双毙命实在是智商捉急...加上阴暗神经质又自鸣得意性格...果然还是难以理解啊);而另一对人生被尽毁的悲情夫妻则更令人无奈了:仁科老师当年落荒而逃险有性命之忧,更被毁了姻缘娶了个毫无感情基础老婆喜当爹二十年,事件之后竟然还就心怀感激既往不咎父爱迸发了。美玲多年后对强奸自己的罪魁不见太大的愤慨,反而是对客观也是为自己复仇了的复仇者新仇旧恨大爆发,实在有点本末倒置。当然,不愿回顾的被害者心理完全说得通,可为什么一转身又四处耍伎俩施加心理压力了!话说回来,故事里最残酷的,其实是少女时期拥有妖精圣洁的美”的美玲“一过三十五岁就以不可思议速度变成了一个中年妇女”这一点...

  与主线故事无关的主人公,不用为自己恶行付出代价的恶人,报仇跑偏了方向的复仇者,枉死的牺牲品,称不上是推理的排除法,郁结的结局...啊,这么说好像很不堪的样子...至少第一部分的气氛还是很足的,况且"孩子是最残忍生物","人生轨迹可以轻易被改变","恶未必有恶报","仇恨先烧毁自己"...结构散乱主题不明的内容分开看也很现实主义嘛——如果篇幅能够压缩三分之一就好了。

  -----------------------------我是疑问的分割线----------------------------------

  十三级台阶之谜是怎么回事?多次出现有什么意义?

  似乎无处不在又遍寻无踪的“监视者”究竟是否存在

  秋叶把挖掘时间胶囊列为同窗会的高潮,复仇者也神秘莫测的说“你们再也挖不到什么了…看过了里面的东西,真是受益匪浅”,时间胶囊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或许与秋叶如此执着的召开同窗会的理由有关?)

  除了稻垣外三年A组并没有第二个少年时期死亡的同学,学校废墟里出现的十二到十五岁少年骸骨是什么人?这里出现一个与主线故事无关的被害者也似乎没什么意义吧。

  稻垣的母亲为什么会在学校废墟翻找儿子的骸骨?稻垣死于跳楼自杀,遗体也早在二十年前就被领回安葬,为什么会有稻垣在学校消失的说法?这种流言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二十年年前校舍后的焚化炉里发现的骸骨是什么?谣传中美玲的尸骨当然是不可能,只是动物尸体而已么?与稻垣有关系么?

  二十年后的《恐怖新闻》署名“本报编辑”的是复仇者所写,署名“长谷川美玲”的是美玲所写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但后文一副找复仇者算账模样离家的美玲却并未出现稻垣家,而《恐怖新闻》里却说“本报编辑也在现场”,美玲究竟在哪里?

  秋叶是什么时候知道美玲的孩子是自己的?手工教室里被肃清者的人偶想必也出自秋叶手笔,秋叶既然早已知道美玲受孕看到卓郎时又怎么会那么震惊?(还是说他震惊的只是美玲把孩子生下来并与仁科结婚了...)

  《沉默的教室》读后感(三):略有失望的杂合体与急就章:这货不是推理

  刚刚花了两个小时草草读完,趁着书中某些内容依旧记忆犹新简单说几句。本人仅仅是个日系推理的门外汉,对于折原一和日本推理界的创作情况不是很了解,加之才疏学浅,这里只能仿照有位前辈对此书的日版评论玩玩人格分裂,针对这本书的内容和结构来一些简明扼要的自问自答,顺便羼杂几句不算是评论的吐槽。

  以下开始严重剧透!

  问题一:第二部中提及的行凶者是谁?

  回答:就是…………………………(防剧透)…………………………3A班那位受人欺凌(所谓“肃清”)而跳楼自尽的学生的父亲。作者有意在第一部中将其描写为一个具有通情达理个性的人物,借以将满腹怀疑的读者的视线引开。

  问题二:第一二部中提及的那位失忆男子是怎么回事儿?他到底是不是3A班的成员?他和杀人者有无关系?

  回答:他是第一部以班主任自述视角叙述(后面再解释)时所提及到的那位受到欺凌而被迫转学的插班生,曾经在3A班停留过一段时间,但是因为无始无终,所以在开始以及毕业时的名单里都没有提及他。他在二十年后(两个叙述时间线之间的差距大致是这些年吧?后面解释)因学生重聚一事被再次提起而回想起自己屈辱的过去,萌生杀意,拟定了被救他的女子所看到的杀人计划,但并未执行就意外失忆。所以答案就是:他!与!杀!人!事!件!无!关!(好坑啊)

  问题三:既然失忆男子曾在3A班,为什么在第一部的叙述中找不到有关他名字的记录?

  回答:因为折原一爱玩叙诡,在第一部提及此人时只说姓氏而不提及名字(失忆男子=受欺辱的转学生=一郎,与班里的另一个一郎重名)。

  问题四:3A班“肃清”行动的执行者是谁?目的何在?

  回答:就是被选为课长(?忘了称谓了……)的那个男生。目的?其实就是软暴力吧,谈不上什么具体目的?对现实处境不满、满足变态欲望好玩……作者也没明确指出。对于反面角色来说,干坏事其实不需要理由……

  问题五:书中所采用的叙述结构很乱?

  回答:比起倒错系列算是清晰很多了。这里稍微介绍一二:详细点说,第一部双视角叙述,两条线索:一条以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是3A班的第二任班主任(后面解释),讲述二十年前3A版恐怖的“肃清”行动,从其上任起始,到其辞职离去为止;另一条以第三人称叙述,叙述的主要人物是失忆者“他”与造成其失忆的女子(后来成为其女友),讲述二人寻找记忆与身份的过程。第二三部叙述对象变化很多,主要以“行凶者”、“失忆者”、“课长、副课长(后来成为情侣)”以及“第一任班主任”几条线索来分头叙述,线索时分时合,在最后汇聚一处,基本解释清了所有问题。

  问题六:书中除了在“失忆者”的身份这个问题上玩了叙诡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叙诡?

  回答:有的。作者利用一些写作上的花招,玩弄叙事策略限制了读者的认知成功的令我们在阅读第一部的大部分时间中相信线索一中失忆者寻找的“班主任”就是线索二中那位充当班主任的叙述者。事实上,3A班有三位班主任,第一位不堪“肃清”的刺激,中途离职;第二位如前所述,同样中途辞职离去(遭遇车祸但活下来了),第三位顺利带完3A班,十余年后车祸而亡(第一起车祸似乎是肃清者所为

  ,第二起车祸与案件毫无关系)。什么?为什么第二位班主任的恋人与第三位班主任的妻子和她们的恋人(爱人)都在学校认识?我怎么知道?只能说这是折原一为了叙诡而叙诡。

  问题七:本书的最大悬念是?

  回答:应该就是那位被人QJ后不知去向女生的下落。她成为了第二位班主任的妻子——被确认为失踪的重要女角色其实一直在成为叙述中心的人物的身边并被屡次提及——这可能是本书唯一稍微有些令人出乎意料地方吧。不过,作者卖弄的这个花枪好像并没起到什么实际效用,除了令人吃了一惊之外,也没什么可以值得去说的了。

  问题八:3A班的暴力四人组是怎么回事儿?

  回答:也是和案件无关的人物,就是作者拿出来吸引读者的怀疑火力的靶子而已,别看长得凶身体倍棒,其实都是闻“肃清”而色变的软蛋……

  问题九:对本书的故事进行简要叙述?

  回答:简单来说,就是3A班一位身为课长(班长一类的职位)的学生出于内心阴暗面驱使——亦或是单纯为了好玩——仿照发生在附近的历史事件,开始以“肃清”的软暴力手法来策动全班学生排斥某位他认为不顺眼的老师或者学生,使得全校长期陷入一种恐怖的气氛中。为了混淆视听,他利用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油印小报——“恐怖新闻”操纵班里的讨论话题,将自己也打扮成“肃清”行为的受害者。

  在此期间,发生了一连串失控的“大事件”:一位男生因不堪其辱而跳楼自尽,间接导致了后文中其父亲的复仇;一位中途转学来的男生不堪肃清之辱而再次转学——就是二十年后的那位失忆者;一位女生被这位不善控制欲望冲动的课长QJ,但女生并不知道QJ者是谁,阴错阳差间酒醉的第二任班主任躺到了她的身边,被人误以为是QJ者,后者自己因酒醉也误打误撞的相信了(所以说,没事别灌黄汤,另外这

  情节也太狗血了吧),最终女生怀孕转学,第二任班主任被迫抛弃了刚谈上的女友同事,离职后——确切说车祸痊愈后和其结婚(二十年后发现儿子不是自己的,本来就不爱的妻子也风情不再——好滥俗的剧情)。这些有些零散混乱的故事段落就成为了支撑第二三部叙事内容的基石了。不知道怀孕女生去向的复仇者利用了她的信息混入同学会的通信之中,传递各种信息耍出各种技巧杀了两个当年间接导致自

  己儿子自杀的家伙,还试图将3A班一网打尽,结果功亏一篑;失忆者同样横插一杠子进入同学会想打探究竟(这家伙除了把水搅浑之后毫无用处),最终找回了自己的身份;课长与副课长都是欲望强烈的都市男女,在组织同学聚会时顺便搞到了一起;好在这二位在昏天黑地的ML之余还没忘记干点实事,对利用“肃清”手法(其实就是课长本人的手法)跑来搅局的失忆者、行凶者各种追查各种恐惧,最终还顺

  带着救了险些被烤熟的整个3A班。

  在知道发生的一切后,第二任苦逼的班主任也开始怀疑了,于是和这帮各怀鬼胎的家伙搅到了一起,于是各种乱斗、互相调查……最终行凶者试图杀掉这些目的不同却都胡搅一通的家伙(要我我也想杀了他们,弄得我心烦意乱),耐不住性子便把他们一起找来了,打算挨个试刀……可惜被妻子阻止,没有成功,于是纵火自己了断了。课长副课长经历一番曲折后相互体谅决定

  长相厮守,一起开房去了,失忆者在恢复身份后被女友(开车撞他的那位)打消了复仇的念头,二位也天长地久了……只有那位娶了不爱的妻子还戴了绿帽子的班主任不得不躲在黑夜里哭泣,忍受不幸的家庭,连当年恋人的寻人启事也不敢答复……悲剧啊!

  最后简要总结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好话谁都会说,揭露了校园暴力的种种弊端,展现了家庭生活中的种种人情冷暖,情节设计一波三折、有令人意想不到之处、故事里那种诡异阴森的气氛被作者一支妙笔烘托渲染的十分得当,bababababa…翻来覆去就是那套百听不厌的词儿,不说了。这里只挑毛病!

  第一个关键字:杂。本书人物众多,开篇就列出3A班的三十名学生(还不包括老师家长),登场人物过多;加之折原一似乎出于周全考虑,对于大多数学生的行为、性格甚至来龙去脉都有一定笔墨、或浓或淡的叙述,使得全书成为了五味俱全、头绪纷繁的杂货铺,粗粗读来甚是杂乱铺张,在结构与内容上欠缺精审。

  第二个关键字:散。看得出作者是想在结构塑造与内容设计上有一番作为的;不过很遗憾的说,从阅读中可以发现,作者在结构弥合与情节处理上依然未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严丝合缝;不该详写的无用赘笔过多,应该详写的几条叙事线索却是过于简略,情节的编织与线索的连接多有生硬牵强之处,整部小说给人以不够圆融贯通的感觉。

  最后的最后,这货不是推理吧?没看出故事里有多少推理成分,也缺少令人眼前一亮的逆转与讨论,至多是带有悬疑成分的惊悚小说而已。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原谅我没读过后面的《黑暗的教室》,如果故事就这样结局的话,实在太让人胸口淤塞心怀郁闷了!制造了这么多场悲剧的“肃清”的始作俑者就这样哭一场忏悔两句就直接抱得美人归一起HE了?不爽!

  写完后的补充:《沉默的教室》貌似没有中文版,久闻其名声,还是抱着很大的希望去看的,结果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私以为远不如作者的《冤罪者》,水准之作吧!

  《沉默的教室》读后感(四):浪费了这么好的构思。。。(泄底)

  真是够了,把贴吧里自己发过沉掉的帖子又贴过来

  虽然早知道这本书的评价不是很高,打不到折原一叙述诡计的高水准,但因为比较喜欢校园背景的设定,我还是去看了,整个书的感受就是:挖坑无数,草草填坑

  其实这本书给我的观书体验还是不错的,气氛塑造得很好,别的不多评论,我主要想说的是,关于秋叶这个人物的刻画,太莫名其妙了吧。

  首先,秋叶后来没有失忆,也不是人格分裂,二十年前的时间轴上,作为班级恐怖的制造者和幕后操控者,学习和整人两不误,连一起搭档多年的瞳都没有发现他的所作所为,可见他智商和心理素质都是很高的,然而,二十年后的时间轴上,秋叶作为一个有高等文化的成年人,他应该清楚自己小时候顽劣作为的性质,为何他还能若无其事高高兴兴的办同学聚会,而且满心觉得大家应该都经历的是美好的初中生活,可是毕竟闹出过人命啊...此处为矛盾一。

  矛盾二和三。在二十年后的时间轴上,秋叶的智商大幅度降低,在策划同学会和后来各种事件中,所有有建树的意见都是瞳提出的,秋叶完全只有附和的份儿,连脑子都没动过。。。感觉完全是个三观,心理都正常的普通人,这完全不符合二十年前心理阴暗城府深高智商的特点;但注意这不是作者的叙述诡计,因为这里大部分描写都是直接刻画秋叶心理活动的,所以应该是实写,另外秋叶的这些心理活动还包括对二十年前“肃清事件”的描述,完全不符合知道一切真相的当事者,或者说犯人,应该有的反应和心理。我开头也说了,秋叶既没失忆,也不是人格分裂,他自始至终都应该知道肃清事件的真相,但是被描写得却十分不自然,直到书最后才仿佛突然想起来一样“没错,肃清什么的不都是自己搞的把戏嘛”OTZ...愚以为这毫无逻辑可言啊,,,总不可能把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也作假作为叙述诡计吧,这样也太低级了。。。

  最后还两个小疑问1,学校着火后废墟里出现的遗体是?

  2,后来揭露神崎一朗在青叶初中生时的名字应该是足立一朗,为什么前文描写的时候却是足立启介呢?

  3.久保村在当时的班级中的作用是什么?他是如何被秋叶利用呢?

  顺便再说说我对此书的评价吧,构思别出心裁,故事巧妙,气氛诡异,古今两线交错,线索众多,接近本格布局,本有神作潜质,无奈收尾乏力,余味不足…只留下无数坑未填…

  《沉默的教室》读后感(五):以玩弄读者为第一目标

  《沉默的教室》折原一 150102

  为了隐藏主线用了三条线路,导致节奏拖沓。但故事本身别具风味,人物个性复杂描写丰满,虽推理元素较低,但故事性弥补不足。类似《模仿犯》。

  ------以下剧透------

  三条线:

  同学会线-->过去凶手线,二十年前幕后凶手秋叶视角了解过去同学现状的过程

  复仇者线-->现在凶手线,同学会的破坏者和现代连续杀人凶手

  失忆者线-->现在侦探线,带有杀意又想找回记忆的探求者

  全书第一主要人物秋叶作为二十年前幕后黑手却在二十年后积极组织同学会的行为让正常人很难理解,但完全符合犯罪心理学中“犯人总喜欢冒风险重回现场”的症状。但书中并不解释。

  全书第二主要人物瞳是个典型的邦妮和克莱德症(Bonnie and Clyde Syndrome)患者,美貌和秋叶线中对秋叶的挑逗为全书增添了些香艳气息。但对瞳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并不解释。

  似乎“花大量的笔墨去描写不重要的情报,而对重要的结论并不太提及”是折原一本书的描写特点,这种手法比较写实,适合本书类似报告文学的题材。人物的行为受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的支配,但又不对其理论依据作为解释。这种写作手法的优点在于理解的读者会觉得思考犯罪依据本身的过程很有趣,缺点在于对犯罪心理学知识背景欠缺或理解力差的读者无法接受设定。

  《沉默的教室》读后感(六):不作死不会死

  话说看到豆瓣上列出来新星出版这本的时候,我真是超期待的,特地向图书馆点播采购此书,成为第一个借阅者。拿到书超厚一本,被后面的简介吸引到了,阅读的慾望立马拉升,但是看完500多页,觉得有点失望加吐槽无力啊。

  其实这本书里的情节发展和事件主要人物的身份还是很好猜的,对某几个人物作者都有暗示到。觉得这本书相对于之前看的倒错系列和者系列来说,叙述性诡计的运用要弱了很多啊。

  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 肃清的教室,第二部 难忘的朋友啊,第三部 永别了,朋友。每部都是埋线,运用多重视角来叙述。

  第一部分

  1、某个男人被车撞后失忆,连自己到底是谁也不知道,身上唯有怀揣着一份同学会的通知和杀人计划,男子一边根据同学会的通知调查自己的身份,另一边又担心自己只是个杀人犯,对同学怀有仇恨,设计出杀人计划。

  2、从年轻老师和班中小报两个角度向读者讲述二十年前的校园故事。

  年轻教师来到乡下的学校执教,一上来就被委任为班主任,感受到班级异样的氛围,黑板上未被擦清的“肃清”和被肃清的人名,都显现出不好的预感。在班级里流传的小报,每一期都绘声绘色地讲述了班中事件,肃清的对象,恐怖传说等等。教室就如同被笼罩在高压政策下的,压抑的氛围。不幸的事件接连发生,肃清对象从秋叶到稻垣到转学生再到长谷川美玲。秋叶被泼猪血受惊,稻垣跳楼自杀,转学生再度被欺凌,长谷川被他人侵犯,连带着老师也被卷入与长谷川之间的丑闻中,最后中途逃离学校,却在离开学校的铁路上遇到脱轨。

  谁在幕后操纵着这个班级?谁在暗中监视着一切?谁在执行着肃清,制裁着学生和老师?

  第二部分,为了同学会再聚,秋叶和辻村进行着筹备。

  1、失忆男子继续查找自己的身份,但是同学都不知道他到底是谁,被管理员认出来,得知自己是神崎一郎,但并不在毕业名录上。【其实就是个陪衬。。。

  2、出现了复仇者,假冒长谷川美玲,利用秋叶等让你制作的同学会通讯实施着杀人计划。复仇者的身份成了个谜。【其实排除法还是很简单就知道是谁的

  3、出现在通讯上被采访到的学生和喜多村老师相机死亡,而佐藤和辻村分别收到了“肃清”的告知信。召开同学会的当天,在学生聚集的教室发生了火灾。

  第三部分,各种真相还原。

  1、年轻班主任——仁科老师【话说作者大人你有必要之前一直瞒着不写出来老师的名字伐啦,前面说的两个明显不是的,一个前任的精神分裂了,一个只是中途接替,不会搞混的呀。

  2、复仇者——第一是与这个学校有关系,知道这个班级发生的事情的人;第二是对这个学校、班级有仇恨的人。根据前面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就可以把目标锁定。

  作者也有个暗示,比如跟喜多村老师喝酒的时候,喜多村认出了复仇者的身份呢,与之平等交谈,还说对方这个年纪已经谢顶了,排除了犯人是学生的可能。

  3、真正的长谷川美玲——仁科说自己的婚姻受到胁迫而被迫与高仓分手,妻子是个谎言者,婚姻走到了尽头,对妻子的描述:结婚的时候是个小姑娘,女人过了35岁身材开始走样。

  4、当年侵犯长谷川美玲的人——仁科说妻子不忠,自己养大的儿子并不是亲生骨肉;复仇者看到仁科卓郎误以为是秋叶。。。

  5、当年沉默的教室制造者,传递着校园恐怖新闻,引发校园内悲剧及现在这些杀人事件的始作俑者却没有得到真正的肃清。

  这本书其实就是一本讲述校园欺凌,作死之人没有得到因果报应的小说。

  书中人物虽然列了一大把,但真正相关的只有几个核心人物。

  关于人物的处理:

  1、失忆者当然不会是坏人。

  2、复仇者虽然情有可原,但是觉得他的报复对象错了吧。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3、始作俑者:此书中最邪恶的人。

  欺凌者会忘记自己的行为,但被欺凌者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遭遇。

  15岁的孩子最残忍,在他们眼中恶作剧只是好玩的事情,却是对他人最残忍的行为,改变了别人的命运。年轻时不用为自己的恶作剧行为承担责任。20年后依然没有得到制裁,也不以为然,为什么还能被原谅呢。这一点看得我很郁闷啊,主题不明。。。

  推理部分:

  后半段开始表明人物的身份,从前面的叙述和各种伏线也能猜到到底是谁了。要说推理其实就是排除法。所以觉得阅读下来并没有什么逆转的惊喜感,只是觉得作者你花费这么多笔墨故弄玄虚干嘛,早就识破了真相好不。

  总结小说:比较啰嗦冗长、故弄玄虚、叙诡太弱

  《沉默的教室》读后感(七):随便聊聊

  晚上看完了这本书,读下来倒是挺快的,校园题材的悬疑推理,伏笔是有的,只是读到后来越不想读下去……以至于谜底揭晓快要揭晓直至揭晓之际,心中毫无波澜起伏……

  相比起零食老师的馆系列……这本根本让我感觉不到内心的激荡,就是那种看到答案,大吃一惊,产生我竟然被骗了的感觉。

  尤其是结尾瞳和秋叶君……看的不爽……秋叶基本上算是中二渣男的设定吧……肃清……所谓以免被人欺负而制定的策略把整个班都搞得压抑难堪,婚外恋等等之类的,最后对于秋叶的结局并不爽快……

  不过因为我没有看过作者的其它书,不能乱下定论,不过这之中的伦理悬疑还是有的,以及情色上的描写,可能是翻译问题……让我觉得与以往的推理小说感觉不太一样。

  整个班级的氛围对比来说我更喜欢所罗门的伪证里的年级班级氛围……

  也不知道读1000篇推理小说这个愿望什么时候能完成:-P

  《沉默的教室》读后感(八):精致的利己主义

  首先感谢弹压姐的早期书评,让本人对此书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入手就吭哧吭哧、连看带猜的读完了。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即使被泄底也能看得很起劲的书(何况弹压姐对泄底程度把握的相当好);看惯折原一小说、掌握叙诡类推理一定伎俩的读者,或许看到书中某个点会灵光一闪突然悟出事件全盘相貌(例如本人),当着作者本人的面也可以得意洋洋地说“我看破你的诡计了哦”,但还不得不说,泄底、提前推测成功都不影响本书的阅读体验。

  本书关键诡计,已有前辈们讲述了七七八八,这里不再赘述,直接切入主题:动机。

  并非20年后凶手的动机,而是引发一系列惨剧始作俑者的动机。

  某位老先生说过:“中国的大学正在造就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不仅限于天朝,也不单单是大学,大学仅为被社会感染的第一站,并且那种氛围已经渗透开来,传染到了更应该无忧无虑的中学校园。

  不仅在天朝,也包括书中的国家。

  其实,《沉默的教室》是一个不该发生的故事——如果始作俑者的第一步没有踏错的话。但为了自己,始作俑者做了。每一个被肃清的对象都是始作俑者企图搬开的绊脚石,看似杂乱无端的受害人们,被一条名为“自身利益”的链条串联。其中一些受害者,确实无意中冒犯了始作俑者的利益,但某个学生何辜?仅仅因为“少看不起乡下学校”这种无聊的理由就非得被“肃清”?始作俑者那种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自尊心到底是从身体哪个部位生出来的?

  每一期小报,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沾沾自喜的体现。

  然而,欺负人的人可以忘记,被欺负的人却没那么容易忘记!

  年少轻狂不是犯错的理由,上帝会原谅杀害蜻蜓的孩子,但也仅限七岁之前。

  本书并未详细阐述始作俑者的利己主义心态究竟从何而来,读者也只能恍惚明白是来自社会(大概)。法律没有相关条律惩戒那些曾经在心灵层面伤害他人的人,现实给予精致利己主义者最大的惩罚,大约就是让相关人士走不出“仿佛没有尽头的黑暗,就像在窥探人类心灵无底的黑洞”。

  《沉默的教室》读后感(九):再好的厨艺也挽救不了完全变质的食材……

  有差不多大半年没看推理小说了,没想到今年看的第一本就给我当头一棒,如同吃了一块闻起来浓香四溢、看起来色泽诱人、味道也搭配的恰到好处但吃下去发现肉已经变质的烤肉,惊叹之后的愤怒简直无法用言语来描述!

  书评设计剧透,没看过书的慎入!

  ………………………………分割线………………………………

  平心而论,折原的叙述性技巧相当令人赞叹,虽然本书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叙诡的因素,但单纯的不同身份当事人之间视角与时间空间的转换就足够吸引读者眼球,随着情节的推进,视角不断增加却没有混乱,一个个之前故意误导读者的叙诡被作者自己揭穿却又埋下新的疑惑适时的掌控着读者们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不得不说折原在讲故事的技巧方面堪称大师。

  然而,本书值得称道的,也仅此而已,除了叙述性技巧外,从故事人设的合理性到最后线索伏笔的收回及结局的安排,可以说实在漏洞百出;作为推理的核心,事件本身的荒谬导致了一切失去了根基,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问题一、秋叶拓磨的执行力。

  所有事故的根源都是班长秋叶的恐怖政治式的思想管制造成的,且不论这种管制是否现实(这个问题在问题二里讨论),单纯说其中需要的执行力,我觉得换成一个高级特工来都未必做得到。举几个明显的例子:

  1、最明显的是《恐怖新闻》的内容非常详实,其中很多事件是发生在夜晚的学校的,也就是说明秋叶在每次事件发生时在躲在晚上黑漆隆冬的学校里,他家里居然从来不管孩子晚上不在家?而且在他自我肃清的事件里,母亲说过他平时晚上不会出门,也就是说他每次都是偷偷出门但家里从来没发现过?我记得我高中时晚上逃寝出去上网,没几次就被老师发现了,差点被记过……

  2、所有在学校发生事件的当事人,都感觉到了被人窥视,就算其中一部分是错觉,但结合上一条,证明有部分人的感受是真的,而且包括仁科老师在内,有几个人付诸行动寻找过窥视者,但没有一个人发现过秋叶的踪迹,这TM比007的侦查和反侦察能力还厉害啊,你是开了挂的柯南吗?

  3、恐怖新闻的印刷与分发。恐怖新闻的印制一直是我疑惑的地方,最后的解释是秋叶的父亲是教师所以有钢板,但按照情节,这个新闻是发布给所有同学的,也就是说每次至少打印二十多份,秋叶的父亲从来不在意打印纸的消耗吗?70年代的打印可不像现在这么低廉……而且,这个新闻都是突然出现在所有同学的课桌里的,意味着秋叶必须在无人发现的情况下很早到学校分发这个,在至少一年多的时间里,怎么保证从来没人发现早起偷偷往同学课桌里放这个?

  4、火车脱轨。从仁科和高仓两人的视角,樱花树下的闪光不可能两人同时产生错觉,那么脱轨必定是秋叶干的,这个太厉害了,初中生策划火车脱轨事故,这比桐原亮司还狠啊……

  问题二、恐怖政治的可行性。

  不知道是不是赤军事件在日本影响太过巨大以至于成了折原心中的魔障,虽然日本社会风气确实相对森严,但一个《恐怖新闻》和“肃清”两个字就能实现控制政治,实在是天方夜谭。特别是折原自己在书中也说过,“初中时代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那是人的精神和肉体都处于最不安定的阶段,同时也是最冷酷、最残忍的阶段”,这时候的少年最为叛逆和不可预测,性格多样性导致这种情况下不同的少年会有各种不同的反应,如何保证所有同学都会害怕?所有的校园霸凌事件里,武力和家世才是力量,不良四人组作为班级里占有绝对武力优势的群体,如果他们自己主持肃清还可以理解,但其他人搞这个,他们凭什么怕?凭什么要受指示?我看不到任何合理性,只要四人组表示对恐怖新闻和肃清的藐视,这个所谓的恐怖政治氛围立即会烟消云散,如果他们有一定的野心(学校不良团伙头目有野心很常见),直接自己把这个恐怖政治利用起来倒是更有可能,而不是被人支配当工具。所以说,整个横跨几十年的多重系列犯罪案件都是建立在一个空中楼阁上的,基础都不存在。

  问题三、事件各种巧合。

  仁科老师“侮辱”长谷川美玲的事件,可以说是各种巧合才正好实现,其中漏洞很多。

  1、秋叶除了趁长谷川生病意识不清强暴了她并早X内S,并没有进一步措施,他保证知道长谷川怀孕?总不至于自恋到以为自己一定一炮中奖吧?或者说他并没有想到让她怀孕?那彼岸花怎么解释?

  2、长谷川中毒是因为想吃彼岸花堕胎,但她是听已经过世的祖母/外婆说的,秋叶是如何得知长谷川知道这个民科知识的?假如她不知道呢?后续的中毒岂不是都不成立了?

  3、仁科晚上喝醉了想到长谷川可能还在学校才赶回去,以至于让人误会。秋叶如何保证长谷川没有提前回家?如何保证仁科不会在餐厅就喝趴下被送回家?如何保证仁科酒后还记得回长谷川并回学校?如何保证不是由高仓回去查看长谷川的情况?如何避免长谷川的父母先到学校找到长谷川?如何保证仁科醉到进屋直接脱衣服睡觉而不是还神志清醒把长谷川叫起来让她回家……一个都保证不了……

  所以说这件事巧合多到已经完全没办法看了……

  问题四、未填的坑和无法解释的现象。

  1、反复提到的十三级和十四级阶梯到底怎么回事?如果是一个人的错觉可以理解,但好几个学生遇到这个问题,那么阶梯理应有什么非同寻常的地方吧?然而直到最后也完全没提这事……叙诡里吗,故弄玄虚很正常,但完全没有道理的渲染就是很拙劣的手段了。

  2、反复提到的学校里的幽灵现象。主要表现在反复提到的各种事件当事人被窥视、有人接近以及钢琴无端发出声音却找不到人,很显然,只有三个解释,要么所有当事人心理都有问题、神经衰弱加异常敏感,要么是真有幽灵,第三个原因当然就是秋叶装神弄鬼。前两个解释理应不成立(如果成立这就不是推理,是灵异小说了),那么问题又回到第一个问题里秋叶的执行力——这货不去当柯南维护世界和平或者当莫里亚蒂教授制造惊天悬案真是屈才了……

  3、久保村雅之的性格与下落。下落方面不写也罢,当作叙诡的一个障眼法也在情理之中,但作为身高体壮且性格叛逆的不良团伙老大,居然被一个莫名其妙的肃清当工具且没有任何反制的行动,不知道各个学校的校霸们看到这个故事会不会笑掉大牙……

  写到下午一点多还没吃午饭,好饿,先这样吧,想到什么再补充。

  总而言之,对于这篇小说,给我的感觉可以做个类比,好比一个布局精妙、情节紧张、悬念丛生、高潮迭起的连环密室杀人案,让人欲罢不能叹为观止!最后,一切的一切调查结果和证据都表明,这些密室都是真正的密室,没有任何机关和技巧能实现杀人行动,案件变成悬案;最后作者揭露了真相,“凶手会隐身术和穿墙术”……

  艹!

  《沉默的教室》读后感(十):看过的页数最多的推理小说

  最后竟然QJ,便宜了秋叶这小子。秋叶这个姓氏让我想起“秋叶王子”(情人交响曲)。学习好就是挺聪明,聪明计策想得出来。一大堆的障眼法———失忆者(足立一郎)、初中坏蛋四人组、驼背老师(发出电车脱轨)。结局就是一个被QJ可怜虫、一个神经病父亲、QJ过现在继续“肃清”副级长瞳。哈哈!够变态,我喜欢。

  这本书五百多页,绝大多数是废话,叙事性诡计。这种书前面都快困了,我前前后后花了一两周才读完,相对于我平时的读书速度算慢了。折原一这一作者我第一次读他的作品,估计以后也不读了,废话太多。我还是看到图书馆书架上这本书比较厚,抽出来看它的封面有新意,又是新星出版社的午夜文库,我就借走了。

  其实白夜行字数可能更多,但白夜行我是在手机上看,不知具体多少页,这本排版每页字数较少,注释又较为详尽,所以页数较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