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超·杀人事件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10篇

2018-01-03 20: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10篇

  《超·杀人事件》是一本由[日] 东野圭吾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2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一):嬉笑怒骂 荒诞真实

  直到看完全书,我还不敢相信这是东野圭吾的著作,说好的推理小说家,说好的推理呢?我一度怀疑是不是下错电子书了,百度百科之后才终于相信这就是东野君的文章。或许因为之前接触的都是那种地地道道的推理小说,没有看过东野君这种嬉笑怒骂的喜剧性讽刺文章,所以才有疑惑。

  最近发现我看电子书的速度完全比纸质书快,看纸质书的时候动不动就想看看手机,或许因为手里已经有了一个电子设备了,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大大降低。以前不爱看电子书的我也慢慢地喜爱并依赖着,这个电子时代就是能够带来翻天覆地变化啊。大概从下午两点半开始看的,中间休息斗地主一个钟头,六点半结束,不用花费很长时间就能够结束全书。

  全书由七个独具风格的小故事组成:

  超税金对策杀人事件

  超理科杀人事件

  超猜凶手小说杀人事件

  超高龄化社会杀人事件

  超预告小说杀人事件

  超长篇小说杀人事件

  超读书机器杀人事件

  :为何网络上都说是八个故事,明明我看的版本就是七则,《魔风馆杀人事件》明明就是《超长篇小说杀人事件》的一则故事啊......

  开篇的《超税金对策杀人事件》就把我深深吸引了,一来多少了解了日本的报税制度,二来给面临报税危机的推理小说家折服了:这都可以!为了让自己能够顺利地躲过报税危机,让很多消费能够有名目来由,无休止地“修改”原本已经就有了框架的小说,最后改的面目全非。在阅读过程,我自然而然地想到植入式广告不就是如此吗?很多电视剧电影为了让某个产品出现,硬生生地在剧本对话中加入,哈哈,就是这种感觉

  文科女子表示实在看不懂《超理科杀人事件》,一大段一大段科学家的分析在我看来就是“不明觉厉”!结尾也有点莫名其妙,昨儿刚读完,今天就没太多印像了,就我而言,是八篇当中最无聊的了,难道作者是要讽刺下那些过于装逼的人么?(我胡说的.....)

  《超猜凶手小说杀人事件》看到最后才有点恍然大悟,更恍然大悟的是原来作者也不知道凶手是谁!因为根本就不是他所著,他原来所写的文章也是妻子写的,现在妻子去世了,但遗作结尾部分没有完成,所谓的大师只好使用“谁猜对凶手就让谁家出版”的方法来知道最后的凶手是谁。。。。这是直指现实生活中的“代笔”么。。。。

  《超高龄化社会杀人事件》看得我捧腹大笑,前边两篇没有看到东野君的笔锋幽默,这篇突然让我眼前一亮,最点睛之处应该就是一度认定薮岛老年痴呆的小谷先生原来也已经老年痴呆,“那个老人好像也老年痴呆了”。。。。在阅读小说的时候,我还私心想着小谷先生是一位儒雅的中年人呢,哈哈!然后笔锋又一转,“可以啦,反正读者也不记得前作的内容了,毕竟读者的平均年龄是七十周岁。”捧腹大笑之余体会作者表达的深意。

  我感觉整本书的故事放置还是很到位的,有种由浅入深的意味。当然,也不知道是故意为之还是巧合啦,反正越看越精彩。《超预告小说杀人事件》写的是默默无闻作家为了成名运用了神奇的“诀窍”。我觉得松井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顺势而为:现实生活中有人借他的小说杀人,情节与小说完全一样,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三次后,松井终于成为媒体报道、家喻户晓人物。前面三次是在松井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发生的,而后面则是松井无法抗拒成名的意念,在“凶手”的利诱下与之合作而成,所以很多时候抵抗诱惑是有多难,尤其是尝到甜头后。最终松井也因背叛被推入悬崖,背负“凶手”之骂名,其实也顶多是个帮凶而已,但真相随着他的死也就不了了之了。

  看完《超长篇小说》,我想起小学语文课上的缩写文章,其实是同一个道理,只不过将缩写改为扩充。很简单的小红两个字要写成美丽可爱聪明善良宇宙无敌的小红!阅读不再是纯碎的阅读,不是比内容而是比包装,不是比质量而是比重量。100字要硬生生地扩充为1000字,加上厚厚的硬纸壳封面,使用厚纸张,每隔一张放入插图,甚至要兑点铁增加重量,这样子才能对得起“超强巨作”“最长小说”“巅峰制作”......

  《超读书机事件》真是极具讽刺性啊。从作家、到评论家到出版社到评比委员会成员,无一逃脱。看完后还能深深地感受到读书机轻蔑一笑:真是愚蠢人类

  七个故事串联成一部幽默风趣的小说,有点荒诞又如此真实。这部小说很多是故事中将故事,看的时候小心被绕进去啊。。。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二):很喜感很好玩的一本非推理小说。适合当礼物、奖品送朋友

  很喜感、很好玩的一本书。尤其适合作为生日礼物、节日礼物、活动奖品送同学送朋友。

  但如此多人给此书五星,个人倒是觉得里面情感分、主观喜好的因素很多,不是很靠谱。首先,这个不是推理小说,纯粹尖酸刻薄的讽刺恶搞小说;其次,即使讽刺、批评,东野在这本书里采用的也仅仅是比较直观,缺乏深度的表层批判(换句刻薄的话,就是比较肤浅的那种讽刺与挖苦)。

  真喜欢看这种文,当年鲁迅,而今李敖,更好玩、更喜感,且有深度有力度的杂文、小品遍地都是。所以这本书平心而论,不值5星,我甚至一度犹豫是不是给3星。不过私下认为文章本身还是蛮有趣的,又加上近乎指名道姓地抨击具体名作家,这个勇气还是值得学习的。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三):哂笑小说

  就像韩寒作为一个小说家最让我喜爱的是他的杂文一样,东野圭吾作为一个推理小说家最让我喜爱的却是他那些黑色幽默式的小说。东野的作品,推理类我只给过三本五颗星(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恶意),但是《黑-毒-怪笑小说》我觉得每一本都值得给五颗星,而题材类似的《超-杀人事件》也是如此。

  一提到韩寒我就想到四娘,第一篇《超税金对策杀人事件》多少让我对四姑娘的风格有了些理解。原来把自己旅游、买奢侈品之类的事情写进小说不是为了炫富或者装逼啊,而是一种避税的手段。原来四姑娘的小说还是很有营养的,不知不觉间告诉了读者如何钻法律的空子。

  第二篇《超理科杀人事件》讽刺的是那类爱说“行话”的人,和《假装的艺术》一书有异曲同工之妙。“行话”就是说术语,比方说看篮球,一个球队没有活力叫“没有energy”,进攻阵型展不开叫做“没有spacing”。再比如和别人讨论西方音乐,避开谈巴赫、莫扎特、贝多芬,专门说什么“古希腊的调式”、“格里高利圣咏”、“罗西尼渐强”等不是很热门的东西,这些行为就很讨厌。

  第三篇《超猜凶手小说杀人事件》我觉得既讽刺了不想动脑筋的作家,又讽刺了太热衷于动脑筋的读者。类似于“罗生门”结构的作品,首创者那是天才,继续使用的人只能说是黔驴计穷。而《红楼梦》、鲁迅的小说,本来作家可能没想表达那么多,小说内容以外的东西很多都是读者臆造的。

  第四篇《超高龄化社会杀人事件》表现社会人口老龄化危机的成分可能要高于讽刺的成分。不过“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还是有几分道理的,但是确切的说应该是“老而不死还折腾是为贼”。记得有位作家就说过在六十岁以后就不创作了,省的误人子弟

  第五篇《超预告小说杀人事件》这个小说表现了事物“异化”的现象,有点类似于《动物农场》和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六篇《超长篇小说杀人事件》是对追求小说篇幅现象的讽刺。张炜的《你在高原》,四百五十万字,不会比茅盾奖里《芙蓉镇》、《钟鼓楼》这些篇幅较短的小说好。马尔克斯最喜欢的作品是中篇《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而不是《百年孤独》。而且故事中那种对于小说凑篇幅的描写,绝对直击现在活跃的很多作家。

  第七篇《风魔馆杀人事件》没太搞懂。

  第八篇《超读书机器杀人事件》则讽刺了现在的很多书评人。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梁文道。近几年,无数上市的新书在腰封上都有他的推荐,有的人读书确实快,但是梁老师总让我觉得这个速度有点离谱。当然现在很多书评人写书评的态度模式也就是看一个故事梗概,继而瞎得瑟,如此仅此。

  东野圭吾在这个短篇集中再一次展示了他辛辣的文笔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小说给我的感觉有点像看《哆啦a梦》,在笑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难以释怀的东西。这部小说也可以与之前的黑笑、毒笑、怪笑小说起一个同系列的名字,因为这是东野对于自己行业的哂笑。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四):超·东野圭吾

  真正会让人背脊发凉的书,最大的原因在于东野玩的那些磨灭现实与小说边界的把戏,不断将不同世界的正反面翻来覆去,把读者困进东野编织好的,没有绝对逻辑的世界。

  为逃税而创作的情节?自己也猜不出凶手的推理小说家?灌水比原稿翻倍的超长篇巨作?人手一台的读书机器?……一直以来被我们所崇拜,所信奉的日本推理文学

  尤其喜欢《超理科杀人事件》和《超猜凶手小说杀人事件》的结局,一下子抽走了分割虚构与真实的积木,让一切小说中的矛头瞬间直指读者!让人惊出冷汗的同时又不得不膜拜东野老奸巨猾的心思

  有意思的是,书中不遗余力讽刺的作品,偏偏东野自己都写过相同类型,这就是他在文坛历经二十多年,看尽世事百态而形成的最乖僻的本性披露,也是我们所最爱的那个东野圭吾。

  荒诞到极限的推理会变成什么?东野告诉我们——那叫做“超·杀人事件”

  E N D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五):各种揭秘啊~~内幕帝。

  好吧,确实是因为月见TX说跟《名侦探守则》一样,是本“揭秘”的书,我才买的。毕竟东野好高产,我也不是推理迷,不会一本不落的收藏的。一共8个故事,没看前说实话,从每个标题都有“超~~~”字,大概能看出是恶搞本格推理小说里面各种类型的杀人事件的。但是,看了才发觉,东野,你太牛了,这样都行,这样写真的“大丈夫”?难怪,腰封的广告语说他做好了被日本推理作家协会除名的准备。真要除你的名,你也无话可说吧....

  (以下有剧透,慎入)

  1.超税金对策杀人事件。这个,这个也太扯了,为了合理避税,所以把想要报销的发票内容统统塞进小说~所以,结局也是活该。不过,当年看连载漫画的时候,最恨的就是“下期起,XXXX老师去XX地方取材,停止连载”这种预告了。而且,明明是个校园漫画还是什么的,你跑去夏威夷取个什么材啊!!看来小说家也很多这种事啊,以后大概会不自觉的就注意到小说中出现的“植入广告”吧~~揭露这种内部手法真的“大丈夫”?

  2.超理科杀人事件。这个喜剧,好好笑,所以“理科人”跟“冒牌理科人”,还有“假冒理科人的恐怖分子”,东野写这个的灵感到底是什么啊~太喜剧了。还好我是看到那种打脑壳的专业术语会直接跳过的人,不会被捕....SAFE~~~“冒牌理科人”们,赶紧藏好吧!!

  3.超猜凶手小说杀人事件。这个也好好笑,虽然能猜到结局,但,还是好笑。如果东野是真有所指的话~~估计会被除名吧。小说家也是人啊,也有没灵感的时候啊,不过,信口雌黄真的不好啊,一个不小心就被杀了啊·~~

  4.超高龄化社会杀人事件。我觉得,全书最好笑的就是这个了,90岁高龄的作家,70岁的编辑,还有一群平均年龄76岁的读者,而且,大家还都有点老年痴呆了……东野到底是有多悲观啊,对于出版业的现状跟未来……

  5.超预告小说杀人事件。这个情节,倒是很多电影什么的都用过了,为了作品出名,故意动手脚。但是,最后那个凶手,应该就是编辑吧。报复了女性,作为编辑工作成功了,最后还成功的脱罪了。不过,“制服杀人”什么的,还真是岛国独有吧。

  6.超长篇小说杀人事件。这篇也好好笑,仅次于超高龄化的,太真相了,所谓“信息小说”啊~~最后竟然“夺命8.7公斤!”,看到这的时候已然笑翻了~~还“加了铁皮”,我好奇,这样一本超级“重”书要卖多少钱一本啊。这个装帧很费钱吧。

  7.超最终会最后五页稿纸。这个,作者是怎么就去世了啊,脑血栓?心肌梗塞?心脏病?总之,是为了逃避结不到尾吧,然后,换个笔名继续写?

  8.超读书机器杀人事件。东野对于实体书籍,对于出版社到底是有多么的悲观啊....评论家什么的,我是没感觉的,所以....大家都用那个机器过后....开发者赚了吧,难道这个故事是励志的?重点是成功的上门推销?!!最后的结束语居然是“读书究竟是什么?”这才是东野一直焦心的原因?

  虽然没有《守则》那么搞笑,因为再怎么说也是“杀人事件”啊,但还是挺搞的,而且,揭露了那么多创作的内幕~~哈哈,等着看你被除名吧~~~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六):只要能够进入推理小说奖前十你就会得到幸福吗?

  A:只要能够进入推理小说奖的前十你就会得到幸福吗? B:是啊——那是自然。 我和爱好推理小说的友人A介绍同样爱好推理小说的友人B时,特意提了一下他最喜欢的推理小说家,得到了—— “不是东野老师啊,看来是一个核心饭呢……” 这样的答案。 在这个被东野圭吾霸榜和霸屏的时代,人们总不免对这位高产畅销的推理小说家产生物极必反的小厌烦。而就在这个“我再也不想关注东野圭吾作品”的当口,友人B将这本《超杀人事件》当作战斗友谊的见证赠予我。 这8篇小故事的当事人都是推理小说家,且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各个时期东野的影子以及,东野的苦恼。短篇意在轻嘲当下推理文学圈,乃至整个日本文坛的痼疾和现存的一些微妙现象。故事的叙述虽然略有些夸张,令人啼笑皆非,但也不难看出其引人深思的人文思想——尤其是结尾的《读书机》,满满地充斥着东野桑对当下日本文坛的无奈和对其发展的忧虑。在此之前,身为推理小说家的东野老师也并不是没有尝试过走这条路子,比如有名的“三笑”系列(黑笑、怪笑、毒笑);抑或是天下一大五郎所登场的“名侦探”系列(名侦探的守则、名侦探的诅咒)——前者透露出其作为小说家,对于人性的深刻观察;而后者则反映了其深厚的功底,推理小说阅读量和对推理文化的理解可见一斑。 “随心所欲,不逾矩。” 由此,扁平刻板的“东野圭吾”也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了。 考据的工作到此为止,回到故事本身。为了还没有看过书的各位的阅读体验,在此不多做剧透,就简单地概(ju)括(tou)一下我比较喜欢的两三小篇—— 其一:《超猜凶手小说杀人事件》 名侦探的代笔病娇老婆大人早已看穿一切,精心布局望有心人能完成其与爱人双宿双飞的夙愿。 其二:《超预告小说杀人事件》 在道德与名利中挣扎的推理小说家最终还是败给了营销与舆论压力受凶手摆布陷入僵局,不幸英年早逝。 其三:《超读书机器杀人事件》 文艺界什么的在技术宅的眼里都是渣渣。

  好吧,其实是我自己仿佛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对每一件必须完成的事情做饭亲力亲为。我不相信我是一个人,整个文坛的倦态与我的同在。 书评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有几篇故事都轻踩了一脚营销。也许老湿本人是坚信“是好作品总会火”的勤奋党,并且也有好作品撑腰才会对营销套路如此嗤之以鼻,又或许老湿也曾经因为轻信编辑的“营销谎言”而陷入深渊。但是不得不说,在当下商业化的环境中,不懂得营销技巧的,只想着默默耕耘的产出者前路实在渺茫。 好的作品+适合的营销才最符合当下的主流趋势。 嘛总之,看东野老师撒开丫子玩得如此之欢脱,暂时应该是还不会走下神坛。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七):超讽刺类推理小说

  这是我第一次读完推理小说想要写些什么。我不得不说的是《超杀人事件》没有书的腰封上写的那么出神入化。这点在此书中作者也有过讽刺,只是可能没想到有一天回落到自己头上。

  抱着认真的心理去读这本小说不免会有些失落。我不知道怎么会突然就由推理故事变成了充满笑点的讽刺小说集。所以,这本小说根本不是什么推理BEST10,不过是作者发泄不满的讽喻故事集。书中着重表达了几点归纳如下:推理作家的不负责任之举(超税金、超猜凶手、超长篇、超预告、魔风馆杀人),人们对推理小说甚至是阅读的淡漠趋势(超高龄化,超读书机器杀人)还有利益与文学创作的冲突。

  总之一句话,别抱着推理迷的兴奋心态捧起这本小说,把它当做茶余饭后对日本推理界的消遣之作吧。同时拭目以待,看看东野圭吾最终是否会落入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圈套。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八):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满满的爱

  东野圭吾的书也就看过白夜行和幻夜,在我心中属于四星范围,白夜行的暗线是构思初始的有意为之,让读者遐想连篇。有的人喜欢,但像我却只接受日剧版第一集的故事。按照我朋友aki的说话,东野圭吾文笔非常之苍白无力,但部分故事却十分有趣,却也只是一小部分罢了,更多的则是平庸,他还说东野就是图书馆-家两点一线的人物,有时候看他的作品,感觉也就是两点一线中规中矩。可这本超~~~~杀人事件却还是值得各位喜欢看推理小说的人看的~~~无论看完之后心理是什么滋味

  好像很多好莱坞大片结局的最后一个镜头一定切到反派身上好让观众期待下一部,反正有木有下一部先看这一部票房再说~很多日本动画高潮部分总要回忆过往总总然后释放新的必杀,解开新的能量,打败敌人,迎来新的敌人这种桥段一样,有些人觉得老土的要命,有些人则百开不厌。

  东野圭吾属于前者,而我属于后者

  好比超高龄化社会杀人事件 看完整篇,有人会觉得些许嘲讽,90岁作家,70岁的编剧,五十岁的咖啡店服务员,一直重复着同样一个情节的推理小说。难道大家不觉得很温暖么~读完之后不是讽刺而是一股暖流,我们没有资格,谁都没有资格对年迈和专注于推理小说的作者与编辑不敬~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他们对于推理小说的热爱之情。

  超杀人事件,是一本很快乐的书,现象并不光是用来嘲讽,也可以用来尊敬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九):东野先生的黑色幽默

  一直对东野圭吾先生的小说的印象是严肃认真,没想到这本书第一篇就让我笑的不行。这是东野圭吾先生的黑色幽默。八篇短篇小说,从不同的角度讽刺了作家编辑之间的怪现象。

  《超税金对策杀人事件》太搞笑了,很喜欢这种类型的讽刺文,也可以算是一种形式的作家避税新技能get√。

  《超理科杀人事件》单从前面来说,其实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科学名词,也可以算是一篇推理小说,但是结尾笔锋一转,主题就成了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

  《超猜凶手小说杀人事件》这篇文章挺讽刺的并且很新颖,自己想不出结局让编辑帮忙编也是闻所未闻,而且如果不看结尾也是一篇不错的推理小说

  《超高龄化社会杀人事件》我觉得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是:如果你年纪已经很大了,并且头脑不太清楚,就应该主动停止工作,这是对自己,更是对读者的尊重。

  《超预告小说杀人事件》这篇其实有点老套了,一直在寻找凶手,最后却发现凶手是自己,这个梗我初中就看过,甚至自己也用过。

  《超长篇小说杀人事件》这篇我也是笑得不行,看到这文章我想到了初中高中为了作文凑字数做出的事情,这也是凑字数新技能get,这篇就是讽刺了那些为了噱头刻意把文章写的特别啰嗦的人,我想到了宫部美雪的《模仿犯》,整整三部还分上下,把我看累死∠( ᐛ 」∠)_听说这文章是讽刺京极夏彦的本格推理的。

  《魔风馆杀人事件》一开始没看懂,后来看了下评论明白了,这篇虽然特别短,但是也很有意思,一位不会控制篇幅不知道怎么收尾的新手作家为了交稿不得已在最后写作者已猝死。简直是天雷滚滚了。

  《超读书机器杀人事件》这篇就是讽刺一些作家,写的书评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固定格式。文中说,真正喜欢看书的人很少,有的人只是不看书会产生罪恶感,有的人曾有过读书的爱好,或希望自己看上去更知性一些,他们追求的只是看书这一结果。我想我看书是为了什么,是因为曾经的这个爱好,以及在这个看书过程中得到的快乐,当然也有看书这个结果。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十):超.黑色幽默短篇小说集

  读过之后只觉得恍然大悟趣味顿生,原来日本的小说界也是存在这样的现象啊云云。

  一共八个短篇,每一篇都有其讽刺的侧重点,

  《超税金对策杀人事件》:作家为了能够逃税不惜在小说中东拼西凑连晚饭用的食材都一并列入进去,最后小说的质量没有了后续约稿也没有了,着实可笑。不过这样类似的逃税方式自然不仅日本,在国内甚至高校社团组织中都常会用到,可笑可悲。

  《超理科杀人事件》:由研究所内博士的死亡而引出大量的各类理科知识的罗列,给出了对“伪理科”的描述,让人不禁想起来了类似的“伪文艺”。回想起来,似乎我也曾有过一段时间,每次看到跟科学有关的书或者视频之类就表现得非常有兴趣,可是当然并不是每次都能看得进去。后来慢慢意识到,真的有兴趣自然会去关注,不感兴趣便罢了,人的注意力本来就是有限的,何必假装自己博学多才嘛,只要保持一定的好奇心,在真正感兴趣或者有需要的时候去了解就好。不过书中的其中一种观点是真正适合做科学研究的人并不多,很多科学家可能本身并没有天分。当然这句话有其正确性,但是实际上,当一个人对一个领域有兴趣、肯投入、有耐心的时候,做出或大或小的贡献还是相当有可能的。在基础没有打牢固的时候,谁都有可能表现出没天分。科学的门槛既没有那么高,也没有那么低。话扯远了,作为对炫耀理科知识的小说的讽刺,还是很到位的,我又不找边际的想到,不知东野先生看了著名公知韩寒的言论,会有何感想。

  《超猜凶手小说杀人事件》:完完全全对平庸的推理小说家的讽刺,人居然可以无耻到这个份上。

  《超高龄化社会杀人事件》:一方面对一些高龄作家的讽刺,已经灵感不再却依然写着千篇一律的小说;一方面也揭示了日本当前的社会老龄化的趋势所带来的影响,暗含了传统推理小说的不景气以及年轻的一代不愿读书的现象。结尾耐人寻味。

  《超预告小说杀人事件》:预告杀人的手法并不是第一次看到,不过小说家的预告杀人倒是第一次。坦白讲,“我”之所以能够被杀手利用,也就是因为对自己作品销量的期望罢了。像是一篇猎奇小说。《超长篇小说杀人事件》:讽刺那些为了销量而写出又臭又长的小说的作家,折损了小说的真实价值。同时也是一种对读者鉴赏能力的失望。不求好书,但求长篇,只因看着觉得更实惠。

  《魔风馆杀人事件》:相当短,心理描写很有趣,感觉很真实。

  《超读书机器杀人事件》:讽刺的相当有水平,也很现实。小说家以销量为目的,读者以装B为目的,评论家无力应对层出不穷的新作而根据人情世故来点评秀存在感。文学界的水也很深啊。

  个人认为东野先生作为小说家对我的吸引力在于:他不仅可以写正统的本格小说(如《放学后》),也可以将社会派与本格派有机的结合(如《嫌疑人X的献身》),还可以基本不涉及推理而巧妙的讽刺现状(如《超杀人事件》),可谓风格多变手段老道,不过看他后来的小说倒是有风格固定下来的趋势。当然,他对社会的思考和人性的关注更是一大亮点(如《白夜行》和《恶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