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安宁》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命安宁》的读后感10篇

2018-01-03 21: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安宁》的读后感10篇

  《生命安宁》是一本由【美】威廉•B. 欧文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2013-5图书,本书定价:32.80,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安宁》读后感(一):你何时才能对生活真正满意?

  文、闫晗 公众号:yanhanyahui

  中学毕业时还流行写同学录,就是在一个精致的大本子上互相写一些个人爱好人生格言以及祝福语,回想起那些年凹过的造型几乎全是羞耻play,记得“人生目标”一栏,我填写的是“追求内心平静”。多年后回想起来,我那时候大约还并不知道什么是“内心的平静”。

  这个时代比我中学时喧嚣了许多,内心平静不焦虑比奢侈品还要难得,奢侈品还有个价码呢。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在读《生命安宁——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这样一本书时,我还以为它是晦涩的学术书——现代生活这么匆忙,谁有闲情逸致去关注一个古老的哲学学派有哪些观点?我更关心如何生活和怎样才能获得幸福

  在朋友推荐下读了这本书之后,发现原来就是一本关于幸福的大众哲学读物啊。日常的困惑多多少少被戳中,你对生活不满意,往往自己就是不满意的根源。

  常常见到一些人把幸福寄托于得到某种事物:考上大学就幸福了,评上某个职称就幸福了,一切不幸都是因为长得丑或没有钱,整容或者中彩票就会过上幸福生活……然而他们一直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幸福。研究表明,在度过最初的兴奋之后,中彩票者很快就会回到原先的幸福程度,会把豪宅、法拉利看得和原来的陋室、破车一样平常。长得美的人,已经习惯借此享受到的便利,并不会比一般人的幸福感更多。

  记得我家附近未通地铁时,下班出了地铁站,还要坐很长一段公交车,每天在站点翘首以盼,车来了一大帮人奋力挤上车,鞋子上都是他人的脚印,然后还面临拥堵,到家的时间永远难以预测。有时在离家两三站地堵得一动不动,只好下车步行。那段时间热切盼望着地铁通车,后来通地铁了,一开始的确感受到便利的幸福,然而慢慢也就习以为常,现在依旧抱怨换乘不便,通勤时间太长,地铁太挤。对于我们拥有的我们总是习惯得太快,然后陷入新一轮的乏味和倦怠中去。

  一个人之所以觉得不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知足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之后,就会失去对所渴望事物的兴趣,觉得生活乏味,又形成新的欲望现实中并不存在一个幸福的分水岭。买了新衣服又很快厌倦,想考上理想学校,又想找到好的工作,得到梦想的工作之后,没过多久就会抱怨薪酬和人际关系…… 

  思维模式改变,幸福感会回到原来的起点。《生命安宁》说,幸福的关键是阻止适应的过程,要“劝服自己想要已经拥有的东西”。消极想象是对付享乐主义的一剂解药,也是提升幸福感的疫苗。是的,我们拥有的已经足够好,并不需要有灾难来临,你才能从麻木和倦怠中走出,学会珍惜

  可以试着想象如果失去它们——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从命运那里借来的。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命运就会把它们夺走,你会最后一次见到某个人,最后一次听到下雨的声音,最后一次看见月亮的升起,某一天会吃下最后一顿饭。许多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如果不能再重复下去时,就会产生特别意义,每多经历一次都值得喜悦

  哲学应该用来指导生活,想来我大妈是个隐秘的斯多葛主义践行者,虽然她只是个普通农妇。她对拥有的一切都很满意,光是现代生活有卫生纸这件事,她就觉得是巨大的进步——几十年前家里都是用玉米棒子擦屁股的,后来又用旧书本报纸,卫生纸的出现多么了不起啊。她善于消极想象,因而十分知足,比我见到的大部分人都要快乐

  首发于《中国青年报》

  作者:专栏作家闫晗,新浪微博@闫晗- ,个人公众号:yanhanyahui

  《生命安宁》读后感(二):成为一个斯多葛主义者(控制意念)

  别人稍一注意你,你就敞开心扉,你觉得这是坦率,其实这是孤独

  目标内在化。

  保持安宁的一种方法。他们的目标不是改变这个世界,而是尽自己的努力带来一定的改变。即使其努力被证明是无效的。他们也会处之泰然,因为他们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他们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事情。

  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这往往都是一个伪命题,是最不负责任借口,是失败者给自己和别人找的说辞和理由。有时也许会关乎到个人能力的差异和环境影响不同。大多数时候,我认为,还是控制自己的问题,控制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能量,可是有时你并不知道自己是否使出了自己全部的招数,也就无从去通过目标的实现而反推自己是否尽了全力,合适的时机,恰到好处运气,能决定脑袋屁股,都会让自己迷失,以为是自己的能力所得到现在的所能达到的目标和成绩。有时为了完成一个目标,会分成多个小目标,当你在完成目标过程中自己的身体心灵,即所谓的客体,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就要停下来,活着修正目标,以为整体目标的达成留有余地准备

  宿命论。

  斯多葛主义在主张宿命论时,并不是忠告我们针对未来采取宿命论,而是忠告我们针对过去和现在采用宿命论。

  所以说,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未来,但却不能改变我们的过去,尽管在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未来都是由我们的过去所主导和影响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为改变未来而做出应有的努力和付出。当我们对过去和现在持一种决绝的态度的时候,我们想要未来有一些改变,我们就得控制自己的行为,行为由意念指导,好的想法会得出好的结论,但不一定能控制有效的行为,所以我们不但要控制思想更要控制行动,能完美地控制这二者的人,想必他的过去和现在也不会差到哪去,更何况未来?

  对过去和现在采取宿命论的态度,这个忠告和体验消极想象的忠告,是有趣地联结在一起的。进行消极想象时,我们想到了自己的情况可能会更糟的种种可能性,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珍视自己已经拥有的无论什么东西。斯多葛主义所主张的宿命论,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反转,或者也可以说是消极想象的镜像。

  我们不是考虑自身情况如何可能更糟,而是拒绝考虑自身的情况如何可能会更好。

  这是在逃避问题是最完美的文字表现吧?!悲观者和宿命论似乎结合的最稳定也是最流行的。而一提到宿命论总是让人联想到不好的宿命,这自然而然地就会让人想起人生的悲观和无法控制,还有绝望无奈遇见一个悲观者,人们多会叹息这个的命运是如此的悲惨,更让人唏嘘的是,大家会普遍认为这个人的生来的宿命就是悲观的,这样才是他成为了一个不乐观的人,说来,这世上好像处在不乐观和不悲观中间价值观的人是大多数吧?

  自我否定和自寻不适。斯多葛并非是包含着一种受虐狂的成分,他们让自己遭受一些苦难磨砺并非为了惩罚自己,而是为了提高对生活的享受。应该是一个自寻不适的计划,而不是一个对自身横加磨砺的计划。

  是这样的,生活的苦难不值得赞扬更不值得我们去主动寻找他,能有好的条件绝不放弃,即便正在遭受苦难我们也不要太过乐观,乐观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精神力量,当大多数的迫切需要都来自于悲观的行动和物质,渡过苦难,我们才有可能历经美好,美好来之不易,苦难很值得我们去克服。

  自寻不适的三个好处。一是能使自己变得更坚韧,以便抵御将来有可能降临的厄运。二是让自己更有胆量,一个时不时经历微小不适的人会变的更有信心,认为他同样也可以承受更严重的不适。三是能帮助我们享受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

  爱比克泰德劝告我们,每当考虑要不要抓住获取快乐机会时,就要进行成本分析。即当我们要将即将获取的快乐最大化的明智之举,就是暂时先不要获取,如果你没有忍住,你除了即时的快乐之外可能还会伴有某种程度的悔意。如果你控制住了,你会因为控制住了自己而感到快乐,并且还会褒奖自己。

  饿了就要立即找办法吃饱肚子吗?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一段时间。源于一次集体劳动回家路上,一个和我同行的同学说饿了就去找饭馆吃饭,我就问他为什么饿了就要立即去吃饭呢,我们可以忍一忍回到学校然后就会到十二点就可以回家吃饭了啊。最终这个同学也是和我一起坚持走了回去。到现在我还记得这件事,现在想来,可能我从小就是个斯多葛主义者吧,那时候我们可以一起去吃饭,能立刻体会到饱腹的快感,但也可能会迟到学校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是我们控制了自己,到最后按时回到学校回到家里,吃了一顿本应该吃的午饭,快乐的份数多了几分,持续的时间也会久一点。只是那时候还没法归纳总结那时候的想法,只知道坚持了那件事,我还是很开心的,同时还影响了一个同学,哪怕是一天。

  睡前沉思的忠告再往前发展一步,处理日常事务时,我们应该同时扮演参与者和旁观者这两个角色。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内心创造一个斯多葛主义的观察者,来监视我们,对我们践行斯多葛主义的努力做出评价。马可建议我们检验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弄清楚我们做事的动机,并且考虑他的价值,我们是由理性主宰还是别的东西主宰,我们也应该成为别人行动的细心观察者,可以从他们的错误成功中学到东西。

  思考与生活

  对于锤科2017年新春发布会的期待犹如期待国家队的比赛一样的。但所持续的热情却是不可期待的。国家的比赛越是临近,越是平静。以前是主动暗示让自己平静下来,告诉自己就算是这场球赢了下一场也不一定是个好结果。比赛结束了,不论输赢,永远会继续下一场,

  今年不得冠军下个赛季我们继续,这次没有出现下一届继续努力,亚洲都8.5个名额了,你还能等几年呢?

  对于发布会,随时时间的临近,反而更加期待新品的到来,在思考:可能新机的发布会会导致旧机的价格下降,回冲击到其他手机品牌的市场,现在的我,很想换手机,这就是,对当下对自己的需求有所满足的,才会让人更加持续地关注和期待,想到没有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则没有什么可期待的,或者说是不值得期待。而新品发布会,不会每周都有,每次都参与到。这样的感觉又持续激励着你了解更多的关于发布会的信息

  但可悲的是,你依然用着旧手机,因为你穷。

  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他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他会以更丑恶方式表达出来。

  《生命安宁》读后感(三):帮助普通民众过更好的生活

  『虽然当今的哲学家都倾向于把时间用来辩论玄奥的话题,但大多数古代哲学家的主要目标却是帮助普通民众过更好的生活。』

  这是本书中对我触动最大的话语,也是我读这本书的初衷。近来几个月,在学业的事情敲定之后,愈发的觉得人生迷茫。对选定的专业是否会有前途,自己是不是会喜欢等现在想来毫无意义的事情所烦恼,整日处于一种焦躁状态。于是被书封上作者那句『如果我们依照斯多葛主义的准则来生活,一种欢快的性情和一种坚实的欢乐就会自动跟随而来』所吸引,我期望此书能吹开我前路上的迷雾,所幸,此书不孚我望。

  可能大多数非哲学系专业的人和我一样,在此之前根本没有听说过斯多葛哲学。『斯多葛哲学是古罗马最流行、最成功的流派,其生活的艺术是让我们减低焦虑,释怀过去,将心力聚焦于生命中能够控制的事物上;能让我们更好地对付羞辱悲伤、衰老,坦然的面对声名与财富诱惑。』即是让我们在生活中学会分辨与取舍,在有限的生活中获取更大的满足,让内心归于平和从容与安宁。

  大学时的哲学老师曾说过:几千年来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他们的信仰就是皇帝,皇权至上,这就是为什么近现代史上外国企图通过传教士从思想上统治中国失败原因。原话记不住,大抵上意思就是这个。尽管老师的话可能有些偏颇与极端,但从某些角度来说,这话也是没错的。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哲学取决于他的个性和环境。』

  几千年来中国普通民众所追求的不过是安身立命,追求的不过是外在的衣食住行,有饭吃有衣穿便很满足了,为此,他们养成了一种独特品质。说好听叫宽容,说得不好听就是逆来顺受,也即生活态度颇为消极。他们只注重外在的生活,对于生命的内在可谓关注甚少,本书则是以古斯多葛哲学为理论基础谈论一种关于生命内在的人生哲学。

  本书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了斯多葛哲学:第一部分哲学的诞生;第二三部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践行斯多葛主义;第四部分则是作者自己对斯多葛哲学的评价与感悟。对于我这样带有目的性即迫切地想要找到一个可能获得平静从容状态的方法的人来说,第一部分的追本溯源看起来真是煎熬,不是说它枯燥没意思,而是因为自己迫切的心情。实在很惭愧,第一部分我看了第一章便直接跳到第二部分了。

  二三部分可谓本书的精华。第二部分是讲斯多葛哲学的心理技巧,即如何应对消极情绪,如何在分辨中做出正确选择与取舍,如何坦然面对发生在身上的所有事情,如何获取快乐,如何在反思中成长(这一点很像儒家的“吾日三省乎吾身”)。第三部分是讲斯多葛哲学对日常生活的建议,这一部分,欧文从责任、社会关系、遭受侮辱、情绪愤怒、面对衰老死亡以及个人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斯多葛哲学的忠告。

  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是『去除了如气愤、悲伤、焦虑、恐惧这样一些消极情感,而获得了积极情感——尤其是欢乐——的一种状态』。斯多葛主义期望我们最终要成为的是一个对自己的生活更内省和更深思熟虑的观察家。

  读罢此书,似乎生命真的进入了一种安静缓和的状态。

  《生命安宁》读后感(四):成为一个斯多葛主义者(荣辱与共)

  悲伤不会消除,它一定会在更大的悲伤面前再捅你一刀。

  斯多葛和基督教都要求人们克服有害身心健康的欲望去追求德行。但,与斯多葛相比,基督教不仅仅许诺死后的生命,而且还许诺在来世的永生中人们将得到永远的喜乐。斯多葛则认为死后可能会有生命,但他们不能确定,并且如果时候确是有生命,也不确定会是什么样子的。

  这是教师和政治家的区别?或者,是宗教和哲学的对抗?还是野心家和诗人的互相反感?信仰基督教和斯多葛的都是人,人们会怎么想,也许只有自己知道,我们都希望自己死后会有一个好的转世轮回,但是除了自己,又有谁能知道最终的结果呢?我们不能因为主张不同,就抛弃了我们坚持的东西,我相信,融合在一起的肯定是最多的。

  斯多葛的目标不是消除悲伤,而是将悲伤最小化。悲伤自然治愈的过程被心理学家的咨询延长延迟了,也就是所谓的“揭伤疤”。

  在这里,似乎斯多葛要和心理学家有些争执。在我个人的感受中,确实,当我有一些难过的事情的时候,我可能首先不会寻求别人的帮助或者关心,但是在别人的关心后,我会稍微好受一点,但是,这也加重了我对这件难过的事情的印象,它可能从3天的消散期延长到了5天,尽管这多出了2天可能看到的更多的是积极的一面,但是,可能大多数人,还是希望尽快忘掉一件让他难过的事情吧,虽然这也会带来很多积极的感受。最终得到的结果,是我对这个关心我的人以后了好感,不论他是真心实意还是带有目的性的,他的潜在的目的似乎已经达到了。

  斯多葛的父母,并不会认为做父母是一种需要无尽牺牲、难以负担的重任,相反,他们会因为有孩子以及能够在这些孩子的生命中产生积极的作用而感到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斯多葛宣称的获得幸福的最好方式并不是过一种自我放纵的生活,而是过一种自我约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自我牺牲的生活,而且它也并非孤立无应。其他的哲学,包括享乐主义,怀疑主义,以及佛教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教,都提出过类似的主张。

  无论过去怎么样,你都要尽最大努力去接受它,而无论现在怎么样,你都要尽最大努力去拥抱他。拥抱压力,你就会战胜它。这正是前段时间所看到的自控力里面的观点,可见,一些看似很现代的观点,基本上都来源于哲学思考,不仅仅是有需求的哲学思考,更多的是对基本要求的思考,哲学的终极目的也是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而在我看来,所有的问题都是归于本质的,解决了本质的问题,在生发到细枝末节。

  现在关于斯多葛的书很难买到甚至很难加到,除了比较有名的沉思录外。于是在端午假期,我去了图书馆,毕竟生命安宁也只是对斯多葛的理解,而不是真正的斯多葛哲学。在图书馆找到了可怜的基本书,利用了2天的时间看了一些能看进去的章节,记录了一些内容和想法。

  独立于自由意志之外的事物。正当的自由意志和正确地运用外部表象,这算是好的事物。所有的这一切的确都是毫无价值的,而我却一直在为其做着准备,就好像它真的是什么重要的东西似的。

  我们在遭遇死亡、流放、艰难或者耻辱的地方,我们都会表现出逃避的神情和强烈的焦虑。我们对自己最为关心的事物上犯错误,我们是把自然的自信变成了鲁莽草率,孤注一掷,不计后果和厚颜无耻,而将我们自然的谨慎和自尊变成了充满恐怖和惶惑的懦弱与自卑。可怕的东西不是死亡或者艰难,而是对艰难或者死亡畏惧。将我们的自信转向死亡,而将我们的谨慎转向对死亡的恐惧,但是,我们常常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选择逃避,而在构成一个对死亡的判断的时候,则表现出粗心冷漠和漫不经心。

  人都是有自由意志的,就是说对于这件事,我们的看法和判断,它应该是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的,而希腊中的意思是选择。也可以这样理解,自由意志就是我们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所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所以,原文是这样的:哪里有位于自由意志范围之外的事物,就在哪里表现出自信,哪里有位于自由意志范围之内的事物,就在哪里表现出谨慎?因为如果恶存在于对自由意志的有害的使用当中,那么只有在涉及到这种事物的时候,使用谨慎才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存在于自由意志范围之外,又不受我们控制的事物是毫无价值的话,那我们就应该在涉及到这类事物的时候,运用自信。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同一时间,既拥有自信,又拥有谨慎。我们自信是因为我们谨慎。因为我们对真正邪恶的事物谨慎,其结果就是在涉及到那些不具有邪恶本质的事物的时候,我们能拥有自信。

  塞涅卡在论幸福生活里说,绝不偏离自然,根据自然的规律和模式塑造我们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幸福生活就是与自己的本性自然和谐一致的生活。我们必须头脑清楚,遵从理性。我们的精神必须是勇敢豪迈坚毅的。随时准备面对任何紧急情况,既关心身体以及与身体有关的一切问题,同时又焦虑不安,我们要做命运馈赠的使者,而不是其奴隶。一旦我们驱散了一切令我们激动不已或惊恐不安的东西,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牢不可破的宁静和绵绵不断的自由。因为当快乐和恐惧被消灭之后,它的恶果(琐屑、虚弱和有害的心态)也就随风消散,取而代之的将是心灵的和谐安宁,以及伴以友善的真正强大,因为一切愤怒都源于懦弱。

  懦弱这个词的杀伤力真的很大,特别是对于中年男人来说。懦弱的人或许是从小养成,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人去教会我们怎么不懦弱,于是我们就用愤怒表现懦弱,运气好的被家长摆平,运气不好的进了监狱,不懦弱的表现自此分化,懦弱的人群也渐渐分明,他们肯定是走的更远也更持久的。

  通向自由的唯一道路是对命运无动于衷。这句话,就能明显的感觉到犬儒主义的气质了。作为从犬儒学派中发展而来的,斯多葛必然会有所发展,而不是向犬儒那样,真正的无动于衷。面对对命运的无动于衷,斯多葛坚定地选择理性,用理性来武装自己,面对一切的问题和质疑,但是,很多问题到最后,真的是理性不能解决的。

  我们不迷信迷信,但也不能迷信科学。

  塞涅卡认为德性和快乐是可以分开的。在这儿的德性应该就是最高的好,就是美德。他说,有些东西极为高尚,但却令人痛苦,只有经历苦难才能实现。我们看到快乐即使在最下贱的生活中也存在,但是德性却断然不会使生活成为邪恶的。美德常常缺少快乐,而且从不需要它。美德是高贵的、昂扬的、庄重的,它无法征服,永不疲倦,而快乐是低贱的、奴性的、虚弱的、容易毁掉的,它如鱼得水之处是妓院和酒馆。

  你在神庙、广场、元老院能找到德性,它站立在城墙之前,风尘仆仆,筋疲力尽,满手粗粝的老茧;而快乐常常溜出人的视线之外,它寻找黑暗,挤在公共浴室和健身房以及法网不及之处,它阴柔无力的散发着美酒和香水的味道,面色苍白,像一句尸体一样。

  最高的好是不朽的,它没有极限,它不会、也永不后悔,因为思考正确的心灵永不改变,它不会自怨自艾,也用不着变化,它永远是最好的。但是,快乐恰恰在它的享受的高潮之际消失殆尽,它的空间很小,很快就能填满。路是这样的。

  这是给享乐主义的一记重拳吗?或是一口侮辱?最高的好、德性、美德、快乐,看似是很相近的词语,到了塞涅卡那里就变成了水火不相容的,我们看的出来他对快乐的鄙视和美德的敬仰,如此激烈,以至于我觉得他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是否遵从了理性和自然规律。

  强迫症之于安全方面,不论是家庭还是工作,只不过是怕承担责任和规避风险罢了。

  《生命安宁》读后感(五):作为斯多葛主义者取得进步的几个标志

  评价我们作为斯多葛主义者的进步,有以下几个可以用以衡量这种进步的指标。

  其一,由于斯多葛主义的影响,我们会注意到,我们同其他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爱比克泰德说,我们会发现,当别人说我们对于我们以外的事情像是“没有头脑的傻瓜”或什么也不懂时,我们不会觉得感情受到了伤害。我们对他们的侮辱和怠慢会耸耸肩表示蔑视。我们也会对任何指点我们方向的赞扬耸耸肩表示不屑。……

  爱比克泰德提到的其他进步的标志如下:

  我们将不再批评、指责和褒奖别人;

  我们将不再吹嘘自己以及自己知道得很多;

  当我们的欲望被阻扰时,我们将责备自己而不是外部条件。

  因为一定程度掌控了自己的欲望,我们会发现,我们现在的欲望比以前要少;正像爱比克泰德所说的那样,我们会发现,自己“对于任何事物的冲动都减少了”。

  非常有意义的是,如果作为一个斯多葛主义者取得了进步,我们就不会把自己当做一个所有的欲望都必须得到满足的朋友,而是会把自己当做“一个伺机而动的敌人”。

  ……

  当我们在实践中取得进步时,我们将不会梦到自己从不光彩的事情中得到快乐。

  另一个进步的标志就是,我们的哲学是由行为而不是言语构成的。爱比克泰德说,最要紧的事情,并不是滔滔不绝地讲述斯多葛主义原则的能力,而是根据这些原则来生活的能力。……

  作为斯多葛主义者取得进步的最显著标志,就是我们情感生活的变化。……我们会发现我们经历的消极情感更少……我们现在在希冀事情发生变化方面花的时间比原来少了,而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事物原本的面目。……我们对斯多葛主义的践行,使我们很容易被哪怕微小的欢乐感染到:我们将不再忧郁而是因为是我们自己、过着我们正在过着的生活、住在我们恰巧居于其间的世界里而感到欣喜。

  然而要获得作为斯多葛主义者取得进步的最终证明,我们还必须等到自己面临死亡时。塞涅卡说,只有到了那时,我们才会知道自己的斯多葛主义是不是真的。

  《生命安宁》读后感(六):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对于哲学的思考

  说来惭愧,在写书评之前我还在跟人争吵一个话题,对于抱持异见态度的我,生命安宁或许永远只是一种想象。当然,想象或许是彼端发生的源泉之一。

  对于斯多葛哲学,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火起来的《沉思录》无疑是一个最好的诠释。让我感兴趣的,或许是前面关于诸多学说的介绍,感觉当时的希腊颇似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最近正好在看《天才导引的历程》,一本讲数学的书籍,其中就有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介绍。学过中学数学的人大概都知道毕达哥拉斯定理,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但很少有人记得关于有理数的争论,而这个有理数其实恰好构成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基础,难怪推导出根号2的毕达哥拉斯的子弟会被杀死,这就如同有人在教堂指着耶稣说他是人一样。当然,其中有个花边是那本书把毕达哥拉斯学派翻译成“毕达哥拉斯的兄弟会”,后来才发现所谓的兄弟会,其实就是后来的共济会。这确实比在一块钱美元上发现共济会的图案更有意思。

  其实,所谓哲学到底是什么呢?我的理解就是你关于生命的终极想象,你想象世界是有理数构成的,那你就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你想象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那你就是基督徒,而斯多葛哲学的想象就是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是的,我没用用生命安宁这个词。因为正如书中所说,在希腊时期,斯多葛哲学希望的是成为有德行的人,最好是成为圣人。——我看到有读者说,斯多葛哲学像禅宗,我看不像,他更像是儒学,因为他的目的就是成为圣人。而另外一点相似的就是他没用去构造一个神佛的世界,他只教导生活,颇似孔子所说的,怪力乱神不讲。

  而至于如何从有德行的人过度到生命安宁的理想,欧文给出的答案是,跟人讲不清楚,还是偷换概念方便。好吧,我接受这个概念,要不然程朱理学和杨明学怎么好说自己是孔子传人呢?而无论是为了生命安宁,还是为了追求成为有德行的人,斯多葛哲学都为人们提供了良方。这里我就不想赘述了。

  我突然想说说我刚才和朋友的争论。我们在争论摄影是什么,以及如何对待摄影。当我回过头来看时,我发现我对于这场争论所持的态度更多地是来自于我对生活的一种态度,生活比技巧重要。确实,摄影是锦上添花的技巧,但是如果一个人还要捧着一部相机告诉你那地方很美,那么他不是真的去了——不要告诉我照片比言语更有说服力,网上不是大把?

  《生命安宁》读后感(七):生活的构成元素

  他的构成元素被他的死亡

  磨砺得如此精细

  ——叶芝

  在读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某一本书有多少成分流入了我的体内,每读一本,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如此,我每天都进行着这种能量的交换,趁着早餐和晚上的时间,读书并在裁割好的纸上写点书评。在另一种生活时间还没有开始之前,我得以维持当前的节奏。

  今年的很多时间,被我拿去换成了书评,它们介于说明文和独白之间,我始终未能把握好说话的腔调和听者的耳朵,并最终写的不伦不类。写东西的腔调成了判断你的内心是否诚恳的标志。“无论什么书都是第一人称在发言,我们却常把这一点忘掉了”(梭罗)作家要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我近来越来越喜欢这种诚恳的,有击打痕迹的文字,这样的文字却常常是以随笔、日记的形式出现,比如里尔克的书信、叶芝的随笔,杜拉斯这样指给我:这样的文字中你能发现更多。

  会有那么几本书,我乐意把它携带到床头,睡前或者醒来继续温习一段,作为对眼前生活的适应,然后我再去考虑单位上今天的工作。这些书往往给了我勇气和秩序,它们的内容构成了我说话的基调和生活方式的准则。我搞不清是什么样的童年经历或者情绪能够使我喜欢某一类书,并在内心里把一部分书作为自己的构成元素。斯多葛主义是一种简化你日常生活的方式,也是一种实践的不断修正,包括缩减你的需求,限定你家具的数量,限定在一个符合某一阶段人群需求的数据之内,这是一个剔除多余的过程,更像是一场让你的生活变得轻盈的灾难,没有人喜欢用手段去组合文字,除非它使语言更简洁而安宁。同样,它使你的所思变得不再混乱,和延伸到你的可控势力之外,你随时知道你在想什么,做什么,因为你的思想的摇曳有了规则和纪律性,使得生活的元素磨砺的更加精细。

  今天早晨起床,我决定在早餐前,把《生命安宁——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的印象整理出来,这本书是一种诚恳的声音,它改变了我对两个词语的认识——安宁和德行。在我的生命跨入了分水岭之时,我得以纠正了以前累积一点认识:

  “一个人的德行并不取决于,比方说,他性生活的历史。相反,这要取决于他作为人的优秀程度——也就是他对生而为人应有作用发挥得有多好。”要有德行,就是要像人生而为人所应该生活的那个样子去生活。

  “安宁,并不是一种无生气的状态。相反,它是去除了如气愤、悲伤、焦虑、恐惧这样一些消极情感,而获得了积极情感——尤其是欢乐——的一种状态”

  前者是一种责任,后者是一种内心的喜悦,这是一种讲给中年人听的东西,人的心态进入中年,生活会变得熟稔而耐心。我想我也进入了一种责任和应该追求安宁的年龄,连日来,我一直在想叶芝的“责任始于梦境”,反复思索而不得其解,可能我还要去查查他的随笔中有无类似的线索。我也该去整理一下书中所提及的斯多葛生活准则,似乎我觉得可以写的更详尽可行,比如可以加入更多的实践,也可以再去重读《梭罗集》,但我该去准备早餐了,妻子会告诉我,时间已经悄悄滑入了另一个计算表格。(玟涛 2013年7月1日)

  《生命安宁》读后感(八):梦、现实与哲学

  梦、现实与哲学

  评《生命安宁》

  我们人类真是个奇怪的动物啊,虽然是活在现实的生活与世界中,但经常会把梦作为寄托、慰藉或者动力。心情舒畅、喜悦的时候做美梦,情绪不好、糟糕的时候做恶梦,即便是平平淡淡的时候也经常有白日梦。哲学就是从现实延伸到梦里的一个工具,它帮我们的现实和梦连接,也实现了我们个人与世界的连接、现在与过去或将来的连接。不是么?《生命安宁》的作者就一直在为我们解释斯多葛主义的哲学主张(诚然,它还有政治学、伦理学等方面的主张),帮助我们安放自己,与世界相处,并获得有品质的快乐生活。

  哲学关注生活,它的缘起就是为人类提供看待生活的态度。从公元前3 世纪塞浦路斯的芝诺创立该学派算起,斯多葛主义一直流行到公元2 世纪的罗马时期,前后绵延500年之久。从爱比克泰德的《手册》、西塞罗的《有节制的生活》,到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斯多葛主义把“顺应自然”或“顺应理性”作为美德,并且认为人类要过有德行的生活,这样才是向善。这样的主张,直至今日依旧没有过时,仍然可以供人们生活使用。《生命安宁》不仅把斯多葛主义的精髓梳理出来,并且把斯多葛哲学中的一些心理技巧详细解析,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为我们消除负面情绪、正视社会现实、追求梦想生活提供了有建设性的参考。

  事实上随着我们的认识深化,我们会发现斯多葛主义在我们生活中的适用性。一场比赛我们不纠结于胜负,而是欣赏其中的精彩,这样比赛带给我们的将是更多的快乐;面对挫折,如果我们想到造就一个好人,就是需要困难的考验,我们的心态也许不会那么急躁;得到帮助学会感恩,听从理性学会沉思,顺应自然享受生活,我们的生活会因为自己态度的改变大家改观。践行斯多葛主义,获得全新的生活。斯多葛主义的目标,不是放弃生活中的情感,而是学会放弃生活中一些消极的情感。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要给我们的生活注入正能量。通过一些享乐适应、消极想象、目标内在化和沉思等一些心理技巧,巧妙绕开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沟坎”,驱除恶梦对我们生活的干扰,让心情回复到我们生活的平常之中。

  所谓的安宁,只不过是灵魂的井然有序罢了。什么是幸福?一份不错的工作,一个和谐的家庭,一颗淡泊的心灵,在生活的砥砺中不断获得感悟与智慧。哲学,存在于从现实生活通往梦想的道路上,它不仅仅是总结出来的理论,更多代表的是一种面对生活的行动。

  2013-6-18

  《生命安宁》读后感(九):灵魂无纷扰,生命有安宁~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无信仰的时代。金钱崇拜的社会价值观,造就了“笑贫不笑娼”的现实;无限的交流方式,让更多的交流意味着更少的意义……个体的力量面对这世俗的世界显得那么的弱小。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冲击,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变得一片混沌。

  【爱因斯坦说过,衡量人生的不是生命的长度,而是生命的宽度。在这个所谓高科技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日新月异的世界里,很少还有西方人记得第五元素的精华,也很少有中国人记得紫微斗数的变迁。古老的智慧被当作封建迷信而被破除,留下来的是为了彰显自己而标新立异的“人定胜天”。当古老的热情变成了“神经病”的象征,当古老的美德变成了掩盖虚伪和浮躁的幌子,当古老的智慧变成了招摇撞骗的幌子,当古老的羁绊变成了食之无味的鸡肋……这就是我们所在的时代。如果真的有一切美好都存在的国度,那么为什么这个世界,并没有曾经鲜活地存在过?古老的美德、是建立在疾苦之上的。】

  精神上的满足,无论如何是不可能被外在的世界的物质丰沛所替代的。在这个以欲望为扩张基础的现代社会里,空虚的精神世界,得不到信仰的支撑……于是,当人生中遇到挫折和磨难,无法承受现实生活中压力的人们开始转而寻求心灵层面上的支持时,也不能得到任何力量的凭依,只能在对自身欲望的盲目追逐中沉沦。有那么多的人陷入了伤感、抑郁、绝望的各种负面情绪的黑暗世界中,找不到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也是注定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承受的悲哀!我们其实比以往的时代更加需要一种人生哲学的坚持,否则,还真的要将我们的心灵托付给那些”指神吃饭,靠神穿衣“的神棍们吗?

  大家都在黑暗中孤独的摸索,却忘记了,——唯有信仰!才是让心灵强大的力量。

  “慎独”二字出自儒家。一般认为,所谓的“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而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也有说,是谨慎地保持其独有的知见的意思。个人比较偏向为,是“谨慎”的在“独处”中反思梳理自己的行为。

  有意思的是,同时期的西方的哲学思想中,也有着类似的说法。某个真正的主义者都是一种终身的践行,或者是“君子”或者是“仁人”,无论是苦修还是知行合一,默默的奉行着原则。可见,虽然因为地域的不同,文化发展截然相反,但道德的基本原则却是放诸四海皆不变的。

  人,是需要独处的。正是因为人类就是这样一种不能脱离群体单独生存的“社会性生物”,才会更需要个人的空间。古人云:每日三省吾身。又说,静极生慧。我们祖先的智慧哲学,总是如此的睿智而直观,讲求的是知行合一。

  只有独处,我们才有时间沉思,才能够反思自己的言行。——不要说什么太忙、没时间的,时间总是会有的。细想想,我们每天真的有那么忙吗?——扣除了我们每天除了生存、学习或工作的必须外,剩余的时间几乎都花费在了与人的交往相处上!

  不论对方是熟人、同事、朋友还是家人。那么,这些时间真的都是必要花费的吗?……对待利益相关者,我们刻意的奉承;为了谋得利益,我们煞费苦心的讨好。可是如果连同自己的父母、子女、爱人、挚友的相处,还要这么虚伪的口不应心的话,这样的艰辛生活真有有必要吗!还是说,面具戴久了就能成为真实的自我?!即使骗过了别人,你又怎能骗得过自己?!!

  大抵是个人的傲气,也或许是自己的无用吧,这样子的“受欢迎”的“优秀”的人,我是不想做也做不来的。我总是相信,“一个真情实意的担忧眼神,要胜过那100句虚情假意的问候”的。但是遗憾的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这么想。即使明知道虚伪,他们还是更愿意相信那些耳听到的悦耳的言辞,而非触及那些表象背后的真实。可是多少的事情不是该说在嘴上,而是要放在心里的。爱与珍惜的感情,从来都不是说出来的;感谢不一定要说出口,记在心中更为重要。

  .大概十四五岁的时候,我已经长成了大姑娘的样子。那时候父亲因公事的关系远驻外地,母亲据说工作很忙,要我分担家事。我便接过了一部分,比如,每隔一两个星期就会到步行半小时远的卖场补货。有一次因为促销的关系一次拎了四桶食用油,最大装的那种。因为带的钱只够结账,没有坐计程车;但为了那不是直达的一站地挤公车的话,上下车又怎么办呢。一个人慢慢的往家挪动,感觉非常悲哀…周遭人来人往,却无人多看一眼……我蹲在地上,有些脱力…太阳很晒,肌肤却感觉冰凉一片。

  回到家时,母亲正在吃西瓜看电视。我没有抱怨什么。事实上,我愿意接过补充家用的差事,也不过是为了购物剩下的钱可以落在袋中。母亲还活在她的那个年代,是从不肯给我零用钱的,每年亲友给的压岁钱也都会收走。我想要什么东西,都要向她开口才行。她对我所做的,正如几十年前她的父母对她所做的——不是时下的开明父母,与孩子交知心朋友,关注着孩子在生命中的每一次成长;而是放任自流,栽下树种,让孩子衣食无忧,但是教养方面完全交给学校的老师。这样的父母,等发现到孩子长成的不是心中理想的样子,就会怨责孩子有问题——“都是孩子不好”、“就是另一半的遗传不好”……呵呵,现实生活中这种父母见的不要太多!

  我认为,对在乎的人的关切与担忧不必付诸于口,我会做到我力所能及的一切,不让她为我操心。但是对她来说,那不够。——她好像是认为全天下的人都是该了她欠了她的,都理所应当的要对她礼让,需要殷勤有眼色的小心的讨好她奉承她。对她来说,别人对她多好都是应该的;自己对别人的话,不管做什么都是给对方的恩赐(﹁”﹁)就好像世界都该为她而倾斜!因为她的这种性格,我是很讨厌那个自命“我是太阳”的尼采的,总感觉他的这种”自己是世界中心“的奇葩想法,和我的母亲实在是太像了╮(╯_╰)╭

  她总是希冀着,即使自己什么也不说,不说出自己心思、自己的要求,别人就该有”他心通“般的读懂她的心思,做出反应;否则,就是别人的错。她要我说好听的话奉承着她,要小心翼翼的时刻注意着她的眼色、她的需要,要像哄小孩一样的哄着她、捧着她……而她,是做不到对我如此的。所以我会感觉很负担,很疲惫。然后,她就会无理取闹的指责我,“不够孝顺”,是的,她是这样说的。

  当然,如果我能无条件的顺从她,把她视为真理,将她的一言一行奉为圭旨,她就会满意了。可惜,我做不到这样的无底限。——于是我想,等以后攒够了钱,就给她买一个机器人吧…希望到时候,科技已经发达到能研发出会让机器分辨人眼色的系统了。

  她总爱说我胸无大志,而她却心比天高。其实很难理解我的母亲,毕竟,从她的出身到经历从婚姻到工作,都没有给她如此自负的资本……或许,这一切只是因为她家庭中的长女长姐,做惯了弟妹的主;嫁了个丈夫,又做惯了丈夫的主?

  可惜,我天生就对“出人头地”“挣大钱”“发大财”不是特别感兴趣,更没多少竞争的欲望。总想着,能安安静静的过日子才好。但在当今的这个社会上,我的这种愿望,显然是天真的、不合时宜的。——上班族的每一天都像是在打仗,客户、同事、领导,都各有他的门门道道,这些东西不能给社会创造任何价值,它们却硬是消耗了人们的无数心力——这是病态的,不合理的——但是你要是想生存,那么首先就得去适应!有些人的适应能力强一些,有些人的适应能力差一些,这也是很自然的事儿。

  可在社会上风气如此也就罢了,在自己的家里……作为一个儿女、一个手足同胞,是不是也需要多出息多圆滑、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被家人瞧得起!?

  不幸的是,我就是属于那种适应力弱的一群。和我的父亲一样,在家里属于被统治阶层。正因如此,也更需要这些哲学类的书籍来慰藉心灵。至少,我还可以YY一下,那些社会上混的比我成功的,未必能比我的心灵层次高深~哈哈,开个玩笑!事实上,个人认为这种哲学类的书籍有用没用,还得是看读者自我的催眠是否到位,自我催眠做到位了,这本书就能够给你信心,改变你的精神面貌;自我催眠的不好,施行的结果很差,你就会觉得这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有用。毕竟,人生是自己走出来的,不是作者替你写出来的。

  《生命安宁》读后感(十):成为一个斯多葛主义者(消极想象)

  篇外话

  突然想到,也许斯通纳的一生将会是我的一生,也许更糟糕,死于更大的反问句前?

  (《斯通纳》 [美] 约翰•威廉斯)

  然而,世界本身,对于我们个体而言,是否就是一个巨大的反问号?

  第二遍再看生命安宁的时候,感觉确已和第一遍不同,除了加深印象外,所能够理解的书中所包含的内容和含义也更加丰富更加多层次,带着更多的思索。

  这本书中所说的斯多葛,作者分为了希腊斯多葛学派(追求德行获取)、罗马斯多葛学派(追求德行获取,也追求内心安宁,并侧重于后者,甚至发展到最后成为主要目标)。本书讲述的是罗马斯多葛,也是斯多葛哲学在生活中实践中最发达、受众最广泛的运用的最好的流派。罗马斯多葛先讲逻辑学,后说物理学,最后说伦理学。斯多葛的伦理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德道关联,而是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以及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人际关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

  说到斯多葛,就不得不说犬儒。

  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叔本华总结了犬儒主义和斯多葛主义的关系,他观察的结果是,斯多葛学派哲学家是“以从实践衍变为理论的方式”从犬儒派中发展而来的。

  犬儒主义者要必须完全抛开得到的意愿,必须乐意避免那些位于你意愿范围之内的东西。毫不在意谩骂侮辱,近乎石头没有感知,不能怀有嫉妒怜悯之心,要有勇气和忍耐力去坚持以上的生活。同时,犬儒派以风趣和智慧而著称。斯多葛派似乎没什么可以著称的,他们有时严肃、有时活泼、有时智慧,有时愚笨,不论什么样的外在,应该都是他们在面对不同情境下所需要展现的品质,践行斯多葛主义的艺术。

  为了达到人生的终极目标,人们本来就应该保持纯洁无暇,心如止水的人生态度,做好随时可能离开人世的心理准备,并对自己命运的赐予心甘情愿的接受。

  这算是对斯多葛主义哲学思想和人生观点(现在想来这可能无法代表整个的斯多葛主义,而是只能代表作者威廉•欧文对于斯多葛主义生活哲学的认知和感悟),最高高度和最重要的较为完全涵盖的概括了,它基本可以说明所有的观点、方法以及技巧,包括消极想象、追求内心安宁(永久的而非片刻的)、社会责任(勇敢承担自己的责任并尽力而为)、内化目标(相抵外在目标的设定)、控制心里和情绪(不要试图去控制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做好面对一切可能性的准备)。

  斯多葛主义所说的安宁,是一种以消极情感的缺席和积极情感的存在为特点的心理状态,消极情绪包括悲伤、生气和焦虑等,积极情感包括愉悦、高新、快乐等。

  一个斯多葛主义者预测可能发生的坏事而并不会变的忧心忡忡,消极想象不仅不会使人们闷闷不乐,还会提高她们享受生活的程度,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不把这个世界看的理所当然。消极想象的最佳诠释就是理所当然这个词。

  理所当然:按道理应当这样,意思是按照道理当然是这样的,意为情理之中发生的,合乎情理的不容怀疑的。

  消极想象在帮助我们珍视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在帮助我们准备好应对这个世界的变化。消极想象,就是预想我们周围世界的非永恒性。

  什么是非永恒性,我在想,是不是和永动机一样的存在?我们能够控制的就是永恒的,不能够控制的和能够控制范围内的变化,都是不定数的非永恒呢?预想我们不能控制的永恒性,也许会帮我们控制那些不好控制的事物。

  斯多葛主义者还劝告我们度过每一天要像度过最后一天那样时,并不是要改变我们的活动,而是要改变我们活动时的头脑状态。他们并不希望我们停止思考未来,为明天做计划,而是要我们在为明天思考和做计划的同时,记着欣赏今天。

  消极的情绪以及刻意为之,是能够带来片刻安宁的。斯多葛哲学生活艺术的最好诠释,其追求得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安宁,我想这也是所有哲学学派所追求的,也是哲学学派所能够发展壮大的最为依靠的思想和能力。

  在书中,也提到了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享乐适应的概念,及时的享乐和消极的情绪也是有些关系的,当然,和消极的生活没有任何的关联。正如犬儒派发展的轨迹,从曾经的愤世嫉俗,,到如今的玩世不恭,对生活的态度上、对自己的要求上,都沾染上了世俗社会发展的流习和弊端,是犬儒的发展出现了问题,还是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问题。一直想说的是,宗教也是随着社会发展的,不论是基督、佛教、道教都是,唯一不发展还违背的,大家应该都知道,不知道这个宗教的结果会是什么。

  我们人类不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知足。努力工作得到我们想要的之后,我们会惯常的失去对所渴望事物的兴趣。我们得到的并不是满足的感觉,而是感到有些乏味,并且作为对这种乏味的反应,我们会继而形成新的更大的欲望。

  获得幸福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学会如何想要我们已经拥有的事物。

  其实这样的解释到处都是,意思就是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并保持热诚,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但是用其他的任何的某种哲学流派来解释,也许只是换了种说法,但是我们要理解的是后面的逻辑和思考,从而进入这个哲学的体系中去,不仅是思考体系,还是表达和立论体系,这一切都是体系之下的严谨所构成。

  在斯多葛眼中,什么是愚蠢?

  只要改变生活观就能轻易地将满意揽入怀中,你却偏要在自我诱导的不满中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愚蠢。

  在我们眼中,什么是聪明?

  只要改变生活观就能轻易地将满意揽入怀中,而我们却偏要在自我诱导的不满中生活,而且通过自以为算得上努力的努力,取得了成功(通俗意义上物质上的成功,也叫成功学里的成功),这就会被大家夸赞为聪明能干。

  愚蠢不一定是消极的,聪明能干不一定是积极的。

  斯多葛中四个影响较深远的哲学家之一的爱比克泰德认为,哲学的主要关注应该是生活的艺术,正如木材是木匠的介质,青铜是雕塑家的介质一样,你的生活就是你践行人生艺术的介质。

  思考与生活

  观点是别人的,怎么样的想法是自己的。我基本上都删除了一些发布观点的公众账号,留下的都是说人物、讲故事、发布政策和新闻类的,而这也是我删除后才发现的,观点左右了我们的思想,限制了思维的发散空间,圈定了框架。

  我们可能感觉某篇文中的观点非常契合自己的想法(仅仅是此时的看法,以及掌握的论据,看待观点的角度等),尽管们非常认同文中的观点和论据,但是我们总觉得还是少点什么,是可以更加的实在或者更好的表达出来的,还是逻辑和编排是否能够推陈出新,亦或是用词和修饰更能体现出作者的语气和表达的情绪,其实都不是,我们认为缺少的最关键的是:这篇文章不是我写的,没能表达出我想要的真正的全部的东西,虽然目前为止我也无法更加准确的表达,但我也不能苟同他所表达的就可以代表我的全部。这时,又分出了两拨人,一拨人如脑残粉般的打赏推荐,分享朋友圈后期待着点赞,誓死与之共进退;另一拨人在留言区里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得到作者的回复也是会兴奋的晚睡上那么十几分钟。这样,一篇文章和一种观点就结束的它的使命和生命。

  结尾

  斯通纳是“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其实命运的难以对抗之处不在于它的残酷突变,而在于它的平庸蹉跎。

  面对如今整个世界都在一种高潮过后的伤感里,理性和平凡正在重新获得尊重,于是风行开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