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原谅我红尘颠倒》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原谅我红尘颠倒》的读后感10篇

2018-01-04 21:1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原谅我红尘颠倒》的读后感10篇

  《原谅我红尘颠倒》是一本由慕容雪村著作,珠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6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原谅我红尘颠倒》读后感(一):该干嘛干嘛去呗,失望能当饭吃?

  花了一天不到的时间迅速扫完了慕容雪村的《原谅我红尘颠倒》。确实情节精彩吐槽有趣外加足够黑暗

  上大学时本着热爱生活原则一直没敢碰这位传说中的校友的文字,估计如果那时候看了那颗玻璃心应该都是发抖的。回头来本科一毕业,顿时觉得有了读此书的底气,一口气读完不说没有惊讶,但震惊谈不上;不仅如此还能愤愤然此书结局的逻辑掉链(上网一搜果然是和谐版)嫌弃这结局不够黑——恩,装逼大抵如此了,其实本人还泡在校园里什么黑暗的世事都没经历过,奈何要摆出一副对人世间黑暗淡定坦然的老成样呢……

  鉴于本人还没有从事法律职业,也就不用避讳向法律专业外的人推荐此书。你说它诲淫诲盗也好——毕竟书里面的人都一肚子坏水着实长了人的见识(恩,但据说这还不是最黑的),但良民看了它除了对社会黑暗唏嘘不已倒也不必绝望,别忘了这书还有一个功能呢,至少能告诉你多留个心眼在遇到了一肚子坏水的人哪儿该提防着人讹你。

  另外,良民们读了此书也别急着唏嘘感叹。小说生活一样,不过都是一种体验——共同点就是其实都不大靠得住。所以我推荐您,相信身体验好过相信小说,这点作为法律人我还能给您一个术语,叫传闻证据排除规则——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别人讲的一笑而过就好了,不能多上心。并非说小说里那些腌臜的事纯属虚构,相反我相信他们大多数都是从真人真事改编过来的,然而问题在于——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腌臜事总不会那么密集,至少只要你不从事法律职业还生活在正常人的世界里。你想啊,每天中国十几亿人之间发生大大小小无数事,又有多少比例是黑的呢?小说不过给你提炼了一下,灌了一剂猛药,给你带来一次超刺激的体验;体验完了,该干嘛干嘛,生活依然或平淡或无趣或美丽吧。

  又及,别对中国法治失望,千万别。一者,不能用“邪恶的法律人”这样一个词组掩盖了千千万万个从事法律职业的个体——他们不都是坏坯子,除了劝诱罪恶,他们中的大部分始终还在起早摸黑地给解决社会矛盾,不管最终解决的结果是否令双方满意,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请诸位不要忘记法律人对社会还有贡献(而且在我看来实在是莫大的贡献,但这里不能夸,夸了算是自夸也没人信);另外众多法律人中还有一多半或者良心建在或者智力不够或者没有机会总之是做不了主人公一样的坏坯子。二者,和谐版结局里的老潘这样的人在法学讲堂里还在给社会制造理想主义的法律人,不管最终有多少人被世界洗干抹尽,他们至少能保持一段时间理想主义;另外还有不少人在不断反思为什么法律世界如此灰暗这件事——总有人要想这些事,而法律人自己努力思考义不容辞——不管这些反思是不是看起来无力,但或多或少,只要人们不满还在,法律制度就得不断发展不断变革。

  如果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您惊异于世界原来如此,那么请继续保持原先的积极心态——如果世界是黑的,那么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了再做打算,否则就算有一万分之一的可能世界不是像小说里说的那样你不是被骗得很惨。

  如果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您觉得与主人公相见恨晚觉得找到了一本人生攻略,那么且不说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招数存在着过时的危险,我还是感谢您——请您务必在觉得一切都没啥意思的时候联系一个作家/记者,给我们留下一段精彩的故事和新的研究范本。

  如果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您连连点头唏嘘不已并发誓绝不让孩子读法,那么得了,我说您是对整个世界失望,不单单是中国法治,这里我只能衷心祝愿您远离那些坏坯子,另外凡事之前三思,守住自己的底线,少给那些坏坯子机会不是——务必记住,如果亚当夏娃头脑清明,那么撒旦说多少废话都没用。

  至于那些坏坯子是不是真的是坏坯子,他们缘何至此,症结在哪儿,我想这样的问题,良民们何必费神去想呢!

  《原谅我红尘颠倒》读后感(二):从司法腐败人性之恶

  慕容雪村的《原谅我红尘颠倒》,批判的不仅仅是中国司法的腐败与绝望,更有脆弱的人性在体制的扭曲和社会土壤“滋养”之下的红尘颠倒。

  小说从主人公魏达梦中一个借钱的短信开始,结束于梦醒后的恍惚与恐惧。小说中的几类人物,在现实中他们是正襟危坐,一脸大公无私,秉公办理的法官大人,是妙语连珠,维护人间正义,为当事人争取最大利益的律师,是温文尔雅,端庄大方的美女主持,然而,在慕容雪村的笔下,他们基本上是一路货色。法官,不是贪财,就是好色。只不过聪明的法官,一般的小数目,他们看不上眼,不愿意去涉险而已。有的法官,既要沽名钓誉,又视财如命,比如,书中的那个中院领导,只接受别人贿赂的古董,但在接受的时候,还要让别人说送的是假的,然后再装模作样的把“假古董”的钱当面给别人,还让行贿者当面打个收条,不愧是法官,整个过程大家心如明镜,但是却连一毛钱的受贿证据都没有。

  律师,比如主人公魏达,几十年前,因为体制之恶,造成了父母一生的悲剧。后来,通过自己刻苦用功,考上大学,然后做了律师,成了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但是,或许一次次诉讼中的黑暗与不公,或许,见惯了原告被告甚至律所人性之恶,当魏达出现在慕容雪村笔下的时候,已经是一个不但熟悉法律,而且精通于人情世故,对勾心斗角游刃有余的“人精”。魏达的背后,所谓的大牌律师,只不过是一个个高级皮条客而已。还有,那些靠陪睡上位的明星和主持人,说白了就是高级妓女,但是,今天的主流社会,却把这些人包装成供我们学习的榜样。总之,红尘颠倒的社会,就是一个超级大染缸。

  《原谅我红尘颠倒》中,作者揭露了司法各个环节的腐败。比如,司法系统内部用人上的腐败,一把手说了算的用人体制,其结果就是一个腐败的院长,带坏一个系统的司法人员。比如,执行环节的腐败。执行人如果没有支付“办案经费”,执行只能是遥遥无期。此外,魏达在落网后,目睹了监狱系统的腐败,才知道即使是大牌律师,一旦沦为受害人,也必须承受人性之恶的伤害

  上世纪末,司法改革在中国热了一阵。但是,不是所有名字叫改革的东西都是好东西,和所有的改革一样,司法改革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因为,有两道绕不过去的坎阻挡了所有的改革。一是政治体制。一是土壤之殇。

  司法系统本来是独立于立法、行政的,是最后的救济手段,但是,一个“党”字,却把立法、司法、行政高度统一起来了。司法系统上面有一位太上皇“政法委”,司法系统背后有一个供养司法的行政单位财政局,司法系统内部,有一个党委。这样的体制下,谈司法独立,岂不是自欺欺人

  体制往往会放大人性之恶,并最终将这种恶固化为一种土壤,这种土壤反过来又左右体制。司法系统内部,从法官任命,立法、审判、执行都是一个利益链,这个利益链条和每个法官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样的环境下,又如何谈司法改革?而律师,如果真要天地良心的办案,恐怕永远只能为“无产阶级”服务——去办哪些工伤、劳动纠纷等出力不讨好的案子了。总之,赢家通吃的游戏规则+一切都向前看的社会潮流,这样的土壤之下,即使制度再美好,也结不出什么好果子。

  中国司法有三大难,民事案件执行难,刑事案件辩护难,行政案件立案难。其实,三大难的根源,不是体制,就是土壤。所以,让人绝望的不仅仅是滋生人性之恶的体制,还有滋养人性之恶的土壤。

  《原谅我红尘颠倒》读后感(三):树头花尽,方觉众香曼妙

  第一次接触慕容雪村的书是在一个安静的下午、流连在学校的图书馆、偶然瞥见《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

  当时读罢只觉迷茫心情难以平复、的确一个还在听着《童话》、《晴天》的大一青年却是难以理解书中刻画的残酷爱情丑恶人性、

  但是此书于我还是留下深刻印象、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感觉、亦如现在热播的“筷子兄弟作品带给年轻人心灵冲击、

  一口气又读过了《天堂向左,深圳向右》、此后有意或无意的开始关注慕容雪村的书、

  《原谅我红尘颠倒》把矛头开始转向了律师的世界、正如他的自评“生来不是益鸟,只会发出刺耳的叫声”

  慕容雪村就像一位隐匿苦海的智者、冷眼白视这红尘的善恶冷暖

  此书依旧沿用略带诙谐自嘲的文风讲述人物的故事、只是这次更加露骨更加残酷、读罢让人不由唏嘘嘁叹、

  “中年男人都是龌龊动物,一肚子见不得人的勾当,曾小明所谓:一身是屎,到处流脓”

  当时不由笑出声来、其后却也留下反思、

  当身上的衣衫在时光中染得漆黑,已经无人在意多年前那个迷人的春夜。彼时月光如水,我们青春年少,品貌俱美。

  也许慕容雪村初衷就是是强逼我们去面对那被刻意埋在心底的人性、

  老菜农那段或许就是本书最残酷的部分了吧、魏达曾经也是农村走出的、然而面对被自己撞后可怜的菜农、

  他选择了漠视、与交警的狼狈为奸更是揭露了他丑陋禽兽的人格

  “那夜的雨水即是我的河流。14年来我曳尾其中,所见只有猩红的大嘴和森森的长牙。我曾经血流满身皮开肉绽,终于生出了一身鳞甲。

  这河中别无营养,我以淤泥为食,以漩涡为家,久而久之,每一个鳞片都变成了刀。”

  或许这段话就是于他最好的解脱了、

  至今也无法完全看透魏达这个人

  心不是一天就能狠起来的、当我们历练在滚滚红尘中是否又能保留那心中那份最初的柔软

  慕容雪村能够窥探到这个社会的丑陋一面、从而给我们揭露、

  但是我们即使看清了又能否守住自我?

  矛盾的就是我们愿意成为肮脏却潇洒的魏达、邱大嘴、任红军之流还是坚守人性却不得善终的潘志明、

  本书的结尾略显突兀、相传是出版社的意图、但是本人却很喜欢

  魏达在梦中历经风光、醒来仍旧凡俗人生、却是心中坚冰融化、

  也许每个男人最初的愿景就是能为爱人做一份早餐、然后宠爱的看着她抢过自己的那一份、

  《原谅我红尘颠倒》读后感(四):初心不忘

  不知多少个无眠的夜晚过去,我终于看完了《原谅我,红尘颠倒》。

  之前只读过慕容雪村在北大的演讲稿,内容什么的忘得干净了,大概也是一篇鸡血文吧。后来不知在哪里看过有人对他的小说评价颇高。看完《红尘》,果然没有令我失望。小说非常好看,情节步步扣人心弦,文字洒脱铿锵,不时妙语连珠。我多怕读到那种无趣的小说啊,这部令我有相反的感觉。以后还要找他的书来看。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从一个善良质朴的农村小孩在多年的执法经历中看透红尘间的一切蝇营狗苟弱肉强食之后变成一个十恶不赦,对人间真情已经绝望的坏蛋。主人公频率颇高的腹诽常常令我生疑,人生短短数十载,难道真的每个人都逃不过红尘颠倒的宿命?主人公在我这个年纪的时候,也是个品貌俱美的四有青年啊。曾经的我幼齿无知,虽然没有多好的物质条件,却也被父母精心泡在蜜罐里养大,目之所及全是柳绿花红,呼吸的是最新鲜干净的空气,人世间的是非离我远得以光年计数。上了大学之后,我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了各路形形色色的人,耳闻目睹了纷繁庞杂的世界,开始猜测起某些人最亲切笑容下面是不是暗藏刀锋。跌跌撞撞踏进了大人的世界,来不及抗拒纷沓而至的世俗。我想象着,自己会不会有一天也变成主人公这样,不再相信人心。不敢再想下去,太可怕了。

  我经历的其实非常少,长期以来,希望快点变得成熟和不想面对成人世界的压力两种极端的心里矛盾一直在我心里拔河。出于责任心,我希望快点经历多一点事情,认清眼前真相,好对父母尽自己的一份孝道,有句话说得好:成功的速度要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另一方面,我更希望自己学会理智的处理一切事情,成长为一个靠谱的人;矛盾的是,我又舍不得离开小孩子天真的世界,那种纯真信仰一旦消失,就再也找不回来了,任凭你拥有红尘间多少人趋之若鹜纸醉金迷,到头来不过空留一声喟叹。

  然而经历浮尘,当眼神清澈不再,苍茫写满,我会不会像主人公一样忘记了爱字怎么写。生命在滚滚红尘中真的难逃堕落的宿命吗?谁能甘心。

  回望上大学这两年的日记,我感到自己确实是一年比一年堕落了,从满嘴大德正义到出口成脏,从对朋友推心置腹到无法停止内心的猜疑,好像我真的跟大多数的坏人同流合污了。在肮脏的大环境下想同流不合污很难,但是我不想放任自流。一直口口声声要做自己,然而见惯人与人之间的阴谋算计,各自为利,晚上蒙起被子不免开始揣度自己今天是不是又被谁谁利用,不明所以地当了傻逼,是不是又吃了哪门子的亏。以前总会有人告诉我们,吃亏是福,我们听了总会点头称是,一汪清澈的瞳孔似乎可以直看到心里去。如今,我们听到别人这句话的时候,只会白他一眼,不屑的说,既然吃亏是福,那让别人多吃一点吧。

  老一辈的学者大家告诫我们,什么都可以丢,唯独不能丢了自己做人的原则底线。红尘多少诱惑,做到不为所动固然很难,但是只要坚守住内心的真诚,一定可以做到不为红尘障目。虽然我对书中描画的红尘所见甚少,然而我这个年纪,如果对世间的美好都持一丝怀疑的态度,那也未免太过悲哀。所以,我宁愿选择相信。即便以后步入滚滚红尘,发现世界与我所闻所想简直是颠倒过来的,到那时我也会庆幸自己的心曾经纯粹过。

  很少写读后感,发现我真的无话可写,硬着头皮凑了一点字数,权当完成任务吧。

  《原谅我红尘颠倒》读后感(五):人间婆娑,自韵藏汝心;万般红紫,可长映念中。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一句话“ 想人间婆娑,全无着落;看万般红紫,过眼成灰”。

  老魏始终是一个全无安全感的人,幼年父亲的遭遇让他埋下了不安,无法信任人,报复的种子。这经历成就了老魏,也毁了老魏。对肖丽,他始终在信任与憎恨之间摇摆不定,好在临刑之前,悟到原来身边的那条蛇,是一只心怀柔软,全无害人之心的蛇。只会心心念念跟着他,欢喜由他,怨愤缘他,生是他死是他。

  精于算计,不吐实话也许有时是在这世间存活的必要手段。只是若每日演了一天的后宫甄嬛传之后,回到家跟爱人都有虚与委蛇钩心斗角,大抵就没意思了。若人生走一遭,临终回忆毫无温情和底气,那此生恐只是南柯一梦罢了。

  选择相信,其实是最大的勇敢。

  下面正能量一个~

  小女子愚钝,但仍情愿将那人间婆娑,韵藏吾心;万般红紫,长映念中。

  《原谅我红尘颠倒》读后感(六):一个很冷的放大镜

  读完这本书,心里突然感觉很空。

  因为是一口气读完的,中途没有停顿和过多思考的阅读,使脑海中整个故事没有生硬的割裂,但同时让我感到迷茫。

  我觉得这本书是一个很冷的放大镜,放大夸张甚至扭曲了世界的冷酷、猜疑部分。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我感到我周围的世界并不与书中刻画的完全相似。也许因为我还是个学生,也许因为我还没有真正的混入社会。

  可是我还是相信,事在人为。如果你有心让生活变得好玩,但到最后发现只是生活在玩你,就像主人公一样,只能说明你还是太傻。苦难总是有的,别人看上去芝麻大点儿的事可能正是支撑我情绪的支柱,自娱自乐是一种能力。

  你说,谁的人生最成功?魏达,老潘还是那帮依旧生活得春风满面的家伙?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只有他们自己才有资格评判自己的人生。

  很怪,在我拼命埋头苦读这本书的时候,心里一直凉飕飕的,可是,读完放下书,静静回想了几分钟后,却又冲腾出了暖意。

  最后的那个童话版结局,我更希望只是魏达在走向死亡的一瞬间产生的幻象。毕竟,是他处理不当外加运气不好。作恶者的生存法则就是,不动情,孤独的老死。

  《原谅我红尘颠倒》读后感(七):原谅

  慕容雪村全四本读完,做个总结。

  慕容成名甚久,但他一直是同样一个作者,从第一部到第四步,他的文笔没变,主题没变,可能只有技巧高了点而已。《成都》已经相当老辣,无论从情节安排还是文字上。《深圳》的故事编的明显不如《成都》,我觉得是出了第一部书后趁热打铁的结果,后边的情节组织的真瞎。《伊甸樱桃》是个个人化写作的结果(难怪作者自己最喜欢),是写来发泄的,谈不上什么艺术价值。而到了《原谅我红尘颠倒》,此书堪称慕容雪村最高境界之作,第一写的是他最熟的领域,第二这个故事本身组织的精彩又自然,第三全面展现了作者的价值观。

  慕容雪村的小说可以称为狠,写所有的黑暗面,不遮掩,不找理由,也不批判。慕容雪村笔下的世界没有好人,他只是简单地把所有的黑暗摆在面前,其人物本身也是黑暗的一部分。在红尘颠倒里有一个好人潘志明,下场既惨又不名誉。而这个好人如同菜里的花椒,在这个故事里只是调味的,连配菜都算不上。作为读者,接受慕容雪村的世界,也只能不做价值判断,按其本来面目去接受他。对如我等涉世未深(吐一会~)的读者,这本书几乎超越了虚构作品的意义。说老实话那么多人追捧甄嬛传,学什么心机,我看一本红尘颠倒值一打甄嬛传,怎么没被广泛学习呢。如果说法律界太专业是障碍,难道做妾大家很熟么。

  然后说下对情节的看法。红尘颠倒的结局两个地方我不喜欢,一是梦醒,当然这是为了出版可以理解啦;二是非要让魏达想跑没跑了,眼看出去了又被蠢女朋友自首弄死。其实魏达大可不必死,他一直是局面的控制者即便危如累卵;而且为什么肖丽突然爱他爱得放弃生命?魏达从来没觉得肖丽如此真心。这不过是作者喜欢让主人公死罢了。根据我的归纳,慕容雪村的价值观是:世界是黑暗的,人人都黑暗,好人没好报,坏人也没好报,一切归于死亡。所以在访谈中他说他喜欢人物死,因为这是最自然的结局。难怪四部小说,三部里主人公最后都挂了。这样在客观体现一个肮脏的世界之余,避免了道德困境,因为坏人好报毕竟难以接受。

  最后说下文字。慕容雪村的文字很辣,嬉笑怒骂孕于不多的字数之中,例如某女在床上的表现“即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呃信息量太大了。读起来颇有语言快感。

  评价慕容雪村的小说是困难的,他们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按照社会主义道德观他们根本就不应该存在,可是他们却无比真实。他的书名叫《原谅我红尘颠倒》,其实,在这样广泛稠密的红尘里,谁有资格原谅别人,谁又有资格被原谅。

  《原谅我红尘颠倒》读后感(八):这个世界怎么了

  这本书确实给我触动很大,也许是因为第一人称,让人觉得是如此的真实!魏达到底是个什么人,冷血无情,他算计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不相信所有的人,但是他混的风生水起,而老潘,里面唯一的清流,坚持自己的原则,最后却落得那样的下场,我不相信最后的结局,就像pi的故事那样,大家都知道真实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前段时间,楼门前的垃圾桶附近有人遗弃了一只小鸡仔,大概是因为禽流感吧,老妈善心想收养,但是家里已经有两条小狗,实在是没地方,但后来那只小鸡仔的遭遇实在让人心痛,据说是某个老太婆为了要装小鸡的纸箱子直接把小鸡扔进了垃圾桶,当即就不叫了。而昨天,有只流浪猫在小区角落的某辆车下生下了两只小猫,当时老妈还叫了我去看,天已经快黑了,我只能看到灰色的母猫警惕的看着我们,有人还给母猫扔了几根火腿肠,我们拿小碗装了清水放旁边,还有人已经给车主的车把上插了纸条提醒,许多人都在努力维护着这几个小生命,但是今天就听到有人说不知道谁弄死了一只小猫,母猫和另外一只也不知道去了哪里,不知道是不是还是那个老太婆,就为了装猫的那个纸箱子。总觉得似曾相识,才想起小说《罗生门》的故事,为了卖钱可以去拔死人的头发。

  《原谅我红尘颠倒》读后感(九):真情似梦

  我,魏福成,24岁,是理想远大的资优生,为捍卫社会正义而手持司法利剑。除了这个纯洁的梦,我一无所有。

  我38岁,执业14年,看遍了世间的丑恶,渐渐明白法律不是用来救人,而是谋财害命的合法工具。良知,爱情?都是狗屁,谁信谁傻逼。为了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好,心甘随波逐流,我是钱权交易的帮凶,恶势力的代言人,不法勾当的始作俑者。

  38岁那一年,我死了,死的不明不白,好像是被作者给写死的。以我的心机,不会识不破他们那点小伎俩。但作者前面写的太狠了,他怕大家鄙视法律、憎恨社会、厌恶人生,而尽力展现人性善良的一面,我孝心发现,肖丽生死不弃。可惜,你以为1页的真情能抚平399页的绝望吗。

  事实应该是这样,我没死,这的确是场梦。而梦外,肖丽不曾情深款款,也没有最后那幕犯人的齐声呼叫。就算搭上红尘的时光机,事态依旧炎凉,人心依旧叵测,我还是我,还会颠倒其中,再走一遍梦里的路。

  《原谅我红尘颠倒》读后感(十):红尘,请原谅我颠倒

  文中出现的教皇合唱团的《join me》的原唱版

  正如某些电视剧必须在开头注明“本剧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一样,某些网络小说也应在开篇提示:本书极易引起生理不适与心理不适,请读者谨慎阅读。《原谅我红尘颠倒》就该如此。

  这本书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网络文学出版作品,若是按照文学标准划分,恐怕连三流小说都摸不到边。它之所以畅销,莫过于它的内容所指向的社会现象,它似乎向世人揭示了一个“不清白”的XXX系统。而至于该描写是否真实,怎么说呢,相信黑暗的人认为它真实,不相信的人认为它不真实。

  该书风格与其说写实,不如说简单粗暴。既然目标是写黑暗乱象,就从头至尾都是脏乱之事:男盗女娼,违法乱纪,不一而足。尽管作者似乎想从这黑暗中透出一些光明来,但到最后,不论黑暗与光明都有堆砌之感。究其原因,仍然在简单粗暴上,既如此,也就写不来真正的人性与社会的复杂。什么是复杂?那就是世界不仅仅是二维的,也是三维以及之上的,坏人不一定就是烧杀抢掠,社会黑暗不仅仅是黄赌毒罪,人无法用好坏直接判别,社会无法直接用黑白定义。书中人物形象单薄(尤其是女性角色),性格语言相似,每个角色的形象都是虚化的而非立体的。但这也起到了某种特别的效果——作者不是在用一个具体的人来展示书中的社会,而是假借某人之名描写这个群体,可以说是一种“标签化”的写法,读者不用管中窥豹、以小见大,读者可以直接看到作者想让他们看到的。

  而作者想让我们看到什么?司法乱象,泯没良知,欲壑难填,终逃不过天网恢恢,大梦一场。在书的结尾,作者把这一切归于一场梦境,意味着主人公在人世种种皆是虚妄。于主人公而言人生是如此,“原谅我红尘颠倒”,不过是说自己纠结于身外之物,未能领会人生真谛,本末倒置,于心有愧,于己有愧。但对于这本书的立意来说,真的是“我”颠倒了红尘吗?

  没有一个人可以颠覆红尘,而每一个人都是被颠倒的红尘的帮凶。主人公的结局固然是罪有应得,但是他原来也是一个“好孩子”;他的同学老潘,一直在坚守,可结局却是三年牢狱之灾。谁把他们推到那般境地?在被颠倒的红尘里,没有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社会是一张密密实实的蜘蛛网,把我们紧紧地裹在里头,越挣扎被缠的越紧,似乎随波逐流反而能舒服一点。主人公曾说过,他有生之年看不到司法清明的那一天了,只能做个老鼠。可是,若要司法清明,又从哪里开始呢?从上?从下?似乎都很难。既得利益者欲壑难填,金字塔底端的人无可奈何。 “我”和老潘,一好一坏,最后一个被法律制裁,另一个被法律抛弃,区别在于,坚守者仍在挣扎,挣扎或许有渺茫的希望。处于这种困境中的其他人呢?欲被救赎者,必先自救,唯此而已。况且,多数人不过是苟且偷生,不是一尘不染,但也不是罪大恶极,这便是症结所在。当每个人都处于灰色地带的时候,大家就都是白色了,便没有人为黑色承担责任,无须担责,便也无从反思。无法治愈的症结,是绝望的开始。结局作者没有在该立意处多着笔墨,不知道是不是某种绝望的表示。

  至此,只能大梦一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