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国的本质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美国的本质读后感10篇

2018-01-04 21: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国的本质读后感10篇

  《美国的本质》是一本由于歌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的本质》读后感(一):《美国的本质》,过分夸大了宗教的力量

  被人强烈推荐,因为看了作者的简介,所以一直没兴趣看,一个没有美国生活经历的人如何敢写美国的本质,总觉得有种哗众取宠感觉,看了之后,觉得前面写得还挺有意思,至少观点挺新奇(也许是我见识不够),但继续看下去,发现自己之前的判断还是挺正确的,全篇都在累牍开篇亮出的新奇观点,有点儿堆砌文字了,而且作者观点不能完全认同,理由如下,

  如果强调是宗教信仰带领着美国,无疑是从另一方面认可了布什或其他总统个人意识和力量对于国家所起到的决定作用

  我难以理解,一个国家对内对外的政策是由一群总统幕僚决定的,这些幕僚的宗教信仰是否高度的一致,书中并没有给出证明。

  书中强调美国的本质与总统的宗教信仰关系极为密切,特别举例布什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对美国意识形态影响,但就我个人来看,一个成年后因为某个事件而转变、仅用两年时间学习圣经的人,信仰很难根深蒂固,这种成年后逐渐建立起来的信仰,可以指导或改变他的一些行为,但绝到不了左右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地步(见书中第135页)。

  在这点上我无法理解和认同,我更相信宗教信仰是被这位总统及其幕僚们成功利用的武器和工具,它正好符合了当下大多数美国民众的口味(见书中第14页,95%的美国人信上帝,86%信基督)。

  作者观点挺有意思,但用整本书去证明这个观点有点儿牵强,不如写成一篇博文来得实际。作者观点只是提出了美国本质的其中一小点,但把书名定义为这个有点故弄玄虚吧,一开始看很新奇,往后看就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了。

  对其中的总统演说词印象很深:

  “我们应当告诫自己不要耽于幻想,认为道德没有宗教也能维持。尽管良好教育对于特殊结构意识可能有所影响,但根据理智经验,不容我们期望在排除宗教原则情况下,国民道德仍能普遍存在”——华盛顿在其卸任演说中说。

  “除非美国公民的道德行为以基督教的信条为引导,否则美国将难于维持自由体制”,“我们的政府不具备能力去对付不受伦理和宗教约束的人类情感,我们的宪法只是为有道德和宗教信仰的民族制订的。它远远不足管理任何其他民族。”——第二任总统亚当斯曾写道。

  《美国的本质》读后感(二):评《美国的本质》

  《美国的本质-基督新教支配的国家和外交》是本剖析美国内政外交政策原因书籍,从美国的建国到日后的发展强大,骨子里都是基督新教思想在起决定性作用。这里面包括八国联军时没有趁机华侵略倒为中国培养了最早的留学生,二战时帮助中国打日本,排伊斯兰思想发动中东战争、反对独裁制裁伊朗、朝鲜、古巴,主张人权高于主权干涉中国内政等等,与基督新教思想不合的都不允许存在。基督新教对待sex问题是很保守的,为什么实际看到的不是这样呢,作者说其实美国现实生活中平民生活确实是这样的,好莱坞作品并不代表实际生活,另外不可避免存在“异化”现象,在某些地区确实乱搞问题很突出。美国的这种基督思想是不会变的,而我国儒家佛教道教的思想也不会变,作者隐含的意思是想在中国推行基督新教,我看基本上不会实现。

  关于基督新教,听过《东吴相对论》(1 2 )节目的朋友会有印象,吴伯凡就是研究这个的算是专家吧,最早的天主教统治黑暗,上天入地什么都控制着,得经过主教才能得道修行,新教主张自行修炼,圣经天天看,多做好事,到时自然而然地就升到天堂了。由于挑战了主教权威,所以被迫到了俄罗斯、美国,成立了专门的派别。应该说新教现在传播得非常广,像中国周边的台湾地区、日本、韩国教徒非常多。1991年香港拍摄的《棋王》电影里面,充斥着对大陆的讥讽,暗示推行基督新教来进行社会变革。

  《美国的本质》读后感(三):“意识形态”这头怪兽

  ——读《美国的本质》之二

  《美国的本质》这本书像是严肃的社会科学论文,大张旗鼓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观察,坚贞不渝有条不紊地论证它,指向一点,不及其余。在这个过程中很少出现对自己观点本身迟疑时候。但是它的观点和所进行的观察,确实有开人耳目之效。如果说前半部分人们注意力停留在它抛出的诸如新“政教国家”、“世俗化国家”等划分,那么全书的重心其实就是在人们心头拓上一个词:意识形态。它促使人们重新开始思考这个我们曾经感情色彩诠释过的概念。

  尤其是像我这样的人,以往总是透过史料看到这个叫做“意识形态”的东西,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历史,往往已经把自己的感情好恶加诸于这个概念之上,把它变成一只替罪羊。这本书中有一个明确的关于意识形态的概念描述,即:

  “意识形态一般是指某种自成系统价值观,在这个意识形态的系统内,价值观一般都有简单化和绝对化的倾向。”

  这个概念这样来描述,可能未必精确无遗,但是却是符合大多数人对其的直观认识,这种描述使我开始醒来,同时又陷入另一场迷梦:首先,“意识形态”是价值观体系啊!而这种价值观是自发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某些开拓者苦苦追寻,最先开始思考,由此奠定它的起点。那么一个人,一群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追寻自己的价值观,找到之后去捍卫它——这并没有什么原罪啊。你有你的价值观,别人有别人最珍视的价值认定,这价值观是实现存在意义的途径,是那颗在黑夜需要找到的明星,这个追求的过程有多难,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汲取了多少前人的经验教训,我们找到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梦,自己的那个真理是多么不容易,凭什么不去尽全力捍卫,甚至于牺牲呢?但是,如果把这个梦想变成一个绝对的标准,不允许有其他真理生存,用一个价值观体系去消灭另一个价值观体系,那么这样的真理,是否值得捍卫?这成了一个悖论。 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对他们的意识形态也是如此,书中由此总结美国的意识形态的具体内涵:

  “在美国,美国人的选民意识、天命意识和举国上下的对自由、民主的执著,一直是一种不容置疑的自我评判和价值判断,被认为是绝对有道理和正确的,是美国的意识形态的主要构成内容。(70页)

  这个内涵之中,对自由和民主的执著,这大概我们都已经认定,美国人自称为“上帝的选民”,他们的选民意识和天命意识,也就是上帝选中他们来普及自己的真理,这一点从基督教内核以及一切宗教共有的内核表现中都不难理解。但是,当它“绝对正确”时,也不免令人胆寒。想当年,那个舶来的主义急速变成一种本土化的、被政治所使用的信仰之后,就是凭借它的绝对正确性和绝对的排斥性,把很多人变成了鬼,把一个古老的民族和广袤的大地变成了谎言和真理泛滥的国度,千万人非正常死亡,看看我们那个邻居,再看看我们……美国人在形式上同专制和独裁的对峙,几乎覆盖了他们的历史,它们何以不惧怕这种“绝对正确”?原来,在信仰还没有走向极端之外,有一个理性存在,那就是个人主义。因为他们把“神爱世人”从“神爱所有人”这样的宏观夜盲中推演为“神爱每一个人”。

  “神爱每一个人”版的“个人主义”不是损人利己,而是利他,尊重他人的权益,别人也尊重你的权益。这个版本“个人主义”实在是国家和社会服用“意识形态”的副作用强力地扳了回来。每一个人的人身和财产权毋庸置疑地受到保护,法制的权威和健全,这些具有现代文明气质因素正和那个宏大的意识形态形成制衡,不但关注实现理想,也注意实现理想的过程。我们以前长期批判个人主义,而批判个人主义的历史有多久,对个人主义的误识的历史就有多久。我们反对个人主义,因为那代表着个人独立集体、拒绝淹没于集体,没有凝聚力;个人主义意味着秩序的缺乏,国家可能因为某个人而蒙受可笑的耻辱,也意味着个人有可能要凌驾于国家和社会之上,多么自私?!我认为,对“个人主义”理解上的区别,由于这种区别是自生的、“自成系统”的,所以也反映出了民族间价值判断上的差别,说白一点,就是两条路,一条是一以贯之,另一条是道德盛极而衰,以其浑浑,度人噩噩。

  谈到“一以贯之”,我读这书第一个感受就是:大国,真的是坚持出来的。大国者,几百年如一日,一代代人恪守信念承前启后,朝着认定的方向赶路。当然,这坚持的结果有很多不同。路走不对,会变成已经有过那许多历史的绊脚石;路走的对,暂时还看不到沿途的风景聪明人都知道不要着急举步维艰,自以为走了很远可以和人比较了,有点可笑。前一段时间,我们的国家电视台鼓吹大国崛起,为我国顺理成章成为现代意义的“大国”作舆论准备心理昭然若揭。我愿意向别人学习,标榜自己的“可比较性”,则未免有些可悲。如果存着这样的心态,梅贻琦先生当年也不会说出“大学之大,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谓有大师之谓也。”这样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根本不缺乏理性,只是缺乏对理性的尊重。

  另一个感受却是一个疑问,这疑问横亘在人们头上不知道多久了,那就是,我们是否仍是一个有信仰的国度?我们是否真的是一个有信仰的国度?这真的是要通过对比才能使人思考。这本书对于中美关系的历史分析——“中美之间现在的对立,究其本质,是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是社会主义无神论与基督教有神论的对立,……是美国基督教徒与中国的传统力量的较劲。”这样的判断,观察不可为不深邃,但在这个彻底世俗化的国家,这样的归纳似乎把吾人的信仰提到太高层面了。那个主义,今天还仍然可以作为信仰来谈论吗?或者,往事越千年,我们的传统精神还是现代中国人信仰的渊头吗?令人生疑。比如,对待别人的国家,吾人爱说一句话,此地虽好,终究不是自己的地方。一个逻辑就把我们看世界眼光给收回去了。话说回来,我们可真不缺乏类似的逻辑,抛开本土感情之外,除了小聪明还是小聪明。我们千年历史,只证明了一种信仰,就是自恋,就是小聪明。如果非要和别人比较,我们要做痛切的自省。

  2008-4-7

  《美国的本质》读后感(四):一点感悟

  很好的书,很好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美国这个国家。

  宗教的力量,在影响世界,通过影响美国这种方式。这样的理论是有道理的,但不纯粹。我认为美国的国策与外教受影响因素是利益与宗教双重力量。美国是基督教国家,但也是理性的民族,否则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他们缺乏共同的具有悠久深远影响力的历史文明,因此而格外依赖宗教。

  历史上一些人从利益角度无法诠释的美国的外交行为,加入宗教因素,就更加合理。美国向全世界输出他们的价值观,现在觉得是件很可怕的事。特别对于中国来说。我因此而深忧,不用说有一天将我们的文化输出世界,或许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会被宗教慢慢腐蚀,那将是对我们几千年文明文化的舍弃与否定。美国在做这样的事,而我们并不自觉,基督教近几年势力的急剧扩张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而我也发现了自身的矛盾。我崇尚个人主义——基督教的基本精神,但我是无神论者,反对一切信仰与精神控制。因为我认为信仰是内心不够强大的产物,是个体奴性的表现。我尊重有信仰的人,但我反对宗教对立与互相蚕食,追求多元化。尽管作为无信仰者,或许很难理解宗教冲突这件事。

  比较冲击我的是清华、北大竟是教会学校起源而来,无疑问是美国的杰作了。这真是一个可怕的民族,它在企图用精神来控制世界,而不满足于军事、经济与科教一类。

  这本书之后,我对美国产生了一种抵触心理和敬畏心理。

  《美国的本质》读后感(五):宗教信仰能否平和“妖魔化”?

  ——读《美国的本质》之一

  集中讨论美国建国及至现代历史的书,现在人们往往都首先能想到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每期的《读书》杂志的封底,经常能看到三联书店初版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新书预告,谁能想到,那几本现在看起来装祯朴素的旧书,竟然能在知识界引起长盛不衰的专题讨论呢,又有多少人在当时能看出这几本书出版的意义呢?今天,这个系列的书不断被再版和重印,已经成为我们了解美国政治和历史发端的基本材料。我生也晚,读那几本书的时候,在叹谓林达们的沉心研究和抽丝剥茧一般的为文之余,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始终盘亘在脑海之中,久久不能释怀,那就是:为什么美国在开国之初,为什么一时间突然集中涌现出这样一大批有现代观念的政治家们,甚而,为什么在一开始,那些准美国人们,会有如此之高的思想平台,会有如此先进的政体设计思路?为什么这个国家那种对专制和独裁的显著警惕看起来好像是与生俱来一般?最近在读《美国的本质》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中讲到的事情有可能作为上述问题的解答之一。

  这本书在一开始就提出两个概念的辨伪,一个是世俗化国家,一个是政教国家。而且,有趣的是作者把我国这么一个多年以来具有是有明确信仰的国家也划定在世俗化国家。这真叫我们那些现在仍然在困倦于形式上的国家信仰和主义信仰的人们感到愤怒。什么是世俗化国家?按照作者的解释就是其外交政策完全以本国经济和其他利益为出发点,也即其所有国家行为和言论都是以本国能否适时地获取利益来考虑,并不会坚持某一倾向,也不会是别人永远的盟友。就好像一个人惯于见风使舵一般。相对应的,书中所谓的政教国家,也不是指纯粹的宗教把持国家,而是指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之下,国民倾向和国家行为言论以宗教内核精神和宪法精神来参与国际事务,——同别国相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追求精神上的东西更多一点,而不是完全以经济利益和所谓国家利益考虑。

  这本书是讲美国,那么在作者看来,美国在上面两类国家中是哪一种呢?他说是后者。而且明确归纳,引用足够材料来说明,起决定作用的“该宗教”就是基督新教。老实说,——我感觉作者的这种观察不可谓不深刻。

  平心而论,作者抛出的简单例子看起来有些说服力,比如他说美国近年来频频以人权纪录来对别国施加压力,而不是明确的地区利益和资源追求;而且还坚决地履行他的要求,如果他认为该国确实在人权问题上灾难重重,他就会祭起经济制裁的大纛。我们都知道,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格局之下,经济制裁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说都是两败俱伤。那么为什么明知而为呢?作者说,在考虑了国家政治中各种复杂的利益之后,这是不是可以看作是宗教精神在起超越利益的主导作用?

  作者还从美国历任总统的教徒身份来说明问题。他列举了历任美国总统的归依情况和各种对基督新教及其他如天主教等宗教精神的亲近态度,还有在大选之中其宗教身份获得民众支持的决定性作用来举例。我们都知道,在一个相对民主的国家里,他的行政领导人是否顺利被选择出来,除了经济支持,更依赖于社会中有基础性阶层和民众的认可,美国人选总统,民众中“大多数”的宗教信仰起决定作用,进而,宗教精神方面的倾向对这个国家行政的影响,由是观之。

  基于我有限的观察和掌握的材料,上面这两个方面,说得是比较确实的。不能说绝对主导,起码也应该是决定因素之一,有参考的意义。读者可以看到,我在这里比较害怕说“绝对”,对作者的递进说理也保持一定的“警惕”。这是我国人谈论美国时一贯的思想困境。即希望不要永远妖魔化美国,又怕接受了间接材料而对美国产生鸡犬升天般的夸张印象和观点。更何况还有所谓立场问题,吾国人不办事,不学习,只爱谈道德和畸形民族主义,而且把这两柄大棒随时向人乱挥,实在是缠足布般无聊。

  今天,“向美国学习”,说这句话,已然无罪,也不十分可耻了。而且,是不是有学习和讨论的热潮?这是我的感觉。这里有一个问题和一个结果需要先搞清楚:就是为什么要向美国学习,以及向美国学习的结果。在我看来,为什么要向美国学习,因为美国的历史和现代一直在向外界输出有益的价值观,这个国家的体制和社会也能向外界输出有益的价值观。所谓能输出,也即别人能接受,能认同,也就是有普世价值。向美国学习的结果,不是最后移民美国或者西方,而是把他们对政体、对社会文明、对历史的设计和理解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令人郁闷的是,现在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鼓吹美国的知识分子他们有时用毕生的精力来做上述这样的努力,也获得一定的影响,但结果是“社会向何处去”这种问题没有解答,而是他们个人被迫流亡海外。流亡海外之后,他们的启蒙思想再无法在这块故土传扬,无疾而终,然后这样的情况一代代一再重复。这其中的过程,那种种加诸于个人身上的压力,当然也可以想见。故土难离,世事难言。

  普通人,没有那么高的思想层面和道德情操,不敢走出这一步,不能也不愿移民海外,于是只能选择过一种心理流亡的日子。王小波所谓“沉默的大多数”的情形,我们现在都很熟悉且认可了,如果同别人以宗教信仰就能影响国家行政的那个“大多数”比一下,不知人们会作何感。

  然而,不论我们今后怎么样,读什么样的书,——要什么样的结果,却是要先想清楚也不能含糊的。

  2008-3-19

  《美国的本质》读后感(六):初识美国

  初次认识美国——读《美国的本质》

  初读此书,便预感到作者可能以偏概全,夸大基督新教对美国的影响,而忽略了经济、政治等复杂的因素,这在书的后记中也被提及“这是本从社会学角度对美国的宗教与社会进行客观考察的书籍”,而且作者在书中所举的例子有些牵强。作者想要极力说服读者改变他们的对美国的观念,这未免会引起读者的反感。我觉得作者不应该排除其他因素的考虑,比如我曾经想为这篇文章起名为“基督教是美国的遮羞布”,不过现在想想,这又是在极力排除宗教的影响,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不对的。

  的确,作者所提供的视角是新鲜,可能只有少数人抱有这个观点,而我们普遍对美国的认识是它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并没有什么信仰理念在其社会制度、外交政策中,认为美国追求的是本国利益最大化,即本书中所说的世俗化国家的追求。我在读完此书后,依旧没有改变我对美国政府的看法。与其说的对美国政府的看法,不如说是对政治的看法。我认为政治是肮脏的,执政者都是为了利益。不过话又说回来,政府得到的利益有用在了本国的人民身上。如此复杂,我理想中的世界各国应该和睦相处,什么制度好,技术好学谁的,大家终究是为了各国人民安居乐业,不知这样各国争下去有什么意义。也许我的想法太单纯了。

  下面是我在读此书时的一些混乱的想法:

  首先,我同意美国所推行的人权、民主、自由的意识形态及美国的社会制度,但美国政府可能用这些意识形态去美化掩盖其利益目的,说服其民众而借基督新教的信仰使自己的政策更加合理,获得人民支持,干涉他国内政,获得利益。也有可能是美国政府在推行其意识形态的过程中附带着获得了一些利益好处。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美国是单纯为了其全球性使命或单纯为了利益去干涉他国内政。这些都是有可能的,我们没有证据去排除或证明任何可能是错误还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不能说这些都仅仅基于基督新教的教义。比如,美国以反恐的名义向伊拉克进军,然而,萨达姆与恐怖主义没什么关系,作者认为伊斯兰教是恶的,与基督教有本质的冲突。正义之师美国必须要向恶的势力开战,要在世界范围内建设基督教文明秩序,这是宗教等方面的;还能得到稳定的石油供应,这是经济方面;扩大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推翻萨达姆专制独裁政权,这是政治方面的。通过这场战争美国可以赢得好的名声,还可以得到经纪上的好处,何乐而不为。战后伊拉克尽管人民的收入增长,但政局动荡,没有安定的生活。这又不能说美国给伊拉克带来了什么好处。美国国内允许宗教自由,为什么在世界却要进行宗教迫害?还是要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关于新教徒的财富观,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有些牵强,耶稣说“不要积攒财富在这个世界上”新教徒便“杜撰”了一种概念进行解释,这解释使用了近代的“公共财富”,注意!是“近代”的。这种解释未免牵强,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是本能使然,理所当然。倘若宗教要求教徒清心寡欲,磨练意志,去做苦行僧。少数虔诚狂热的教徒受得了,而大多数教徒受不了,又不想被单纯地欲望支配,便想出了一种合理的解释,美化自己的行为,或者说是让自己的行为具有正当性。当然,这是我这个世俗之人的想法。

  作者为了证明资本主义源于基督新教,说天主教徒弟子喜欢人文学科,而新教徒子弟倾向于经济、金融、理工科、医学,而恰巧新教徒子弟喜欢的工作收入高,而证明资本主义源于基督新教。我认为这是错误推导,喜欢的工作不同可能有宗教文化的影响,但工作的收入多少取决于市场。这并不能说明新教鼓励人们致富。

  在论证美国比欧洲更有原则的时候,作者举了美国在近代只侵略了中国一次,签订了一次不平等条约,而且为的还是保障传教士的安全之类的。我查了一下美国在1860年前后的大事,发现美国在1861年—1865年在打南北战争,在这前十年后十年美国可能都没有精力来瓜分中国,而当美国腾出手来的时候,已经都瓜分的差多了。

  美国要将中国变成基督国家,这是否违反宗教自由。美国对中东国家的标准好像有些不同,美国宣扬民主、人权、自由的社会制度,制裁了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而对巴林、沙特阿拉伯非常友好,都是独裁制度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区别?这未免要让人从别的方面思考了。

  以上都是我觉得书中不好之处,但书中当然也有精彩的方面。像书的序言中提到本书所讲的内容无非是一些常识,而常识在当下中国是稀缺的,所以才会显露出强大的力量。作者将美国比喻成一个大社区,而政府是社区的物业公司,国民百姓是业主,政府官员是业主掏钱雇来的负责保安和卫生等公众事务。要用这里方式来解释政教分离等道理就讲的很清楚。我便大胆地往下推,美国的物业公司认为别的社区的物业公司做的不好,或因对美国产生威胁,而去讨伐他们,而且美国的民众是否支持物业公司这么做,以及还要看那个社区的民众愿不愿意,以及把那个社区的物业打垮了之后,去哪聘请新的物业公司。首先,一个物业公司看另一个物业公司干的不好,好象是没有什么理由去讨伐。除非也想管理那个社区。这么分析不知道有没有什么道理。

  民主主义的基础是个人主义,独裁者通常要摧毁个人主义思想。而代之以某个集合概念如“人民”等等。作者以德国为例。而更近的例子是文革时期的中国。人民被广泛用于各种口号“为人民服务”“人民当家作主”而这些口号所倡导的思想至今没有落到实处。每一个实质上的人的权利被忽略和剥夺,个人存在的意义在“人民”的概念下被抹杀。人民利益没有了具体的体现者。

  总的来说,读了这本书可以让我们从宗教的方面去思考如何与美国搞好关系,以及我们如何和美国人相处。也了解了美国的基督新教,不能全部否认基督新教对美国的影响。作者隐瞒一些事实而夸大自己的观点,这一点令我十分厌恶。

  《美国的本质》读后感(七):高超的误解

  国家与国家之间,一向存在着误解,诚如人与人之间无法真正了解。不管是美国人眼里的中国,还是中国人眼里的美国,都未必是那么回事。即使有误解,为何还要了解?中国曾是丝绸之路的终点,外来文明齐聚中原,印度、波斯、乃至希腊,都变样成了唐宋元明清,这是一份莫大的误解。古罗马是古希腊的误解,东南亚诸国是印度的误解,日本、朝鲜是中国的误解,美国其实是西欧的误解。

  误解得高超,才成为强国,才成为文化。若以为美国是好莱坞所展现的那般极端物质化、完全世俗化的国家,这也是一个巨大的误解。

  《美国的本质》,如题目所示,是一本揭示美国本质的书,那么美国的本质究竟如何?副标题阐明——基督新教支配的国家和外交。基督新教,源于德语Protestantism,意为变革,基督宗教的三大派别之一。这本书的独特视角,就是从宗教的变革与影响来审慎,而非单纯从时事政治来解读。

  《美国的本质》绪论中写道:“美国人所热衷推行和维护的自由、人权、民主的价值观和制度,看起来是世俗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但实际上起源于基督新教的价值观和宗教改革,体现着基督新教的信念。这些价值观与新教教义一起,构成了延续两百年的美国式的价值观及社会体系,构成了美国的国家和社会的本质。”

  上溯美国历史之源头,美国即是宗教改革者潜逃的乐园。十六世纪欧洲基督教宗教改革运动如火如荼,加尔文1559年出版《基督教要义》——“难道我们可以说人有属神的天性,却不承认人是神所创造的吗?难道我们借着从神所领受的判断力辨别是非,却同时认为在天上没有审判官吗?”加尔文抛出的问题是人不必在上帝面前当个“完全没有能力的人”。随着改革者的声音,英国一些教徒(史称清教徒)起来倡导对英国教会进行改革。不久,改革事败,清教徒们客走他乡。1607年,逃往荷兰。1620年9月6日,一百多名清教徒乘风破浪,驾“五月花号”登上美洲新大陆。

  新大陆自然不需改革,只需建立。随后,陆续有大批的清教徒为逃避宗教迫害移居美洲,慢慢美国建立了。美国《独立宣言》开宗明义说:“人人都从‘上帝’那里被赋予了一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时过境迁,欧洲早已无有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美国却全然成了新教的圣地。新教与天主教最大的不同,在于新教倡导个人直接面对上帝;而在天主教里,人们只能通过教会这一“中介”,才可以赎罪,才可以进天堂。在当时美国这个毫无包袱的国家里快速发展,不像过去的天主教有过屠杀的记录,新教成为一清二白的光荣得不能再光荣的宗教了。

  新教所引发的个人主义,正好适合美国的自由主义。不管是不谋而合,还是不合而谋,这么一个庞大国家,即不与东方同流,也不与西方合污,前所未有地强大了。国家与宗教的关系,该算是自古以来世界各地最大的误会——宗教成就国家,国家成就宗教。

  想要了解美国,终极问题事实上还是——美国之所以强大,靠的是什么?《美国的本质》在历史的脉络上理性地找出了问题的所在,至于如何理解,自然不是一朝一夕,更不是一本书说得尽的。重要的是,中国没有停下了解世界。一如唐宋,一切文明都可接受。美国不是标杆,只是参考。

  《美国的本质》读后感(八):《美国的本质》电击清醒与自调颜色

  《美国的本质》

  电击清醒与自调颜色

  写这样一个东西,仅仅作为一个备忘,既非学理讨论,也无立论新奇。功效之于我,乃是罗列所得,捋清头绪;收益之于你,无非听我一言,窥豹一斑,如果赶巧觉得有意思,想通览全文,便是我为周总理的“中华崛起”干了件事情。

  前面的话,主要是先表现个低姿态。如若看完失望也算警告在先,不砸招牌。以后若有此类读书备忘,一概同上,不再赘述。

  言归正传。这本被称为“十年没读书,仅读此书可矣”的《美国的本质》到底道出了什么石破天惊的本质呢?一句话:基督教意*识*形*态主导的国家。宗教主导,如果讲伊斯兰国家也许还在情理之中,但美国就让人不免心生疑虑了。让我们看看作者于歌给出的理由:

  美国的宗教性来源于以清教徒为主的宗教移民的影响。所谓清教徒,简单的说是主张清除英国国教中天主教因素的新教教徒。在净化国教的运动中,受到迫害的清教徒辗转新教国家荷兰,然后乘坐“五月花”号来到了美洲大陆。而留在英国本土的清教徒在克伦威尔的带领下短暂执掌政权,又随着克伦威尔的死而倒台。因此,美洲殖民地与英国本土的宗教一直处于对立状态。

  而后的岁月里,基督徒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理论。美国的独立战争来源于基督徒对奴隶制的厌恶。但这种厌恶不在于奴隶制本身有多残酷,而在于该制*度是违背了基督教精神的。一个剥夺了他人自由的制*度,就是一个丑恶黑暗的制*度,一个罪的制*度。并且这种理解一直贯穿美国二百年历史的始终。

  于是,时至今日,美国往往在人*权民*主方面对他国指指点点。主流观点认为美国的行为是基于国家利益,全球民*主化符合美国利益,美国人的人*权外交是人*权大棒。本书中对利益论学者的两个观点进行了反驳:民*主化符合一切国家的利益,而美国的人*权大棒有时也打在日本等友好势力的头上。要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民*主政治,诸如马歇尔基金一类的援助,以及海湾战争一类的军事行动也显得论据充分。

  此外,对于社*会*主*义在美国的发展,本书也有一套说辞。美国没有社*会*主*义是因为没有发展社*会*主*义无神论的土壤。民*主信教的比例太大,社*会*主*义思想往往只在知识分子之间流动,并没有群众基础。

  既然美国是基督教意*识*形*态的外交本质,那对中美的交往又有什么指导意义呢?书里说了,在中国的现行的体*制和价值取向及宗教倾向不变的情况下,中美之间的对立关系不会变。尽管有乐观与悲观两种观点,但乐观与否还是基于中国能否放弃现行的意*识*形*态。

  以上便是本书的几个有趣新奇的观点,所谓新奇,也不是平地惊雷,独家创建,宗教对政治的影响也已谈了很久。之所以有“电击后的清醒”,其因有三:学术讨论未能普及,墙内沸沸扬扬,墙外空空荡荡。旧理论的新角度,从宗教看美国,必有不同之处。国内主流观点过于主流,一家独大,淹没其他。

  回头想想,宗教性的美国本质果真能站得住脚而成一家之言进而与主流观点分庭抗礼吗?只问一个问题便不难分辨。反对奴隶制的基督徒如何做出屠杀印第安人这样的事情呢?再进一步,是维持公平正义更基督化,还是强迫他人信教甚至诉诸武力更基督化呢?由此可以看出,前面貌似滴水不漏的论述,立即显得漏洞百出,捉襟见肘。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有关论述道理的方式问题。有时候,先立论后证明的行为就像调试颜色一般,将有利于自己的理论搜集起来,加以不全面的解读,从而符合心中理想的颜色。这样的颠倒在对较为复杂,或者材料很多的问题的时候并不是难事。

  但,自调颜色永远不是本色,即使看上去“电击清醒”般也不是。

  《美国的本质》读后感(九):《美国的本质》一书的借鉴意义

  我关于《美国的本质》的评论《新视角解读美国》主要着眼于该书视角新颖的特点。读罢掩卷,窃以为该书可贵之处更在于其对中国现阶段改革开放事业的借鉴意义。

  1、重新思考信仰的价值和意义

  一个人,一个民族,有无信仰,有怎样的信仰,这是一个意义深刻的问题。《美国的本质》揭示的美国民众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建立在对基督新教虔诚信仰的基础上,而整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也是以基督新教的信仰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外交。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只是美国强大的外在表现,而民众对基督新教教义虔诚而狂热的信仰才是美国强大的根源。正因为绝大多数民众有同样真诚的信仰和价值取向,才能避免内耗,形成经常性的、强大的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从而不断创造强大的物质文化财富。

  反观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成就巨大,但也百病缠身,党和政府虽力图革新却罕见成效,这并不是我们没有信仰,也不是我们的信仰不好,真正原因在于我们对信仰的表里不一和阴奉阳违,我们讲辩证法,但经常违反辩证法。封建专制社会,中国人信奉儒家思想,社会螺旋式缓慢发展;清末至建国,中西文明激烈冲突,传统文明被批判的体无完肤;建国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信奉马列主义的思想,热衷于用狂热的政治运动来捍卫纯洁的思想热土,结果导致经济凋敝,国家贫穷;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人对西方文明中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断章取义,从心灵深处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生吞活剥西方文明,所以中国目前最根本的问题是信仰的危机,其具体表现如下:贪污受贿等“潜规则”大行其道,法律、制度等“明规则”形同虚设;奉行科学发展观,实行鼠目寸光的政绩观;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崇尚笑贫不笑娼的金钱观。新一届党和政府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励精图治无疑是重塑中华民族信仰的契机。推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仅为治标,而重塑信仰,净化民族心灵应为治本的长久之计。

  2、制度是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高楼大厦,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改革开放后,因为我们认真学习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国富民强,同样因为我们只看到了西方人的世俗主义,忽视了他们虔诚的宗教信仰,所以才有了道德滑坡,才出现了问题的中国和中国的问题。比如,我们原以为美国人只会疯狂的购物和无休止的旅游,却没有注意到他们每周末都去祈祷礼拜,因此,中国的国庆节成了黄金周。

  基督新教属于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但任何宗教的教义都有积极的一面,远非我们一贯认为的那样一无是处。基督新教的“因信称义”使美国人形成狂热而又虔诚的信仰,美国的国家制度,正是基督新教教义平等、自由思想的体现。因此,信仰基督新教,必然要遵守国家的制度和法律,遵守制度和法律,正是信仰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只有被虔诚的信仰才能发挥其自身价值,任何法律制度只有建立在普遍信仰基础上,才能被民众普遍遵守。

  3、对西方文明,如何做到真正的取其精华,弃其糟帕

  从鸦片战争后民族精英的睁眼看世界,到引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文化运动,从清末的维新变法到现阶段的政治体制改革,如何对待西方文明一直是问题的关键,取其精华,弃其糟帕作为基本出发点无疑是正确和客观的,但问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如何正确客观地认识西方文明,做到能区分出精华与糟帕,二是如何与中华传统文明相结合,能否建立一个中西文明结合的大战略。此两点,历史上我们先是对西方文明妄自菲薄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的制度先进,军事、科技先进,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禁锢发展,中国人的劣根性已病入膏肓,于是先有推翻封建制,打倒“孔家店”,后有现在的改革开放。此处,不论历史上的功过是非,只就现阶段我们对西方文明的误读和对传统文明的摒弃作简单讨论。

  (1)将西方文明中的个人主义歪曲为自私自利的个体主义。正如《美国的本质》中所概述的,西方文明中的个人主义是在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形成的,是建立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一种社会思潮。基督新教支配的美国,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荣耀上帝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可见,个人主义的本意是个体的人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来实现自由平等的人生价值,它与集体主义、国家主义并不对立,更不是无政府主义。反观现阶段,放荡不羁、寡廉鲜耻被说成个性解放,寄生成了趋之若鹜的生存方式,个人主义成了我行我素、及时行乐、毫无责任感的替罪羊。这固然有制度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我们对西方文明的误读和对传统文明的摒弃。

  (2)对西方文明的学习,重制度而轻文化。《美国的本质》中,讲述了小布什在皈依基督新教前,曾因自己的父亲是前美国总统而一直很郁闷,甚至以此为耻辱,直到皈依基督新教才开始奋发图强,最终有所作为,因为基督新教信奉神爱所有的人,包括富人。但是,如果在中国做一次关于个人出身选择的问卷调查,我想投胎名门贵族很可能是绝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用最短的时间,最快捷的办法获取最大的利益是绝大多数人的美梦,或者最好是不劳而获的坐享其成。

  神爱所有的人其实是一种普世思想,这同我们信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相通之处,但为什么美国的总统之子和中国的普通民众关于个人出身问题的看法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不仅仅是制度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应是文化的差异,信仰的差异。唯物主义固然好,但有神论的宗教信仰也非一无是处。美国综合国力比中国要强得多,其信仰却是有神论,我想这绝不是美国人愚昧无知,可能在于基督新教的信仰更符合人类本性,并且能够不断激发人去荣耀上帝。但是,我们只是热衷于美国的市场经济和民主共和,而对其文明根源的研究却很少,可谓本末倒置。

  总之,只有加强国民教育,重塑一种能够融合中华文明中勤劳、忠诚、孝廉、仁义礼智信与西方文明中自由、平等的民族信仰,才能为经济政治改革奠定基础,也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一切改革,才能行之有效并存之久远。可喜的是,胡锦涛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基本囊括了中国传统文明之精华,但如何进一步融合西方文明的自由、平等,并通过国民教育形式得以贯彻,应是问题的关键。

  如果我的感想有用,那完全得益于《美国的本质》是一本揭示本质的好书。《美国的本质》的确是一本揭示本质的好书。

  《美国的本质》读后感(十):宣教的热情

  正如标题,美国实在是个对宣教有很大热情的国家,他的建国基础都在这上面了。每想起一群敬虔的清教徒乘坐着“五月花”号来到这个对于福音来说是一片不毛之地的新大陆,我的心也不禁为他们汹涌澎湃。因为在这里将要按着圣经的原则建立起一个山上之城,一个光照世界的国家。

  并非我不爱国而谄媚于美国,而是在我心中其实也一直存留这这样的一种情怀,就是建立一个和平的世界、美好的国度,简称为天国。但是这罪恶的人怎么可能建立起这样的国度呢?现如今没有贪污腐败、民主法治、公民安居乐业可以说是美好的国度了。

  美国确实是这样的一个国家。他不仅是在宗教上宣教,在政治上也要宣教。他将从圣经上吸取的各种观念传给全世界。人权、民主、法治、自由等等。他一直将自己视为正义的一方,全世界地执行着世界警察的权力。我真的希望美国在将来能够一直的将国父们的理念坚持下去,就是要做世界的山上之城,如耶稣所说的作光作盐。以为世界真的需要真样的一股正义的力量存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