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制造繁荣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制造繁荣的读后感10篇

2018-01-04 21:5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制造繁荣的读后感10篇

  《制造繁荣》是一本由Gary P.Pisano / Willy C.Shih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制造繁荣》读后感(一):读《制造繁荣》与德国工业4.0有感

  《制造繁荣》这本书是机工战略赠送给我的。他们对中国制造业有的是一颗热爱并希冀其有更好发展拳拳之心,这让我无比感动与敬佩。

  恰逢德国工业4.0战略期间,有幸拜读了《制造繁荣》,因此对制造业的发展规律、制造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公地带来的创新力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此书通过分析美国制造业兴衰这个典型,着重提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概念:产业公地。产业公地是一个精巧的系统,深入地洞察了产业之间的联系,表明了它对研发和制造的重要性,并且能带来制造业的进一步创新和强大的竞争力。

  结合《制造繁荣》与德国工业4.0战略,这对我国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有着重要启示: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我国工业化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起来,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主线,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从而在向工业化迈进的过程中占得先机。

  《制造繁荣》读后感(二):世界是平的,看上去很美

  200年前,大卫李嘉图写了《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在其中提出了大名鼎鼎的比较优势理论。在过去的两百年,这个世界的变化程度超过了过往的数千年,电气化革命,信息化革命——人、货物、金融、信息流动的便捷性开启了浩浩荡荡的全球化时代——美国的苹果、韩国的芯片、日本的屏幕、台湾的工厂、大陆的工人,这一切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世界是平的。

  从比较优势的理论出发,“世界是平的”是如此的美好——各个国家各个经济体各展优势,提升效率,共同提高人类的福祉。而从国家的角度,把自己占优势的附加值高的生产环节留给自己,把附加值低的环节交给全球化,,也是让自己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吃最大的一块蛋糕也是利益最大化的最优选择

  而在这本书里,作者作为美国人,对美国这个政策提出了反思——有些产业,低端重复性生产环节转移了出去,长期来看,却是会伤害高端的创造性环节。产业公地是很有创造性地概念,在这个概念下,创造与制造这两大环节不应该孤立出来看成流水线上孤独的个体,他们互相影响,互相砥砺,互相反哺。

  而作为这个世界另一端的镜像,我们看到中国的制造业,改革开放以来从最低端的来料加工开始起步,一点点的往产业链的上游匍匐前进,一个个工业园,一家家作坊,从最低端的一针一线一锤一钉开始,发展到今天,在很多领域已成规模已成气候已有公地。

  或许我们应该庆幸,在最需要夯实工业基础的时代里,在其位谋其政的人,他们成长于一线工人团队,他们造过汽车、挖过油田、建过楼宇,工业立国的道路,他们比后来者走得更加坚定

  时至今日,马云眼看要登顶亚洲首富,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人人都在抢着去做风口上的猪,工业4.0已经成为流行词汇——在这个创新的时代了,可能最需要的反而是守拙。

  以上胡言乱语,纯属地命海心——更何况,全球化的车轮势不可挡,任何挣扎大概率上都是徒劳,美国没有办法实现制造业的复兴,而我们,也会沉浸在各种情怀里继续仰望星空,无可奈何花落去。

  我仿佛看到一位老人轻轻说道:你们啊,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

  .开始看到这个题目我以为这本书是大部头,收到书之后发现只有10万字。数据太少,图表太少,论证太少。

  《制造繁荣》读后感(三):学习制造业产业规律的重要图书

  制造繁荣一书是一本描述制造业产业规律的重要图书。这本书中提到的产业公地的概念,被奥巴马总统在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报告中所引用。即industrial commons这个概念。本书所提供的一些模型和思路使得管理者在制定决策的时候可做到有据可依,否则就容易陷入到经验主义和投机主义的旧套路上。

  比如地方在发展制造业的时候,一味的择大扶强就是好事吗?通过阅读该书可以看出,并非如此。该书认为制造业类似一个生态系统,政府“选择优胜者”的行为无异于是拔苗助长,很容易事倍功半。又如,某地的仪器仪表业产值规模很小,是不是应该腾笼换鸟,在作者看来也是未必,因为你现存的产业,往往就是未来的希望

  总而言之,推荐这本书。

  《制造繁荣》读后感(四):传统制造业重镇的“制造繁荣”之路

  来自于长三角某百强县读者的评价:

  受赠《制造繁荣》一书,学习中最先落入脑海话题是我们国家的情况正好与美国相反,而该书揭示的问题与启示却是具有“双边”意义的。

  美国的“去制造”,产生的问题是使得制造与研发、设计的脱离,是使得原有的产业生态系统出现“虚脱”。中国的“世界工厂”广为人知的问题是创新不足,锁定低端价值环节有余,在向高端价值链环节攀升的能力、动力较弱。以我所在城市“江阴”为例,制造业的占比达到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有余,而且重化工业发展显著。政府有明显的增长冲动,而工业制造业投资量大、产出量大,具有明显的增长效应。因此,既有民营企业制造业发展的传统——转向服务业不具有知识和能力优势,又有政府的政策刺激效应,结果是制造业量的增长不断膨胀,但质的提高“任重道远”。

  “Industry commons”是本书涉及的一个关键词,从知识的传承来说,这和地域综合体、产业共同体有“一脉相承”的意味。有趣的是,今年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年会的一个主题是“协同生产地理”,看来产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区域发展公共政策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从媒体的、高校的、政府的、社会组织的、市场中介的、企业相关的产业链微观单元等等方面的组织协调。

  由《制造繁荣》我还想到“创新的空间管理”,江阴有企业实现研发全球化的,在美国硅谷、新加坡、上海设立研发中心,但企业与此同时在江阴的生产一线也存在研发力量,这两者是如何差别化配置、协同化运作的?有企业原先研发组织中心在江阴,近年来转移到外地,也有相反的情况,这些案例值得具体展开研究

  在创新驱动的时代,看《制造繁荣》能够提醒我们存在的挑战和潜在的优势。

  《制造繁荣》读后感(五):制造业的繁荣之道

  一、制造和研发是否可以分离

  作者给出了衡量制造与研发的紧密程度的方法,即从模块化程度、工艺成熟度两个方面来判断。

  工艺成熟度低,则必须将制造和研发放到一起,因为工艺的细微差别可能直接决定研发结果是否有效

  工艺成熟度高的前提下,假如产品模块化程度高,可以将制造外包;假如模块化程度低,意味着工艺的细微差别可能影响产品的特性,则最好将研发与制造放到一起。

  二、制造业与制造留守的意义——产业公地

  高端的制造业,在本国生产就有足够大的利,同时在国外生产还有泄密的风险,留在本国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中低端的制造业,看起来似乎适合外包出去。但是,作者提出了一个”产业公地“的概念,论证了外包的一个大问题——把自己的创新土壤送给了别人。

  技术会外溢,不同领域的技术会共享,人才公司会聚集,基础设施会聚集……产业链,哪怕是不同产业的产业链,如果在地理位置上相邻,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价值放大。

  日韩在上个世纪接纳了来自美国的制造业外包,得到了大量的工厂,同时由于政府的远见和倾力投入,自组织的构建起了一个复杂的”产业公地“,本来为美国制造业服务的各种工厂,开始重新组合,为本国的新兴的创新型公司服务,凭借着本地的公地优势,在成本质量超越了美国的竞争者。现在,iPhone的屏幕和存储芯片,都是日韩制造。

  三、对中国的启示

  单向的、特定领域的制造业投入,是最常见的扶持制造业的方式。但是,制造业本身,不同领域间就可能互相激励、协助而创新。对此,似乎很难预见,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尽可能的把相关的制造业公司聚集在同一个地域,鼓励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