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Frankenstein》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Frankenstein》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05 20: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Frankenstein》读后感精选10篇

  《Frankenstein》是一本由Mary Shelley著作,Mediasat Group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24.9,页数:55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Frankenstein》读后感(一):也就看看书了,电影还是免了

  今儿终于把Frankenstein给结束了,当时开始想看的时候是想挑战自己来着,结果发现甭管多horror的书当它用词句描述出来的时候还是没有那么可怕的,要不就是我的想象力不够或是根本不想去想那样的场景吧,omg都是夜黑风高的自己一个人在做着做人的勾当。。啊啊想想就可怕。又是荒山又是死人的还是自己的亲人,唉要谁谁疯。

  但是甭管Frankenstein说这个 incredibly ugly 的东西是怎样的eloquent,但是总觉得其实它也蛮可怜的,它也是无奈来到这世上,结果发现没人疼没人爱,所以才对自己的creator产生了邪恶的念头,想让他也尝尝什么是孑身一人吧。

  总的来说小说看进去的时候,Mary Shelley的文笔还是很流畅的,就是最后出现哥哥妹妹的信开始有点摸不着头脑,是从一个不相干的船员探险家的角度讲述了F最后的日子里发生的事儿,还是蛮新颖的或者说是作者自救、要继续写下去的方法吧,anyway小说不错啦。

  《Frankenstein》读后感(二):现代普罗米修斯

  关键点:

  1.这本书的另一个名字是:现代普罗米修斯。Mary Shelley暗指主人公和普罗米修斯的关系,他们都意为人类启蒙,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命运都因此遭受折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正是最后精神肉体受折磨的Frankenstein的象征。

  2.这本书有两个版本,有无数介绍故事的概括与简写本,有好莱坞电影的改编。但原汁原味的精髓在书的最初一版中。

  无论电影还是简写本,都是雪莱文字的曲折,损失了文本的魅力

  雪莱写的文字出乎意外的美,精巧灵动,语言字句中蕴藏着生命哲理

  3.故事新颖。四层嵌套讲述结构有深意。

  象征和代表意义丰富需要考虑工业时代背景科学的涵义。

  4.关于人性的哲理。怪物命途多舛,这不仅是他自己的悲剧。

  5.文字哥特风格与浪漫主义结合,是第一部科幻小说,而且是女性作品

  《Frankenstein》读后感(三):human disaster

  Misery makes the benovolent being a cruel fiend. Mary Shelly predicted the future of the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rely, human being should not rebel against nature.viewing from the past, any deeds against nature led to disaster. In greek fable, Promethus suffered the punishment that eagal beak his liver to eat everday, due to his rebellion against God.Even if the start point is good to human live, yet ignoring rule is crime. No one can extricate him from punishment.So does avanced technology today.It is never too careful to utilize cloning of living form and gene engineering common place.

  《Frankenstein》读后感(四):无题

  前前后后看了将近两个月,一是因为我读书本身就慢,二是百年之前作家的用词确实和现今有很大的差异。故事从whalson的北极冒险开始,起笔便是壮阔的冰原,一片属于纯粹自然的苍茫风貌,展现出史诗一般的格局。

  小说的结构大约是几方叙述,个人内心挣扎情感变换也因此得以很好的体现。总体来说,这是一个人和怪物相爱相杀的故事,几处高潮,尤其是结尾处怪物悲切深沉的自白,令人动容。我猜测这部小说是否在单纯人情感的描写之外隐藏了什么别的隐喻,但似乎线索很琐碎。唯一能读到的大概就是关于人类本身盲目敌意的揭示吧。

  全书情绪的描写很多,多到近乎琐碎,但确实细致地体现出了人物经历了重挫和苦难过程中内心每一个微小的转变。

  写作用词非常正式老派,有一种19世纪典雅的美感。

  《Frankenstein》读后感(五):对万物不仁不义,天理亦与你不共戴天

  MARY作为一个女作家,又在事业上长期处于丈夫的欺压之下,如果换做21世纪的女强人,肯定因蒙受巨大压力而精神崩溃或者婚姻破裂。而他们,坚持了下来,爱为他们编织了MARY的哥特小说和雪莱的诗。

  个人认为MARY作为女性,没有赋予男主人公VICTOR阳刚的气质。科学家在面对自己创造的恶魔时,表现出了恐惧犹豫懦弱,缺乏心计。无法捍卫自己爱的人,最终被恶人击败。

  哥特式小说的压抑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的,那种在即将到来的巨大灾难前的黯然悲痛无助。在那时,作者抓住了唯一强大力量——那种试图力挽狂澜却注定无用的尝试,还有的就是那些主人公的犹豫不定与懦弱的退缩。

  Daemon是科学家自己创造出来的,出于求知,出于热情,然而诞生那刻的恐惧与厌恶致使科学家放弃责任。他就像一个慌张搞大女友肚子父亲一样,抛弃了刚刚出生的孩子

  而责任的丧失,最终导致了他自己的厄运。Daemon生来向善,他想要与他人接触,想要得到别人的爱戴。却由于自己丑陋的外表恐怖的外形,让村民望然生畏。人们对他据而远之,用无情的石头砸向他那柔软热切的爱心。那种孤独而无助的痛苦,要有多么伤心。没有家人,没有同类,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上受苦。

  人类,特别是那些痛苦的,不也是这样么,都曾经抱怨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我们从来没有选择降生!

  蝴蝶效应,连锁反应,讲的就是自然界的这种一环一环的责任互相叠加,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对万物不仁不义,天理便与你不共戴天。

  《Frankenstein》读后感(六):悲剧的始作俑者始终是人类本身

  小时候粗浅读过这个故事的简写版,当时的感觉是对科学怪人的恐惧,甚至上升到对科技本身的恐惧。但现在再读此书时,主人公Frankenstein的狂妄、自负、怯懦、不负责任让我更为印象深刻,对科学怪人的恐惧变成同情,因为如果追根溯源,科学怪人从一个单纯、善良乐于助人好孩子变成一个恶魔,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是人类的对相貌的偏见将他一步步推向深渊,而不负责任的Frankenstein更是这一切的根源,所以只能说,他的悲剧是他咎由自取

  如果由此引申,可以看出作者玛丽雪莱所恐惧的并不是科技本身,而是不能正确运用科技的人类,她对科技快速发展与人类理性的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早有预见,农药滥用、原子弹爆炸等等验证了她在这部小说中的预言,悲剧不是因为科技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人性的缺陷造成的。由此看来,玛丽雪莱的这部小说在这个问题上是相当的有远见。

  但如果抛去了这种深层内涵,抛去第一个吃科幻这只螃蟹的的头衔,单就小说的可读性来说,对于阅科幻小说无数的我来说,实在是一部乏善可陈的小说,整部小说里写科学怪人故事的篇幅不过三分之一,另外的三分之一是可以大幅缩减的铺垫,还有三分之一是不知所谓的景物描写,实话说,很像现在某些网络小说为了骗字数而拼凑出来的东西。

  《Frankenstein》读后感(七):觉得有同感的书评

  引:

  “即人制造了机器,但并不能主宰机器,反而被机器反咬一口。直到最近读了完整版,我才知道这部号称科幻小说之母的小说,包含的无穷内涵并不止科技问题。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弗兰肯斯坦野心勃勃地创造了一个奇丑无比的巨人,希望以生命制造者的身份赢得敬仰。但被创造的怪物并不服从弗兰肯斯坦的意愿,反而接连杀害了弗兰肯斯坦的亲人,让原本沐浴在幸福中的弗兰肯斯坦身心都遭到重创,最后忧愤而死。这似乎揭示了西方社会发展到现代文明的一大主题:人类无所顾忌地征服自然,渴望改变自然规律,但反自然注定是要遭到惩罚的。我们目前生活的世界被机器所包围。机器看似无生命,但它却没有完全在我们的掌控之内。我们发明的机器就像弗兰肯斯坦的巨人一样,有自己的,不被我们约束的意志汽车带来了交通便利,但也带来了车祸和死亡;手机打破了空间的阻隔,但我们从此被骚扰短信广告垃圾信息淹没。空气污染、转基因食品、试管婴儿和克隆羊这些烦恼科技发达带来的烦恼不断地拷问我们。科技带来了生产力的爆炸,但也带来了大规模失业,让人的劳动变得重复而机械。我们在向科技疯狂索取时,科技也像弗兰肯斯坦的怪人一样不断地报复我们。

  要说人类史上最大的机器反抗,非两次世界大战莫属。由于有了高科技武器,全球性战争成了可能。一次十年的战争吞噬5000万人的生命,这在冷兵器时代根本是不可想象的。科技越发达,我们面临的危险就越甚。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愈发无法控制的世界里。这种无法控制的极端,就是人类的家园——地球——被人类自己毁灭,就像弗兰肯斯坦被自己创造的巨人毁灭一样。写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玛丽.雪莱伟大先见之明(这应该是伟大的小说之所以伟大的地方——超越时代视野的局限),毕竟工业革命时代不过是科技的发轫时期,还没有猖獗到要毁灭人类的地步。

  除此之外,玛丽.雪莱提出了另一个追问。人类的终极归宿是什么?或者说,什么东西能让我们真正幸福。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到,人类和动物区别,就在于人类有超越本能的意识。我们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存在,意识到自己将要死去。人类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大自然,因此面临着动物所没有的不确定性。于是人类感到孤独、感到恐惧。除非实现与他人的结合,否则我们无法消除恐惧和孤寂感,并最终走向疯狂和毁灭。弗洛姆在书中提出了简短有力的总结:没有爱,我们一天也活不下去。

  巨人被创造后的遭遇正印证了这一点。被创造出来后,巨人慢慢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但他不知道自己是谁,没有任何身份认同的归属感。因此它极度渴望人类的爱。但由于巨人长得庞大丑陋,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人类吓跑,甚至不断遭到毒打,尽管巨人心地善良,曾经勇救落水女童。

  为了和人类交流,获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依赖。巨人躲在一户人家窗外,日复一日学习人类的语言和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了解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了解了罗马帝国的建立,美洲的发现,了解了各项基本技能。但是,这一切能让巨人幸福吗?不能!这一切不过是让巨人的自我意识和孤寂感继续加强,对爱的渴望更加强烈。由于它主动和那户人家交流反而导致被毒打,原本善良的巨人的心理走向了极端。它疯狂地想要报复创造了它的主人弗兰肯斯坦,最终接连把弗兰肯斯坦的亲人杀死……

  弗兰肯斯坦的遭遇和巨人是一样的。野心勃勃地获取知识,最终破坏了他宁静幸福的生活,并且终日被恐惧包围。玛丽.雪莱的故事似乎和卢梭一样,是反智力和反理性主义的。这样的观点让我们恐慌。毕竟没有不断发展的智力和大脑,我们今天就无法享受到如此绚烂的文明和丰裕的物质条件。但反理性主义毕竟对我们的心灵归宿提出振聋发聩的追问。事实上,古希腊人就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拷问。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的故事,可以诠释成普罗米修斯给愚昧的人类带来智慧之光,也可以理解为普罗米修斯违反了自然规律,遭到众神的惩罚。

  人类在生存斗争中发展了理性和自我意识。但随着文明发展起来的,是愈演愈烈的不平等,是机器不断地取代人的作用,侵蚀我们的文化心灵家园。玛丽.雪莱写作小说时正值19世纪初,那正是工业革命的高峰期。在那之前,人类历史上从未有一个时期发展如此迅速,生活方式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机器大规模地取代劳动力大军。人变成机器的奴隶,成了社会这部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个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都遭到前所未有的扼杀。机器的统治还造成了社会分工和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破坏了原先稳固的农村社区,取而代之的是在城市中相互陌生的原子式的个人。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生产力滚雪球般地提高,知识像核爆裂般增加。但人原先赖以生存的情感纽带也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我们这个时代疯狂地崇拜财富和个人成就,物质财富的积累史无前例。但这一切回报我们的却是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深的隔阂,愈加势力的价值观,以及几何级数级般增长的酗酒、抑郁、吸毒、自杀。这似乎是对理性和物质财富的价值无情的嘲讽。

  不得不说,这部包含着科技哲学,心理学和认识论的小说,确实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理应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们今天面对它的拷问,只会比它问世的两百年前更加无情,将来只会更甚。因为近两百年的人类历史,某种程度是我们不断制造怪物把自己逼到墙角的历史。两次世界大战,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以及目前的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的升级,都对人类的命运提出了无法回避的问题。”

  说的特别好!

  《Frankenstein》读后感(八):造物主与被创造的我们

  书中的Frankenstein, 创造了一个monster, 憎恶地连名字都没给他起,就离开了。

  读完书,更加感谢上帝,心怀慈爱地创造了我们,并赋予我们爱与被爱的能力,让我们有同伴。

  同时也让我更加思考为人父母的责任之重大。正如曾经打车时一位出租车师傅说:孩子并没有要求来到这个世界,是我们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上帝依照他自己的形象造人,也允许人像他那样,创造下一代。我们,现在或将来的父母,在迎接一个新生命之前,要做好准备,对小生命永远充满爱心,且负责,不论是男是女,是美是丑,是健康是残疾,是温柔是暴虐。

  我的另一个感悟是:理智或者说智力和知识上的追求永远也不如情感的追求对人重要。Frnkenstein和他所创造的the being, 都渴求知识,学习能力也都超强,而这些知识或能力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快乐。他们都更加需要亲情和友情。因为没有得到后者,他们最终都归于毁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