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的读后感10篇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是一本由基思·斯坦诺维奇 (Keith E.Stanovich)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3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读后感(一):推荐一本真正的心理学书
现代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和解释心理现象,预测人类行为并探讨干预方法的科学。在将近三千年的历史中,心理学和哲学、和神秘学纠结在一起,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另一方面,因为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的心理和行为现象,世俗智慧和个人认知让我们对心理学所研究的各种问题形成固有的看法。直到今天,心理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它的边界对大众来说依然是模糊的。
每次谈到心理学书单,总有书友兴致勃勃地想把读心术、洗脑术、各类性格学和心灵励志书(自助书籍、心灵鸡汤)混搭进来。还有另一类经常提到的书目则是早期精神分析学的著作以及由此衍生的潜意识训练、梦的解析、甚至是催眠术等等。尽管我们在书店或者网络上能接触到形形色色以心理学为标签的书籍,但是大部分作品并不能帮助我们了解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和应用。
许多人都误以为学习心理学就可以掌握一套宏大的心理学理论,概括和解释人类行为和意识的所有问题。很遗憾,这种美好的愿望仅仅是一厢情愿。心理学的研究由许多不同的理论和领域组成,和其他任何一门理论学科一样,心理学范畴内每个理论仅仅能够解释心理学研究的某些方面。美国心理学会就提出超过50种不同分支,例如发展心理学、人格和社会心理学、行为分析、心理治疗、精神药理学、实验心理学、临床神经心理学等等。任何声称自己可以提供一套放之四海皆准、完美的行为或者意图解析理论都是在推销危险的伪科学——无论它能够提供多少典型的案例,也无论它可以给我们提供多少思考上的安逸。
想要学习心理学,最好的方法就和我们在学习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的做法一样,从高校的心理学教材开始。例如说《心理学与生活》和《普通心理学》等;偷懒一些的做法是从心理学史和心理学经典著作精要之类的书籍入手。今天介绍的这本《这才是心理学》(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既是一本高校心理学的经典教材,也是一本普及科学性研究方法和批评性思维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在1983年首版,如今已经修订到了第九版。作者基斯·斯坦诺维奇(Keith Stanovich)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教授,并于2012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这本书得以成为众多高校心理学研究的入门书籍之一,是因为作者深入地探讨了在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中我们应该注意的批评性分析思维技巧。也就是说,这本书并不关注心理学研究的概论性总结,作者所关注的是作为一名心理学研究者,以及广义上的“心理信息的消费者”(即任何通过大众媒体渠道上接触过心理学话题、并且想知道如何判断这些信息真伪的普通读者)应该如何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评判各类研究主张。因此,这本书不仅仅让我们熟悉心理学入门的各种研究分析手段,这些技巧可以成为我们分辨绝大多数伪科学、伪知识的主张。
这些让我们受益终生的思考方式包括可证伪性的重要、以操作主义代替本质主义、警惕个案研究和见证叙述的误导、在数据统计和事实分析上避免因果论、方向性推断和数据选择偏差、控制实验变量、随机性、关联性原则、聚合论证、多因研究、概率推理以及偶然性事件的影响等。这本完成于1983年的心理学入门导论与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教授在2011年出版的《思考,快与慢》相互呼应。只不过,这本《这才是心理学》偏重于解释实验和分析的手法,而《思考,快与慢》正是依循了这些批判性分析原理,深刻探讨了人类心智的决策机制。
可以说,心理学研究中的批判性思维应用相较于其他任何学科的批判性研究更为重要。经过了科学方法论证和检验的心理学知识,很多时候都与我们的世俗智慧和成见相矛盾。例如说,早在1948年心理学家就提出了福勒效应(又称为星相效应或巴纳姆效应),即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你是一个非常体贴的人,总是及时地帮助别人。但是也有一些时候,你会发现你有一点点自私…...有时候你太忠于自己的感受以至于会暴露过多的自己。你善于思考,并且对任何事情,在改变想法之前都希望看到证据。如果你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下,你会非常小心,直到你看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才会充满信心地行动…...你知道怎样做好一个好朋友,你懂得训练自己,所以在别人卡莱你都在掌握之中,但其实有些时候你是缺少安全感的。你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比现在更受欢迎,更加自如。你面对世界表现得很有智慧,这种智慧来源于艰难的体验而非书本本身。”
还有很多这类对人们个性非常准确的泛泛之谈。只不过,当我们在一个星相占卜或者个性分析的练习中,我们很少意识到这样的描述对大多数其他人也同样准确。这一效应既是手相学和占星术的基础,也是所谓全能型个人描述的无意义之根源。尽管巴纳姆效应在80、90年代有了广泛的研究,但是星相学和性格侧写依然在今天大行其道。这是因为与无法提供一套明确的、全能性理论的科学态度相比,人们更倾向于相信伪科学对世界的确切性解释,并且享受这些诠释所带来的思考舒适度和对世界的掌控度——即使这些错误的观感是以知识谬误为基础。
还有更多对于人类行为诠释的错误观点,这本书也只能是点到即止、无法穷尽。作者反复提醒我们,如果一项研究不是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检验(证伪),以概率进行预测和描述,由同行评审进行交叉验证,并且受到相关科学团体的广泛接受,那么它就不可以自称为科学的证实——这就是这本书的核心所在。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读后感(二):心理學啊,妳到底什麼模樣?
這本書說的根本就不是「心理學是什麼」,而是「心理學不是什麼」。
第一章告訴我們,不可解的玄謎,不是心理學;
第二章告訴我們,不可證偽的,不是心理學;
第三章告訴我們,觀察不到(即不可驗證)的,不是心理學;
第四章告訴我們,沒有進過同行評議的,不是心理學;
第五章告訴我們,把相關當作因果的,不是心理學;
第六章告訴我們,把看到的當作世界的全部,不去分離、控制變量的,不是心理學;
第七章告訴我們,那些認為人性太複雜、不可能分離並控制單一變量的,不是心理學;
第八章告訴我們,那些散發著「重大突破」味道的,大都不是心理學;
第九章告訴我們,習慣歸因到單一「銀彈」上的,不是心理學;
第十章告訴我們,那些沒有「先驗概率」概念的,不是心理學;
第十一章告訴我們,那些宣稱個人因素能左右偶然事件的,不是心理學;
第十二章告訴我們,沒有驗證過的「菜譜式知識」,不是心理學
⋯⋯
嗯,現在我大概知道心理學的身高、體型了,可我還是不知道妳長什麼樣啊!
.S. 要我來翻譯的話,大概會把她譯為「女神氣質手冊」。並在序言裏寫,要是你讀完本書,還是不知道女神長什麼樣,那就對了,因為你遇到的都是渣男。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读后感(三):为什么拉马努金不是民科
模仿梁文道的风格写个书评。
原文地址
我们知道最近一段时间,诺贝尔哥郭英森几年前在《非你莫属》的一段节目被挖出来了,因为他在里面提到了引力波——今年春节我们终于找到了引力波,这个在几十年前被爱因斯坦预言的物理现象。关于这件事情的讨论在知乎、朋友圈和微博都火了一把。
老实说我没看过诺贝尔哥这个视频——我已经很懒看视频了。从知乎的地方看到的片段我知道他是一个“民科”。我当年在大学网络中心当助教的时候,也收到过类似的来信。里面的内容,真的是槽点太多不知从何吐起。
当然,用我高中同学华哥的话来说:“你说他是民科,他就是民科,那我说你得了艾滋都可以啦!”为什么同样学历不高的拉马努金、陈景润、华罗庚不是民科,诺贝尔哥就是民科呢?
其实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民科,最重要的一点并不是学历(虽然确实,在今天这个时代,学业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了,没有专业训练几乎不可能做出重要成就)。我认为,要认为一个人不是民科,最重要的是看他讨论的是不是科学。所以我其实是在为大家推荐一本书《这才是心理学》。
这本书是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第9版的翻译。有意思的是,其实这本书已经被引进不止一次,它第一次被引进的时候,中文名叫《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到引进第8版的时候,中文译名变成了《对“伪心理学”说不》。说来惭愧,我其实是读过《对“伪心理学”说不》,所以在读这本《这才是心理学》的时候,时不时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终究还是没有想起,大概当年读书的时候不甚认真。
虽然这本书的标题是心理学,但是里面讨论的范围并不仅限于心理学。如果按内容来分的话,这本书可以大致分为5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就是第2章和第3章,是专门讨论“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的。
尽管“五四”开始,赛先生就已经走入了中国人的视野,但是必须承认,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包括我,其实并不能为科学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那么这本书是根据“可证伪性标准”来界定一个理论是不是一个科学理论。这是卡尔 波普尔提出的一项标准。这个标准是说,一个科学理论是可以证伪的,才可能是科学理论。可能在常识上会令人困惑:如果一个理论是科学的,那为什么它还会可能被证伪呢?这其实涉及到一个问题:什么是一个理论?
这本书里面就提到了,“理论”这个词在科学领域和在日常生活中是不一样。我们日常生活中,理论可能就是指“一项未经证实的假设,一个纯粹的猜想或直觉”,但是在科学领域中,“理论”是指“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它们能对一组数据做出解释,并对未来实验的结果做出预测”。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说一个理论的时候,我们并不会说一个理论就是对的,而是说,它可以用来做一些实验,这些实验的结果才能证明理论的对错。
我们绕回来,在这本书的第八章,它还介绍了科学的两个原则:关联性原则和聚合性证据。关联性原则就是说,你的理论,是要和别的理论以及实验结果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新的理论,既要解释旧的实验结果(和旧理论保持一致)又要预测新的实验结果(就是说,解释旧理论无法解释的实验结果)。聚合性证据就是说,我们通常是通过多个实验的结果结合在一起来证明一个理论的正确性的——支持这个理论的实验越多,这个理论的强度越高。
回过头来看拉马努金,为什么他并不是一个民科呢?首先我们来看拉马努金是怎样认识哈代的呢?他写了封信給哈代,讨论了数学问题,然后哈代发现,这个人,有天赋,把他带到了英国,成就了一个天才。
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注意到两点,拉马努金写信給哈代——他能看懂哈代写的东西;哈代也看懂了拉马努金东西,并且知道他是对的。数学在证伪上比心理学的证伪容易一些,毕竟数学是建立在自洽的公理系统上面一系列推理。当然每年写信給各个高校说自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人也有很多啊,甚至他们当中有些还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公理系统,为什么这些人也是民科呢?关键就在于,他们做的那一套东西,是脱离整个数学体系的,就是跟已有的数学理论是脱节了。他们看不懂当代数学的成果,写出来的东西别人也看不懂,所以我们说一句民科,其实不太过分。
总结而言,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民科,最终的标准是看他做出来的东西是否符合科学的规范。尽管在当今这个时候,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是很难成为一个科学家的,但是我们如果有精力的话,也应该慎重。毕竟看成果说话才是最科学的态度。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读后感(四):为什么说真正的心理学是性感的?
第一次知道斯坦诺维奇的《这才是心理学》,是听闻朋友的择偶标准,要求对方读过这本书,微微惊诧,但如今读罢,恍然,「读过这本书」也纳入了我的择偶标准。 这本书涵盖了现代人对心理学乃至科学常见的误解和迷思,也一一做出了辨析与解答。心理学学科历史短暂,而心理的发展与探索肇始于人类开蒙之初,因此,人往往对心理学有着特殊期待,希求得到世俗行为的解析与心灵的慰藉。 心理学让人「失望」,它并非解释一切的万灵药。包装精美的伪心理学与打着心理学旗号的江湖术士因此登台亮相,星座、血型、属相、八卦…… 收取了许多人的智商税,还将质疑和指责留给了心理学。 心理学自身的问题也无法忽视,晦涩的术语、研究结果的滞后、研究结论的推广性有限…… 但现在我手中的这本书,有破有立,严谨生动,它试图告诉普通读者,真正的心理学究竟是怎样的,以及你该如何贴近科学、塑造批判思维。 ## 在相信之前,我需要看到边界 相信大多数人的心理学入门都是弗洛伊德,当他的精神分析法解释一切行为,这种事后解释深切地激发了人对人类与社会的理解,尤其在文学艺术层面,但是到当代心理学中,已经流落边缘,就是因为它不可证伪。 那些包揽万象的事后解释看起来非常动人,但是让问题本身停滞不前,它没有边界地创造着理解的幻觉,让许多应从生理角度出发的症状,最后沦于日复一日的分析阐释之中。 在精神分析里,你会听到一万个「正确」的解释,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拒绝全能理论的诱惑,非常重要。当你接受一种看似诠释一切的理论,你也就踏入了探索宇宙的死角。是的,人类渴求安全感。波普尔说过,不可证伪的理论拥有巨大的心理吸引力,你以为理解了一切,这给你智力上的掌控感和应对世界所需的安全感。 人对自己智力的自大,会伤害学习动机,也阻碍知识的进一步挖掘。从科学到生活,认识到错误并且坦诚认错,永远是非常美好的品质,这比你去找一些看似合理的说词反复辩解要美好上千倍,相信我。当然,这很困难,人热爱自己的假设,热爱对真实的感知。 我始终认为人对世界的认知就是一场巨大的幻觉。人自我意识的膨胀,远远超过了对人类大脑与生理现象的稀疏了解,因此,常识和世俗智慧才更能自如地流传于世,它们更容易建构,更容易复制粘贴。 科学美好的地方在于,如许多心理学家的观点:科学知识的力量并不来自于科学家的德行,而是源于他们不断交叉检验彼此的知识和结论这一社会过程。正是可证伪性原则下的理论修正,才能让科学不断逼近真理。美好的理论,应该拥有具体的清晰的边界。 ## 你相信个案吗? 人类记忆与决策中有一种「鲜活性效应」,当面对决策难题,人会倾向从记忆中提取有关当下情境的信息,进而影响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在这种鲜活性效应下,个案就格外引人瞩目,譬如你可能综合数十篇运动营养学文章,为自己的健身之路制定营养饮食计划,但你的好朋友告诉你,他去医院体检,医生告诉他要停掉蛋白粉,因为他已经得了肾衰竭,你就将蛋白粉从自己的饮食清单上删除了。 也许你觉得一个已经对运动营养学相关知识熟稔于心的人不会轻信,毕竟蛋白粉与肾衰竭的关系仅仅是个例,但在许多领域中,绝大多数人都会因此影响决策与判断。 再以出行为例,如果我搭乘飞机,母亲常常会担心得难以安眠,但是每天搭乘汽车并不会引起她的关心,事实上,搭乘汽车出车祸的风险远远高于飞机出行的风险,这是从统计学上而言。但在新闻媒体的驱动下,飞机失事更为鲜活,女孩被绑架、被强奸更为鲜活,因此,更多人担心更小概率的事件。 这也是为什么伪科学非常流行,多数人愿意去相信,这是其一;其二是伪科学观点会因此蔓延,因为向你讲述占星学和八卦多么准确有效的,往往是你亲密的朋友,谁能无视亲身的验证和真挚的眼神? 许多人热爱个案,甚至还会用个案来证明概率趋势的无效,反驳科学推理。比如我的父亲,在经查患有糖尿病之后,家人禁止饮酒,因为酒精会增加糖尿病严重的概率,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可是旁人劝酒的方式却往往是:你看我二哥也是糖尿病,查出来照样喝酒,一点事儿都没有。「我朋友」「我亲戚」「我谁谁谁」成了一种验证自己说法的工具,去否定统计规律,来为自己并未经过验证的观点辩护。 人愿意相信个案,也因对概率无所适从。斯坦诺维奇总结,最终被解释的行为规律,通常情况下都是一种概率关系。人相信世俗规律,远胜于科学规律,还是那句话,前者更容易建构。 明明是随机的事情,在许多人眼中也并非随机,要么有人操纵,要么命运旨意。史蒂芬·列维说,人类永远有自己的套路和模式,只是为了让无序变得可控。个案就是套路中的经历来源,是形成价值观的重要基石,那些具有鲜活性的证据,让人对生活的掌控感更为强烈,而不能正确认识决定意义的偶然性的与人类世界的复杂性。 ## 人类的复杂=没有唯一解 在讨论人类行为时,我们思考因果关系,讨论导致行为的变量,但是人常常忘记行为是由多重原因决定的,而要去寻找那个唯一原因——譬如在涉及到某些公众性事件时,尽管当事人将整个自己的行为路径摊开,旁观者也坚持要找到唯一解:他这么做,是因为贪婪。 脸谱化是群体认知的倾向,群体无法自我反思,但是人可以,最重要的是站在浪潮中,却能保持清醒。因为事实往往有多重原因,个体的复杂和自组织的复杂都在滋生多种多样的原因,所有原因还在产生相互作用,心理学家如果想知道一个人为什么抑郁,就不会说原生家庭是一切的祸端,而是从遗传、生理与环境等各个维度,展开跟踪与测量,并且考察这些维度的变量如何互相影响、共同作用。 在我的年纪,许多人喜欢讨论亲密关系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也往往冠上决定意义的帽子,追源溯本并没有错,就像我们探究有机体如何从无机体中诞生,人类喜欢寻找起源,也希望明晰问题的来处,究竟是怎样的问题。但要知道,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而且,许多相关性大的事实,并非构成因果关系。 「在行动科学中,」斯坦诺维奇讲到,「人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他们的环境,并人为创造了行为特性和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人在寻找唯一解的倾向上,还容易忽视掉自己这个变量,为自己开脱,在探讨自己问题时,也更容易挑选无足轻重的错误。如果不能在操纵所有变量的情况下进行真实的实验,我们也许永远无法趋近人类行为的真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心理学,需要那些为了探究人类复杂性,不断抛出答案,不断测量验证的心理学家。 ## 小结 斯坦诺维奇引领我们探看真正的心理学,也在触摸许多人尚怀偏见的科学,感谢他,也感谢科学本身。要我说,科学的性感是毋庸置疑的,它将证据与参数公开,允许同行重复实验并提出批评,它的数据与理论接受同行审议,最后聚合成共识性的理论,一层层解开世界真相的面纱,对此做出的努力与姿态,是的性感,毋庸置疑。 那些不接受批评与质疑,站在幻象高地不肯屈身的人,离他苦苦索求的真实世界,则越来越远。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读后感(五):了解真正的心理学~
这本书有过好多个名字,学校图书馆里有对伪心理学说不,这才是心理学,与众不同心理学三个版本,其实他们都是同一本书啦,不同的版本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但之前的版本也不影响阅读哦~。这本书是在搜心理学入门书籍的时候发现的,在图书馆看到就果断借回来了。书不厚,想看的朋友不必担内容太多而心看不完。
书大致介绍了大众对心理学的误解,比如你猜我在想什么?之类的问题。作者解释到不一定一提到心理学就想到弗洛伊德,他的研究只不过是心理学领域内非常小的一个分支而已。与其说这本书是针对心理学的介绍不如说是对科学实验方法的介绍,学校开了一门课叫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这本书思路非常像。书中的内容包括可证伪性,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对实验对象的控制等内容,这些内容同样可以应用到其他社会学科的实验中。
不过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稍微有点枯燥,作者会在每个概念后举例说明概念的仔细,比如在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一章中作者举了这样一个研究事例:一个研究表明少女婚前怀孕的概率和这个家庭电器的数量成正比,而这并不能说明家庭中的电器数量就是少女婚前怀孕的原因哦~,但这本书毕竟是学术类的图书而不是小说,趣味性稍低。但书中除了科学知识以外更多的是教会读者一种科学的思考方式和思维习惯,个人认为这个是本书最可贵的东西。最后,有能力的童鞋请读原版图书哦~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读后感(六):如何正确认识心理学
同一本书,三个译本竟然三个名字,其差别之大完全让人以为是三本书,这样的情形也是少见的吧。看很多人在说,好歹统一一下名字好吧,于是想了一下。前两个版本“与众不同心理学”和“对伪心理学说不”——这都什么啊!完全跟原文标题不一样好吧。本来的标题是叫: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直译的话不应该是:如何正确认识/理解心理学。这个译本的,这才是心理学,大概算是迄今为止最贴切的翻译了吧。
然而,为什么会有这么奇葩的书名出现,也是为了吸引眼球增加销量吧,不正是印证了作者书中强烈批判反对的低俗化,畅销书化的一知半解的“伪”心理学才是符合大众心理预期的。也许正是因着着奇葩的题目,给了很多人去买的理由,于是这本书成功的成为了畅销书,这还真是有点讽刺呢。如果打开书发现这就是《行为科学统计》《科学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社会研究方法》,会不会觉得这样的书名是在哗众取宠呢。
从内容上来说,确实就是社会科学的科学研究方法论入门,除了跟大众舆论的普遍误解做了更多的联系——其实是针锋相对的批判和嘲讽,不过作者文笔不错,案例详实有趣,倒是能让人比较轻松愉快的读完同时得到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知识普及。而这种科普,因为国内社会科学领域的落后,也正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的心理学教学,包括其他理科教学,甚至包括整个社会的风气,都缺少西方普遍渗透的逻辑观念。其中很多统计学逻辑学上的勘误,特别让我想起GRE作文第二篇之逻辑辩证(不知道还是不是这样)。但是对于社会科学专业的人来说,只适合大一上学期读,真的是非常入门非常基本的东西。
下面是简单的内容介绍:
第一章:
科学研究的核心三原则:一、采用系统(结构化)的实证主义(实际观察);二、以可公开验证的知识为研究对象;三、研究实证可解的问题。原则一意味着我们需要观察实实在在的东西,并从中提炼规则;原则二意味着研究成果可交给他人进行重复验证,研究中不存在任何你掌握而其他人无法掌握的知识壁垒。原则三意味着问题及对应理论一定要与真实世界中可观察的事物有联系,否则就无法判知真假。
第二章:
可解的问题意味着可检验的理论,而可检验的理论就是可以被证明为错误的理论。
第三章:
概念应当清晰,应使用可观察、可测量的操作来定义。这种操作应该兼具信度和效度。
第四章:
个案可以启发科学家的思维,但在理论的验证中作用微乎其微。
第五章:
相关不等于因果。看起来联系紧密的两件事,可能不存在直接关联。
第六章:
实验环境要能够分离不同的变量,并独立操纵其变化,才能发现事物真正的因果律和联系。
第七章:
实验室环境的测试结论,完全可以推广到实际生活。
第八章:
更多时候,新的、更好的理论是对旧理论的渐进整合,而非颠覆或跃进。
第九章:
一个结果存在多个原因,研究应避免有意无意地夸大单一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某些场合存在聚合效应,多个因素的合力,比单一因素的影响大得多。
第十章:
很多理论的结论都是基于概率的,不能保证100%准确。但人们容易被鲜活的个案所影响,忽视概率信息的意义,对理论横加指责。
第十一章:
偶然性是难以排除的,任何妄图追求更高的准确率、但不基于统计概率的预测方法,都可能使预测准确率降低。
第十二章:
回顾和总结心理学面临的问题。本质上,这是因为心理学是科学研究刚刚进入的领域,而作为传统上的非科学领地,这里有太多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和理论需要铲除。心理学所面临的,正是原先天文学、生物学走过的路。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读后感(七):摒弃“全知道”体系,提倡“不知道”体系
1.首先,星座、催眠、读心和一些超自然现象不是科学心理学。而著名的弗洛伊德也不代表现代心理学,因为他的理论不可被证伪。 2.真正心理学是用测量身体指标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来操作的学问。比如,身体某项指标超过某个值时,才称为焦虑。 3.所以,科学心理学是可用数字测量的可被重复实验检验对错的研究人和动物所有心理行为的学问。 4.相对应的,伪心理学就是号称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一种“全知道”的系统。 5.比如“心诚则灵”,显灵了是你心诚,没显灵是你心不够诚。横竖都对,没办法证明它是错的。这种“全知道”的体系不是科学,科学的心态是“不知道”。 6.但生活中在某某人身上就“很灵啊”,这怎么解释?有人做过实验,让助手把某某很灵的理论的个人研究报告发给某居民,居民看了表示“果然很灵,讲的都对”。第二天实验者说“不好意思助手拿错了,这才是你的报告。”看了新的报告居民更激动了“纠正后的报告更灵了!”第三天实验者宣布“不好意思又拿错了,那份报告其实是我助手的”。明白了吗?“很灵”真的只是你的自我安慰。 7.研究分两种,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研究出来立马可以用的是应用研究,研究出来当时没什么用等着以后用的是基础研究。心理学一个个结论就是等着将来拼接在科学大厦的一个个组块。 8.心理学的结论是有概率的,不保证一定准确。生活中吸烟也有长命百岁的,吸烟只是增大了有害健康的概率。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读后感(八):这才是心理学 读书札记
一、科学心理学
(一)科学心理学特征:
1.应用的实证主义(源于科学方法);
2.产生可重复性和同行评审的公共知识(经过了科学方法检验);
3.验证可解决的问题(新的理论不仅要解释新的科学数据,还必须解释已有的数据)。
:科学不提供完美的知识,而是提供一种消除我们错误认识的方式,其目的是解释现象而非措辞分析。心理学现在的解释是对行为的暂时性理论建构,这些建构将来注定会被更好的理论体系所取代。
(二)科学心理学方法
1.操作性主义
定义:知识的正确与否不取决于个体主张的肯定程度,而取决于公开化的知识让任何有冲突的观点以一种双方都接受的方式检验知识。
特点:①科学理论的概论立足于可观测事件并可以被测量;②提前具体的预测而非事后解释;③可重复性发现;④承认错误;⑤提出想法并努力实践,不断演进。
2.相关性和因果关系:
①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②方向性问题让相关统计解释变得困难;③存在选择性偏差(人们一定程度上选择他们的环境,并认为制造了行为特性和环境变量间的相关)。
3.实验与控制
能够排除相关研究中出现的第三方变量的问题,比相关研究能做出更强的因果判断。
(三)心理学研究
应用型研究:目的是将结果直接推广到自然情境中,样本的随机化和条件的代表性较重要。
基础型研究:有意创设人为环境用以验证有关行为潜在机制的理论,通过理论上的修正得到间接应用,重点在于验证理论的普遍性。
大部分复杂行为是由多个因素联合作用引起,联合作用时的整体效应与单独作用时的整体效应完全不同。
二、伪科学
伪科学特征
1.喜欢采用特殊假定并逃避同行评审,使其主张免于被证伪;
2.过度依赖各类见证叙述来证实其主张,强调主张是确切的、不可辩驳的;
3.喜欢将提供证据的任务强加给怀疑者,而非拥护者。
三、心理学产生偏差的原因
(一)个案研究和见证:作为孤立的现象,因缺少必要的比较性信息,不能证明某一特定理论或疗法更优越,存在安慰剂效应和鲜活性效应。
(二)概率:
推理常犯的概率错误:
1.对概率信息的不充分利用;
2.对样本大小信息的误用(样本越小,产生极端值的可能性越大);
3.赌徒谬误:持续性低估重复或某种模式在一个随机序列中出现的可能性。
(三)偶然性:
1.及时面对随机事件,人们也倾向于看到他们所期望的关联;
2.心理学的预测应该是对总体趋势的概率性预测;
3.统计预测一般优于临床预测。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读后感(九):来自《拔起逻辑之箭:知乎Andy Lee自选集》推荐——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
时常有人问我,什么是心理学?
.
色彩星座、催眠读心、潜能开发、心理操纵、成功学等等,这些东西是心理学吗?
.
心理学是否等同于弗洛伊德?是否专门训练心理咨询师?又是否等同于心灵鸡汤、人生哲理?如果可能,我会推荐他们去看这本书:《这才是心理学》。
.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我们可以用心理学知识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但这样的效果绝不是伪心理学所承诺的那么轻松。
.
本书的作者是声名卓著的加拿大心理学家——斯坦诺维奇。当然,公众们完全不知道他是何许人也,就像不知道心理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一样。译者是两位专业的心理学者,他们根据英文第九版翻译成了这本书。值得一提的是,人民邮电出版社还出版了第九版的英文影印版,价格与英文原版相比实在是太划算了,建议愿意读英文的朋友们购入。
.
《这才是心理学》与常见的心理学入门教材不同,它并不系统性地全面介绍心理学各个门类的知识,也不涉及技术化较强的统计学、实验设计、心理测量,而是专注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
在读完本书之后,大家不仅能轻易地分辨市面上的哪些书籍是伪心理学,哪些人正在打着科学的幌子向我们兜售垃圾信息,更能学会像心理学家们一样批判性地思考,具备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科学思维的能力和习惯。
.
本书先是综合地介绍了心理学的现在进行时,然后强调了可证伪性对于科学进步的重要性。接着指出心理学家们关心的是更具现实性的、可具体操作的问题,而不是概念上的本质问题。个案研究的局限,相关和因果的区别,实验控制的特点,这些都是学习科学的心理学所要了解的知识。
.
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中,作者反驳了一种对心理学的批评:认为心理学不贴近真实生活。还提出了心理学的进步依赖于证据的不断积累和整合。并且提醒大家要注意,人类的行为常常有多重原因,而概率性思维方式则是心理学家们思维特色之一,但要注意人类在进行概率思维时常犯的那些错误。在进行心理学思考时,不要对自己的结论过于自信,因为随机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最后提到了识别伪心理学的方法。
.
也许,你作为非心理学专业的人,对具体的心理学知识只想浅尝辄止。也许,你已经啃完了上千万字的心理学导论教材,但还没有养成心理学的思维习惯。只要你们想具备心理学家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科学思维方式,那这本书也许是你的最优选项。
《这才是心理学(第9版)》读后感(十):原来我一直在学习心理学啊?!
一个月之前在公众号caoz的梦呓上看到了对这本书的推荐,下面的评论也是无一例外的好评,就从图书馆借来,让它在书架上躺过了还书的期限,才在通识课上看完了。
粗粗扫完整本书,发现几乎每一个论点都是我在公众号keso怎么看和歪理邪说中读到过的,或者是我自己也曾思考过的问题——原来我一直在学习心理学啊?
以下罗列这些观点:
不要相信那些看了点佛洛依德就出来装B的人
就像一个刚学会了C语言语法的人在高谈阔论CS如今的发展;
可证伪性
道理都懂,比如中国武术天下无双这件事是不可证伪的,因为即使被打败了也可以封杀之然后继续鼓吹;
操作主义而非本质主义
更关心能用电子做什么而不是电子存不存在——这个例子可能不太正确,总之本质主义好的方向发展是哲学,坏的方向就成了一心想靠发明一个新概念出名的民科;
个案性
看到这一点,立马联想到了之前看到的哪个国家反恐战争中一个小孩子的图片——善良的人们啊,拒绝战争吧,不知道还有多少像他一样的小孩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哟吼,这不是小学作文的套路吗(当然,在下文笔太烂以至于初中高中一直到现在还是这个水平) 之后经过了反转,打了好多人和好多大媒体的脸厚,大家也就当这事过去,都慢慢忘掉了。
只是,我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这件事因图片造假被曝光而轰动一时,但是,即使图片是真的,难道它所宣扬的思考方式就是正确的吗?此类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两点:1.图片与视频比文字更有感染力,这是人的天性——但是也因此一张小孩的照片比几百名士兵的伤亡报告更有说服力?2.微博等社交网络极易形成孤岛效应——意见态度相似的人们互相关注,看不到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在自己的圈子内感动的不行,然后却又会在看到下一条新闻后急速失忆;没错,这些都是人的本性——但是,如果让本性控制思想,人又何以为人?
又应该怎么做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那个事件后,无论看到什么新闻,我都提醒自己要理性,不要被感性的图片视频所左右,也就渐渐变得有些...麻木不仁?至少感觉比以前好了些。
相关性与因果性
不多说了,没有逻辑分析的数据永远不可以相信。
控制变量法
话说从初中物理开始学这个方法,大概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的使用达到了巅峰,但是好像多年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带给我多少科学素养——多少人会在撕逼中药转基因等等问题时想起自己高中时候学过的这些呢?它们才是教育真正应该留下的啊。
之后进行的基本就是对民科的批判了。
在看完了这本名为“心理学”的逻辑读物后,才真的感受到了,人们需要的,或者说,许多人们想要的,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心理科学,而是冠以科学之名的玄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