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遗失的美好经典读后感10篇
《寻找遗失的美好》是一本由郎世玮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一):依照佛的弘法,寻找内心的平静
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一直不知道要说一些什么。佛的东西不太懂,也不敢相信;佛语里常相信“缘起”,而我似乎还没有相信“缘”的理由。不敢有信仰,是因为无法理解透彻信仰的本意;不愿意去相信,是害怕相信之后的种种不好……简单点说,无法驾驭的东西,先不要触碰;理解不了的事情,还是慢慢来看过。记得大学毕业那一年,在外面租房住;一个买早点的阿姨一直在口中念道着什么,后来细聊才知道他在背诵《圣经》的东西;慢慢我才听清楚他念的那句话的意思是“只吃身体需要的,不吃嘴巴想吃的”,现在想起这句话,思维瞬间就开拓了许多。佛教也好、基督也罢,你若相信,便有自己的一段缘起;是否找到自己的信仰,则又另当别论了。
关于佛学里面,我最喜欢听关于佛教的历史故事。在《藏地密码》里面有很多关于宗教的分支、医学分类和宗教历史故事,而部分考证和部分夸张的叙事手法,让人神往之后开始思索:佛教真的那么神秘吗?密宗、禅宗、南宗……各种佛学流派自身源远流长,如果能先弄清楚佛的历史演变,再去信奉佛的箴言,或许对理解佛的本意也是极好的。《六祖坛经》里面讲述五祖传佛的故事,六祖惠能是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伙夫,没有读过书、更不认识几个字,却因一首《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而让五祖认清了真正的佛,嘱付衣法。佛到底是什么,惠能的解释有两种:“一是自有佛性说”、“一是顿悟成佛说。”
如同三字经解释的“人之初、性本善”一样,人之初身是善良的,有佛性的。理解六祖惠能的话,《六祖坛经》得读的认真、仔细;佛是感悟和顿悟的过程,有些事情会顿悟,有些事情会想的明白,至于如何才能明白,得慢慢来。在《寻找遗失的美好》里面,作者的缘起本身说的真切,受过西方基础教育训练的人,对佛学有一个很理性的认识。特别是作者当年有过基督教徒的经历,则更能理解宗教的那些共同点。有过理性的选择和判断之后,开始慢慢感性的认识到心灵修养和自身需要,进而更加能明白佛的宗旨大义,成佛与否本身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故事,何必要强求?
人性淳朴、本善之后,一切的痛苦与罪恶就显得那么无关紧要;那些现代人的痛苦与烦恼,更多的是”内心的贪“和”意识的痴“所带来的“尘埃”。以为买的更多,得到更多,就能得到幸福、快乐,修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状态。等到了一种状态和境界,才明白“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如同《红楼梦》中讲述的哲理一样,人生一切皆为空;佛的礼教同样在说明这个“空”字。《寻找遗失的美好》从现代社会年轻人的通点阐述佛的修为与作用,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能修缮内心的创伤,如若所有的人都回归了本善的原我,哪儿有这么多“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呢?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二):幸福就是知足
幸福就是知足
——读《寻找遗失的美好》
邓勤
这次高中二十年同学会,妻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我说你郁闷啥呀,同学会不都是这样吗?女人们在一起,比穿着,比收入,比老公甚至连孩子成绩也拿出来比一比。个人能力、机遇不一样,二十年的人生肯定会有差距。要想心情好,就得知足常乐,因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同学会转瞬即逝,但生活还得继续,怨天尤人解决不了丝毫问题,妻听了连连点头。
幸福是种感觉,幸福就是知足,只有知足才会长乐,否则我们则会生活在痛苦之中。幸福和痛苦,常年伴随我们的左右,不外乎谁多谁少而已。关键是我们要怎样去看待它们,怎样去处理它们,如果我们处理得当,那么痛苦又能奈我何?
作家郎世玮,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宁之子,工作之余喜欢研究佛学。关于幸福和痛苦这一对矛盾结合体,郞世玮认为完全可以在佛学中找到答案,他在最近出版的著作《寻找遗失的美好》中谈到,人大脑里接受的信息多一些,就容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当缺乏足够智慧过滤各种芜杂信息的时候,我们这些阅历尚浅的年轻人便容易浮躁,导致人生迷失方向。
本书不是简单的散文小说,而是结合现代心理学和佛学的励志乃至心理辅导型书籍。本书包括七部分,分别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开始;死亡,你怕吗;痛苦,活着真累;金钱,富与穷的划分;婚姻,有时比死亡还恐怖;佛学101和年轻人的心。”本书内容是根据活佛及众多大德高僧的教诲编著而成。佛学讲求人人平等,所有人都拥有佛性,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佛。作者想告诉大家,生命是如此无常和不可预知。死亡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死亡,无非是人生最脆弱与最真实的一刻,所以我们没有完成或已完成的基业,都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会放弃日常生活中所有琐碎的事,回到做人的根本。
从小到大,家长、老师只会教导我们努力奋斗,要永远追求自己的理想。如何获得社会认可,如何成为人上人,似乎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快乐。而佛学认为,不执着其实就是放下,放下就是随缘。真正的随缘,并非什么都不做,一味地等待老天安排,而是要全心全力地付出,对结果如何却不太在意。所以,随缘是一种洞彻万法的智慧,而不是一种消极逃避的心态。痛苦来自于执着,执著基本覆盖了万事万物。
有些人不管干什么,都觉得痛苦,然而有些人却觉得其实痛苦里也同时涵盖了许多乐趣。苦源于贪,人生之苦,无非为欲所趋而不得停,为情所困而不得解,为名所累而不得休。其实大部分的苦,不是来自于生命的需求,而是源于内心的贪欲。欲望可以无限膨胀,而物质给我们带来的满足与兴奋却是很有限的。尽管我们不可能没有丝毫的自私,但假若对自私不加以管理,不加强控制,它就会无节制地无限膨胀,最后导致更多的压力与痛苦。
作者利用亲身经历,对于年轻人如何修心提出建议:不能把幸福寄托在外在的实物上;要认清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认知并努力改变自己的缺点;将你一生的逆境与顺境,都当作学习的内容;珍惜身边的一切,更要珍惜自己。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三):佛在哪里?佛在心中
佛在哪里?佛在心中
读《寻找遗失的美好》/星空下的蜗牛
作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称不上佛教徒却信佛的人,拿到这本书,很是欣喜。与佛结缘的这几年,断断续续也看了很多相关的书,可是,很多书都让人失望至极,许多人稍微对佛教有点兴趣,看了几本书有点感悟,就开始大吹对佛教的见解。说到底,就是打着信佛的幌子来为自己追名逐利。
这本书的作者是郎世玮,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之子,台湾出生,美国长大,上海创业。人生也是几经沉浮,连信仰也是兜兜转转,最终皈依佛教。他对佛的理解不局限于经书教义,也没有盲目跟从,而是从身边发生的事情来领悟佛的真谛,文字通俗易懂,却蕴含深意。很适合那些对佛教有兴趣或者刚接触佛教的人。
很多人都会问佛是什么?佛在哪里?为什么信佛不信其他宗教?
记得有次同学聚会,有个同学得知我信佛,便说:我也打算信个什么,可就是拿不定主意信什么好?
我就问为什么,他说:你们都在信这信那的,我不信,岂不是显得太落后了么?我顿时很无语,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才好。
其实,信不信教,信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是真的相信,并用心去领悟。更重要的是,你是否与它真的有机缘,缘起何处。什么都不去了解,只是为了随大流胡乱信一个宗教,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接触佛教好几年,但真正把它当做此生追求的信仰,却是在去年。
当时我和同学L去西藏徒步,走滇藏线。到鲁朗的时候,天降大雪,三月的西藏,简直能把人冻成狗。不得已,我们只好决定坐车,等了好久,才等来一辆面包车,司机是藏族人,我坐副驾驶,L坐最后一排。在闲聊中,司机告诉告诉我他是昨天送人去拉萨,因为家里有事,昨天到拉萨后都没休息,又开了一晚上车往回赶。当时他说这话我并没放心上。
不知过了多久,我昏昏欲睡,迷迷糊糊中扭头往司机这边看,只见他双眼基本处于闭合状态,双手倒是仍紧握方向盘。我靠!我顿时全身汗毛都竖起来了,打了一个激灵,本能地跳起来去晃他的手,大叫:“你怎么在睡觉啊?!你开车竟然睡觉!”
司机睁开眼,耸耸肩笑笑,若无其事的说:“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们对这条路熟悉的很,没事的,我闭着眼都能开回去。”
我说:你别吹牛了
他很认真的说:你不信啊?不信我开给你看。
我连忙说:信!我信!你继续好好开车吧,我们这一车人的性命都在你手里啊。藏族人做事很较真的,我真不敢和他顶下去,否则真的再闭着眼开车,我们小命真的难保啊!
过通麦天险的时候,路越来越烂,那段又正在修路,泥泞不堪。更倒霉的是,对面开来十几辆自驾游组成的车队,没办法,我们的车子只好往后倒到一个拐弯处,让对方先过去。L自告奋勇的下去指挥倒车,等倒好车她上来时,表情很严肃,我问怎么了?她看看我,却什么都没说。
到了波密,下了车,我问怎么回事。她说:司机倒车的时候,不知道是路太滑,还是他用力过猛,车一下子往后倒的太厉害,后面一个车轮子大半个悬空在外面,而下面就是汹涌而过的雅鲁藏布江啊!她说:当时我都不敢叫,我怕我一叫,他一激动,整个车都掉下去了。
我真不敢想象如果车掉下去了会是什么景象,恐怕真的是粉身碎骨了。除了后怕之外,我能做的,就是一个劲念阿弥陀佛。除了佛祖保佑,我找不到其他能解释这一次次与死神擦肩,却安全无虞的缘由。也许真的是冥冥之中自有天定,我们命不该绝。
也许很多人说这只不过是我们运气好而已。是与否,我不想去争论。正如作者在书中说:“如果你相信命,那么一切偶然都是注定的;如果你不信命,那么一切注定都是偶然的。”
修行者,说到底修的是人心。佛教也好,天主教也好,基督教也罢,都只是修行的一种方式,通过这些来净化自己的心灵,看到自己的本性,让自己更能包容和接纳这个社会,离苦得乐。
愿天下有心之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四):嘿,一起修心吧
嘿,一起修心吧
《寻找遗失的美好》——By 阳光漫天10
湛蓝的天空下,白色的几个字 “寻找遗失的美好”, 副标题——写给80后 90后的修心启蒙书,简单、素净,这就是书的封面。
这样的书名到底讲什么呢?作为一名适龄受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了阅读。
扉页介绍,作者,郎世玮,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之子,1981年出生于中国台湾,三岁随父母去了美国。读书生涯基本在美国度过。2001年回国工作。曾获.....(此处省略作者各种身份介绍)最后的结束语是“每年都会自驾入藏参与慈善工作。平时工作之余爱好研究佛学及历史。” 这个简介让我了解,作者是一个有着光环却行善的人。慈悲之人写的书,这让我更加愿意去亲近。
书的前言,作者引出年轻一代的迷茫,引出作者从接触佛学后,发现其中的很多道理正是他苦苦寻觅的答案。到此处该书内容范围便已然明了。作者说他只是一名幸运的话题搜集者。而本书内容是根据活佛及众多大德高僧的教诲编制而成。待通篇读完后,我确实看到许多这样的话题故事,也有许多作者结合自身亲身经历阐述的分享心得。
书的第一章 ,一个莫名其妙的开始。这一章作者通过自己的童年回忆把我带入书中,他讲了他的童年经历,这段故事作者讲起来甚是通俗,好像听一个朋友聊天那样,让我忘记了作者那耀眼的身份,只觉是听听家常趣味儿,这种感觉很不错。因为对于一个没有高深佛学知识的人来说,就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了解。
在这种不错中,作者便开始讲述他的与佛结缘之“缘起”,看似顺其自然的莫名其妙,实则安排有序的叙述便由此展开。
在这一章中,提到的关于基督教言论,很能引人思考。而在作者的叙述中,也得出一个肯定的观念,那就是作者被佛教吸引的原因之一,也就是佛教提倡的不管信否,人只要慈善,也是好。
所以,这本书的开章,也就这么顺其自然的告诫读者,慈善之心。
第二章,死亡,你怕吗。这一章,作者用自己年少时的亲身经历,讲述自己与女朋友生死之界的“亲密接触”,以自身悲痛经历来告诉读者,死亡,你其实离它很近。那么,你怕吗?作者在本章中介绍了关于临近死亡,死亡后人去了哪里,六道轮回等内容。在这一章可以了解关于死亡的种种。
最重要的时,在这一章中,我不仅看到作者讲的关于死亡。更看到作者传递出一种关于对于将死之人、以及刚死之人的慈悲关怀。这种关怀精神不一定是佛家才去懂的关怀,而是这种人文关怀中,是一种对死亡本身的极大尊重。
第三章 ,痛苦—— 活着真累。本章的开始作者讲了一个故事,那就是佛陀成佛的故事。这个故事本身具有极强的故事传奇性,却也极具由浅入深的引导意义。是人,都会痛苦,活着,便有种种痛苦。
作者从痛苦的来源,满足与知足这两方面来讲述这一课题。让我在了解痛苦的来源后,开始跟着去学习,既有痛苦,那么如何减轻这些痛苦呢。
第四章,金钱—— 富与穷的划分。在这章中,作者从我们普通认知意义上的富有和贫穷,巧妙地在讲述富和穷的区别,引渡了关于福报的意义。
作者站在一个身处现实生活的角度,阐述如何能修行福报,又如何算是在修行。
人性本身自有弱点,但若一心向善,慈悲为怀,那即是有福报的修行 人。
这一章,是让年轻人懂得金钱与福报的渊源,以及运作意义。
第五章,婚姻—— 有时比死亡还恐怖? 这一章,作者通过讲述关于婚姻的修行,通过自身婚姻幸福的经验分享,以及自己父亲和朋友的不圆满爱情婚姻分享,阐述婚姻中如何善待这段缘分,修心宽容,互助珍惜。
本章收纳作者家父的《郎咸平的爱情经济学》,这篇文章最大的意义在于道出了“ 经济学根本没法帮助你判断或者获得爱情或婚姻”观念,引导了人生结缘的珍惜意义。
第六章,佛学。这章作者来立主题来介绍佛学。从入佛门、居室戒律,佛法、三毒、上师等几个方面介绍。不用担心,作者讲的都很浅显,让读者有认识,而不是给灌输。
第七章,年轻人的心。最后的一章,作者紧扣“写给80后 90后“的主题,讲述了年轻人寄托、认知、改变、学习、珍惜等课题。在这些课题中,我们是在与佛结缘,亦是在反省自己。
总之,
借用作者的话““我一直坚信,由于文明传承中的断裂,现代人做不到的,不代表古代人也无法实现。而我们能做到的,对老祖宗没准早都不新鲜了。” 正如佛学,正如佛法,正如我们现代人正在追寻的一切,有许多东西我们以为的,未必就是我们以为的那样。正如这世间纵然空幻一场,也从来不缺美好,遗失的,还有许多待我们寻找。
这本书是写给80后,90后看的修心启蒙书,上架的建议类型为“励志/心灵”。我看到的是,这样的励志有佛法的博大精深的点化,有开启读者善意慈悲的情怀,有传达积极开阔的思想观念,有带读者珍惜学习的努力而非执着。因为,它是启蒙书,也是对自己心的探索。读作者给我们讲的“寻找”,也是读者自己的 “寻找“。
作者在写作中也在和自己经历过思辨,也在不断思考不断求证。不用担心本书枯燥,只需像听人闲聊。你会从这里,边读边走向你的心。
最后,我想说,我也是在读完全书后,想到了本篇书评文的名字。贯穿全文,确实就是在讲修心,这不是高深的意念,而是我们需要善待自己的心。你可以不信佛,你可以没有信仰,但你也一定可以在这本书中体会到,那一方宁静,那一种开阔,那一些智慧。
至于启蒙之后,我们每个人心之所向不一样,你就在你的方向中去寻找吧。修心,会让我们更好,福报也好;就此时此刻,也好。
所以,年轻人,嘿,一起修心吧!
:
本书建议:
1、若再版,改里面照片为彩色,比如天空和彩虹需要色彩的映像。
2、若再版,增加更多身边活佛故事,书会更有趣。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五):人生皆苦,苦中作乐
人生皆苦,苦中作乐
——评《寻找遗失的美好》
文|molly_小清
净土在人心,不在寺庙
——洛卓尼玛活佛
都说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朋友说去某某地方买羊肉,问及为什么要跑那么远买羊肉而不在附近菜市场,朋友的回答理直气壮,因为那个卖羊肉的是伊斯兰教,他们有信仰,不会骗人。现在想起来未免可笑。
当社会需要用是一个人的信仰来判断是否诚实的时候,说明信仰不仅成为社会稀缺的东西,诚信也已经严重确实,尤其在中国更甚。
据统计,在中国,有宗教信仰的人数不足20%,无论是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或者东方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无一成为中国人普遍信仰的宗教。而佛教,自周朝从古印度传入这片大地以来,产生了大批的佛教人士,一句“阿弥陀佛”,戒除“贪、嗔、痴”的文化在中国属最大宗教,没有之一。
在《寻找遗失的美好》中,主要讲述了作者作为在家弟子的所思所想,更偏重藏传佛教的普及和讲解,将藏传佛教的诸多道理、教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
作者提到佛教讲究“缘起”,世间一切皆“因缘而起”。缘起就是导致结果产生的原因,例如作者最终成为佛教在家弟子是结果,缘起就是女儿降生,请来月嫂,而月嫂是位佛教信徒。如果没有女人降生,或者女儿不是在那个时候降生,月嫂也不是那个时候来作者家,作业就不会在这个时候接触佛教。套用一句经典台词“一切都刚刚好”。
佛教相信轮回,没有“人死灯灭”的说法。在轮回六道中,分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为上三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为下三道。进入哪一道完全取决于这一世的行为。有时候人们会埋怨生活不如意,殊不知:这一世的果就是上一世的因,这一世的因就是下一世的果
,正式所谓的因果轮回。
文中作者提到,问西方的传教士,如果母亲未信仰该教,但是一生从未做过坏事,能够进入天堂吗?西方传教士说:不能。若干年后,作者接触佛教大德问了同样的问题,大德回答:一生从未做过坏事,从未有过害人之心,就算不信仰佛教,也可以进入天堂。可见,佛教讲的是“普度众生”,而西方基督教更倾向“自救”。
大德讲“放下但别放弃,随缘而不随便”。意思是:任何人都一样,“人生皆苦”本就是佛陀传下来的硬道理,没有人逃避得了。只有当你内心清净,与世无争,知足常乐的时候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现在社会生存的人们,少之又少的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当然,也包括我,所以我们都只是芸芸众生中等待被拯救的弟子。
书中作者还与大家分享了一个减压的方法:入睡前,闭上眼睛,关上灯,想象自己其实躺在病床上,今晚是你在人间的最后一晚,同时集中注意力说服自己,想想你所拥有的一切,以及即将失去的一切。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突然发现,你现在所面临的压力、愤怒、事业、仇人等,根本就可以忽略不计。
人之所的太多,无非是想要的太多,求而不得的东西太多。所以,入睡前,不妨试试这个办法。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六):无主题评论
看这本书,就像是一个贴心的伙伴,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文学家、思想家、企业家之类的身份。他用他自己的故事与我娓娓道来。
作者信奉佛法,书中穿插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内容。但我想,中心思想还是教人为善。我觉得最棒的地方,就是作者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来阐述,不仅仅只是说自己好的一面,更多的是承认自己人性上不足的一面。这也让我了解到,人的光环再大,他也有不为人知的心酸、煎熬。
书中每一章都有一个“藏八宝”的图片及文字介绍,我觉得美中不足的是书中的图片全都是黑白的而非彩色,比如六道轮回图,我觉得这个图应该是非常精彩的,但也许是由于版面所限?图非常小,而且也是黑白的,总让人感觉“差了一口气”。
书中有一些内容我都忍不住笑了出来,实在是非常有趣。比如P41的有的地方到了冬至,家人就会在餐桌上摆放香烛、酒菜、碗筷来祭奠亡者,只可惜碗筷比椅子多,估计祖先们都要站着吃饭了……
还有现在社会现实的问题,前不久与家人探讨过:打工使用无出路的,想靠替别人打工发财,门儿都没有。我想我也是拥有了这片刻的“企业家精神”。书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很多人说这是一种企业家精神,但我不那么认为,我认为这是一种浮夸现象,这些人一旦有了点名气,有了点钱,就会变得很恐怖,完完全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直到哪天撞上墙壁,搞得自己头破血流才会反省。在很多过来人的眼中,这只不过是阶段性迷茫。我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把我看到的觉得有用的、有感触的都划了下来,准备过一段时间在来翻看一遍,我们大多数应该都没有时间去做修佛之类的时间,但是让心灵沉淀、沉静下来却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
最后,用书中作者的师傅(并非其向佛的上师)结束: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七):让内心归于平静安宁
一开始看就停不下来了,被内容深深的吸引。作者对于佛教有很深的领悟,还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讲述了很多目前年轻人可能遇到的困惑和不良的心理状态。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就能体会到自己放开了许多执念,内心归于平静安宁的过程。
而且,这本书解决了我关于“随缘”的困惑。一直觉得随缘是相信宿命,无作为。可书中告诉我,真正的随缘,并非什么都不做、一味地等待老天安排,而是要全心全力地付出,对结果如何却不太在意。所以,随缘是一种洞彻万法的智慧,而不是一种消极逃避的心态。看完这段话,顿时就觉得内心特别踏实,因为这正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对于烦躁忙碌的都市年轻人,这无疑是一本非常棒的心灵读物,在了解佛法的同时,能够舒缓焦虑,平和内心。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八):滚滚红尘,如何安放一颗心
——郎世玮的《寻找遗失的美好》阅读笔记
在滚滚红尘中,如何安放一颗心,这成为了当下人们的大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却是一个最普普通通不过的事,犹如我们日常饮食一般。
中国经历了列强侵凌后,因为20世纪初期的反思过度而引发的文化自卑,一直到建国之后的多次文化运动,以及改革开放之下,商业浪潮狂袭着千年帝国大地。这些变化之下,是我们和传统文化的断裂,新文化未建成的情况下,人们兀然像是站在面临找不到回家之路的岔道口,精神归宿的问题成为了众所周知且惘然的现象。
——或许,这是一种人生虚无的现象。
正如我的一个朋友,他也遇上类似的情况。他从基督教到佛教,后来又转回基督教的信仰途中。现在他是人在国外生活,生活中非常丰足——来之精神之足。这是一种福分。
总有一些东西让我们缅怀不已,而这些则成为了我们的秉持,在当下生活,并在其的未来承诺上,让我们看到希望。活着,在一个纷杂聒噪的世界里生活,安身立命,并获得安详生活,是每个人的愿望。正如,每个生活在当代中的人,都会有如此的感叹——知道不如古,所谓的世风日下吧。所以,有信仰,能获得一种皈依和指导,这是郎世玮是幸运的——因为他已经皈依了佛教,内心祥和。
当然,达到愿望的法门很多,对于郎世玮来说,佛之法门,是最适合他的。所以,《寻找遗失的美好》这本书,我们或许可当做是一个信徒的见证。
郎世玮在书中记录的大量个人生活信息,其中的诸多烦恼,以及他的思辨、感悟。这些真实的资料,阅读起来非常让人舒坦——我不知道是否与个人最近的变化有关,因为我现在对那些人物传记、纪实文学、历史读物之类很感兴趣。所以,在阅读的时候,也是一段和郎世玮一直共修佛学的历史。如书中的每一章节前面都附有一段藏八宝的文字——每一宝,都是一种破执,灭烦恼之利器。
不可否认,藏八宝的说法,也只是便利佛在人间的传教,只是方便之门,过渡之舟而已。最重要的是,所“渡”——也就是说,重要的是“人”。人心难度,因为人心杂念多,且学佛是一辈子的修持,修之持之,不休不止。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九):美好没有遗失,只是被忽视或者没有发现而已
看到本书的作者,感到有一点点奇怪,郎咸平的儿子,会写一本怎样的书?真的很好奇很好奇,于是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没想到,收获了太多的意外。
第一个意外就是,原来这是一本讲述佛法的书。不管是书名还是作者,还是作者的爸爸,都无法让人联系到这是一本讲述佛法的书。作者似乎也明白,缓缓讲述了他与佛学的因缘。从小时候讲起,特别是关于基督教的那段讲述,让我记忆犹新。信上帝就入天堂,不信则下地狱的思想被作者所鄙视和不能理解,但是一般人只会因此而偷偷怀疑,作者却能做到和神父对质并且摔门而去,令人敬佩。
第二个意外是,作者立足于年轻人的角度。正如扉页所写,献给8090的年轻小伙伴们,这本书没有去大段大段讲述佛学的真谛,佛学是什么,道理什么的。而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讲述了很多作为年轻人的感受,经历。同时又能将佛学的一些思想穿插其中。
第三个意外是,本以为一个信佛的人会劝诫大家信佛,可是整本书字里行间却没有丝毫劝人们皈依佛门的意思。这对于宗教来说,其传播精神和引领精神仿佛没有体现出来。
作为90后,也曾经无数次想接近佛学,却每每有种被拒之门外的感觉。不仅是因为佛学读物的晦涩难懂,更多的是对佛学有太多的误解。作者恰恰帮我打开了这个心结,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我对佛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也能有机会接触真正的佛学。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十):没有高深,掉书袋的嫌疑
作者自言现在是佛法末期,各种不利于佛教传承的思想、理论、人物都影响着教义的传播。例如某些寺庙求签、烧香的利益化、对金钱追逐;比如打着佛祖的名义行骗,当然还与时代相关联,本就是一个追逐金钱、理想靠后,喜欢快餐文化,什么都求速成的年代,长达数十年的修行做到也是相当有难度的。其中还包括了世人对宗教的偏见、不了解。于是郎世玮想通过此书来传达自己对佛教的理解,和对保持内心修行的看法,科普一些基本的佛教知识。
他的文字并没有高深,掉书袋的嫌疑,只是用了最浅显易懂的文章讲明自己的经历,以及作为80后思想变化,通过这段文字阅读,他对同龄人的迷茫和成长,书写是非常真切,剖析了80后这一代人思想、感情,见解清晰明了,令人点头称赞。
作者郎世玮,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之子。2009年在昆山华藏寺皈依三宝,2011年在格荣尼玛活佛的引导下接受法王如意宝的传承。 郎世玮每年都会自驾入藏参与慈善工作。平时工作之余爱好研究佛学以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