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11 21: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精选10篇

  《寻找遗失的美好》是一本由郎世玮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一):佛在哪里?佛在心中

  佛在哪里?佛在心中

  读《寻找遗失的美好》/星空下的蜗牛

  作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称不上佛教徒却信佛的人,拿到这本书,很是欣喜。与佛结缘的这几年,断断续续也看了很多相关的书,可是,很多书都让人失望至极,许多人稍微对佛教有点兴趣,看了几本书有点感悟,就开始大吹对佛教的见解。说到底,就是打着信佛的幌子来为自己追名逐利

  这本书的作者是郎世玮,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之子,台湾出生,美国长大,上海创业人生也是几经沉浮,连信仰也是兜兜转转,最终皈依佛教。他对佛的理解不局限于经书教义,也没有盲目跟从,而是从身边发生的事情来领悟佛的真谛,文字通俗易懂,却蕴含深意。很适合那些对佛教有兴趣或者刚接触佛教的人。

  很多人都会问佛是什么?佛在哪里?为什么信佛不信其他宗教?

  记得有次同学聚会,有个同学得知我信佛,便说:我也打算信个什么,可就是拿不定主意信什么好?

  我就问为什么,他说:你们都在信这信那的,我不信,岂不是显得太落后了么?我顿时很无语,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才好。

  其实,信不信教,信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是真的相信,并用心去领悟。更重要的是,你是否与它真的有机缘,缘起何处。什么都不去了解,只是为了随大流胡乱信一个宗教,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接触佛教好几年,但真正把它当做此生追求的信仰,却是在去年。

  当时我和同学L去西藏徒步,走滇藏线。到鲁朗的时候,天降大雪,三月的西藏,简直能把人冻成狗。不得已,我们只好决定坐车,等了好久,才等来一辆面包车,司机是藏族人,我坐副驾驶,L坐最后一排。在闲聊中,司机告诉告诉我他是昨天送人去拉萨,因为家里有事,昨天到拉萨后都没休息,又开了一晚上车往回赶。当时他说这话我并没放心上。

  不知过了多久,我昏昏欲睡,迷迷糊糊中扭头往司机这边看,只见他双眼基本处于闭合状态,双手倒是仍紧握方向盘。我靠!我顿时全身汗毛都竖起来了,打了一个激灵,本能地跳起来去晃他的手,大叫:“你怎么在睡觉啊?!你开车竟然睡觉!”

  司机睁开眼,耸耸肩笑笑,若无其事的说:“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们对这条路熟悉的很,没事的,我闭着眼都能开回去。”

  我说:你别吹牛了

  他很认真的说:你不信啊?不信我开给你看。

  我连忙说:信!我信!你继续好好开车吧,我们这一车人的性命都在你手里啊。藏族人做事很较真的,我真不敢和他顶下去,否则真的再闭着眼开车,我们小命真的难保啊!

  过通麦天险的时候,路越来越烂,那段又正在修路,泥泞不堪。更倒霉的是,对面开来十几辆自驾游组成的车队,没办法,我们的车子只好往后倒到一个拐弯处,让对方先过去。L自告奋勇的下去指挥倒车,等倒好车她上来时,表情很严肃,我问怎么了?她看看我,却什么都没说。

  到了波密,下了车,我问怎么回事。她说:司机倒车的时候,不知道是路太滑,还是他用力过猛,车一下子往后倒的太厉害,后面一个车轮子大半个悬空在外面,而下面就是汹涌而过的雅鲁藏布江啊!她说:当时我都不敢叫,我怕我一叫,他一激动,整个车都掉下去了。

  我真不敢想象如果车掉下去了会是什么景象,恐怕真的是粉身碎骨了。除了后怕之外,我能做的,就是一个劲念阿弥陀佛。除了佛祖保佑,我找不到其他能解释这一次次与死神擦肩,却安全无虞的缘由。也许真的是冥冥之中自有天定,我们命不该绝。

  也许很多人说这只不过是我们运气好而已。是与否,我不想去争论。正如作者在书中说:“如果你相信命,那么一切偶然都是注定的;如果你不信命,那么一切注定都是偶然的。”

  修行者,说到底修的是人心。佛教也好,天主教也好,基督教也罢,都只是修行的一种方式,通过这些来净化自己的心灵,看到自己的本性,让自己更能包容和接纳这个社会,离苦得乐。

  愿天下有心之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二):内心宁静来自你的选择

  内心宁静来自你的选择

  读《寻找遗失的美好》/by烟波浩渺1980

  本书的名取的是非常文艺范,但书中的内容却十足的修心修行与佛结缘的故事,在书中除作者自己皈依佛门的主要经历,还简明扼要的讲解藏传佛教相关的一些知识。是一本藏传佛教的入门读物。

  作者自言现在是佛法末期,各种不利于佛教传承的思想、理论、人物都影响着教义的传播。例如某些寺庙求签、烧香的利益化、对金钱追逐;比如打着佛祖的名义行骗,当然还与时代相关联,本就是一个追逐金钱、理想靠后,喜欢快餐文化,什么都求速成的年代,长达数十年的修行做到也是相当有难度的。其中还包括了世人对宗教的偏见、不了解。于是郎世玮想通过此书来传达自己对佛教的理解,和对保持内心修行的看法,科普一些基本的佛教知识。

  他的文字并没有高深,掉书袋的嫌疑,只是用了最浅显易懂的文章讲明自己的经历,以及作为80后思想变化,通过这段文字阅读,他对同龄人的迷茫成长,书写是非常真切,剖析了80后这一代人思想、感情,见解清晰明了,令人点头称赞。

  作者郎世玮,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之子。2009年在昆山华藏寺皈依三宝,2011年在格荣尼玛活佛的引导下接受法王如意宝的传承。 郎世玮每年都会自驾入藏参与慈善工作。平时工作之余爱好研究佛学以及历史。

  书中所讲既是郎世玮个人心得体会,又是与佛结缘的因缘际会。作者通过学习佛教的知识,善举,选择了一个让他自己认为内心宁静的过程,这就是去藏地寻法经历。从不不相信宗教到了解佛教,到皈依佛门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是从心灵方面还是路程方面来说。选择则是人一生中不得不经常面对的,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平静,不断的寻找,不断思考挫折彷徨一并跟随。

  作者自小跟随父亲辗转旅居世界各地,幼时入得教会学校,年少桀骜不驯,自言也是经历生死,浪子回头,因为不认同牧师的关于天堂地狱之言,愤而离去,那是应该是因为母亲的缘故。后在上海定居,因家中月嫂结识佛缘,从格荣尼玛活佛的讨论中,心灵渐向佛教的经义,慢慢为此折服,从而得到心灵的修行,寻找的曾经遗失的美好。

  从作者的题目来看:死亡、活着、婚姻,这皆是凡人都必需经历的,无论你愿不愿意,同意不同意,没得选择,能选择的是你的心如何?死亡是一个永恒话题,在《西藏生死书》便是讨论这个话题,尤其对“中阴”,这个词从《中阴闻教得度》中讲述的最为详细,代表是人死后以至往生轮回某一道为止的一段时期,共有四十九天。只有通过修行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这是藏传佛教中比较独特的一种说法。其实对于非宗教爱好者来讲,是否的到中阴并不重要,就如作者说修不修行,信不信宗教都无妨。关键是要知道心的呈现出的一种状态,你的想法和选择,决定之后的行为。

  作者毫不讳言说道自己的父亲的婚姻状态,从之前不理解大人的离婚,自修行后慢慢能理解父亲、母亲,尤其是读过父亲郎咸平《爱情经济学》之后,成长的经历为他带来了经验,修行为他带来了宽容。例如在写与妻子的二三事,与儿子的二三事。与朋友交往的小情节,都是说明一个出世入世的修行人的状态,身居闹市心存善念,身在远山心向佛祖。爱恨贪嗔痴,皆在修行中,皆在寻找中。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三):幸福就是知足

  幸福就是知足

  ——读《寻找遗失的美好》

  邓勤

  这次高中二十年同学会,妻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我说你郁闷啥呀,同学会不都是这样吗?女人们在一起,比穿着,比收入,比老公甚至连孩子成绩也拿出来比一比。个人能力、机遇不一样,二十年的人生肯定会有差距。要想心情好,就得知足常乐,因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同学会转瞬即逝,但生活还得继续,怨天尤人解决不了丝毫问题,妻听了连连点头。

  幸福是种感觉,幸福就是知足,只有知足才会长乐,否则我们则会生活在痛苦之中。幸福和痛苦,常年伴随我们的左右,不外乎谁多谁少而已。关键是我们要怎样去看待它们,怎样去处理它们,如果我们处理得当,那么痛苦又能奈我何?

  作家郎世玮,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宁之子,工作之余喜欢研究佛学。关于幸福和痛苦这一对矛盾结合体,郞世玮认为完全可以在佛学中找到答案,他在最近出版的著作《寻找遗失的美好》中谈到,人大脑里接受的信息多一些,就容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当缺乏足够智慧过滤各种芜杂信息的时候,我们这些阅历尚浅的年轻人便容易浮躁,导致人生迷失方向。

  本书不是简单的散文小说,而是结合现代心理学和佛学的励志乃至心理辅导型书籍。本书包括七部分,分别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开始;死亡,你怕吗;痛苦,活着真累;金钱,富与穷的划分;婚姻,有时比死亡还恐怖;佛学101和年轻人的心。”本书内容是根据活佛及众多大德高僧的教诲编著而成。佛学讲求人人平等,所有人都拥有佛性,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佛。作者想告诉大家,生命是如此无常和不可预知。死亡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死亡,无非是人生最脆弱与最真实的一刻,所以我们没有完成或已完成的基业,都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会放弃日常生活中所有琐碎的事,回到做人的根本。

  从小到大,家长、老师只会教导我们努力奋斗,要永远追求自己的理想。如何获得社会认可,如何成为人上人,似乎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快乐。而佛学认为,不执着其实就是放下,放下就是随缘。真正的随缘,并非什么都不做,一味地等待老天安排,而是要全心全力地付出,对结果如何却不太在意。所以,随缘是一种洞彻万法的智慧,而不是一种消极逃避心态。痛苦来自于执着,执著基本覆盖了万事万物。

  有些人不管干什么,都觉得痛苦,然而有些人却觉得其实痛苦里也同时涵盖了许多乐趣。苦源于贪,人生之苦,无非为欲所趋而不得停,为情所困而不得解,为名所累而不得休。其实大部分的苦,不是来自于生命的需求,而是源于内心的贪欲。欲望可以无限膨胀,而物质给我们带来的满足与兴奋却是很有限的。尽管我们不可能没有丝毫的自私,但假若对自私不加以管理,不加强控制,它就会无节制地无限膨胀,最后导致更多的压力与痛苦。

  作者利用亲身经历,对于年轻人如何修心提出建议:不能把幸福寄托在外在的实物上;要认清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认知并努力改变自己的缺点;将你一生的逆境与顺境,都当作学习的内容;珍惜身边的一切,更要珍惜自己。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四):但有佛心便好 ——读《寻找遗失的美好》

  多年以前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和尚和一个屠夫住邻居,每天早晨如果是和尚早起,就会叫屠夫起来杀猪;如果是屠夫早起,就会叫和尚起来念经,日日如此。到他们老死的时候,屠夫上了西天而和尚却下了地狱,和尚不服气,忽然有一日见到了佛祖,他质问佛祖自己生时日日诵经为什么却下了地狱,而屠夫每日杀生却可以成佛。佛祖笑了说你日日叫醒屠夫催他杀生,而屠夫日日叫醒你却是让你念佛,那你自己说,谁更该下地狱?和尚顿悟。导人向善还是向恶?你的行为决定你的来生。

  三字经里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切合佛教的教义,却与基督教中“人是有原罪”的说法大相径庭,这便是中西文化相冲突的地方。而年轻的一代,特别是80、90后的年轻人,更是处于这样一种迷茫的没有信仰的时代,要怎样走出迷茫?每个人心中会有不同的答案。而郎世玮就是带着这样的迷茫,游走于中西文化之间,问过基督天主,带着未曾解开的困惑走入佛学天地。这本《寻找遗失的美好》就是郎世玮先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写给80、90后的一本修心启蒙书,书中忠实地记录了他的亲身经历,困惑与思索,学佛与感悟。

  全书共分七个章节,写缘起,写死亡,写痛苦,写金钱,写婚姻,写佛学,写修心。从最基本的佛学知识讲起,通过自身的经历与感悟,导人向善又人批评了当今社会一些不法人士,做了坏事为求心安,大把的金钱洒给佛寺,而某些佛寺也打着佛祖的旗号大敛其财,明是为佛实则为已,殊不知却坏了自己的修行。虽说眼下是享受了,但是佛家讲究的是不修今生修来世,你坏的是来世的缘法。再者,佛渡的是有缘人,而非有钱人,那些做了恶事的人却总想用金钱来洗涮自己的罪恶,殊不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立时皆报。”

  佛教讲究缘起缘灭,随缘而行,随遇而安。“真正的随缘,并非什么都不做,一味地等待老天安排,而是要全心全力地付出,对结果如何却不太在意。所以,随缘是一种洞彻万法的智慧,而不是一种消极逃避的心态。”索达吉堪布大师告诉我们“随缘”的真正意义。平日里,我总是告诫女儿“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迎接最好的结果。”想来与大师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世上万世皆有缘法,没有无法之缘,你想结善缘就一定要行善事,你的行为决定你的缘法。

  快乐是什么?当今社会,人们手中的钱越来越多,而快乐却越来越少,为什么?是因为你心中有着太多的执念放不下。快乐其实是一种心的感受,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不快乐,而是以为自己不快乐。因为你总是往上比,前几天看了一本名为《我是马拉拉》的书,讲的是一个巴基斯坦的小女孩和她的伙伴们,如何在战火中坚持学习的故事,与他们相比,我们都是幸福的,也是快乐的。

  通读《寻找遗失的美好》,感受郎世玮用极浅显易懂的语言来为我们讲述佛学的真谛,为我们打开佛的大门。纵使不入佛门,也要与人为善,留得善念,结得善缘。唯愿世间诸位,皆存慈悲之心,快乐世界则不远矣。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五):让内心归于平静安宁

  一开始看就停不下来了,被内容深深的吸引。作者对于佛教有很深的领悟,还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讲述了很多目前年轻人可能遇到的困惑和不良的心理状态。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就能体会到自己放开了许多执念,内心归于平静安宁的过程。

  而且,这本书解决了我关于“随缘”的困惑。一直觉得随缘是相信宿命,无作为。可书中告诉我,真正的随缘,并非什么都不做、一味地等待老天安排,而是要全心全力地付出,对结果如何却不太在意。所以,随缘是一种洞彻万法的智慧,而不是一种消极逃避的心态。看完这段话,顿时就觉得内心特别踏实,因为这正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对于烦躁忙碌的都市年轻人,这无疑是一本非常棒的心灵读物,在了解佛法的同时,能够舒缓焦虑,平和内心。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六):美好没有遗失,只是被忽视或者没有发现而已

  看到本书的作者,感到有一点点奇怪,郎咸平的儿子,会写一本怎样的书?真的很好奇很好奇,于是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没想到,收获了太多的意外。

  第一个意外就是,原来这是一本讲述佛法的书。不管是书名还是作者,还是作者的爸爸,都无法让人联系到这是一本讲述佛法的书。作者似乎也明白,缓缓讲述了他与佛学的因缘。从小时候讲起,特别是关于基督教的那段讲述,让我记忆犹新。信上帝就入天堂,不信则下地狱的思想被作者所鄙视和不能理解,但是一般人只会因此而偷偷怀疑,作者却能做到和神父对质并且摔门而去,令人敬佩。

  第二个意外是,作者立足于年轻人的角度。正如扉页所写,献给8090的年轻小伙伴们,这本书没有去大段大段讲述佛学的真谛,佛学是什么,道理什么的。而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讲述了很多作为年轻人的感受,经历。同时又能将佛学的一些思想穿插其中。

  第三个意外是,本以为一个信佛的人会劝诫大家信佛,可是整本书字里行间却没有丝毫劝人们皈依佛门的意思。这对于宗教来说,其传播精神和引领精神仿佛没有体现出来。

  作为90后,也曾经无数次想接近佛学,却每每有种被拒之门外的感觉。不仅是因为佛学读物的晦涩难懂,更多的是对佛学有太多的误解。作者恰恰帮我打开了这个心结,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我对佛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也能有机会接触真正的佛学。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七):幸福就是知足

  幸福就是知足

  ——读《寻找遗失的美好》

  邓勤

  http://www.baotounews.com.cn/epaper/btwb/html/2014-12/09/content_323663.htm

  《幸福就是知足》2014-12-09《包头晚报》

  这次高中二十年同学会,妻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我说你郁闷啥呀,同学会不都是这样吗?女人们在一起,比穿着,比收入,比老公甚至连孩子成绩也拿出来比一比。个人能力、机遇不一样,二十年的人生肯定会有差距。要想心情好,就得知足常乐,因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同学会转瞬即逝,但生活还得继续,怨天尤人解决不了丝毫问题,妻听了连连点头。

  幸福是种感觉,幸福就是知足,只有知足才会长乐,否则我们则会生活在痛苦之中。幸福和痛苦,常年伴随我们的左右,不外乎谁多谁少而已。关键是我们要怎样去看待它们,怎样去处理它们,如果我们处理得当,那么痛苦又能奈我何?

  作家郎世玮,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宁之子,工作之余喜欢研究佛学。关于幸福和痛苦这一对矛盾结合体,郞世玮认为完全可以在佛学中找到答案,他在最近出版的著作《寻找遗失的美好》中谈到,人大脑里接受的信息多一些,就容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当缺乏足够智慧过滤各种芜杂信息的时候,我们这些阅历尚浅的年轻人便容易浮躁,导致人生迷失方向。

  本书不是简单的散文小说,而是结合现代心理学和佛学的励志乃至心理辅导型书籍。本书包括七部分,分别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开始;死亡,你怕吗;痛苦,活着真累;金钱,富与穷的划分;婚姻,有时比死亡还恐怖;佛学101和年轻人的心。”本书内容是根据活佛及众多大德高僧的教诲编著而成。佛学讲求人人平等,所有人都拥有佛性,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佛。作者想告诉大家,生命是如此无常和不可预知。死亡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死亡,无非是人生最脆弱与最真实的一刻,所以我们没有完成或已完成的基业,都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会放弃日常生活中所有琐碎的事,回到做人的根本。

  从小到大,家长、老师只会教导我们努力奋斗,要永远追求自己的理想。如何获得社会认可,如何成为人上人,似乎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快乐。而佛学认为,不执着其实就是放下,放下就是随缘。真正的随缘,并非什么都不做,一味地等待老天安排,而是要全心全力地付出,对结果如何却不太在意。所以,随缘是一种洞彻万法的智慧,而不是一种消极逃避的心态。痛苦来自于执着,执著基本覆盖了万事万物。

  有些人不管干什么,都觉得痛苦,然而有些人却觉得其实痛苦里也同时涵盖了许多乐趣。苦源于贪,人生之苦,无非为欲所趋而不得停,为情所困而不得解,为名所累而不得休。其实大部分的苦,不是来自于生命的需求,而是源于内心的贪欲。欲望可以无限膨胀,而物质给我们带来的满足与兴奋却是很有限的。尽管我们不可能没有丝毫的自私,但假若对自私不加以管理,不加强控制,它就会无节制地无限膨胀,最后导致更多的压力与痛苦。

  作者利用亲身经历,对于年轻人如何修心提出建议:不能把幸福寄托在外在的实物上;要认清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认知并努力改变自己的缺点;将你一生的逆境与顺境,都当作学习的内容;珍惜身边的一切,更要珍惜自己。

  《寻找遗失的美好》;郎世玮/著;东方出版社;2014年10月;定价:32元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八):人生也许就是不断地放下

  作为一个80后,身边有朋友自发地信仰佛教、基督教,我虽然不信教,也赞同他们寻找心灵寄托、探寻自我、一心向善的想法。所以看到这本书的目录以及作者是郎咸平的儿子这样的来头就毫不犹豫地开始看了。说实话,一开始对这个非常小清新、文艺范儿的书名还是有点惊讶与偏见的。不过事实证明我多心了,作为成功的职业经理人、著名经济学家的儿子,郎世玮写得非常好。虽然这是一本普及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相关知识的书籍,但郎世玮写得没有一丝说教味儿。

  全书从郎世玮怎样接触藏传佛教开始,通过他自身的经历与体会,从与大家息息相关的死亡、痛苦、金钱、婚姻等方面分享相关佛教知识。由于郎世玮本身就是个80后,行文又像是跟你聊天那样,因此这书特别好读,如同一个同辈人跟你讲述他的生活经历。难能可贵的是,郎世玮从头到尾都没有明显地怂恿读者信仰佛教,只教你要与自己和解、要积极地生活、要珍惜当下。

  谈谈佛学。佛学说到底还是缘起和命定。前世的行为决定了现世,现世的行为决定了来世,环环相扣。的确从逻辑上看,因果论和自由意志是相悖的,但在复杂的社会大环境里,很难有纯粹的因果论或者自由意志。万事万物由内因和外因影响,也许是循环链的前一段,也许是某人的一转念,各种巧合和意外才使得世界分外有趣。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一位至亲去世了,因此我对死亡与痛苦两章的内容更有兴趣。佛教认为死亡只是漫长生命的一个过渡,亲人们应该为逝者脱离了此生的枷锁,进入下一个轮回而感到高兴。就唯物主义来看这不过是逝者亲人为了缓解悲伤而作的托辞,当然这其实很有用。逝者已然消逝,不会再每天对你微笑、问候、拥抱。此时我终于理解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的那句话——人生也许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没能好好道别。书里说得好,随缘、不执着、放下并不是消极地放弃,“并非什么都不做、一味地等待老天安排,而是要全心全力地付出,对结果如何却不太在意。”我知道人终有一死,亲人们最终都会离去,能够尽我所能地陪伴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爱,也许这就是好好的道别。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九):你看了,这也是缘分

  《寻找遗失的美好》的作者郎世玮是郎咸平的儿子。这本书与其是说写给80后90后的启蒙书不如说是作者自身对藏传佛教的结缘与领悟。全书分为七章加上前言及结语不到180页。前言与七章的开场均以介绍藏八宝即胜利幢、金轮、妙莲、宝伞、宝瓶、金鱼、右旋白螺、吉祥结。

  开篇第一章作者纠正了一些误区。人们常将藏传佛教成为喇嘛教(譬如北京的雍和宫,英文名是lama temple),其实一般的出家人应称作“扎巴”,熟悉佛学理论和仪轨者才能成为喇嘛,也叫做仁波切,汉传佛教称为活佛,更准确的称谓应当是转世尊者。而另一个词“堪布”,是主持受戒者,相当于汉传佛教中的方丈。

  作者以“莫名其妙”来形容自己与佛教结缘的开始,其实在结识佛教之前由于作者从小随父母移居美国曾接触过基督教,但是基督教”除了天堂只有地狱“的教义作者不能接受。一个偶然的机会,家中月嫂麻烦作者行个好招待自己的上师,从此以后作者潜心研究藏传佛教并年年自驾入藏修行,并从中获得不少领悟。

  关于死亡,作者提到了再给予临终者精神帮助方面,只有两点:希望与宽恕。并不是每个人都信仰正式的宗教,但我认为几乎每个人都信仰宽恕,如果你能让临终者看到,死亡的来临就是和解和结算的时刻,那将是对他们无线的帮助。

  其实就像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如果一位老人寿终正寝还行,全家可以办个喜丧,让逝者安息。但是如果是猝然离世的,带来的悲痛就往往使他们的亲朋好友失去理智---使劲摇晃,拼命哭号。其实逝者已逝,所有的一切皆有定数。不过有句话说的也没错,如果你相信命运,那么所有的偶然都是命中注定,如果你不信,那么所有的命中注定都是偶然。

  作者普及了从死亡到转世投胎的过渡阶段----中阴身。中阴分为三个中阴:临终中阴、法性中阴和轮回中阴。在临终中阴阶段,人已经死亡,但是还有灵魂,可以看到亲朋好友在自己死亡后的状态但是已经无力改变;法性中阴是迷茫不堪的漂流阶段,是最恐慌的阶段;而到了轮回中阴时,便可以看见自己的未来的父母,准备转世投胎。

  说到中阴身,突然觉得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受佛教影响很深的。相信大家都听过头七之类的说法,以前从没想过是什么。碰巧书中有写到,原来每七天,中阴身会承受肉体与意识分离之痛苦,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仪轨来缓解亡灵的恐惧与痛苦。

  也许比起死亡的解脱,活着是痛苦的。佛学将痛苦分为三类,苦苦,变苦,行苦。苦苦是显而易见的苦,比如病痛,饥荒,而变苦则是原来是好的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了苦。成语乐极生悲大概就是这样的例子。而行苦则是指陷于轮回的众生对于自己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满。就像悉达多王子,即使他的父亲能给他一切,让他所见之处都是一派美好景象,但是他还是看到了痛苦:即使贫穷和饥饿许多人都能避免,但是衰老和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那活着的意义在哪里呢?悉达多王子成了释迦牟尼以后,提出了六道轮回,只有相信会有转世,你所做的任何业都会带来后世的果。六道分为上三道,下三道。上三道分别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下三道分别是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每个人都有所谓的人生使命,因为你前世的愿力才会有你现在的处境。书中还提及了世间福报和出世间福报。世间福报指的是今生是否顺利,而出世间福报则指的是智慧和法性的福报。也许上一世的业带来了你这一世的世间福报,而这一世的出世间福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另文中谈到的我执和法执。我执比较好理解,就执着于自己,反映的是占有和自私。而法执则执着于法,当然这种法可能指的是规章制度、戒律。第一种错误可能我们比较容易觉察,而第二种错误,对于别人不懂的东西,或者不对的事情加以反驳和斥责,显现出一种捍卫者的形象,所谓的得理不饶人吧,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而这其实也是与佛法相悖的。

  在书中的最后一章,作者提出了年轻人修心的几个关键。第一不要把幸福寄托于外在的实物上。第二,认请自己,所谓的要有正见。第三,要尝试努力去改变不好的性情。第四,要学习本领。第五,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把坏的事情都当做对自己的历练,是一种修行。世俗人皆以快乐开幕,以痛苦告终,唯有修行人以痛苦开始,以快乐谢幕。

  《寻找遗失的美好》读后感(十):寻找内心的美好

  这本书讲的是郎世玮与佛法所结缘之后得出的一些心得,他分为几个点来传播给我们一些佛教的知识,并在文字里讲诉了自己的一些生活经历,事业、家庭等。是一本了解佛教的书。且在这字里行间,是他写给自己的,更是写给我们这些充满焦虑、满身迷茫的年轻人的,是一本能够让你豁然开朗的书。

  他通过死亡、痛苦、金钱、婚姻等作为切口,让你懂得什么重要的,什么是必要的。

  比如死亡是是必要的,谁都不能也不用去逃避;佛学里说死亡是无常也是因果,所以我觉得做一个对得起自己的内心的人很重要。

  痛苦呢,“执着是痛苦的根本”,不如放下,不如随缘。也有太多的苦来自于每个人心中的欲望,说到底就是不知足;内心满足,才会充满“安乐”。

  而对于金钱,名利不是重点快乐才是最好的,正像那位活佛的回答一样:“你们作为在家人,不同于我们出家人,追求还是要去追求的,但缺乏正确目的与方式的追求,结果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因为幸福根本就不属于物质的范畴,而是一种内在的感觉。”

  在书的最后一部分郎世玮告诫年轻人要修心。并用五课给我们一些指点:

  寄托,不要把幸福和心思寄托在外物上,要有正确的信念,要在挫折中学习坚强;

  认知,从自我感觉良好,到逐步意识到自身不足,变得成熟,认清自己。

  改变,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哪怕它们已经根深蒂固,也不要放弃。

  学习,不管是使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关心自己的心境变化,并学习接受人生中所遭遇的一切。

  珍惜,珍惜身边的一切,珍惜自己!

  人生之路,也是一段通往内心的修行,一次寻找遗失的美好。

  入不入佛门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个平和的心境去面对生活!做更好的自己!

  我一直觉得佛学和哲学很相像,而我们即便不去了解它们,在冥冥之中也是离不开那些道理,漫长一生,便是“从不懂到懂得到真正的做得到”这样不断的成长,寻找那份真正的安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