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十年便過去读后感精选10篇
《突然十年便過去》是一本由周耀輝著作,亮光文化出版的148x210mm图书,本书定价:75,页数:200頁,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突然十年便過去》读后感(一):标题党的书
此书包装很文艺,布艺装帧。周耀辉作为词人,给达明一派,黄耀明,王菲,林忆莲的专辑都添墨加彩过,但是这本书的内容,恐我等没有相似的经历故无法体味作者的心境。
其中一章是《记她们》,里面提到诸位女朋友,或对方多年未见之后突然给作者写了厚厚长长的英文信表达爱意,或者是某位女友深夜打来电话表达自己的情谊,总之诸如此类情形让他很感伤;
另有一章是《记他们》里面提到颇有几位男士对其表达爱意,在被拒绝之后极其失望,但是作者实在不能接受,也因这不能接受的事情而倍感疲惫荒凉;
通本书,文字朴实,洋溢着中年男子的落寞,不得不说周耀辉是个既感恩生活,又深深浸淫在不完美的生活的落寞中的独孤求败。
而他作为自己生活的旁观者又是那样的极受欢迎着。
《突然十年便過去》读后感(二):读者的再创作
我猜我再也不会读这种类型的书籍了,请把作者当作者,你当你自己。
我不知道被写到的那些人,是不是眼角泛湿,但作为旁观者,我只是觉得执笔人的自私。他其实是个向内看的人,而且,看的始终是自己。不要否认,的确是这样的。这样的人,说不上好或不好。这样才是完整的圆型人物吧。他只是个不会承接感情,又随心而至的人。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评价不低?细想了下,也许它正好满足人“做戏”的追求。读者的再创作,让文本在每个人的心里反射出各种版本。抓住一点形似吧,便试着代入,其实不尽然。
人生就是人生,没必要作为一场演出。即便是演出,你也不是在演谁,你不是周耀辉,你应该活出跟他不一样的,属于你的态度。
那些你试图把握的真实,你努力在书中找到的,是不是你的“真实”?
你应该是不可复制的。
《突然十年便過去》读后感(三):突然十年变过去
当时买它也是因为它的装帧吸引了我 蛮特别的
繁冗的文字我大抵也不太喜欢 但他写的随笔 文字简短 饱含生活哲理
竟让我想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
年华流逝 曾经的人 曾经的事 曾经的回忆 都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一样
突然十年便过去 在这十年里 我们都改变了很多 成熟了 淡然了
年轻时的张狂与不计后果 所以经过十年的磨练 都老了 张狂不起来了毕竟身负着养家糊口的责任 想洒脱却挥洒不起来了
一切 都在我们眼皮底下发生着巨变
只是 我们一直都未察觉 .....
《突然十年便過去》读后感(四):如果,十年僅僅是一個數字
我覺得,我對繁體字有種莫名的深愛。我不知為何,只是看著那些油墨印刷出來的文字我總是能夠感受得到內心的祥和。
你是否發現,其實年長的人開始會緬懷他曾經年少的曾經?
如果,十年僅僅是一個數字,你能否記得,那些十年裡,有沒有愛過的痕跡和曾經瘋狂幹過的事情。我只是知道我沒有,我的青春沒有這樣瘋狂的事情,至少到現在我都還未懂得如何去愛一個人,願意為他改變絲毫。
周耀輝說他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我倒是很想知道,當那些動盪的靈魂在體內跳躍的時候,到底需要靠什麽去制止這些。或者,不需要制止,隨他去。我只能說,我活到將近二十四歲,內心需要什麽,追求什麽,這些都開始有了目標,原來人會慢慢地去知道自己需要什麽。甚至知道怎麼去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從方大同的歌曲里知道了周耀輝,才驀然知道他與林夕的生日只差一天,理性的射手座,在把回憶不斷地抽絲剝繭的,作為某個時期的自己與現在的自己形成對照,作為某個斷層的回憶,排山倒海的記憶翻卷起來,這是一件好事。我倒是希望等我年老的時候,可以寫點回憶錄。至少可以紀念什麽事情。
如果說,你的內心一直都是平和的,那麼,請在平和的心境下閱讀此書,你會慢慢發現,生活的美好,記憶的美麗,那些記憶都開始染上了深藍色的絢爛。
這是我所愛的周耀輝,感謝他曾經用那麼多字去描繪出他內心的惆悵與深藍的記憶。
《突然十年便過去》读后感(五):分时段的人生
书我没有看完,我是个讲兴趣的人,一般的散文或小说只会按想看与不想看来决定是否开始或中断阅读。这次只看了一半多了,书名让我有了开始阅读的冲,“人生有几个十年”这句话在某一天成为了流行语,也让我开始有对“十年”这个名词有了感慨的感情,也是我开始看这本书的牵引。
十年,十岁,二十岁,三十岁......中国人有种喜欢整数分拆的习惯,喜欢做五年或十年什么的计划。二十代的我开始思考人生了,成功·失败·意义·改变......
喜欢开始的那段,也是在书店了开了前面的几篇才决定买下来看的。可惜后面的“她”与“他”并不吸引我看下去,看完“她”已经决定了放下书本就这样终止。老实说文笔很叙述的方式就是基本的写作吧,没什么特别有文采或特别手法什么的。感觉就像是平平的清清楚楚交代发生了什么,改变了什么。。。但是故事里的情感却隐隐约约的感动和打开自己的心。也许我也是里面所说的那种人吧“常常笑的悲观的人”
情感是喜欢的,但是故事并不适合我。
《突然十年便過去》读后感(六):“像我这样的男子”
“像我这样的男子” 对 我亦更希望他以这个题目写篇文字
看完《突然十年便过去》 脑海里无法不出现一个这样的存在: 像周耀辉这样的男子
看吴念真先生的《这些人 那些事》时 被那些掉落在生活各个角落的真实心情和细节感动 那些勿需修饰的语句像个长者牵引你回望生活过的那些流逝匆匆的时光 有些事和人都曾真实地在你的人生里刻下一笔 只是时间和所谓的生存环境模糊了那些面目 多少来不及记住的心情
《突然十年便过去》也是周耀辉记下的那些事 那些人 还有一路过来的那个“自己"
因为写“自己” 你会发现 字里行间有让你共鸣 亦有突然唤醒内心已尘封的某些情绪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个“自己” 又为何一个句子就能让隔着千山万水且过着踪迹各异的人们产生所谓的“共鸣”?
大概 因为太多的我们 有着一样的欲望 一样的对自由的执迷 有着一样的痛爱 一样的对各种纠缠的困惑
不一样的 是我们的选择
在各种基于定位技术的即时通讯工具泛滥的今日 倘若有一种能收集相同心情的工具帮你认识这地球上此刻和你掉进同种心情里的人们 好像很有趣
就如他在《生活有没有意义》里的渐悟:慢慢,也就明白文字语言无非求个明白。若找不到明白的人,你识的字便没有意义;若有一个明白的人在,你所说的什么也就有了意义。
所以人 终究是一种自私的生物 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生存目的 我们的自私 是我们一再的选择 是欣然且自信的选择
他沉没在平静叙述里的抑郁 他闪现在各种场合里的悲观思维延续 是否让你也想起了藏在笑容后面的另一面自己
“一个人越是察悟自身的堕落便越是想飞”
感谢你 周要飞 一个像你这样的男子 让我有面对自己的勇气 面对是个适用性太强的词 以致于我们习惯地用 却不知道要做到 是何其艰难
无关书评 只为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