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永别了,武器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永别了,武器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11 21: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永别了,武器经典读后感10篇

  《永别了,武器》是一本由(美)海明威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34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一):识破需要独立

  和老人与海的海明威是那么的不同,识破骗局是需要独立思考能力,可识破的那一刻也许就是走向死亡的那一刻,我们不骗自己,一刻也活不下去(摘),费雷德里克,在识破骗局的时候勇敢可爱,不畏惧死亡,为了让自己活下去,把毕生的挚爱奉献给一个也爱她得女孩,他爱她么?可能觉得弗雷德里克只是看破了战争的骗局,命运的骗局才选择爱凯瑟琳还让自己还能继续生活,但我觉得这是爱,爱总需要经历一些幻灭,才能永恒,那些幻灭经不起现实理智推敲,任何推敲都是对这份爱的亵渎,别觉得别人对你的爱幼稚可笑现实,不管怎么说那都是爱,爱的生长是在发芽之后。到底,还是被骗了,到底,还是痛苦到没有任何感觉,行尸走肉一般,到底还是孤独的一个人,那些爱过的人都生在永存里。这本书读起来不华丽,不引人,平平白白,就像你现在经历的这一场骗局。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二):战争带来什么

  打开编辑界面许久之后犹豫很久,写不下一个字。抽了根烟回来,缭绕的烟雾,渐渐的在我周围散开,算是缓解下情绪吧。不知道当年海明威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感觉。我猜他肯定先喝一杯。这本算是看了很久才看完,过年期间还是有很多事情绕着。尔后才抽出时间来继续静静的读完。

  不否认,我很喜欢海明威。我可能是很向往那种硬汉的人生作家写作,没有经历深刻体验,怎么写都会让我们感觉怪怪的。那个时候我有点迫切的想要了解大师。记得曾经的一个桥段说:马尔克斯隔着大街,向海明威打招呼,大师你好。海明威回答,你好。简单的回答,真是让人感到一种传承的延续。马尔克斯向着自己崇拜的大师打招呼。真是想着激动人心

  说起海明威很多人都是关注他最后自杀的结局。说到这里,我心里不禁的揪了一下。每个人走向生命终点方式一样。或许这样的方式更加能够让他释怀。我想要了解。后面,我就拜读了这本《永别了,武器》。

  对于战争,海明威是反对甚是厌恶。书中也就差不多算是他个人参加一战的记录吧。战争是残酷的,开始的时候却是没有感觉。那开场的描写,简直是妙笔生花。几笔就勾勒出那样的景色。远近皆有,无所不见。好似我站在窗前,看着外面。可惜,他并没有心思去欣赏或者是感受这片景色。战争中的人心都是慌的吧,安定不下来。亨利前面差不多都是被命运推着走,遇上巴克莱也是被命运推着遇上。如果不是后面受伤,我猜他可能就这样的走下去。然而事情却并非如我所想。一次偶然的受伤,开始让亨利的命运走向了另一条线。厌恶反对战争的种子内心深处渐渐萌芽。尔后治伤期间的种种也是把亨利推向了另一面。或许对亨利来说,奖章什么的都不重要。能有一个爱人,贴心的人比什么都好。一个背井离乡的人更加会有这样的体验。更何况还是异国作战的战场上。对于我,一个远离家乡的人都或多或少的有时在内心都会感受过寂寞。那时,爱情就是让人有了归属感。那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就算随之而来孩子也不能破坏这种依赖。可惜,有时候美好总不能延续,命运也总喜欢弄出各种让我们瞠目结舌的事情,把美好破坏给我们看,让我们知道原来还可以这样的残酷。厌倦了战争,选择逃避的亨利,一路疲于奔命就为了去找凯瑟琳她内心的寄托。或者说在凯特琳的身边才能在战火中感受到那片刻的安宁。有人向往战争,向往建功立业,觉得那样自己的抱负才能实现。对这些唯有一笑置之,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无法交流。战争而来的荣誉,在亨利的眼里却变得愈加的不值一提。有些人走过之后,不会在回首,无论美好还是丑恶,都是过眼烟云。在痛苦泥潭中挣扎过的人更加的会厌恶泥潭。

  可惜的是命运都是时好时坏,最后,亨利还是失去了凯特琳。好像生命中坚强的支柱瞬间的倒塌。读到那边的时候,我内心好堵。厌倦了战争,失去了爱人。亨利就像没有线的风筝,飘零不知落向何方。

  海明威这本类似自传式的作品,拜读过后渐渐更加理解他的痛苦。不经历生活,没有那么深刻的感受是永远写不出动人的作品。虽是苦难,仍旧迎难而上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三):永别了武器

  这本书是两三个星期匆匆看完的,与其说这是描写战争的残酷,不如说是痛述战争年代爱情的悲苦。主人公弗雷德里克和凯瑟琳是在战地医院中相认相识的,男主也是和其他男子一样,首先也只是无意的勾搭一下护士。当亨利经历了战争的坎坷,养伤路上,却发现自己已经深深爱上凯瑟琳,两人坠入了爱河。当男主伤好后再返前线,但意大利军火力无力抵抗敌军的进攻,撤退途中看着一个个同伴逃散、死去,战争冷酷的一面尽显无疑。亨利幸运的逃过了死神的追击,劫后余生的他带着凯瑟琳逃往瑞士,只想过上自由和平的生活。那个在某个夜晚落下的种子终究还是发芽了,也预示着结局总是悲凉的。凯瑟琳在难产后死去,生下的孩子也因呼吸困难无法救治,亨利逃过了战争火炮的轰炸,却在自己心里刻上了更加抹不去的伤疤。

  《A Farewell To Arms》,本意为:永别了,武器!更可以理解为,永别了,爱人!

  我记得书中有这么一句描写爱情的诗句,以此对书的纪念:

  “可是背后却总是听见,时光之车鼓着双翼匆匆逼近”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四):暗流

  典型的海明威式叙事方式,但又是第一人称来写,读起来有些奇怪。

  就像是一个年轻人,一个青春已逝轻狂不再的年轻人,絮絮叨叨却又极尽克制地在说着什么。他渴望倾诉,想借此缓解自己的孤独,却又固执地守着自己的孤独,就像守着自己的爱人一样。

  书的前半部分景色描写不多,战地的场景实在是荒凉,没什么值得多看一眼的,热浪,吉普车滚过卷起的灰尘,笼罩着驻地,天空仍然晴朗。慢慢到了后半部分,从米兰的车站车站作别凯瑟琳那时起,开始下雨了,雨时大时小,一直在下,年轻人在笼着灰色的天空下又赶赴前线了。

  他原本是不在乎战争的,战争本来和他就没什么关系,他是在履行自己的责任。他甚至在击毙了一个士兵之后也没有意识到什么,然后在一场混乱的大撤退中战友被自己人打死,然后轮到自己了。他看着宪兵的脸,冷然的表情,每一个人都在履行自己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在推动这股暗流,向着难以控制方向流去。

  这股暗流,所有人都是推动者,但没有人知道他们要被推向何处。

  在湍急的河水中,亨利终于找到一块木头,他不顾一切地抱住它。在这绝望之中,凯瑟琳成了他唯一想找回的希望。

  他想,他终于可以洗去自己一切的责任,战争真的已经与他无关了。他们在瑞士真正度过了一段甜蜜的生活。这是书中景物描写最多的一段,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他们仿佛都做回了战争前的自己,亨利没有负过伤,凯瑟琳也被战争夺去爱人,生活仍然是可爱的。

  然而雨又开始下了。

  凯瑟琳难产,亨利同时失去了凯瑟琳和未来的孩子。

  我认为结尾是最体现海明威含蓄风格的一段。在最后一次回到病房的时候,亨利已经意识到什么,他不断地想到,要是凯瑟琳死去呢?却又不断地告诫自己,凯瑟琳不会死去的,因为他生活的希望已经只剩下凯瑟琳了,他无法接受自己失去一切。然而到凯瑟琳真正去世后,亨利突然安静下来,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想。就如同一个快要溺水的人,在不断的痛苦挣扎之后,终于精疲力尽,无心再与命运搏斗。

  剩下的,都交由命运安排了。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五):为什么我认为自杀是可以被允许的选择

  1918年,19岁的海明威加入美国红十字战地服务队,被授予中尉军衔,在意大利受到重伤,住院期间,他爱上了比他大十岁的美国护士艾格尼丝。1919年,浑身伤痕的海明威从欧洲回国,战争给他的肉体和精神都造成巨大的创伤。

  艾格尼丝与海明威之间的恋情无疾而终,多年后这个女子形象频频出现在海明威的小说里。《永别了,武器》里战争的影子无处不在,但它最让人动情,让人叹息,让人凝视虚空而出神之处,却是战争之下人如风中浮萍身不由己的命运。

  海明威的文字风格,剔透简洁,晶莹如钻。书中第一章就彰显无疑,山河景色,寥寥数笔,就勾画出独有的意境。他不直接写炮火,他会写“夜里我们能看见山上战炮的闪光”,他不写白雪,他写“路上除落叶外,白白漫漫,空空荡荡”。

  凯瑟琳来自英国,是个身材高挑,容貌俏丽,性情冷漠的冰山女郎。亨利原本并不爱凯瑟琳,就连凯莉第一次约会时也对他说,“你是个好人,你总算尽力演了,你犯不着假装爱我,晚上的这场戏已经演完了。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战争让人孤独,战争让人冷漠,战争让人更加渴望精神的依赖和支柱,两人最终真正堕入爱河,每一天都思念对方,恨不得能时时陪伴。海明威笔下的爱情,一点也不轰轰烈烈,一点也不缠绵悱恻,他描写得最多的就是两人之间如孩子般俏皮的对话平平淡淡,却又爱意盈盈,两人起床时的对话,女子梳头时与爱人的对话,这些普通话语就这么存在着,看到最后却让人忍不住心酸难过

  而最让我诧异的是,这一个一生经历残酷的战争、失败的爱情、淋漓的烈酒的男人,可以写出如此细腻动人,柔若无骨的情话。

  “我知道。你瞧现在在下雪了。”

  “我宁愿看你。亲爱的,你为什么不把头发留起来?”

  “怎么个留法?”

  “留得稍为长一些。”

  “现在已经够长了。”

  “不,还要长一些,这样我可以把我的剪短,你我就一式一样了,只是一个黄头发一个黑头发。”

  “我不让你剪短。”

  “这一定有趣。长头发我已经厌烦了。夜里在床上时非常讨厌。”“我喜欢你的长头发。”

  “短的你就不喜欢吗?”

  “也许也喜欢。你现在这样子正好。”

  “剪短也许很好。这样你我就一式一样了。哦,亲爱的,我这样的需要你,希望自己也就是你。”

  “你就是我。我们是一个人。”

  “我知道。夜里我们是的。”

  “夜里真好。”

  “我要我们的一切都混合为一体。我不要你走。我只是说说罢了。你要去,就去好了。不过要赶快回来。嘿,亲爱的,我一不和你在一起,就活得没有劲。”

  “我永远不会走开的,”我说。“你不在的时候我就不行啦。我再也没有任何生活了。”

  “我要你有生活。我要你有美好的生活。但是我们要一同过这生活,不是吗?”

  小说的中期,亨利逃脱了泥沼般的战争,带着怀孕的妻儿,划船前往瑞士,正以为他们要欢欢喜喜平安渡过之后的人生,婴儿被脐带勒死,而凯瑟琳死于难产大出血。可以说,凯瑟琳并不是因战争而死,但凯瑟琳的死却与战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正是战争,让凯瑟琳成为亨利在人世间唯一在乎之事。

  文中有一段对话,战争期间,凯瑟琳对亨利说,你不应该和我在一起的,在你那里你应有尽有。亨利却对凯瑟琳说,不,我除了你一无所有

  从现代社会眼光看,一个人寻死,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人身处于社会之中,就具备了社会属性,有家庭父母朋友眷侣。但人看似生活在群体之中,却何尝不是孑然一身呢?孤独是每个生命个体必须体验的宿命,而追寻心的融合,打破孤独的硬壳,成为我们心灵毕生永恒的追求

  我们如何走投无路,怎样在走投无路中虚掷年华,怎样再不可能衷心爱上一个人,怎样失去心灵的震颤成为行尸走肉的躯壳,怎样为为自己有关的事情竭尽全力无济于事,怎样僵化而惶惶不安,怎样糊里糊涂地活下去。心灵硬壳的打破,就好比一道光,投射在黑暗中我们的脸上。而其他的一切,都将成为无关紧要的附属,其他眼光都不值一提。

  那道光,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项事业,可以是一个符号,甚至可以,只是一个微笑

  当这道光彻底熄灭之际,犹如整个世界崩塌,失去在世界上存在的唯一依恋,真正能走下去的人,凤毛麟角,而走下去也并无所谓成功不成功,因为世界已改变,世界看似没有改变,但的的确确,最吸引你活下去的业已消失殆尽。

  在平淡的叙事中,最终喷涌出海明威的内心独白,凯瑟琳死去那一夜,海明威用了整整一段自言自语式的独白,将亨利内心的无助和哀嚎,对命运的苦苦哀求写出来。

  “我不去思想,我不能想。我知道她快死了,我祈祷她别死。哦,上帝啊,求求你,别让她死,只要让她不死,我什么都答应。亲爱的上帝,求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别让她死。亲爱的上帝,别让她死。求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别让她死。上帝啊,求你叫她别死,只要你不让她死,你说什么我都做。孩子你已经拿走了,可别让她死。孩子没了没关系,可别让她死。求求你,求求你,亲爱的上帝,别让她死。”

  这个在战争面前毫无畏惧的男人,此刻跪在上帝面前,万念俱灰。

  1919年,收到艾格尼丝绝交信的海明威悲痛欲绝,在密执安北部租了间房子,写了十几篇小说,全部被退回来,之后只能以记者职业为生,1924年辞去工作,在巴黎租了间小阁楼潜心写作,作品依然没有影响力。而这一年的海明威,已经25岁。他迷茫地游荡在巴黎。

  之后的几十年里,他写了出让世界瞩目的小说。

  1961年,不堪病痛折磨的老人,开枪自杀。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六):还是那样,命运的不公

  我想,作者是否也在有意无意地描写了自己。

  有那么一些年代,总是发生着我们所不愿意他发生的所有事情,最最叫人无奈和痛苦的,莫过战争。两群甚至更多的野心的体现,连累进去了许多的百姓,他们不知道战争是什么,他们厌恶他却服从他,他们都默认了要在战争之后好好地活,但是他们也大都默认了战争将要夺取自己的生命。也就在这样只存在服从于杀戮的环境下,他们艰苦地进行了战争。

  突然想起了之前看过得一部电影--《兵临城下》。开始的镜头是苏联征用了许多百姓来参加战争,将这些年轻的小伙子用成批的卡车运到前线,每两个人为一组分别持有枪支和子弹,旨意是当持枪的人牺牲后将由拿子弹的人拾起枪支再次冲锋。而在以为了国家的荣誉的口号,或者说是借口的鼓励下,迷茫的年轻人么就这么冲向敌人。

  德国军队那边的武器火力巨大,这些战士简直成了无力还击的靶子,于是有理智大胆的人提出撤退,但最具讽刺的是我方前线却以逃叛者的名义将他们射杀---于是便成了这么一副景象,无辜的百姓么在敌人和自己军队的射杀中一个一个倒下。

  战争是荒谬的,战争里面所体现的人性有最最美丽但更多却是最最丑陋了。无论在前线,后方,步兵,医疗,护士,炊事军,或是其他任何角色,都无法不对战争进行诅咒。

  英雄将会获得荣誉,有时候是名号,有时候是勋章或者金钱,凡人们获得友谊,背叛,有时候是爱情。说到爱情,我觉得战争之中的爱情真是造孽啊。忍受着对战争的恐惧和无奈,还要一边思念着爱人,为其担忧。不过也有一些积极的影响,一份对爱的执着,一些时候能够成为生的渴望。

  在回到一些幸运的例子。假设,一些战士没有被射杀而是晕倒了,醒来之后发现身边躺满了尸体,硝烟弥漫,何去何从?或许这是唯一的幸运吧,接着“死亡”,好歹可以回家了。但是在路途上,无论是敌方还是我方,在见到有莫名其妙的活体移动时,他们的选择要更倾向于开枪---时的,他们向一切动的物体开枪,杀死一个敌人和损失一个战友,似乎都没有太大的意义,当然,这是摆在以自己的安全前提之下的。

  终于让人松口气的是,战争总有一天要结束,不是他们坚持不下去了,就是我们坚持不下去了,总有结束的一天。到了那天,最叫人激动人心的,便是可以回家。或者到一个安宁的国度,去享受向往已久的爱情,亲情,友情,等等等等。

  最后一个情节,作者深深诅咒了战争,深深讽刺了他。在战争之中,一个人所渴望的,不管你向上帝如何大声呼喊,他也将会从你身上无情地剥夺掉,你的孩子,你所渴望的生命,拿走,当然不会忘记你的爱人,你所渴望的爱情,也拿走。但他不会拿走你的生命,因为他已抽取了你的灵魂,已叫你的精神死亡了。

  上帝叫你明白,战争,比死神更让人绝望。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七):人生只是一场卑鄙的骗局

  读完了《永别了,武器》,这是继《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我读的海明威的第三部作品。“迷惘的一代”、“冰山文体”、“硬汉形象”,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有过一些体验。但是,还是一直以来读小说的状态——似懂非懂的状态。尽管如此,但是这部小说的一些部分还是给了我比较深刻的印象。

  一、战争的残酷

  小说以比较克制的语言,描写了战争的场面。虽然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一种氛围,但是,战争的残酷还是得到了很生动的体现。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描写主人公被炮弹击伤后的感受的:“我努力呼吸,可是没法子呼吸,只觉得灵魂冲出了躯体,往外飘,往外飘,一直在风中飘。我的灵魂一下子全都出了窃,我知道我已经死了去,如果以为是刚刚死去,那就错了。随后我就飘浮起来,不是往前飘,而是溜回来。我一呼吸,就溜了回来。”大脑受到振荡后应该就是这种感觉吧。

  小说中描写的大撤退也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长长的撤退大军,泥泞的道路,行动比蜗牛还慢,还要受敌军空袭的威胁。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是不是像在一个恶梦中的挣扎呢?!然后漫长黑夜中的突围,同伴莫名其妙地被击毙。然后是在冰冷的河水中,抱着一块木头挣扎着求生。躺在运载大炮的火车厢里,忍受饥饿和恐惧。雨就那样一直下着。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亨利也不能不说是一个硬汉!

  二、浪漫又悲凉的爱情

  亨利中慰在战争中受伤后,来到米兰的一个医院疗伤,和女主人公凯一瑟琳度过浪漫的夏天。在这期间也就孕育那个最终要了她的命的可怜的孩子,那个刚一出世就已死去的孩子。凯瑟琳对亨利的爱的忠诚与炽执不能不让人动容。“亲爱的,我永过爱你。亲爱的,我就你。”小说中,两人在瑞士的乡间生活被描写的如世外桃源般美好,可是这种幸福是多的脆弱和短暂。难产的痛苦一阵接着一阵,凯瑟不断的吸入麻药来减轻痛苦。麻药的剂量一不断的加大,最后失去效力。这种折磨是毁灭性的,难怪凯瑟琳在临死前会说“人生只是一场卑鄙的骗局

  ”。

  三、人在宿命下的悲剧

  “我有一次野营,加一根木柴在火上,为木柴上爬满了蚂蚁。木柴一烧起来,蚂蚁成群地拥向前,起先往中央着火的地方爬,随即掉头往木柴的尾端爬。蚂蚁在木柴的尾端聚集的够多了,就掉到火里去。有几只逃了出来,身体烧得又焦又扁,不晓得该爬到什么地方去。但是大多数还是往火里跑,接着又往尾端爬去,挤在那还没着火的尾端上,到末了还是全部跌在火中。”

  上面一段是亨利在得知自己的孩子夭折后的联想。有评论者这样阐释它的象征意义:“有些蚂蚁立刻在火中死去,像许多战友和他示出世的孩子;有的像凯瑟琳一样垂死挣扎;还有一些,像人战场上幸存下来的人一样竭力逃跑,但留下了不擦拭不去的伤痕。”“亨利的的联想不仅是历史性的更是形而上的。他要告诉我们,无论有没有战争,无论是否逃离战场,生命最终还是要以死亡结束。因为人性中本就交织着趋向死的因素。海明威想要表现的不仅是战争的悲剧,更是存在本身的悲剧。人即使逃过了战争,却逃不过宿舍。这种存在与命运的迷惘是一种更本质的迷惘。”好深刻的评论。人在宿舍下终究是渺小和无力的,注定会是个悲剧。

  我常常想,迷惘会不会就是等于软弱呢?人们不都说要积极乐观吗?是的,积极乐观的确是没错的。但是,又能多少人真正经历过战争所带来的心理和生理上创伤呢?!有没有多少人,特别是像我们这种涉世未深的体会那种命运弄人的无奈呢?!也许,迷惘有时是不可避免的。置身迷惘,硬汉也可能只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小说中,硬汉亨利最终麻木了。小说外的人们,又将在迷惘中何去何从??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八):对话的力量

  海明威的文学成就,全世界都有目共睹,几乎把他所有的小说研究透了,连同他本人。

  我先看完了他的短篇小说全集,然后接着读长篇,第一部是《永别了,武器》。先叙述一下小说梗概。

  亨利是一名在意大利参加对奥匈帝国作战的美国人,尽管他的军衔是中尉,但实际上他负责的是运送伤员。他认识了一名护士,名叫凯瑟琳,他们一见钟情。亨利负了伤,回到后方米兰,凯瑟琳也回到了米兰,后来凯瑟琳怀孕了。亨利伤好之后又回到了前线,但意大利打了败仗,大撤退开始了,亨利险些被宪兵枪决,他找到了凯瑟琳,两个人偷渡到了瑞士,过了一段时间,凯瑟琳因难产而死。

  小说基本上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写的是战场,一部分写的是亨利和凯瑟琳。至于战争场面,由于小说中出现了很多地理名词,再加上地缘关系的陌生,故暂且不表。尽管这样,小说还是让读者对战争的残酷感到怵目惊心,也无聊透顶。比如说在亨利负伤被运回后方时,海明威对一个士兵临死时的滴血这样一个简单场景的描写,比如说大撤退时同胞的互相残杀,亨利的一个司机因为觉得自己在战场上没有杀过一个敌人,于是就崩了一个英国人,从而拿来做日后的吹嘘;意大利宪兵枪决那些失去部队的军官时,简直是随心所欲,而大家其实都是意大利人。

  众所周知,海明威写对话,无人出其右。对战争的批判,也正是通过亨利和其他人的聊天,体现的漓淋尽致。具体到聊天,海明威也不像其他作家一样长篇大论,一个人说的话往往能写一两页。在海明威这里,就是两个人在唠家常,你一言我一语,却句句见血。这一点与托尔斯泰很不同,《战争与和平》里,托尔斯泰使用的技巧是错综负责的人物关系和军官们的内部斗争,以及对宏大战争场面的精细描写。

  下面举一个例子具体来分析一下海明威写对话的高超技术。这是《永别了,武器》结尾时的一段话,这时凯瑟琳已经死了。

  在房外走廊上,我对医生说,“今天夜里,有什么事要我做吗?”“没什么。没什么可做的。我能送你回旅馆吧?”

  “不,谢谢你。我想在这里再呆一会儿。”

  “我知道没有什么话可以说。我没办法对你说——”

  “不必说了,”我说。“没有什么可说的。”

  “晚安,”他说。“我不能送你回旅馆吗?”

  “不,谢谢你。”

  “手术是唯一的办法,”他说。“手术证明——”

  “我不想谈这件事,”我说。

  “我很想送你回旅馆去。”

  他顺着走廊走去。我走到房门口。

  “你现在不可以进来,”护士中的一个说。

  “不,我可以的,”我说。

  “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

  “你出去,”我说。“那位也出去。”

  但是我赶了她们出去,关了门,灭了灯,也没有什么好处。那简直像是在跟石像告别。过了一会儿,我走出去,离开医院,在雨中走回旅馆。

  照说,凯瑟琳死了,医生和护士,尤其是亨利,此刻都无比悲伤。而海明威,只是用对话揭示出了一切。首先,亨利和医生的对话,清晰地表明了双方的态度,医生是抱歉的、无奈的、怜悯的,他前两次提出送亨利回旅馆,但被亨利拒绝了,不过此时亨利的态度还是好的,当医生继续提出“手术证明——”时,亨利一句“我不想再谈这件事了”就把医生的话给顶了回去,很明显,此时亨利已经被激怒了,于是医生第三次提出送他回旅馆时,亨利便没再搭理。

  接下来是护士和亨利的对话。护士为什么不让亨利进去呢?这可能是因为担心亨利如果看见了会产生不适,因为凯瑟琳死于大出血,也可能是出于对死者隐私的保护,总之海明威的意图就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那个画面。然后,在护士两次不让亨利进去之后, “你出去,”我说。“那位也出去。”亨利更是发怒了,直接用了命令的口吻。另外,后一句“那位也出去。”不仅交代出了当时一共有两名护士,还带来了极其强烈的画面感。短短的四句对话,就给读者提供了如此众多的信息量。

  最后,过了一会儿,我走出去,离开医院,在雨中走回旅馆。多么简洁的语言,却又如此饱含深情。小说也戛然而止。

  值得注意的是,重复也是海明威表达人物情绪时惯用的手段。比如在亨利内心害怕凯瑟琳会死去时,海明威就不断地写:倘若她死去怎么办?她不会死的。现在女人分娩不会死的。所有的丈夫都是这样想的。是的,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她只是难受一阵子罢了。生头胎通常是拖得很久的。她不过是难受一阵子罢了。事后我们谈起来,说当时多么苦,凯瑟琳就会说并不真的那么苦。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是的,不过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我告诉你。不要傻里傻气。只是受一阵子罪罢了。只是“自然”在使她活受罪罢了。只是因为是头胎,生头胎差不多总是拖得很久的。是的,不过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她为什么要死?她有什么理由要死?只是一个孩子要生出来,那是米兰夜夜欢娱的副产品。孩子引起麻烦,生了下来,然后你抚养他,说不定还会喜欢他。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她没事。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嗨,那怎么办呢?倘若她死去呢?一连用了十个“倘若她死去呢”,最后语气越来越急促,反复重复,于是这时候我们都感受到了折磨亨利的那种不安的焦躁。

  同样,在《白象似的群山》这个短篇小说里,男主人公想让女主人公去堕胎,女人心烦意乱,便对男的说:“那就请你,请你,求你,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千万求求你,不要再讲了,好吗?”

  顺便说说译本。据说汤永宽先生的译本比较好,但很难找到,我读的是林疑今版。但是我赶了她们出去,关了门,灭了灯,也没有什么好处。这句话很不好理解,前面亨利已经说让两个护士出去了,这里为什么还要说“但是”呢?“也没有什么好处”又是什么意思呢?于是我找来了小说的英文原版:But after I had got them out and shut the door and turned off the light it wasn't any good。至于该怎么翻译就不说了,大家可以自行研究。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九):生命不能没有安慰……

  海明威在小说的第一段,就充分展示了他的风格,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战争与死亡的世界:

  那年晚夏,我们住在乡村一幢房子里,望得见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那些高山。河床里有鹅卵石和大圆石头,在阳光下又干又白,河水清澈,河流湍急,深处一泓蔚蓝。部队打从房子边走上大路,激起尘土,洒落在树叶上,连树干上也积满了尘埃。那年树叶早落,我们看着部队在路上开着走,尘土飞扬,树叶给微风吹得往下纷纷掉坠,士兵们开过之后,路上白晃晃,空空荡荡,只剩下一片落叶。

  海明威属于已渐渐被我们遗忘的一代作家,他或许也从来不属于伟大作家的行列。但是,在这本书里,战争的喧嚣,死亡的宁静和那个阴雨绵绵季节里的爱情故事,却常常让我们无法释怀——尤其是当爱情以战争与死亡为背景时,忧伤的心灵总能够在不经意间,一次次遭遇刻骨铭心的瞬间。

  海明威无心或者无力给这个世界一个理由,他只是在努力释放内心的悲伤——让世界上有同样伤口的人,彼此在语言的世界里相互安慰。世界的安慰在哪里?海明威没有给出答案——我怀疑他没有答案……生命不能没有安慰,即使虚伪如海明威,他也知道,心灵需要释放与慰籍——他用文字来实现自己的拯救。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十):读书笔记

  世界打垮了每一个人。世界对打不垮了的人就加以杀害。

  真实的只有爱和孤独。

  只有爱和孤独是真实的。

  我失去了爱,我只有告别,那告别是僵硬的形式。

  于是我只有孤独。

  ——————————————————————————————————————————

  “雨下得很大。”

  “还有你是不是永远爱我?”

  “是的。”

  “就是下了雨也没有差别吗?”

  “没有。”

  “这很好。因为我怕雨。”

  “为什么呢,”我昏昏欲睡。外边雨潺潺下个不停。

  “我不知道,亲爱的。我一向是怕雨的。”

  “我喜欢雨。”

  “我喜欢在雨中散步。但是雨对于恋爱总是很不利的。”

  “我永远爱你。”

  那天整天暴风雨。风刮着雨,到处积水,到处泥泞。

  我可以回忆凯瑟琳,但是我也知道,我这样想她会想得发疯的,因为我还没有再见到她的把握,所以我不敢想她,只是略为想想,只是当列车慢慢地咔嗒咔嗒地行驶时,稍为想想她。帆布上漏进一点光来,我仿佛是和凯瑟琳一同躺在火车的车板上。躺在硬板上,不去思想,只是感觉,那太难了,因为离别时间太长久了,现在我衣服既湿,车板又是每次只稍为往前移动一下,内心寂寞,孑然一身湿衣服,权将硬板当夫人。

  愤怒在河里被洗掉了,任何义务责任也一同洗掉了。其实我的义务在宪兵伸手抓我衣领时就停止了。我是不拘外表形式的,但我倒很想把这军装脱掉。我已把袖管上的星章割掉,那只是为了便利起见。那与荣誉无关。我并不反对他们。我只是洗手不干了。我祝他们万事如意。世界上还有善良的人,勇敢的人,冷静的人和明智的人,他们是应该得到荣誉的。但是这已经不是我的战争,我只盼望这该死的车早点开导美斯特列,可以吃吃东西,停止思想。我非停止不可。

  我身边有报纸,但我不看,因为我不想知道战事。我要忘掉战争。我单独媾和了。我觉得异常寂寞,所以车子到施特雷莎时,心中很高兴。

  那天夜晚在旅馆里,房间外边是一条又长又空的走廊,门外边放着我们的鞋子,房间里铺着厚厚的地毯,窗外下着雨,房间里则灯光明亮,快乐愉快,后来灯灭了,床单平滑,床铺舒服,一片兴奋,那时的心情,好比我们回了家,不再感觉孤独,夜间醒来,爱人仍在,并没有发觉梦醒人去;除了这以外,一切事物都是不真实的。我们疲乏的时候就睡觉,一个醒来,另一个也就醒来,所以不会感觉孤独寂寞。一个男人,或是一个女郎,虽然相爱,却时常想要单独安静一下,而一分开必然招惹对方妒忌,但是我可以实实在在地说,我们两人从来没有这种感觉。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孤独的感觉,那时与世人格格不相入的孤独。这种经验我一生中只有过一次。我和好些女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感觉孤独寂寞,而且你最寂寞就是在这种时候。但是我和凯瑟琳在一起,从来不寂寞,从来不害怕。我知道夜里和白天是不同的:一切事物都不相同,夜里的事在白天没法子说明,因为那些事在白天根本就不存在,而对于寂寞的人来说,黑夜是极可怕的时间,只要他们的寂寞一开始。但是我和凯瑟琳的生活在夜间和白天几乎没有分别,而夜间只有更美妙些。倘若有人带着这么多的勇气到世界上来,世界为要打垮他们,必然加以杀害,到末了也自然就把他们杀死了。世界打垮了每一个人,于是有许多人事后在被打垮之余显得很坚强。但是世界对打垮不了的人就加以杀害。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一律看待。倘若你不是这三类人,你迟早当然也得一死,不过世界并不特别着急要你的命。

  那年秋天的雪下得很晚。我们住在山坡上松树环绕的一幢褐色木屋里,夜间降霜,梳妆台上那两只水罐在早上便结有一层薄冰。戈丁根太太一大早就进房来,把窗子关好,在那高高的瓷炉中生起火来。松木啪啪地爆裂,喷射火花,不久炉子里便火光熊熊,而戈丁根太太第二次进来时,就带来一罐热水和一些供炉火用的大块木头。等房间里暖和了,她把早餐端进来。我们坐在床上吃早点时,望得见湖和湖对面法国境内的山峰。山峰顶上有雪,湖则是灰蒙蒙的钢青色。

  我喝完这杯酒,付了帐,跨出店去。沿街家家门口摆着个垃圾桶,等着倒垃圾的来。有一条狗正冲着一只垃圾桶在嗅。

  “你要找什么?”我问,看看垃圾桶里有什么东西可以拉出来给它吃;垃圾桶的上面只有些咖啡渣、尘埃和几多凋谢了的花朵。

  “什么都没有啊,狗,”我说。狗走过街去了。

  可怜又可怜的好凯特啊。这就是你同人家睡觉的代价。这就是陷阱的尽头。这就是人们彼此相爱的结果。谢谢上帝,总算有麻药。在有麻药之前,不晓得还该怎么苦。产痛一开始,女人就投入了运转水车的流水中。凯瑟琳怀孕的时期倒很顺利。没什么不好过的。简直很少呕吐。她到了最后才感到十分不舒服。到末了她还是逃不了惩罚。世界上没有什么侥幸的事。绝对没有!我们就是结婚五十次,结果还会是一样。倘若她死去怎么办?她不会死的。现在女人分娩不会死的。所有的丈夫都是这样想的。是的,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她只是难受一阵子罢了。生头胎通常是拖得很久的。她不过是难受一阵子罢了。事后我们谈起来,说当时多么苦,凯瑟琳就会说并不是真的那么苦。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是的,不过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我告诉你。不要傻里傻气。只是受一阵子罪罢了。只是“自然” 使她活受罪罢了。只是因为是头胎,生头胎差不多总是拖得很久的。是的,不过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她为什么要死?她有什么理由要死?只是一个孩子要生出来,那是米兰夜夜欢娱的副产品。孩子引起麻烦,生了下来,然后你抚养他,说不定还会喜欢他。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她没事。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嗨,那怎么办呢?倘若她死去呢?

  “我就要死了,”她说;等了一会儿,又说,“我憎恨死。”

  在房外走廊上,我对医生说,“今天夜里,有什么事要我做吗?”

  “没什么。没什么可做的。我能送你回旅馆吧?”

  “不,谢谢你。我想在这里再待一会儿。”

  “我知道没有什么话可以说。我没办法对你说——”

  “不必说了,”我说。“没有什么可说的。”

  “晚安,”他说。“我不能送你回旅馆吗?”

  “不,谢谢你。”

  “手术是唯一的办法,”他说。“手术证明——”

  “我不想谈这件事,”我说。

  “我很想送你回旅馆去。”

  他顺着走廊走去。我走到房门口。

  “你现在不可以进来,”护士中的一个说。

  “不,我可以的,”我说。

  “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

  “你出去,”我说。“那位也出去。”

  但是我赶了她们出去,关了门,灭了灯,也没有什么好处。那简直像是在跟石像告别。过了一会儿,我走出去,离开医院,在雨中走回旅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