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异乡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异乡人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12 20: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异乡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异乡人》是一本由(法) 加缪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页数:1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异乡人》读后感(一):一辈子都不说谎会怎样?会死。

  1

  你尝试过永远都不说谎吗?

  哪怕明知道这会让别人不悦,会让世界与你为敌,哪怕这个社会要因为你的真实而毁掉你。

  我们都做不到,但《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妈妈在养老院去世了。他去守灵。因为实在太累了,他抽了根烟,喝了杯牛奶咖啡。他没有哭。

  参加葬礼的当天,他被当头的烈日晒得头晕脑胀,记不清妈妈的临终岁数,回到家就倒头大睡。

  女友问他是否爱自己,他说可能是不爱。女友说想和他结婚,他说没意见,她愿意结就结。

  老板有意提拔他,要派他去巴黎主持新业务,他说怎么样都行,但也并不讨厌自己现状,觉得没有必要改变

  和邻居去海边度假,碰到了邻居的仇家,几个阿拉伯人,双方打了一架。邻居说要开枪,被他拦下,并把枪随手装在身上。

  后来,他独自一人又撞上了阿拉伯人,对方拔出刀子。阳光让人眩晕,他的汗珠从额头流下来,挡住了视线。刀光很刺眼,他来不及思考,开枪打死了对方。

  辩护律师认为他胜券在握,说这只是一场正当防卫,或是因为母亲去世的悲痛而产生的过激行为。辩护律师想让他说那天是因为控制住了自己悲痛的情绪所以才没有在葬礼上哭,他说:“不行,因为这不是事实”。

  预审法官试图让他在上帝面前悔过,他却说自己不相信上帝。预审法官说,如果默尔索不信上帝,他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失去意义。默尔索说,法官的生活失去意义是他自己的事,和自己没关系

  检察官指控他麻木不仁,说他没有为死去的母亲哭,就是没有人性,还说他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自己的母亲。他觉得自己爱妈妈,不希望她离开,想替自己辩解,但又觉得不愿意和自己讨厌的人废话。于是,当审判长问他是否还有话可说的时候,他思考了一下,回答说没有。

  他坦然接受了自己的死刑,拒绝上诉,拒绝见牧师,拒绝忏悔。他说,自己愿意为罪行付出代价,但别人无权要求他更多的东西。他对神父的谈话不感兴趣,更不愿意在所剩不多的时间里去培养自己并不热衷的爱好

  临行前他坦然而淡定。他觉得自己曾经很快乐,而今也依旧如是。

  2

  作者加缪说,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

  正因为如此,法庭审判时,检察官、律师、证人、所有人,他们的关注点都是为什么默尔索在妈妈下葬时没有哭泣,为什么妈妈下葬第二天就能和女朋友去看喜剧电影。没有人关心那个稀里糊涂死去的阿拉伯人,他在整个审判过程中都无名无姓。最后,连辩护律师都忍不住叫出声来,他到底是被指控埋葬了母亲,还是杀了人?

  他的确杀了人,但所有人都在努力把他在肉体上杀死阿拉伯人的行为,转化为在精神上杀死自己母亲的行为,然后为此给他定罪。

  因为他和我们都不一样。他是另类,是异端。

  似乎我们在生活中都要遵守一些不成文的规则,比如母亲去世要哭得死去活来,被女友问起一定要说爱她,受到上司提拔要感恩戴德,收到礼物时脸上要有惊喜。我们不但要遵守法律,还要听命于道德世俗。我们要在合适的场合说恰当的话,按照这个时代的要求去生活,即便这种要求无礼、滑稽又充满谎言

  我们被训练成演员,学会了粉墨登场。就算内心深处不情愿,我们还是选择服从。因为我们不想惹麻烦,不想被说三道四,更不想成为社会公敌。

  就像勒庞在《乌合之众》里指出的,我们都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群体长期性行为所营造的氛围,使得个体的行为不再能仅仅只出于意志,更要出于一种期望,一种“他人”的期望。

  为了满足这种期望,我们拼命掩饰真实的自己,甚至不惜出卖独立自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生活得更便利。说到底,我们都是投机主义者。

  但默尔索拒绝了这样的表演。他不愿意为合群而背叛真实的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人情世故、社会规则、伦理道德,这些形而上概念被默尔索视为粪土。他说,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他是局外人,也是反抗者。他代替我们道出真相,对这个社会的伪善说“不”。他替我们勇敢

  他是自由的。

  加缪对这种态度呈现出的是一种不加掩饰的赞扬。他说,默尔索“不耍花招,因而成了社会的局外人”;“他是坦诚的人,喜爱光明正大”;他是一位“毫无英雄主张、单纯愿意为真相而死去的男人”。

  这也就注定了,世界虽然很大,却没有他的容身之地。

  因为,当一个比我们真实、深刻、自由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仅仅是他的存在就足够让我们不悦。他映射出了我们的虚伪懦弱,在他面前,我们没法继续心安理得地生活。他威胁到了我们的意识形态,我们必须摧毁他。

  所以,那些在小说第一部中和默尔索打过交道、说过话的人,虽然自身和他并没有任何过节,却纷纷选择在法庭作证时添油加醋落井下石,用自己的主观臆测给他贴标签,旁敲侧击地把他描绘成冷漠无情、伤风败俗面目可憎的杀人犯。

  是的,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来往。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识、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

  我们总是很难记住,所谓道德,所谓品行,都是用来约束自己,而非绑架他人的。

  最后,默尔索被法庭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了死刑。

  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3

  那些把默尔索判处死刑的人,或许并不愿意知道,他爱妈妈。他把妈妈送进养老院,是因为自己的薪水不够找人来照顾她。他觉得妈妈经常和自己无话可说,在养老院里还能有人聊。他在守灵的时候抽烟喝咖啡,是因为他真的很累。就像他经常说的,生理上的反应经常会干扰他心理的反应。他不想向别人去证明自己的感情。他会在监狱的深夜想妈妈,觉得妈妈一定在死亡来临时,有一种解脱之感,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有权为她哭泣。

  那些把默尔索判处死刑的人,或许并不愿意知道,当他们在法庭上指责他没有良知、没有灵魂时,他的思绪已经回到了那些快乐日子夏天味道,心爱的小区,某个夜晚的天空,女友的笑声和连衣裙;他被关在昏暗的牢房里,却听出了这座他热爱的城市傍晚休闲气氛中卖报者的吆喝声,街心公园里迟归小鸟的啁啾声,三明治小贩的叫卖声,还有电车在城市高处转弯时的呻吟声。

  那些把默尔索判处死刑的人,或许并不愿意知道,这只是一个普通年轻人,他热爱这片土地,热爱大海气息。他会坐在公寓阳台好奇地张望楼下来来往往的人群,会望着天空的变化发呆出神;他曾和同事一起追着卡车奔跑,就为了想知道卡车链条发出哗啦声与内燃机发出噼啪声是怎么回事。

  他爱这个世界,爱着他心中这个真实、不惺惺作态的世界。道德、理性、社会舆论、政治正确,这些破烂虚伪的价值观,在默尔索看来,甚至都不如“一根女人头发”。他不想为了这些去做行尸走肉,他只想实实在在活着。

  牛奶咖啡让人温暖,土壤的味道清晰扑鼻,海浪和沙滩让人迷醉,夕阳西下街道充满好奇。

  心自由了,世界就美了。

  《异乡人》读后感(二):审判灵魂的法庭

  不知道为什么要把原作改译为《异乡人》,跟人以为无论从情节上还是理解上来说《局外人》远远是好过前者的。加缪的小说我看的不多,他很擅长把环境客观感受上的内容直接用个人感官类的体验去表达出来。

  热不是热,是海水里追水嬉戏的两个人皮肤摩擦的触感和海水里被蒸发出来的盐的咸涩味;丧母之痛是什么,是忍受着舟车劳顿的困乏来到母亲遗体跟前却宁愿接过看门人牛奶咖啡共饮却不想看看母亲面貌的来自潜意识的拒绝和地下室直接的阴冷感;想结婚不是冲动,是看到眼前一对可爱的璧人会一下子想到那个人的惊讶感;上帝的信仰从未降临,因为监狱鬼魅的墙壁纹路上看不到上帝的温柔却感受到一阵阵冷冷的摸不到的月光和粗糙的石头的纹路感。

  说那个拷问灵魂的法庭。这个法庭把莫尔索隔离在审判之外,使之肉体和身躯成为整个案件的局外人。一个本地人杀掉了另一个阿拉伯人,一个明明应该被丧母之痛浸泡着的挟带着无所谓的邪恶灵魂的人杀掉了另一个阿拉伯人。这件案子的事件早就不是杀人案或者正当防卫案或者过失杀人案,而是一群信仰上帝的唯物主义者去审判一个人的灵魂。莫尔索莫名其妙的变成了审判自己的案件里最局外的那个人。

  我深深懂他的冷漠,我想到自己奶奶去世的那天在医院里我被妈妈拉着跪在地上垂着头,但是垂着头的我面无表情,或者说面无悲伤的表情,我很沉默,我很冷漠,我知道这个躺着的老人是最爱我的人之一,这个世界上最毫无保留爱我的人之一。但是她死了,我却感受不到悲伤,就好象假如我的身体是一大块干的海绵,现在有一块角落被浸满了水,我不悲伤,只是很难过,就好象身体里多出了一部分质量生命里从未承受过的,但是我们承受的起。你挤不干,当你用力挤,只能感受到手扭转的疼痛,海绵不会痛啊。

  所以我们都是冷漠的人么?我们的灵魂都是天生属恶的?我们只是有办法把那种你们的悲伤,可以哭出来的悲伤用控制生理疼痛的方式控制住,我们只是有办法把情感上的崩塌转移上生理中的困乏里去,去困吧,去乏吧,毕竟还是咖啡因和尼古丁可以来拯救我们不是么。

  全书莫尔索情绪最高点应该是最后在神父无休止的给予帮助给予救赎时,这个世界对某些人来说就是没有神的,我们能很好的控制感情的缺口,注定我们的生命力缺少那个缺口留着等待你们喂喂的神圣的光。墙上没有上帝慈爱的脸,没有就是没有,上帝不曾来到我们身边,那又凭什么要站在那里让你们审判我唯物的灵魂?

  我们都爱妈妈,但是不是每段亲情的失去都要用歇斯底里来纪念的;我们都需要性和另一半,担不是每段恋情都要用海誓山盟来约定的;我们都需要朋友,但不是每个友人都要用两肋插刀来表态的;我们终究都要被审判,但是不是每个审判都用标签灵魂来证明其高深的。我为什么开后面的四枪不重要,重要的事我没有在庭上表现出丧母之痛;邻居的沙皮狗找不着得到不重要,重要的其实那条又丑又老的狗被另一个又老又孤独的人依赖着。

  《异乡人》读后感(三):睁眼看世界

  不知道为什么会睡不着,看完别人对局外人的介绍,所谓的存在主义,我与世界的关系等等,这些我都不明白,看的稀里糊涂的,只想到了侯导的一句话“我思故我在,那我在又要干嘛呢?”

  加缪写局外人,以一种冷静而又不失热情的态度向人们提出种种问题。默尔索与这个世界是脱节的,我们所处的社会是高度公式化的,,母亲死了要哭得死去活来,情人节要按时发春,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思想,要坚信没有爱情婚姻是不道德的,等等。如果有人想不跟从它,那他就是社会的公敌。

  莫尔索的死,不是因为杀了人,而是挑战了整个社会的伪善矫情,挑战了谎言堆砌的现代文明,戳穿了皇帝的新衣。这个什么都不爱什么都不在乎的人,在这一点上是激情澎湃的。

  谢谢默尔索为我们另立了一套公式,代替我们说出真相,代替我们勇敢。

  好了,现在已经很晚快两点了。

  《异乡人》读后感(四):阿拉伯人就可以随便杀戮吗?

  这本书唯一让人感到不对劲的地方是默尓索杀死的阿拉伯人没有名字,后面的大段心理描写一句话也没有提到对杀死一个无辜生命的忏悔。

  故事发生地是阿尔及尔,法国的殖民地。

  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批判了加缪,因为加缪有意无意美化了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殖民统治。

  《异乡人》读后感(五):你有什么资格审判我的灵魂?

  “对于世界,我永远是个陌生人,我不懂它的语言,它不懂我的沉默,我们交换的只是一点轻蔑,如同相逢在镜子中。”

  ——北岛

  “每个心智健全的人,多多少少都曾盼望自己所爱的人死去。”

  心惊吗?

  万事孝为先,母亲的葬礼上理应悲恸哭泣;不该在服丧期间与女人寻欢作乐;作为男人就应该与女人相爱,顺水推舟之后与这个人结婚生子,相伴一生;该有信仰,没有信仰便是这世间的行尸走肉,罪该万死……

  我们每个人,都行走在世间,被安置在经年累月的条条框框与纲常伦理中,自以为潇洒惬意实则动弹不得的走过这短短的一生。每个人都自以为活得炽烈,自以为正义的冷眼评判别人的是是非非

  多么容易,我在这时间随着人们的眼光任意屈伸。

  多么可笑,那些试图与这世界抗争的人们啊,白白在这如同螳臂当车一般的不屈中磨灭了自己的生命。

  可是有什么错?

  妈妈的葬礼上,因为两人相处之间惯常的冷漠与坦然而落不下泪来,有什么错?守灵时在酷热的夜晚里睡去,清醒时喝下一杯温热的牛奶咖啡,有什么错?葬礼结束后与自己需要的女子一起共度良宵,有什么错?满足朋友的一个个小小虚荣的要求,有什么错?

  错在最后他在海滩上伸进口袋握住枪柄的那只手,错在最后法国盛夏的骄阳下滚烫的沙子和蒸腾的热气,错在一声枪响沉寂之后的四声枪响,让他的世界彻底崩塌。

  错在他作为一个白人殖民者,面对着“低劣的”当地阿拉伯人时,大义凛然的放弃了那些趾高气扬的优越感,试图以一个真正“男子汉”的方式决斗。

  可是这些错误,全都没有人在意。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不在那个可悲的死去的阿拉伯人身上。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了他妈妈葬礼上,他漠然的脸。

  只有他的律师愤怒地呼喊:“所以说他犯的罪究竟是杀了人还是埋葬了自己的母亲呢!”

  只不过,这声微弱的呼喊很快就湮灭在了庭审现场检察官自视清高的对他灵魂的审判中。

  错的到底是他,还是我们。

  用一句“每个心智健全的人,多多少少都曾盼望自己所爱的人死去”撕开了所有人伪善的面具,揭露了这个世界一片太平的表面下血肉模糊、腐烂变质的本质。

  这戳向每个人心窝的一句话啊。戳的人心口疼痛甚至鲜血四溅,偏偏又真实得可笑。

  怎么能容忍这样的一个存在。

  上帝啊。我不愿屈服于这个世界,不愿屈从于他人诡异的目光,我紧闭双眼,咬紧唇齿,这个孤独的世界啊,我只期盼自己能平稳的淡漠的走过这短短的一生。我为需要而非欲望而活,我汲取自己需要的温度,那些事情之外的感情:爱情、亲情、友情……那些被他人视作珍宝的东西,我只当它们无所谓的存在。我是一个异类,我是这局外冷眼旁观的人。惟愿这一局将我杀死,我也好杀死你的灵魂。

  我知道这世间没有我的容身之地,可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其实世上永远不只一个悲伤的故事。住在楼上的老邻居和老狗,同病相怜又相看两厌。一个浑身生了疮疤几乎掉光了毛,一个满身都是岁月碾压过后的痕迹;一个每日用打骂招待,一个用自己的身躯与哀嚎做着微不足道的抗拒。

  然而厌恶也是习惯啊。

  它走后,他张皇失措等在门口。

  我们期待这书中出现温暖的一幕,希望这只可怜的小犬找到回家的路,与他的大朋友团聚。

  可是加缪这个老男人啊,他这么残忍。走失的小狗再也没有回来,而这个垂垂老去的大家伙,独自老泪纵横。

  其实对于这个世界,我们都是一无所知的陌生人。

  只是在于面对所谓的世俗时,愿意苟且,还是随心所欲的恣意的活。或者至少,面对那些“局外人”的时候,我们可以压制自己心中的嫉妒和不平,多一点善意的对待他。

  因为从来,从来也不曾有谁,能够审判另一个灵魂。

  《异乡人》读后感(六):我只想知道你长的美。

  不管是摇滚歌手的嘶吼里,还是某些小说优雅冷静的故事里,都能感受到 “我只想看你长得美, 但不想知道你在受罪.我想要得到天上的水, 但不是你的泪”这种艺术家的期待。 这跟我们现在常说的,简单点,其实是一种要求。 你想拥抱爱情,就得接受两个人一起的摩擦和枯燥。想要一切都简单点,也得承受一个人无人诉说的寂寞。这是现实。

  摩尔索一直顺从自己的需求,简单的生活。母亲的死,他并没有那么在意。对于婚姻,也只是一瞬间觉得,好像结婚也不错。似乎什么也不关心。对于有机会去巴黎生活这种事情,也比不上他对邻居那只浑身皮肤病的老狗更关注。

  最终这些都成了陪审团认定其内心冷漠邪恶的理由之一。最终判决其死刑。最终他内心还是接受了这个结果。

  我知道这世界无处容身。

  但你们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摩尔索没有屈服,对神父的不屑和和愤怒攻击是其最后的反抗。他说“我只期盼行刑那天能聚集许多观众,充满憎恨和厌恶的叫嚣来送我最后一程”

  《异乡人》读后感(七):不喜歡。

  主角天生情感障礙,或許其殘忍也是與生俱來的,不管為何為什麼要殺人呢!!

  即使不應以主角出席母親喪禮時的漠然、間接協助了鄰居鬧事這些荒謬事蹟為判罪之由,

  我也無法為了ㄧ個死刑犯死前反社會思想的吶喊而深受感動,

  只有滿滿的無感及對主角的鄙視。

  更不能認同「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這ㄧ說。

  人又為什麼能代替上帝決定別人生命的長度呢?

  除非你先奪走了別人的生命,那麼我只好贊成讓你也去見上帝了!

  或許是台灣社會最近瀰漫了死刑存廢的濃厚氛圍,導致我無法自已的以批判角度讀著關於死刑犯的故事。

  卡謬是無政府主義者,或許他的作品並不適合我。

  《异乡人》读后感(八):也爱这荒谬的存在

  也爱这荒谬的存在

  文/斯索以

  “存在”不仅仅是一种哲学语言。对更多的人来说,它是一个现实难题。

  既然是现实的存在,便不仅仅是物的存在,而更多地指向了生命的在场。“存在”与“荒谬”的相扣相生,是关涉路在何方、魂归何处的严峻命题。加缪的《异乡人》(又译“局外人”)之所以令人常读常新,在于它抓住了生命的一种本质且普遍的状态,尤其在现代灵与肉冲撞、理想与现实翻脸的社会,人作为整个社会关系的核心与纽带,身上所能体现的矛盾更为明显。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一个没有信仰、没有灵魂的人,披着冷漠感情的外衣,所走的糊涂、短暂的一生?还是一个简单、真实的人无力去做本真的自我,最终被整个社会的荒谬所吞噬的过程?单纯而论,都不是,却都有所反映。它是现实的,也是哲学的。故事本身具有多重延展性,你可以沿着心理学的路径,挖掘出默尔索自闭、内向、反社会的人格特质;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析出形形色色的人所共有的病态的社会准则,那是已经深度融化进一池污水中的人性结晶;当你拿起哲学的显微镜,还可以看到包括默尔索在内的整个社会价值的扭曲,看到人生的荒谬;从小说本身来看,它又是一种艺术,一个由加缪制作的手工品,透过它我们可以读懂这个叫做加缪的人在思考些什么。这样的小说,能够为不同类型的读者提供不同的门,让他们自由出入,你可以读得“浅薄”,也可以读得“深刻”。

  小说向我们抛出的,是情感、信仰、道德、法律等,一系列关于生命与存在的话题。我们究竟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坐标里?我不觉得小说里有答案。故事的功能,只是让我们换个视角看我们所处环境里的一切,并获得一段距离得以审视自己。生命如一叶渡船,从拥有了生命的那一刻,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该如何摆渡的难题。是安然飘过,还是与风浪搏击?有时我们纠结于此,陷入两难,却忽略了摆渡本身的意义,即人生的意义。当我们寻找方向时,可能已在方向里迷失了,这是简单、又窘迫的人生,如此而已。默尔索有时也试图通过拒绝改变,来做一个不被改变的人,并且固执地认为,“生活方式是改变不了的,况且每种生活都有它好的一面,我对现状并无任何不满”。(P43)“我心想星期天总算过了,现在妈妈已经下葬,我也要重回工作岗位。结论是,我的生活就跟从前一样,什么都没改变。”(P25)这是默尔索的结论,也是生活的结论。默尔索只是一个被故事所放大的人,正如未被放大的每一个。

  “今天,妈妈走了。又或者是昨天,我也不清楚。”(P3)这部小说的开头一直为人所称道,人们之所以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挑破了我们内心那些“合乎人情”的东西。小说本身的叙事是自然明快的,但故事却流淌着荒诞不经。这里,我们首先看到了默尔索的荒诞。但很快,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开始惊讶于这个世界的荒诞(它倒衬托出默尔索的“真实”),当默尔索的荒诞渐渐转化为现实的荒诞,小说所传递的东西就更进了一层,把我们的目光引向这个社会的群体行为。个人只是天幕上的一颗星星,当我们责难星光暗淡时,加缪提醒我们,天幕本身才是浑浊和暗淡的,我们的目光才一下子从一颗星星那里,转向了整个天幕。这是小说所能带给我的阅读感受。当然,这样的人生是充满了荒诞的,所经历的事情和活着的动机,也并不能将人引向幸福。它让人深陷其中,受到这个世界无名的惩罚,充斥着焦虑、不安、麻木、无意义。这样的社会,人是被审判的,尊严是缺失的,对生的迷茫和对死的无动于衷,常常让我们自己成为自己的局外人。我们只是现实乃至生命的参与者,与之保持着若即若离但又难以逃脱的关系。

  关于默尔索的杀人事件,小说有一段文字描写。“我摇头甩开汉水和挥之不去的烈焰,发觉自己毁掉了这一天的完美,毁掉了沙滩上的平静安详和我曾经在此拥有的快乐。于是,我又朝躺在地上毫无动静的身体连续开了四枪,子弹深陷人体,不见踪迹。这四枪仿佛短暂的敲门声,让我亲手敲开了通往厄运的大门。”(P61-62)但真正的厄运并未来自杀人本身。在法庭上,道德的审判超越了对死者的关注。“请问,被告犯的罪究竟是杀人,还是埋葬了自己的母亲?”(P99)当律师如此问检察官时,人们哄堂大笑,而检察官却说,“我控诉这个男人带着一颗罪犯的心埋葬了母亲”!(P100)“一个在精神上杀害母亲的人,和双手染上至亲鲜血的人,一样为社会所不容,因为前者种的因可能导致后者结的果”。(P105)默尔索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坦诚的、真实的,拒绝人生的弄虚作假和演戏。因此,他能坦言他对母亲的爱,以及背后“藏匿”的惊骇世俗的心理——“我应该是蛮喜欢妈妈的,然而这并不能代表什么。每个心智健全的人,多多少少都曾盼望自己所爱的人死去”。(P67)默尔索也在控诉,“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在一场场审判中,他渐渐看清了事实。“虽然我竭力理解,还是无法接受这种蛮横的结果。说到底,在奠定这个结果的判决和宣判后不可动摇的执行过程间,存在着荒谬与失衡。”(P112)

  他的爱,是自我的,任性的,也是脱离于道德的。他爱母亲,也爱这荒谬的存在,渴望夏季令人心情愉悦的黄昏,以及那等待着的轻飘飘的无梦夜晚。但现在却不一样了,“夏季傍晚的熟悉路径,既能通往一场好梦,也能通往一间牢房。”(P100)他无意去改变这样的结局,反而获得了最后的宁静,“……在布满预兆与星星的夜空下,我第一次敞开心胸,欣然接受这世界温柔的冷漠。体会到我与这份冷漠有多么近似,简直亲如手足。我感觉自己曾经很快乐,而今也依旧如是”。(P126)加缪在其另一部作品中曾写道,“当人对世界的理性和幸福的热望,却碰到了这个非人的毫无意义杂乱无章的世界,荒谬就产生了”。默尔索所能感受到的爱与快乐,无疑是那个荒谬世界在收割季节,遗漏于田间的一穗耀眼的麦子。

  2015.4.14于北京•既往居

  ■提示:如需网络转载、纸媒刊发,请先联系。并注明出处和文章署名。

  豆瓣地址:http://www.douban.com/people/20979693

  《异乡人》读后感(九):《异乡人》书摘?

  上次看完加缪的鼠疫,十足的点赞,与一位朋友交谈过后,他继而推荐我去看加缪的异乡人,所以就下载了看看。文章短小精悍,用了两天上下班乘地铁的时间就阅读完了,因为下载的电子版其实是有加缪的两篇中篇小说的,但是因为标题只是异乡人,所以本以为还有一半却突然了结,感触为:结尾得相当好。如果接下来再写下去其实就是画蛇添足了。因为悲剧开始作者就点明了,这是主人公所有幸福的终结,所以再写下去写上诉?No!写被砍头?Oh,No!写减刑?从情感角度来说,我很希望,因为主人公如此讨人喜欢,但是从故事震撼力角度来说自然只能是No!

  无论是从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处事态度,景物衬托,故事情节,配角描写,逻辑结构等等来说,异乡人这本书都深得我意。题目为异乡人,我想这本书又给喜欢独来独往,崇尚虚无主义的人一个强有力的说辞和聊以慰藉的证据了。因为强有力的心理描写,加重了主人公和读者的对话,让读者很容易被主人公说服。

  从开始主人公参加母亲的葬礼,与玛丽的爱情,到后来涉足雷蒙与情妇之间的纠葛,然后是出去度假,到最后被宣判死刑,层层相扣,逻辑严密,让人不得不对这位法国作家肃然起敬。

  而强有力的心理描写和严密的逻辑结构在鼠疫中也表现得非常深刻。也因为这两本书喜欢上了加缪!因为无论是异乡人还是鼠疫,作者都对神做出批判和讽刺,所以我就想着加缪是不是无神论者,然后百度,果真是无神论存在主义者,所以作品是作者的思想反射吖!

  最后我想码上异乡人中最后主人公的反抗、呐喊,在地铁上看完这段话都想跳起来了o(╯□╰)o(虽然这段话我觉得带有一定的宿命论色彩,但是又有什么不对呢)

  ”他的神气不是那么确信有把握吗?但他的确信不值女人的一根头发,他甚至连自己是否活着都没有把握,因为他干脆就像行尸走肉。而我,我好像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但我对自己很有把握,对我所有的一切都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得多,对我的生命,对我即将到来的死亡,都有把握,是的,我只有这份把握,但至少我掌握了这个真理,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我以前有理,现在有理,将来永远有理。我以这种方式生活过,我也可能以另外一种方式生活。我干过着,没有干过那,我做过这样的事,而没有做过那样的事。而以后呢?似乎我过去一直等待的就是这一分钟,就是我也许会被判无罪的黎明,没有任何东西,没有任何东西是有重要性的,我很明白是为什么,他也知道是为什么,在我所读过的整个那段荒诞生活期间,一种阴暗的气息从我未来前途的深处向我铺面而来,他穿越了尚未来到的岁月,所到之处,使人们曾经向我建议的所有一切彼此之间不再有高下优劣的差别了,未来的生活也并不比我以往的生活更真切实在,其他人的死,母亲的爱,对我有什么重要?既然注定只有一种命运选中了我,而成千上万的生活幸运儿都像他这位神甫一样跟我称兄道弟,那么他们所选择的生活,他们所确定的命运,他们所尊奉的上帝,对我又有什么重要?他懂吗?大家都是幸运者,世界上只有幸运者。有朝一日,所有的其他人无一例外,都会判死刑,他自己也会背叛死刑,幸免不了。“

  《异乡人》读后感(十):愿你的勇气和坚韧,支撑你活成自己的世界里无罪的幸运儿。

  “不可救药”这是看完第一部后,我对主人公默尔索的评价。因为很多事情,按照惯例,他不应该那样做!

  懦弱无能,养不起母亲,只能寄放养老院;

  不孝不仁,母亲过世但具体哪一天都不清楚;

  无情无义,无所谓到连母亲的最后一面都不看。

  没心没肺,母亲过世一天不到就放肆自己的欲望;

  不负责任,为了一己私欲而敷衍应允情人的结婚提议;

  不思上进,拒绝老板提供的巴黎发展的的好机会。

  不辨是非,跟吃软饭的人做朋友还惹事生非做犯法的事。

  用“常人”的视角看,默尔索有太多的“不应该”,给他定的这七宗罪,笼统的轻。

  然而,以上足以让审判官心安理得理直气壮给默尔索判一个的死刑。援助律师好心给默尔索定的孝子人设也失效了。

  固执已见,说多错多,默尔索把自己给作死。可他却无所谓。这难道不是“不可救药”吗?

  小说的高潮应该是神父的介入后,默尔索拒绝并且发飙了。

  “过去我是对的,现在我还是对的,我一直都是对的。这是我的生活方式。只要我愿意,它可以是完全另外一种。我选择了这样做而非那样做,我没法去做某件事,却做了另外一件事,然后呢?”

  默尔索说,他对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对自己的人生和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并且比那位扬言要救赎自己的神父有把握得多。

  众人用道德绑架、宗教束缚等,狂妄地批斗默尔索的“不应该”,以一个救世主的身份高居上位要求他服从“为他好”的安排。可是,默尔索选择了拒绝,世界于他无处容身,他是异乡者,他是局外人。临终之前,他欣然接受这世界温柔的冷漠。

  -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是呀, 我们是谁,竟敢这么轻易地评价别人的生活?

  愿你能一直掌握自己,愿你不丢失表达情感、拥有善意的权利。

  愿你的勇气和坚韧,支撑你活成自己的世界里无罪的幸运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