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清相国》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清相国》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16 21:0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清相国》经典读后感10篇

  《大清相国》是一本由王跃文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476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0-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清相国》读后感(一):官场古今一同

  上次去沈阳看望爸妈时候爸爸正在看这本《大清相国》,他读过的书太多,五花八门的,现在我竟不知道哪种类型的书他更喜欢,后来发现我似乎继承了这一点,也是杂七杂八地都拿来看,纵有喜欢的,也不至于迷之过甚,不过对于历史小说还是挺能读进去的。就利用那几天的时间,我匆匆地读了一遍《大清相国》。

  《大清相国》不太像一部历史小说,倒挺像一部剧本的,若是改了来演,应该不大费事,戏剧性挺强的,人物描述详细对话又多,现成一个本子。也因为如此,便感觉洋洋洒洒一大本,稀里糊涂地就读完了,没有什么能够令人心动之处,抑或别扭之处,并且,我想再也不会第二次打开了。

  但文中描述到的官场却还能搅扰到自己记忆,在初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我曾经机会在市政府的某个部门呆过一阵子,虽只是表面,却也见识过官场的种种,只是当时年轻意气又有些停伫在局外人角度,十分看不惯,只恨不得一日也不在那种地方呆下去,现在自然远离了这样的官场,历练多了,心态平和了,不再只一种眼光去看待很多事情,今日那里的精彩想必更甚。

  古今的官场果然都能够引诱人们去探究,因为实在有很多很多有趣的人和事,只是到了笔下,到了书中,人也变了,事也变了,要么更加有趣,要么更加险恶,真的如何,谁还去管他。

  《大清相国》读后感(二):大清相国

  大清相国读后感

  剧情顺序:

  1、 参福伦,山东

  2、 高士奇、房子

  3、 山西阳曲

  4、 大户统筹

  5、 钱法

  6、 云南、参王继文

  7、 参明珠

  8、 连环计

  1、 我们的祖宗并没有那么好,国家也并没有那么好,可面对现实,人们很容易沉溺于古代。孔夫子知道周朝的真实景象吗?文献和很多传说会把前人美化,后人也靠追忆前人而寄托现实抱负,古今读书人多患有这种历史依赖症,更多原因应该是活生生的现实叫人无奈。 的确,我们不该依赖过去,而应该古为今用,活在当下,这是最好的时代

  2、 脾气犟不是好事儿,就像20岁的陈廷敬,一些潜规则需要遵守的。他可以出老,要归功于卫向书的赏识和家里给吴道一的钱。

  3、 下面的人替上面的人担罪,一直未变,如吴云鹏,李振邺;山东福伦,孔尚达;高士奇,俞子易,等等。

  4、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种族不分胡汉。

  5、 人心如原草,良莠俱生。去莠存良,人皆可为尧舜;良灭莠生,人即为禽兽

  6、 地方报上来的事儿,凡是说百姓自愿的,总有些可疑。

  7、 这宫里面(政府),谁是谁的人,很难说清楚

  8、 反腐太过亦会伤及经济社会

  9、 说不准银行很多零售贷款就是借给官员做孝敬礼,任何一地的银行乃至企业特色鲜明啊。

  10、 大众百姓又是最容易受到利益影响反戈的。

  11、 实际上最厉害的是皇帝,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谁势头起来,就压制,平衡做的很到位。先压陈,明珠起势;后出索额图,明珠被削弱。最后明珠被参。

  12、 参明珠的官方样本只扣住了揽权、买官等空词,只点到为止,显示出高超的政治智慧

  13、 盛世藏古玩,乱世收黄金

  14、 发财便不做官,做官便不发财。

  15、 位置越高权重,就越高处不胜寒。陈廷敬在下面看得清索额图和明珠揽权,可是自己上位又犯糊涂,最后还好是功成身退。明珠权重,参明珠。索额图权重,参索额图,扶植陈廷敬;陈廷敬权重而不自知,召回徐乾学和高士奇来制衡。

  16、 等忍稳狠隐五字决太受用了

  王跃文先生不仅深谙官场之术,社会事态,连经济的基本原理也甚是精通,难怪王岐山爷爷推荐呢,整本书看完少吃几年亏啊。

  《大清相国》读后感(三):读<<大清相国>>有感

  清明假期读完一本王跃文的<<大清相国>>,加之在平遥古城走了一遭,环境气氛都到位了,格外读出了味道。巧的很,主人公陈廷敬也是山西人。

  陈廷敬作为一位经历了顺治康熙两朝,驰骋官场将近五十年,吏刑工户四部尚书外加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明史的编写总裁官等等诸多官位在身的名臣,相比很多大起大落的官员来说是难得的,特别是最后可以原品休致,告老还乡,也算是全身而退的典范。其中的道理即使放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陈廷敬一生都遵照"五字"格言,其中有别人赠的,有自己悟的。等,忍,稳,狠,隐。

  等,卫向书大人正是看出陈廷敬年纪轻轻不过二十岁若连中三元还被皇上赐名太过锋芒毕露,所以才建议皇上抹去了状元头衔,只得第二甲第一名。所谓,做官也是要熬出来的,年龄阅历经验都是为官的资本,否则还没等做出成绩往往遭人嫉妒被人陷害还不自知。

  忍,都说忍字头上一把刀,说出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于一个正直善良的人,看到鸡鸣狗盗之徒,看到阳奉阴违的事,说还是不说,参还是不参,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参,怎么说,怎么参都是有道道的。特别是在那个皇上一言九鼎的时代,说错了话,办错了事是要杀头的。要说康熙还算是个明君,即使这样他也要考虑轻重缓急,政治稳定不得已还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就像书中说的大户统筹,康熙也明白这么做会使大户想办法盘剥老百姓,但对他来说打吴三桂是最重要的,能及时收到赋税,前方的粮草马匹才能有保证。所以他明知陈廷敬是对的,也想了办法让他获罪。好在陈母过世,陈得以守孝三年,躲过了被贬罚的命运

  稳,为人做事都不要浮躁,话想好再说,事想好再做,没想好宁愿不做不说。陈有才,诗词歌赋,博古通今,琴棋书画,特别说到他在钱法上的处理,不仅办了大案,处置了贪官,而且滴水不漏,显得皇恩浩荡。有时候的取舍也颇为讲究,明知参不了的贪官比如富伦,虽也不能让他好过,但对明珠对皇上确实面子上是过得去的。给自己留条后路,不得罪不能得罪的人,是稳字诀的诀窍。

  狠,最后让索额图,高士奇互参,刘相年参了阿山和徐乾学真是过瘾,陈廷敬躲在后面操纵了这一切,却不显山不漏水,妙哉!这一段对刘相年的描述特别有意思。这个杭州知府直爽率真,虽然清廉却着实傻的可爱,为了省银子直接把妓院买了改成了圣谕讲堂,气得康熙七窍生烟,逗死我了。

  隐,懂得急流勇退才是高人。这个被康熙赞为"几近完人"的老相国在他七十岁的时候靠装聋得以告老还乡,结束为官生涯,终得善终。

  其中,有几点值得我再三思考

  一,黑的永远变不成白的。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品行端正的人永远比做一个贪赃枉法背信弃义的人胜算概率大。即使一时被蒙蔽,总有清醒的时候,无论是古代皇帝还是现代领导

  二,懂得迂回曲折。很多事情不能直勾勾就说出来,也要考虑领导的面子,领导即使错了,也要给个台阶。不要太喧宾夺主,最后弄得跟明珠一个下场。

  三,不要随便站队。陈廷敬既没有站索额图的队,也没有站明珠的队,他就勤勤恳恳做好本职工作就好,皇上也不傻,自会看在眼里。 其实领导最恨下属搞小团体,摆在古代就是结党营私,图谋造反。

  总之,要想做成事,做好事,说来说去无非上面几点,就看怎么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了。古代的处世之道摆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学习学习。

  《大清相国》读后感(四):中国怎么了

  很喜欢历史类的小说,细细读来,像是听那前辈在讲前朝的故事,他娓娓道来,我深陷其中,痴迷于一个个传奇似的故事,却也可以了解历史。不记得哪位先人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我是很赞同的,也因着这句话,爱上了历史小说。从来看书想是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不想本非雅士,奈何又落了俗套,竟是成了看热闹的俗人,俗就俗吧,愉悦身心就足矣了。

  这本大清相国是我暑假前从图书馆借来了,很厚重的一本书,本想暑假闲来无事,聊以解闷,不曾想回到家中,俗务绕身,不曾拿来细读,回到学校,娱乐活动几近没有,便拿了出来,断断续续看完了。这次却不同于以前,是心智有所增长还是作者写作水平高超,竟然若有所悟。官场黑暗,古来便是如此。曾经天真的认为和珅那样的奸臣毕竟少数,青天似的官员也不会太多,多的是些平庸的不起眼的官员,不会有什么危害。现在想来,那时候真是幼稚,想的如此简单。古往今来,许多事都是相通的,形式各有所异,本质其实相差无几

  康熙是个好皇帝,运筹帷幄,胸有天下。可他治下仍是贪官昏官成群,身边更是不乏此类奸佞,可他仍是包容忍耐,杀一儆百,并不全然赶尽杀绝。那么我们的政府如今又是何面貌?惨不忍睹,这个词完全可以形容了吧?纵然不是生动,却也形象吧?

  朝中有人好做官并非空言,身边不乏这种事情。遇到什么事,只要这方面有人就好办多了,可怜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无权无势,往上爬是多么的困难。有些人整天呵斥那些申请绿卡的人,可曾想过原因?若不是国内不好混,谁想背井离乡到他国讨生活

  陈廷敬这样忠君爱国的人到头来还要装聋作哑,归隐田园,何况遇到昏君呢?国家危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