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活着》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活着》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17 20: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活着》经典读后感10篇

  《活着》是一本由余华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元,页数:21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活着》读后感(一):幸福可以很简单

  以前大概看过一个电视剧叫《活着》,是张国立演的。很多情节都忘记了,一直都是很悲伤的基调。

  我们都是浮躁的一代,满世界都充斥着商业气息,那么多诱惑人们变得贪婪,在道德底线上下徘徊。我不知道一个人活在世上究竟的需求有多大,满脑满屋都是物质东西。是不是有地方存放我们的情感

  看《活着》心底一直都特别沉重。感叹那样的命运,却那么的无能为力。人的力量在那个时候显得那么渺小。为了活着而活着,物质生活匮乏到只能生存。

  而清贫的生活却让富贵感受到了责任,有了真实的情感。小家庭贫穷挣扎,却一直都不放弃。一家人可以围着一小把米而喜极而泣

  曾经听过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是这种相濡以沫感情黑暗却是那么难能可贵的。

  去掉浮躁,细细体会生活中感动苦难其实也并不是那么可怕,一路有人陪着。走得再高再远,也不要忘了回头看看那些一直陪在身边的人。因为有你,生命才变得那么有意义

  《活着》读后感(二):活着

  初识《活着》的时候不是在书上,是在电视的荧屏上。那时我还在农村老家,八九岁的样子。电视上的一个片断觉得有趣:叫富贵的老头有一头几乎更不动土地的也叫富贵的老牛。我给妈妈说“妈妈,哪有牛和人一个名儿的呢,那老头真有意思,像俺四爷....”母亲没回我的话,只是笑。

  多年之后,我去了镇外的中学。家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房子变卖了,邻居们已去了新疆,曾经的小院落空空的像每一个秋天最后一片叶子落进水里所给我的感觉。从邻桌的课外书里读到了一句白描很厉害句子“白的像盐....”。当时的书都是翻着毛角的,很少有孩子爱书的,脱了皮的书的封面上写了两个很不友好的“活着”,给人很拉臜的感觉。书终久是看了两眼,但也只看了两眼。

  很多时候读一本书像是偶然碰到一位朋友。书里所叙的我只能放在自己所能感觉到背景下去营造一个活脱脱的流动的场景,每一页书里的文字流水一样幻化出一桢桢图片随着阅读速度和感情的投入自动放映着走向结局

  下一个日子太阳还会升起。在张艺谋的世界里《活着》给我更多地感动。电影里所构出的虽然成了流动的静止,但静止所带来的是更多的震撼。文字真切的跳动成血肉清晰人物出现又消失,声音画面一记记刻在脑里。毕竟太年轻对文革和解放前只能停留在模糊历史教材的圈子里,清晰或许对文学来说不是一件好事,这样写下后又断然否决,不是好事可能因为它不是真的清晰。

  读一本活着,活着的感受着死去(人)的痛,也体验着活着所带来的一些小小的变化,死去的不愿再活着。突然记起了父亲一句话,父亲应该是一个悲观主义(我知道这里用主义极其不合适)者“x啊,人活着就是来受罪的,活着的目的就是减少你可能受到的苦和难”,而我的被我称为富贵的四爷也有他的话要说给我听“我是很怕死的,也怕火葬,我就想天天能做点小事情动动身子”四爷尝试着去工厂做工,尝试着做豆腐,尝试着做冰糖葫芦,尝试着做凉粉,尝试着做蜡烛,尝试着做面包,尝试着做对联,尝试着去给人看们...世界在小村子里的变化在一月里你感觉不出,生活在小村里的人也不会感觉出,让时间拓展的话,一年,两年,十年,,才发现每一个人的记忆里都塞了岁月的压痕。用父亲的话说,头上的每一道皱纹都是尝试挣脱生活固有苦难的束缚而勒下的痕。

  活着,对那些先我而去的深埋在故园的土里的他们来说,活着是他们的延续,纪念是烧给他们的眼睛。这个时节,我游离在千里之外,故园的土地又多了一两个隆起的小丘:好好活着。他们只有守望了,是永远的守望,我是他们放出去的风筝

  2010---12--12 姑苏

  ASAR

  《活着》读后感(三):活着的书与电影

  先看完了电影,老眸子拍的真不错,有喜有悲,将个人的命运交与社会事件中,感觉比较自然

  看到一个评论说小说写的很是惨,就想着找小说看看原作是啥样的。

  大致浏览了下小说,感觉很普通,要不是因为电影在,我根本不会把它放在眼里的。

  首先是作者的叙述方式,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用一种解脱言语来回顾自己的人生平铺直叙,没有渲染,没有感情,社会背景交代的太少。因此当把那么多的悲惨遭遇加到一个人身上,让人感觉有点假。

  假如说此书有所价值,其也在于他将说了点社会的残酷,但是我不认为他的艺术性有多高。

  就像,让你去看一个满是悲剧的清单,你受的了吗。。

  现实是残酷的,艺术不但要残酷,而且更要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